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名词解释58174.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6778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名词解释5817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生理学名词解释5817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生理学名词解释5817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生理学名词解释5817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生理学名词解释5817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生理学名词解释5817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生理学名词解释5817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生理学名词解释5817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生理学名词解释5817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生理学名词解释5817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生理学名词解释5817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生理学名词解释5817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生理学名词解释5817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生理学名词解释5817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生理学名词解释5817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生理学名词解释5817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理学名词解释58174.docx

《生理学名词解释5817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名词解释58174.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理学名词解释58174.docx

生理学名词解释58174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physiology)是生物学科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体及其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急性动物实验(acuteanimalexperiment)是以完整动物或动物材料为研究对象,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在短时间内对动物某些生理活动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实验,实验通常是破坏性的,不可逆的,可造成实验动物死亡。

慢性动物实验(chronicanimalexperiment)以完整,清醒的动物为究对象且尽可能保持外界环境接近于自然环境,以便能在较长时间内反复多次观察和记录某些生理功能的改变。

稳态(homeostasis)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

神经调节(neuroregulation)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形式。

反射(reflex):

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体液调节(humoralregulation)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变化。

负反馈(negativefeedback):

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来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调定点(setpoint):

是指自动控制系统所设定的一个工作点,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只能在这个设定点附近的一个狭小范围内变动。

正反馈(positivefeedback):

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来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前馈(feed-forward):

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接受纠正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这种自动控制形式称为前馈。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细胞:

细胞是人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的基本单位,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

流动镶嵌模型(fluidmosaicmodel):

以脂质双分子层作为细胞膜基本骨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表面蛋白(peripheralprotein):

主要分布在细胞膜的内表面与外表面。

整合蛋白(integralprotein):

以其肽链一次或单独多次穿越脂质双层为特征。

单纯扩散(simplediffusion):

是指物质从质膜的高浓度一侧通过脂质分子间隙向低浓度一侧进行的跨膜扩散。

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

在膜蛋白的介导下,非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带电离子顺浓度剃度和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

经通道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viachannel):

各种带电离子在通道蛋白的介导下顺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

电压门控通道(voltegegatedionchannel):

当膜两侧电位差发生改变,通常在膜发生去极化时,通道蛋白分子内的一些带电化学基团发生移动,进而引起分子构象改变和闸门开放,如神经细胞轴突膜中的电压门控钠通道。

化学门控通道(chemical-gatedionchannel):

这类通道受膜外或膜内某些化学物质调控,这是一类兼有通道和受体功能的蛋白质分子,也称配体门控通道(ligand-gatedionchannel)

机械门控通道(mechanically-gatedionchannel):

这类通道受机械刺激调控,通常是质膜感受牵张刺激后引起其中的通道开放或关闭。

经载体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viacarrier):

指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在载体蛋白介导下顺浓度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属于载体介导的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activetransport):

某些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由细胞代谢供能而进行的逆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跨膜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activetransport):

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转运的过程。

钠-钾泵(sodium-potassiumpump):

钠钾依赖式ATP酶,镶嵌在细胞膜上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分子,具有ATP酶的活性,当钠泵水解ATP为二磷酸腺苷和无机磷酸时,同时释放贮存于ATP高能磷酸键中的能量供给物质转运的需要,没分解一分子ATP可逆着浓度梯度将三个钠移出胞外,同时将两个钾移入胞内。

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activetransport):

某些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利用钠泵活动造成的势能储备,即膜外高钠膜内低钠的浓度差,在钠内流的同时并同向转运入胞(有时也可逆向转运)。

这种形式也称联合转运,多见于小肠的吸收和肾小管的重吸收过程中。

同向转运(symport):

在继发性主动转运过程中,被转运的物质与联合转运的钠方向相同,称为同向转运,如近端小管处葡萄糖与钠的同向转运。

反向转运(antiport):

在继发性主动转运过程中,被转运的物质与联合转运的钠方向相反,称为逆向转运,如钙和钠的逆向转运,即钠-钙交换。

出胞(exocytosis):

