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羊山镇第二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7544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16.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羊山镇第二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羊山镇第二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羊山镇第二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羊山镇第二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羊山镇第二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羊山镇第二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羊山镇第二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羊山镇第二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羊山镇第二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羊山镇第二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羊山镇第二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羊山镇第二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羊山镇第二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羊山镇第二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羊山镇第二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羊山镇第二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羊山镇第二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羊山镇第二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羊山镇第二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羊山镇第二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羊山镇第二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docx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羊山镇第二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羊山镇第二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羊山镇第二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docx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羊山镇第二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羊山镇第二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模拟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诗圣与文士性格的塑造   王学泰

宋代学者称杜甫为“圣于诗者”,这主要是指杜甫在诗歌史上地位而言。

他们把杜甫视为“集大成”者,认为他是位无体不工、无美不备的诗人。

到了后世把杜甫简称为“诗圣”,这突出了杜诗的道德含义(郭沫若称其为“诗中圣哲”也是此意),符合杜诗中的儒学内涵。

“诗圣”的名号,使得杜诗所确立的“忧国忧民”思想逐渐成为了主流理论。

不管你是否赞成,但都不能不承认诗歌写作应该反映现实和关注国家与人民命运。

南宋诗人就说:

“忧时本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

”这是赞成诗人应该忧国忧民的。

也有不赞成的,明代的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宏道,提倡个性解放,不同意诗人应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

他在《显灵宫集诸公以城市山林为韵》中说“新诗日日千余言,诗中无一忧民字”,“自从老杜得诗名,忧国爱民成儿戏”,仔细咀嚼诗意,可见袁氏虽然不赞成此说,但还是把“忧国忧民”看作当时诗歌创作中大多数诗人所遵循的原则。

这些都说明对后世士人影响之深。

诗歌创作乃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日常功课之一,古代学于平常接触最多当属杜诗.因为杜诗中规矩井然,学有规矩。

如应酬中大量运用的律体诗,当以杜甫写得最好,很少率意之作;科举考试中用的试帖诗可以模仿杜集中的“五排”(杜甫以后,很少再有诗人写出像杜甫这样多的高质量的“五排”了)。

对杜诗的广泛的模仿从宋代就开始了。

书商为了满足这个社会需求,还把杜诗分类编排,给模仿者以便利。

这样,杜诗中的思想感情必然会从阅读的渠道渗入到士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去。

因此,说杜诗对后世文人士大夫性格的塑造产生影响绝不是夸诞之词。

中国的文学传统,特别是古典诗词对读者思想情感的陶冶力量是很难估量的,杜甫诗发扬了儒家思想中富于伦理价值的思想,对古代读书人有很大影响;施之于今日的教育之中,也当有积极的意义。

    (选自《博览群书》2003.5)

   10.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称杜甫“圣于诗者”或“诗圣”的根据的一项是(    )(3分)

A.杜甫诗歌创作无体不工,无美不备。

B.杜诗中“忧国忧民”道德含义十分突出。

C.杜甫在诗歌史上地位最高,人们视之为“集大成”者。

D.杜诗中富于伦理价值思想,儒学内涵丰富。

   11.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明代的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宏道的文章,以抒写个性和性灵为主。

   B.科举考试要求写“排律”形式的试帖诗,这是模仿杜诗中的“五排”而产生的。

   C.明清时代读书人在社交应酬活动中,以吟咏五言律诗或七言律诗为时尚。

   D.文士性格是由“忧国忧民”思想塑造起来的,即使在今天杜甫的思想也有积极意义。

   12.用一句话概括表述杜甫的诗歌对后世文士性格的塑造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在不断深化改革的今天,文学创作是否要表现“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请谈谈你的看法。

(3分)

  

参考答案:

10.C.

