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设计部分宣贯培训.ppt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8705639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PPTX 页数:99 大小:589.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设计部分宣贯培训.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设计部分宣贯培训.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设计部分宣贯培训.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设计部分宣贯培训.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设计部分宣贯培训.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设计部分宣贯培训.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99页
《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设计部分宣贯培训.pptx_第7页
第7页 / 共99页
《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设计部分宣贯培训.pptx_第8页
第8页 / 共99页
《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设计部分宣贯培训.pptx_第9页
第9页 / 共99页
《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设计部分宣贯培训.ppt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9页
《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设计部分宣贯培训.ppt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9页
《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设计部分宣贯培训.ppt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9页
《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设计部分宣贯培训.ppt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9页
《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设计部分宣贯培训.ppt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9页
《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设计部分宣贯培训.ppt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9页
《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设计部分宣贯培训.ppt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9页
《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设计部分宣贯培训.ppt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9页
《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设计部分宣贯培训.ppt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9页
《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设计部分宣贯培训.ppt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9页
《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设计部分宣贯培训.ppt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9页
亲,该文档总共9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设计部分宣贯培训.pptx

《《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设计部分宣贯培训.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设计部分宣贯培训.pptx(9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设计部分宣贯培训.pptx

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设计部分介绍,顶管工程勘察规定3.1一般规定顶管工程勘察时,应查明沿线各地段的地质、地貌、地层结构特征、各类土层的性质、空间分布。

当顶管工程地段有暗埋的河、湖、沟、坑时,应查明分布范围、埋置深度,提供覆盖层的工程地质特性。

应查明沿线各地段可能产生潜蚀、流沙、管涌和地震液化地层的分布范围、埋深、厚度及其工程地质特性。

当有地下障碍物时,应查明地下障碍物及邻近地段地下埋设物的分布范围、埋置深度和特性。

当顶管管线范围内存在对人有害气体和其它有害物质时,应查明分布位置。

当在化工区内顶管时,应查明地下受工业污染的程度和分布范围。

3.2地下水勘察当进行地下水勘察时,应调查地下水历史上的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

在有地下水地区,应测定地下水的水温随深度的变化;无地下水时应测定土体温度随埋深的变化。

在地下水有污染的场地,应测定地下水的pH值,氯离子、钙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等的含量以及对混凝土、钢、铸铁及橡胶的腐蚀程度。

当地下有承压水分布时,应测定承压水的压力,并评价对顶管施工的影响。

3.3布孔要求3.3.1顶管勘探孔应布置在管道设计轴线的两侧,陆上各10m、水上各20m范围内,但不宜布置在顶管管体范围。

管道穿越小河道或主要道路时,应在河道两岸和道路两侧及绿化带内布置勘探孔。

矩形工作井和接收井勘探孔应布置在四角,圆形井勘探孔沿周边均匀布置。

顶管勘察的勘探孔间距应符合表3.3.3的规定。

表3.3.3顶管勘察勘探孔间距(m),在管道穿越暗埋的河、湖、沟、坑地段和可能产生流沙和地震液化的地段,勘探孔应适当予以加密。

在管道穿越铁道、公路和河谷的地段,勘探孔间距以能控制地层土质变化为原则,宜采用30100m,但在穿越铁道、公路地段,不宜少于2个勘探孔;在穿越河谷的地段,不应少于3个勘探孔。

3.3.4工作井和接收井勘探孔的间距不宜超过30m。

孔的数量不宜少于2个。

顶管的勘探孔深度在一般情况下应达到管底设计标高以下35m;遇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适当增加勘探孔深度:

