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冀教版(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8775057 上传时间:2023-11-08 格式:DOCX 页数:109 大小:9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冀教版(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新版冀教版(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新版冀教版(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新版冀教版(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新版冀教版(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新版冀教版(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9页
新版冀教版(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9页
新版冀教版(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9页
新版冀教版(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9页
新版冀教版(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9页
新版冀教版(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9页
新版冀教版(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9页
新版冀教版(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9页
新版冀教版(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9页
新版冀教版(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9页
新版冀教版(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9页
新版冀教版(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9页
新版冀教版(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9页
新版冀教版(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9页
新版冀教版(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9页
亲,该文档总共10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版冀教版(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

《新版冀教版(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冀教版(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10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版冀教版(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

科学教案

nn

第1课种豆得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能说出豌豆或其他植物亲代和后代之间的相似与差异。

科学探究

1、能根据植物亲代与后代的联系性,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2、能设计观察植物亲代与后代相似与差异的活动计划。

3、能按照活动计划进行观察和记录。

4、能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得出活动结论。

5、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对探究豌豆亲代与后代的相似与差异产生兴趣。

2、能与他人合作学习、交流沟通,吸取大家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说出科学技术使植物后代发生突变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2、提问:

豌豆在生长过程中与原来的植株相比,高矮、花色、

果实、种子等会发生变化吗?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探究豌豆亲代与后代的相似与差异。

(1)掌握方法。

①出示观察方法:

A、从植株的高矮、花的颜色和位置、豆荚的形状等方面观察图片中豌豆后代的特点;B、观察豌豆亲代高矮、花的颜色和位置、豆荚的形状等方面的特点;C、观察时可以借助放大镜、尺子等工具,并及时记录。

②出示注意事项:

小组同学要分工合作;可以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观察;注意不要损伤豌豆植株。

(2)观察记录。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并把观察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

(3)得出结论。

①汇报:

说说你们观察到的豌豆后代有什么特点,亲代有什么特点。

②讨论:

比较豌豆亲代与后代有哪些相似与差异。

③小结:

豌豆的亲代与后代在花的颜色,叶的颜色、大小与形状等方面非常相似,但也有一些细微的不同。

2、观察其他同代植物的相似与差异。

(1)提出问题。

提问:

同种植物的不同个体之间在果实、种子或茎等方面有什么相似和差异呢?

(2)设计方案。

①引导:

同学们,大家可以参考“第二小组的研究方案”,设计自己小组的研究方案。

注意选择小组自己准备的材料(如大蒜、玉米等)进行设计。

②设计: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设计,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

(3)观察记录。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观察,并把观察结果记录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

(4)得出结论。

①汇报:

指定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②小结:

同种植物不同个体之间的果实、种子或茎非常相似,但也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异。

3、分析综合,得出结论。

①提问:

通过观察豌豆亲代与后代之间、同代植物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②总结:

植物的后代与亲代之间或同代之间都会存在一些相似和差异,这种相似体现了植物在繁殖过程中物种的延续性,而这种差异则体现了植物在繁殖过程中物种的差异性,这就是遗传和变异。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引导:

(出示普通青椒和太空椒的图片)图中有两种青椒,一种青椒叫太空椒,是用遨游过太空的青椒种子培育而成的。

另一种是普通青椒。

你们知道这两种青椒在植株、果实等方面有哪些相似与差异吗?

2、阅读:

学生先阅读资料,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3、讲解:

将普通植物种子搭载于宇宙飞船,经过太空失重、缺氧等特殊环境变化,就形成了太空植物种子。

太空植物种子多数都发生了遗传基因突变,返回地面后,经过农业专家多年培养就长成了太空植物。

你还知道哪些太空植物与普通植物之间的相似与差异呢?

课下继续搜集资料进行探究吧!