11.A   

12.后世文士大多把忧国忧民看作自己创作中所遵循的原则。

或者:

后世文土大多把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渗透到自己的创作中去。

(第2问为开放性试题,允许不同看法,言之成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说“春秋”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

徐连城在《文史哲》第三期著文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由战国时人命名的,确立于西汉。

春秋以前是以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来命名时代的,战国人继续使用前人关于夏、商、周三代的名称,但其历史年代学的观点略有变化,在命名新的历史时代时有了自己的特点。

一方面,自周王室东迁后,诸侯国林立,大国争霸的战争不休,周王室已无力控制诸侯,相反却常有求于大国。

显然,仍以族、地、王朝三名合一的年代学命名已失去意义。

另一方面,战国是个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时代,战国人发展了春秋时已有的“天命靡常”的观点,命名当世为“战国”;又根据西周以后诸侯国林立,各国国史均名曰《春秋》,称这段历史时期为“春秋”。

两汉时,人们继承了战国时人对春秋时代的称谓。

至于说“春秋时代是由鲁国国史《春秋》得名”的看法,徐文商榷说:

鲁史《春秋》被拔高到经典的地位,是汉以后儒学作为官学后的事,战国时人未必肯把它奉为经典;鲁国当时并非大国,地位衰微;再者,在秦始皇焚书以前,众多的《春秋》还会大量保存的,否则何以会说“吾见百国《春秋》”可见,战国人是不会以鲁《春秋》来命名这一时代的。

1、对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秦始皇焚书以后,众多的《春秋》已被焚毁,不可能大量保存,所以墨子不可能见到百国《春秋》。

B、墨子见过的百国《春秋》,几乎全被秦始皇烧毁了,只剩下鲁国《春秋》,因此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命名。

C、墨子说他见过百国《春秋》,说明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命名,而绝大多数都已被秦始皇烧毁。

D、在秦始皇焚书以前,保存了大量的鲁国《春秋》。

如果不烧这些书,墨子见到的《春秋》会有百部以上。

2.徐文认为“春秋”不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的,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3分)

A、鲁史《春秋》当时并未被奉为经典。

B、当时大国争霸,周王室无力控制诸侯。

C、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为名,并非鲁国一国。

D、鲁国当时并不是大国,而且地位衰微。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夏、商、周三代的名称,是由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命名的。

B、“春秋”这一时代称谓始于战国,两汉时人们继承了这一称谓。

C、“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以思想活跃、百家争鸣作为历史背景的。

D、产生于战国的“天命靡常”的观点,是“战国”时代得名的依据。

参考答案:

1、C此题考查对文句的正确理解。

原文第二段语句“各国国史均名曰《春秋》”,可判定正确答案。

2、B此题考查正确筛选信息的能力。

B项意思不完整。

3、D此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能力。

D项“天命靡常”的观点春秋已有,并非产生于战国。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东  家

秦悦

东家不像个东家。

一脸疲倦,从粥厂踱回,一碗稀粥,一个黑不溜秋的馒头,吃完,倒杯酒,滋——滋——,那个香甜,那个美妙,仿佛困顿瞬间灰飞烟灭。

东家,富甲一方,闻名遐迩,善饮,常饮康百万酒。

以前,与一帮文人雅士聚,东家说“吴酒一杯春竹叶”“李白斗酒诗百篇”“劝君更尽一杯酒”“桃李春风一杯酒”,还说怀素醉酒书《自叙帖》,书圣王羲之、草圣张旭醉而行云流水挥洒经典。

饥馑,可怕的饥馑来了。

东家没了闲情逸致,诗情画意,有的,是雄心,打败饥馑这只魔鬼的万丈豪情。

但,每晚饭后东家的一杯酒,雷打不动。

听着东家的陶醉声,下人们大咽口水,心中,一股温暖在奔腾:

灾荒,不怕,马上会过去。

好日子,不远了!

