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康居农房建设缩小城乡三大差距 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7658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进康居农房建设缩小城乡三大差距 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推进康居农房建设缩小城乡三大差距 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推进康居农房建设缩小城乡三大差距 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推进康居农房建设缩小城乡三大差距 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推进康居农房建设缩小城乡三大差距 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推进康居农房建设缩小城乡三大差距 调研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推进康居农房建设缩小城乡三大差距 调研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推进康居农房建设缩小城乡三大差距 调研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进康居农房建设缩小城乡三大差距 调研报告.docx

《推进康居农房建设缩小城乡三大差距 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进康居农房建设缩小城乡三大差距 调研报告.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推进康居农房建设缩小城乡三大差距 调研报告.docx

推进康居农房建设缩小城乡三大差距调研报告

推进康居农房建设缩小城乡三大差距

农村康居工程是“宜居南岸”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以促进农民居住条件改善和生活质量提高为重点,以人居环境综合治理为主要内容,积极引导农户适度集中居住,通过不断建造“风貌统一,功能齐备、安全舒适、经济实用”的联排式“乡间别墅”,达到农村宜居的目的,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目标。

一、基本现状及主要成效

我区现有行政村62个,村庄住户33371户(其中农村危旧房约5000户),农村人口约10万人。

近年来,农村电力、道路、通讯、广播电视等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提速发展。

目前,乡镇通达率、通畅率、行政村通达率均达100%,卫生用水覆盖率99%,电视、电话覆盖率96%,文化体育设施覆盖率81%,商业服务设施覆盖率85%,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33平方米,住房总体质量有较大幅度提高。

(一)启动了农村“居住革命”

为切实改善城镇环境,大力提升农村居住品质,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区大力推广巴渝新居建设,启动了农村的“居住革命”。

2009年以来,共计建成农民新村3个,巴渝康居点10个,完成巴渝新居建设1886户,农村危旧房改造1191户,实现了农房建设的三大转变:

一是由过去的分散自建组转变为联户集中统一建设;二是由过去无设计建设转变为统一参照《巴渝新居通用图集》建设;三是由过去个体砖匠建设转变为建筑企业(或劳务分包企业)规范建设,以降低建设成本,提高建设质量,改善环境与形象。

(二)集约了宝贵的土地资源

我区巴渝新居实行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减少了过去农户分散建房导致用地的浪费,节约了有限的土地资源。

据初步测算,农村分散建房户均占地450平方米左右,现在集中建房户均占地250平方米左右(含道路、绿化等公共用地),就我区累计完成的1886户来计算,可有效节约整合土地约566亩(指拆旧建新,原有宅基地复耕计算)。

(三)凸显了新村“乘数效应”

巴渝新居建设的大举实施,以“乘数效应”激活多个因素,推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

钢筋、水泥、砂石、木材、砖等建材的大量需求,新家电、新家具的必要添置,刺激农村消费市场,促使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加速流动,巴渝新居建设形成农村一定区域内要素聚集,助推了农村大发展。

(四)丰富了城镇化发展内涵

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要求在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别,让更多农民享受现代城市的精神、物质及生态文明。

大批巴渝新居的建成投入使用,必将引领农村生活方式发展巨大变化,有效促进住进农民新村的农民摒弃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卫生习惯,有力推进农村物质、精神、生态“三大文明”建设,赋予了城市化发展的新内容。

二、存在的问题及差距

由于历史和自然等诸多因素,我区农村居住条件依然很低,基础设施仍然薄弱,与城区之间的差距仍然很大,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明显滞后。

主要表现在:

(一)建房分散缺乏特点

南岸区位于川东平行岭谷区,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构成低山、丘陵、平坝、河流的组合地貌特征,这也使得我区农村自然村落的布局非常分散。

我区现共有农房约3万户,其中5户以下的散居户约有1万户,约占农户总户数的40%。

村落布点较多,资金难以集中使用,增加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成本和难度,而且建筑形式单一、杂乱无序、装饰粗放、缺乏地方建筑特色。

