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满江红.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8719310 上传时间:2023-10-18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2.2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12.满江红.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12.满江红.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12.满江红.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12.满江红.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12.满江红.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12.满江红.ppt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12.满江红.ppt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12.满江红.ppt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12.满江红.ppt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12.满江红.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12.满江红.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12.满江红.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12.满江红.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12.满江红.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12.满江红.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12.满江红.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12.满江红.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12.满江红.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12.满江红.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12.满江红.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2.满江红.ppt

《12.满江红.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满江红.ppt(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2.满江红.ppt

历史上最拽的十个女子,长孙皇后(唐太宗)最贤惠的女人上官婉儿巾帼首相第一人貂蝉最早的女间谍吕雉最狠毒的女人柳如是最好命的红尘女子李清照最有才华的女人夏姬(郑穆公之女)最妖娆的女人文成公主最成功女外交官万贵妃(明宪宗妃子)最有魅力的女人秋瑾最豪气的女人,秋瑾(18751907),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

第一批为推翻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倡女权女学,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走进秋瑾,1895年,19岁的她跟随做官的父亲秋寿南来到湖南省湘潭县。

秋寿南在当地结识了湘潭首富、曾国藩的表弟王殿丞。

王见秋瑾生得秀美端庄,聪慧可爱,就托媒人送礼给儿子王廷钧提亲。

秋瑾对于这桩婚事十分不满,但在封建社会里,儿女的婚事只能依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1896年,王家彩銮花轿迎娶秋瑾。

王家虽锦衣玉食,但志趣高尚、性格刚烈的秋瑾并不喜欢过养尊处优的生活,更受不了封建家庭的种种束缚。

比自己小两岁的丈夫王廷钧,在志趣、爱好上也与自己毫无共同之处。

她叹息道:

“琴瑟异趣,伉俪不甚相得。

”王廷钧一不好读,二不务正业,每天游手好闲,吃喝玩乐。

秋瑾的革命志向与理想,不仅得不到丈夫的理解与支持,反而遭到他的训斥:

“这是男人的事情,你休胡思乱想。

”秋瑾也不示弱:

“我要去寻求真理,女人也有救国救民的责任。

”两人吵得互不相让。

王廷钧知道秋瑾是个说得到做得到的倔强女性,要说服她是不可能的,只好采取卑劣手段,乘秋瑾不备,偷偷将她的珠宝和手饰及积蓄全部窃走,妄图以此来阻挠她赴日。

秋瑾变卖了仅剩的财产和衣物,加上吴芝瑛等人的资助,于1904年4月只身东渡日本,从此迈出了她人生道路上的关键一步。

秋瑾在日本三年,两人从无书信来往,夫妻关系名存实亡。

1906年冬秋瑾听说王廷钧纳妾的消息,反而高兴,觉得有了与王廷钧脱离关系的理由。

于是,她给大哥秋誉章写了一封信,请大哥代她办理离婚。

秋誉章几经奔波,由于王廷钧的阻碍,离婚之事未成。

秋瑾的创作,秋瑾短促的一生创作了很多诗词。

现在秋瑾集收存诗、词、歌220多首,另有集外佚诗约15首,共二百四十余首。

如以1904年东渡日本为界,其诗作可分为前后期。

前期:

1891-1904咏物写景、感事抒怀、思念亲友。

后期:

1904-1907革命豪情,对祖国前途的忧虑。

秋瑾诗词既有女子的“柔婉细腻”,又有男儿的“豪迈劲爽”,刚柔相济,阴阳相和,体现了一种“中和之美”和独具魅力的“女性情怀”。

满江红,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词中典故,“为篱下,黄花开遍”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词中典故,“不因人热”。

因:

依靠。

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

比喻为人孤僻高傲。

也比喻不依赖别人。

典故出自东观汉记梁鸿传:

“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

鸿曰:

