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6699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3.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人教新版七史下学习提纲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隋朝的统一:

1、隋朝的建立:

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2、统一: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开皇之治:

(1)措施:

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意义:

这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二、开通大运河:

1、目的: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皇帝:

隋炀帝。

3、开凿时间:

从605年起。

4、路线: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000多千米。

(四段: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5、作用: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创立(标志):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3、评价(影响):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四、隋朝的灭亡:

1、原因:

隋炀帝的暴政。

2、隋末农民起义:

起义首先爆发在人民受害最深的山东地区,随即迅速蔓延到全国,在各地形成了许多反隋的队伍。

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

3、灭亡标志: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2、唐太宗的主要活动(治国政策和措施):

①用人上,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②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轻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③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④军事上,贞观年间,唐太宗发兵反击,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3、贞观之治:

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二、女皇武则天:

1、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武周(武则天)统治的措施及作用:

(1)措施:

武则天统治时期,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2)作用:

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

这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三、“开元盛世”:

唐玄宗(前期)的改革措施与盛世形成:

1、措施: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币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2、盛世形成:

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成为“开元盛世”。

归纳:

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

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盛世

第3课盛唐气象

一、经济的繁荣:

类别

表现

农业

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

唐王朝非常重视兴修水利……很多水利工程

丝织业

蜀锦以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

陶瓷业

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

其他

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

商业

唐朝商业十分繁荣,水路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

唐都长安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2、民族交往与交融:

1、唐朝的民族政策:

开明的民族政策。

2、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

①与少数民族联姻(和亲);②任用少数民族人士为官;③与少数民族政权友好交往。

3、文成公主入嫁吐蕃意义:

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4、“天可汗”的由来:

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1、概况:

唐朝时期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表现:

①当时的一些妇女……弈棋等活动。

②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类别

特点

 

唐诗

李白

“诗仙”,他的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抒发了昂扬的进取精神,表现出蔑视权贵、超凡脱俗的风骨。

他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

杜甫

“诗圣”,他的诗风淳朴厚重,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悲愤凄婉之情。

由于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

白居易

他的诗直面社会现实,揭示了统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

他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妇孺都会吟唱,深受大众欢迎

书法

颜真卿

其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欧阳询

其字方折峻丽,笔力险劲

绘画

阎立本

他的人物故事画,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代表作《步辇图》

吴道子

他的画落笔雄劲,风格奔放,代表作《送子天王图》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遣唐使:

1、背景:

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

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留学僧等。

2、规模:

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

3、影响:

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的影响。

学习内容

唐朝对日本产生的影响

制度

学习唐朝制度,进行大化革新

教育

设立大学,完善学制

建筑

日本的都城平城京仿照唐朝长安城

文化

参照汉字,创制日本文字

生活习俗

饮食、服饰、茶道等,端午节、七巧祭、中元节、重阳节登高等

2、鉴真东渡:

1、评价:

鉴真是唐朝和日本文化交流中最具影响的人物。

2、六次东渡:

鉴真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五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

但鉴真仍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六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

3、鉴真的贡献:

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玄奘西行:

1、概况:

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2、主要活动及贡献:

(1)在天竺:

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2)回国后:

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3)《大唐西域记》:

根据他的口述,由其弟子记录成书,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归纳:

唐朝对外交往:

官方交往——遣唐使,民间交往——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安史之乱:

1、原因:

①朝政腐败;②社会各种矛盾尖锐;③外重内轻局面形成。

2、过程:

755年,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唐。

763年,在少数民族帮助下,唐朝平定叛乱。

3、影响:

①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②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③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黄巢起义原因:

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

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发动了大规模起义。

2、结果及影响:

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3、唐朝灭亡: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唐朝至此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五代:

907—960年,(北方)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特点:

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2、十国:

907—979年,(南方)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北方)北汉。

特点:

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

3、实质:

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4、影响: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是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第6课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北宋建立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建立过程

960年

赵匡胤(宋太祖)

东京(开封)

陈桥兵变

2、统一南北:

方针——先南后北。

3、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1)军事上:

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隔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政治上:

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

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已分知州的权力。

(3)经济上:

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作用:

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原因(目的):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表现:

(1)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地位。

(2)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3、影响: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4、重文轻武的弊端:

见“知识拓展”。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各民族政权及关系:

政权名称

民族

建国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建国后的发展

关系

(契丹)

契丹

10世纪初

耶律阿保机

上京

临潢府

发展生产

创制文字

与北宋

和战和

北宋

汉族

960年

赵匡胤

东京

西夏

党项族

11世纪

前期

元昊

兴庆

创制文字

与北宋

战和

二、澶渊之盟:

1、背景:

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

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之后,辽与宋议和。

2、内容:

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3、影响:

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一、女真族的崛起:

建立政权:

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祖。

二、金灭辽及北宋:

“靖康之变”:

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三、南宋的偏安:

1、南宋建立:

北宋灭亡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登上皇位,赵构就是宋高宗,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2、岳飞抗金:

(1)背景:

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

(2)抗金成果:

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

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打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

(3)岳飞遇害:

在有望收复中原之时……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3、宋金对峙形成:

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4、南宋偏安:

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

(一)农业:

1、粮食作物:

(1)引进新品种:

南方的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长,由越南引入的占城稻,成熟早,抗旱力强,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

(2)培养新品种:

南方农民还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从而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由于宋朝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较大推广。

(3)“苏湖熟,天下足”:

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当时,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2、经济作物:

(1)茶树:

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产茶的州县也比以往有所增加。

(2)棉花:

北宋至南宋初,植棉地区尚限于广东和福建;到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二)手工业:

1、纺织业:

(1)丝织业:

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业生产发达。

(2)棉织业:

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质种类较多。

2、制瓷业:

(1)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

(2)五大名窑:

定窑、汝窑、钧窑、哥窑、官窑。

(3)河北定窑、河南汝窑等地烧制的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

(4)瓷都:

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5)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3、造船业:

(1)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都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2)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

(3)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科学,还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

(三)商业:

1、商业都市:

(1)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

(2)最大的商业城市:

开封和杭州,出现早市和夜市,还有草市。

2、海外贸易:

(1)宋朝的海外贸易也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2)商港:

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3)市舶司:

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4)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3、纸币的出现:

(1)宋代出现纸币的原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纸币便于携带。

(2)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交子”。

(3)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二、宋代经济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

大量中原人口南迁,带来先进技术、生产经验和大量劳动力。

2、自然因素: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3、政治因素:

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

4、政策倾向:

宋代统治者政策的推进。

三、宋代经济发展的结果:

1、经济重心南移:

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2、“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建立

一、两个人、两件事:

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

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全国。

二、七个时间:

1206——铁木真完成了蒙古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1227——西夏灭亡。

1234——蒙古灭金。

1260——忽必烈继承了汗位。

1271——忽必烈该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

1276——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

1279——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三、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间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一、元朝疆域:

1、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2、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了汉朝和唐朝。

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3、元朝疆域的特点:

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二、行省制度:

元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行省制度的意义(作用)

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动全国的军队

设御史台,掌管监察事务

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

其他地区,除吐蕃、畏兀儿地区外,设置了岭北……湖广10个行省

在行省之下,设置了路、府、州、县

3、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地区

机构

管辖范围

意义

特点

东南

澎湖巡检司

管辖澎湖和琉球

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因地制宜

西南

宣政院

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宋元大都市

开封、临安、大都

 

市民

文化生活

原因

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瓦子”

1、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

2、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各种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蹴鞠的,令人眼花缭乱。

3、瓦子里还有许多的摊位,有卖饮食、药材、古玩、字画的,还有剃头、相面、算卦的,十分热闹。

4、南宋临安的文化娱乐业更为发达,城中有大瓦、中瓦、下瓦、南瓦等多处,城外还有十多处瓦子。

 

戏剧表演

1、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式是杂剧,包含了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在大城市……演出。

2、杂剧形成于宋代。

元朝建立后,元杂剧在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兴盛起来。

3、元朝南北统一后,元杂剧传入南方,演出活动遍及城乡各地,为广大民众所喜爱。

传统节日

今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宋代就有了。

一些节日的习俗,如春节的燃放鞭炮……一直流传至今。

二、宋词:

词的特点

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

每首词依据乐谱的要求,有一定的格式,叫做词牌。

如《念奴娇》《满江红》《蝶恋花》等。

词的内容开始大多是描写女性伤离别怨的心境或花前月下的景色,到宋代才有较大的变化,风格多样,内容广泛。

词的发展

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苏轼

北宋

豪放派

他的词豪迈而飘逸,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收到引人入胜、激发情感的艺术效果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李清照

两宋之交

女词人

婉约派

她的词风委婉、细腻、清秀。

她的作品……在当时就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一剪梅》《声声慢》

《醉花阴》

辛弃疾

南宋

豪放派

他继承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使词境变得更加雄奇阔大……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三、元曲:

1、元曲的特点:

元曲包括散曲、杂曲、南戏等。

元曲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2、元代最优秀戏剧家的戏剧家是关汉卿,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

3、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发明者

毕昇

出现时间

北宋

 

排版方式

用胶泥刻字,然后用火烧制,使字模变硬。

制版时,在一块四周有框的铁板上撒上松脂、石蜡和纸灰等,将烧制好的字模在铁板上排成版,用火将铁板中的松脂熔化,将字版压平,这样就可以印书了。

印完之后,再将松脂熔化,泥字拆开,然后又可以再次排版

活字种类

泥活字→木活字→铜活字

排字法

元代,元祯《农书》,转轮排字法

外传

13世纪,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之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又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后来经过蒙古人的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

影响

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指南针

发展

汉代“司南”→宋代“罗盘”

应用

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外传

乘坐中国海船的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

影响

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火药

发明

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

应用

到宋代,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

外传

13世纪传入阿拉伯,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

影响

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三、发达的中外交通:

1、陆上丝绸之路:

古代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

2、元朝驿站制度:

元朝统治区域辽阔,为加强同各地的联系,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制度。

3、海上丝绸之路:

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4、影响:

陆路和海陆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中国的创造发明,如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纸币和驿站制度等输往西方,天文历法、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入亚洲各国,对欧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一、明朝的建立:

背景

元末红巾军大起义

时间

1368年

建立者

朱元璋(明太祖)

都城

应天府(后迁都北京)

2、朱元璋强化皇权:

原因

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

 

措施

1、全面改革官制

在地方:

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在中央:

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直接对皇帝负责;设立五军都督府

2、设立锦衣卫和东厂

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3、改革科举制度

表现

考“四书”“五经”,写八股文(八股取士)

影响

禁锢思想自由,培养顺从者

影响

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三、经济的发展:

农业

引进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手工业

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商业

北京和南京是全国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郑和下西洋:

 

背景

前提(条件)

国力强盛——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

目的

宣扬国威——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

加强友好往来——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概况

规模

从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规模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

到达

国家和地区

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今天的越南、印度尼西亚……坦桑尼亚等国家,郑和的船队都曾访问过

意义

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

背景

明朝中后期,倭患危害严重

概况

戚继光临危受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