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心论.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664233 上传时间:2023-08-2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刚心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金刚心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金刚心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金刚心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金刚心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金刚心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金刚心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金刚心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金刚心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金刚心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金刚心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金刚心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金刚心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金刚心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金刚心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金刚心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金刚心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金刚心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金刚心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金刚心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刚心论.docx

《金刚心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刚心论.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金刚心论.docx

金刚心论

金剛心論

演講金剛心論因緣有五種:

一.本論提倡金剛經的大意,使令人人自見本性的寶典,故說本論。

二.本論是一部見性法門的論典,屬於了義出世的論部,故說本論。

三.本論具足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兼顧,事理圓通無礙,故說本論。

四.本論是直說正法,權教與實教融通,從凡夫地登佛地的論典,故說本論。

五.佛法以心為宗,本論廣說一心具足十法界,十法界不離一心的見地,故說本論。

本論作者不詳:

很多論典作者不表,將一切榮譽,回歸世尊,表現出說法及著作,無住相的美德。

翻譯者簡介:

後趙天竺僧佛圖澄譯。

後趙:

晉朝時五胡十六國之一,石勒所建(西元三一九年至三五一年,共三十二年)凡八主,傳三十二年,為前燕所滅。

佛圖澄:

天竺人,或稱龜茲人,八歲出家,俗姓帛,具有神通力,咒術、預言等靈異能力。

西晉懷帝,永嘉四年,至洛陽,年已七十九,時值永嘉亂起,大師不忍生靈塗炭,策杖入石勒軍中,為說佛法,並現神通變化,石勒將軍大為信服,稍歛其燄,並允淮漢人出家為僧,石勒將軍命終後,石虎繼位,信仰佛法倍增,奉大師為大和尚,凡事必先咨詢而後行,大師三十八年間,建設寺院九百所,受業弟子達一萬人,追隨者常有數百人,其中堪受代表晉朝之高僧者,有道安法師,竺法首法師,竺法汰法師,竺法雅法師,僧朗法師,法和法師,法常法師,安令首尼等。

永和四年十二月八日,示寂於鄴宮寺,世壽一一七歲。

金剛心論亦稱金剛心總持論。

金剛心:

比喻信心堅固不動,猶如金剛之堅硬,不被任何物質所破壞,比喻菩薩之大心堅固不動,稱為金剛心。

【開示初機論第一】

金剛心論云: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靈鷲山中,清淨臺上,與諸菩薩、聲聞、天龍八部圍繞,聽佛說法,時有無量初發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各作是念:

佛說大法我意不通,願佛方便淺處開示,令我等輩,悟佛知見,皆得道果

,若欲請問不得近前。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知諸四眾心之所念,即作方便從座而起,前白佛言:

世尊大慈,願設方便,開示初機,直指眾生見性成佛,乃為末世初進佛門求道眾生,得正知見,不遭邪惑,不假多功,皆得道果,佛言:

善哉!

善哉!

法會六種成就:

一.信成就。

二.聞成就。

三.時成就。

四.說法主成就。

五.處成就。

六.眾成就。

開悟聖僧云:

悟生死性,生死是涅槃;迷涅槃性,涅槃是生死。

【金剛心論第二】

金剛心論第二:

佛法以心為宗,四聖六凡不離一心。

金剛心論云:

文殊師利有大方便,請問如來開示三根,及於末世初入門者,修行正路,從汝所問,當為汝說,時諸大眾默然而聽。

佛告文殊師利菩薩:

有陀羅尼,名金剛心,能令眾生一見一聞便得道果。

善男子!

云何名金剛心?

此心人人本有,個個不無,是諸眾生自知自覺本等之心,何以故?

一切善惡皆出自心,自心修善令身安樂,自心造惡令身受苦;心是身主,身是心用,所以者何?

佛由心成,道由心學,德由心積,功由心修,褔由心作,禍由心為,心能作天堂,心能作地獄,心能作佛,心能作眾生,是故,心正成佛,心邪成魔,心慈是天人,心惡是羅剎,心是一切罪褔種子,若有人悟自心,把得定,作得主,不造諸惡,常修諸善,依佛行持,立佛行願,佛說是人,不久成佛。

開悟聖僧云:

過去諸佛證此一心,菩薩證悟此一心,佛弟子欲得證悟,亦當證悟此一心。

開悟袓師云:

諸佛證悟,悟此一心;眾生迷妄,迷此一心;三藏經論,五乘教法,無非方便,導入漸悟,透此一心。

金剛心論云: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求佛道者,不明自心,名未成佛。

若人明自心,達自性,依佛修行,決定成佛,勝如讀誦金剛經三十萬遍,功德無比,何以故?

