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暑期校本研修复习大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7261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暑期校本研修复习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师暑期校本研修复习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师暑期校本研修复习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教师暑期校本研修复习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教师暑期校本研修复习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教师暑期校本研修复习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教师暑期校本研修复习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教师暑期校本研修复习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教师暑期校本研修复习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教师暑期校本研修复习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教师暑期校本研修复习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教师暑期校本研修复习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教师暑期校本研修复习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教师暑期校本研修复习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暑期校本研修复习大纲.docx

《教师暑期校本研修复习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暑期校本研修复习大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暑期校本研修复习大纲.docx

教师暑期校本研修复习大纲

37

2010年南通市教师暑期校本研修复习大纲

第三部分学科教学(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3~9年级和普通高中阶段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为了确保校本研修取得真正的实效,切实提升综合实践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学水平,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制定本复习大纲。

一、考试性质

南通市教师暑期校本研修考试(综合实践活动)全面衡量教师的学科素养和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能力,是本市中小学综合实践专(兼)职教师的调研测试。

二、考试目标和要求

1、考试目标

按照《南通市中小学教师2010年暑期校本研修指南》要求,促进广大教师认真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理论,明确并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领悟并实施该课程的意义和价值,提升广大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学科素养和实施水平。

2、考试要求

广大教师要在认真参与培训和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整体梳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深刻认识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努力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熟练掌握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技能和指导策略。

三、考试范围

1、“南通市中小学教师2010年暑期校本研修培训(综合实践活动)菜单”规定的内容。

主要有五各方面:

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质与价值

②国内外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

③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

④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指导策略

⑤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策略

【导读】认真阅读由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编写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与示例》(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第一部分“关于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若干问题”;积极参加培训活动,主动参与互动对话交流。

【试题举例】

选择题: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3-9年级每周()课时。

A.3课时B.1课时C.2课时

【答案】A

判断题:

(正确:

T;错误:

F)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要注重学生的活动结果。

()

【答案】F

【解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要求

(1)注重过程;

(2)全面评价;(3)尊重多元;(4)引导反思。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6月7日)中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论述。

【导读】认真阅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课程结构”部分的第5条,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试题举例】

判断题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展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注重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

【答案】T

选择题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

A.手工劳动.B劳动与技术教育C.基地活动与家务劳动

【答案】b

3、《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送审稿)》

①指导思想和目标

【导读】重点阅读“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

【试题举例】(选择题)

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  )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

A.学校B.家庭C.社会

【答案】c

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

【导读】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了解各项活动的基本目标追求,熟悉活动内容、主题(项目)选择的领域和策略。

【试题举例】

选择题

普通高中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不包括()。

A.研究性学习活动B.服务、社会实践C.材资源的开发

【答案】c

判断题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社区和社会的体验性、服务性或公益性的实践活动。

()

【答案】T

【解析】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内容主要包括以社会考察为主的社会体验性活动、以社会参与为主的实践性活动、以社区服务为主的公益性活动等方面。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实施,应适应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体验和实践的机会;应围绕主题,在综合应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设计、主动实践。

③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导读】领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基本理念,掌握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过程和指导策略。

【试题举例】(选择题)

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过程可分为活动准备、活动实施、()等阶段。

A活动总结B活动展示C活动拓展

【答案】a

④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导读】通过学习进一步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意义、评价的方法以及管理策略。

【试题举例】(判断题)

对教师的评价,侧重于对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指导的频度等方面。

()

【答案】F

【解析】对教师的评价,侧重于对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规划、管理、指导等方面的能力和实效等方面。

运用评价手段,鼓励全体教师承担指导任务,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⑤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与保障

【导读】通过阅读,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与保障的意义,明确各级管理的目标与任务,努力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管理献计献策。

【试题举例】(判断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处于初步推进阶段,各县(区)教研部门无需配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员。

()

【答案】F

【解析】教科研部门是指导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力量。

县(区)以上教研部门要配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员,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研究和指导,有效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四、考试形式

1、考试题型:

选择题;判断题

2、试题权重:

科学教学能力60%;科学知识40%

3、考试方法:

上机考试

 

附:

综合实践活动部分复习提要

1综合实践活动的定义: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展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注重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阶段3-9年级和普通高中阶段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2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

2.1亲近并探究自然,增进对自然的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2.2积极参与社区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认识与体验,发展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2.3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发展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积极而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2.4学习并开展力所能及的技术实践和劳动实践,培养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2.5体验并初步学会调查研究与访问、实验研究与观察、技术设计与制作、社会参与与服务、信息收集与处理等多种实践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3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

3.1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

3.2普通高中阶段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方面。

3.3在实施过程中,要联系学生生活背景和社会发展实际,突出问题中心,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整体性、综合性。

