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7369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铃薯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马铃薯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马铃薯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马铃薯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马铃薯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马铃薯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马铃薯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马铃薯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马铃薯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马铃薯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马铃薯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马铃薯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马铃薯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马铃薯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马铃薯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马铃薯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铃薯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

《马铃薯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铃薯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铃薯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

马铃薯优势区域布局规划

马铃薯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

马铃薯是我国第五大粮食作物,营养丰富,粮菜饲兼用,加工用途多,产业链条长,增产增收潜力大。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耕地减少和人口增加的矛盾不可逆转,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对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振兴农村区域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为加快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面积产量稳定增加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十五”期间,我国马铃薯年均种植面积7015.9万亩,比“九五”期间增加787.2万亩,增幅12.6%。

2007年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6645.5万亩,占我国粮食总面积的4.2%,比1996年增加1041万亩,增幅18.6%。

随着面积增加,产量也呈稳定增加趋势。

“十五”期间,年均鲜薯产量7019.6万吨,比“九五”期间增加1076.4万吨,增幅18.1%。

2007年鲜薯产量6479万吨,比1996年增加1179.4万吨,增幅22.3%。

   

(二)良种良法快速推广

   近10年来,我国优良品种选育和脱毒种薯应用步伐加快,全国已育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110多个,目前生产中大面积推广的品种有50多个。

到2007年,年生产微型薯约4亿粒,脱毒种薯推广面积达2000万亩左右,占马铃薯总种植面积的25%。

  各地探索出许多适合当地自然、气候、土壤和经济条件的耕作模式和栽培技术,如北方地区机械化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以及地膜覆盖结合优质种薯、种薯处理、平衡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膜下滴灌等旱作高产栽培技术面积逐年扩大;中原地区推广早熟马铃薯与粮、棉、瓜、菜、果等作物间套种和早春地膜覆盖、小拱棚、大棚栽培等技术;西南地区改中稻、玉米或马铃薯一年一熟,为中稻-稻草覆盖秋马铃薯/免耕油菜、春马铃薯/玉米、马铃薯/玉米/甘薯等间套复种,大力推广免耕栽培等节本增效技术;南方地区利用冬闲田,在中、晚稻等作物收获后增种一季冬马铃薯,形成中、晚稻(菜、再生稻)-冬马铃薯等种植模式,大力推广稻草覆盖免耕、稻草包芯栽培等轻简栽培技术。

   (三)区域化格局初步形成

   我国马铃薯栽培形成了区域相对集中、各具特色的北方一季作区、中原二季作区、西南一二季混作区和南方冬作区等四大区域。

北方一季作区主要包括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除辽东半岛以外的大部,华北地区的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内蒙古全部以及西北地区的陕西北部、宁夏、甘肃、青海全部和新疆的天山以北地区。

本区为我国马铃薯最大的主产区,种植面积占全国的49%左右,已成为我国主要的种薯产地和加工原料薯生产基地。

中原二季作区主要包括辽宁、河北、山西3省的南部,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和江西等省。

本区马铃薯种植面积占全国的5%左右。

西南一二季混作区主要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西藏等省(区、市),湖南和湖北西部地区,以及陕西的安康市。

本区是我国马铃薯面积增长最快的产区之一,种植面积占全国的39%左右。

南方冬作区主要包括江西南部、湖南和湖北东部、广西、广东、福建、海南和台湾等省(区)。

本区利用水稻等作物收获后的冬闲田种植马铃薯,在出口和早熟鲜食用方面效益显著,近年来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且有较大潜力,种植面积占全国的7%左右。

   (四)加工贮存能力和技术取得突破

   随着我国马铃薯生产规模逐年扩大,加工业迅速发展,贮藏运销能力和生产、加工、销售的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

  目前,我国马铃薯加工企业约5000家,其中规模化深加工企业近140家。

全国精淀粉年加工能力200万吨左右,加工能力在1万吨以上的企业70余家,主要分布在北方的黑龙江、内蒙古、宁夏、甘肃和西南的云南、贵州等14个省(区);全粉年加工能力10万吨左右,加工企业近10家,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甘肃和山西等地;薯片薯条年加工能力25万吨,加工企业近40家,主要分布在北京、哈尔滨、上海、广东、江苏等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粉丝粉皮年加工能力8万吨以上,加工企业零散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南等地区。

