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许明波修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6830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许明波修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许明波修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许明波修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许明波修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许明波修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许明波修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许明波修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许明波修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许明波修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许明波修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许明波修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许明波修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许明波修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许明波修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许明波修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许明波修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许明波修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许明波修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许明波修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许明波修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许明波修改.docx

《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许明波修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许明波修改.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许明波修改.docx

第3章资本和剩余价值许明波修改

第3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3.1考点难点精讲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

1.资本的含义

资本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断地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殖的价值。

资本不仅是一种生产要素,而且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一种基本要素,它的运动对其他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起着重要作用。

2.资本的特点

无论资本是在何种社会制度条件下运行,也无论其采取何种具体形态,资本都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的特点:

(1)资本的增殖性。

不断地和无限地追求自身的价值增殖,是资本区别于一般货币的根本特征。

一般商品和货币,在等价交换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发生价值增殖的。

一旦资本停止了增殖,资本也就丧失了它的基本职能。

(2)资本的运动性。

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

资本只有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相统一的运动过程中才可能增殖。

任何形态的资本,一旦停止运动,也就不会带来价值的增殖;而资本运动的速度的快慢,也同时反映了资本增殖能力的强弱和形成一定时期内资本增殖量的多少。

(3)资本的返还性。

资本的运动和增殖,是以预付一定量的货币资本为起点的。

投资者在开始投入资本的时候,就蓄意要回收它(当然包括增殖额)。

在做出投资决策的时候,资本所有者往往要把预期的资本增殖率的高低和投资回收期的长短结合起来考虑。

资本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它具有反映生产力要素和生产关系特点的二重性。

一方面,资本是近现代社会生产的一般要素,是市场经济中生产的逻辑起点,是组合生产力和驱动市场运行的一种关键性要素。

另一方面,资本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它的社会属性首先表现为资本所有权的归属。

各单个资本都是社会资本的有机组成部分,单个资本的运动被纳入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中,资本的增殖与风险受社会资本的构成及社会资本运动的质量所制约。

3.资本的形态

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和普通商品一样,资本的价值也需要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作为其运动的载体。

在使用价值上,资本可以采取设备、原料等物的要素和劳动力的要素等有形的形式,也可以采取专利、商标、信誉等无形资产的形式;而货币,一方面是资本价值量的代表,另一方面,作为其可以交换其他商品和生产要素的效用同样成为资本运动的重要载体。

因此,从资本这一特殊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来看,资本在其运动中可以有多种形态。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资本的主要形态有以下数种:

(1)货币资本形态

货币资本采取资金形式,即以货币形态表现的资本,它是资本最一般的和初始的形态。

投资者可以拿自有货币或借入货币作为资本来使用。

在资本的运动过程中,货币资本主要存在于资本的购买阶段,用于购买其他生产要素。

货币单位同时也是计量资本额的一般计量单位。

(2)实物资本形态

实物资本是以物质形态表现的资本,包括投入商品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一切物的要素和待售的产出品,亦称物质资本。

实物资本有两大类:

一类是以生产资料形态表现的厂房、机器、原材料等物质生产要素,它们是通过投资而由货币资本转化而来,属于生产资本;另一类是以商品形态表现的包含资本增殖额在内的待实现的产出品,即商品资本。

对实物资本的评价,不仅要看它的量,更要看它的质,如设备的性能、效率,原材料的优劣,商品的质量和销售潜力等。

(3)无形资产形态

无形资产也是资本的一种形态。

无形资产是指进入市场生产和交换的主体所占有和使用的以知识形态存在的特有经济资源,它可以较长期地为该主体提供一定的特殊权利或有助于该主体取得较高的收益,通常包括专利权、商标权、版权、著作权、特许经营权、商誉、技术秘密等,一般称为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的主要特点是:

非实物形态;它的存在使占有者或使用者借以取得单凭有形资产无法获得的收益;可有偿转让。

4.资本流通总公式

资本流通公式是:

G(货币)——W(商品)——Gˊ(更多货币)。

5.资本流通和商品流通的异同点

相同点:

(1)它们都是以商品货币形式进行运动,表现形式有相似之处。

(2)两种流通都有卖和买两阶段,都是买和卖两阶段的统一,

(3)都有卖者、买者和既卖又买三种当事人。

不同点:

(1)运动形式有区别,起点和终点不同,流通的媒介不同。

(2)流通的目的不同:

简单商品流通的目的是为了消费,是为了追求使用价值资本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追求交换价值本身。

(3)流通的内容不同:

简单商品流通的两极是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资本流通的两极是同质不同量的货币。

(4)流通的运动限度不同:

简单商品流通是为买而卖,目的是为了占有某种使用价值,其运动以满足某种需要为限度。

资本流通是为卖而买,目的是获取交换价值,试图通过量的不断增大获取最多的财富,运动没有限度。

(5)价值运动情况不同:

在简单商品流通中,流通过程一结束,价值的运动也就消失了,在资本流通中,价值运动永不消失,资本价值成为自动的主体,在运动中保存自己,增大自己,不断地进行增殖。

6.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按照等价原则进行,因而交换的结果只会使价值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而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

但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资本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增殖。

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7.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剩余价值不能产生于流通过程,但又离不开流通过程,它必须以流通过程为媒介。

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根据这个条件可以分析出价值增殖究竟是从哪里发生的。

首先,价值增殖不会发生在G—W阶段的货币上,因为此时货币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只是实现商品的价格,其价值量没有增殖。

其次,价值增殖也不可能发生在W—G/阶段上,此时商品的价值是既定的,不会因商品的出卖而发生增殖。

最后,价值增殖必然发生在G—W阶段的商品上。

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比这种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

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并为资本家所雇佣,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8.劳动力

劳动力即人的劳动能力,是指“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9.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劳动力的所有者有完全的人身自由。

这样他才能够像任何商品所有者那样,自由地出卖劳动力商品,并且在买卖中仅仅让渡这种商品的使用权,而保留着它的所有权,否则就是卖身为奴隶了。

二是劳动力所有者除了自身劳动力这一商品以外,一无所有,既没有生产资料,也没有现存的生活资料,只有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

历史表明,劳动力成为商品的这两个基本条件,是在封建社会的末期,小商品生产者日益两极分化,最终沦落为无产者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可见,在任何社会里,劳动力都是存在的,但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劳动力才成为要卖给资本家的商品。

10.劳动力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所以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可以还原为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这包括:

①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这用于再生产劳动力;②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价值,这用于延续劳动力的供给;③劳动力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这用于提供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与其他商品比较,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具有特殊性,即它包含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即劳动者所在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历史传统习惯以及自然条件等。

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的差异,各国纳入劳动者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质量和范围是不同的。

但是,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来看,在一个国家的一定时期内,劳动者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范围还是相对稳定的。

与其他商品相比,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更具有特殊性。

一般商品被消费或使用,随着它的使用价值的消失,它的价值也随之丧失或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发生价值增殖。

而劳动力这种商品则不同,劳动力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工人的劳动过程。

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还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其超出原有价值的那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1.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过程的特点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首先是劳动过程。

不论在什么社会形态下,劳动过程都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的过程。

劳动过程必然与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相联系。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

(1)劳动者的劳动力归资本家使用,劳动者在资本家监督下为资本家的利益而生产;

(2)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生产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生产,任何商品生产过程都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在劳动过程中,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在价值形成过程中,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资本家让工人在劳动过程中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其目的,他所以要工人生产商品使用价值,在于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但是,资本家生产商品,目的也不是价值,而是价值增殖,即生产剩余价值。

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3.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必要劳动是指劳动者用以实现劳动力再生产而付出的有效劳动。

而劳动力再生产的内容包括劳动力所有者即劳动者自身的生存、享受、发展等各方面的需要。

由于劳动力再生产具有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必要劳动的范围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扩大。

剩余劳动是指一定时期内劳动者付出的有效劳动中超出必要劳动的部分。

4.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其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为了说明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让我们首先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价值形成过程来考察。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用具体劳动改变劳动对象的物质形态,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并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商品中去;同时,劳动者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又形成商品的新价值。

如果形成的新价值恰好等于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值,那么在商品价值中,就只有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者新创造的等于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而没有剩余价值。

但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这种不赚钱的买卖资本家是断然不能接受的。

那么,价值形成过程是如何变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呢?