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自心流出,無窮無盡,不壞不雜,故名金剛心。

悟此心者,名悟佛心,是故佛與眾生,心性一般,只因修與不修,信與不信,所以有成佛者,有眾生也。

四十二章經云:

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繫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

開悟聖僧云:

一切造善惡,皆從心想生;是故真出家,皆明心為本。

開悟聖僧云:

獅子吼者!

決定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若知自心佛性具足,則性外豈有法而可求耶!

【金剛經論第三】

金剛心論云:

文殊師利菩薩問佛:

云何名金剛經?

世尊曰:

金剛喻自性,經者喻自心。

若人明自心,見自性,是人自己身中有經,六根門頭,常放光明,照天照地,具足恒沙功德,出生四果,四向、十聖、三賢,乃至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一切功德皆從自心地修成,不從外得,何以故?

若是明心見性之人,常聞自己心佛,時時說法,時時度眾生,時時現神通,時時作佛事,得此理者,名持金剛經,名得金剛不壞身也。

向聲聞四果之義

四向:

須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羅漢向。

向是正向其果位邁進的意思。

十聖:

菩薩十地果位。

小乘三賢:

五停心觀、別相念處、總相念處。

大乘三賢:

十住、十行、十迴向諸位菩薩,但斷見思惑,尚有塵沙惑、無明惑未斷,未入十地聖位,所以只稱為三賢,或稱地前菩薩。

能使五種過失停止於心的觀法

五停心觀:

一.多貪眾生不淨觀。

二.多瞋眾生慈悲觀。

三.多癡眾生因緣觀。

四.多障眾生念佛觀。

五.多散眾生數息觀。

別相念處:

小乘行人修四念處觀時,將其各別分開來作觀,叫做別相念處。

總相念處:

小乘行人修四念處時,每作一觀,即併作其餘三觀,如觀身不淨時,併觀此身是苦,無常、無我是也。

如來三十二相:

一.足安平相。

十二.毛孔青色相二十三.齒白齊密相。

二.足千輻輪相。

十三.身毛上靡相二十四.四牙白淨相。

三.手指纖長相。

十四.身金光相。

二十五.頰車如獅子相。

  

四.手足柔軟相。

十五.常光一丈相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相。

五.手足縵網相。

十六.皮膚細滑相二十七.廣長舌相。

    

六.足跟圓滿相。

十七.七處平滿相。

二十八.梵音相。

 

七.足趺高好相。

十八.兩腋滿相。

二十九.眼色紺青相。

   

八.瑞如鹿王相。

十九.身如獅子相。

三十.睫如牛王相。

九.手長過膝相。

二十.身端正相。

 三十一.眉間白毫相。

   

十.馬陰藏相。

 二十一.肩圓滿相。

三十二.頂成肉髻相。

十一.身縱廣相。

二十二.口四十齒相。

【四句偈論第四】

金剛心論云:

文殊師利菩薩問佛:

金剛經中佛常讚歎受持四句偈等,為人演說,所得褔德,勝將七寶堆滿東西南北,四維上下,虛空布施之褔,又勝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乃至百千萬劫以來,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之褔,未審云何是四句偈,佛言: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本來不生,本來不滅,只因迷悟而致升沉,何以故?

眾生長迷不覺,所以永劫墮落,諸佛常覺不迷,所以永成佛道,若有男女求佛道者,進道功程,權分四級,號四句偈:

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

云何空身?