是指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除细胞的过程。

入胞(endocytosis):

是指细胞外的大分子物质或组织团快如细菌,死亡细胞和细胞碎片等被细胞膜包裹后以囊泡的形式进入细胞的过程,也称内化。

吞噬(phagocytosis):

被转运物质以固态形式进入细胞的过程

呑饮(pinocytosis):

被转运物质以液体形式进入细胞的过程。

液相入胞(fluid-phaseendocytosis):

是指溶质连同细胞外液连续不断进入细胞的一种呑饮方式。

受体介导入胞(receptor-mediatedendocytosis):

是被转运物与细胞膜受体特异性结合后,选择性进入细胞的一种入胞方式。

跨膜信号转导(transmembranesingletransduction):

即生物活性物质通过受体或离子通道的作用而激活或抑制细胞功能的过程,即信号从细胞外转入细胞内的过程。

受体(receptor):

是指细胞中具有接受和转导信息功能的蛋白质,分布于细胞膜中的受体称为膜受体,位于胞质内和核内的受体分别称胞质受体和核受体。

配体(ligand):

凡是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活性物质称为配体。

G蛋白耦联受体(G-protein-linkedreceptor):

是指受体激活后作用于与之耦联的G蛋白,然后引发一系列以信号蛋白为主的级联反应而完成跨膜信号转导的一类受体。

也称促代谢性受体,肽链中有7个疏水性氨基酸组成的跨膜α-螺旋,也称为7跨膜受体。

第二信使(secondmessager):

是指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等细胞外信号分子(第一信使)作用于膜受体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

蛋白激酶(proteinkinase):

是一类将ATP分子上的磷酸基团转移到底物蛋白而产生蛋白磷酸化的酶类。

静息电位(restingpotential):

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在一般细胞均表现为内负外正的直流电位,它是可兴奋细胞爆发动作电位的基础。

极化(polarization):

安静时细胞膜两侧处于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极化。

去极化(depolarization):

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电位的减小或向0mv方向变化的过程。

反极化(reversepolarization):

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进一步变为正值,使膜两侧电位的极性与原来的状态相反,称为反极化。

超射(overshoot):

膜电位高于零电位的部分。

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

在静息电位基础上,膜电位进一步增大或膜内电位向负值增大方向变化的过程。

复极化(repolarization):

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动作电位(actionpotential):

当细胞受到刺激时膜电位所经历的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复原称为动作电位

全或无(allorzone):

动作电位的一个重要特性,当刺激达不到阈值时,可兴奋组织或细胞不产生动作电位,比即无,刺激一旦达到阈值,动作电位便产生,并达到其最大幅度,不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大,这种连续出现的动作电位不会发生融合叠加。

锋电位(spikepotential):

上升支和下降支持续的时间都很短,这就形成了膜电位短促而尖锐的脉冲样变化,称为锋电位。

后电位(afterpotential):

锋电位之后膜电位的低幅,缓慢波动,称为后电位,后电位包括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的膜电位仍小于静息电位,称为后去极化电位(afterdepolarizationpotential),后一部分大于静息电位,称为后超极化电位(afterhypepolarizationpotential),后去极化电位可称为负后电位(negativeafter-potential),后超极化电位可称为正后电位(positiveafter-potential)

刺激(stimulus):

是指细胞所处环境的变化,包括物理。

化学和生物等性质的环境变化

阈强度(thresholdintensity):

能使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刺激(thresholdstimulus):

相当于阈强度的刺激,大于或小于阈强度的刺激分别称为阈上刺激和阈下刺激

阈电位(thresholdpotential):

细胞去极化达到刚能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跨膜电位水平,是刺激引起动作电位的内外原因和必要条件。

跳跃式传导(saltatploryconduction)有髓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的郎飞结呈跳跃式传导,其传导速度比无髓神经纤维快,所消耗的能量也相对较少。

兴奋(excitation):

当机体,器官,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功能活动由弱变上或由相对静止转变为比较活跃的反应过程或反应形式,称为兴奋。

兴奋性(excitability):

