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复习-宋元时期.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8785178 上传时间:2023-11-12 格式:PPT 页数:84 大小:31.7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复习-宋元时期.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通史复习-宋元时期.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通史复习-宋元时期.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通史复习-宋元时期.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通史复习-宋元时期.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通史复习-宋元时期.ppt_第6页
第6页 / 共84页
通史复习-宋元时期.ppt_第7页
第7页 / 共84页
通史复习-宋元时期.ppt_第8页
第8页 / 共84页
通史复习-宋元时期.ppt_第9页
第9页 / 共84页
通史复习-宋元时期.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84页
通史复习-宋元时期.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84页
通史复习-宋元时期.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84页
通史复习-宋元时期.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84页
通史复习-宋元时期.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84页
通史复习-宋元时期.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84页
通史复习-宋元时期.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84页
通史复习-宋元时期.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84页
通史复习-宋元时期.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84页
通史复习-宋元时期.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84页
通史复习-宋元时期.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84页
亲,该文档总共8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通史复习-宋元时期.ppt

《通史复习-宋元时期.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复习-宋元时期.ppt(8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通史复习-宋元时期.ppt

如果有一台时光机,,你最想穿越回哪个朝代?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宋元时期,民族融合和农耕经济的继续发展,朝代更替,【温故知新】,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是中华文明继续发展阶段。

【阶段特征】,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和评价,【重点讨论】,共性何在?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和评价,【重点讨论】,(藩镇)部下各数万劲兵,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旧唐书李怀仙传,

(1)目的:

巩固中央集权,加强君主专制,维护北宋统一,

(2)中央二府三司制的建立,特点:

分割宰相机构的职权,削弱相权,强化皇权。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和评价,【重点讨论】,(3)地方改变唐以来藩镇割据局面,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和评价,【重点讨论】,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和评价,【重点讨论】,(4)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重文轻武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称雄干政的教训,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因为文人不懂军事造成了军队战斗力低下,造成了积弱局面。

分化事权导致行政机构办事效率低下,造成了官僚队伍的庞大,以致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

但也发展了科举制度,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

强干弱枝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镇压地方和农民阶级的反抗;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原因。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和评价,(5)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评价,【重点讨论】,积极:

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维护政权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

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导致政府财政入不敷出。

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1.(2017课标全国,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

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

这反映出()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B,解析历史事实除了通过历史叙述,还可以通过实物呈现,故A项错误;对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的活动,两则文献有不同记载,这说明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故B项正确;北宋时期的文献虽然对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的活动有不同记载,但这并不代表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故C项错误;历史叙述不一定都是真实的,因此综合多种历史叙述不一定能够确认历史事实,故D项错误。

【课堂练习】,【课堂练习】,2.(2016课标全国,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

“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A,解析“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说明宋代重史传统影响君主的个人行为,帝王不可以“容易行事”,故A项正确;受到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宋代史官所撰史书未必全都真实可信,故B项错误;史官记录皇帝的真实言行,客观上促使皇帝减少失误,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的说法过于夸大,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表述宋太祖担心自己有失误会遭史官记录,而“真实言行”包括错误和正确两种言行,故D项错误。

【课堂练习】,3.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并不是地方政府,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

”材料意在说明元代的行中书省()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使地方保持相当大的权力C、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D、一定程度上限制皇权,A,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中的“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是中央侵入了地方”,由此可以得出,元代的行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选A。

B项说法与材料观点相反;C项材料没有体现;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项是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故排除。

2、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社会经济发展,【重点讨论】,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1)坊与市,2、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社会经济发展,【重点讨论】,

(1)坊与市,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草市、早市、夜市),北宋东京(河南开封)城示意图,不再受政府直接监控,城市的经济职能加强,特点/表现:

2、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社会经济发展,【重点讨论】,

(2)漕运,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2、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社会经济发展,【重点讨论】,

(2)漕运,东京,西夏,辽,加强对北方地区的统治,抵抗辽与西夏的入侵,转运东南地区和海外贸易的丰富物资,保证稳定的财政收入,经济重心的转移,2、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社会经济发展,【重点讨论】,(3)经济重心的南移,三个重要发展时期,1.从西晋末年“八王之乱”至南朝末年为止的时期。

2.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时期。

3.以北宋末年的“靖康之乱”为转折点的南宋时期。

“至于永嘉(307),丧乱弥甚。

雍州以东,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奔迸流移,不可胜数。

幽、并、司、冀、秦、雍六州大蝗,草木及牛马毛皆尽。

又大疾疫,兼以饥馑”,“流尸满河,白骨蔽野”。

“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

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靖康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开宝寺火。

