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七控制系统的PID校正设计与仿真.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7630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七控制系统的PID校正设计与仿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实验七控制系统的PID校正设计与仿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实验七控制系统的PID校正设计与仿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实验七控制系统的PID校正设计与仿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实验七控制系统的PID校正设计与仿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实验七控制系统的PID校正设计与仿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实验七控制系统的PID校正设计与仿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实验七控制系统的PID校正设计与仿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实验七控制系统的PID校正设计与仿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实验七控制系统的PID校正设计与仿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实验七控制系统的PID校正设计与仿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实验七控制系统的PID校正设计与仿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实验七控制系统的PID校正设计与仿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实验七控制系统的PID校正设计与仿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验七控制系统的PID校正设计与仿真.docx

《实验七控制系统的PID校正设计与仿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七控制系统的PID校正设计与仿真.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实验七控制系统的PID校正设计与仿真.docx

实验七控制系统的PID校正设计与仿真

 

实验七控制系统的PID校正设计及仿真

 

一、实验目的

1.学会用MATLAB对系统进行仿真;

2.应用频率综合法对系统进行PID校正综合。

 

二、设计原理与步骤

1.设计原理

超前校正的主要作用是增加相角裕量,

改善系统的动态响应特性。

滞后校正的作用是改

善系统的静态特性,两种校正结合起来就能同时改善系统的动态和静态特性。

滞后超前校正

(亦称PID校正)综合了前两种校正的功能。

滞后超前校正(亦称

PID校正)的传递函数为:

(T2S

1)(T1S

1)

1),(T2T1)

GC(S)

(T2S1)(T1S

1)

它相当于一个滞后校正与一个超前校正相串联,其对数频率特性如

图7-1所示:

 

2.设计步骤

基于频率法综合滞后-超前校正的步骤是:

(1)根据静态指标要求,确定开环比例系数

K,并按已确定的

K画出系统固有部分的

Bode

图;

 

(2)根据动态指标要求确定

 

c,检查系统固有部分在

 

c的对数幅频特性的斜率是否为

 

-2,

 

如果是,求出c点的相角;

 

(3)按综合超前校正的步骤(3)~(6)综合超前部分GC1(S)(注意在确定m时要计入

 

滞后校正带来的50~120的相角滞后量)。

在第(6)步时注意,通常Lg(c)Lc(c)比0

 

高出很多,所以要引进滞后校正;

 

(4)令20lg=Lg(c)Lc(c)求出;

 

(5)按综合滞后校正的步骤(4)~(5)综合滞后部分Gc2(S);

 

(6)将滞后校正与超前校正串联在一起,构成滞后超前校正:

Gc(S)Gc1(S)Gc2(S)

 

三、实验内容

练习7-1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K

G(S)

S(0.1S1)(0.05S1)

 

要求:

(1)速度偏差系数Kv50

 

(2)相位裕度γ4005%

(3)增益穿越频率105%

c

 

要求:

(1)设计满足上述要求的滞后-超前控制器;

(2)用Simulink进行仿真;

(3)画出校正前后的Bode图

(4)分析讨论设计过程及结果。

 

程序清单:

 

clc;

num1=[50];%Kv>=50

 

den1=conv([0.110],[0.051]);

g=tf(num1,den1);

 

[mag0phase0w0]=bode(g);

[mg0pm0wm0wc0]=margin(mag,phase,w);%wm为相角交接频率

 

wc=spline(phase0,w0,-180);%找出校正后的截止频率wc

pm2=40+5%算出40+5为预期pm5为调整参数

a=(1+sin(pm2/180*pi))/(1-sin(pm2/180*pi));

 

Ta=10/wc;%确定网络中滞后部分

mag1=spline(w,mag,wc);

 

Mag1=20*log10(mag1);

 

Tb=a/(wc*mag1);%确定网络中超前部分

numh=[Ta1];

denh=[a*Ta1];

 

numq=[Tb1];

 

denq=[Tb/a1];

gh=tf(numh,denh)

 

gq=tf(numq,denq)

g2=gq*gh*g;

 

bode(g);

 

holdon;

 

bode(g2);

[mag2phase2w2]=bode(g2);

 

[mg3pm3wm3wc3]=margin(mag2,phase2,w2);

 

wc3

pm3wc和pm为满足要求

 

超前校正装置为:

 

滞后校正为:

 

校正前后的Bode图:

(蓝色为之前,红色为之后)

 

Simulink对原系统和校正后的系统进行仿真,画出校正前后的阶跃响应图:

(黄色是校正后

的,橘黄色是之前的)

 

分析设计结果:

通过分析阶跃响应结果可知,该校正环节成功使得之前极度不稳定的传递系统趋于稳定化。

 

练习7-2被控对象的传递函数为:

 

G(S)

K

S(S1)(S4)

要求设计单回路控制系统,满足:

K40

(1)稳态速度误差增益Kv=10/s

 