  为保障市场供应,提高贮藏质量,内蒙古、黑龙江、河北、甘肃等马铃薯主产区建成了一批种薯贮藏库,总贮藏能力达200万吨以上;北方鲜食马铃薯贮藏库兴建开始起步,各类贮藏总量占鲜食马铃薯的50%以上;大型加工原料薯贮藏库主要由企业建立,总贮藏能力在100万吨左右。

  近年来,各马铃薯主产区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走“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路子,对农民进行培训,提供产销信息,实行订单生产,促进了马铃薯产加销的有效衔接。

2007年,全国马铃薯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300多个,订单生产面积超过1500万亩。

  二、发展前景分析

   

(一)市场供需分析

   1.国内市场:

消费需求增加,未来供需偏紧。

随着对马铃薯营养价值认识不断提高,我国居民食品消费观念逐渐发生改变,马铃薯消费量逐年增加。

年人均鲜薯消费量由2000年的14公斤迅速上升到2005年的31公斤,增长了1倍多。

按未来我国人均马铃薯消费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50公斤推算,每年将增加马铃薯消费量1000-1200万吨。

  马铃薯除作为粮食、饲料和蔬菜外,还广泛用于食品加工、纺织、印染等行业。

近年来,我国马铃薯加工业快速发展,对原料薯需求快速增加。

2007年,共需加工原料薯1576万吨左右,缺口达1040万吨,占总需求量的66%。

其中,需淀粉加工原料薯1400万吨,缺口1000万吨,占需求量的71%。

2007年全国冷冻薯条生产量不到7万吨,缺口达6万吨左右。

  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尤其是随着脱毒种薯的推广,对种薯的需求呈快速增长趋势。

按2007年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6645.5万亩,需脱毒种薯950万吨左右,实际供应量仅350万吨,缺口约600万吨。

预计2015年,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将达到1.2亿亩,种薯需求量将超过1500万吨。

  2.国际市场:

贸易快速增长,出口前景广阔。

目前,世界马铃薯贸易主要发生在西欧和北美的发达国家之间。

世界粮农组织数据显示,与1996年相比,2005年世界马铃薯贸易额由77.42亿美元增加到115.24亿美元,增幅48.85%。

其中,鲜薯贸易量由1440.74万吨增加到1785.01万吨,增幅23.9%;冷冻制品贸易量由402.71万吨增加到847.33万吨,贸易额由31.02亿美元增加到62.02亿美元,增幅分别达110.41%和99.94%;马铃薯粉贸易量由45.39万吨增加到64.8万吨,增幅42.76%。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0-2006年,我国年均进口马铃薯及产品85.6万吨,占世界进口量的3.44%,主要从美国、加拿大和欧盟进口冷冻制品和淀粉等;年均出口53.2万吨,占世界出口量的2.34%,主要向马来西亚、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周边地区出口种薯和商品薯,出口额由2000年的0.11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0.91亿美元,年均增长42%。

我国在马铃薯淀粉、种薯和鲜薯等方面出口前景广阔。

  

(二)竞争力分析

  1.资源优势明显,增产潜力大。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多样,马铃薯具有生育期短、适应性广、耐旱耐瘠薄等特点,从南到北一年四季均有种植。

北方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南方开发冬闲田、西南发展间作套种、中原扩大早春栽培,马铃薯种植面积增加潜力在5000万亩以上。

同时,我国马铃薯亩产长期徘徊在1000公斤,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116公斤,与发达国家(3000公斤左右)相比差距更大,通过良种良法等配套技术措施,亩产水平可以提高到1250公斤以上。

  2.比较效益突出,增收潜力大。

2005年我国马铃薯亩纯收益和收益率分别为503.03元和66.45%,高于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比效益较好的稻谷高310.32元和27.39%。

尤其是中原、华南及西南地区早熟马铃薯上市时间正值蔬菜供应淡季,价格优势明显。

同时,我国马铃薯产品生产成本和价格均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具有明显的成本、价格和效益优势。