身是父母所生,亦具父母息氣,九孔常流種種不淨,四大假合,終須敗壞,有知男女知身是幻,未死之前,當死一般,借此幻身,學佛修行,名悟身空,一句偈也。

復觀自心,非生非滅最聖最靈,遇境似有,境滅還無,令悟真心,常覺不昧,不隨妄想流轉,但依真性主行,名悟心空,二句偈也。

開悟聖僧云:

因境顯心,因心現境;心不染境,名之空心;心若染境,名之凡心。

空心凡心,不一不異,染淨有別。

金剛心論云:

復觀自性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變化無窮,威靈莫測,明明了了,自覺自知,靈靈寂寂,無為常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

復觀如來所說經法,皆是方便,引導法門,如水洗塵,似病與藥,令證心空法了,病退藥除名悟法空四句偈也。

此四句義,乃是超凡入聖,進道門路,三世如來從此成佛。

十方菩薩,依此進功,所以者何?

悟得初句意依義修行,便證預流須陀洹果。

悟二句意,依義修行,便證一來斯陀含果。

悟三句意,依義修行,便證不來阿那含果。

悟四句意,依義修行,便證無諍阿羅漢果。

此四句偈,大開諸佛道門,受持讀誦,為人演說,能令聞者,悟佛知見,成佛無疑,是故得褔勝前七寶身命布施,所得褔德,百千億分,不及其一。

空身─人空─初果須陀洹。

空心─心空─二果斯陀含。

空性─性空─三果阿那含。

空法─法空─四果阿羅漢。

聲聞四果:

初果須陀洹:

華譯為入流,意即是初入聖人之流,命終人天七番往來。

二果斯陀含:

華譯為一來,意思即是修到此果位,死後生到天上當一世天人,再生到此世界一次,便不再來欲界受生死了。

三果阿那含:

華譯為無還,意思即是修到此果位,不再生於欲界。

四果阿羅漢:

華譯為無生,意思即是修到此果位,解脫生死,不受後生,為聲聞乘的最高果位。

【十種功德論第五】

金剛心論云:

佛告文殊師利:

前佛後佛一體,皆在各人自己,明心見性,修而成之,然則佛性人人本有,不投佛修,終不成佛,何以故?

為無佛功,有求佛者:

一.用齋戒,為佛基址。

二.投明師,指示功程。

三.識心性,了了分明。

四.用作褔,助初發根苗。

五.用結緣,增自善本。

六.明因果,不妄主為。

七.破邪魔,遠離外道。

八.用通理,不著有為。

九.用精進,習佛行德。

十.用通達,法法精明。

若人具此十種功德,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參求明師論第六】

金剛心論云:

復次文殊師利,吾滅度後,末法年中,多有鈍根劣智眾生,心迷意醉,智暗情昏,雖有齋戒,並無智慧,愚心高傲,邪見自專,不肯下心,參求明師,正真訣法。

一向執著,認妄為真,或有執著經書文字,或有執著誦持名數;或有學得一言一句,便為究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修少善根,生大果望,是人愚迷,不會佛意,自誑自瞞,雖是善因,難逃惡果,何以故?

種子不真,所以不結菩提正果,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四生論第七】

金剛心論云:

文殊師利問佛:

云何四生,造何等業,受形稟命,種種不同?

世尊曰:

一切眾生,無始劫來,種種顛倒,念念不善,深迷自性,久戀塵緣,從貪瞋癡,行殺盜淫,造諸罪業,無量無邊,輪迴相遇,受形非一,略說四生,顛倒業本:

一者卵生,世人先世,貪心機謀,計較為活,故墮卵生,魚鳥之類,貪高為鳥;見人高飛,謀深為魚,逢人潛沉。

二者胎生,是人先世,貪戀淫欲,故墮胎生,人與畜類,本分貪淫,為人豎立,橫心貪欲,作畜橫行。

三者濕生,是人先世,貪食酒肉,打鬧作樂,故墮濕生,爛蛆廁蟲,蠛蠓之類。

四者化生,是人先世,心多變異,念念改常,面是背非,故作故犯,故墮化生,蛻殼飛行,蛾蟲之類。

佛告文殊師利:

六道四生,為人最貴,惟人最靈,佛將人中修成,業從人中造就,人能修褔,決生天上;人能造惡,必墮地獄,有德有神,有道成聖人,五總路頭,褔罪不由,近定臨命終時,隨業受報,人道不修,餘道不及,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造作何業,感生何道,自作自受,平等平等!

佛經云:

佛法以人道為主,旁度五道。

【五眼論第八】

金剛心論云:

文殊菩薩問佛:

以何知見,名為五眼?

