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活动论填空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6876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与教学活动论填空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课程与教学活动论填空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课程与教学活动论填空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课程与教学活动论填空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课程与教学活动论填空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课程与教学活动论填空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课程与教学活动论填空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课程与教学活动论填空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课程与教学活动论填空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课程与教学活动论填空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课程与教学活动论填空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课程与教学活动论填空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课程与教学活动论填空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课程与教学活动论填空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课程与教学活动论填空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课程与教学活动论填空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课程与教学活动论填空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课程与教学活动论填空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课程与教学活动论填空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程与教学活动论填空题.docx

《课程与教学活动论填空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与教学活动论填空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程与教学活动论填空题.docx

课程与教学活动论填空题

《课程与教学论》填空题

一、填空题

1.我国学者对教学过程本质问题作了一些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

教学过程知识说、教学过程发展说、教学过程本质说和教学过程实践说。

2.教学过程的两种动力包括教学过程的内部动力和教学过程的外部动力。

3.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的事物的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获得生动表象的基础上,对学习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理论思维。

4.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学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识发展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它包括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

6.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为:

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

7.自学一指导教学模式是指教学活动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教学模式。

8.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

9.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10.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上课的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1.学校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要让学生通过自然或社会实践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验证或运用理论知识,借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独立工作能力,陶冶品德。

这种在自然和社会现实活动中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便是现场教学。

12.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13.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

14.课堂管理包括学生时间管理、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和恰当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策略。

15.一般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三种类型。

一、填空题

1.所谓教学手段,是指师生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2.现代教学媒体可以分为五类:

光学媒体、音响媒体、文字图像媒体、视听媒体、综合媒体。

3.教学过程是一个教育信息传播的过程,传播过程中有四个要素,即传播者、信息、媒体和受传者。

4.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在教学中主要有两种应用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和个别化学习模式。

5.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非言语表达艺术是非常丰富的,它一般要通过副语言、手势、体态、眼神、面部表情等来表达。

6.根据教学语言表达方式,把教学语言划分为叙述性语言、论证性语言、说明性语言、和描述性语言。

7.导课的针对性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需要,又要顾及学生特点。

8.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决策功能、促进发展功能是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

9.使课程与教学评价工作更为有效,根据对象发展的进程,根据不同时期有不同进度、目的和重点的实际情况,评价可以分成三类: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反省评价。

10.档案袋的开发一般包括三个步骤,即明确课程目标与评价目的、收集与选择作品和反省与评价。

一、填空题

1.一般来讲,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取向,为培养下一代所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它应当规定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应当有一套具体实施的策略,也应当具备恰当的评价方法。

2.教学设计可以看作是文件课程向教学活动的转化,将规定的目标与内容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并且根据具体学校、学生和环境的变化进行创造和调整。

3.在现代的学习观中,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的影响越来越大,更加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并提倡学习者了解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自主控制学习行为。

4.不论是正式的课程还是非正式的课程,都起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了使儿童能够胜任成人后的生活,掌握生存技能、社会习俗、伦理道德,因此要进行特定的教育训练。

5.赫斯特把人类的知识分成七种形式:

形式逻辑和数学、自然科学、对自己和他人心智的理解、道德判断和意识、美感经验、宗教主张、哲学理解。

6.课程设计的定义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侧重于理论基础层面,另一类侧重具体设计前的方法技术的准备。

7.在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方面:

学习者、学校以外的现代生活和学科内容。

8.目前典型的课程设计模式有目标模式、过程模式、集体审议模式、自然设计模式。

9.我国学者借鉴外国经验,一般把课程与教学目标分成行为取向、生成性取向、表现性(表意)取向的三种。

10.布卢姆长期从事教学目标研究,他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

11.生成性目标可以说是在教育情境中、在解决的过程中产生,是学生和教师由内在的价值观引导的关于经验生长的方向感。

12.20世纪70年代斯坦豪斯在自己的著作中系统地批判了行为取向的课程、教学目标,并相应地提出的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

13.斯坦豪斯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教育的发展,而且发展的最好的手段不是通过明晰的目的,而是通过批评实践。