二十七日,新宋门到曹门火。

”靖康二年正月二十二日,“原定犒军费金一百万锭、银五百万,须于十日内轮解无阙。

如不敷数,以帝姬、王妃一人准金一千锭,宗姬一人准金五百锭,族姬一人准金二百锭,宗妇一人准银五百锭,族妇一人准银二百锭,贵戚女一人准银一百锭,任听帅府选择。

”,晋书食货志,旧唐书郭子仪传,靖康稗史笺证瓮中人语,南征录汇,2、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社会经济发展,【重点讨论】,(3)经济重心的南移,原因:

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规律:

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2、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社会经济发展,【重点讨论】,(3)经济重心的南移,2、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社会经济发展,【重点讨论】,(3)经济重心的南移,影响:

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

南方沿海城市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促使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

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对人才教育的影响。

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

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北方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2、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社会经济发展,【重点讨论】,(4)社会生活,东京地处黄淮平原地区,周边无山,缺少可用作燃料的薪柴。

宋史食货志中就记载“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由京西、陕西、河东运薪炭至京师炭以秤计一百万。

”,王家罗明匹帛铺,杨家应症,诸蕃志卷下记载:

“沉香,所出非一,真腊(柬埔寨)为上,占城(越南)次之。

三佛齐、阇(she)婆等为下。

”,久住王员外家,孙记正店(酒店),茅草房,两进砖木房,外墙砖石装饰,临街铺面,宋朝之最1、经济总量占世界中国封建社会比率最大。

北宋时占据世界的60%。

南宋时占世界的80%。

2、城市化率最高。

百万人口以上包括开封、杭州等;50万以上人口城市达40个;北宋的城市总人口达到2500万左右,城市化率达到30%。

3、工商业最发达。

宋代的经济规模,是清朝的1-2倍。

宋代发行了纸币,甚至出现了通货膨胀。

宋代主要产品的年产量12万吨。

所有品种的矿产品产量,均是宋代最高。

北宋中期后,农业税仅占30%。

工商业税占70%。

南宋税收的15%是海关关税。

中国人均海外贸易收入约为3到4两银子。

宋代的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西方从十三十四世纪的资本主义萌芽到发展资产阶级革命,经过了600年到700年。

3、生活水准最高。

宋朝的人民生活水准,是明或清的3-4倍。

北宋东京人烧炭,南宋杭州普通人都能穿丝衣。

熟练雇工工资高於知府的工资,这在历史上绝无仅有。

4、文化教育最繁荣。

宋代的科技最发达。

是中国将欧洲甩开距离最大的朝代。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发展和成熟期,共有203个。

实行开放式的教学和研究。

书院的经费,主要靠学田供给,也得到官府的资助,或依靠民间自己筹集。

5、士大夫的黄金时代。

宋朝的皇权受到限制。

拥有当时世界上最符合现代文官制度。

官吏俸禄最高。

唯一一个文人没有受到迫害的王朝。

宋朝时录取名额比唐扩大了10余倍,一般总有二三百人,多则达到五六百人。

加上“特奏名”,往往千余人。

宋代没有宦官和后宫专权。

宋代的武将没有叛国。

2、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社会经济发展,【重点讨论】,(5)社会危机,1.宋太宗淳化二年诏:

“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

宜令诸路转运使参酌裁减,以利细民。

”又诏:

“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材料反映出宋代()A商业政策比较宽松B设有专职征税官员C放弃重农抑商政策D地方官员与民争利,【课堂练习】,A,2.唐代多有严禁各级官员从事工商业的规定而宋代则多有皇室成员利用权力之便从事商业的记载,这说明()A唐代工商业秩序管理规范B宋代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提高C唐代注重保护民间工商业D宋代的工商业政策较为宽松,【课堂练习】,D,3.汉代,关中地区是全国粮食中心。

到了元代,大都的粮食供应“仰给江南”。

元代江南水利专家周文英也说:

“所谓天下之利,莫大于水田;水田之美,无过于浙右。

”材料反映了()A江南耕种水田获利最多B政府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C浙右田肥水美富甲天下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课堂练习】,D,4.宋人记载的关于富民比例的资料显示,从北宋仁宗康定元年到神宗熙宁九年,富民的比例从接近20%,下降到不足10%。

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A户籍政策调整B城市经济发展C贫富差距减小D土地兼并严重,【课堂练习】,D,5.读下图,下列诗句与之无关联的是()A丝绸茶叶陶瓷萃,商贾僧人行旅偕B辟航路欲往东土,至新陆不知何处C羌笛魂断阳关路,南海船沉水晶宫D朝野交流穿朔漠,中西融合越重洋,【课堂练习】,B,3、宋代党争,【重点讨论】,