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

灭灶更燃火。

”此处反用其语“因人常热”,有“处冷地而举热肠”(秋瑾致琴文书)之义。

惟其如此。

才有了她愤然东渡,献身革命事业的豪然壮举;才有了“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誓把革命进行到底的撼人气概。

诗文互译,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

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

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

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写作背景,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

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

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

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复杂心情,1.冲破家庭牢笼的喜悦激动。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残歌终破楚。

2.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的万丈豪情。

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3.知音难觅的苦闷忧愁。

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折磨。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赏析,“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写秋色,但主要是用来说明冲破家庭牢笼后兴奋而又愁苦的心理。

把陶渊明和李清照表现不同思想的诗句杂用在一起,来表达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赏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四句深入浅出,是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一幅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在我们眼前展开,作者运用“列与烈”两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着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

主旨,这首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

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而感人。

(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投身革命的雄心壮志。

),相关评论,1939年周恩来题词“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

相关评论,孙中山为秋瑾烈士题词“巾帼英雄”,相关评论,1958年9月9日,吴玉章为秋瑾烈士题词。

纪念场所,秋瑾烈士纪念碑,纪念场所,绍兴大通学堂,秋瑾绝命书,痛同胞之醉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

日暮穷途,徒下新亭之泪;残山剩水,谁招志士之魂?

不须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好持一杯鲁酒,他年共唱摆仑歌。

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

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

十葬秋瑾,光绪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

不久与徐锡麟分头准备在浙江、安徽两省同时举事。

联络浙江、上海军队和会党,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

因事泄,于7月13日在大通学堂被捕。

7月15日,从容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

被捕后没有一句供词,只留下一纸,上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字。

轩亭口秋瑾广场,“鉴湖女侠”秋瑾生前曾有遗愿给她的好友徐自华:

“埋骨西泠,与岳武穆相邻。

”然而残暴清廷竟容不下三尺孤坟,短短七年里,灵柩辗转于绍兴、杭州、湘潭,迁移了七次,直至辛亥革命胜利,民国建立,终于遂了“埋骨西泠”的遗愿。

不料新中国建立后,又遭遇四度搬迁。

秋瑾绝命诗,在十余次的迁坟过程中,秋瑾的好友吴芝瑛、徐自华费劲了心思。

终于在1981年9月,将秋瑾遗骸葬于杭州西泠桥畔,修了墓地,同时建了一座纪念亭,命名为风雨亭。

古今中外名人迁墓屡有,然如秋瑾那样迁移十次以上的,实属罕见,名副其实迭尽风雨沧桑。

风雨亭,秋瑾墓位于在杭州市区白堤尽头西泠桥畔。

墓正面有大理石墓碑,上刻孙中山亲笔题词“巾帼英雄”四字。

背面立有吴芝瑛、徐白华所书的墓志铭原石。

秋瑾墓依山面湖,松柏环列,掩映在四季常青中。

秋瑾墓,秋瑾牺牲后反响,女性因为政治原因被杀,秋瑾是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人。

秋瑾之后,因为政治被谋杀、屠杀、虐杀的女性越来越多,中国社会越来越不知道羞耻。

临死,秋瑾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

”从这个角度和意义来说,生在那样一个黑暗而腐朽的年代,是秋瑾的不幸!

按照灌输的对于黑暗社会的了解和现实状况,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后,整个社会和舆论一定是一片肃杀、彻底噤声。

当时的事实并非如此,社会舆论一派哗然。

秋瑾与吕碧城,吕碧城,秋瑾,吕碧城,一名兰清,字遁夫,号明因、宝莲居士。

安徽旌德县人,生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

父亲吕凤岐乃光绪三年丁丑科进士及第,曾任国史馆协修、玉牒纂修,后外放山西学政。

在上世纪初叶吕碧城的知名度是非常高的。

她曾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的机要秘书,是当时女子担此高职的第一人;她曾任北洋女子师范学堂校长,培养出邓颖超、许广平等多名女界精英,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女教育家;她曾呼吁革命,是发动女权运动的先驱者;她曾周游欧美,雄踞讲坛。