是指机体的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它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绝对不应期(absoluterefractoryperiod):

在兴奋发生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内,无论施加多强的刺激也不能使细胞再次兴奋,这段时间称为绝对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relativerefractoryperiod):

在绝对不应期之后,兴奋性逐渐恢复,受刺激后可发生兴奋,但刺激强度必须大于原来的阈值,这一时期称为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supranormalperiod):

相对不应期后,有的细胞可出现兴奋性轻度增高的时期,称为超常期。

阈下刺激

低常期(subnormalperiod):

超常期后,有的细胞还会出现兴奋性轻度降低的时期,此期称为低常期,阈上刺激。

时间总和(temporalsummation):

在细胞膜的同一部位,先后产生的多个局部兴奋由于无不应期而发生融合叠加的现象,其意义在于有可能使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而爆发动作电位。

电紧张电位(electrotonicpropagation):

局部电位向周围扩布的方式,其特征是除极幅度随扩布距离加大而迅速减小以致消失,故也称衰减性扩布。

局部反应(localpotential)或局部兴奋:

如果所施加的刺激强度不足以使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触发动作电位,但仍然可以引发细胞膜发生一定程度的去极化,这就是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

终板电位(endplatepotential):

在神经肌接头处,当神经冲动传来使神经末梢内大量囊泡释放ACh,后者与终板膜上N型ACh门控通道结合,出现以钠内流为主的跨膜电流,从而在终板膜上形成局部性质的去极化电位,即为终板电位。

量子式释放(quantalrelease):

神经肌肉接头处每个囊泡释放时总是将其中所含的所有ACh分子全部释放除开,这种以囊泡为单位的倾囊释放被称为量子式释放。

微终板电位(miniatureend-platepotential):

在安静状态下,因囊泡的随机运动也会发生单个囊泡的自发释放,并引起终板膜电位的微小去极化,即微终板膜电位。

肌节(sarcomere):

每两个相邻Z线之间的区域称一个肌节,是肌细胞的基本功能单位,其中包含了完整的暗带和两端个半条明带

横管(Ttubule):

也称T管,是与肌原纤维走行方向垂直的膜性管道,由细胞膜内陷并向深部延伸而成

纵管(Ltubule):

也称L管,是与肌原纤维走行方向平行的膜性管道,即肌质网。

终池(terminalcisterma):

纵行肌质网与T管膜或肌膜相接触的末端膨大或呈扁平状,称为连接肌质网或终池。

兴奋收缩耦联(excitationcontractioncoupling):

从肌细胞发生电兴奋到出现机械收缩的一个中间过程,包括兴奋向肌细胞深部的传入,三联管处信息的传递和肌质网对钙的释放和回收等过程。

等长收缩(isometriccontraction):

肌肉收缩时只有张力增加而无长度缩短的一种收缩形式,这种形式一般发生在肌肉刚开始收缩而遇到后负荷至收缩张力增大到足以克服后负荷,但肌肉尚未缩短的这段时间内

等张收缩(isotoniccontraction):

收缩时先产生一定的张力以克服阻力,当产生的张力足以克服阻力时,肌肉开始缩短,而张力不再增加。

前负荷(preload):

肌肉收缩之前已经承受的负荷,这种负荷主要通过影响肌肉的初长度而影响肌肉收缩的张力变化

后负荷(afterload):

肌肉在收缩开始后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后负荷。

肌肉收缩能力(contractility):

是指与负荷无关的,决定肌肉收缩效能的内在的收缩特性,主要取决于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胞质内钙的水平和肌球蛋白的ATP酶的活性。

许多神经递质,激素,药物都可以通过影响上述环节来调节和影响肌肉收缩能力。

单收缩:

在实验条件下,由单一刺激所引起的肌肉一次快速的收缩为单收缩,单收缩的强度与刺激强度有关。

不完全强直收缩(incompletetetanus):

如果前后两次刺激的间隔大于一次单收缩的收缩期,但小于一次单收缩的时程,则后一次收缩发生在肌肉前一次收缩的舒张期内,即前一次肌肉缩短后的舒张还没有结束,下一次刺激的收缩已经开始,这就引起不完全强直收缩。