教学反思:

第2课相似与差异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某种动物后代与亲代的相似与差异。

2、能说出自己与父辈在舌、额头、耳垂、手指等方面相似与差异的特征。

科学探究

1、能从动物后代与亲代间相似或差异的角度提出探究性问题。

2、能通过观察、调查、阅读等方式获取动物相似与差异的信息。

3、能用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呈现探究结果。

4、能运用分析、比较、综合的方法得出结论。

5、能对探究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对寻找动物间的相似与差异产生探究的兴趣。

2、能尊重他人研究的结果,并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

3、能与小组成员合作学习、交流沟通,形成集体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说出人类的好奇和社会需要是研究动物后代与亲代间相似或差异现象的动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

(出示一组狗妈妈和狗宝宝的图片)同学们,这是一只狗妈妈和几只可爱的狗宝宝,请你仔细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2、提问:

狗宝宝与它们的妈妈有哪些相似和差异呢?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寻找它们的相似和差异。

(1)掌握方法。

讲解:

小组内先选择几组动物亲代与后代的照片(教师准备或学生课前收集),如鸡妈妈和小鸡、猫妈妈和小猫等,然后从皮毛颜色、外形、外貌等方面寻找动物亲代与后代有哪些相似和差异。

(2)观察记录。

小组合作,仔细观察并将观察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页中。

(3)交流汇报。

汇报:

指定学生汇报小组观察结果,其他学生补充和评价。

(4)得出结论。

总结:

通过对同种动物亲代与后代在毛皮的颜色、躯体的大小、外形和外貌等特征的观察可以得知,同种动物亲代与后代之间非常相似,但也有一些细微的不同。

(三)实践应用,课后调查

1、判断连线。

引导:

(出示4种不同犬类亲代和后代的图片,亲代在上面一行,后代在下面一行,打乱顺序,不要一一对应)观察图片中的4只狗妈妈和4只狗宝宝,为每位宝宝找到自己的妈妈,并用线连起来。

2、课后调查。

(1)引导:

我们自己与家庭其他成员之间存在哪些相似和差异?

可以用什么方法,从哪些方面进行调查和比较呢?

(2)讲解:

我们可以用照镜子、观察照片、访谈等方式,寻找自己与家人的相似和差异;还可以从耳垂、额头、舌头、手指等方面进行调查和比较。

(建议:

调查的内容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如是否有双眼皮、小拇指是否弯曲等。

(3)调查:

学生在课后进行调查,并把调查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页中。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提出问题

引导: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同种动物亲代和后代之间的相似和差异,人类在亲代与后代之间也存在相似和差异吗?

(二)处理信息

1、统计:

学生在小组内整理调查的内容,将结果记录下来。

2、汇报:

指定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将自己的发现与大家分享,其他小组补充评价。

(三)得出结论

1、讨论:

自己与父亲、母亲相似或差异的特征有哪些?

自己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相似或差异的特征有哪些?

2、小结:

人类的后代与亲代非常相似,但也有一些细微的不同。

(四)应用拓展

1、设计图表。

(1)引导: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动物或人类的后代与亲代之间都存在相似与差异,那么没有血缘关系的同学之间有多少相似与差异的特征呢?

(出示教材中的图表)请设计图表,统计全班同学在舌头、额头、耳垂、手指4个方面的特征。

(2)出示:

教师出示统计表,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结构有什么特点。

(3)讲解:

统计表自左至右各列中的行数依次为:

学生1、学生2、学生3、学生4……,第一列内容,可以是“卷舌”和“不卷舌”,也可以是“有耳垂”和“无耳垂”或其他内容。

(4)设计:

学生设计统计表。

(建议全班或几个小组设计相同内容的统计表。

2、统计数据。

(1)引导:

请用统计图表分别统计与自己有一项或几项相似特征的同学数量。

(2)统计:

全班或几个组联合进行统计,将数据记录在表中。

(建议:

教师从上表的左侧开始,请卷舌的同学起立。

然后依次请发际无尖的、无耳垂的、拇指弯的同学坐下,剩下的同学为第1组,即表现为卷舌、发际有尖、有耳垂、拇指直。

以后依此类推,将全班同学分为16组,很有可能某些组为空白。

3、得出结论。

(1)讨论:

从统计结果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有没有与自己的各个特征完全相同的同学?

(2)总结:

人与人之间有些特征相似,有些特征有差异,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教学反思:

第3课化石里的古生物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遗迹。

2、能根据化石资料举例描述已灭绝的生物,如恐龙、猛玛象等。

科学探究

1、能从已灭绝的古生物与化石之间的联系中提出探究性问题。

2、能通过观察、查阅资料、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化石的信息。

3、能运用概念图、科学语言记录整理信息,并表述探究结果。

4、能运用分析、比较、推理等方法得出结论。

5、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作出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对研究化石所承载的古生物信息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尊重证据,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

3、能与他人合作探究、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大家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认识到人类研究化石对于揭示古生物与现代生物之间的联系密切相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

(播放恐龙、猛鸡象等古生物的图片或视频资料)恐龙、猛吗象是地球上已经灭绝的古生物,请你想一想,科学家是怎样知道这些古生物曾经生活在地球上?