世尊曰:

肉眼者,光見、暗不見;見前、不見後是也。

天眼者,前後內外,山巖石壁,真見無礙是也。

慧眼者,能見文字義理淺深,前生後生後世,善惡因果,如掌明也。

法眼者,能見三世佛法則,種種方便,量根施道,不失其時也。

佛眼者,圓明普照,無始劫前,無終劫後,一切因果,如對目,毫髮不失是也。

此五眼者,乃從一切諸善功德,褔感而生,惟佛能全,餘人不及,眼須分五,照空一心,見性修行,人人有分。

人道─肉眼。

天眼─天人。

慧眼─聲聞、緣覺。

法眼─菩薩。

佛眼─佛。

佛具足五眼。

【清淨佛身論第九】

金剛心論云:

文殊菩問佛:

云何是清淨佛身?

世尊曰:

自性清淨。

是諸眾生本性,但見肉身,不見法身;諸佛悟後,常見法身,本來清淨,不生不滅,無壞無成,在凡夫地,名曰心性;在聖賢地,名曰聖性;在乾坤地,名曰天性;在菩薩地,名曰佛性;在諸佛上,名曰清淨法身。

若不修行,終不能悟本來面目也。

若人求悟,不求師證,認妄為真,日久必成邪魔外道,成妖作怪,惑亂眾生,生遭王難,死墮惡道,一失人身,萬劫難復。

性無兩樣:

在凡夫稱凡夫性,在畜生稱畜生性,在佛稱佛性,在魔稱魔性。

開悟聖僧云:

真如法身,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體不動,具足無漏。

【無餘涅槃論第十】

金剛心論云:

文殊菩薩問佛:

云何是無餘涅槃?

佛言:

寂然不動心是也,三世諸佛,共一路頭,回到不動心中,齊受無樂之樂,更無有樂,過於此樂,故名無餘涅槃。

開悟聖僧云:

至道本乎其心,心法本乎無住;無住心體,靈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賅攝內外,能深能廣,非有非空,不生不滅,無終無始,求之而不得,棄之而不離。

【證果論第十一】

金剛心論云:

文殊菩薩問佛:

以何工夫修證,能超凡夫,入聖道果?

佛言: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向佛道,便捨恩愛,截斷塵緣,堅持齋戒,精修十善,清淨三業,遠離六塵,力投明師,學問正法,依師開示,不雜用心流轉,只依佛法修行,有此功者,得須陀洹果。

復有善人,習佛威儀,清淨戒律,一心坐靜,攝心不散,身口意業,皆悉調伏,於世間心,動少靜多,有此功者,得斯陀含果。

復有眾生,三業不萌,六塵不生,靜久功深,心性恒一,於世間心,寂然不動,得心自在,有此功者,得阿那含果。

復有眾生,以自在心,習成定力,定性現前,悟明自性,本來空寂,心境兩忘,澄心不動,有此功者,得阿羅漢果。

此四果人,功超六欲,凡夫天上,得入聖賢,寂滅場中,同佛出世,助佛宣化,淨佛國土,自度度人,報佛恩德,直至菩提,永無顛倒,故名四果,得道聖人。

復次文殊師利,是四果人,有真信心,依師教誨,不二用心,威德精嚴,威儀俱足,於世財色,恩愛名利,一斷永斷,一了永了,從始至終,守道如一,雖則不能大通大達,心性堅固,清淨解脫,與佛無異,故得超凡入聖位也。

開悟聖僧云:

大丈夫奇男子具足三笑:

一笑破裂名利關,二笑頓入真如性,三笑真如本體起妙用,恒沙群生同入大覺海。

佛經云:

自觀自心,知佛在內,不外外尋,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心明識佛,曉了識心;離心非佛,離佛非心,心佛不二。

【有無四相論第十二】

金剛心論云:

文殊師利菩薩問佛:

何等之人,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世尊曰:

凡夫之人,認自四大色身是我,貪生怕死,名有我相。

心存憎愛,意不均平,名有人相。

念念常隨,世心流轉,不求解脫,名有眾生相。

心識不忘,業種常萌,不悟無生真空實性,常隨心境,意識流動,名有壽者相。

菩薩之人,知身是幻,悟世無常,不惜身命,何況資財!