完全强直收缩(completetetanus):

如果前后两次刺激的间隔小于一次单收缩的收缩期,则总和发生于前一次收缩的肌肉缩短期,这就引起完全强直收缩,实际上,生理条件下骨骼肌的收缩都是完全强直收缩,而后者可以产生更大的收缩效能,从而实现其生理功能。

第三章

血液(blood):

是存在于心血管系统内的流体组织,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运输功能,缓冲功能,参与体温维持,免疫防御功能,在生理止血过程中

发挥重要作用。

血浆(plasma):

指经抗凝药处理的血液离心后的上层淡黄色透明液体。

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

晶体渗透压(crystalosmoticpressure):

由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colloidosmoticpressure):

由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

等渗溶液(iso-osmoticsolution):

以人体血浆的正常渗透压为标准,与此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等张溶液(isotonicsolution):

一般把能够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的形态和大小的溶液称为等张溶液,等张溶液是由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的溶质所形成的等渗溶液。

0.85%NaCl溶液既是等渗溶液也是等张溶液。

固有免疫(innateimmunity):

是指生物体在长期的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的一种防御功能。

这种免疫功能由遗传获得,且因不具有针对某一种抗原的特异性,故又称非特异性免疫。

固有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自然杀伤细胞,自然杀伤T细胞

获得性免疫(acquiredimmunity):

是指个体出生后与抗原物质接触后产生的或接受免疫效应因子后获得的可专一性地与某种抗原物质起反应的防御功能,又称特异性免疫。

获得性免疫是通过免疫系统产生针对某种抗原的特异性抗体或活化的淋巴细胞而攻击破坏相应入侵的病原生物或毒素,前者称体液免疫(humoralimmunity),后者称细胞免疫(cellularimmunity)

可塑变形性(plasticdeformation):

血液中的红细胞在通过直径比它还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时可以改变形状,通过后仍恢复原形,此特性称为可塑变形性,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取决于其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比值越大,变形能力越强。

悬浮稳定性:

正常红细胞能够相对稳定地悬浮在血浆中而不易下沉的特性,称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用红细胞沉降率表示沉降率越快表明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越小。

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sedimentationrateESR):

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未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

红细胞叠连(rouleauxformation):

红细胞彼此能较快地以凹面相贴,称为红细胞叠连。

红细胞渗透脆性(osmoticfragility):

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称为红细胞渗透脆性。

白细胞:

无色呈球形,有细胞核,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五类。

白细胞渗出(diapedesis):

处淋巴细胞外,所有白细胞都能伸出伪足作变形运动,凭借这种运动,白细胞得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这一过程称为白细胞渗出。

趋化性(chemotaxis):

白细胞朝着某些化学物质运动的特性称为趋化性。

能吸引白细胞发生定向运动的化学物质,称为趋化因子(chemokine)

嗜酸性粒细胞功能:

当血液中糖皮质激素浓度增高时,嗜酸性粒细胞数目减少,含过氧化物酶和主要碱性蛋白,①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I型超敏反应中的作用,②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生理功能:

细胞的颗粒中含有组胺,肝素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等,肝素有抗凝血作用,组胺可改变毛细血管通透性。

过敏性慢反应物质是一种脂质分子,能引起平滑肌收缩,机体发生过敏反应与这些物质有关。

血小板生理特性:

黏附,聚集,释放,收缩,吸附

血小板黏附(plateletadhesion):

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黏着称为血小板黏附。

血小板释放(plateletrelease):

血小板受刺激后,将储存在致密体,α-颗粒或溶酶体内的物质排出的现象,称为血小板释放或血小板分泌。

血小板聚集(plateletaggregation):

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黏着称为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生成素(TPO):

是体内血小板生成调节最重要的生理性调节因子,主要由肝细胞产生,肾也可少量产生,能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存活和增值,刺激造血干细胞向巨核细胞系祖细胞分化,并特异地促进巨核祖细胞增值,分化,以及巨核细胞的成熟与释放血小板,是刺激巨核祖细胞增值和分化作用最强的细胞因子。