  3.区位优势显著,出口潜力大。

由于受可耕种面积和气候等条件的限制,我国周边的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国家,一直都是马铃薯种薯、食用鲜薯和马铃薯加工制品的进口国。

据不完全统计,仅越南、泰国每年需进口种薯3万吨,日本每年需进口薯条27万吨。

这些地区都是我国马铃薯出口的潜在市场,与西欧、北美等主要马铃薯输出国相比,我国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地理优势。

  (三)制约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我国现有马铃薯主产区多为土地贫瘠、水资源缺乏、农业生产条件差的地区,60%以上马铃薯种植在无灌溉条件的山区和干旱、半干旱地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是造成单产水平长期低而不稳的重要原因,同时限制了农业机械的普及应用。

  2.技术因素。

脱毒种薯应用面积小,全国脱毒种薯应用面积仅为马铃薯种植面积的25%左右,发达国家多在90%以上。

栽培管理水平落后,我国北方马铃薯产区耕作方式粗放,在应用现代栽培、管理技术方面与其他作物相比差距较大,如我国马铃薯机械化水平仅为1%,而发达国家多在80%以上。

优质专用品种短缺,我国马铃薯以鲜食为主,专用薯比例仅为6.5%左右,而发达国家多在50%以上。

贮藏技术和方法落后,贮藏损失超过15%,而发达国家均控制在8%以下。

 

  3.社会因素。

由于长期以来马铃薯被视为“小杂粮”,重视程度和政策扶持力度明显不足,科技支撑体系薄弱,成果转化和技术普及率较低。

传统的“小、散、弱、低”生产局面,严重制约了马铃薯产业化发展,组织化程度低,种植规模小,生产效率低下。

种薯质量监控体系不健全,未形成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合格证制度,种薯质量难以保证。

  三、发展思路、目标和任务

  

(一)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龙头企业为带动,坚持种薯先行、区域发展、科技兴薯、产业拉动的战略方向,推进种植结构调整,突出优势区域,构建布局合理、特点鲜明、效益显著的马铃薯优势产区。

加快技术创新和品种选育,优化脱毒种薯、加工专用薯和鲜食商品薯的产业布局,扩大面积,主攻单产,提高品质,提升生产、储藏、加工、流通水平,构建完善的马铃薯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农民增收,保障粮食安全。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9000万亩,平均亩产1100公斤,总产量达到0.99亿吨。

其中,优势区种植面积8600万亩,占全国总面积的95.6%,产量0.946亿吨,占全国总产的95.6%;优势区重点县种植面积6750万亩,占全国总面积的75%,产量0.743亿吨,占全国总产的75.1%。

完善良种繁育体系,脱毒种薯应用面积占总种植面积的35%以上,专用薯面积和订单面积分别占10%和20%以上,加工比例达到18%。

贮藏损失控制在12%以下。

  到2015年,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2亿亩,平均亩产1250公斤,总产量达到1.5亿吨。

其中,优势区种植面积1.1亿亩,占全国总面积的91.7%,产量1.39亿吨,占全国总产的92.7%;优势区重点县种植面积8600万亩,占全国总面积的71.7%,产量1.09亿吨,占全国总产的72.7%。

建成高产高效的良种繁育体系和完善的种薯质量控制体系,脱毒种薯应用面积占总种植面积的50%以上,专用薯面积和订单面积分别占20%和30%以上,加工比例达到25%。

贮藏损失控制在10%以下。

  (三)主要任务

  1.加快优良品种选育和推广。

建立新型马铃薯优良品种推广体系,引进、选育和推广马铃薯高产优质多抗专用新品种,加快优良品种选育和推广速度。

东北区重点选育和推广抗晚疫病的淀粉加工型和鲜食型品种;华北和西北区重点选育和推广抗旱、抗病毒病、抗疮痂病的淀粉加工型、食品加工型和鲜食型品种;西南区重点选育和推广抗晚疫病、抗青枯病、抗病毒病的鲜食型和食品加工型、淀粉加工型品种;南方区重点推广抗晚疫病、抗病毒病的早中熟、鲜食和鲜薯出口型品种。