(2)相位裕度500

 

(3)增益裕度

 

10db

 

要求:

(1)设计满足上述要求的滞后

-超前控制器;

(2)用

Simulink

进行仿真;

(3)画出校正前后的

Bode图

(4)分析讨论设计结果。

 

程序清单:

 

clc;

num1=[40];

 

den1=conv([110],[14]);

 

g=tf(num1,den1);

[mag0phase0w0]=bode(g);

 

[mg0pm0wm0wc0]=margin(mag,phase,w);%wm

 

为相角交接频率

wc=spline(phase0,w0,-180);%

找出校正后的截止频率

wc

pm2=50+5;%算出50+5为预期pm5为调整参数

a=(1+sin(pm2/180*pi))/(1-sin(pm2/180*pi));

 

Ta=10/wc;%确定网络中滞后部分

mag1=spline(w0,mag0,wc);

 

Tb=a/(wc*mag1);%确定网络中超前部分

numh=[Ta1];

denh=[a*Ta1];

 

numq=[Tb1];

denq=[Tb/a1];

 

gh=tf(numh,denh)

gq=tf(numq,denq)

 

g2=gq*gh*g;

bode(g);

 

holdon;

 

bode(g2);

[mag2phase2w2]=bode(g2);

 

[mg3pm3wm3wc3]=margin(mag2,phase2,w2);

 

wc2=spline(phase2,w2,-180);

mag2=spline(w2,mag2,wc2);

 

mag22=-20*log10(mag2)%增益裕量是系统稳定余量的一种表达形式。

%增益裕量定义为系统频率响应G(jω)的相位等于-180°的频率上幅值|G(jω)|的倒数。

%采用分贝表示的时候,Kg=-20log10(mag)

%wc3

 

pm3

超前校正装置为:

 

滞后校正装置为:

 

矫正后pm

 

校正后增益裕量

 

校正前后的Bode图:

(蓝色为之前,红色为之后)

 

Simulink对原系统和校正后的系统进行仿真,画出校正前后的阶跃响应图:

(黄色是校正后

的,橘黄色是之前的)

 

分析设计结果:

 

通过分析阶跃响应结果可知,该校正环节成功使得之前极度不稳定的传递系统趋于稳定化。

 

练习7-3已知单位反馈系统被控对象开环传递函数为:

1

G0(S)K0S(S1)(s2)

 

试用BODE图设计方法对系统进行滞后-超前串联校正设计,使之满足:

 

(1)在单位斜坡信号r(t)=t的作用下,系统的速度误差系数KV10s1;

 

(1)系统校正后剪切频率ωC1.5s1;

 

(2)系统斜校正后相角裕度γ450;

 

(3)计算校正后系统时域性能指标:

σ%=%;tp=s;tS=s。

 

要求:

(1)用频率法设计满足上述要求的串联滞后校正控制器;

(2)画出校正前后的Bode图;

(3)用Simulink对校正前后的闭环系统进行仿真,求出其阶跃响应;

 

(4)分析设计效果。

程序清单:

clc;

 

num1=[30];

den1=conv([110],[12]);

 

g=tf(num1,den1);

 

[mag0phase0w0]=bode(g);

 

[mg0pm0wm0wc0]=margin(mag,phase,w);

wc=spline(phase0,w0,-180);%找出校正后的截止频率wc

pm2=51+5;%算出45+5为预期pm5为调整参数

a=(1+sin(pm2/180*pi))/(1-sin(pm2/180*pi));

Ta=10/wc;%确定网络中滞后部分

mag1=spline(w0,mag0,wc);

Tb=a/(wc*mag1);%确定网络中超前部分

numh=[Ta1];

 

denh=[a*Ta1];

 

numq=[Tb1];

denq=[Tb/a1];

 

gh=tf(numh,denh)

 

gq=tf(numq,denq)

g2=gq*gh*g;

 

bode(g);

holdon;

 

bode(g2);

[mag2phase2w2]=bode(g2);

 

[mg3pm3wm3wc3]=margin(mag2,phase2,w2);

wc3

 

pm3

 

超前校正装置为:

 

滞后校正装置为:

 

校正前后的Bode图:

(蓝色为之前,红色为之后)

 

Simulink对原系统和校正后的系统进行仿真,画出校正前后的阶跃响应图:

(黄色是校正后

的,橘黄色是之前的)

 

算校正后系统时域性能指标:

σ%=24.9%;tp=1.89s;tS=8.962s

 

分析设计结果:

 

通过分析阶跃响应结果可知,该校正环节成功使得之前极度不稳定的传递系统趋于稳定化。

 

四、实验总结:

通过了这次实验,我学会了如何使用pid超前滞后校正系统对已知传递系

统进行校正,pid的校正更需要我们养成经验与习惯,当验证后发现无法满足目

前性能的时候,我们要能够通过对增益K以及目标裕量的不断调整,找到适合

的参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