生理性止血(hemostasis):

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过程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bloodcoagulation):

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凝血因子: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目前已知的凝血因子主要有14种,除凝血因子IV是钙外,其余均为蛋白质,多数凝血因子激活后,才具有酶活性,除凝血因子Ⅲ来自组织细胞称组织因子外,其他凝血因子均存在于新鲜血浆中。

内源性凝血途径(intrinsicpathway):

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通常因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接触而启动的凝血过程。

外源性凝血途径(extrinsicpathway):

由来自于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过程,称为外源性凝血。

生理性抗凝物质:

主要由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肝素,蛋白酶c系统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肝素(heparin):

肝素是一种酸性黏多糖,主要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主要通过增强抗凝血Ⅲ活性而发挥间接抗凝作用,此外,肝素还能抑制血小板发生黏附,聚集和释放反应以及抑制血小板表面凝血因子Ⅱ(凝血酶原)的激活,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而抑制凝血过程和激活纤维蛋白溶解的过程。

纤维蛋白溶解(fibrinolysis):

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

纤溶系统组成:

包括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物与纤溶抑制物。

血型(bloodgroup):

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若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人的血液滴加在玻片上并使之混合,则红细胞可凝集成簇,这一现象为红细胞凝集(agglutination)

凝集原(agglutinogen):

红细胞膜上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其抗原决定簇,这些抗原在凝集反应中被称为凝集原。

凝集素(agglutinin):

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性抗体称为凝集素。

Rh血型:

人的红细胞具有的与恒河猴红细胞同样的抗原类型,当Rh阴性的人在输入Rh阳性的血液后,体内才会产生后天获得性抗Rh的免疫抗体,主要是lgG,其分子较小能透过胎盘。

交叉配血试验(cross-matchtest):

把供血着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试验,称为交叉配血主侧,再将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作配合试验,称为交叉配血次侧。

 

生物化学

水溶性维生素(water-solublevitamin):

指可以溶于水等极性溶剂的一类维生素,包括B族和维生素C两类,多数是辅酶或辅基的组成成分,参与代谢和造血过程的许多生化反应。

脂溶性维生素(lipid-solublevitamin):

指不溶于水,但可溶于脂类及许多有机溶剂的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DEK

维生素缺乏症(avitaminosis;hypovitaminosis):

维生素缺乏或者供应不足时,机体不能正常生长,甚至发生疾病,这种由于缺乏维生素而发生的疾病称为维生素缺乏症。

反馈抑制(feedbackinhibition):

代谢系统终产物对代谢反应过程中起作用的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称为反馈抑制。

别构酶(allostericenzyme):

酶在催化反应中除具有结合底物的活性部位外,还有可与调节酶活性的效应剂结合的别构部位,这种具有活性部位和别构部位的酶称为别构酶。

别构效应剂(allostericeffector):

可以和别构酶的别构部位结合的,并对别构酶活性进行调节的分子称为别构效应剂,别构效应剂可以激活别构酶活性,也可以抑制酶活性。

协同反馈抑制(cooperativefeedbackinhibition):

是指两个或者以上的反馈抑制作用的作用点是同一个酶,导致反馈作用的强度大于两者单独作用之和。

顺序反馈抑制(sequentialfeedbackinhibition):

指串联反应中的每一步中间代谢物都能反馈抑制合成其本身的酶,从而造成终产物的反馈抑制作用逆向于串联反应的传递。

共价修饰调节(covalentmodificationregulation):

酶分子肽链上的某些基团,在另一些酶的催化下可与变构剂进行可逆共价结合,结合后引起分子变构,使酶的活力发生变化(激活或抑制),从而达到调节作用,这种作用称为酶的共价修饰调节。

级联系统(cascadesystem):

酶的共价修饰连锁进行,即一个酶发生共价修饰后,被修饰的酶又可催化另一种酶的修饰反应,每修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