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医的逻辑基础.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7557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中医的逻辑基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中医的逻辑基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中医的逻辑基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中医的逻辑基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中医的逻辑基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新中医的逻辑基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新中医的逻辑基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新中医的逻辑基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新中医的逻辑基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中医的逻辑基础.docx

《新中医的逻辑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中医的逻辑基础.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中医的逻辑基础.docx

新中医的逻辑基础

新中医的逻辑基础

------新中医学杂论之六

前段时间在思客上读到曹林的“你不懂中国,别用复杂自我妖魔化”的文章,其中有“中国需要提升自己向世界说明自己的能力,让有公信力的人、以世界看得懂的方式、听得懂的语言、熟悉并认同的逻辑去向世界说明中国,让中国可以理解”的文字,很引起我的认同,而且我对传统中医的思考,也是基于同样的理念,因为传统中医不仅外国人读不懂,而且年轻一代大学生能读懂的人也不多,否定中医科学性的更是大有人在,甚至中医的临床应用也只能利用个体经验的积累,其教学与传承均缺乏公理性的逻辑体系,只能依附于西医的逻辑体系之上,西医与西方工业文明的成功理所当然的确立了西方逻辑体系的垄断地位,挤压了非西方逻辑体系的成长空间,致使从小接受西方主流因果决定论逻辑体系教育的年轻人相信,只有符合这一逻辑体系的思维才是唯一正确的思维,他们已经习惯使用这一现成的逻辑思维体系思维因而丧失了怀疑这种现成的逻辑思维体系完美性的能力与意愿,这种先入为主的垄断带给年轻一代逻辑思维能力的隐性伤害至今未引起知识界与社会的足够重视与关注,更多人甚至已经熟视无睹的接受了这种不合理存在的现实环境,并在努力改变自身以适应环境从而更好的生存。

当然还有另一种情形,那就是我个人是一个另类,我虚构了一种可以挑战西方主流因果决定论逻辑体系唯一正确性的逻辑思维体系的存在,我希望在读者作出这样或那样的判断前,请允许我完整表达我对能够承载上述重任的逻辑思维体系的思考。

为了使这个论题浅显易懂,我需要将其做简直化的处理,即我想先集中讨论西方逻辑体系中的因果律。

公式化的表达就是A乛B,简单的说就是A决定B,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就是物质存在决定意识,这种单向决定论在逻辑上有着显而易见的缺陷,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在存在决定意识的同时,又补充一条意识对存在具有反作用,这就是辨证思维的核心。

A乛B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功应用就是各种精确化的方程式,方程式集中体现了因果决定论思维的优势,方程式做的是减法,即将各种干扰排除从而最终得到一对一明确的数量关系,由已知条件或者知识通过准确的方程推导出未知的变化与知识,由此构筑起自然科学的坚实大厦,大部分时间我们都是呆在这栋大厦里的,但偶尓我也会设想站在这栋大厦外面回看大厦,在我这样做时我惊讶的发现,构筑这栋大厦的坚实性是有前题的,即A与B都应是稳定的存在,这样A决定B才会是稳定的,方程式才是对等成立的,象基本粒子那样突然闪现又消失是难有确定规律可循的。

正是发现并正视了这一事实,才使得上个世纪探寻基本粒子规律的部分物理学家开始怀疑A决定B的绝对性,从而产生了物理学上那场著名的精确性与模糊性的论争,最终促成了经典力学向量子力学的飞跃,但至今为止这种怀疑对传统的A决定B的绝对逻辑观念的影响在其它领域却十分有限。

我们知道即便是常态条件,方程式的成立,更多的是在减法前提下的成立,如很多实验室里的试验成果,拿到现实生活中运用还必须从减法中还原,这还原不是一项一项简单相加的还原,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就是系统还原,而系统逻辑是有别于绝对因果逻辑的,换句话说,就是因果决定论逻辑并不是绝对存在的。

我们知道无机物的稳定性高于有机物,所以A乛B的推导在自然科学中才更为成功些。

自然科学更象是一个垒积木的过程,只有每块积木都是稳定的,垒好的积木才可能是稳定的,如果是用水垒积木,就要先将水制成冰,然后才能制成稳定而美丽的冰雕。

积木与积木之间的联系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一个积木代表一个方程式,这个方程式遵循一对一的逻辑数量关系,这是确定无疑的,但两个或更多的积木垒起来,这种的一对一的逻辑数量关系就遇到了明显的挑战,一对一变成了一对二甚至更多,这增加的积木之间的关系,就不再是A乛B的决定关系,而是一种对等的并列关系,随着积木的増加,这种对等的并列关系的比重也随之増加,最后有可能超越决定论关系而成为不能怱视的主流关系。