4研究性学习

4.1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4.2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4.2.1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问题意识;

4.2.2初步学习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精神;

4.2.3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发展合作能力,并初步养成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

4.3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4.3.1既可以由学生自行确定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或项目,也可以由教师提供选题或项目建议;

4.3.2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要重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自我等方面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

中小学可以把学生的科技小发明、科技小制作纳入研究性学习的范围;

4.3.3要注重与现代科学发展的联系,让学生了解一些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启迪思维,激发探究的热情;

4.3.4要加强与学科学习的联系,在学科知识的拓展和应用中生成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有效地应用各科知识。

4.3.5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和技能基础,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确定主题、制定方案等过程,学习调查研究、实验研究、观察研究、文献研究等科学方法的基本规范和操作要领,养成探究习惯,形成科学态度,初步创新精神。

4.4普通高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可参见《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指南》,进行整体规划与实施。

4.5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与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二者的关系

4.5.1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

4.5.2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

具体地说,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更有利于学生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4.6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要注意的问题

4.6.1不能把研究性学习课程等同于科技类活动课程

来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及问答(3)_七里河区教研室_新浪博客研究性学习课程所涉及的知识不仅包括科学,还包括艺术与道德;所涵盖的内容不仅包括自然,还包括社会与自我,自然、社会、自我作为课程开发的三个向度应当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达到均衡与整合。

所以,我国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必须防止惟科学主义倾向。

4.6.2研究性学习课程不是优等生的专利

研究性学习课程有一种深层的教育民主的追求。

研究性学习课程绝不以所谓“优等生”为尺度,也不试图建立作为评价标准的常模,而是面向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4.6.3研究性学习课程不一定要在课堂里进行

研究性学习课程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自然即课程”“自我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这是研究性学习课程信奉的基本理念。

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含了一种校外课程的理念。

因此,打破学校教室的框框,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这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在要求。

4.6.4研究性学习课程不一定要在固定课时中进行

由于研究性学习课程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与主动探究,因此,那种每周某几天安排固定内容的固定课时制,显然已不适合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要求了,最适应研究性学习课程要求的课时安排,应该是弹性课时制。

4.6.5研究性学习课程不一定要有专人来教

教师的有效指导是研究性学习课程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

研究性学习课程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

不能把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指导权只赋予某一学科的教师,或班主任或专门从事研究性学习课程指导的教师,而应通过有效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研究性学习课程进行协同指导。

4.6.6研究性学习课程反对用考试等量化的方式来评价

研究性学习课程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

它反对通过考试等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

它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

建立一种以“自我反思性评价”为核心的新的评价体系,是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

5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5.1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社区和社会的体验性、服务性或公益性的实践活动。

5.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目标

5.2.1走进社区,理解社会,获得直接经验,形成对社会的正确认识。

5.2.2参与社区活动,践行社会服务,适应社会生活,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5.2.3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5.3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内容:

主要包括以社会考察为主的社会体验性活动、以社会参与为主的实践性活动、以社区服务为主的公益性活动等方面。

活动主题的确定应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并注重与其他学习活动的贯通。

5.4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实施,应适应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体验和实践的机会;应围绕主题,在综合应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设计、主动实践。

6劳动与技术教育

6.1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操作学习、设计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活动。

6.2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

6.2.1通过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认识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材料,懂得一些社会生产的基本常识,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技术工具,初步掌握一些社会生产的基本技能;通过技术实践与技术探究活动,学会简易作品的设计、制作及评价,初步具有技术学习、技术探究及技术实践能力。

6.2.2丰富劳动体验,具有亲近技术的情感和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能够安全而有责任心地参加技术活动,初步具有技术意识、职业意识、创新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和审美意识。

6.3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

主要包括劳动实践、技能练习、工艺制作、简易设计、技术试验、职业体验等。

这些内容及活动形式,既有一定区别,也相互联系,在课程实施中不能机械理解、相互割裂。

6.4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

6.4.1要避免机械的、单一的技能训练以及专业化倾向,应与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等内容有效整合。

应重视对技术原理与方法的理解、应用。

6.4.2要重视对技术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发掘与感悟,重视对技术的设计、试验与创造方法的实践与探究,强调技术规范的学习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统一。

必须遵守安全规程和做好劳动保护,并加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资源建设。

6.4.3高中阶段的劳动与技术教育通过开设独立形态的技术领域予以实施,具体要求按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进行。

7信息技术教育

7.1信息技术教育是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学习活动。

7.2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

7.2.1在实践活动中,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初步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学会运用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获取、处理和表达信息,并用以支持学科学习,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7.2.2体验和感受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学习生活带来的影响,思考、讨论和分析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社会现象,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具有健康负责的信息伦理。

