滨湖新区规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6631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滨湖新区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滨湖新区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滨湖新区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滨湖新区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滨湖新区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滨湖新区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滨湖新区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滨湖新区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滨湖新区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滨湖新区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滨湖新区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滨湖新区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滨湖新区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滨湖新区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滨湖新区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滨湖新区规划.docx

《滨湖新区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滨湖新区规划.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滨湖新区规划.docx

滨湖新区规划

通江达海都市梦今与巢湖一起飞

——起跑线上的滨湖新区

一、滨湖、通江、达海——都市发展的新图标

改革开放以来,合肥经历了城区的数轮快速扩张,城市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城市品质、城市规模、人口规模、经济实力、城市竞争力、城市首位度都得到了长足的提升。

2005年,合肥市已经发展成为建成面积224.7平方公里、市区人口224万的省会城市,现代化大城市的框架逐渐成型,日渐丰满。

城市的飞速发展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

老城区的负担越来越沉重,城市发展的空间受限,资源匮乏,效率低下。

因此,树立科学发展观,重新认识合肥城市的地位、作用,从而科学地规划合肥,合理地确定城市布局、有计划地控制和调整城市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提升城市品质和城市竞争力,任务非常关键。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特色就是竞争力,就是生产力。

合肥“居皖之中、居巢湖之滨”,八百里巢湖碧波浩荡,是合肥远可收,通江达海之利,为经济发展注入无穷活力。

创建通江达海都市,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逐水而居,近可获生活取用之便,充分沐浴它给城市带来的灵气,远可收通江达海之利,为经济发展注入无穷活力。

创建通江达海都市,是合肥广大市民多年的梦想。

2002年区划调整以后,合肥市就下一步城市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在战略规划研究中,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等单位提出了引湖入城的设想。

2003年包河大道建成后,巢湖距合肥主城区不过10多公里,车程10多分钟,往滨湖方向发展的态势初步形成。

在此基础上,市委市政府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和科学论证,提出“按照‘世界眼光、国内一流、合肥特色’的标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打造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城市,彰显合肥城市个性和特色”的构想。

省委七届九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要求合肥加快现代化城市建设步伐,努力打造成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城市。

2006年初,把合肥建设成为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城市已经成为全市人民的共识。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市委八届十次会议提出按照“新区开发、老城提升、组团展开、整体推进”的思路,推动合肥市向“141”布局扩展,即改造提升核心主城区,加快老城区改造步伐,全面提升城市功能;依托主城区,在主城区的东、西南、西、北方向建设4个城市副中心,沿巢湖方向逐步建设一个生态型、现代化的新城区——滨湖新区,努力实观合肥向“环城一滨湖一临江”的演变,实现城市形态由单中心、高集聚向多中心、开敞式转变,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和辐射能力。

滨湖新区的规划范围为合安高速公路以东、南淝河以西、二环路以南、派河及巢湖以北区域,含包河区、经济技术开发区5个乡镇(烟墩乡、义城镇、骆岗镇、义兴镇、大圩乡),区内人口约10万人。

总用地面积约196平方公里,其中312国道以北规划面积约27平方公里,312国道以南至十五里河约80平方公里、十五里河至巢湖岸边约32平方公里。

沿巢湖岸线约15公里。

南淝河、派河、十五里河、塘西河等众多水系分布其间。

二、建设滨湖新区的重大意义

1、建设滨湖新区是合肥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完善与加快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加快合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安徽及合肥发展所需。

2006年,合肥市的建成区人口已达224万,城市的环境容量明显偏大。

市区道路2809万平方米,标准不高,布局不合理,框架没有拉开,缺乏快速通道。

当时,虽然包括三县在内只拥有27万辆汽车,但是拥堵状况非常严重。

中心城区人口过度膨胀,社会事业布局不合理,城市化快速发展急需拓展新空间。

这一切都是合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内生动力和迫切要求。

根据城市建设传统和现状、发展趋势,契合合肥都市圈长远的发展框架,同时结合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合肥城区向南拓展已成为城市空间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骆岗机场的搬迁已经摆上日程,此举为合肥主城区向南拓展扫除了一个重大的障碍。