但學大乘佛之教法,名無我相。

等觀眾生,皆如赤子,不擇冤親,平等濟度,名無人相。

於世間心,一了永了,更不相續,名無眾生相。

明悟自已,無生無實,不隨心境,意識流動,但依方便,願力行持,名無壽者相。

有此四相,即名凡夫,無此四相,是名菩薩。

【五根五佛論第十三】

金剛心論云:

文殊菩薩問佛:

云何是五根五佛,同種善根?

世尊曰:

若是清淨齋戒,明心見性之人,投師口訣,得正見者,眼是佛見,耳是佛聞,鼻是佛嗅,口是佛說,心是佛知,五根常顯,五佛神通,同種善根,成佛種智。

若人把得定,作得主,依佛修行,佛說是人,立地成佛。

袓師:

六根同是作用,為何諸佛解脫!

為何凡夫不能解脫!

關鍵在於諸佛明心見性,自性不被五欲六塵所染,是故心地清淨解脫;凡夫迷妄自性,心地愚癡黑暗,隨業逐流,染污自性,故有生死束縛。

大般若經云:

諸佛出世,皆說本性空義,化導有情;要聞佛說本性空義,乃入聖道,得聖道果;離本性空,無別方便。

【六波羅密論第十四】

金剛心論云:

『文殊菩薩問佛:

云何修證,得六波羅密?

佛言:

若有眾生,能捨酒肉不食,能捨財物不貪,能捨恩愛不戀,能捨諸惡不作,能捨人我不爭,名得第一布施波羅密。

復有眾生,能持佛戒,能習佛儀,能降六賊,能斷邪非,名得第二持戒波羅密。

復有眾生,能受人虧,能忍人罵,非來正對,逆來順受,都無怨恨,返加度脫,名得第三忍辱波羅密。

復有眾生,能學如來十二部經,受持讀誦,書寫講說,未通務通,未證務證,名得第四精進波羅密。

復有眾生,能斷誅殺,能止妄念,能除昏散,能習襌定,定力如山,魔擾不亂,名得第五襌定波羅密。

復有眾生,能破無明,能空諸相,能通理法,能決是非,言言的當,字字無差,名得第六般若波羅密。

若人能具六波羅密者,名出生死,名到彼岸,名超三界,名登十地,成佛之數也。

佛遺教經云:

「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所以者何?

瞋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當知瞋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瞋恚。

忍辱五種功德:

一.人天愛戴。

二.人見人喜。

三.相好光明。

四.證入無生法忍。

五.同登佛道。

【大善知識論第十五】

金剛心論云:

『文殊菩薩問佛:

云何行持,名善知識?

佛言:

善知識者,心性柔和,戒行精專,心無貪妒,物無愛戀,心行平等,意無憎愛,有大方便,自度度人,量根施道,具大總持,好心與人,不求果報,行門清淨,無諸過失,說法論議,皆合經意,具足此行,名善知識,復有智慧出眾,福德超群,無所不善,無法不識,為人天眼目,作佛法棟樑,掌佛袓權衡,作佛門領袖,開正道門,塞邪魔路,紹隆佛種,續慧聯芳,以心印心,流傳不絕,大機大用,大願大力,此名真正大善知識。

善知識具足七種因緣:

一.引人出世解脫。

二.良師益友。

三.是出三界聖者。

四.精通三藏聖典。

五.具足無量權實教法。

六.悲智雙運。

七.菩提心之實踐者。

【得生天堂論第十六】

金剛心論云:

『文殊師利問佛:

修何褔業,得生天堂?

世尊曰:

若有眾生,信佛因果,受三歸依,持五戒十善,事二親,截斷邪淫,常行正道,齋僧供佛,修塔造庵,轉誦大乘,莊嚴佛相,護善遮惡,作大福田,是人捨壽,必生上界三十三天,受諸天福,五欲妙樂,思衣衣來,想食食至,皆是自然化成,不用人力所辦,天上一日,人間百年,各具五種神通,快樂逍遙自在。

供養羅漢聖僧:

一百劫人天上,最後人間修道,證羅漢。

山上方七日,人間數十年。

【邪師外道論第十七】

金剛心論云:

復次文殊師利,世間多有邪師外道,不知善惡因果,不達輪迴報應,一向狂心信邪,倒見尊命神鬼,行鬼教法,誑惑世人,廣殺豬羊牛馬,禽獸畜生身命,自貪食肉,妄稱祭天祭地,祭神祭鬼,求福求壽,保家保身,托鬼為由,干人財食,又有書鬼符牘,傳授世人,妄稱功力,度人生天,要人財物,活自邪命;若殺命、救得命,王侯常在世;若符牘,能度人,邪師得上天,世上迷人,信此邪見,大家相連,同入地獄,一失人身,萬劫難復,何以故?

