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曹操的谋士——荀彧(经济论文).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88019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曹操的谋士——荀彧(经济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曹操的谋士——荀彧(经济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曹操的谋士——荀彧(经济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论曹操的谋士——荀彧(经济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论曹操的谋士——荀彧(经济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论曹操的谋士——荀彧(经济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论曹操的谋士——荀彧(经济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论曹操的谋士——荀彧(经济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论曹操的谋士——荀彧(经济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论曹操的谋士——荀彧(经济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曹操的谋士——荀彧(经济论文).docx

《论曹操的谋士——荀彧(经济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曹操的谋士——荀彧(经济论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曹操的谋士——荀彧(经济论文).docx

论曹操谋士——荀彧

  【摘要】封建王朝的更替中,知识分子在政治斗争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直接或间接的参与政治权利的变革。

本文论述了曹操手下著名的谋士荀彧,追随曹操二十多年,为魏集团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到最后结局的历史悲剧。

  【关键词】智囊团;荀彧;七条奇计;一心扶汉;悲剧命运

  三国时期,在曹操的阵营中起支撑作用的就是曹操手下的谋士,没有人才,一个集团便不会有未来。

曹操手下谋士众多,知名的就有十几个,如:

荀彧、郭嘉、程昱等,不知名的数不胜数,这些人组成了曹操的智囊团,为曹操出谋划策,可以说曹魏集团能有那样的功业,与智囊团是分不开的。

在这个智囊团中,荀彧可以说是曹操的首席谋臣。

  荀彧,字文若。

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生于公元162年,卒于公元212年,终年50岁。

东汉末期,荀氏是豪门大姓,名门望族,其祖辈也都是做官的。

史书中说:

“祖父淑,字季和,郎陵令。

彧父绲,济南相。

叔父爽,司空。

  三国时代的智谋人物,除了诸葛亮,似乎对荀彧的历史评价最高。

在荀彧少年时代,荀彧就显示出了其经天纬地之才,“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

‘王佐才也’”。

意思就是说荀彧具有可以辅佐英主成就帝王霸业的才能。

永嘉元年,荀彧被举荐为孝廉,出任守宫令。

  一、慧眼识英主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中平六年八月,董卓入主京师,社会矛盾变得更加尖锐。

各路诸侯推举元袁绍为盟主,统帅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

其实,各路诸侯表面上都是为讨伐董卓,实际上都是打着“奉旨讨贼”的旗号借机扩充自己的势力,为自身谋取利益。

一大批的士吏也身不由己的卷入此次政治斗争,刚出仕的荀彧便迈出了他人生很重要的一步。

  俗话说: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董卓入京后,荀彧认为:

“卓暴虐已甚,必以乱终,无能为也”。

于是就用“求出辅吏”为借口,巧妙地离开了董卓阵营。

在荀彧眼里,董卓知识一个残暴不仁的集团首领,绝对不是雄才大略的英主。

  后来,荀彧逃难到冀州,当时冀州已经归属“四世三公”的袁绍,袁绍的声威在当时可以说是四海之内?

?

人能及,“豪杰皆附绍,皆思为之报,州郡蜂起,莫不假其名”。

当时,荀彧的兄弟荀谌、同乡郭图等人都已经成为袁绍帐下谋士,袁绍以上宾之礼对待荀彧,希望荀彧能留在自己帐下,为自己出谋划策。

荀彧却见袁绍“终不能成大事”,初平二年,荀彧离袁绍而投曹操。

曹操知道荀彧来投靠自己,非常高兴,说:

“吾之子房也”。

任荀彧为司马,荀彧当时二十九岁。

荀彧到了曹操集团,如鱼得水,尽情发挥自己的才干。

事实证明,荀彧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

  从公元191年到公元212年,荀彧前后位曹操效命21年,不仅为曹操谋划了许多大计,还为曹魏集团举荐了大批人才。

如戏志才,郭嘉等人。

荀彧居间人的思想是“取士不以一揆。

”这无疑与东汉末年依门第族望举荐之风相悖。

赤壁战败后的曹操在撤退途中发出感慨:

“郭奉孝(郭嘉)在,不使孤至此”。

从这里,即可以看出郭嘉之才,也可以看出,荀彧推荐的人才绝对不是酒囊饭袋之辈,而是真有学识得人。

虽然荀彧推荐的人才,大多数都是颍川人士,但主要是颍川当时是曹操的势力范围。

当时人便盛称“汝、颍多奇士。

”荀彧推荐的人才在曹操帐下,逐步成为消灭群雄,平定天下的中坚力量。

曹操把“君之相为举人”列为荀彧卓著功勋之一,既是曹操对荀彧推荐人才的肯定,也是对荀彧的肯定。

  二、七条奇计

  荀彧到了曹营,一直是曹操的留守“大将军”,稳固着曹操的大后方,使得曹操没有后顾之忧。

期间充分展示了自身的军事谋略,长远的眼光。

  第一条,深固根本。

初平三年,曹操出任兖州牧,兴平元年,曹操东征陶谦,荀彧留守大本营兖州。

张邈,陈宫趁机发动叛乱,吕布率军准备攻打兖州。

此时,荀彧兵微将寡,处变不惊。

他先安抚其中两座城池,并且迅速出击出击杀死了勾结叛军的官吏,又智退郭贡大军,保住了曹操的大本营,并且劝谏曹操先保有兖州,深固根本,避免吕布等再次偷袭,建议曹操先平吕布,再图徐州,并且在征战中尽量减少杀戮。

