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知识点: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docx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8666409 上传时间:2023-08-2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知识点: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考化学知识点: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考化学知识点: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知识点: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docx

《高考化学知识点: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知识点: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化学知识点: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docx

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一)掌握基本概念

1.分子

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1)分子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分为:

单原子分子如:

He、Ne、Ar、Kr…

双原子分子如:

O2、H2、HCl、NO…

多原子分子如:

H2O、P4、C6H12O6…

2.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确切地说,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1)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和分子的基本微粒。

(2)原子是由原子核(中子、质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离子

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离子可分为:

阳离子:

Li+、Na+、H+、NH4+…

阴离子:

Cl–、O2–、OH–、SO42–…  

(2)存在离子的物质:

①离子化合物中:

NaCl、CaCl2、Na2SO4…

②电解质溶液中:

盐酸、NaOH溶液…

③金属晶体中:

钠、铁、钾、铜…

4.元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类原子的总称。

(1)元素与物质、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宏观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微观看)。

  

(2)某些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性质、结构不同)—同素异形体。

(3)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质量分数各不相同,占前五位的依次是:

O、Si、Al、Fe、Ca。

5.同位素

是指同一元素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即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原子互称同位素。

如H有三种同位素:

11H、21H、31H(氕、氘、氚)。

6.核素

核素是具有特定质量数、原子序数和核能态,而且其寿命足以被观察的一类原子。

(1)同种元素、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同位素。

(2)同一种元素的各种核素尽管中子数不同,但它们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相同。

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因而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是相同的。

7.原子团

原子团是指多个原子结合成的集体,在许多反应中,原子团作为一个集体参加反应。

原子团有几下几种类型:

根(如SO42-、OHˉ、CH3COOˉ等)、官能团(有机物分子中能反映物质特殊性质的原子团,如—OH、—NO2、—COOH等)、游离基(又称自由基、具有不成价电子的原子团,如甲基游离基·CH3)。

 8.基

化合物中具有特殊性质的一部分原子或原子团,或化合物分子中去掉某些原子或原子团后剩下的原子团。

(1)有机物的官能团是决定物质主要性质的基,如醇的羟基(—OH)和羧酸的羧基(—COOH)。

(2)甲烷(CH4)分子去掉一个氢原子后剩余部分(·CH3)含有未成对的价电子,称甲基或甲基游离基,也包括单原子的游离基(·Cl)。

9.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仅是物质形态的变化。

化学变化:

变化时有其他物质生成,又叫化学反应。

化学变化的特征:

有新物质生成伴有放热、发光、变色等现象

化学变化本质:

旧键断裂、新键生成或转移电子等。

二者的区别是:

前者无新物质生成,仅是物质形态、状态的变化。

10.溶解性

指物质在某种溶剂中溶解的能力。

例如氯化钠易溶于水,却难溶于无水乙醇、苯等有机溶剂。

单质碘在水中溶解性较差,却易溶于乙醇、苯等有机溶剂。

苯酚在室温时仅微溶于水,当温度大于70℃时,却能以任意比与水互溶(苯酚熔点为43℃,70℃时苯酚为液态)。

利用物质在不同温度或不同溶剂中溶解性的差异,可以分离混合物或进行物质的提纯。

在上述物质溶解过程中,溶质与溶剂的化学组成没有发生变化,利用简单的物理方法可以把溶质与溶剂分离开。

还有一种完全不同意义的溶解。

例如,石灰石溶于盐酸,铁溶于稀硫酸,氢氧化银溶于氨水等。

这样的溶解中,物质的化学组成发生了变化,用简单的物理方法不能把溶解的物质提纯出来。

11.液化

指气态物质在降低温度或加大压强的条件下转变成液体的现象。

在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为了便于贮存、运输某些气体物质,常将气体物质液化。

液化操作是在降温的同时加压,液化使用的设备及容器必须能耐高压,以确保安全。

常用的几种气体液化后用途见下表。

12.金属性

元素的金属性通常指元素的原子失去价电子的能力。

元素的原子越易失去电子,该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它的单质越容易置换出水或酸中的氢成为氢气,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亦越强。

元素的原子半径越大,价电子越少,越容易失去电子。

在各种稳定的同位素中,铯元素的金属性最强,氢氧化铯的碱性也最强。

除了金属元素表现出不同强弱的金属性,某些非金属元素也表现出一定的金属性,如硼、硅、砷、碲等。

13.非金属性

是指元素的原子在反应中得到(吸收)电子的能力。

元素的原子在反应中越容易得到电子。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该元素的单质越容易与H2化合,生成的氢化物越稳定,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的酸性越强(氧元素、氟元素除外)。

已知氟元素是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

它与氢气在黑暗中就能发生剧烈的爆炸反应,氟化氢是最稳定的氢化物。

氧元素的非金属性仅次于氟元素,除氟、氧元素外,氯元素的非金属性也很强,它的最高价氧化物(Cl2O7)的水化物—高氯酸(HClO4)是已知含氧酸中最强的一种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