(二)危旧房多环境较差

我区农村危旧房有着量大面广的特点,现有农村危旧房屋约4240户,涉及人数约1.3万余人,其中贫困人口占50%。

现有农房中有卫生厕所约77%左右,农村生活垃圾清运率约84%,生活污水处理率约58%,农村环境卫生条件差,“污水靠蒸发,垃圾风来刮”是目前部分农村人居环境的真实写照。

部分农村居民仍然对传统的能源方式依赖性较强,生活用能以煤、柴焚烧为主,成为农村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

(三)公共基础配套设施落后

虽然农村电力供应基本实现了“户户通”但是,农村电网供电可靠性仍较差,尚有12.4%的农村电网没有实施改造,实行城乡同网同价难度较大,相当一部分农户线路老化,无法满足农村日用负荷。

此外,自村村通工程实施以来,虽然全区早已实现村村通电话,但绝大多数村没有宽带网络接入,影响农村科技信息的普及。

村镇供水设施、文化体育设施、商业服务设施、清洁能源使用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优化提升空间。

(四)现行政策制约了发展空间

目前现行的农村土地在具体政策、发展阶段定位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难题和障碍,户籍制度障碍导致城乡居民在医疗卫生、民政政策、住房安置等“五大保障”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金融政策向工业和城市倾斜,农村信贷支持严重不足,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我区城市化发展的进程。

(六)康居工程建设资金短缺

虽然长期以来,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资金投入采取了多种渠道,但就主城区而言对农村建设的投入远远低于城市。

目前,巴渝新居建设涉及规划选址、征地拆迁、风貌设计、组织实施等一系列实质性问题,农村危旧房改造任务亦十分艰巨,而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也难以适应农村康居工程建设的迫切需要。

(七)镇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全区的经济发展在区域分布上十分不平衡。

长生桥镇、南山街道、南坪镇,分别依托茶园新区、南山生态带、南坪商圈,经济发展迅速,在场镇建设、人均收入水平、城市化进程等方面明显优于其它各镇。

而迎龙、广阳、峡口等镇农业经济占着较大的比重,经济底子薄,发展速度明显滞后。

(八)村镇产业配套薄弱

村镇是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载体。

我区镇域经济相对薄弱,绝大部分村镇目前没有形成操作性强、富于前瞻性、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规划,农业生产缺乏引导,农民生产仍以低效益的传统农业为主,生产收益较低,现代化、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不明显。

三、工作思路

(一)锁定“三大目标”精心布局有机实施

一是2011年计划建设农民新村3个。

遵照“规划合理、适度集中、环境良好、配套便利、风貌鲜明”的基本要求,实现农民新村“六通”、“六有”,即通道路、供电、给水、排水、广播电视和通信,有1个小广场、1个便民商业网点、1个医务室、1个垃圾收运站、1个农家书屋、1个幼儿园。

二是建设巴渝新居1000户。

与高山扶贫、生态移民等项目相结合,按照“集约用地、安全可靠、功能合理、经济适用、富有浓郁巴渝地方特色”的总体要求,大力传承巴渝传统民居风格,彰显屋脊瓦头、穿斗廊柱、青砖勾缝等地方建筑元素符号,并与当地环境和田园风光相协调。

三是改造农村危旧房1000户。

实行农房建设改造“三结合”(即农民新村、巴渝新居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有机结合),对单家独户分散的D级农村危旧房原则上不再就地改造,采取就近迁建相对集中到农民新村;对符合村规划的聚居点危旧房采取“主体排危、风貌改造”、完善“六通六有”、实施“一池六改”(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水、改圈、改路、改庭院),使之改造成为农民新村。

(二)编制“三级规划”引领康居工程建设

随着我市主城进入二环时代,以及重庆新一轮总规修编的全面展开,我区将实行一张蓝图绘到底,将全区农村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范畴,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建立区镇村三级规划体系,真正形成规划全覆盖。