酒中乾坤大。

东家躺下,片刻,沉沉进入了梦乡。

次日,醒来,东家袖手,低头,沉思,慢慢地踱向粥厂,若不是那身半新不旧的长衫,咋看咋像个饥民。

大灾之年,一碗稀粥,对饥肠辘辘的灾民,就是美味佳肴;一碗粥,能救活生命垂危的饥民,胜过琼浆玉露。

东家思绪如烟,摇曳,飘逸。

多少天来,没饿死一人。

东家心中满是欣慰灿烂。

东家的粥厂,最大,最红火。

消息长了翅膀,早飞向四面八方。

路上,络绎不绝的灾民蹒跚而来。

因饿,他们比蚂蚁走得还慢,还缓,摇摇晃晃,像风中瑟瑟发抖的枯叶。

每天,东家的粥厂,热气腾腾,芳香四溢,与饥馑、与死亡顽强而热烈地叫板。

可是,这段时间,管家却形容枯槁,时不时,陷入沉思,轻轻地长吁短叹。

随着时间的挪动,管家的忧郁,更重了,更浓了,有时,喃喃自语,没人听清,也顾不上听。

其实,他心中有一股火,左冲右突,差点憋不住,想喷发出来,但最终,还是压了下去。

当如血的夕阳又一次不堪重负轰然坠落地平线,东家慢慢地踱回去,吃饭,然后,品酒。

管家进来,慌慌张张,吞吞吐吐,唠唠叨叨。

东家听明白了,听明白了的东家,很淡泊,很平静,如一池水,水波不兴。

东家神色凝重,一字一板,掷地有声。

那是,海一样的胸襟,山一样的气度!

管家哑了,默默退出,可是,眼前晃动的,是东家消瘦的脸颊,单薄的身材。

瘦而高的东家,如一节长长的竹竿,硬硬地重重地抽打在管家的心上。

失血苍白的日子,让人麻木。

没有人清楚,日子的车轮沉重而缓慢地转了多少圈。

始终,管家的心,五味杂陈,潮潮的,热热的。

有时,他忧心忡忡,愁肠百结;有时,他无怨无悔,悲壮慷慨。

小麦,珍珠似的小麦,运来了一车又一车。

玉米,金粒一样的玉米,运来了一车又一车。

还有,高粱,大豆,红薯……

都说,东家有个聚宝盆,从盆里取粮,永远也取不完……

粥厂,可爱的粥厂,在多灾多难中,擎起了一面鲜艳的生命之旗。

成千上万的灾民,幸运地活了下来。

在望眼欲穿中,大雨终于来了。

欢快的雨水,急不可耐地扑向龟裂的大地。

无数声音呐喊:

老天爷!

老天爷!

此时的东家,青枝绿叶,绽放出久违的喜悦和激动。

“牲口卖了,地卖了,首饰卖了,房契卖了,铺子卖了……”管家再也忍不住了,压抑长久的秘密,呼啸而出,砸得饥民个个像木桩,呆呆的。

饥民跪倒一大片,向东家叩首,泪水雨水交织在一起。

他们用最真诚的方式表达心声……

一个个秘密,争先恐后从他嘴里蹦出,再也拦不住,挡不住。

天旱时,东家停了酒的酿造;已酿成的,运往外省,换成了大量的粮食。

那时,有官商找上门,让东家造酒,负责销售,说饥荒时没人造,造,可获暴利。

东家怒发冲冠,严词拒绝,叹息,谁能做如此暴殄天物泯灭良心的事?

说着,说着,管家成了泪人儿,哽咽不已。

泣不成声的管家再也讲不出那个藏在心里差点发酵的秘密:

东家饮的,不是自制的康百万酒,而是水!

东家是谁?

河南巩义的康百万!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5年第10期)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东家从粥厂回来后,一碗稀粥,一个馒头,吃完,“滋——滋——”喝酒的细节描写,表现出他悠闲自在的生活态度。

B.文中写东家的粥厂“与饥馑、与死亡顽强而热烈地叫板”,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示出当时粥厂红红火火的经营状态。

C.文中写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红薯等一车车运来,表现了东家实力雄厚,灾难到来时能够从容应对,突出东家形象的高大。

D.文章恰当运用神态、肖像、动作、心理等描写方式,巧妙地安排故事情节,形象地刻画了东家这一人物形象,主题鲜明。

2.作者用了较多的笔墨来写管家,请简要概括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文章结尾揭示“东家饮的,不是自制的酒,而是水!