又是怎样知道它们长什么样子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原来,科学家是通过研究化石知道的。

2、提问:

化石能告诉我们有关古生物的哪些信息呢?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观察化石,发现古生物信息。

(1)引导: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遗迹。

(出示教材第8-9页6幅化石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化石图片,判断它们属于哪一类化石,从中我们发现了哪些信息?

(2)观察: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观察,判断每种化石的类型。

(3)汇报:

指定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4)播放:

有关化石的影像资料。

(5)小结:

三叶虫化石、植物化石、鱼化石、贝壳化石、恐龙化石属于遗体化石,足印化石属于遗迹化石。

通过观察化石的特点,我们可以获得古生物的形体特征等信息。

2、推测霸王龙的特征。

(1)提出问题。

引导:

没有人知道古生物确切的样子,但人们可以通过从岩层中发掘的化石,来了解古生物的相关信息。

(出示霸王龙的化石图片或课件)观察图片中的霸王龙化石,你能从化石中获得什么信息?

(2)获取信息。

①讲述:

观察时,先整体观察霸王龙化石有什么特点,再分别观察霸王龙牙齿化石、足印化石、蛋化石、后腿骨化石是什么样的。

②观察:

学生分组观察化石图片,分析其特征,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适当的指导。

③汇报:

指定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3)整理信息。

①引导:

我们观察并分析了霸王龙化石的特点,并将这些特点与人或其他动物进行比较,结合课前搜集的霸王龙资料,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推测霸王龙的某些特征信息。

②推测:

学生分组整理信息,结合教材第10页概念图,推测霸王龙的某些特征信息,并将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3页中。

(4)得出结论。

①汇报:

指定学生汇报活动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与评价。

②总结:

通过观察化石和查阅资料可以得知,霸王龙生存于白垩纪末期,分布于北美洲I,卵生,是体型高大的肉食性恐龙……科学家就是利用化石中的线索了解古生物信息的。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引导:

同学们,课下我们继续搜集其他古生物的资料,并制作成古生物幻灯片。

比一比哪位同学制作的幻灯片内容科学、版式精美。

2、作业:

学生课下搜集古生物资料,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

手册》第3页中。

然后根据资料制作幻灯片。

3、交流:

教师择时组织学生进行古生物幻灯片展示与评价。

教学反思:

第4课生物的演变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描述已经灭绝的生物和当今某些生物的相似之处。

2、能说出生物的演变过程。

科学探究

1、能根据古生物和现代生物的不同之处提出探究性问题。

2、能通过案例分析、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有关生物演变的信息。

3、能用科学语言、概念图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

4、能运用分析、概括等方法得出结论。

5、能运用时间轴简图、小论文等形式呈现探究的过程与结论。

6、能对自己和他人的探究活动作出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对古生物和现存生物的相似性产生探究的兴趣。

2、能实事求是地尊重调查的结果。

3、能与他人合作、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多人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认识到研究生物的演变对认识地球、保护生态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

(出示现代马和始祖马的图片)同学们认识这两种动物

吗?

它们有哪些不同?

2、提问:

科学家们认为始祖马是马的祖先,这是为什么呢?

它们之间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其他灭绝生物和现存生物有什么相似之处?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比较古生物与现代生物的相似。

(1)引导:

(出示不同时期马的骨骼化石及复原图。

)观察不同时期马的骨骼化石及复原图,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2)观察: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

指定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4)小结:

不同时期的马尽管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在外貌特征、身体结构、食性、繁殖方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研究不同时期马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推测远古生物演变成现代生物的过程。

(5)引导:

除了马之外,其他古生物与现代生物也有相似之处吗?

课前我们搜集了这方面的资料,下面我们开始整理资料,并运用幻灯片、资料卡等方式呈现出来。

(6)阅读:

学生阅读资料,利用某种方式整理资料,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4页中。

教师巡视指导。

(7)汇报:

指定小组代表用幻灯片、手抄报等形式展示资料内容,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

(8)总结: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一些灭绝生物和当今某些生

物之间会存在相似之处。

2、生物演变过程。

(1)提出问题。

引导:

同学们,我们发现古生物和现代生物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那现代生物是怎样由古生物演变过来的呢?

我们通过阅读资料来探究吧!