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这个“一定点”就是雇佣工人的活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等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

所以,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的形成过程。

实际上,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因此,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支出的剩余劳动的凝结。

☆深化对必要劳动的认识

马克思把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

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

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相当于劳动力价值,即维持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属子女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和一定的教育费用。

除此之外的劳动都是剩余劳动,都被资本家剥削了。

从实践看,马克思讲的必要劳动,只是必要劳动的第一部分。

在现代社会,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至少有五部分。

第一部分:

维持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属子女的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第二部分:

维持包括经理人员、科学技术人员以及企业服务人员在内的总体工人正常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第三部分:

维持社会生产正常进行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价值。

例如宏观经济管理、中介机构、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活动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价值。

第四部分:

维持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价值。

第五部分:

维持社会生活正常运行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价值,其中包括从事国家管理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政府机关的经费。

因此,必要劳动包括的范围应当加以拓展。

5.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在一个社会经济形态的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就是基本经济规律。

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就是剩余价值规律,它的内容是:

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增殖资本的价值或者说生产剩余价值。

资本家从事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决定性动机,就是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都是以能不能获得剩余价值以及取得多少剩余价值为转移的。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只有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

劳动者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

他们的个人消费,只有在保证生产剩余价值的限度内,才是资本主义所需要的。

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动力。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都是以获取剩余价值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的创造过程;资本主义的流通过程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准备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资本主义的分配过程实质上是分割剩余价值的过程;资本家的个人消费是消费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雇佣工人的个人消费是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它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劳动的必要条件。

剩余价值规律还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及其历史趋势。

资产阶级为了追求剩余价值,总要设法进行技术创新,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销售市场,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同时,正是由于资产阶级为了追求剩余价值,不断扩大和加强对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的剥削,从而不断激化和深化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而这种矛盾的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必然被更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方式所代替

6.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但是,资本的现象形态掩盖着它的本质。

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如原材料、机器、厂房等,这使人们误以为这些物天然就是资本。

这是把物的自然属性和物所体现的生产关系混同起来了。

资本不能离开物而存在,正如价值不能脱离使用价值而存在一样。

但是,生产资料等物成为资本,不是由它们的自然属性决定的,不是因为它们能用于生产一定的使用价值,而是由于它们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

货币转化为资本,关键是劳动力成为了商品,资本只有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才能获得剩余价值。

所以,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在本质上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就必须先垫付资本,一部分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另一部分用于购买劳动力。

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或价值增殖过程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可以把它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它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生产出新产品。

生产资料的价值是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量。

尽管转移的方式不同,有的是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全部转移,有的是在多次生产过程中逐渐转移,但转移的总是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量。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做不变资本(c)。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因为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支付的价值被工人用于购买生活资料,在生产过程以外消费掉了。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新价值的一部分来补偿的。

而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结果,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而且生产出剩余价值。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v)。

7.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它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

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即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惟一源泉。

第二,它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正确反映剥削程度的概念是剩余价值率。

8.剩余价值率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商品价值包括三个构成部分:

第一,作为不变资本的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转移过来的部分,用C表示;第二,新价值中补偿可变资本的部分,用V表示;第三,新价值中的剩余价值部分,用m表示。

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关系叫做剩余价值率,它表现了资本价值增殖程度或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因而又叫剥削率。

以m′代表剩余价值率,则

剩余价值率还可以用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来表示。

工人全部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劳动时间,叫必要劳动时间,这个时间中支出的劳动叫必要劳动;另一部分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叫剩余劳动时间,这个时间中支出的劳动叫剩余劳动。

9.绝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的方法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分为两部分:

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就越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资本家总是力图通过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此外,资本家还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来榨取剩余价值。

提高劳动强度,意味着工人在同样工作日时间内支出了更多的劳动量,实际上等于延长了工作日。

这是一种延长工作日时间的隐蔽的形式。

工作日的最低界限不能少于或等于必要劳动时间。

若没有剩余劳动时间去生产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就不复存在。

因此,工人的工作日时间必须多于必要劳动时间。

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受这样两个因素制约:

一是劳动时间的生理界限,工人必须每天有一部分时间用于休息、吃饭等,以便恢复劳动力;二是道德的界限,工人在一天内总需要一定的时间用于家务活动、社会活动及文化生活(这种需要的范围和数量取决于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

在这两个因素的制约下,工作日的现实长度取决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力量对比。

10.相对剩余价值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是通过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改变工作日两个组成部分的比例,即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这种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称为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方法:

由于必要劳动时间是再生产工人劳动力价值所必要的时间,因而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价值。

假定资本家是根据劳动力的价值支付工人的工资。

现在,要使劳动力价值降低,就要降低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而要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就必须提高整个社会生活资料生产部门和与之相关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只有这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生活资料价值才会普遍降低,劳动力价值才可能下降,从而必要劳动时间才能够缩短,剩余劳动时间才能够相应延长。

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而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众多的个别资本家为追逐超额剩余价值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综合反映。

11.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单个企业的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是单个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使其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个别资本家保留超额剩余价值的状况是暂时的。

因为,其他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也会设法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到生产率普遍提高后,商品社会价值就会降低,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就会消失。

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过程中,与工人生活资料相关的部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会降低劳动力价值,整个社会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就会缩短,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这两种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其联系表现在:

从资本家对雇佣劳动的剥削看,这两种方法是一致的。

无论是绝对剩余价值还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都是靠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进行的。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资本主义剥削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必须将工人的劳动时间绝对地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否则就不可能生产出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的现实生活中,这两种方法常常是结合使用的。

两种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物质技术基础不同,从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起着不同的作用。

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初期,生产工具没有重大变化,生产力发展比较缓慢,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提高剥削的主要方法。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广泛应用,生产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作用日益突出,就逐渐成为主要的提高剥削的方法,实现着价值增殖的资本。

13.当代剩余价值生产的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的条件下,由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机器人”或“仿人机”等生产自动化装置不断投人到生产线,使生产现场的工人人数相对或绝对减少,甚至出现了所谓“无人车间”、“无人工厂”,而资本家所获得的剩余价值也迅猛增加。

按照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观点,这种现象完全可以得到科学说明。

首先,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生产工人的概念扩大了,价值和剩余价值是由总体工人的劳动创造的。

因为,在使用自动化设备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不仅是生产现场直接操纵自动化装置的普通工人,而且还包括间接参加生产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内的“总体工人”或“总体劳动者”。

其次,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生产工人的劳动变得更加复杂。

复杂劳动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生产自动化带来了普通工人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比例的变化,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比例的变化。

这些变化都可归结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比例的变化。

再次,包括“机器人”在内的生产资料,它自身的价值是作为产品生产时就已确定了的,以后在生产过程中只能按照磨损程度,由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它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其价值丝毫不会增加。

它只能影响到商品使用价值量的增加,不能成为形成商品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生产自动化代表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如果个别企业率先采用自动化生产,就在同一生产部门内有比其他企业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它所生产的商品个别价值就大大低于社会价值,这样,资本家就可以获得较多的超额剩余价值。

一旦社会各主要生产部门都使用自动化生产,个别企业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虽然消失了,但由于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致使劳动力价值降低,整个资本家阶级便能获得比过去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

三、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及其形式

1.劳动不是商品

在资本家同工人的买卖关系中,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能成为商品的是劳动力,劳动根本不能成为商品。

这是因为:

第一,如果劳动是商品,它就应该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价值。

而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

如果说劳动是商品,具有价值,那就等于说劳动的价值是由劳动决定的,这种同义反复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第二,如果说劳动是商品,那么它就应该同其他商品一样,在出卖之前就独立存在。

但雇佣工人的劳动不能独立存在,劳动要取得存在的形式,就只有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这只有在生产过程中才能实现。

第三,如果劳动是商品,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会导致违反价值规律,或否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存在的基础。

因为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资本家应该支付给工人全部劳动形成的价值。

这样一来,资本家就得不到任何剩余价值。

没有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就会停滞。

2.工资的本质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3.工资的基本形式及派生形式

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有两种,即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计时工资是按一定的劳动时间来支付的工资,其实质是劳动力的月价值、周价值、日价值的转化形式。

计件工资则是按工人完成的产品数量或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