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知识点汇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6790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1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知识点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知识点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知识点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知识点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知识点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知识点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知识点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知识点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知识点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知识点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知识点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知识点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知识点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知识点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知识点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知识点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知识点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知识点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知识点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知识点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知识点汇总.docx

《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知识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知识点汇总.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知识点汇总.docx

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地理·必修一

汇编

高一地理组

鲁教版地理必修1知识点归纳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1.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宇宙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的物质世界。

2.天体:

宇宙间物质存在形式的统称。

包括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其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彗星、流星体、太空中遨游的“神州七号”飞船、航天飞机是天体,而飞机、陨星(陨石和陨铁)、以及发射前的“神州七号”飞船不是天体。

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距离地球最近的卫星(自然天体)是月球,这两种天体也是对地球影响最大的天体。

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

3.天体系统:

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的系统。

4.天体系统的层次:

 

5.太阳系:

中心天体是太阳,八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

彗星的轨道扁长。

6.八大行星运动的共同特征有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

类地行星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远日行星有天王星、海王星。

7.日地平均距离为1、5亿千米(叫1个天文单位)。

8.太阳:

是一颗炽热的气体球,太阳大气从里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其中肉眼可见的是光球层。

9.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

太阳能可再生、稳定、廉价、无污染。

10.太阳活动:

光球层的太阳黑子(暗黑斑点——因为温度低于周围地区、周期为11年,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色球层的耀斑(与光球层的黑子具有相关性,周期也是11年,能量的强烈释放导致突然的增亮现象,也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11.太阳活动的影响:

⑴对无线电短波通信的影响:

干扰电离层,导致无线电短波通信出现暂时中断;⑵磁暴现象:

干扰地球磁场,使指南针摇摆不定;⑶对气候的影响:

太阳黑子相对数与降水量的多少具有相关性,有的地方是正相关,有的地方是负相关,有的地方有时正相关、有时负相关。

12.地球在太阳系中的地位——地球既是一颗普通的行星,又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其普通性主要是指:

从运动特征来看,它与其它7大行星具有三个共性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从结构特征来看,它与类地行星有许多共同之处。

其特殊性主要是指地球上有生命存在。

1.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3、经线的特点:

半圆;长度都相等;所有经线都相交于两极;指示南北方向。

14、纬线的特点:

圆圈;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所有纬线都平行;指示东西方向。

15、经度:

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从0°经线向东的180°为东经(E),自西向东度数由小变大;向西的180°为西经(W),自西向东度数由大变小。

16、纬度: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为0°纬线,从赤道向北的90°为北纬(N),自南向北度数由小变大;向南的90°为南纬(S),自北向南度数由小变大。

17、南北半球的划分: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18、东西半球的划分:

以20°W和160°E的经线圈划分东半球和西半球,20°W以东、160°E以西以东经度为主,为东半球;160°E以东、20°W以西以西经度为主,为西半球。

19、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20.地球的自转:

周期(1个恒星日,为23时56分4秒),方向为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规律:

角速度除了两个极点为0以外,其余各地相等,为15°/h;线速度是赤道最大,自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0(纬度60°为赤道的一半)。

同纬度地区,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2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产生昼夜交替、产生时差和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22.昼夜的形成原因:

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任何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23、昼夜交替的原因:

地球的自转。

昼夜交替的周期为1个太阳日,时间为24小时。

24.晨昏线:

晨昏线是指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总是平分地球并垂直于太阳光。

晨昏线分为晨线和昏线,判断方法:

按照地球自转的方向,由夜半球到昼半球的线为晨线,由昼半球到夜半球的线为昏线。

25、晨昏线上的信息:

①根据晨线和昏线的判断方法,可知晨线、昏线与地球自转方向、昼半球和夜半球、南北极。

②晨线与昏线(晨昏线)只有在春分或秋分日与经线(经线圈)重合(即经过极点),但晨昏圈总是平分赤道。

③晨线上各地正在日出,昏线上各地正在日落,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及其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是6:

00,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及其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是18:

00。

④晨昏线上各点的太阳高度都是0°。

⑤晨昏线如果与极圈相切,说明极昼或极夜的范围达到最大,也即是夏至或冬至。

⑥根据晨昏线判断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90°-与晨昏线相切的纬度。

26.地方时:

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较东的地方时刻较早。

经度相同地方时相同,经度每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

27.地方时的计算:

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两地经度差×4分钟(东加西减)。

28.区时:

一般采取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该时区的区时,如:

北京时间不是北京的地方时,而是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的地方时。

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29.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