(2)掌握方法。

讲解:

阅读资料时,要快速浏览,找出资料中与问题有关的词句,并用笔勾画出来或做上标记。

(3)阅读整理。

学生阅读资料,分析动物是如何演变的,将阅读结果记录在时间轴上。

(4)得出结论。

①汇报:

指定学生汇报阅读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

②讨论:

在动物的演变历史中,先有什么动物?

后有什么动物?

动物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趋势?

③总结:

动物的演变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

各种生物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既有一些生物种类灭绝,又有新的生物种类产生,整个生物界在逐渐的演变发展中繁盛起来。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引导:

(出示腔棘鱼、银杏树的图片)在漫长的岁月变迁中,腔棘鱼、银杏树等生物不但生存了下来,并且数千万年甚至数亿年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你还能找到像它们一样的“活化石”吗?

2、阅读:

学生小组合作,搜集、阅读资料,并以幻灯片、手抄报的形式呈现出来。

3、交流:

指定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如课上时间不够,教师可另择时交流。

教学反思:

第5课各种各样的能量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生活中哪些器材、设备或现象中存在动能、声能、光能、热能、电能、磁能。

2、能说出任何物体运动或变化都需要能量。

动能、声能、光能、电能、磁能、热能等是自然界中存在的能量形式。

科学探究

1、能从物体运动与能量之间的关系中提出探究性问题。

2、能通过分析资料等方式获取有关能量方式的信息。

3、能用科学语言、记录表等方式,记录整理各种能量的信息。

4、能运用分析、归纳、综合等方法得出结论。

5、能对探究活动作出结果性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对自然界中常见的能量形式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2、能与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举出两个以上的实例说明人们是怎样利用各种能量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

(出示橡皮筋动力飞机)你玩过橡皮筋动力飞机吗?

样让飞机飞上天?

(教师演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橡皮筋动力飞机飞上天的过程。

)当连接螺旋桨的橡皮筋被绕紧时,橡皮筋就有了一种能量,当它放松时,就将这种能量释放出来成为动能,飞机具有了动能就飞了起来。

其实火车行驶、小牛生长、灯泡发光、太阳灶发热、光伏电池发电等都离不开能量。

2、提问:

你还知道哪些形式的能量?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认识各种能量。

(1)引导:

能量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可以观察到它产生的效果。

(出示图片)观察图片中的物品各利用了什么能量。

(2)观察: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各利用了什么能量。

(3)汇报:

指定学生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或修正。

(4)讨论:

能量有什么作用?

常见的能量有哪些形式?

(5)小结:

能量可以使物体运动或发生变化。

动能、声能、光能、电能、磁能、热能等都是自然界中存在的能量形式。

除此之外,还有化学能、水能和风能等能量形式。

2、寻找周围的能量。

(1)引导:

我们周围每时每刻都有各种各样的能量存在。

(出示图片或课件)观察房屋内外的物品或现象中存在着什么能量。

(2)观察: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将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

(3)汇报:

指定学生汇报活动结果,引导其他学生相互补充与评价。

(4)分类:

根据能量形式将物品或现象进行分类。

学生进行分类,并将分类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6页中。

(5)交流:

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分类的结果。

(三)制作模型,应用拓展

1引导:

我们知道能量能够使物体运动起来,而能量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路程有什么关系呢?

下面我们制作一个滚筒,并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2、制作滚筒。

(1)掌握制作方法。

①播放:

制作滚筒方法的视频。

(提示学生注意制作的过程和方法。

)指定学生汇报,然后出示制作方法。

A、用锥子在瓶底和瓶盖中心各打一个3毫米的孔。

B、将橡皮筋的一端从瓶内底孔穿出,在瓶外套上一根小木棒,另一端从瓶盖和圆形垫片的孔中穿出,套在长木棍的一端。

②学生回忆制作方法,并进行复述、记忆。

③出示注意事项:

A、小组要分工合作。

B、使用工具要注意安全。

(2)制作滚筒。

学生分组制作滚筒,教师提示学生要找准瓶底和瓶盖的中心。

3、实验发现。

(1)讲解实验方法。

(2)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将实验过程和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6页中,教师提示学生实验中要多做几次。

(3)思考:

根据实验结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4)小结:

物体的能量越大,运动的路程就越远。

教学反思:

第6课能量的转换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能说出某种形式的能量通过某种装置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科学探究

1、能从分析能量转换装置输入与输出能量的联系中提出探究性问题。

2、能通过实验、制作等方式获取有关能量转换的信息。

3、能用关系图示等方式记录和整理信息。

4、能运用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得出结论。

5、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和总结性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对能量转换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2、能与他人合作探究、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说出能量转换装置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发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

在生活中,人们为了更好地利用能量,需要通过一定

的装置来实现能量的转换。

(出示电热水壶、电灯泡等图片)像电热水壶、电灯泡等都是常见的能量转换装置,你还知道哪些能量转换装置呢?