曹操听取了荀彧的建议,大败吕布,巩固了自己的后方。

  第二条,奉迎天子。

公元196年,汉献帝讨回洛阳,对于是否奉迎汉献帝,曹操手下争论不休,始终没有统一意见,此时荀彧建议曹操说:

“昔晋文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

自天子播越,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匡天下之素志也。

今车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旧而增哀。

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

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

韩暹、杨奉其敢为害!

若不时定,四方生心,后虽虑之,无及。

”一番精辟的言论,让曹操采纳了荀彧的意见。

曹操最后奉迎天子,将天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

当时袁绍等人都认为汉室气数已尽,都有称帝之心,袁术便是最早称帝者。

毛玠便建议曹操“宜奉天子以令不臣,同时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其实因为是建议曹操佳节天子的名钳制诸侯。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正式形成。

  第三条,安抚主公。

曹操奉迎汉献帝后,袁绍不服,当时袁绍的实力天下第一,然而曹操北有袁绍,南有袁术,东有吕布,西有张秀等强敌未平,袁绍根本没把曹操放在眼里。

“绍益骄,与太祖书,其辞悖慢”曹操看了非常生气,想要出兵讨伐袁绍。

当时曹操手下众将士还以为曹操因为败给张绣生气,只有荀彧看出了曹操的心思。

荀彧劝曹操忍让,又把袁绍和曹操进行对比:

“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

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

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寡,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

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原为用,此德胜也。

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

绍之强其何能为!

”这就是著名的“四胜说”。

一番言论是的曹操的怒气被抚平,也大大增强了曹操面对袁绍必胜的信心。

  第四条,谋定官渡。

公元200年,曹操袁绍官渡决战,两军相持半年,曹军缺粮,曹操丧失信心,打算退兵。

此时,荀彧写信给曹操说:

“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

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

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

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曹操听从了荀彧的建议,继续和袁绍对峙。

后来采用投奔而来的许攸的建议,亲自率兵奇袭乌巢,杀掉袁绍的押粮大将军淳于琼,焚毁袁绍粮草,最后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从此,曹操一跃成为当时最大的诸侯,实力大增。

  第五条,一统北方。

官渡之战后,曹操想南下攻打刘表,荀彧说,“今绍败,其众离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兖、豫,远师江、汉,若绍收其馀烬,承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

”曹操依旧听从了荀彧的建议,重新屯兵黄河,随着袁绍病死,袁绍军团战斗力进一步被削弱,袁绍的几个儿子也开始为争夺权力内战不休。

曹操果断出击,率军攻打袁绍之子袁谭、袁尚。

这样,袁绍势力被消灭,仅剩残余,曹操一统北方,获得了相对较安定的发展局面。

  第六条,先谋定,后复典。

曹操领冀州牧后,有人建议他恢复九州制度,扩大冀州地域,让天下臣服。

荀彧劝谏曹操说:

“若是,则冀州当得河东、冯翊、扶风、西河、幽、并之地,所夺者众。

前日公破袁尚,禽审配,海内震骇,必人人自恐不得保其土地,守其兵众也;今使分属冀州,将皆动心。

且人多说关右诸将以闭关之计;今闻此,以为必以次见夺。

一旦生变,虽有守善者,转相胁为非,则袁尚得宽其死,而袁谭怀贰,刘表遂保江、汉之间,天下未易图也。

原公急引兵先定河北,然后修复旧京,南临荆州,责贡之不入,则天下咸知公意,人人自安。

天下大定,乃议古制,此社稷长久之利也。

”荀彧详尽的分析了恢复九州制度的利和弊,也让曹操本来犹豫不决的内心有了答案。

于是曹操将此事搁置,继续追剿袁氏兄弟残余势力,使其统治地区得到进一步巩固。

到建安十八年,曹操才恢复九州制度。

  第七条,智取荆州。

公元208年,曹操已经平定乌桓,灭了袁尚、高干。

从此再无后顾之忧,决定举大兵南下,讨伐刘表,曹操又一次向荀彧征询讨伐的策略,荀彧说:

“今华夏已平,南土知困矣。

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

”意思就是虚张声势,给刘表制造错觉,再出其不意,让刘表没有还手之机。

曹操采用荀彧的建议,果然轻而易举拿下荆州。

  以上七条奇计充分显示出荀彧军事谋略,战略眼光,说明荀彧是一个坚定沉着,智勇双全的谋士,思考问题表现出全局性、深刻性、预见性。

他投靠曹操并不是为了偷生苟安,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这也是荀彧人格的宝贵所在。

