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ppt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8746259 上传时间:2023-10-27 格式:PPT 页数:284 大小:39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政策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84页
公共政策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84页
公共政策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84页
公共政策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84页
公共政策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84页
公共政策学.ppt_第6页
第6页 / 共284页
公共政策学.ppt_第7页
第7页 / 共284页
公共政策学.ppt_第8页
第8页 / 共284页
公共政策学.ppt_第9页
第9页 / 共284页
公共政策学.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4页
公共政策学.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4页
公共政策学.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4页
公共政策学.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4页
公共政策学.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4页
公共政策学.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4页
公共政策学.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4页
公共政策学.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4页
公共政策学.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4页
公共政策学.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4页
公共政策学.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4页
亲,该文档总共28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政策学.ppt

《公共政策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政策学.ppt(28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共政策学.ppt

公共政策学,PublicPolicy,参考书目,谢明主编公共政策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宁骚主编公共政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陈振明主编公共政策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刘伯龙、竺乾威主编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总体框架,第一章导论第二章公共政策及其本质与功能第三章政策主体、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第四章政策模型及其相关理论第五章公共政策制定第六章公共政策执行第七章公共政策评估第八章公共政策终结,导论,第一节公共政策学及其研究对象第二节公共政策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三节为什么学习公共政策学,第一节公共政策学及其研究对象,公共政策学的学科名称至今尚不统一。

公共政策学、政策学、政策科学、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分析、政策研究、公共政策研究这七个名称,是对同一学科的不同称谓,基本上属于同一概念,可相互替代。

公共政策学。

我国学者陈振明曾就一些学科概念请教美国康奈尔大学公共事务研究所所长多森教授,后者的回答是: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许多人更喜欢使用“公共政策学”这个名称。

我国学者采用这一概念,见于桑玉成、刘百鸣合著的公共政策学导论。

政策学。

早在80年代初,我国学术界就有人撰文呼吁建立一门“政策学”。

王福生的政策学研究。

被称作“我国第一本比较系统地对政策进行研究论述的专著”。

政策科学。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勒纳和拉斯韦尔1951年创始这门学科时就是使用这个名称,直到今天,“政策科学”这一名称仍然是使用最广泛的。

我国比较早的著作见于孙光的政策科学和张金马的政策科学导论。

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分析。

“政策分析”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林德布洛姆提出来的。

我国学者较早运用这个名称的见于胡象明的地方政策分析-体制、文化与过程和陈庆云的公共政策分析。

政策研究、公共政策研究。

见于林德金的政策研究方法论。

公共政策学是“一个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其目的是提供政策相关知识,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公共政策学科以人类社会的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它既要研究政策的本质、原因和结果,注重内容分析;又要研究政策系统及政策过程(包括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等环节),注重系统过程分析。

公共政策学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目前尚难以划出准确的边界,但可以勾画出一条主线。

这条主线就是探索公共政策的固有规律,而探索活动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1)研究政策系统的要素、结构和运行过程;

(2)对政策系统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做生态学分析;(3)研究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的关系;(4)研究政策过程诸环节与政策系统内外诸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公共政策学的产生与发展,一、中国古代的政策思想中国古代有非常丰富的关于“治国、平天下”的方略的知识、思想和观点。

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内容有六个方面:

一是“事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政策思想。

二是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

三是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

四是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

五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

六是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

我国古代有两部与政策研究相关的著作:

一是战国策,它搜集和论述了战国时期政策分析家们的言行,堪称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政策研究与政策咨询的著作;二是智囊补,收集古代政策案例1238个,冯梦龙著,可称全世界最早的一本政策案例著作。

中国古代政策研究比较发达的原因:

一是王朝更迭,宗教不能为政权的合法性提供解释,需要统治者从维护统治着想来研究政治;二是我国从先秦时期形成的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以及后来的科举制度。

知识分子既然以读书为做官的准备阶段,所以很自然地就会关注政府的运作,热衷于“议政”;另外朝廷在读书人做官的入口处还注重考察他们的对策和施政能力。

这种制度安排成为中国古代的读书人热心于观察和分析政府政策的强大动力。

二、公共政策学的产生

(一)学科形成的历史条件公共政策学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及二战后初期孕育形成并于20世纪50年代初诞生的。

公共政策学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一方面是其他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创造的条件;另一方面是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发展所致。

主要条件:

一是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产生。

二是决策科学的形成。

三是行为科学的形成与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

四是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

系统论是由奥地利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立的,初见于他的现代发展理论一书。

系统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系统理论原理;二是系统方法;三是系统工程。

信息论的创始人是美国的申农,基础作是通讯的数学理论。

控制论是由美国数学家维纳创造的,基础作是控制论。

三论提供的思维方法的特点是:

系统性、动态性和最优化。

提供的基本方法是:

系统方法、信息方法、反馈方法、功能模拟方法。

三论研究后续的重大进展是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大系统论。

(二)学科的诞生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是1951年美国政治学家勒纳和拉斯韦尔的政策科学:

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书。

它首次提出并界定了政策科学。

拉斯韦尔是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他是政治学行为主义学派的先驱者和重要代表人物。

拉斯韦尔揭示了这门学科的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它是关于民主主义的学问;第二,它的哲学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第三,它是一门对于时间和空间都极敏感的学问;第四,它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第五,它是一门需要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第六,它是一门以社会变迁和发展为研究对象,以动态模型为核心的学问。

公共政策学在初期阶段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是在政策分析的定量方法和技术方面,尤其是在系统分析、运筹学、线性规划以及成本收益分析等方法和技术上的应用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二是许多政治学研究者,包括一批著名的政治学家在内,日益重视政治科学的公共政策取向,投身公共政策的研究。

如戴维伊斯顿、拉斯维尔、林德布洛姆、阿尔蒙德等。

三、公共政策学的发展公共政策学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的标志是德洛尔的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政策科学探索:

概念与适用政策科学构想等。

行为科学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孕育于管理学领域。

德洛尔对公共政策学的四点贡献:

一是分析了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在科学实验科建设上的一些误区。

二是肯定了管理科学和决策科学研究中使用的系统群研究方法,并大力主张将这种方法引进公共政策学;三是提出并界定了总体政策、超政策和政策系统的概念;四是强调公共政策学的跨学科性质和实践性。

公共政策学在第二阶段形成的主要成就:

一是方法论的多样化,如行为主义、公共选择、博弈论、个案研究;二是对政策研究过程的重点的转变,从政策制定到政策执行,政策的评估、政策终结与政策周期;三是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四是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

公共政策学在近期的发展成就:

一是课题选择的新取向,包括偏重于伦理取向、管理取向和改革取向;二是方法论的非科学趋向;三是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有了专门的学会、刊物、机构、课程。

我国公共政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是对公共政策学知识的综合与介绍;二是对国外公共政策学研究方法的研究、综述与介绍;三是针对政府部门面临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所做的对策性研究。

第三节为什么学习公共政策学,1、为了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

2、为了教育人们理解公共政策,运用政策争取和保护自身和公共的利益,以适当的方式向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组织提出政策建议。

3、为了推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的研究工作具有公共政策研究的取向。

思考与练习,1、公共政策学是怎样的一门新兴学科?

其研究对象是什么?

2、公共政策学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其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3、为什么要学习公共政策学?

第二章公共政策及其本质与功能,第一节公共政策的含义与本质第二节公共政策的特征与功能第三节公共政策的分类,第一节公共政策的含义与本质,一、什么是公共政策?

西方学者的定义1、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这一定义主要是从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的角度对公共政策进行界定,对理解公共政策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但不很全面。

2、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

这一定义侧重于公共政策的价值分配功能,它隐含着政府采取的一切行动或不行动都是在作某种价值分配。

3、拉斯韦尔与卡普兰认为,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这一定义强调了公共政策是一种以特定目标和价值为取向的行动计划,这是可取的,但是忽略了公共政策的其他一些本质特征。

4、托马斯戴伊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据此,公共政策不仅包括采取某种行动以及如何行动的决议指示,而且还包括关于停止某种行动的决定。

这是可取的。

但这个定义的不足之处是忽略了政策的实施过程,忽略了决定要做的事情和实际所做的事情之间存在着距离。

5、安德森将政策与公共政策做了正确的区分,把公共政策界定为“由政府机关和政府官员所制定的政策”。

他说,公共政策的特点,就在于它是由戴维伊斯顿称之为政治系统中的“权威人士”制定的,而政治系统中的绝大部分成员认为自己对他们处理着的政治系统中的日常事务负有责任,并承认这些活动对自己的约束力。

西方学者的政策内涵表述,基本上概括了它的主要含义:

政策是由政府或其他权威人士所制定的计划和规划;政策是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过程;政策具有明确的目的、目标或方向,不是自发或盲目性的行为;政策是对社会所做的权威性的价值分配。