(1)什么是党争,党争是中国历史的一大常见现象,尤其在历朝末世,频频出现,所以史学有“国之将亡,必兴朋党”之说。

现在定义:

党争就是官员结成党派为争取政治利益互相攻击。

3、宋代党争,【重点讨论】,

(2)有哪些党争,新旧党争北宋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围绕在王安石变法新政的执行上所引发的一场党争。

新党支持新政,以王安石为首,有吕惠卿、曾布、章惇及韩绛等新人。

旧党反对新政,人物有韩琦、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等。

新党前后50余年,由于新、旧两党更迭执政,王安石曾两度退职,新政时行时废。

元佑党争宋元丰八年(1085)哲宗即位,司马光执政,荐用文彦博、吕公著等旧党人,恢复旧制,废除新法,斥逐支持新法官员,王安石抱恨而终。

司马光措置过急,旧党中有洛党、蜀党和朔党分立。

司马光死后,旧党分化为程颐为首的洛党、苏轼为首的蜀党和刘挚为首的朔党等不同的政治派别,互相攻讦,朝政陷入混乱。

绍述之政绍圣元年(1094),在宋哲宗的支持下,新党重新上台,旧党大臣纷纷被降职外调,首相吕大防罢知永兴军,门下侍郎苏辙罢知汝州,端明殿学士知定州苏轼落职知英州。

连党附元佑大臣的中层官僚如号称“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也遭打击。

“自后缘诉理被祸者凡七、八百人。

”,元祐党禁南宋高宗绍兴年间,理学(“元祐学术”)受到实际执掌朝政的秦桧的打击和压制。

秦桧力主与金讲和,而尹焞、胡寅、胡宏、张九成等理学家却认为宋与金有君父之仇,绝无讲和的余地。

所以,秦桧发动了一系列打击理学的举措,并绘理学加上了一个“专门曲说”的罪名。

庆元党禁南宋宁宗庆元年间,权臣兼外戚韩胄准备兴师北伐。

朱熹连同宗室赵汝愚等人上表弹劾。

韩胄为专擅政权,排斥异已,打击以朱熹为首的理学群臣,炮制出一份包括赵汝愚、朱熹、彭龟年、吕祖谦等59人的黑名单,名为“伪学逆党籍”,大兴伪学之禁,史称“庆元党禁”。

前后近40年。

3、宋代党争,【重点讨论】,(3)两宋党争的特点,两宋的党争是政治、学术与文学三个领域相统一、相互动的。

(4)两宋党争的原因,与两宋变法改革互为因果,源于封建专制皇权下君主的政治需要,清代王夫之曾说:

“朋党之兴,始于君子,而终不胜于小人,害乃及于宗社生民,不亡而不息。

宋之有此也,盛于熙、丰,交争于元祐、绍圣,而祸烈于徽宗之世,其始则景祐诸公开之也”。

此后,两宋政治“妖气所薰,无物不靡,岂徒政之所繇乱哉?

人心波沸,而正直忠厚之风斩焉。

斯亦有心者所可为之痛哭矣”!

庆历新政、熙丰新法、元祐更化、绍圣之政等这些只在为国更法,为民除弊的社会改革,到头来都无一例外地变成了个人毁誉的斗争,也没有避免其失败的命运。

3、宋代党争,【重点讨论】,(5)两宋党争的影响,1、朋党之争破坏了北宋政治相对清明的局面。

2、朋党之争使人才得不到充分利用,也使官僚系统瘫痪。

朋党具有排他性,各派系纷纷排除异己,任人唯亲,为己所用。

一部分人才得不到重用,而一部分人才私有化,最终会使官僚系统紊乱,各处机构无法发挥自己的职能。

3、朋党之争是导致亡国的原因之一。

自王安石变法之后,党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各方将党争变为解决私人恩怨的方式,对国家利益不甚重视。

新旧党频繁交替上台,法律政令不断更改,常常使地方官员和百姓无法适应接踵而来的新政策。

从而使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号召力急剧下降,加之国家冗兵冗官局面,导致朝廷在面临敌军入侵时毫无招架之力。

4、元行省制度,【重点讨论】,

(1)起源,行省制源于魏晋时的行台,当时为中央政权处理军国大事时的临时派出机构。

金因地方上战争的需要,设行尚书省以分任军民之事,非定制。

元世祖(忽必烈1215年1294年)时,正式在朝廷设置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时称“都省”。