求福莫過齋戒布施,求壽莫過不殺放生,求慧莫過廣學多聞,求安莫過省禁是非,是故欲求正道,莫信邪師,欲出輪迴,莫犯因果,罪福報應,如影隨形,邪正道殊,苦樂各異。

楞嚴經云:

因地不真,果召迂曲。

殺生是因,墮三惡道是果。

【外道六師論第十八】

金剛心論云:

文殊菩薩問佛:

云何是外道六師?

世尊曰:

如來滅後,多有波旬入我法中,住我寺院,剃頭被褐,稱佛弟子,相共檀越,飲食酒肉,食污漫淨地,第一外道。

復有牽妻帶子,住佛伽藍,偏學瑜珈教相,自稱遺法弟子,飲酒食肉,與人修齋,不僧不俗,第二外道。

復有邪人,上無師傅,下無師證,被鬼迷制,邪悟聰明,不加修功,自言成道,外托佛教,內行邪法,亂惑世人,同入邪路,滅佛知種,第三外道。

復有外見,偏學有為,行符咒水,驅鬼遣神,惑亂世人,增長惡見,滅佛正見,第四外道。

復有道依休咎,學問吉凶,占卜鑒形,先兆禍福,惑亂世人,滅佛正眼,第五外道。

復有粧模作相,空腹高心,未證言證,未悟言悟,一言半句,便為究竟,不食油鹽茶果醬醋,執持邪戒,惑亂無智,不用看經念佛,不用作福參襌,不用出家受戒,不用投禮別師,偏指色身,與佛無二,誑惑無智,同入黑暗,斷善根苗,滅智慧種,執著癡頑,第六外道。

此等六師波旬外道,於後末法,入我法中,壞佛伽藍,毀佛正法,滅佛教相,佛敕大乘願力菩薩,隨方應現,或為人王帝王,或為宰官長者,具大威德,各作一方佛之檀越,摧滅邪道,護守正法,無令外魔得其方便。

依佛說者是佛弟子,隨順邪者,即是波旬,相同毀謗大法,入阿鼻如箭,一失人身,無有出期。

菩薩戒經云:

如獅子身中蟲,自食獅子肉,非餘外蟲,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天魔外道能破。

古德云:

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報應二種:

一.近報。

二.遠報。

【根性遲鈍論第十九】

金剛心論云:

文殊菩薩問佛:

或有善男子、善女人,根性遲鈍,福德力微,雖信佛修,心不開悟,工夫不了,云何得度?

佛言:

根性雖鈍,但有堅固真實信心,不退齋戒,時時發願懺悔,夙殃障消,願滿慧性現前,便得開悟,見性成佛也。

開悟聖僧云:

佛在世時我沉淪,今得人身佛滅度;懺悔此身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

【毀善信邪論第二十】

金剛心論云:

文殊菩薩問佛:

若有眾生,見佛不禮,聞法不信,逢僧不敬,毀謗善人,破人齋戒,不信因果,輕慢賢聖,欲信邪鬼,步步造業,不修寸善,此等眾生,具足邪見,生前不信三寶教化,死後決墮三塗,受大苦惱,求出無期,千佛出世,不能救度。

佛經云:

謗師,毀師、嫉師、憎師、法中大魔、地獄種子。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云:

自有過失,和尚阿闍黎教誡呵責,正是師長們以慈悲心,行方便事,成就自己的道心戒行,當低頭受教,作感恩想,不得還逆語,看待師長,當如看待活佛一般,輸誠致敬,因本師釋迦牟尼佛早已般涅槃,而師能代佛宣化,生我慧命,成就戒身,故當恭敬。

【受持五戒論第二十一】

金剛心論云:

文殊菩薩問佛:

一切罪業,何業最重?

