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一字立骨”.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8702057 上传时间:2023-10-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学中如何“一字立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语文教学中如何“一字立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语文教学中如何“一字立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中如何“一字立骨”.doc

《语文教学中如何“一字立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学中如何“一字立骨”.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教学中如何“一字立骨”.doc

语文教学中如何“一字立骨”

作者:

丁成华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2012年第10期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于文本的解读方式多种多样,不一而足。

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文本解读也是有规律的。

如何提高课堂文本教学的效率,是文本解读的一个重要话题。

笔者以为,要善于结合文本内容,抓住核心点,“一字立骨”,解读出文本的“精气神”。

所谓“一字立骨”,就是以一个字或词来作为文本教学的核心,来带动教学进程。

这样既可以抓住文本教学的重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有效引导学生抓住文本核心,准确理解文本内涵。

我认为可以三种方式来为课堂教学“一字立骨”。

        一、以线索为核心“立骨”

        抓住文章的线索可以更好地从结构层次上理解文本。

文章的线索有很多,明线、暗线,单线、复线等等。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找出和文章内容紧密相关的线索,“顺藤摸瓜”,以之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来进行挖掘探究,必然能更好理清文本层次,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如笔者在执教杨绛的散文《老王》时,就抓住文章的线索“钱”,以“钱”作为文本教学的核心词汇来探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人性,以展现底层人物的光芒。

这样教学比较接地气,也能引发学生的共鸣。

在具体教学中我以“钱”字为核心,设计了以下问题:

        问题一:

老王有没有钱?

缺不缺钱?

从文中哪些情节可以看出来?

        问题二:

老王对待钱的态度怎么样?

试着结合文中情节加以说明。

        问题三:

老王没有钱,生病了又缺钱?

那么为何几次三番却不要钱或者少要钱?

        问题四:

“我”一家是什么身份?

在文革这个特定背景中有没有钱?

缺不缺钱?

从文中哪些情节可以看出来?

        问题五:

“我”一家人(包括钱先生、女儿圆圆)对待钱的态度怎么样?

试着结合文中情节加以说明。

        问题六:

“我”一家在文革中也因为知识分子的特定身份受到不幸,也很缺钱?

那么为何几次三番非要给钱或者多给钱,以及无偿付出帮助老王?

        问题七:

“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可以丈量一个人灵魂的高度的,从文中,你觉得体现了老王怎样的特点和品质?

        问题八:

“我”是因为给老王鸡蛋钱而歉疚、愧怍么?

        可以看到,以上问题的设计都是围绕文中的重要线索“钱”来发问的,这样在理顺文章情节和人物情感中,就能有效以之为核心来探寻作者的写作意图,不外乎就是以最现实的“钱”来表现老王身上的可贵光芒,彰显其纯朴人性,进而揭示自己愧怍情感的真实原因。

从这个角度,围绕“钱”字设计问题就使得文本教学更加深入、更加立体了。

        二、以细节为核心“立骨”

        作者在创作时,常常有意识地通过一些特定细节去塑造人物形象,抓住这些细节的特点加以概括,围绕这些特定细节来进行教学往往事半功倍。

要注意在具体教学中,善于对这些细节加以概括,使之呈现特定内涵,以便分析。

如在执教高尔斯华绥的小说《品质》时,就结合小说的细节,以小说结尾中“他是个怪人,但他做了顶好的靴子”中的“怪”字来概括小说主人公格斯拉先生,就很好地将小说情节抽丝剥茧出来。

在具体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格斯拉的怪:

        一是长相怪。

“含讽带刺的红胡根”,“像皮革制成的”,“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蜷曲的”……相由心生,而这怪怪的长相不也正说明了格斯拉的忠厚老实么?

        二是手续怪。

定做靴子的哪怕是老顾客,只要是做另一种样式的,都要“照手续办事”——脱下靴子,“以立刻变得又批评又爱抚的眼光注视靴子”,接着量脚,甚至“用他的敏感的手指来回摸我的脚趾”,这手续表面上怪,其实不正是说明其热爱职业,追求完美么?

        三是脾气怪。

不肯提前收钱和预付金,不把靴子修好就不收工钱。

这怪脾气一方面显示其诚信,另一方面也表现其对手艺和所做靴子品质的绝对自信和自负。

        四是价钱怪。

多年过去,原材料价钱、生活开支都长了起来,可是格斯拉的靴子却不涨价。

“单子上所开的价钱与过去的完全一样”,表面上写其不懂变通,实际上说明其恪守职业尊严,坚持一贯做人的原则。

        五是死因怪。

“慢性饥饿”而死,宁可饿死也不偷工减料,用最好的皮革、最慢的手工做最好的靴子,在彰显靴子的品质时也彰显了灵魂的品质。

        在人物形象分析中,我们就抓住“怪”这一人物评价来从细节入手,探寻作者写其表面“怪”的背后,真正目的何在,真正意义何在,这样就很好地将人物形象的内涵对比中凸显出来,从而扣住了文章的脉搏。

        三、以情感为核心“立骨”

        好的文章能够真实反映作者的真实情感,作者的情感往往是解读文本的终极密码。

抓住作者在文本中体现的情感往往更加接近作者的写作意图。

文本中作者流露的情感有表层次的、有深层次的,需要我们加以甄别。

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就作者的情感特征加以探寻,探究作者的真意。

如在教学老舍《想北平》一文时,我们就可以抓住“平常”二字来进行解读情感,以之为核心进行文本教学。

        一是语言平常,情感不平常。

作者老舍是语言大师,但这篇文章的语言却很平常,口语化、京味十足,显得十分质朴平常,没有华丽的词句,没有炫目的铺陈,有的只是口拙的“说不出”、“我没办法”、“我真爱北平”等普通字眼。

但是于平常处见奇崛,对待北平,作者并不想用语言技巧来进行渲染,只是质朴地、最直接地表现一片赤子深情,所以这种情感是儿子对待母亲的情感,虽无花哨,却足够真诚。

        二是手法平常,情感不平常。

老舍是人民艺术家,如果不是因为过早去世,也许就成为第一位华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了,其创作手法、写作技巧自然是熟练而丰富的,但是本文中只是将北平和欧洲四大名城及上海、天津加以对比,手法却很平常。

不过就是这平常的手法却细致入微地写出了北平的独一无二,这种细腻的情感蕴含其中,可见作者对北平的熟悉与眷念,这是不平常的。

        三是情感平常,特定背景不平常。

应该说,对故乡的思念是每个人都有的,是一种普遍的情感体验,所以说老舍想北平的情感并无特别之处,应该是平常的。

可是放到特定时代背景中去,1935年的华北事变,北平危急,这就像母亲遇到危难一样,祖国也遇到了危急,这怎不让在外的游子着急和思念呢?

因此,在这特定背景下,想北平不仅仅是思念故乡,还有对祖国前途的担忧和祝福,是不平常的。

        可以看到,围绕作者的情感特征,我们也可以深入挖掘文章的各个方面内涵,语言、写作手法、背景等。

在具体教学中,要善于动态地把握作者情感,将其特征串联起来加以分析解读,必然能寻找到作者文字背后的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