在不知不觉间,A乛B的因果决定论逻辑思维实质上被更多的并列思维逻辑所代替,当只有一块积木时,积木的稳定性是最大的,随着积木的增加,整体的稳定性将越变越差,如果将积木换成一对一的方程式,也会出现同样的情形,即一对一的逻辑关系将越变越脆弱,终致于整体不稳定,这可以从众多经验事实获得证实,但对此作出正确的逻辑解释的并不多。

生态平衡就是这样一个实例。

最初科学界也是从因果关系上思考生态问题的,后来发现走不通才开始换路思考的。

从生态平衡的观念逐渐形成并日益受到重视开始,A乛B的因果决定论逻辑的绝对主流地位就受到并行思维逻辑的有力挑战并日益失去其主流地位。

因为A决定B适用于做减法,是分析方法与单向思维,而思维不仅要分析,更要综合,不仅要单向思维,更要双向思维多向思维,而AB相互决定互为因果,即并列逻辑才能满足这一要求,所以并列思维才更适用于做加法,而现今时代是一个更需要加法的时代。

电是人类建立的第一个网络,电路的基础联结方式就是串联与并联两种,并联又是更主要的一种负荷联结方式,计算机的产生就是并联电路的杰作,计算机中0与1是同等重要的储存单位,不存在0决定1还是1决定0的问题,因果决定论在这里失效了,于是系统逻辑思维应运而生,系统论继续了我国传统的阴阳理论的动态平衡包融思想,系统论的构成是平等并列的构成,构成主体不存在A决定B的主从关系,而是对等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可分的平衡关系,这个关系不需要上帝的第一推动力也能够将世界的秩序建立起来。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大量的相互依存问题都不是简单的因果分析可以解决的,因果逻辑在自然科学中有效,不一定在其它领域同样有效,即便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也不是绝对有效的,计算机就是一个例子。

但因为因果逻辑的思维惯性还在,很多人仍然喜欢使用因果逻辑做为评判方法正确与否的标准,如对中医是否科学的评判就充满着这样的偏见。

西医是建立在因果决定论基础之上的医学,西医的治疗方法与新药研发仍饱含着浓郁的简单因果决定论色彩。

如病人缺氧给予病人增氧就是典型的因果决定论思维。

西医既不考虑造成人体缺氧的动态过程与个体缺氧特定原因,就想当然的统一给病人吸氧用以缓解缺氧的症状,但有些病人已失去了利用氧气的能力,此时给他们供氧无法减轻这种“呼吸饥饿”,有些病人是氧气传输通道堵塞造成的局部缺氧,供氧除使病人増加难受以外,并无助于改善缺氧症状。

正确的补救方法是:

打开窗户和风扇,增加病房的空气流动。

西医对于氧在人体內作用的重视程度是弱于中医的,西医对于人体器官的理解等同于机器,一台机器正常时的工作效率是稳定的,人体器官的工作效率也是一样,西医几乎不考虑器官的效率损失,就象人对氧的利用,西医想当然的认为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补充氧,氧在人体中应该是不缺的,西医就没有认识到补充氧的系统缺陷会造成氧的逐渐流失及局部缺氧的问题,虽然同样是吸氧,传达到全身每一个细胞的效率降低了,就象动力空转车子却不动一样,做的无用功越多,心脏的压力越大,心脏的损害也越大,这也是致病的物理原因,却没有得到西医足够的重视。

还有靜脉滴注,也就是俗称的吊针。

几十年前我年轻的那会,一般的头疼脑热感冒发烧之类的小病是不打吊针的,多采用肌肉注射的打针方式,俗称屁股针,那时打屁股针是很普及的治疗方式,但现在似乎是不多见了,有病更多的便用靜脉滴注的方式进行。

有些病人为了好得快,甚至鼓励医生增大滴注的剂量与药效,这也客观上助长了过度医疗的普级。

靜脉滴注的消炎效果快于肌肉注射,但副作用也会大于肌肉注射,尤其在冬天,喝水都要喝温的,靜脉滴注的药水却是冰冷的进入人体的,剂量超过喝水,而且靜脉滴注依靠的是静脉循环,一但人体循环通道受阻,靜脉滴注增加的剂量不能及时消化排泄就会造成拥堵,轻者形成水肿,重者损伤循环系统,人的年纪越大,这种循环系统拥堵的风险也越高,而且人的消化吸收系统血管循环系统都是有差异的,但西医几乎不考虑身体的这些差异,只要有病的需要,就首先上靜脉滴注,而且将吸氧及靜脉滴注这样的方法做为治疗的标准方法加以广泛推广。

中央电视台新闻1+1栏目最近做了一期“输液,为何泛滥成灾?