佛言:

一切罪中,殺生食肉,其業最重,何以故?

一刀還一刀,一命償一命,千萬生中,相噉無休,是故菩薩欲出輪迴,先學慈悲,不食不殺。

二犯偷盜,破人富貴,本小息大,千萬生中,酬他宿債,何以故?

若物屬他,不與自取,一文一粒,皆用填還,是故菩薩,欲求富貴,財物如意,先學布施,何況偷瞞。

三犯淫欲,恩愛相纏,千萬生中,不得解脫,何以故?

生死根本,淫為種子,是故菩薩,欲出生死,先斷愛欲,四犯妄語,口業相誣,千萬生中,是非相攻,何以故?

冤家相報,世世相吞,是故菩薩,欲求入道,先學誠實。

五犯飲酒,昏迷本性,千萬生中,智暗心昏,何以故?

酒力迷心,世世暗鈍,身體臭穢,悶亂顛倒,是故菩薩,欲求定心,聰明智慧,當斷酒業,此五種孽,最大最重,若人全持,直成聖道,若人不持,永墮沉淪,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感情是世間法,苦多樂少,是變化無常,是造業的,是非永恒不變的,是黑暗,是痛苦的根源,是輪迴根本,是墮落之因。

感情當下淨化,當下是出塵羅漢。

【受餓鬼報論第二十二】

金剛心論云:

文殊菩薩問佛:

造何等業,受餓鬼報?

世尊曰:

一切眾生,慳財物,貪戀衣食,偷瞞公眾,私己受用。

有人乞化,不濟一文,返加瞋罵,只圖自己飽暖,不惜他人餓凍,壽終決墮餓鬼道中,長饑欷歔,咽細如針,吞食不下,肚大如鼓,頭大如山,倘逢飲食,自然化作鎔銅熱鐵,餓得口吐猛火,鼻出青煙,祼形黑瘦,業滿力消。

慳貪為因,墮餓鬼為果。

【墮畜牲報論第二十三】

金剛心論云:

文殊菩薩問佛:

造何等業,墮畜牲中?

世尊曰:

一切眾生貪酒食肉,宰殺禽獸,鋪設筵席,取歡作樂,果報為牲,酬前命債,又有借人財物,未足酬還,或有偷騙他人,奪人受用,果報為畜,還人錢財,直至業盡,方出輪迴。

貪酒食肉,宰殺禽獸為因,墮畜牲為果。

借人財物,偷騙他人,奪人受用為因,墮畜牲為果。

偷騙他人財物果報,有四種:

一.得貧窮,衣不蔽形,食不充口。

二.自財常為王臣,惡賊之所劫奪,不得安樂。

三.常被他人倒財。

四.家屬、朋友皆是討債之果報。

【一體三寶論第二十四】

金剛心論云:

文殊菩薩問佛,云何是一體三寶?

佛言:

性是佛寶,如如不動是也;心是法寶,明決公正是也;身是僧寶,清淨齋戒是也。

五種三寶:

一.化相三寶。

 二.住持三寶。

 三.自性三寶。

 四.小乘三寶。

 五.大乘三寶。

歸依四種意義:

一.斷惡行善義。

  二.迴轉義。

  三.去邪歸正義。

  四.破魔顯佛義。

成佛之道云:

積聚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要當離,有生無不死,歸依處處求,求之偏十方,究竟歸依處,三寶最吉祥。

佛經云:

三寶出現世間,利樂眾生,無有休息,功德寶山,巍巍無比,福德甚深,猶如大海,智慧無礙,等於虛空,一切眾生,由煩惱業障,沉淪苦海,生死無窮;三寶出世,作大船師,能截斷愛河,超生覺悟彼岸,是故三寶恩難報也。

佛經云:

僧寶在則法寶在,法寶在則佛寶在;僧寶不住世,法寶則消亡,法寶若消亡,佛寶亦消亡。

【三種淨戒論第二十五】

金剛心論云:

文殊菩薩又問佛:

如何是三淨戒?

佛言:

第一惡心去盡,第二善心滿學,第三度盡眾生,是名菩薩三種淨戒。

菩薩為何發菩提心度眾生?

一.觀看眾生苦。

二.觀看聖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