当管道穿越河道时,勘探孔深度应达到河床最大冲刷深度以下46m,并应满足管底勘探深度要求。

当基底下存在松软土层或未经固结的回填土时,勘探孔深度应适当增加。

当基底下存在可能产生流沙、潜蚀、管涌或地震液化地层时,应予以钻穿。

当采取降低地下水位施工时,勘探孔深度应钻至管底以下510m。

当已有资料证明,或勘探过程中发现粘性土层下存在承压含水层,且其水压较大,需要降水施工时,勘探孔应适当加深,并应测量其水压。

工作井和接收井的勘探孔深度可取井底下5m,特殊情况应适当加深。

3.4勘察报告勘察报告由文字和图表构成,应满足相应设计阶段的技术要求。

工程地质条件简单和勘察工作量小的工程,可适当简化勘察报告的内容。

初步勘察报告,应阐述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场地稳定性和适应性,为合理确定平面布置、选择顶进标高,防治不良地质现象提供依据。

详细勘察报告,应提供顶管段和工作井、接收井设计和施工所需的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设计参数,以及地下水和环境资料,并作出针对性的分析评价、结论和建议。

施工勘察报告,应满足设计、施工的具体要求,提供相应的资料,并作出结论和建议。

勘察报告文字部分应包括下列内容:

勘察目的和任务要求。

拟建顶管工程的基本特性。

勘察方法和工作布置说明。

场地地形、地质(地层、地质构造)、地貌、岩土性质、地下水及不良地质现象的阐述和评价。

地基与斜坡上土的稳定性评价。

岩土参数的分析及选用。

建议地基处理方案。

工程施工及使用期间可能发生的岩土工程问题的预测及监控、防治措施的建议;有关顶管工程设计及施工措施的建议。

勘察报告图表部分应包括以下内容:

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工程地质柱状图。

工程地质剖面图。

原位测试成果图表。

室内试验成果图表。

岩土工程计算简图及计算成果图表。

建议地基处理方案的图表。

必要时,可附特殊性岩土分布图、综合工程地质图,或工程地质分区(段)图、地下水等水位线图、素描及照片等。

3.5提供岩土物理力学指标的基本要求岩石和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应按工程地质区(段)及层位分别统计,当同层土指标差别较大时,应进一步划分土质单元,并分别进行统计。

在勘察报告中,应提供岩土参数的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子样数、均方差和变异系数。

土层物理力学性质参数表必须具有下列内容:

土的颗粒分析、密实度、垂直和水平渗透系数、粘聚力、内摩擦角、土与混凝土、钢和玻璃钢等材料的摩擦系数、土的变形模量、泊桑比、地基承载力及其它必需的常规参数。

管材选用及管件构造要求管材选用顶管材质应根据管道用途、管材特性及当地具体情况确定。

给水工程管道宜选用钢管或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

排水工程管道宜选用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或钢筋混凝土管。

输送腐蚀性水体及管外水土有腐蚀性时,应优先选用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

4.2钢管顶管用钢材宜选用Q235B。

顶管钢材的规格和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T700的要求。

4.2.3管壁厚度应采用计算厚度加腐蚀量厚度,腐蚀量构造厚度应根据使用年限及环境条件确定,且不应小于2mm。

钢管年腐蚀量标准可按表4.2.3确定。

表4.2.3钢管年腐蚀量(单面)标准,卷制钢管的长度一般为钢板宽度,同一横断面内宜采用一条纵向焊缝。

若采用两条纵向焊缝,对大直径管焊缝间距应大于300mm;小直径管纵向焊缝间距应大于100mm。

卷制钢管接长时,管口对接应平整,当采用300mm的直尺在接口外纵向贴靠检查时,相邻管壁的错位允许偏差为0.2倍壁厚,且不大于2mm。

相邻管段对接时,纵向焊缝位置错开的距离应大于300mm。

下井管段的长度应为卷制管段的倍数。

管段长度不宜小于6m,长距离顶管管段长度可适当增长。

下井管件几何尺寸的制作允许偏差应符合表4.2.7的规定:

表4.2.7钢管管件几何尺寸允许偏差(mm),小直径管道焊缝宜采用V形坡口,大直径管道宜采用K形坡口。

不论采用何种坡口形式,同顶铁的接触面应为坡口的平端。

钢管焊缝质量检验,非压力管不应低于焊缝质量分级的级标准;压力管不应低于焊缝质量分级的级标准。

钢管内外应做防腐处理。

下井管段两端各100mm范围应在井下焊缝检查合格后再涂快干型涂料防腐。

给水管道的内壁防腐可采用涂料或水泥砂浆,所用防腐涂料应具有相应的卫生检验合格证书。

管道的外壁防腐可采用环氧玻璃鳞片或环氧沥青。

水泥砂浆内防腐层厚度可根据钢管直径在15mm20mm范围内选择。

水泥砂浆内宜掺入无毒纤维材料,加强抗裂性能,水泥砂浆的抗压强度标准值不应小于30N/mm2。

当顶管两端设有工作井和接收井,并且管道长度在100m以上时,两井中应有一口井的穿墙管可让管道伸缩;长度超过600m时,两井墙的穿墙管、接收孔均应让管道伸缩;长度超过1000m时,每500m宜设一只伸缩接头。

钢管与工作井、接收井的井墙均采用刚性连接时,必须验算温差作用下的井墙受力和管道的连接强度。

4.3钢筋混凝土管钢筋混凝土顶管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50,抗渗等级不应低于S8。

当地下水或管内贮水对混凝土和钢筋具有腐蚀性时,应对钢筋混凝土管内外壁做相应的防腐处理。

混凝土骨料的碱含量最大限值应符合现行协会标准混凝土碱含量限值标准(CECS53)的规定,在含碱环境中使用时应选用非活性骨料。

采用外加剂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的规定。

钢筋应选用HPB235、HRB335和HRB400钢筋,宜优先选用变形钢筋。

混凝土及钢筋的力学性能指标,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采用。

钢筋混凝土顶管管节长度应根据使用条件和起吊能力确定。

钢筋混凝土管管节几何尺寸制作允许误差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顶进施工法用钢筋混凝土排水管(JC/T640)的规定。

混凝土管接头可按下列原则选用:

混凝土管接头宜使用钢承口和双插口接头(见图4.3.9-1、图4.3.9-2)。

双插口管接头应使用钢套环或不锈钢套环。

应优先选用钢承口接头。

接头的允许偏转角应大于0.5。

图4.3.9-1钢承口接头,图4.3.9-2双插口接头,图4.3.9-1钢承口接头,混凝土管传力面上均应设置环形木垫圈,并用胶粘剂粘在传力面上。

钢承口接头的钢套管与混凝土的接缝应采用弹性密封填料勾缝。

接头钢套管必须有良好的防腐措施。

4.4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质量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GB/T21238)的要求。

缠绕管管体受压强度等级不应小于75MPa,管端受压强度不应小于105MPa;离心管管体受压强度不应小于90MPa。

顶管的刚度等级不应小于15kPa。

4.4.4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接头可使用双插口接头或承插口接头。

无内水压顶管接头见图4.4.4-1,有内水压顶管接头见图4.4.4-2、图4.4.4-3。

承插口接头见图4.4.4-3。

图4.4.4-1无内水压双插口接头,图4.4.4-2有内水压双插口接头,图4.4.4-3有内水压承插口接头,4.4.5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可不做防腐处理。

管道内表面应光滑、无缺陷和损伤。

管道外表面平直度应小于3mm。

顶管段长度由设计确定,一般不宜超过6m。

管道长度允许误差应符合表4.4.7的规定。

表4.4.7管道长度允许误差(mm),管径允许误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GB/T21238)的规定。

管端垂直度误差应符合表4.4.9的规定。

表4.4.9管端垂直度允许误差(mm),用于输送饮用水的顶管,管内涂层树脂必须达到食品级标准。

双插口接头的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在顶进时,应在与顶铁及中继间接触面加设木垫圈;承插式接头的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在顶进时,应在每根管节头处加设木垫圈。