秋瑾也曾用过碧城名号,时人都以为吕碧城的诗出自秋瑾之手,闹出了许多误会。

秋瑾尴尬之余拜读了吕碧城的诗词和荡气回肠的文章,深受感触,很想见见这位誉满华夏的奇女子,于是她便赶到天津慕名造访。

相见之间,秋瑾发现吕碧城果然谈吐不凡,立意高远。

尤其是她们对于女权及社会变革的看法也颇相一致,于是秋瑾慨然取消其号,而碧城从此为吕所专用。

秋瑾到来当晚,吕碧城就与她在家中同榻而寝。

哪知次日一早吕碧城被秋瑾的一双解放脚吓了一跳,秋瑾与比自己小7岁的吕碧城也是一见如故,她们接触仅三四天便情同姐妹,从此开始了莫逆之交,成为当时著名的女子双杰。

吕碧城故居,秋瑾遇难后,吕碧城后来南游杭州,又拜谒了秋瑾墓,不禁感慨万端,作一首西泠过秋女侠祠次寒山韵,追怀这位志同道合的挚友。

之后,她又用英文写了一部革命女侠秋传,发表在美国纽约、芝加哥等地的报纸上,引起很大反响。

松篁交籁和鸣泉,合向仙源泛舸眠。

负郭有山皆见寺,绕堤无水不生莲。

残钟断鼓会何世,翠羽明珰又一天。

尘劫未锁渐后死,俊游愁过墓门前。

西泠过秋女侠祠次寒山韵,秋瑾与吕碧城之比较,相同:

同是才人奇性,特立独行;倡女权风,具“英雄”魂强烈的社会功名欲求不同:

1.追求的目标不同秋瑾:

“铁血英雄”,通过爱国救世来成就。

吕碧城:

“文人英雄”,经由文化公共领域成就之。

2.提出的妇女解放的基本途径不同:

吕碧城:

发表一系列文章,提出女性受压迫的药方。

秋瑾:

标的更为高远和广阔,自觉把妇女解放与社会革命相结合,并把这种理念付诸诗文和实践中。

3.女性意识终端不同碧城:

终结于女性群体的“自救”式的自立自强,并进而使女性群体融入到世界主义的和谐的理想社会形态中;秋瑾:

终结于女性群体的“自救救他”式的立国立民,并进而使女性群体被纳入到为新的民族国家的建立而奋斗的战斗者的行列中。

4.个人私性生活方式不同:

秋瑾强调“仿男”,获致男女平等的权利;碧城重视“女质”,以求在两性的差异中彰显平等。

秋瑾与李清照,李清照与秋瑾分别生活于宋、清两个不同的历史时代,她们都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和超凡的才艺,都有着崇高的政治理想和相似的审美情趣。

她们的人生都是悲剧性的,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李清照小像,相同的悲剧命运,1.共同的悲剧之源卑微的社会地位和至高的才艺与品格修养。

在男权社会里,她们具有一般女人不具备的良好的文化教养和高洁的品格修养。

李清照出生于北宋一个颇有文化氛围的封建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学识渊博,能诗善文,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擅长诗文。

李清照自幼便受到浓厚的文学艺术熏陶,文化的汁液将她浇灌得不仅外美如花,而且内秀如竹,写诗填词随意自如,品评史实人物大气如虹,她被誉为宋代婉约词人的正宗。

秋瑾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清朝举人,才学功底都很深,母亲也是名门之后。

秋瑾天资聪颖,过目成诵,在家庭的熏陶和塾师的教育下,她广泛涉猎史籍及古典名著,从小就热爱历史上的各种杰出人物,尤其是慷慨悲歌之士,对名言佳句“不辞千遍读”,十一岁时就会吟诗作词,稍大,还赢得了“女才子”的美誉。