依托临巢湖的生态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快滨湖新区的建设规划,解决现有城市发展的弊端、同时发挥巢湖风景区建设和国家“十一五”期间整治巢湖这一重点工程的综合效应,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紧迫。

2、建设滨湖新区是合肥提升省会城市形象,发挥中心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的重要举措。

沪、苏、浙两省一市16个地级城市组成的长三角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和经济运作效率最高的地区之一,是承接国际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的最集中地区之一,也是有全球影响的国际金融贸易中心和新兴工业化地区之一。

长三角同安徽、特别是同合肥之间、有着长期的密切的经济联系。

2006年,合肥被正式纳入长三角城镇群发展规划。

随着长三角经济的规模越来越大,在其发展空间和资源约束日益明显之时。

合肥作为长三角的近邻和东部与中西部的结合部,是国际资本和长三角自身产业向我国中西部转移的前沿承接者。

但由于自身辐射能力的不足,合肥没有发挥出与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没有将行政优势转化为服务优势、经济优势。

要成为东部与中西部相衔接的枢纽城市,合肥必须向长江靠近,加强与周边城市,特别是沿江城市的分工和合作。

通过滨湖新区这一重要载体,合肥向巢湖方向发展,形成环巢湖城市带和经济轴心,进而构建以合肥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圈,促进全省向心集聚格局的形成,实现辐射带动全省的目标。

3、开发滨湖新区是合肥建设创新型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奋力崛起目标的迫切要求。

促进中部崛起,是中央继鼓励东部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之后,从我国观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

为推动中部崛起,中央在投入和重大项目布局方面加强对中部的支持,特别将在政策和措施方面向中部倾斜,中央促进中部崛起的重大部署,也将带动国际资本和东部产业向中部转移。

合肥作为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拥有丰富的科技和教育资源,建设一个风景优美、交通畅达的生态滨湖新区,发挥其紧邻巢湖,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发掘自己丰富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优势,可以吸引国际资本和东部产业等各类要素集聚,加快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步伐,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而实现在中部率先崛起的目标。

三、滨湖新区发展条件分析

1、有利条件分析

第一、独特的区位优势。

滨湖新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襟三河而带一湖——派河、十五里河、南淝河川流其间,区南紧邻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借此与沿江城市相联系,可以使合肥从相对封闭的空间走向更为开放的滨湖发展城市。

区西紧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有利于产业的转移和承接。

新区处于城市上风口,区域自然景观良好,空气清新,生态优良,水系众多,适宜发展观光旅游、商务居住等。

第二、丰富的资源优势。

新区面积约占合肥城区的五分之二,是合肥城区中国土面积第一大区、水域面积第一大区、林木面积第一大区,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雄厚的自然资源。

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情况下,无论是全市的东向发展战略,还是临江指向的城市布局,都有承接产业的空间优势。

此外,广阔的水面资源和优美的生态资源,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第三、便捷的交通优势。

新区具有便捷的立体交通优势。

南淝河、派河水道通江达海,312国道、合安高速、市区一环、二环等高等级道路相互交织,包河大道、淝河路已经竣工通车,二环以南的道路主干网基本形成。

第四、一定的产业优势。

新区已经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

该区以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工业化载体,以机械加工和科研为主,具有高密度经济聚集示范性。

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的包河产业园迅速崛起,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形势喜人。

连续两年,包河工业区继续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招商引资实绩在全市县区工业园区中名列第一。

2006年以来,国风木塑、万总服装、百邦产业园、韩国产业园、香港重钢结构等一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银联彩印、万联环保、安凯轻客等四个项目建成投产。

规划中的南淝河集装箱码头也在新区建设。

2、制约因素分析

第一、环境压力严峻。

巢湖的污染严重,全湖属中度富营养状态,西半湖由重度富营养状态好转为中度富营养状况,东半湖属轻度富营养状态。

湖区主要污染指标仍然是总磷、总氮。

主要环湖河流中,十五里河、派河、南淝河和双桥河污染严重,水质为劣v类;兆河、杭埠河、白石天河水质为Ⅳ类:

裕溪河水质为Ⅲ类。

环湖河流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和石油类。

第二、基础设施薄弱。

区内集镇建筑层数低,容积率低,基础设施不配套,居住条件差。

例如,义城镇至今没有完整的排水系统,工业和生活废水直接排放。

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缺乏,教育医疗等基础需要得不到保障。

天然气、水、电、供暖等管道的铺建工作尚有待进行。

区内道路有待进一步拓展。

第三、资金投入不足。

合肥经济发展总量偏低。

2005年,合肥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53亿元,在27个省会城市中居18位,明显偏后。

滨湖新区的建设量大,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尤其是前期建设主要是公共设施,投资大收益小,难以吸引社会资金参与。

资金的筹集运作,将是贯穿整个滨湖新区建设的重要环节。

第四、国家政策环境的限制。

目前,国家对大规模新城区建设有诸多限制,如何处理好国家政策与地区发展的关系,合理开发建设滨湖,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妥善解决的软环境问题。

3、当前建设现代化滨湖新区的机遇分析

第一,国际国内资本和技术加速空间转移。

进入21世纪,世界出现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纷纷把制造业剥离,并向投资发展环境较好的国家和地区转移,而将其非核心的服务职能向海外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转移,而在新世纪,我国经济也出现了由东南沿海先行地区往中、西部地区内移、扩展的趋势。

当然向中西部转移可能只是制造车间的转移,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制造中心转移往往意味着市场的转移。

中部的崛起和西部大开发带来大量的优惠政策之外更带夹了巨大的市场。

中国在过去20年经历了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崛起以及长三角技术密集型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目前正面临着重化工业、创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良机。

对于合肥来说、更重要的是,必须以跨越式发展的思路,运用国际流行的工业园和商务园模式吸引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全球资本,一旦成功,可以在这一浪潮中快速崛起。

滨湖新区正是合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重要区域。

第二,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实施。

中国“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决策,是继东部开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之后中国又一个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战略。

同属于中部城市,合肥作为安徽省省会,面临着中部六省诸多城市发展的严峻竞争,为自身的发展,合肥势必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

从经济发展的阶段上说,合肥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中部崛起需要中心城市起到龙头带动作用,合肥应该利用原有的产业基础,成为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高、产业发达的中心城市。

滨湖新区是合肥市调整城市发展空间,提高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平台。

第三,长江三角洲扩容的趋势。

目前住长三角地区出现了这样一种趋势:

企业总部和加工生产基地在空间上逐步分离,总部向中心城市集群布局、产业加工基地向成本比较低的、远离中心城市的地区集群布局;合肥与长三角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优越的区位条件将使合肥成为新一轮产业梯度转移的“近水楼台”。

加之合肥科技资源丰富,水、电、土地等要素供给充足,制造、流通、人力等综合商务成本较低。

国内500强企业中已有联华、华为、海尔、长虹、美的、华联、华源、伊利等在合肥投资。

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与产业结构不断提升,长三角核心区域同周边腹地之间集聚和辐射的双重影响关系不断加强。

长三角的辐射转移是合肥未来发展的依托,而区域发展形势有利于合肥,滨湖新区应该创造一种低商务成本的环境,吸引沿海地区的资本和产业,特别是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尤其是商务、会展、旅游度假、创意、咨询产业发展方面,滨湖新区必将大有作为。