行省下设路、府、州、县。

元朝在全国共设10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省、江西、湖广。

而山东、山西、河北和内蒙古等地则称为“腹里”,由中书省直辖。

元代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

通常,从七品至从九品的地方官吏由吏部“拟注”,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审核,每月举行一次。

正三品至正七品,由中书省“自除”。

二品以上官(如行省长贰)则“选自特旨”,由皇帝根据需要选拔,中书省宰相入宫“取进止”。

4、元行省制度,【重点讨论】,

(2)官员,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枢密院掌管军事,御史台负责监察;在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设丞相一人,掌管全省军政大事。

4、元行省制度,【重点讨论】,(3)职能,元史百官志七云:

“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柳贯也讲,行省的职司包括“外廷之谋议,庶府之禀承,兵民之号令,财赋之简稽”。

许有壬云:

“都省握天下之十省分天下之治”。

虞集说:

“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

元史百官志七也说:

“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以上三处明言行省“分天下之治”,“掌国庶务”,且与朝廷都省互为“表里”,密切相连。

另,终元一代,行省官一直属于“内任”官。

元未柳贯、孙作、虞集称行省为“外廷”、“政府”和“外宰相”。

4、元行省制度,【重点讨论】,(3)职能,约在世祖末成宗(铁穆耳)初,元廷又对行省的名称、品秩、事权作了重要调整:

其一,“嫌于外重”,一律取消中书省宰执“系衔”;其二,降行省品秩为从一品,通常以平章政事二名为长官、少数行省特许增置左丞相一员,但品秩仍比都省低一级;其三,江南等处行枢密院并入行省,实行“絜兵民二枋而临制于阃外”的体制。

这三项举措大体奠定了行省作为地方常设机构的规模和权力框架。

4、元行省制度,【重点讨论】,(4)发展,5、两宋商业政策,【重点讨论】,

(1)宽松的商业政策,宋太祖下令说:

“榜商税则例于务门,无得擅改更增损及创收。

”宋太宗(赵光义939997年)下令说:

“自今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也就是说小额交易不得收税。

宋太宗还严禁官吏勒索、刁难商贾,官吏如果“滞留(商人)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

因而乞取财物,赃重者,徒一年”。

5、两宋商业政策,【重点讨论】,

(2)有所提升的商人地位,商人取得了从政的权力。

在宋朝一部分商法的制订过程中,商人还被政府邀为座上宾,参与修法。

北宋太宗朝,陈恕为三司使(相当于国家发改委主任),他在制订茶法时,就邀请了茶商数十人协商讨论、“各条利害”。

最终朝廷采取折中办法立法。

夷坚志记载:

“忠训郎王良佐,居临安观桥下。

初为细民,负担贩油,后家道小康,启肆于门,称王五郎。

”一位小贩竟靠着卖油使一家人过上了小康生活,还进入官场,位列三班。

这在宋代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宋朝统治者一方面鼓励“招商引资”,“诸市舶纲首,能招诱舶商,抽解货物,累价及五万贯、十万贯者,补官有差。

”另一方面,在开放港口设立市舶司加强管理,保护舶商在华利益和权利。

宋高宗(赵构1107-1187)时期的一条法规称:

“有亏蕃商者,皆重置其罪。

”,5、两宋商业政策,【重点讨论】,(3)鼓励“招商引资”,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开封城中有闹市、有酒楼、有茶馆、有妓院,城中夜市至三更方尽,五更时分又再燃灯开张,夜以继日,人烟不断,可谓“不夜城”。

大相国寺是京师最繁华的贸易市场;建隆观“观内东廊于道士卖齿药,都人用之”。

庄绰鸡肋编:

“广南风俗,市井坐估,多僧人为之,率皆致富。

又例有家室,故其妇女多嫁于僧。

”,5、两宋商业政策,【重点讨论】,(4)商业的长足发展,苏轼曾专门为一位卖油馓子的老妇人写诗打广告。

诗曰:

“纤手搓来玉色均,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压匾佳人缠臂金。

”,宋朝和东南亚、中东、非洲、欧洲等地区50多个国家通商。

熙宁十年(1077)北宋税赋总收入共7070万贯,其中农业的两税2162万贯,占30%,工商税4911万贯,占70%。

因为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商税,农民负担并不重,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没有发生过全国性农民起义的朝代。

此后直到清朝末年,中国的商业税收入才再一次超过了农业税。

5、两宋商业政策,【重点讨论】,(4)商业的长足发展,6、宋元选官制度,【重点讨论】,

(1)宋科举制的完善科目与录取人数,宋朝科举考试的科目很多,有进士科、九经科、五经科、开元礼科、三礼科、三史科、三传科、学究科、明经科、明法科,此外还有制科、词科、童子科、武科、绘画试等。