”的节目,对此现状有更深入的报导。

不仅是治疗方法而且新药研发也是主流因果决定论思维,仍然是头痛医头,一一对应,治糖尿病的新药效果就是降低血糖的能力,高血压的药也是集中观察降压效果,消炎用药精细到器官的感染细菌等等,对中药的药效分析也是如此,在药与人体健康之间,寻找方程式式的精确对应关系,全然不将人体看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而只是可以分解的器官的组合。

西医承袭的是工业化的标准模式,西医的生理学基础就是解剖意义上的生理结构一致的标准人体,是千人一面的无差别的人体,治疗方案也是一味強调标准的方案,所以西医只是建立在人体标准简化版基础之上的医学,并不是完整版的医学,西医在此是有先天不足的,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都是有差别的个体,但这种先天不足常常被选择的单一性与病急的紧迫性所忽略。

西方发达国家医疗基础扎实,有着专业的私人医生队伍,可以客观上弥补这一先天不足的缺失,但在中国等众多发展中国家没有建立起专业私人医生队伍的条件下,其先天不足就充分暴露甚至对中医的传统个性化优势形成了毁灭性的冲击。

《美国医学会杂志》2014年10月发表题为“针灸治疗慢性膝关节疼痛:

随机临床试验”的文章,介绍了澳大利亚博士拉纳·欣曼领导的一个14人工作小组进行的一次与针灸有关的实验,其结论是:

“对于50岁以上患有中度或重度膝关节慢性疼痛的患者,同假治疗相比,激光针灸或针刺针灸治疗对改善疼痛或功能没有益处。

我们的研究发现不支持对这些病人使用针灸治疗。

”其设计研究的思路仍然是因果决定论的一对一思维,强调的是一种治疗方式对特定器官与病症的疗效,能改善疼痛或功能就有疗效,反之则没有。

这一疗效并不考虑针灸指导原则的不同及人体本身的有机质差异,将人体等同统一的无机物对待,追求统一标准的科学实验研究疗效,并将此作为符合科学的标准,这首先就忽略了人体或者有机体本身的不稳定性,其适用规则的前提就是有缺陷的,因而推理的结论也是有缺失与不完整的。

前面提到量子论提供了研究不稳定物理现象的新方法。

量子计算机是计算机研究的前沿方向。

量子计算机就是要驯服量子的不稳定性,使其实现路径的确定性。

在传统因果决定论世界里,要么是1、要么是0,要么是yes、要么是no,要么在楼上、要么在楼下,不可能出现两者的叠加状态,这是由其稳定性物质决定的,而这在量子世界里就是不确定的、状态是叠加的,就是0中有1,1中有0,既是0,又是1,既是黑,又是白,这对习惯因果决定论思维的人来说可能难以置信,但对并列思维的人来说,却是可以理解的。

量子态叠加原理指出,量子存储器有“0”或“1”两种可能的状态,该存储器一般会处在“0”和“1”两个态的叠加态,因此一位量子存储器可同时存储“0”和“1”两个数据,而传统计算机处理器只能存储其中一个数据。

如果有两位存储器的话,量子存储器可同时存储“00”、“01”、“10”、“11”4个数据,而传统存储器依然只能存储其中一个数据。

不难想象,n位量子存储器可同时存储2n个数据,而传统计算机存储器依然只能存储其中一个数据,这是不稳定叠加在量子计算机中的运用。

那么,不稳定叠加在现实世界中是否大量存在呢?

如果回到我前面提到的积木上去就会发现,积木就是一种简单的稳定性叠加,整个现代工业体系都是在稳定性叠加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而生态系统就是一种典型的不稳定叠加,阴阳理论就是对这种不稳定叠加进行的初级定性认知,更高级的定量认知规律如量子计算机现在仍在探索之中。

生命及人体也可以看成不稳定叠加的高级形式。

中医就是从这个角度认识生命的。

整个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是先认识这种不稳定叠加,并将这种不稳定叠加推广到稳定叠加领域,万物有灵就是这一观念的代表,这客观上阻碍了因果决定论思维逻辑的产生与发展,这或许就是我国古代不能产生近现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的重要原因,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发展正如与此相反,西方是先从因果决定论出发认识和发展出近现代科学体系的,对不稳定叠加现象套用稳定叠加的分析思维方法也同样是近现代科学走过的弯路,而且还有不少人仍在这条弯路上走着,不光是西方人,受西方近现代科学影响较深的中国年轻一代大学生也已习惯沿着这条路探索前进了。

很显然,正如我国传统逻辑思维是以偏概全一样,如果科学仅指符合因果决定论才视为科学,那这种科学也是狭隘的科学,过去古代发现一条路已很不易,现在我们知道路是呈网络的,是可以多条选择的,为什么还要一条路走到黑呢?