李清照和秋瑾成年以前所受的教育,都是一种全面的“人”的教育,而不是狭隘的“女人”的教育。

良好的文化教养和高洁的品格修养所生发出的博学和志趣,使她们在当时格外超凡脱俗。

但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男权社会,从某种意义上看,才情反而成了她们共同的悲剧之源。

2.相似的悲剧人生命运孤独、凄凉李清照气质高雅,感情丰富,满腹才学,关心国事,可是一生“无处话凄凉”,尤其是丈夫死了以后与张汝舟的再婚和离婚,受到了当时社会的极大歧视,被人以“不终晚节”“无检操”记之。

李清照的敢爱敢恨、心存高洁不低头的精神在近千年以前的宋朝是那样的孤掌难鸣。

她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到头来却落得个报国无门、情无所托、学无所传,这种孤独与凄凉最终凝聚成了响彻千古的词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800余年后,秋瑾的“秋风秋雨愁煞人”穿过时空的隧道与她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秋瑾曾在给她哥哥的信中说:

“吾以为天下最苦最痛之无可告语者,惟妹耳,居无家室之乐,出无戚女之助,飘泊天涯,他日之结局实不能预定也”她那种“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孤独感无处排遣,她替自己,也替李清照呼喊:

“世界凄凉,可怜生个凄凉女!

”,秋瑾卧室,3.共同的审美追求偏爱残、瘦之美,“残”“瘦”是两个具有美学意义的形象,与之相应的审美感受不外乎忧虑、愁苦、悲哀等郁结不解之情,多给人孤傲不群之感,悲剧意味较浓。

李清照素有“三瘦”词人之称,“雪清玉瘦”“绿肥红瘦”“人比黄花瘦”。

如“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剪梅),“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菩萨蛮),“浓睡不消残酒”(如梦令)。

秋瑾亦如此:

“残菊犹能傲霜雪”(残菊)“四面歌残终破楚”(满江红)。

在她们的作品中,花是残花,香是残香,酒是残酒,歌是残歌。

这些“残”“瘦”形象折射出了她们人生中政治理想、个人感情的残缺,弥散着一股凄清孤寂的悲情。

李清照和秋瑾虽然都身为女人,但思想起点都比较高,她们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渴望参与“治国平天下”的事业,她们更追求志同道合、高尚纯洁的爱情,但男权制度把她们的理想一一击碎,于是她们便把自己最睿智的思想和最深刻的情感体验通过独特的审美意象来表现。

4.相同的排忧方式以诗酒为媒介来排谴心中的悲愁在李清照现存的词中,有二十多首与酒有关,酒与诗在她的生命中常常相伴出现:

“谢他酒朋诗侣“假意诗情谁与共”“酒阑歌罢玉尊空”。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曲折,独自面对人生,面对不断袭来的重重灾难,孤立无援的她,只有借酒力以自慰、自勉、自立。

她把生命气节、爱国之情寓于酒词,以求在动荡中求得心灵的泰然,在寂寞中求得情感的慰藉。

秋瑾也是一个喜欢饮酒并善于饮酒的女性。

据记载,秋瑾“稍长,又好剑侠传,习骑马,善饮酒。

”每当她愁绪难解时,便借酒浇愁,“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英灵渴欲饮战血,也如块磊需酒浇”、“将军大笑呼汉儿,痛饮黄龙自由酒”,这些都表现了她饮酒、醉酒的豪情。

诗中磅礴的气势,浩荡的激情有如长江大河,真可谓“醉乡广大人间小”。

酒可以带给她们精神上的自我解放,诗可以释放她们内心的苦闷情怀。

秋瑾故居,李清照和秋瑾由于人生境遇等方面的不同,她们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李清照对抗悲剧且争且隐,秋瑾则一直在争,从未放弃;李清照最后终老家中,秋瑾却走向刑场;李清照是哀婉的秀美,秋瑾则是崇高的壮美。

李清照和秋瑾的悲剧是相互独立的,但置于历史视野中则是相通的,它折射出不同生命个体在相似境遇下不同的悲剧表现和悲剧意识,具有相当的典型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