一、填空题

1.课程内容的研究主要解决如何选择和组织某一门课程的内容,即决定应该教什么和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这些需要教的内容。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遵循连续性、连续性和顺序性、整合性原则。

课程内容的纵向组织,或称序列组织,就是按照某些准则以先后顺序排列课程内容。

2.课程组织有两种功能:

基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来安排学生学习经验,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习经验产生最大的累积效果,达成教学目标。

泰勒根据课程的组织结构把学校课程分为四大类:

学科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完全未分化的课程。

3.根据各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综合课程划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三种形态。

4.必修课程的本质特点就是强制性它是社会权威在课程中的体现。

选修课程一般分为必选课与任选课两类。

5.课程结构是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探讨课程各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

中小学课程结构的安排,基本上是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与社会实践活动四个部分组成。

6.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研究一个预期的课程在实际中是如何运用的。

7.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可以分为三大类:

改革本身的因素、学校内部的因素、学校外部因素。

8.课程学者霍尔(Hall)和霍德(Hord)提出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课程的关注程度分为七个层次:

低度关注、了解信息、个人层面的、管理层面的、结果、合作、再关注。

9.美国课程专家麦克尼尔(J.D.McNeil)将课程实施的策略分为三种:

从上至下的策略、从下至上的策略和从中间向上的策略。

10.课程管理是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内的整体上对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等工作的组织与控制。

11.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12.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为教师在精神领域、知识领域、技能领域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可能

13.影响校本课程参与者的因素包括教师、学校领导者与管理者、学生及家长和课程专家。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按照古德来德的观点,课程可分为:

理想课程、文件课程、理解课程、实施课程和经验课程五个不同层面。

2、课程与教学目标即是我们对课程与教学预期的结果。

3、档案袋的开发一般包括三个步骤,即明确课程目标与评价目的、收集和选择作品和反省与评价。

4、导课的针对性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需要,又要顾及学生的特点。

5、课程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活动、评价和其他要素。

6、课程与教学论领域典型的研究方法有:

调查研究法、观察研究、实验研究法和人种学研究法。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课程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活动、评价和其他要素。

2、课程资源是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它包括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

3、综合课程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和广域课程。

4、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上课的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5、泰勒提出课程目标有三个来源:

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和学科专家的建议。

6、教学模式的结构应该包括理论基础、功能目标、实现条件、活动程序和评价。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人种学研究又叫实地研究或者定性研究,其基本过程有:

确定被研究的现象和研究对象、收集资料、分析、得出结论。

2、课程设计“过程模式”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课程学者斯坦豪斯 

3、课程结构是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课程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

4、教学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

5一般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6、布卢姆把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面,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不论是正式的课程还是非正式的课程,都起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了使儿童能够胜任成人后的生活,掌握生存技能、社会习俗、伦理道德,因此要进行特定的教育训练。

2、在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方面:

学习者、学校以外的现代生活和学科内容。

3、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决策功能和促进发展功能是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

4、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

5、课程组织有两种功能,第一是基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来安排学生的学习经验,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第二是使学习经验产生最大的累积效果,达成教育目标  。

6、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 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不论是正式的课程还是非正式的课程,都起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了使儿童能够胜任成人后的生活,掌握生存技能、社会习俗、伦理道德,因此要进行特定的教育训练。

2、20世纪70年代斯坦豪斯在自己的著作中系统地批判了行为取向的课程、教学目标,并相应地提出的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

3、泰勒根据课程的组织结构把学校课程分为四大类:

学科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完全未分化的课程。

4、自学一指导教学模式是指教学活动以学生自学为主为主,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教学模式。

5、现代教学媒体可以分为五类:

光学媒体、音响媒体、文字图像媒体、视听媒体、综合媒体。

6、为使课程与教学评价工作更为有效,根据对象发展的进程,根据不同时期有不同进度、目的和重点的实际情况,评价可以分成三类: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2、现代教学媒体可以分为五类:

光学媒体、音响媒体、文字图像媒体、视听媒体、综合媒体。

3、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

4、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它包括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