”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请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

1.D   

2.①从情节上看,作者不直接写东家的所作所为,而是由管家之口来交代重要情节,这样安排也使小说情节更曲折,更有艺术感染力。

写管家一出场,管家被秘密折磨着,这就为小说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从人物塑造看,小说写了管家对东家的关心、忠诚,对东家的善举的忧心和感动,对管家着墨较多,其实是为了更衬托出东家形象的高大。

   

3.①内容上,在结尾交代东家饮的不是酒而是水,消除了读者在灾难年月东家还每天饮酒的疑惑。

②结构上,照应了前文东家饮酒的内容,同时也使情节突转,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③人物形象上,东家每天饮酒,让处于灾难中的人们内心变得安宁,而结尾揭示出他饮的不是酒而是水,这就展示出东家崇高的精神境界,使东家这一人物形象得到更充分的展现。

④主旨上,结尾这样安排,深化主旨,进一步深刻地表现了人物的崇高人格。

【1题详解】

试题分析:

A项,“悠闲自在”理解不是十分准确,这一细节描写,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东家的悠闲自在,而更多表现出的是他希望以自己的行为让大家相信灾荒很快就会过去,坚定对生活的信心。

B项,“生动形象地展示出当时粥厂红红火火的经营状态”分析不当,当时粥厂为了救济灾民,压力很大。

C项“表现了东家实力雄厚,灾难到来时能够从容应对”分析不当,由原文“牲口卖了,地卖了,首饰卖了,房契卖了,铺子卖了……”可知,东家是拿出了全部的家当来应对饥荒,他应对得并不从容,这样写也不是为了表现他实力雄厚。

【2题详解】

试题分析:

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题目是小说经常考核的题目,首先分析其形象特征,然后分析和主人公的关系,对主人公的命运或性格特征产生什么影响,然后分析对揭示文章的主旨方面产生的作用。

此题注意从情节和内容的角度分析。

【3题详解】

试题分析:

注意答出“急转直下”的结尾方式,让后从内容上、结构上、人物形象上和主旨上分析作用。

点睛:

文章的结尾主要有“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戛然而止”“直接点明主旨”“急转直下”“环境渲染”等方式,作用分别“结构严谨、悬念丛生”“留下回味、想象的空间”“中心突出”“富有戏剧性”等,还要结合人物的塑造,主旨的表达进行进一步分析,此题“急转直下”式结尾,注意从内容上、结构上、人物形象上和主旨上分析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阅读回答:

兰芝仰头答:

“理实如兄言。

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

还部白府君:

“下官奉使命,言谈大有缘。

”府君得闻之,心中大欢喜。

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七,卿可去成婚。

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

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

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

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

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

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

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阿母谓阿女:

“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何不作衣裳?

莫令事不举!

1.下列各项解释有误的是(   )

A.“婀娜”是“轻轻飘动的样子”,“赍钱”是“赠送钱财”。

B.“杂彩”是“各种颜色的绸缎”,“流苏”是“用五彩羽毛做的下垂的缨子”。

C.“登即”是“立即”,“踯躅”是“缓慢不进的样子”。

D.“交语”是“交相传话”,“交广”是“交往的人多”。

2.下面各句的“适”与“处分适兄意”的“适”意义用法相同的是(   )

A.适可而止,无贪心也。

         B.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C.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D.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3.与“登即相许和”的“相”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B.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C.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D.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写太守家操办喜事的豪华排场,是为了显示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也形成太守家的喜和兰芝、仲卿的悲之对照,强化了悲剧性。

B.面对兄长逼婚,她允婚,表现了她对自己处境、对未来的清醒认识、估计和对兄长淫威的蔑视;同时也表现了她的顺从性格。

C.“阿母”的话,表现了刘母并不理解兰芝的真实想法,没有站在女儿的立场考虑,却在为儿子的逼婚推波助澜。

D.“六合”是指迷信的人所认为的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都相合的意思。

5.翻译下面句子

(1)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唯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D

3.A.

4.B

5.