我国学者关于“政策”的定义美国学者有关政策科学的研究成果被引进中国后,中国学者综合美国学者对公共政策的界定,提出了能够更全面地揭示“公共政策”概念内涵的定义。

台湾学者张世贤指出,“政策”一词直接关联到人民与政府,“公共政策是政府为解决公共问题,达到公共目标,经由政治过程,所产出的策略”。

他说,对公共政策的界定,可归纳为以下三个不同角度:

(1)以目标取向(Goal-Oriented)来界定:

公共政策是达到公共目标所采取的策略;

(2)以问题取向(Problem-Oriented)来界定:

公共政策是政府解决公共问题的策略;(3)以过程取向(Process-Oriented)来界定:

公共政策是政治过程的产出。

国内学者张金马认为,公共政策是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动的准则或指南。

其表现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以及行动计划与策略等等。

伍启元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府所采取对公私行为的指引。

综合我国学者的分析,可以看出,大陆学者过于强调政党和政府的政策主体地位,忽略了社会政治团体的主体性;过于强调政策的目标取向而忽略了政策的过程特点。

台湾学者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政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政策过程,忽视了对政党的指导作用的强调。

我们可以简单将公共政策定义为:

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二、公共政策本质1、政策是阶级意志、利益的集中体现和表达政策的本质首先表现在它是一定社会阶级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

在阶级社会中,不同性质的国家政权和代表不同阶级、阶层利益的政党及其他政治组织,面对的是各种各样、错综复杂又千变万化的社会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它们就必须制定自己的政策;而任何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是以维护本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为宗旨的。

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表示着阶级力量的变化。

由于政策是阶级利益的集中体现,所以任何阶级、国家在制定自己的政策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如何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如何削弱敌对阶级的力量,剥夺敌对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这是制定和执行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但是,任何阶级在制定和维护政策时,又不能不考虑到现实的阶级关系、现实政治力量的对比。

一定的阶级为了本阶级的长远的整体的利益,往往会在眼前的、局部的利益方面向敌对阶级做出某种让步和妥协。

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便成了各阶级政治力量对比变化的晴雨表。

政策体现了阶级的意志、利益,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统治阶级,其政策的本质有明显区别,但都是为着巩固其统治、进行政治管理的基本工具。

2、政策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3、政策是各种利益关系的调节器,第二节公共政策的特征与功能,一、公共政策的特征1、政治性2、价值选择性3、层次性4、阶段性5、功能多样性6、合法性7、权威性8、普遍性9、稳定性,二、公共政策的功能所谓政策功能,简单地说就是政策所能发挥的功效和作用,它通过政策的地位、结构、作用表现出来,它总是在与某种社会目标的联系中得到判定。

1、导向功能政策的导向功能是指政策引导人们的行为或事物的发展朝着政策制定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政策导向功能所包含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规定目标、确定方向。

规定目标就是把整个社会生活(包括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中表现出的复杂的、多面的、相互冲突的、漫无目标的潮流,纳入明晰的、单面的、统一的、目标明确的轨道,使社会有序地发展。

政策导向功能的另一项重要内容使教育指导、统一认识、协调行动、因势利导。

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具有两种作用方式:

一是直接引导;二是间接引导。

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从作用结果看,既有正向功能也有负向功能。

所谓正向功能指政策对事物发展方向的正确引导,体现了公共政策与事物发展规律的协调一致;所谓负向功能是指对事物发展方向的错误引导,表现了公共政策与事物发展规律的冲突和矛盾。

2、管制功能这种功能往往通过政策的有关条文规定明确地加以表现,通常采用两种途径达到这一目标。

(1)积极性管制。

政策条文的规定突出正激励原则,即对某种行为加以物质或精神方面的奖励,以刺激这种行为重复出现的概率,从而达到减少其反向行为的目的。

(2)消极性管制。

政策条文的规定突出负奖励原则,即对某种行为加以物质或精神方面的惩罚,以抑制这种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从而达到有效管制的目的。

案例:

上海重罚随地一口痰,3、调控功能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利益冲突进行调节与控制。

政策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特别是物质利益关系。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有着不同的利益需求,而且表现出阶段性的特征,利益的差别使冲突不可避免。

为了平衡这种矛盾,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作为政府重要管理手段的公共政策需要承担起调控社会利益关系的重任。

4、分配功能,第三节公共政策的分类,一、分配性政策、调节性政策、自我调节性政策和再分配政策从协调方式的角度看,按照政策对社会和人们之间关系的影响不同,可以将公共政策划分为分配性政策、调节性政策、自我调节性政策和再分配政策。