唐代每年各科考试录取的人数不超过50人,经常才10-20人。

宋朝时录取名额扩大了10余倍,多则达到500-600人。

太宗在位21年,由科举授官的近万人,平均每年取500人左右;仁宗在位41年,单由进士科入仕的就有4570人。

徽宗在位期间,平均每次取680余名。

南宋取人更多。

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至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35年间共取士5917人。

据宋史选举志一载:

“进士科最广,名卿臣公皆系此选”,“登上第者不数年辄赫然显贵矣”。

仁宗一朝共13举,其中一甲前三名共39人,后仅五人未位及公卿。

据宋史宰辅表载,在宋133名宰相中,由科举出身的文士达123名之多,占宰相总数的92.4%,大大高于唐代的比例,而唐代有宰相368人,进士出身为143人,占宰相总数的39%。

州试时,由通判主持进士科考试,录事参军主持其他考试。

考官阅卷后,须在卷尾签署姓名,随后呈报礼部。

如发现有受贿作弊之事,考官和监考官均要受处分。

周试录取的考生参加礼部的省试,须将自己的家世、年龄、籍贯、参加科举考试的次数等如实写明,并要求有10人担保。

如有弄虚作假、违反考试规定之事,这10人就要连坐,并取消考试资格。

北宋雍熙二年(985年)建立考场内巡察制,设巡察官员,监察考官与考生的行迹,后称巡铺制。

6、宋元选官制度,【重点讨论】,

(1)宋科举制的完善考试程序,为严格考试纪律,实行“糊名”与“誊录”制度。

所谓“糊名”,是把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所以又称之为“弥封”、“封弥”。

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御崇政殿复试合格进士,采用“糊名考校”的办法。

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将“糊名”办法用于省试。

宋仁宗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又将“糊名”办法用于州试。

后来又根据袁州人李夷宾的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

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了。

6、宋元选官制度,【重点讨论】,

(1)宋科举制的完善考试程序,明朝赵秉忠殿试状元卷(现珍藏在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6、宋元选官制度,【重点讨论】,

(2)元选官制度元四等人制度,第一等蒙古人。

元朝的“国族”、“自家骨肉”。

第二等为色目人。

多西域人,部分契丹人。

第三等汉人(又称汉儿)。

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内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云南人、四川人;高丽人。

第四等南人(又称蛮子囊加歹新附人)。

指最后为元朝征服的原南宋境内(元江浙江西湖广三行省和河南行省南部)各族。

丞相、行省首席长官“必用蒙古勋臣”,“不以汉人为相”,平章政事、枢密院御史大夫“非国姓不以授”,仁宗延佑元年(1314)恢复科举取士但在名额分配上规定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乡试各取75名会试各取25名。

汉人南人超过蒙古色目百倍这种平均分配实际上是极大的不平等。

考试程序蒙古色目人考二场汉人南人需考三场。

考题难易也有差别。

6、宋元选官制度,【重点讨论】,

(2)元选官制度科举制,7、程朱理学,【重点讨论】,

(1)朱熹,朱熹(1130-1200年),南宋思想家。

字元晦,号晦庵。

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

早年出入佛、道。

绍兴十八年(1148年)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庆元六年卒。

31岁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

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与吕祖谦、陆九渊等会于江西上饶铅山鹅湖寺,是为著名的鹅湖之会,朱陆分歧由此更加明确。

朱熹建立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宣扬道学。

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修复岳麓书院,讲学以穷理致知、反躬践实为主旨。

白鹿洞书院学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教之目”。

“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之序”。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修身之要”。

“政权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接物之要”。

7、程朱理学,【重点讨论】,

(2)理学思想,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

天理是公道与良知。

朱熹说:

“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

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

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

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同物质,物象是因缘集合。

心,也是因缘集合。

心生法生,心灭法灭。

心本无罪。

大悲心,亦是这个心,菩提心亦是这个心,贪嗔痴,都是这个心。

【重点讨论】,

(2)理学思想,7、程朱理学,8、宋元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重点讨论】,

(1)马可波罗,马可波罗(1254-1324),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商人。

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旅行世家。

历时四年于1275年来到中国,在中国游历了17年。

回国后写出马可波罗游记(又名马可波罗行记东方闻见录)。

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同时,西方地理学家还根据书中的描述,绘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图”。

主要内容是关于马可波罗在中国的旅游纪实,兼及途径西亚、中亚和东南亚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情况。

全书以纪实的手法,记述了他在中国各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