(1)不久我会回家,回来后必定接你回来。

为此,你就受些委屈吧,千万不要违背我的

话。

(2)那些结党营私的人苟且偷安贪图享乐,(致使)国家前途黑暗、险恶。

2.D依照,顺应(A适当;B刚才;C出嫁)

3.A.互相(其它都是指代性副词)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韩子高,会稽山阴人也。

家本微贱。

侯景之乱,寓在京都。

景平,文帝出守吴兴,子高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于淮渚附部伍寄载欲还乡,文帝见而问之,曰:

“能事我乎?

”子高许诺。

子高本名蛮子,文帝改名之。

性恭谨,勤于侍奉,恒执备身刀及传酒炙。

文帝性急,子高恒会意旨。

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

文帝甚宠爱之,未尝离于左右。

文帝尝梦见骑马登山,路危欲堕,子高推捧而升。

文帝之讨张彪也,沈泰等先降,文帝据有州城,周文育镇北郭香岩寺。

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闇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闇中,又往慰劳众军。

文帝散兵稍集,子高引导入文育营。

明日,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

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

文帝嗣位,除右军将军。

天嘉元年,封文招县子,邑三百户。

王琳至于栅口,子高宿卫台内。

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

二年,迁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

及征留异,随侯安都顿桃支岭岩下。

时子高兵甲精锐,别御一营,单马入陈,伤项之左,一髻半落。

异平,除假节、贞毅将军、东阳太守。

五年,章昭达等自临川征晋安,子高自安泉岭会于建安,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

晋安平,以功迁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伯,增邑并前四百户。

六年,征为右卫将军,至都镇领军府。

文帝不豫,入侍医药。

废帝即位,迁散骑常侍,右卫如故,移顿于新安寺。

 

(节选自《陈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侯景之乱,寓在京都       寓:

寄居

B.恒执备身刀及传酒炙            恒:

常常

C.文帝自北门出,仓卒闇中    闇:

短暂

D.随侯安都顿桃支岭岩下     顿:

驻扎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高性性恭敬谨慎。

与文帝相识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既常带着刀保护文帝的安全,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

B.子高聪明机警,全力帮助文帝。

文帝性子急躁,子高总是能够领悟他的意旨。

文帝在骑马登山时几乎要坠下山,得到子高的推扶才得以继续攀登。

C.子高忠心耿耿。

张彪偷袭城池,文帝逃出后稍稍集合了一些游散之兵,子高便将其引进文育军营中,并于次日与张彪作战,张彪败走。

D.子高作战勇猛,屡立战功。

征讨留异时,他统率一营人马,单骑冲入敌陈,伤了左颈,发髻也被削掉一半。

留异之乱被平定后,任贞毅将军、东阳太守等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

(5分)

 

(2)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

(5分)

参考答案:

参考译文:

韩子高,会稽山阴人。

门第低微。

侯景之乱时,子高寄居于京师。

侯景之乱被平定后,文帝出京镇守吴兴,子高当时十六岁,在小时候他就容貌美丽,看上去像个妇人一般。

他在淮渚想要搭军队作战的车子还乡,文帝见了,问他说:

“你能侍奉我吗?

”子高同意了。

子高原句蛮子,文帝为他改名为子高。

(子高)生性恭敬谨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常常带着刀保护文帝的安全,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