一是“一体化南岸”规划。

努力实现国民经济与发展、城乡总体、土地利用总体、生态环保规划的“四规叠合”,不断强化自身的区位、环境、特色、产业“四个”优势,提升地区综合竞争力。

二是“特色城镇群”规划。

调整和完善《中心镇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按照“设施城市化、管理社区化、建设特色化、发展错位化”的原则,实现城区与周边城镇的规划共用、设施共建、管理共担、成果共享,以城市繁荣带动城镇发展,以城镇发展促进城市持续繁荣。

三是“个性乡村”规划。

抓住我区“临江绕山”这个最大的自然特征,充分考虑人文、历史、现代等因素,形成“适度集中、服务配套、村容整洁”的乡村,确保与周边环境和景观协调一致,又各具特色与魅力。

(三)注重“三大要点”凸显巴渝新居特色

一是把握特点。

对巴渝新居建设点,从特有地理位置优势,按照选定的巴渝新居通用图集的外观、色泽以及环境协调等要素,因地制宜进行有效控制,建成面上整体统一,但点上又各具特色、别具一格的巴渝新居。

二是打造重点。

对位于二环以外的迎龙、广阳等镇的场镇、重要节点、区域边界沿线的巴渝新居项目,进行重点打造,建成凸显巴渝民居建筑风貌特色的示范康居点。

三是彰显亮点。

围绕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做文章,赋予康居点建设持久生命力,打造生态农业康居点,形成新农村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四)探索“三大模式”有效突破土地瓶颈

一是占补平衡模式。

按照“村民自愿、占补平衡、共建共享”的原则,继续实行宅基地复垦,规定凡自愿申请到新社区建房者,须先签订原宅基地复耕协议,实现耕地的集约节约。

二是带资入社模式。

按照“土地集中利用、产业聚集发展、农民集中居住、功能集中配套”的思路实施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建设,对跨社、跨村的农民进入集中居住区居住的,采取“带资入社”的方式,办理入户手续和有偿取得宅基地,享受该集体经济组织应得利益分配。

三是腾笼换鸟模式。

鼓励农村居民跨行政区域、跨集体经济组织进行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梯度有偿转让,在条件较好的地区购买闲置农民房屋和有偿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实现从偏远地区向条件较好的地区转移,有效地盘活农民闲置宅基地和承包土地,顺利推进我区农村土地“双换”进程,为下一步农民变市民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整合“三股资金”确保康居工程建设

我区尚有部分村镇经济底子薄,基础设施不完备,因此首先要考虑“输血”。

一是参照“地票”收益返还。

用好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农户拆除旧房,腾出的宅基地及其房前屋后院坝等附属设施用地,由集体经济组织或区土地储备整治机构收购新增耕地指标,参照“地票”市场交易的纯收益,80%补偿给农户,引导其到农民新村建(购)新房或到城镇购房,20%给村集体,主要用于农民新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农村闲置的工矿企业、学校和废弃道路等属于集体建设用地部分参照“地票”获取的纯收益,至少80%用于农民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二是财政专项补助。

政设立专项资金,农民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补助按照60万元/个,巴渝新居建设、农村危旧房改造平均按照2万元/户。

三是涉农资金整合。

按照管理主体、资金来源及用途不变的原则,整合各类涉农专项资金,包括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生态移民、易地扶贫等多个方面,加快农民新村、巴渝新居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强力资金投入,有效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条件,为下一步“造血”功能的打造提供必要保障。

(六)突出“三个强化”运作积极有序高效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

年初及时召开农村康居工程建设动员会,区府常务会专题研究布置巴渝新居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工作,专门成立由区府分管区长任组长,区城乡建委牵头,区财政局、区规划分局、区国土分局、区农水局、区发改委、区民政局、区审计局、监察局等部门及相关镇政府主要领导等为成员的南岸区城镇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区的统筹协调与日常管理工作。

二是强化责任到位。

建立完善康居农房建设改造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成员单位各自的职责分工,严格实行分级负责,层层落实责任。

积极推行政府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包人头的制度,各相关责任镇政府与承建施工企业或建筑工匠、建设改造农户分别签订协议,明确工作任务、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及竣工时限,按要求及时报送工程进度。