2、提问:

能量通过这些装置是怎样转换的呢?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寻找生活中的能量转换。

(1)寻找身边的能量转换。

①引导:

当我们打开开关,接通电源时,电灯泡会发光。

想一想,电灯泡工作时,输入的是什么能量,输出的又是什么能量?

②汇报:

指定2~3名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修正。

③小结:

电灯泡发光时,输入的是电能,输出的是光能。

④讨论:

身边还有哪些设备、器材或现象中存在着能量转换,分析它们是怎样工作的。

学生分组讨论,描述它们是怎样工作的,分析它们输入和输出的各是什么能量,将讨论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7页中。

教师提示学生多数能量转换装置输出的不只是种形式的能量,如电视机输出的有光能、声能和热能等。

⑤汇报:

组织学生汇报活动结果,并对学生的活动进行评价。

(2)分析打电话的过程中能量的转换。

①引导:

(播放打电话的视频)我们经常打电话,想一想打电话的过程中能量是怎样转换的。

②演示:

教师先介绍实验材料,再指定两个学生演示打电话的过程,其他学生观察大屏幕上音频的变化。

(教师说明音频是电能的一种呈现形式。

③讨论:

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这种现象说明在打电话的过程中能量是怎样转换的?

学生分组讨论,将讨论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7页中。

④小结:

打电话过程中,能量的转换是:

声能一电能■*声能。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演示:

风动小鼓模型,分析能量是怎样转换的。

2、作业:

课后准备制作走马灯的材料。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明确任务

引导:

(出示走马灯图片)走马灯是我国民间传统工艺品,它是一个能量转换装置,它输入和输出的各是什么能量呢?

让我们动手制作一个走马灯来探究其中的秘密吧!

(二)掌握方法

1、播放:

制作走马灯方法的视频。

(提示学生注意制作的过程和方法。

2、讲解:

出示制作方法图片,重点讲解制作关键。

(1)用圆规在卡纸上画半径分别为5厘米、4厘米、1厘米的三个同心圆,并用量角器将圆周平均分为24份,画出12个扇叶的剪开线。

(2)用刻刀沿扇叶剪开线刻开,并向上折成扇叶。

(3)用有光纸做圆筒时,要留出约1厘米的粘接处。

3、出示注意事项:

(1)小组要分工合作,可以将任务分解为做顶盖、做圆筒、做支架三项。

(2)使用工具要注意安全。

(三)制作走马灯

1、制作:

学生分组制作走马灯,教师巡回指导。

2、展示:

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并在小组间进行相互评价。

3、讨论:

走马灯输入和输出的各是什么能量?

(四)应用拓展

1、提问:

怎样让风轮转得更快?

2、假设:

想一想,走马灯转得快慢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可能与风轮扇叶的多少、风轮的大小、风轮离蜡烛的远近有关。

3、出示实验方法:

(1)将两个大小相同,扇叶数为16个和8个的风轮,分别放在同样高度的支架上,点燃蜡烛观察风轮转动情况。

(2)将两个扇叶数相同,大小不同的风轮,分别放在同样高度的支架上,点燃蜡烛观察风轮转动情况。

(3)将两个完全一样的风轮,分别放到高度不同的支架上,点燃蜡烛观察风轮转动情况。

4、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5、讨论:

根据实验现象,推想怎样才能让走马灯转得更快。

6、设计:

学生分组设计一个转得更快的走马灯,并记录下来。

7,交流:

组织学生展示设计的走马灯,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评价。

教学反思:

第7课电磁铁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电磁铁是一种将电能转换成磁能的装置。

2、能归纳出电磁铁通电后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的特性。

3、能归纳出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和电流大小有关。

科学探究

1、能通过电铃发声与电磁铁之间的联系,提出探究性问题。

2、能根据电磁铁的结构,对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进行假设。

3、能通过实验、制作等方式获取有关科学事实。

4、能用科学语言、记录表等记录整理信息,表述结果。

5、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推理等方法得出实验结论,并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6、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和结果性评价。

科学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