5、新一轮课程改革基于对学生发展个人与社会进步之间关系的辩证认识,在课程的设计取向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6、广义的课程管理,是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内的整体上对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等工作的组织与控制。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课程与教学目标是培养目标的分解,是师生行动的依据。

布卢姆长期从事教学目标研究,他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

2、必修课程的本质特点就是强制性,它是社会权威在课程中的体现。

3、根据各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综合课程划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和广域课程三种形态。

4、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水平高低、素质优劣直接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因此要完善教师教育体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5、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

6、教学过程是一个教育信息传播的过程,传播过程中有四个要素:

传播者、信息和媒体受传者。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2、课程设计的定义可以分为两类:

一为价值层面上的课程设计,一为具体技术层面上的课程设计。

3、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遵循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原则。

4、CIPP模式中的成果评价,即要测量、解释和评判课程方案的成绩,并协助决策者决定课程方案是否应该终止、修正或继续。

5、新课程改革要注重学生发展,贴近生活实际,让学习成为学生喜欢的一种充满生命力的生活方式。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泰勒根据课程的组织结构把学校课程分为四大类:

学科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完全未分化的课程。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非言语表达艺术是非常丰富的,它一般要通过副语言、手势、面部表情、眼神、体态等来表达。

3、学校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要让学生通过自然或社会实践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验证或运用理论知识,借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独立工作能力,陶冶品德。

这种在自然和社会现实活动中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便是现场教学。

4、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课程方案的特征、教师自身的素质、课程实施的模式和策略、组织课程实施的机构,以及社会的政治与经济因素等。

5、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对课程进行修正和调适的意识和能力,是衡量课程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档案袋的开发一般包括三个步骤,即明确课程目标与评价目的、收集和选择作品和反省与评价。

2、所谓教学手段,是指师生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3、课程管理是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内的整体上对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等工作的组织与控制。

4、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学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识发展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欧洲在19世纪中期就已经有了综合课程的萌芽,到20世纪初,几乎在活动课程出现的同时,综合课程得到了发展,并具有明确的指向:

克服由于学科细分所导致的知识零散。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都大力倡导课程的综合化。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课程资源是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它包括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

2、课程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活动、和评价和其他要素。

3、一般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4、现代教学手段可分为光学媒体、音响媒体、视听媒体和综合媒体四类。

5、关于如何组织和呈现课程内容的问题,泰勒提出的三个基本准则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曾有过相当大的影响,至今仍常被一些课程专著所引述。

它们是:

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

6、范例教学方法是运用精选的知识经验以及事实范例作为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一般的、有普遍意义的知识,形成独立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并养成独立批判、判断能力的教学方法。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课程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活动、评价和其他要素。

2、教学模式的结构应该包括理论基础、功能目标、实现条件、活动程序和评价。

3、档案袋的开发一般包括三个步骤,即明确课程目标与评价目的、收集和选择作品和反省与评价。

4、目前,新的高中课程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级构成。

5、根据教学语言表达方式,把教学语言划分为叙述性语言、论证性语言、说明性语言和描述性语言。

6、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在教学中主要有两种应用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和个别化学习模式。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辛德等在1992年归纳了三种课程实施取向,它们是忠实观、互动调适观和生成观。

2、所谓教学手段,是指师生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或媒体设备。

3、导课的针对性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需要,又要顾及学生的特点 。

4、课程设计,指按照一定的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对学校课程的整体结构以及一门课程的各构成要素进行的规划与安排。

5、自学一指导教学模式是指教学活动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教学模式。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典型的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人种学研究法。

2、课程资源是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它包括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3、所谓教学手段,是指师生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4、一般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三种类型。

5.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应包含理论基础、功能目标、实现条件、活动程序和评价等五个要素。

6、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非言语表达艺术是非常丰富的,它一般要通过副语言、手势、面部表情、眼神和体态等来表达。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课程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活动、评价和其他要素。

2、教学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

3、教学模式的结构应该包括理论基础、功能目标、实现条件、活动程序和评价。

4、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在教学中主要有两种应用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和个别化教学模式。