三是强化宣传动员。

年初全区召开康居工程建设动员大会进行全面部署,在此基础之上各镇、村、社层层发动。

与此同时我区携主流媒体,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对农民新村、巴渝新居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进行全方位宣传报道,有效提高和激发了广大群众支持参与工作的积极性。

(七)运用“四种思路”积极推进康居工程

一是调整规模和容量。

适时调整全区巴渝新居建设总体规划布局,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对远郊广阳、迎龙镇重点支持建设巴渝新居,对近郊乡镇和街镇鼓励农民向城市和小城镇适度集中,原则上不再布局新建巴渝新居,避免第二次拆迁。

根据产业发展状况、基础设施条件、资源承载能力等予以综合评估,确定巴渝新居康居点的容量。

二是完善配套功能。

对已具规模农民新村和初步建成的巴渝新居康居点,整合资源,完善水、电、气、路、通讯及“六通六有”配套设施。

三是规范建设用地。

对巴渝新居康居点建设用地,在正在进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中予以明确。

加大对已入住巴渝新居康居点农民原宅基地的复垦整理工作力度,以确保建设用地占补平衡。

妥善处理巴渝新居建设中用地上的遗留问题。

四是完善管理办法。

严格巴渝新居建设准入条件,开展涉及巴渝新居康居点建设宅基地的确权工作,同时,将环境保护、土地集约集中、农村产业发展与巴渝新居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研究落实后期管理措施,让巴渝新居建设经得起历史检验,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真正惠及广大农民群众。

(八)把握“四定原则”推进危旧房改造工程

一是“定量”。

严格按照市里分解下达的农民新村、巴渝新居和危旧房改造年度目标任务完成。

二是“定点”。

2011年我区农村危旧房改造主要是针对C、D级农村危房,尤其是广阳镇、迎龙镇、峡口镇等影响到居住安全的D级危房;三是“定时”。

涉及相关镇的危旧房改造工作,必须确保在规定时限全面完成计划改造任务;四是“定风貌”。

按照区确定的建筑外立面改造设计方案,严格把握“坡屋顶、青砖白缝、桃(仿)木门窗”等川东民居主要建筑特征,通过有效合理运用传统民居元素对屋顶、门窗、墙裙和山墙等重点部位进行建筑美化特色化处理,确保临街建筑风格统一、色彩协调、整洁美观。

(九)实行“四个统筹”推进康居工程建设

一是统筹任务分配。

区城镇化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各镇地理区位特点以及农村危旧房分布区域,统筹分配下达建设改造任务。

二是统筹资金分配。

按照平均2万元/户的标准,采取市级补助15%,区财政补贴80%,部分农户自筹5%的方式积极筹措资金。

三是统筹工程进度。

区政府统筹时间进度,各相关责任镇政府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要求各镇必须确保于11月30前全面完成危旧房改造,12月中旬前完成1000户巴渝新居建设和12月底前完成3个农民新村建设目标任务及其“六通”“六有”。

四是统筹材料供给。

巴渝新居、农村危旧房改造是为了改善农村居民居住环境问题,是“宜居工程”,更是“民生工程”“阳光工程”,因此对建筑材料的质量、安全、环保问题应严格把关,力求做到各街镇所用建设部件品质过硬、规格与风貌统一。

(十)采取“四种模式”灵活选择建设途径

一是集中代建。

农民建房户自愿要求镇政府代为邀请有资质的建筑企业,包工包料建设。

二是集中联建。

由村“两委”协调土地、平场,农民建房户自愿组合、联合修建,共用干墙,节约土地,邀请有资质的施工队伍,包工不包料,半承包式自建。

三是集中自建。

由村“两委”协调土地、平场,农民建房户自愿组合,民主推荐成立建设小组和监督小组,聘请有资质、有经验的施工员,自购材料,按照巴渝新居风貌,自己组织施工。

四是集中兴建。

各类农转非安置房、城中村建设项目均按巴渝新居风貌建设,由各街镇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建设方式。

通过以上多种方式、多措并举全力推进我区康居工程建设,促进南岸区的农村面貌大改观,区域特色大彰显,城镇环境大改善,农民生活品质大提升,城乡差距大缩减。

区城镇化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一一年五月十四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