  2.加强脱毒种薯质量控制。

建立和完善种薯标准化生产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增加合格种薯生产能力,加大种薯市场监管力度,提高种薯质量,加快脱毒种薯繁育和推广。

加强高效低成本种薯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建立种薯生产者登记制度和质量监测、认证制度,提高脱毒种薯质量,根据生产需要设立各级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完善合格种薯生产体系及种薯质量控制技术体系,提高集约化供种水平。

东北、华北和西北区除满足当地需求外,增加种薯外销量;西南混作区满足自身需求,并适当增加出口;南方区建立北繁和就地繁种相结合的供种体系。

  3.加快节本高效栽培技术集成推广。

加强新技术试验示范,组装集成推广脱毒专用品种、少(免)耕栽培、覆膜栽培、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机械化生产等关键技术,总结完善区域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

东北区以机械化种植技术为关键,集成示范推广保温促苗、科学合理轮作降低除草剂危害、大垄机械化高产栽培和晚疫病综合防治技术;华北和西北区以覆膜栽培技术为关键,集成示范推广旱作节水保墒丰产优质栽培技术和优质丰产加工专用薯栽培技术;西南区以晚疫病、青枯病综合防治技术为关键,集成示范推广间套作栽培技术、大垄双行栽培技术、少(免)耕栽培技术和小型机械耕作栽培技术;南方区以稻草覆盖少(免)耕、水旱轮作、保温早发、高垄增密、适时种植和收获等栽培技术为关键,集成示范推广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4.改善市场流通条件。

在交通便利的马铃薯主产区,建设一批商品薯、种薯和加工产品的交易批发市场,建立和完善马铃薯产销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发布产业发展动态、供求信息等,搞好市场分析和预测,推进网上交易和期货交易,促进产销衔接和市场流通,构建全国马铃薯现代物流体系。

针对各区域种薯、商品薯和加工原料薯贮藏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开发、示范推广适合不同生态区设施贮藏保鲜和管理技术、农户贮藏保鲜和管理技术,增强贮藏能力,减少贮藏损失,提高商品质量。

  5.提升产业化水平。

积极发展产业化经营,引导企业和薯农组建马铃薯专业化合作组织,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通过“公司+中介组织+基地+农户”等形式,建立企业与薯农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加大马铃薯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实施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提高马铃薯生产质量安全水平,培育名牌产品。

  四、优势区域布局

  根据我国马铃薯主产区自然资源条件、种植规模、产业化基础、产业比较优势等基本条件,将我国马铃薯主产区规划为五大优势区。

  

(一)东北种用、淀粉加工用和鲜食用马铃薯优势区

  1.基本情况。

包括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和吉林2省、内蒙古东部、辽宁北部和西部,与种薯、商品薯需求量较大的朝鲜、俄罗斯和蒙古等国接壤。

本区地处高寒、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温度在-4℃~10℃,大于5℃积温在2000℃-3500℃之间,土壤为黑土,适于马铃薯生长,为我国马铃薯种薯、淀粉加工用薯的优势区域之一。

据各省农业部门统计汇总,2006年该区马铃薯种植面积1018.9万亩,约占全国种植面积的12.9%,产量1025.2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2.7%,平均亩产1006.2公斤。

本区马铃薯种植为一年一季,一般春季4月份或5月初播种,9月份收获。

影响马铃薯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春旱、晚疫病、环腐病、黑胫病和病毒病。

  2.功能定位。

本区是马铃薯种薯、淀粉加工专用薯和鲜食用薯生产的优势区域。

市场区位优势明显,除本地作为食品、蔬菜消费和淀粉加工外,可以出口至蒙古、朝鲜、东南亚等周边国家,调运到中原、华南和华东等地。

本区优先发展脱毒种薯,其次依托市场区位优势发展淀粉加工专用型和鲜食用马铃薯。

  3.发展目标。

建成以种薯、淀粉加工专用薯和鲜食用薯为主导的马铃薯生产优势区。

到201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1100万亩,平均亩产达1100公斤,总产量达1210万吨;区内优质脱毒种薯普及率由目前30%提高到40%,在符合种薯繁育条件的地区,生产优质种薯180万吨,优质种薯在全国种薯市场的占有率达32%以上;专用薯面积和订单面积分别占10%和20%以上,马铃薯加工转化率提高到24%以上。