第四,合肥城市扩展的趋势。

合肥正在实施的“141”现代化大城市框架,使合肥城市形态由单中心、高集聚向多中心、组团式转变。

一个崭新的现代化合肥正在浮现。

滨湖新区正处于合肥东南城市主要发展方向,是合肥融入“长三角”的前沿地区,也是未来十年合肥市最重要的发展区域。

在周边产业发展的支撑下,滨湖新区将成为合肥产业升级和城市功能提升的重要区域。

滨湖新区的开发,也将十分有利于周边产业区域的发展。

四、滨湖新区的发展目标、定位和建设原则

1、发展目标

滨湖新区是合肥“141”城市组团发展的重要部分,是现代化滨湖城市的前沿阵地。

把滨湖新区建设成合肥通过巢湖走向长江联系上海融入长三角的重要水上门户。

2、定位

城区的目标和定位将决定城区的未来。

合肥在进行滨湖新区建设时,首先应对新区的主要功能进行明确的定位。

我们认为,由于合肥老城还在发展,所以滨湖新区更像巴黎新区,以吸收新增人口,避免老城过度发展为主要目标。

新区与老城的交通必须紧密便捷。

第一、功能定位。

滨湖新区据有省会城市的政治地位和滨湖的自然资源,这两大资源的有机组合,构成了滨湖新区的核心功能即行政办公和旅游功能。

(1)行政办公、商务文化中心。

滨湖新区建设应突出行政办公中心职能,从而带动行政咨询服务、商务咨询服务、文化、教育、体育和会展经济的发展。

(2)重要的省级旅游服务基地。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发展最迅猛的产业,滨湖新区建设应及时抓住环巢湖旅游开发建设的机遇,在安徽省打造旅游强省的总体发展目标指导下,凭借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构建环巢湖重要的旅游服务基地。

(3)综合居住新区。

滨湖新区作为相对独立的区域,一定要做好其内部各类空间的自平衡,应从社会、经济、环境等多角度进行资源统筹,避免社会隔离观象。

并通过环境整治,实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通过增加各阶层居住人口和就业岗位,发展多种经济来促进新城的健康发展。

第二、形象定位。

滨湖新区是合肥未来通过巢湖,走入长江,联系上海,融入长三角地区的水上门户,是合肥未来新形象的集中展示区。

因此,新区形象定位应围绕核心功能区,采取集中展示,形成完整的视觉效果,来体观城市礼仪界面的属性。

新区建筑应采取多样化设计,强调富有创造力和与众不同的品质,核心公共建筑群以高层为主,以利于勾勒出城市轮廓,某些区域可结合旅游项目开发采用徽派的建筑型式。

第三、产业定位。

建设新区不能光投入不产出,形成一个吞咽社会财富的黑洞。

新区建设要有新产业的设计和布局,以此作为滨湖新区重要的产业更撑。

新区的产业定位是,坚持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以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化,不断提高外向型经济层次、高科技产业能级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1)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是未来滨湖新区体现水平,展示形象的主要领域。

一方面要做强自身,以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为突破口,分层次、有重点地推进现代服务业领先增长,整体增强合肥现代服务业的能级和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另一方面必须转变服务理念,延伸服务半径、扩大服务市场,寻找新的生存发展空间。

生产服务业:

拓展创新金融保险业,吸引国内外银行和保险公司到新区设立分支机构。

加大对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以及国内和省内大型企业的招商,积极发展总部经济。

鼓励和吸引已经到合肥落户的跨国公司和驻点企业在新区设立行政总部、销售中心和研发中心等,提升开发区对外开放水平。

技术服务业:

进一步发挥省会城市和科教资源优势,以集成创新和二次创新为途径,提高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竞争力,加速合肥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步伐。

建设和吸引大中型企业技术中心、专业性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及各种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

会展业:

加快大型会展设施建设,整合场馆资源,完善和增强会展综合服务功能。

提升国际会展中心在展览、会议、宾馆服务等方面的功能,策划和支持举办一批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区域性、全国性乃国际性会展活动,扶持发展会展企业,培育知名会展品牌、促进会展业健康有序发展。

旅游休闲业:

进一步拓宽领域,提升档次,大力开发滨湖生态度假、农家体验、林地休闲等旅游项目,重点打造义城滨湖景区、大圩休闲体验旅游区、沿南淝河都市水景带等。

加强旅游宣传促销,努力将新区建成区域性的综合旅游区,环巢湖旅游度假区和合肥市休闲中心。

房地产业:

发挥地处城市“上风口”和滨湖依水等地理优势,积极开发水岸、滨湖、林畔的房地产。

加快生态型、现代化住宅小区建设,合理调整住房结构,形成以商品房为主体,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和廉租房为补充的住房供应体系。

放开搞活房地产二、三级市场,建立物业管理新体制,规范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培育和发展房屋租赁市场。

建立有效的房地产预警预报机制,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保证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商贸流通业:

加快大型商业购物中心和大型连锁超市的建设,发展商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方式以及连锁店、超级市场、仓储式商场和网上商店等新型零售业务。

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南淝河水陆联运港和物流产业园,形成全市最具特色的物流产业带。

(2)先进制造业。

先进制造业是未来滨湖新区体观经济实力的重要领域。

根据合肥市产业发展规划,新区工业将以包河产业园区为主要载体,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无污染的先进制造业。

充分发挥大企业和跨国公司的带动作用,有选择的吸引具有较强关联效应和本土化倾向的企业,挖掘其技术管理优势。

汽车及工程机械制造业:

从合肥目前的整体情况出发,打造汽车产业集群的条件最为成熟,全市将形成一个以整车企业为核心,以一、二、三级零配件供应商为基础,以各类现代物流企业、研发机构和行业协会为支持的较为完备的汽车产业集群。

新区的汽车产业可以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新区可以积极引进和培育一些工程机械、环保设备、智能仪表、数控机床、精密模具等装备设备制造企业。

电子信息产业:

依托合肥海尔、美菱、荣事达等名牌家电企业,积极引进和培育相关配套企业。

瞄准国际和国内内先进技术资本的转移,吸引电子信息企业落户新区,推进信息产业的发展壮大。

其他轻型制造业:

包括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服饰、木材制品、家居装饰、印刷出版等行业,改造传统轻工业,注重生态环保效应、积极升级为都市型工业。

(3)都市型农业。

坚持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逐步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经济挖掘农业的旅游休闲、科教示范等功能,探索都市型农业的有途径,率先在全省走一条农民不离土、不离乡的致富道路。

生态农业:

适应合肥居民消费需求,重点发展规模化的蔬菜、葡萄、水生蔬菜、瓠子、番茄、食用菌等农产品生产基地,稳定养殖业水面,开辟综合养殖区和鱼鸭混养区。

引导农业生态化和种植标准化,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观光农业:

将休闲农业作为都市农业的重要领域。

加快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带建设,开发一批休闲农庄,加强策划、包装和推介,扩大农家乐旅游规模,定期开展绿色文化节、荷花节、葡萄节等节事活动,集中打造观光休闲、文化科普、体验参与、旅游度假等农业特色旅游产业。

示范农业:

充分利用大圩乡地理优势和资源条件,建成全省现代都市型农业开发区,扩大包河农业科技示范园规模,完善义城节水示范园基础设施,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人才作用,努力建成为全省高科技农业的展示窗口、安徽农业大省的形象平台和农业科技转化的推广基地。

3、建设原则

滨湖新区的建设将使合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滨湖城市,沿巢湖风景线便是合肥的主要特色和魅力所在。

在建设滨湖新区时,需要把握以下5条原则。

一是妥善处理开发效益与生态关系:

滨湖新区紧邻中国的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对环境的保护是建设的首要原则,要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

二是特色性原则。

在建设滨湖新区时,要充分利用现状自然、社会等特色环境要素,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区空间。

三是整体性原则。

在建设滨湖新区时,要结合城市全面发展的需要,统筹考虑滨湖新城的功能需求,营造出一个适宜工作和生活的滨湖新城区。

四是便捷性原则。

新区对外与其他各个城市组团之间交通应该方便快捷,区域内部交通应结合环境景观要求形成自身特色。

五是可持续发展原则。

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成片发展,配套建设”的基本思路,充分考虑各阶段规划和建设的衔接。

五、滨湖新区相关规划情况

为落实《城乡规划法》,加强滨湖新区规划指导,提高规划的统筹性,2008年滨湖新区先后开展了多个单元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的组织编制工作。