5、根据教学语言表达方式,把教学语言划分为叙述性语言、论证性语言、说明性语言和描述性语言。

6、为了使课程与教学评价工作更为有效,根据对象发展的进程,根据不同时期有不同进度、目的和重点的实际情况,评价可以分成三类: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二、填空题

1.德国的(赫尔巴特)是提出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的第一人。

2.斯金纳认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更能解释人类的学习行为。

他总结出学习的四条规律(习得律)、(条件强化)、(泛化作用)、和(消退作用)。

3.认知学派中,(皮亚杰)提出人的学习、心理的发展就是个人的图式不断丰富、建构、提高、发展的过程;(布鲁纳)主张采用发现法;(奥苏伯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和“先行组织者”理沦。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的主张。

4.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科技)四种社会系统要素常常交织在一起,塑造着现实中的课程、教学。

5.教学就是学校教学,是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进行的,以特定文化为对象的学习活动。

儿童、社会、知识是课程与教学的核心问题。

6.(观察研究)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时世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7.一般来讲,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取向,为培养下一代所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它应当规定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应当有一套具体(实施)的策略,也应当具备恰当的(评价)方法。

8.教学设计可以看作是(文件课程)向教学活动的转化,将规定的目标与内容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并且根据具体学校、学生和(环境)的变化进行创造和调整。

9.在现代的学习观中,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的影响越来越大,更加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并提倡学习者了解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自主控制学习行为。

10.不论是正式的课程还是非正式的课程,都起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了使儿童能够胜任成人后的生活,掌握(生存)技能,社会习俗、伦理道德,因此要进行特定的教育训练。

11.赫斯特把人类的知识分成七种形式:

形式逻辑和数学、(自然科学)、对自己和他人心智的理解、(道德)判断和意识,(美感)经验、宗教主张、哲学理解。

12.课程设计指拟订一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它大体包含两个层次的问题,一为(价值)层面上的课程设计,一为具体(技术)层面上的课程设汁。

13.课程设计中涉及的课程要素主要有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活动)和评价。

14.课程设计的定义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侧重于(技术)层面,另一类侧重具体设计前的(理论研究)和准备。

15.在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方面:

(学习者)、学校以外的现代生活和学科内容。

16.目前典型的课程设计模式有(目标模式、过程模式、集体审议模式、自然设计模式)。

17.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基于对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关系的辩证认识,在课程的设计取向上以为(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18.我国目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小学三年级至高中新设置的必修课“(综合实践活动)”也属于一种超学科的综合课程。

19.课程与教学目标即我们对课程与教学预期的结果。

它直接受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制约和影响。

20.我国学者借鉴外国经验,一般把课程与教学目标分成(行为)取向的目标、(生成)性取向的目标、(表现)性取向的目标三种。

21.行为取向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具有(导向)、(控制)、激励和评价功能。

22.布卢姆长期从事教学目标研究,他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

具体而言,布卢姆把“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亚类。

23.(生成性)目标可以说是在教育情境中、在解决的过程中产生,是学生和教师由内在的价值观引导的关于经验生长的方向感。

24.20世纪70年代(斯坦豪斯)在自己的著作中系统地批判了行为取向的课程、教学目标,并相应地提出的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

25.斯坦豪斯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教育的发展,而且发展的最好的手段不是通过明晰的目的,而是通过批评实践。

26.1999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改革开放后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27.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形成了一个从抽象、宏观到具体、微观的目标网络。

该网络包括了下列三个维度的目标:

基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目标。

28.自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以来,对课程内容的解释大多围绕以下几种不同的取向而展开:

课程内容即教材,(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

29.从教育发展过程看,基本形成这样几种相互对立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

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直线)式与螺旋式。

30.新课程结构的调整本着(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的原则进行,努力使新课程结构适应新的教育理念的要求。

31.课程内容的研究主要解决如何选择和组织某一门课程的内容,即决定(应该教什么)和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这些需要教的内容。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遵循连续性、(顺序性)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