到2015年,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1300万亩,平均亩产达1220公斤,总产量达1586万吨;区内优质脱毒种薯普及率提高到60%,在符合种薯繁育条件的地区,生产优质种薯350万吨,优质种薯在全国种薯市场的占有率达30%以上;专用薯面积和订单面积分别占20%和30%以上,马铃薯加工转化率提高到35%以上。

  4.主攻方向。

一是选育和推广抗病加工专用型品种、早中晚熟鲜食品种,研究专用品种配套栽培技术,建立淀粉加工原料薯基地,实行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

二是整合脱毒快繁中心、种薯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检验检测体系,提高种薯供应能力和质量。

三是大力发展机械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四是建立晚疫病发生流行和蚜虫迁飞预测预报,严格执行产地检疫,防止检疫性病虫害的扩散和传播。

五是推广改良的简易中小型贮藏库,增加贮藏能力,降低贮藏损失,延长商品薯供应周期,调节马铃薯市场价格。

  5.优先发展地区。

根据生态条件、种植规模和比较优势,优先发展2006年以来种植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34个重点县。

  

(二)华北种用、加工用和鲜食用马铃薯优势区

  1.基本情况。

包括内蒙古中西部、河北北部、山西中北部和山东西南部。

本区除山东外地处蒙古高原,气候冷凉,年降雨量在300毫米左右,无霜期在90-130天之间,年均温度4℃-13℃。

大于5℃积温在2000℃-3500℃之间,分布极不均匀。

土壤以栗钙土为主。

由于气候凉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合马铃薯生产,是我国马铃薯优势区域之一,单产提高潜力大。

山东位于华北区南部,无霜期210天以上,适合二季马铃薯生产,是我国早熟出口马铃薯生产优势区。

据各省农业部门统计汇总,2006年该区马铃薯种植面积1551.4万亩,约占全国种植面积的19.7%,产量1480.8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8.3%,平均亩产954.5公斤。

本区大部马铃薯生产为一年一熟,一般5月上旬播种,9月中旬收获;山东一年二熟,春季2月中下旬播种,5月上旬收获,秋季8月中下旬播种,11月上中旬收获。

影响马铃薯生产的主要因素是干旱、晚疫病和病毒病,以及投入少、生产组织化程度低。

  2.功能定位。

本区横跨三北,靠近京津,是我国马铃薯种薯、加工用薯和鲜食用薯生产的优势区域,产业比较优势突出,生产的马铃薯除本地消费外,大量调运到中原、华南、华中甚至西南、东南亚作为种薯、薯片薯条加工原料薯和鲜薯。

本区利用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季节早等自然条件,优先发展种薯、加工专用型和鲜食出口马铃薯生产,增强生产组织化水平。

  3.发展目标。

建成以种薯、加工专用薯和出口鲜薯为主导的马铃薯生产优势区。

到201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1600万亩,平均亩产达1050公斤,总产量达1680万吨;区内优质脱毒种薯普及率由目前30%提高到45%,在符合种薯繁育条件的地区,生产优质种薯120万吨,优质种薯在全国种薯市场的占有率达22%以上;机械化播种面积由目前27%提高到40%;专用薯面积和订单面积分别占13%和25%以上,加工转化率由16%提高到22%,鲜薯出口增加8%。

到2015年,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1800万亩,平均亩产达1150公斤,总产量达2070万吨;区内优质脱毒种薯普及率提高到60%,在符合种薯繁育条件的地区,生产优质种薯260万吨,优质种薯在全国种薯市场的占有率达22%以上;机械化播种面积提高到60%;专用薯面积和订单面积分别占25%和40%以上,加工转化率提高到35%,加工专用薯生产在满足本区加工企业需求的同时,满足其他地区部分薯片薯条加工企业的需要;鲜薯出口增加20%。

  4.主攻方向。

一是选育和推广抗旱、抗病加工专用型和适合外销型品种,研究专用品种配套栽培技术,建立淀粉加工、食品加工原料薯和出口马铃薯基地,实行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