  三、荀彧之死

  曹操和荀彧的关系,可以说好的像蜀汉的刘备和诸葛亮一样,荀彧对曹操军事集团也可说是鞠躬尽瘁,曹操将荀彧、荀攸称为自己的左右手,更称赞荀彧为“吾之子房。

”也曾高度评价荀彧的功劳说:

“天下之定,彧之功也。

”直到东晋初,王导还说荀彧你是曹操的第一大功臣。

到了建安十七年,曹操想接受董昭等人的建议,为自己进爵国公,加封九锡,而荀彧却坚决反对,曹操因此而不快,荀彧知道曹操开始猜忌自己,在跟随曹操征讨孙权时,抑郁而终。

另一种说法是“太祖馈饮食,发之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

  其实,荀彧无论是抑郁而终还是饮药而卒,至少说明荀彧在思想上和曹操不是完全和轨的,还是存在不可融合之处。

荀彧之死肯定和他违背了曹操的意思有关。

为何荀彧会有如此的悲剧命运呢?

  首先,从主观上说,荀彧是当时知识分子,也是世族阶级的代表,他也有着强烈的归属感个责任感,即“生为汉臣,死亦汉魂”的封建正统观,无论汉室如何衰微,在当时始终是天下正统。

他也是抱着“匡扶汉室”的思想入仕的。

“彧德行周备,非正道不用心,名重天下,莫不以为仪表,海内英俊咸宗焉。

司马宣王常称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可以看出荀彧当时是天下仕人的仪表,也可以看出,荀彧对于汉室忠贞思想的根深蒂固。

当时的荀彧,虽然极富盛名,但是势单力薄,曹操则是汉室的将军,也需要谋士来帮助自己,所以二人一拍即合。

荀彧投靠曹操,知识把他定位在可以拯救汉室的英雄,绝非帝王。

后来曹操准备进爵封王,这与荀彧的初衷是完全相悖的。

作为东汉末大姓名士的领袖,荀彧辅佐曹操,可谓倾尽全力。

但随着曹操一统北方,曹操便开始谋划如何踢开刘氏,经营自己的天下。

这对荀彧来说是极其残酷的。

历史已经走上了汉亡的轨道,荀彧却依旧留恋在祖上世受汉室恩德的汉官威仪,可以说荀彧是被自己的思想捆缚而死,也可说是忠贞汉室的卫道而死。

  其次,从客观上说,随着一个旧时代的过去,和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曹氏和刘氏已经发生了关系上的质的变化。

荀彧作为一个谋士,至始至终还是要依附于统治者的重用才能得以施展才华,得以生存。

曹操在早期重用荀彧,也是因为曹操当时并不强大,各方战事吃紧,荀彧的才能可以满足曹操的需要,帮助曹操扩大领地,获得更大、更多的利益。

所以曹操才对荀彧委以重任,信任有加。

后期,曹操开始想经营自己的曹氏天下,结果反对最强烈的就是自己的首席谋士荀彧,荀彧极力阻止曹操进爵,以为“不宜如此”,操“由是心不能平”对于“宁教我负天下人,修教天下人负我”的曹操来说这是不可容忍的。

所以曹操对于贤士并不是真正的尊重,知识属于利用范畴,当荀彧这个人不能再为曹操所用,自然是要丢弃的。

这就我们所了解的王权之术不在乎牺牲谁,只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江山永固。

而荀彧没有及时的和曹操调整关系,在当时曹魏不然代汉的历史潮流下,荀彧成为汉室的陪葬品是必然的。

  最后,荀彧的死各种说法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可以看出一点,古人都有一种正统观,统治者更加在乎自己的正统地位,如李世民很忌讳别人说他是胡人之后,元代统治者也一样。

所以,后人,尤其是晋朝,必须承认魏的正统地位,才能说明晋取代魏是取代正统。

犹如《水浒传》的梁山好汉,大多数都希望接受朝廷招安,为朝廷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实际上还是承认赵家的正统地位。

大家觉得荀彧之死未免可惜,为何曹操不能容忍这样一位曾经为自己的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人?

我们是现在社会上可以包容万家思想的社会空气里长大的,而我们用现在的思想让曹操去包容一个后来如此反对自己的一个盖世英才,未免太苛求古人了。

  【参考文献】

  [1]陈寿.三国志[M].北京:

中华书局,2006.

  [2]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

中华书局,2006.

  [3]张大可.三国史研究[M].北京:

华文出版社,2003.

  [4]田志勇.三国志名篇解读[M].北京:

华文出版社,2004.

  [5]范晔.后汉书[M].北京:

中华书局,2005.

  [6]韩唐.三国十讲[M].哈尔滨:

哈尔滨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王准(1988—),男,四川蓬溪人,陕西师范大学201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杨敏杰(1990—),女,河南周口人,陕西师范大学201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