分配性政策涉及将服务和利益分配给人口中特定部分的个人、团体、公司和社会;调节性政策与将限制与约束加之于个人和团体的行动有关,它减少那些受调节者的自由和权利;自我调节性政策涉及对某一事物或团体的限制或控制,它与调节性政策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别的团体强加的,而是受调节的团体主动要求,并作为保护和促进自我利益的手段而出现的;再分配政策涉及政府在社会各阶级(层)或团体中进行有意识的财富、收入、财产或权利的转移分配。

二、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从纵向的角度看,按照政策空间层次的不同,可以将公共政策划分为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

总政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决定社会发展基本方向的政策,如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总路线就是总政策。

基本政策是次于总政策而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部门或方面起主导作用的实质性政策,一般也将基本政策成为基本国策。

它通常是对关系国家全局利益的某一领域、某一部门、某一方面的工作所规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如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具体政策是实现基本政策的手段,或者说是基本政策的具体规定,是为落实基本政策而制定的具体实施细则,如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

三、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和文化政策从横向角度看,按照政策所涉及的社会生活领域的不同,可以将公共政策划分为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和文化政策。

政治政策就是政府在处理政治问题或调整政治关系方面所采取的行动或规定的行为规范。

经济政策是政府处理经济问题或调整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的手段。

社会政策是指政府用来处理狭义的社会问题所采取的行动或行为规范,它以社会问题为对象,目的是解决社会问题,提高人民生活,增进社会利益,谋求社会秩序平衡发展。

社会政策包括人口政策、环保政策、治安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

文化政策是国家在一定时期的总目标下,为了促进和调节科学技术以及文教事业的发展而制定的基本准则和规范,它包括科技政策、教育政策、卫生政策等。

思考与练习,1、公共政策的含义与本质2、公共政策有哪些特征?

3、结合案例分析公共政策的功能4、公共政策可以分为哪几类?

第三章政策主体、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第一节政策主体第二节政策客体第三节政策环境第四节政策系统的构成,第一节政策主体,政策主体:

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政策主体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立法机构、行政决策机构(政务官系统)、行政执行机构(文官系统)、司法机构、政治党派、利益集团、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个人等。

政策主体的分类多以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决策者进行划分。

官方决策者是指那些具有合法权威去制定公共政策的人们(当然,他们中的一些人事实上可能会受制于非官方的政治党派或压力集团)。

包括国会议员、政府首脑、行政人员和法官。

除他们之外,还有许多人参与了政策的制定过程,这些参与者中不仅包括政治党派和利益集团的成员,而且包括代表个人的普遍公民。

这些被称之为非官方参与者。

主要是因为不管他们在各种政策场合有多么重要或处于何种主导地位,他们自身通常并不拥有合法的权力去做出具有强制力的政策决定。

一、官方决策者政党有可能会成为没站在官方决策者行列的“超官方决策者”。

1、立法机关立法机关是政策主体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其主要职责当然是立法,即履行制定法律和政策这一政治任务。

2、行政决策机关一些西方国家虽然推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但随着行政权力的不断扩张,行政机关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3、行政执行机关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相互缠绕、不可分割,行政执行部门对政策制定有很大影响。

4、法院法院常常能够通过司法审查权和法令解释权对公共政策的性质和内容产生巨大影响。

它不仅规定了政府不能做什么,而且规定了政府应该采取何种行动以符合法律和宪法的规定。

所谓司法审查权是指法院有权审查立法和行政机关的活动是否违宪,如发现与宪法冲突的情况,有权决定这些活动无效。

二、非官方参与者1、利益集团利益集团是由具有相同利益需求和利益倾向的个人所组成的团体或团体间的联盟。

它代表成员的利益,履行利益表达的功能,其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一般取决于这样一些因素:

团体的规模、资金及其他资源条件、团体的凝聚力、领导层的工作技巧、团体的社会地位、竞争性组织是否存在、官方决策者对其的态度、在政治系统权力体制中所处的位置等。

利益集团影响政策制定的方式或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如院外活动、舆论宣传、政治捐款、抗议示威等。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形式就是游说,即作为说客的利益集团的代表,努力劝说立法官员或政府官员,希望他们能够指出利益集团所赞同的议案。

由于游说活动通常是在议院走廊或休息室进行,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院外活动”。

随着公民社会的兴起,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团体对公共政策过程的积极影响:

(1)政策信息沟通

(2)影响并制约公共决策(通过利益聚合、利益表达、政策传递、政策监督四大环节)(3)稳定公共政策秩序(4)角色替代(政府可将一部分公共权力让度给社会团体),对公共政策的消极影响(自利性)

(1)可能导致政策过程中的政治腐败

(2)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必然采取排他性策略,漠视公共利益,侵蚀、消解政治权威(3)加剧新的不平等并使之固定下来,2、政党政党作为利益集团的一种特殊类型,往往以政治联盟的形式出现。

其关注的政策范围要比一般的利益集团更广,对之政策制定的影响当然也比一般利益集团更大。

现代国家的政治统治大都通过政党政治的途径加以实现,政党常常履行着一种“利益聚合”的功能,即政党努力将不同利益集团的特定需求转变为一般性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

3、公民个人案例:

一个乡党委书记的心声2000年3月8日,原中共湖北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怀着对中国农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深深忧虑,以“一个乡党委书记的心里话”为题,向国务院领导如实反映了“农村有些地方真穷,那里的农民真苦,农业发展真困难”的情况。

心中列举了当地农村面临的七大问题,并建议党中央、国务院从四个方面着手解决“三农”问题:

(1)坚决刹住浮夸风。

(2)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3)强化群众监督,严治腐败,确保政令畅通,取信于民。

(4)鼓励改革创新,加强调查研究,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政策路线,制定结合实际的农村政策。

国务院领导两次动情批复,由此引发了湖北省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村改革。

然而,在李昌平秉笔直书后,感受到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个人命运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2000年9月16日,他含泪离开了棋盘乡。

从法理主义的角度说,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李昌平有权使自己的意见被中央领导听到。

事实上,李昌平给中央领导的谏言也的确引发了一场农村改革,这是他作为政策的间接主体所产生的力量。

在此意义上说,李昌平是幸运的,因为不是任何一位公民的声音都能被政策制定者所听到,特别是当他触及某些权势集团的利益时。

作为政策客体的公民公民应更多作为政策客体存在的理由:

(1)公民的真正意愿很难确定

(2)公民的意见多属短视(3)公民参与成本过高,效率低下(4)公民参与会导致社会不稳定,作为政策主体的公民:

现代民主社会的政策过程不仅强调公民参与,甚至将其视为公共政策的基石。

这是因为:

第一,整个政策运行过程都以公民为基础。

第二,公民参与政策过程,不但可以加深其对政策意义的理解,而且会使他们知道政策何以如此,从而增加他们配合政策运行的自觉性,提高了政策的效力。

第三,政策过程的民主化、法制化要求公民参与。

第四,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以及政策科学知识的普及,政策信息的获取将变得十分便捷。

消除了公民参与政策过程所遇到的障碍,提高了公民参与的效率。

在现代社会,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主要途径包括:

(1)以主权者身份,通过直接投票的方式决定某些重大的政策问题,直接行使个人的权利。

(2)通过代议形式,推选代表参与政策制定,间接行使个人的权利。

(3)使用威胁手段,如参加请愿、示威、罢工、罢课等活动,反对某项政策的出台,迫使政府修改或废止这一政策。

(4)通过参加政治党派和利益集团,借助团体的力量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

(5)通过制造社会舆论或进行多方游说手段,提出政策诉求,影响政策导向。

(6)以个人的知识活动为政策制定提供实证依据或理论指导。

4、大众传媒现代大众传媒主要是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书籍、电子信息网等人们借以表达思想和意愿、传播各种信息的舆论工具。

它是现代社会最强有力、最直接、最方便的沟通手段,对政策制定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被视为政策主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第四种权力“之称。

5、思想库思想库(thinktank)或脑库(braintrust)是现代政策研究组织的别称,它是政策主体的一个十分独特而又非常重要的构成因素,被认为是现代决策链条种不可缺少的一环。

布鲁金斯学会、胡佛研究所、兰德公司、野村研究所等一些世界闻名的思想库,在政策制定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将思想库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官方思想库。

隶属于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或作为最高行政长官的智囊团,或隶属于不同职能部门,或具有相对独立的建制。

(2)半官方思想库。

一是政府出资支持重点研究课题,把研究工作纳入为政府服务的轨道。

二是政府通过与政策研究机构签订合同,从而建立相互依存的关系。

三是与政府有关机构有对口挂靠关系的思想库,它们直接为对口单位提高政策执行服务。

(3)民间思想库。

是由民间发起,得到基金会或公司企业赞助的社会性政策研究机构。

它具有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