有了前面的铺垫再来谈新中医的逻辑就容易多了。

这里的新中医不是辩证施治的中医,而是源于传统,高于传统的新中医。

讲逻辑首先是明确概念,阴阳是中医的基础概念,我认为它就象是A,B一样只具有符号的概念,真正具有物理意义的概念是气血,我的《中医气血与人体气液共生系统》就是讨论气血的物理意义的专文,根据生物学的报告,成年人人体内水分约占人体重的60%-70%。

其中脑脊髓中水占99%、淋巴腺中水占94%、血液中水占70%、肌肉中水占62%、骨骼中水占5%。

当胎儿在母体内孕育的时候,水占体重的90%,当婴儿出生后,水占体重的80%,成年人体内水的比例降到了70%,而到了老年以后,水在人体内的比例就降到了50%---60%,这其实是人体很重要的基本信息,这些信息说明:

一,成年人人体内水分约占人体重的60%-70%,二,水在人体中分布不均,三,人体水分随年龄而减少,四,水分减少的比例不一致,人老骨头枯,因何而枯?

就是因为水分流失,肌肉却相反俗话说发福就主要是指肌肉水分増加,这就解释了水在人体内的比例下降而体量并不减少的原因,这就是说人体随着年龄的增大,需要保持高比例水分的器官水分却流失得最快,而象癌症肿瘤一类变异组织却能及时补充水分迅速增长,其中的规律应该说现代科学的研究并不充分,北京电视台我是大医生栏目最近录有一期《要命的水平衡》讲的就是人体失去水平衡的后果,最新的中国医疗大数据更有明确的结论,在总人口为13亿多的中国人中,中国高血压人口有1.6~1.7亿人,高血脂的有将1亿多人,糖尿病患者达到9240万人,超重或者肥胖症7000万~2亿人,血脂异常的1.6亿人,脂肪肝患者约1.2亿人。

有研究数据显示:

平均每30秒就有一个人罹患癌症,平均每30秒就有一个人罹患糖尿病,平均每30秒,至少有一个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这些疾病都与西医的细菌感染无关,其致病的物理病因正因为温水蒸青蛙效应而长期被医学所忽略,根椐研究,人体缺水超过6%就会出状况,但人体却在缓慢的衰老中丧失了水分的20%以上,其对人体的影响应该引起学界的重视。

将人体比喻成水构成的积木也应是有几分道理的,由于人体大部分由水组成,而水沒有稳定的边界,水不能分割,由水构成的人体也是不可分割的,中医研究人体水流失的方法更具有遵循水特质的特色。

中医气血概念中的血,我认为就是泛指人体中的水。

而气则主要指溶解在水中的氧,呼吸的氧通过血液输送全身却只有溶解在体液(水)中才能为人体所利用,中医理论十分重视这一系统过程,西医的讨论却止步于氧的血液输送。

而且西医是分开讨论,器官,骨络,肌肉,氧气,血液等等都是可分的,都是有边界的。

而中医的气血是不可分的,这更符合水无边界的流动性原理,以此作为人体构成的基础概念,应该更符合事实。

中医的气血概念类似于量子概念,气可以看成0,血则看成1,即完全适用前面的量子态叠加的讨论了,传统中医的结论与量子态叠加的结论是高度一致的,只是目标不同,量子态叠加重视的是0,1两种极端状态,而中医重视的是两者的平衡状态,是在不稳定中寻求脆弱的稳定平衡的一种努力。

传统中医的经典《黄帝內经》正是从这样的逻辑出发推理中医理论的,中医的内气,经络等概念也应从这样的逻辑上去理解,否定中医科学性的人以解剖意义上的内气,经络不存在做为最有力的证据,从上面的逻辑推演可知,中医是在气血不可分概念下谈內气经络,中医并沒有表述內气经络可以独立存在,这个前提其实是否定者自己加上去的,内气更多的是一种量子态的气,至于经络,我个人更愿意做广义的理解,其指人体管道系统,中医认为,人体由气血构成,而经络的作用就是“以行气血”,气血只能在管道中“行”也即流动,所以说广义的经络指人体管道系统是有理可依的。