二是整合脱毒快繁中心、种薯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检验检测体系,提高种薯供应能力和质量。

三是大力推广旱作节水保墒丰产优质综合栽培技术和早熟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四是建立晚疫病发生流行和蚜虫迁飞预测预报,严格执行产地检疫,防止检疫性病虫害的扩散和传播。

五是大力发展机械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六是推广改良的简易中小型贮藏库,增加贮藏能力,降低贮藏损失,延长商品薯供应周期,调节马铃薯市场价格。

七是开展农民种薯、专用薯生产技术培训。

 

  5.优先发展地区。

根据生态条件、种植规模和比较优势,优先发展2006年以来种植面积在10万亩以上以及山西省和山东省种植面积在6万亩以上的44个重点县。

  (三)西北鲜食用、加工用和种用马铃薯优势区

  1.基本情况。

包括甘肃、宁夏、陕西西北部和青海东部。

本区地处高寒,气候冷凉,无霜期在110-180天之间,年均温度4℃-8℃,大于5℃积温在2000℃-3500℃之间,降雨量200-610毫米,海拔500-3600米,土壤以黄土、黄棉土、黑垆土、栗钙土、沙土为主。

由于气候凉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生产的马铃薯品质优良,单产提高潜力大。

据各省农业部门统计汇总,2006年该区马铃薯种植面积1591.1万亩,约占全国种植面积的20.2%,产量1525.9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8.9%,平均亩产959公斤。

本区马铃薯生产为一年一熟,一般4月底5月初播种,9-10月上旬收获。

影响马铃薯生产的主要因素是干旱少雨、种植规模小和市场流通困难。

  2.功能定位。

本区是鲜食用薯、淀粉加工用薯和种薯生产的优势区域。

马铃薯在本区属于主要作物,产业比较优势突出,生产的马铃薯除本地作为粮食、蔬菜消费、淀粉加工和种薯用外,大量调运到中原、华南、华东作为鲜薯。

本区利用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等自然条件,优先发展鲜食用、淀粉加工专用和种薯用马铃薯生产,增强市场流通能力和生产组织化能力。

  3.发展目标。

建成以鲜食用薯、淀粉加工专用薯和种薯为主导的马铃薯生产优势区。

到201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1700万亩,平均亩产达1040公斤,总产量达1768万吨;区内优质脱毒种薯普及率由目前25%提高到35%,在符合种薯繁育条件的地区,生产优质种薯140万吨,优质种薯在全国种薯市场的占有率达25%以上;外销鲜薯400万吨,专用薯面积和订单面积分别占12%和20%以上,加工转化率达23%以上。

到2015年,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1800万亩,平均亩产达1200公斤,总产量达2160万吨;区内优质脱毒种薯普及率提高到50%,在符合种薯繁育条件的地区,生产优质种薯300万吨,优质种薯在全国种薯市场的占有率达26%以上;外销鲜薯700万吨,专用薯面积和订单面积分别占22%和30%以上,加工专用薯满足本区加工企业需求,加工转化率达35%以上。

  4.主攻方向。

一是选育和推广抗旱、抗病、优质鲜食用和加工专用型品种,研究专用品种配套栽培技术,建立加工原料薯基地和优质鲜薯外销基地,实行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

二是整合脱毒快繁中心、种薯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检验检测体系,提高种薯供应能力和质量。

三是大力推广旱作节水保墒丰产优质栽培技术。

四是建立晚疫病发生流行和蚜虫迁飞预测预报,严格执行产地检疫,防止检疫性病虫害的扩散和传播。

五是积极推进小型机械在马铃薯生产中的应用,提高生产效率。

六是推广改良的简易中小型贮藏库,增加贮藏能力,降低贮藏损失,延长商品薯供应周期,调节马铃薯市场价格。

  5.优先发展地区。

根据生态条件、种植规模和比较优势,优先发展2006年以来种植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51个重点县。

  (四)西南鲜食用、加工用和种用马铃薯优势区

  1.基本情况。

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4省(市)和湖北、湖南2省的西部山区、陕西的安康地区。

本区地势复杂、海拔高度变化很大。

气候的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十分明显,年平均气温较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