1、控制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法定规划是城乡规划实施管理的法律依据。

在《城乡规划法》中的地位也进一步强化。

《滨湖新区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是以《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合肥市“141”发展战略规划》、《合肥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等为依据,按照《合肥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管理规定》的最新要求,结合新区建设实际,以节约集约土地为前提开展规划编制工作,规划明确了滨湖新区各单元的主导功能、建设总量、三大公共设施和重大功能性项目布局以及城市设计的整体框架,为新区又好又快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2007--2008年度共编制了六个单元的控制性详细规划,面积约50平方公里。

2、专项规划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建设如何落实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科学发展观,强化生态城市建设理念,寻求生态城市建设的突破口,构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框架,始终是我们城市规划建设者探索的目标。

合肥滨湖新区有潜力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示范区,因此,在新区启动伊始,我们就提出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根主线,始终突出生态主题。

2007年进一步深化了“二河一岸”综合治理规划的内容,为塘西河生态建设、巢湖岸线生态治理提供技术保障。

随着“交通引导发展(TOD)”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滨湖新区建设需要以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快速公交系统为依托,加强与老城区以及其他组团的联系,带动新区的开发建设,促进紧凑型城市的发展。

为此,2008年先后开展了滨湖新区路网等级规划、快速公交线网规划、交叉口标准化设计和有轨电车发展及技术参数研究等规划编制工作。

“四线”控制规划是《城乡规划法》中强制性内容,2008年编制的《滨湖新区“四线”专项规划》是以合肥市近期编制的36个专项规划为依据,结合新区建设实际进行相关公用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的深化和整合工作,主要确定新区公用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绿地系统、水体和历史建筑保护等内容,保障新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六、滨湖新区建设情况

近年来,随着我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急剧扩张,如何寻求未来10到15年发展空间、提升城市承载力和省会城市首位度?

2006年,省第八次党代会和市第九次党代会明确要求:

“要把合肥市建设成为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成为辐射全省、崛起中部、承东启西,促进我国东中西部互动协调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按照这一要求,2006年11月15日,滨湖新区建设正式启动。

1、主要成就

截至2009年2月底,滨湖新区累计完成投资总额160亿元,建设区域拓展到8.23平方公里;招商引资累计入驻项目25个;房建工程签约和拟建面积达1077万平方米,累计开工面积560万平方米,竣工并投入使用110万平方米;市政道路建成56公里,路网围合面积达28.1平方公里。

 

2、主要做法

1)坚持“四个优先”,全面推进各项建设

滨湖新区建设坚持基础设施优先、社会事业优先、群众利益优先、坚持聚集人气优先的“四个优先”原则,突出生态环保,完善基础设施,加快项目建设,大力集聚人气。

从征地拆迁着手,及时支付土地征用及报批税费、拆迁安置费、缴纳社保资金等,全力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利益。

对新区供电、燃气、供水、热力、路网等级、快速公交系统及各项目单体等实行专项规划,有效保证新区各项建设。

同时,新区以规范招投标、加强项目管理、完善规章制度、加快项目审计、强化财务管理为抓手,提高建设资金利用率,推进项目优质快速建设。

2)加大宣传促招商,提升滨湖影响力

滨湖新区充分利用本地、省内、中央及海外媒体,采用平面、视频等方式组织新闻报道,并制作《滨湖新区概念性规划》电子版、《魅力滨湖》、《滨湖畅想》等宣传片提升对外形象,采集编发《滨湖新区建设工作动态》及时公布最新建设动态。

3)坚持特色理念,以创新促发展

按照建设“两型”社会要求,滨湖新区重点从治水、用地、节能、提升文化内涵等方面入手,对环境实施保护性开发,通过河道整治、截污治污、调水补水、监控调度和生态重建“五管齐下”治理水环境;通过设置规划预方案,实行土地供应事前、事中、事后的跟踪服务,综合设计地下空间和综合管沟,对建设项目的容积率及建筑密度提出明确要求等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