4.5橡胶密封圈无压排水管接头用的橡胶密封圈可使用单胶圈。

有压水管接头用橡胶密封圈应使用双胶圈。

双插口管接头的密封圈宜采用L形、齿形及半圆半方形密封圈。

密封圈材料技术标准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橡胶密封件给、排水管及污水管道用接口密封圈材料规范HG/T3091的要求。

接头用的密封圈在遇有含油地下水的地方,宜选用丁晴橡胶;在含有弱酸弱碱地下水时宜选用氯丁橡胶;遇霉菌侵蚀时宜选用防霉等级达二级及二级以上的橡胶;在平均气温低的地方,宜选用三元乙丙橡胶。

4.6木垫圈木垫圈应选用质地均匀富有弹性的松木、杉木或胶合板。

木垫圈的压缩模量不应大于140MPa。

木垫圈厚度通常为1030mm。

木垫圈厚度应根据管道直径和曲率半径确定。

混凝土管木垫圈外径应与橡胶密封圈槽口齐平,内径应比管道内径大20mm。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木垫圈应等于接头的最小外径,内径宜比管道内径大2mm。

5顶管设计规定5.1顶管管位选择顶管位置应避开地下障碍物。

顶管管线不应在活动性地震断裂带通过。

顶管穿越河道时的埋置深度,应满足河道的规划要求,并应布置在河床的冲刷线以下。

5.2顶进土层选择顶管可在淤泥质粘土、粘土、粉土及砂土中顶进。

下列情况不宜采用顶管施工:

土体承载力30kPa。

岩体强度大于15Mpa。

土层中砾石含量大于30或粒径大于200mm的砾石含量大于5。

江河中覆土层渗透系数K10-2cm/s。

5.2.3长距离顶管不宜在土层软硬明显的界面上顶进。

5.3顶管间距互相平行的管道水平净距应根据土层性质、管道直径和管道埋置深度等因素确定,一般情况下宜大于1倍的管道外径。

空间交叉管道的净间距,钢管不宜小于0.5倍管道外径,且不应小于1.0m;钢筋混凝土管和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不宜小于1倍管道外径,且不应小于2m。

顶管底与建筑物基础底面相平时,直径小于1.5m的管道宜保持2倍管径净距;直径大于1.5m的管道宜保持3m净距。

5.3.4顶管底低于建筑基础底标高时,顶管间距除应满足本规程第5.3.3条要求外,尚应考虑基底土体稳定。

5.4管顶覆盖层厚度5.4.1管顶覆盖层厚度在不稳定土层中宜大于管道外径的1.5倍,并应大于1.5m。

穿越江河水底时,覆盖层最小厚度不宜小于外径的1.5倍,且不宜小于2.5m。

在有地下水地区及穿越江河时,管顶覆盖层的厚度尚应满足管道抗浮要求。

5.5曲线顶管设有中继间的曲线顶管最小管径不宜小于DN1400。

曲线顶管宜选用较短的管节。

5.5.3曲率半径小的曲线顶管应选用较厚的和弹性模量较小的木垫圈。

5.5.4预制管节顶管的曲率半径应按下列条件估算:

1当传力面一侧压应力为零,另一侧压应力为最大的受力模式时,可按下式估算(见图5.5.4-1):

图5.5.4-1不张口接头的受力模式,2管道接头出现张口时的受力模式,可按下式估算(见图5.5.4-2):

式中Z接头处张口高度(mm)。

图5.5.4-2张口接头的受力模式5.5.5焊接钢管不宜用于曲线顶管。

6顶管结构上的作用6.1作用的分类和作用代表值6.1.1顶管结构上的作用,可分为永久作用和可变作用两类:

永久作用应包括管道结构自重、竖向土压力、侧向土压力、管道内水重和顶管轴线偏差引起的纵向作用。

可变作用应包括管道内的水压力、管道真空压力、地面堆积荷载、地面车辆荷载、地下水作用、温度变化作用和顶力作用。

6.1.2顶管结构设计时,对不同性质的作用应采用不同的代表值:

对永久作用,应采用标准值作为代表值。

对可变作用,应根据设计要求采用标准值、组合值或准永久值作为代表值。

3可变作用组合值应为可变作用标准值乘以作用组合系数;可变作用准永久值应为可变作用标准值乘以作用的准永久值系数。

当顶管结构承受两种或两种以上可变作用时,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或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应按短期效应的标准组合设计,可变作用应采用组合值作为代表值。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应按长期效应组合设计,可变作用应采用准永久值作为代表值。

6.2永久作用标准值6.2.1管道结构自重标准值可按下式计算:

6.2.2作用在管道上的竖向土压力,其标准值应按覆盖层厚度和力学指标确定。

1当管顶覆盖层厚度小于或等于1倍管外径或覆盖层均为淤泥土时,管顶上部竖向土压力标准值应按下式计算:

管拱背部的竖向土压力可近似化成均布压力,其标准值为:

3当管道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时,尚应计入地下水作用在管道上的压力。

6.2.3作用在混凝土管道上的侧向土压力,标准值可按下列几种条件分别计算:

1当管道处于地下水位以上时,侧向土压力标准值可按下式计算主动土压力:

2当管道处于地下水位以下时,侧向水土压力标准值应采用水土分算,土的侧压力按(6.2.3-1)式计算,重度取有效重度;地下水压力按静水压力计算,水的重度可取10kN/m3。

6.2.4管道内水重的标准值,可按不同水质的重度计算。

6.3可变作用标准值及其准永久值系数6.3.1管道设计水压力的标准值,可按表6.3.1采用。

准永久值系数可取0.7,但不得小于工作压力。

顶管结构基本设计规定一般规定本规程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以可靠指标度量管道结构的可靠度,除管道的稳定验算外,均应采用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进行设计。

钢管及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应按柔性管计算;钢筋混凝土管应按刚性管计算。

管道结构设计应计算下列两种极限状态: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顶管结构纵向超过最大顶力破坏,管壁因材料强度被超过而破坏;柔性管道管壁截面丧失稳定;管道的管段接头因顶力超过材料强度破坏。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柔性管道的竖向变形超过规定限值;钢筋混凝土管道裂缝宽度超过规定限值。

7.1.4管道结构的内力分析,均应按弹性体系计算,不考虑由非弹性变形所引起的塑性内力重分布。

7.2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规定管道结构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进行强度计算时,结构上的各项作用均应采用设计值。

作用设计值,应为作用代表值与作用分项系数的乘积。

管道按强度计算时,应采用下列极限状态计算表达式:

7.2.3作用效应的组合设计值,应按下式确定:

7.2.4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强度计算的作用组合,应根据顶管实际条件按表7.2.4的规定采用。

对柔性钢管管壁截面进行稳定验算时,各项作用应取标准值,并应满足稳定系数不低于2.0,作用组合应按表7.2.5规定采用。

施工期间管道纵向尚应对允许顶力进行验算。

7.3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规定管道结构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验算时,各项作用效应均应采用作用代表值。

当验算构件截面的最大裂缝开展宽度时,应按准永久组合作用计算。

作用效应的组合设计值应按下式确定:

7.3.4柔性管道在准永久组合作用下长期竖向变形允许值,应符合下列要求:

7.3.5钢筋混凝土管道在准永久组合作用下,最大裂缝宽度不应大于0.2mm。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管道允许顶力验算8.1.1钢筋混凝土管顶管传力面允许最大顶力可按下式计算:

8.1.2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顶管传力面允许最大顶力可按下式计算:

8.1.3钢管顶管传力面允许的最大顶力可按下式计算:

8.2管道强度计算8.2.1钢管管壁截面的最大组合折算应力应满足下式要求:

8.2.2钢管管壁横截面的最大环向应力应按下式确定:

8.2.3钢管管壁的纵向应力可按下式核算:

8.2.4混凝土管道在组合作用下,管道横截面的环向内力可按下式计算:

8.2.5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的强度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8.2.6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管道设计内水压力产生的管壁环向等效折算拉应力按下式计算:

8.2.7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管道在外压力作用下,管壁最大的环向等效折算弯曲应力可按下式计算:

8.3稳定验算8.3.1钢管在真空工况作用下管壁截面环向稳定验算应满足下式要求:

8.3.2钢管管壁截面的临界压力应按下式计算:

8.3.3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管道的管壁截面环向稳定验算,应满足下式的要求:

8.3.4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管壁截面环向失稳的临界压力同样可按式(8.3.2)确定亦可按下式计算:

9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9.1柔性管道竖向变形验算,9.2钢筋混凝土管道裂缝宽度验算9.2.1钢筋混凝土管道结构构件在长期效应组合作用下,计算截面处于大偏心受拉或大偏心受压状态时,最大裂缝宽度可按现行国家标准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的有关规定计算,并应符合本规程第7.3.5条的规定。

10工作井10.1工作井选址10.1.1工作井的位置应按以下因素确定:

应利用管线上的工艺井。

应考虑排水、出土和运输方便。

应靠近电源和水源。

应远离居民区和高压线。

应避免对周围建、构筑物和设施产生不利的影响。

当管线坡度较大时,工作井宜设置在管线埋置较深一端。

在有曲线又有直线的顶管中,工作井宜设在直线段的一端。

10.2工作井结构形式工作井结构形式可采用钢板桩、沉井、地下连续墙、灌注桩或SMW工法。

当工作井埋置较浅、地下水位较低、顶进距离较短时,宜选用钢板桩或SMW工法。

工作井内水平支撑应形成封闭式框架,在矩形工作井水平支撑的四角应设斜撑。

在顶管埋置较深、顶管顶力较大的软土地区,工作井宜采用沉井或地下连续墙。

当场地狭小且周边建筑需要保护时,工作井宜优先选用地下连续墙。

在地下水位较低或无地下水的地区,工作井可选用灌注桩。

除沉井外其它形式的工作井,当顶力较大时皆应设置钢筋混凝土后座墙。

10.3工作井平面形状10.3.1工作井可分为圆形、矩形和多边形三种。

管线交叉的中间井和深度大的工作井宜采取圆形或多边形工作井。

10.4工作井最小长度确定10.4.1当按顶管机长度确定时,工作井的最小内净长度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10.4.2当按下井管节长度确定时,工作井的内净长度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10.4.3工作井的最小内净长度应按上述两种方法计算结果取大值。

10.5工作井最小宽度确定10.5.1浅工作井内净宽度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10.5.2深工作井内净宽度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10.6工作井深度确定10.6.1工作井底板面深度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0.7穿墙管止水装置10.7.1盘根止水穿墙管构造见图10.7.1,盘根止水穿墙管可用于以下情况:

穿墙管处于透水层(包括砂土、粉土和砾石)。

地下水压力大于0.08Mpa。

穿墙管兼作释放管道温度应力的伸缩机构。

10.7.2橡胶板止水穿墙管的构造见图10.7.2,橡胶板止水穿墙管可用于以下情况:

穿墙管处于渗透系数小的粘性土土层。

穿墙管处的地下水压力小于或等于0.08Mpa。

顶管结束后,永久性工作井上的橡胶板止水穿墙管应改造成永久性柔性堵头。

穿墙管临时封填可采用下列材料:

沉井穿墙管可采用砖砌体或低强度水泥土。

地下连续墙穿墙管可用低强度水泥土或钢板。

工作井底板上应埋设安装导轨的预埋钢板。

工作井的允许顶力可按现行协会标准给水排水工程钢筋混凝土沉井结构设计规程CECS137进行验算。

11接收井11.1接收井结构形式接收井可以采用钢板桩、沉井、地下连续墙、灌注桩及SMW工法等结构形式。

专为施工用的临时接收井可以不做钢筋混凝土内衬。

11.2接收井尺寸确定11.2.1接收井内净最小宽度应按下式计算:

接收井的最小内净长度应满足顶管机在井内拆除和吊出的需要。

接收井尺寸应满足工艺管道连接的要求。

11.3接收孔11.3.1接收井的接收口尺寸应按下式确定:

出井墙孔和接收井的接收孔处于流砂层时,孔外的砂性土层应经过地基处理。

管道进接收孔后,应按设计要求将接收孔和管道之间空隙封堵。

当接收井与管道之间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时,应采用柔性材料封堵。

条文说明,7顶管结构基本设计规定7.2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规定7.2.4顶管的计算分四个工况:

顶管期间、空管期间、管内满水、使用期间。

顶管期间管内不可能有水、水压,也没有温差作用,顶管计算只考虑顶力。

当采取注浆减阻并且浆液确实饱满时,管外水土压力和地面堆载可以不计,只承受减阻泥浆压力,此工况不是受力控制工况,所以在计算组合中不考虑。

管内满水工况不同于使用工况,因为管内静水压力,对管壁横截面弯矩起控制作用。

当不使用减阻泥浆施工时,施工阶段管道计算可参照使用阶段工况设计,并应考虑顶力作用,但不考虑温度作用。

7.2.5验算柔性管截面稳定时,竖向土压和侧向土压应分别按本规程第6.2.2条和第6.2.3所列公式计算,地面车辆或地面堆积荷载是否考虑视计算土柱高度决定。

使用期间承载能力和稳定验算时,对于钢管应扣除腐蚀构造厚度,对于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应考虑老化系数和长期作用的强度值。

而施工阶段则不应考虑这些因素。

7.3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规定7.3.4钢管内防腐为水泥砂浆时,其最大竖向变形不应超过0.02D0,超过此值以后,砂浆会因此而开裂。

如果采取措施提高水泥砂浆抗裂性能,钢管变形也可以控制到0.03D0。

如果先顶管,水泥砂浆在顶管后再抹,水泥砂浆就不易开裂了。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最大竖向变形不应超过0.05D0,由于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会产生老化,刚度老化系数为0.5,所以这里的变形是指长期变形。

因为顶管采用的管道刚度较大,经计算竖向变形很小,不会达到0.05D0,用变形控制的计算受力设计指标可以使用实际计算的长期挠度。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管道允许顶力验算8.1.1钢筋混凝土管顶管允许顶力计算公式(式8.1.1)参考了美国标准ASCE27-00。

建立此公式时,假定顶力存在偏心,并且顶力的合力作用点在管道截面核心区的边缘,即假定管道截面压应力呈三角形分布,管道一侧为0,管道另一侧受力最大。

如本规程第5.5.4条图5.5.4-1所示。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顶管允许顶力计算模式同混凝土管。

根据本规程的计算式,安全系数为3.61,同我国目前通用的离心管安全系数3.5比较接近,与缠绕管的安全系数3.61基本相同。

关于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的受压强度设计值,至今尚无规范规定,厂家提供的受压强度是破坏强度,把破坏强度当作设计强度不妥当。

为此本规程建议设计强度取厂家提供系列试验报告的最低值。

每批试验报告的样品数量不应少于10个。

或者按照平均受压破坏强度除以1.2当作设计值。

钢管顶管接触面最大允许顶力计算:

1计算模型:

管道纠偏在减少偏差的同时,必然造成管轴线弯曲。

由弯曲造成的纵向弯矩的大小与管道的抗弯刚度、曲率半径有关,刚度越大、曲率半径越小,则抗弯刚度越大,弯曲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