文帝性子急,子高总能领悟并意旨。

等到年长后,(子高)渐渐学会了一些骑射之术,处事非常勇敢果决,希望做将帅。

待到平定了杜龛,文帝配给他士卒。

文帝十分宠爱他,不曾让他离开身边。

文帝曾经梦见骑马登山,道路险恶,几乎要坠下山去,子高推扶他而使他得以继续攀登。

文帝讨伐张彪时,沈泰等人率先投降,文帝占据了州城,周文育镇守北郭香岩寺。

张彪自剡县乘夜回军偷袭城池,文帝从北门逃出,事变发生在昏暗的黄昏,军队非常混乱,周文育也不知文帝在哪里,只有子高在文帝身边。

文帝便派子高从乱军中前往见周文育,子高在昏暗中复命应答,又赶去慰劳众军。

文帝稍稍集合一些游散之兵,子高将之引入文育军营中。

次日,与张彪作战,张彪的部将申缙又来投降,张彪便逃奔松山,浙东平定。

文帝于是将手下大部分的兵马配给子高,子高也轻视钱财,礼贤下士,归附他的人很多。

文帝即位,任命他为右军将军。

天嘉元年,封(子高)为文招县子,封邑三百户。

王琳到栅口时,子高在台内值班。

等到平定了王琳,子高所统率的士兵更多了,依附于他的将士,子高都尽力加以选拔进用,文帝也都加以任用。

天嘉二年,升为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

等到征讨留异时,子高随侯安都驻扎在桃支岭岩下。

当时子高兵强马壮,装备精良,另外统率一营人马,单骑冲入敌阵,伤了左颈,头上的发髻也被削掉了一半。

留异之乱被平定后,(子高)任假节、贞毅将军、东阳太守。

五年,章昭达等人从临川征讨晋安,子高从安泉岭出发与他们在建安会师,在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

晋安之乱被平定后,凭借功绩升任通直散骑常侍,晋爵为伯,增加的邑户连同之前的封邑共四百户。

六年,被征为右卫将军,回到京师,镇守领军府。

文帝病重,(子高)入内侍奉医药。

废帝即位,子高晋升为散骑常侍,仍任右卫将军,移营驻扎在新安寺。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吾德,字懋修,归善人。

嘉靖四十四年进士。

授行人。

隆庆三年,擢工科给事中。

两广多盗,将史率虚文罔上。

吾德列便宜八事,皆允行。

明年正月朔,日有食之,已而月复食。

吾德言“岁首,日月并食,天之大灾,陛下宜屏斥一切玩好,应天以实。

”诏遣中官督织造,吾德偕官严用和切谏,报闻。

帝从中官瞿敏言,命市珍宝,户部尚书刘体乾、户科都给事中李已执奏,不从吾德复偕已上疏曰:

“伏睹登极诏书,罢采办,蠲加派,且云‘各监局以缺乏为名,移文苛取,及所司阿附奉行者,言官即时论奏,治以重典’,海内闻之,欢若更生。

比者左右近习,干请纷纭,买玉市珠,传怗数下。

人情惶骇,威成谓诏书不信,无所适从。

迩时府库久虚,民生困瘁,司度支者日夕忧危。

陛下奈何以玩奷故,费歡十万赀乎!

崔敏等献谄营私,罪不可宥。

乞亟谴斥,以全诏书大信。

”帝震怒,杖已百,锢刑部狱,斥吾德为民。

神宗嗣位,起吾德兵科。

万历元年,进右给事中。

张居正柄国,谏官言事必先请,吾德独不往。

未几,争成国公朱希忠赠定襄王爵,益忤居正。

及慈宁宫后室灾吾德力争出为饶州知盗建昌王印章者遁之南京见获居正客操江都御史王坐德部下失盗滴马邑典史御史又劾其莅饶时违制讲学,用库金市学田,遂除名为民。

居正死,荐起思州推官,移宝庆同知,皆以亲老不赴。

后终湖广佥事。

(节选自《明史·陈吾德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慈宁宫后室灾/吾德力争出/为饶州知府/有盗建昌王印章者/遁之南京见获/居正客操江都御史王篆坐吾德部下失盗/谪马邑典史/

B.及慈宁宫后室灾/吾德力争/出为饶州知府/有盜建昌王印章者/遁之南京见获/居正客操江都徊史王篆坐吾德部下失盗/谪马邑典史/

C.及慈宁宫后室灾/吾德力争/出为饶州知府/有盗建昌王印章者/遁之南京见获/居正客操都御史王篆/坐吾德部下失盗/谪马邑典史/

D.及慈宁宫后室灾/吾德力争/出为饶州知府/有盗建昌王印章者/通之南京/见获居正客操江都御史王篆坐/吾德部下失盗/谪马邑典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

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朔,月初之名也,又称“新月”,指农(夏)历每月初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