7.3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

7.3.1在实践学习中了解信息社会的含义,体验和分析信息技术对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7.3.2合理利用网络,有效获取信息,支持学科学习,开展健康的社会交往,解决实际问题;

7.3.3能使用常用信息处理工具,综合运用写作、绘画、表格、动画等多种方式,处理并发布信息;

7.3.4以机器人为载体,初步了解自动化原理,体验并初步学会通过程序设计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7.4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

7.4.1应重视结合学生经验,突出实践性。

7.4.2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有机结合,培养交流能力、形成良好信息意识。

7.4.3要兼顾趣味性和挑战性,提高信息加工深度,促进高水平思维。

7.4.4创设多样化、分层次的学习机会,鼓励个性发展和技术创新。

7.4.5要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注重为学生创设反思性、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

7.5信息技术教育中的某些内容,可根据需要在某一学期或学年独立开设。

小学3-6年级信息技术教育的总学时为60学时,7-9年级信息技术教育的总学时为72学时,普通高中阶段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为依据。

8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开发

8.1应突出上述基本内容,同时,有效地整合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环境教育、科技教育、“绿色证书教育”等内容,构成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

8.2选择与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应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确定活动主题,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明确问题或主题的意义。

学校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内部的课程资源,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

学校要有意识地选择社会环境,引导学生了解与体验社会,从社会生活中提出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主题。

9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9.1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应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实践。

倡导学生的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引导学生经历多样化实践学习活动的过程,经历问题探究、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和过程。

9.2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切实转变单一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调查研究与访问、实验研究与观察、技术设计与制作、社会参与与服务、信息收集与处理等多种实践学习活动,体现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初步学会实践学习的方法。

9.2.1采取三大类实践学习活动:

一是以研究为主的方法和过程,包括制定方案、调查、访问、观察、实验、统计、信息收集与处理等。

二是以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为主的方法和过程,包括参观、考察、服务、宣传、义务劳动、经济活动等。

三是以技术实践为主的方法和过程,包括技术实践和劳动实践两大类,具体有设计、制作、研制、种植、养殖、信息发布,以及科技小发明、小创造等技术实践,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9.3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过程可分为活动准备、活动实施、活动总结等阶段。

各个阶段应有相对明确的活动任务和活动目标。

9.3.1活动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问题,明确学习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组建活动小组;制定活动方案;准备必要的活动条件等。

准备阶段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规划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搜集与处理信息,为活动的实施奠定必要的认知基础,并提供充分的准备。

9.3.2活动实施阶段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尝试运用一定的问题解决方法,在特定实践情境中开展实践活动,通过搜集与处理各种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分析与解决问题,开展研究、服务、社会实践、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

9.3..3活动总结与交流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对活动全过程中得与失进行全面的总结和交流。

要突出对活动的过程、活动结果、活动的体会、活动的方法等方面的总结、交流与反思。

在总结与交流的过程中,要注意实事求是;活动结果的表达方式应多样化;要引导学生通过活动总结与交流,获取知识,深化体验,发展实践能力和良好的思想意识和个性。

9.4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一般可采取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等两种组织形式。

9.4.1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小组的构成由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教师不过多介入他们的选择。

小组成员的组成不限于班级内,允许不同年级之间、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学生的组合。

9.4.2允许初中、高中学生个人独立开展活动,完成活动任务。

在学生个人完成活动后,应组织学生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分享。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全班活动的组织形式。

9.5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3-9年级每周3课时,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参照新的《高中课程方案》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在保证基本课时总时的前提下,给予学生弹性的时空环境,允许不同的学习小组或个体有不同的学习活动进度,保证学生活动的连续性、完整性。

9.6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应注重学生自主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相结合。

9.6.1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或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9.6.2在活动的展开阶段,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主要包括:

个人独立活动的方式、小组合作活动的方式、班级合作活动的方式、跨班级与跨年级合作活动的方式、学校合作活动的方式、跨学校合作活动的方式等。

9.6.3在活动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主动探究”的原则,处理好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体验与建构的关系,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或活动主题持续、深入地探究与实践,防止浅尝辄止。

9.6.4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指导,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10考试例题

10.1判断题(正确为T,错误为F)

10.1.1.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展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注重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T)

10.1.2.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应该引导学生在教材中学习,在生活中实践。

(F)

10.2选择题(选择支共三项A、B、C,只选一项)

10.2.1.普通高中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不包括(C)

A.研究性学习活动B.社区服务、社会实践C.教材资源的开发

10.2.2.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3-9年级每周课时。

(A)

A.3课时B.1课时C.2课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