中医从气血的量子逻辑出发,讨论了气血的4种不稳定态,即气血俱少,气多血少,气少血多,气血俱多。

上面水占体重的80%的人体少年期就属于典型的气血俱多的类型,这或许也是中医主张返老还童的本义,《黄帝內经》相信人体衰老的节奏是可控的,某类古人通过特殊的修练达至了长寿的目的,我也一直在做着这方面的实验,目前可说进展顺利,明确感应到內气的存在与增加,意念自如的导引內气的全身游走,外在遗传的少白头开始返青,身体运动弹跳力保持,大脑活跃度激増等等都是具体表现,只是年龄还未到发表成果的时候,但有一点却是明确的,即中医內气之说非虚,是可以重复验证的,中医有糟粕,更有精华,越是早期的中医,越具有质朴的內核,而现在能够触摸到中医质朴的內核的中医师实际上是越来越少了,现在的中医师连逻辑都已经西医化了。

按照中医少年气血俱多,气血足,机能健的认识,只要设法保持少年气血俱多的状态,就能有效延长青春年少的时间,这在理论上是成立的,我的实验就是沿着这条思路进行的,中医一直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的预防如何做,我觉得这就是方法,这一方法的预防效果,比有病而后治病,更有益于人的健康。

既然气血不可分,通过长期呼吸训练保持内气的存在甚或増长,也就保持了气血的少年态,这不仅能防病,还能増加大脑的气血供给,刺激大脑的活跃,意味着大脑将更加耳聪目明,《黄帝內经》开章明义讲的就是这一点,可惜能读懂的人不多,能坚持实践的人则是少之又少了,中医的精膸失传也就可想而知了。

中医是整体的平衡的医学,中医的逻辑是平衡的逻辑,平衡同时也是自然的逻辑,自然充满相生相克相辅相成,人体是自然之子,人体也应是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动态平衡,这就是五行生克理论在中医学的应用,中医是依靠平衡治病,西医则是不断的突破人的生理平衡的治病,仅以前面《美国医学会杂志》2014年10月发表题为“针灸治疗慢性膝关节疼痛:

随机临床试验”来说就可看出其中的区别。

中医针灸的本意在于疏通经络,一般并不作为单一的治疗手段而运用,针灸的有效性是有严格限制的,这就是针灸的禁忌。

针灸并不能直接疏通经络,而是要刺激经络中的气血流动自然冲通经络,痛者不通,气血通畅自然能减轻疼痛,这里有个前提即气血本身必须是充实的,否则针灸的刺激就难以起作用,上述实验的病人年龄在50年岁左右,属于中医定义的气血转衰的年龄,针灸的作用自然受到限制,这就是针灸强调禁忌的原因。

由此我们看到,中医学也是有生理学基础的,不能用西医解剖意义上的生理学完全替代中医的生理学,也不能用西医的因果逻辑解释中医学,中医学是有逻辑的,中医的五行生克理论就是中医的逻辑,五行在现在看来分类有些粗糙,生克却是道法自然,指明了中医的本意,中医的本意并不在医人,而在于指导人们顺其自然,化自然之理为有形无形之气,同人体內气贯通融汇,这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总之,中医学是有逻辑的,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也是有逻辑的,是可以用逻辑推理建立理论的,是可以理解的,虽然现在只能做定性的分析,随着量子计算机等大数据计算工具的成熟,我们对不稳定叠加态的平衡规律一定能有更深入的了解,那时,建立在不稳定叠加态平衡规律基础之上的中医学将一定能由定性分析走向定量方程式,中医不仅不会衰亡,而且在新的时代将大放异彩。

最近,无论是中国政府还是业界都在热议互联网+的概念,互联网正在创造一个对等,互联,无中心的新世界,企业和社会组织扁平化,传统金字塔形的组织架构正在转型,金字塔形的组织架构的逻辑是因果逻辑,因决定果,上级决定下级,下级服从上级,互联网是并列逻辑,是因果对等,互为因果的逻辑,这一逻辑将随着互联网+的成型而代替因果逻辑成为主流逻辑,中医的逻辑也将会为更多的年轻一代所接受,新中医的春天正向我们走来,让我们象迎接互联网+的春天一样拥抱新中医的春天吧!

甘泽宁

2015.3.31

参考文章

中国这项设备若突破,将领先世界一个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