赤道上不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面向运动方向)。

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30.地球的公转:

周期为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方向自西向东;轨道为黄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1月初在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在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黄赤交角是地球公转轨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周期是365日5时48分46秒,叫做1回归年。

移动规律如图所示:

31.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角)是太阳光对地面的仰角,数值介于0°~90°,同一地点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

0°(日出)→最大(正午)→0°(日落)。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同一时刻,自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同一地点①夏至日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的各地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②冬至日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的各地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时,除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其他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32.昼夜长短:

有极昼、昼长夜短、昼夜平分、昼短夜长、极夜等5种情况。

同一地点昼夜长短随着太阳直射点位置移动而变化的,只有赤道上昼夜终年等长,其他地点只有在春分日或秋分日昼夜等长。

根据昼长可以计算出日出和日落时刻:

日出时刻=12:

00-昼长×1/2,日落时刻=12:

00+昼长×1/2。

同一纬线上各点当日的昼长是相等的。

南北半球纬度相同的两条纬线,昼夜长短是相反的关系,即北半球的昼长=南半球的夜长。

3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北半球在夏半年(春分日至秋分日,即太阳直射北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附近出现极昼。

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极昼范围也达最大(整个北极圈以内)。

北半球在冬半年(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太阳直射南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附近出现极夜。

冬至日北半球各地夜长达一年中最大值,极夜范围也达最大(整个北极圈以内)。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34.四季的更替:

气候上,夏季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春、秋二季温暖宜人。

天文上:

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介于冬夏之间。

单元活动1辨别地理方向

35.地图上辨别方向:

①一般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示北;③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6.使用罗盘的步骤:

照准——保持仪器水平——读数,如果记作NW则表示西北方向、NE则表示东北方向、SE则表示东南方向、SW则表示西南方向。

37.利用手表定方向:

在北半球,把手表平置,时针指向太阳,时针与12点刻度线之间所成较小夹角的角平分线方向为南方(要注意时针应是指的当地的地方时时间)。

38.利用北极星定方向:

北极星位于正北方。

北极星属于小熊座,可以利用大熊座(北斗七星——勺子形)或者仙后座(W形)来找出北极星。

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39.地球的圈层结构:

自外向里依次为:

外部圈层(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和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包括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

40.地壳:

是地球表面莫霍面(平均深度17Km)以上、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厚度不均(大陆地壳比大洋地壳厚,高山地区比平原地壳厚)。

41.地幔:

介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地下2900Km)之间,其上部有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42.地核:

位于古登堡面以下的地球内部,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43.岩石圈:

是地球表面由岩石组成的圈层,包括地壳的全部和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顶部(不含软流层)。

岩石圈中的岩石有三类:

岩浆岩(又叫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44.岩浆岩:

岩浆上升或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包括侵入岩(花岗岩)和喷出岩(玄武岩)。

45.沉积岩:

岩石经过外力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形成。

如石灰岩。

沉积岩中含有化石(包括生物的遗体和遗迹),被称为记录地球历史的“文字”。

46.变质岩:

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

如:

石灰岩→大理岩。

47.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从岩浆到各类岩石,再从各类岩石到新的岩浆的物质循环过程。

如右图。

根据右图判断各类岩石和岩浆的方法是:

先判断岩浆岩,即来向只有一个箭头的是岩浆岩,因为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凝而成;而沉积岩可以由岩浆岩和变质岩转化而来,变质岩可以由岩浆岩和沉积岩转化而来,岩浆可以由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转化而来。

48.内力作用:

能量来自地球内部。

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

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49、外力作用:

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主要作用要素有温度、流水、风、海浪、冰川等,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外力作用削高填低,使得地表趋于平坦。

50.地质构造:

地壳运动引起岩层的变形和变位。

主要有褶皱和断层。

51.褶皱:

是因为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力而形成一系列弯曲变形,分为背斜和向斜。

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前期背斜形成山岭、向斜形成谷地;后期,在外力作用下,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裂隙发育,易被侵蚀反而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紧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52.断层:

岩层受到压力或者张力作用,使岩层发生断裂,出现断裂面,并且在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有错动和位移。

岩层下降会形成谷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岩层上升则会形成断块山,通常伴有陡崖(如我国的华山、庐山和泰山)。

53.研究地质构造对找矿、找水和大型工程建设的指导意义:

石油和天然气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地下水往往储藏在向斜盆地中,隧道、水库、铁路等工程建设应尽量避开断层,隧道还要避免建在向斜内部,应选在背斜构造中部。

54.重要外力作用:

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v型)、瀑布和峡谷;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在河口形成三角洲(一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搬运,在下游表现为堆积)。

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和风蚀洼地;风力堆积作用形成沙丘和沙垅(风力作用一般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表现显著)。

冰川地貌常有冰川谷(U型谷)、刃脊、冰斗和角蜂(欧洲的地貌大多受到冰川的作用),海蚀地貌常有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柱、海蚀平台和海蚀拱桥。

(特别注意:

黄土高原的形成是风力堆积作用,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是流水侵蚀作用)。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也很大影响。

2.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55.低层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氧原子――吸收紫外线)、水汽和固体杂质。

56、大气的垂直分层:

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对流层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特点:

对流层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对流层依靠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平流层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臭氧吸收紫外线保护生物)、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天气晴朗(适于飞机高空飞行)。

高层大气空气密度很小,其中的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主要意义。

57.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源泉,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包括紫外线(波长小于0.4um)、可见光(波长0.4—0.76um)和红外线(波长大于0.76um),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属于短波辐射。

58.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到达地球大气层后,高层大气中的氧原子和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紫外线,对流层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红外线,对能量集中的可见光吸收很少;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增温,通过地面辐射(红外线)向外放射能量,绝大部分被大气吸收。

因而,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59.大气逆辐射:

大气受热后以大气辐射(红外线)的形式向四面八方释放能量,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

60.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一是二氧化碳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储存能量;二是大气逆辐射将能量传给地面,对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起到补偿作用。

61.温室效应原理:

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可以绝大部分透过玻璃或塑料薄膜到达温室地面,使温室地面增温,而温室地面产生的长波辐射很少能透过玻璃或塑料薄膜,使大部分的热量保留在温室内。

62.大气的运动:

分为上升和下沉的垂直运动(对流运动)和水平运动(风)。

63.气压:

单位面积空气柱的质量。

同一地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近地面,气温越高气压越低、气温越低气压越高(冷高压、热低压),高空相反。

64.等压线和等压面:

气压相同各点的连线叫等压线。

气压相同各点连成的面叫等压面。

在气温相同的情况下,等压面与地面平行。

65.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

地面受热,气流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地面受冷,气流下沉,近地面气压升高,高空气压降低。

在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引起大气从高压向低压的水平运动,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66.常见局部地区的热力环流:

①城市热岛效应:

城区人口集中、工厂林立、车流密集,气温高,气流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郊区气温低,气流下沉,近地面气压升高;近地面吹郊区风。

②海陆风:

海水的热容量大、升温降温慢,陆地的热容量小、升温降温快。

白天,陆地气温高,气流上升,气压降低;海洋气温低,气流下沉,气压升高;近地面吹海风。

夜间,陆地气温低,气流下沉,气压升高;海洋气温高,气流上升,气压降低;近地面吹陆风。

湖岸风(河岸风)与之相似,白天吹湖风(河风),夜间吹岸风。

67.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面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水平气压梯度力,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

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原动力)。

方向是垂直于等压线从高压指向低压。

68.地转偏向力:

地球自转引起地表水平运动偏向的力。

方向始终垂直于风向,南左北右(赤道不偏)。

69.摩擦力:

风与地面摩擦产生的反作用力。

方向与风向相反。

70、风向:

高空,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平行于等压线。

近地面,风向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三个力的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风向判断:

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高空偏900,近地面偏400-500.

71.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

赤道地区受热多,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赤道低气压带;极地地区受冷,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极地高气压带;高空气流由赤道上空流向两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在纬度30°上空偏转成与等压线(纬线)平行,不断堆积,产生下沉气流,在纬度30°附近的近地面形成了副热带高气压带,近地面的气流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向赤道和极地流动,流向赤道的气流补偿赤道上升气流形成低纬环流。

流向极地的气流在纬度60°附近与从极地流过来的较冷气流相遇抬升,在近地面形成了相对的低气压带,即副极地低气压带,在纬度60°附近的高空,气压相对较高,气流流向极地和30°上空,形成高纬环流和中纬环流,这样在南北半球各形成了三个环流圈,即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在近地面各形成四个气压带和三个风带。

如图。

7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但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幅度没有太阳直射点移动幅度大。

73.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北半球的海陆对比显著,1月,亚洲高压(蒙古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使副极地低气压带仅存在于大洋中(北太平洋中的阿留申低压);7月,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压带,使副热带高压带仅存在于大洋中(太平洋中的夏威夷高压)。

南半球海洋占绝对优势,气压带基本保持带状分布。

74.季风:

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共同作用下冬夏风向相反。

季风类型

分布地区

主要成因

1月风向

7月风向

热带季风

南亚、东南亚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东北风

西南风

亚热带、温带季风

东亚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西北风

东南风

75.气团的分类:

按照气团温度与到达地区的温度对比分冷气团和暖气团。

冷气团性质是冷干,通常从高纬地区吹向低纬地区;暖气团性质是暖湿,通常是从低纬地区吹向高纬地区。

76.锋面系统:

锋面是冷暖气团交界的面,有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77.气旋与反气旋:

78.锋面气旋:

锋面与气旋一般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

锋面出现在气旋的低压槽线上。

2.3水圈和水循环

79.水圈的组成:

地球表面大约71%被水覆盖,有“水的行星”之称;水圈的主体是海洋水(占96.538%)。

淡水仅占2.526%,其中冰川占68.72%,人类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指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淡水,比重很小。

80.水循环的概念:

自然界的水在地球表层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按发生的领域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

81.水循环的环节:

蒸发(含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径流(含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只有海陆间循环环节齐全。

82、水循环的意义:

联系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四大圈层;对全球的热量传输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促进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更新(特别是海陆间循环使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流水侵蚀作用塑造了地表的形态,使岩石圈的化学物质发生迁移。

83.河流的补给方式:

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河流中下游的湖泊对河流径流有调节作用。

84.洋流的概念:

海洋水沿相对稳定的方向作大规模运动的现象。

潮汐、海浪不是洋流。

85.洋流的类型:

根据洋流的水温与流经海区水温的对比把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

暖流一般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寒流通常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

根据成因把洋流分为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水平补偿流和垂直补偿流,其中垂直补偿流又可以分为上升流和下降流)。

86.洋流的分布规律:

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逆时针);南纬400附近海域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

87.洋流的地理意义:

对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到增温增湿,寒流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实例:

北大西洋暖流使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最为典型、俄罗斯北冰洋沿岸的摩尔曼斯克海港终年不冻;秘鲁寒流使秘鲁沿岸荒漠带直逼海岸并向赤道延伸)。

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寒暖流交汇的海域形成著名渔场(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上升流海域也形成著名渔场(秘鲁渔场)。

对海洋污染的影响——加快了污染海域的净化,扩大了污染范围。

对海洋运输的影响——顺流快,逆流慢。

单元活动: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

88.分析气候类型成因的方法:

对比不同纬度的不同气候类型,差异主要是气温,得出太阳辐射是形成气候的基本因素;对比同一纬度的不同气候类型,差异主要是降水量和季节分配,得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移动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对比同一纬度、同一气压带和风带的不同地区,气温和降水都有差异,得出下垫面状况也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

89.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1)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

位置

气候类型

气候成因

气候特点

热带

南北纬10°之间

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大陆中西部地区

热带沙漠气候

终年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控制

全年炎热干燥

温带

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

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全年温和多雨

 

(2)在两种气压带或风带交替控制下的气候类型

位置

气候类型

气候成因

气候特点

热带

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

热带草原气候

赤道低压带(夏)和信风带(冬)交替控制

终年高温、干湿季分明

亚热带

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地中海气候

副热带高压带(夏)和西风带(冬)交替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暖多雨

90.根据气候资料判断气候类型:

(1)根据气温判断气候带:

最冷月平均气温>15℃为热带、>0℃为亚热带(含温带海洋性气候)、<0℃且最热月平均气温>15℃为温带。

(2)根据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判断雨型:

年雨型――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冬雨型――地中海气候,夏雨型――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少雨型――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

(3)综合考虑气温和降水→气候类型。

3.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91.自然带:

是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组合的差异形成的呈带状分布的景观。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拔位置不同→水热状况及其组合不同→植被和土壤不同→景观不同。

其中,自然植被能较明显地体现自然环境特征,因而用植被类型命名自然带。

92.气候类型与自然带的对应关系:

冰原气候--冰原带、苔原气候--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带或温带沙漠带、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带、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带、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带。

 

9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水平地域分异

从赤道到两极的分异

热量

太阳辐射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低高纬度

从沿海到内陆的分异

水分

海陆分布

南北延伸,东西更替.中纬明显

垂直地域分异

从山麓到山顶的分异

水热

海拔高度

水平延伸,垂直更替.中低纬度

94、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带谱的主要因素:

山体的纬度位置—垂直地域分异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非常相似,纬度越低,自然带越多。

山体的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越多。

山体的海拔高度—海拔高度应足够高才会导致水热差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