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新闻传播学考研历年真题及部分答案.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88568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大新闻传播学考研历年真题及部分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北大新闻传播学考研历年真题及部分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北大新闻传播学考研历年真题及部分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北大新闻传播学考研历年真题及部分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北大新闻传播学考研历年真题及部分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北大新闻传播学考研历年真题及部分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北大新闻传播学考研历年真题及部分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北大新闻传播学考研历年真题及部分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北大新闻传播学考研历年真题及部分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北大新闻传播学考研历年真题及部分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北大新闻传播学考研历年真题及部分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北大新闻传播学考研历年真题及部分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北大新闻传播学考研历年真题及部分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北大新闻传播学考研历年真题及部分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北大新闻传播学考研历年真题及部分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北大新闻传播学考研历年真题及部分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北大新闻传播学考研历年真题及部分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北大新闻传播学考研历年真题及部分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大新闻传播学考研历年真题及部分答案.docx

《北大新闻传播学考研历年真题及部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大新闻传播学考研历年真题及部分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大新闻传播学考研历年真题及部分答案.docx

历年真题及部分答案

2001年

一、填空题

1、“社会雷达”是传播学者施拉姆对传播功能的一种概括。

1957年,学者赖特提出传播具有娱乐功能。

学者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了著名的两级传播理论。

1948年发表了《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的学者拉斯韦尔提出了传播的三大功能学说。

1964年,学者鲍尔提出著名的“固执的受众”的观点。

2、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功能主要有经济全球化发展 、政治全球化加速 、文化交流融合全球化 。

3、著名新闻工作者李普曼称信息环境为虚拟环境英文为Pseudo-environment 。

4、大众传播时代的开始,一般认为应以大众报刊的出现为标志,大约在19 世纪30 年代。

5、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有三个要点,即媒介即人的延伸 、媒介即讯息 和“热媒介”

与“冷媒介” 。

二、名词解释

1、传播学中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符号可以分为信号与象征符,信号具物理性质,象征符则具人类语义性质。

语言是一种包含语音系统和意义系统,以口语为根本渠道,文字为辅助手段,用于人类交际的符号系统,是典型的象征符体系。

其作为从劳动中演化出来的信息传播手段,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

非语言传播一般而言指除语言传播外一切交流形式。

严格地说,是具有社会性共知的含义,被有目的地或解释为有目的地发出,被有意识地接受者反馈的,除使用言辞本身以外的人类属性或行动。

其包括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又称副语言,体态符号以及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物体语言符号等。

2、编码和解码

编码即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化为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符号的活动;解码则是传播对象对接受到的符号加以阐释和理解,读取其意义的活动。

编码与解码是传播的基本环节。

在传播的巴克模式,奥斯古德与施拉姆模式以及施拉姆德大众传播模式等模式中都有所体现。

文化研究学者认为编码与解码行为可以体现社会意识形态斗争,并且受传者在还原具体讯息内容,重建定义活动中不可避免地加入新的解读。

霍尔即将自己著作命名为《编码与解码》。

3、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概念由德国传播学者诺依曼在《沉默的螺旋:

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中阐发。

主要观点为:

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公开性和广泛性,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的意见加以认知,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

“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散,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4、使用与满足

“使用与满足”理论将受众看作是有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该研究源于20世纪40年代赫卓格、贝雷尔森、麦奎尔等分别对广播、报纸、电视进行的调查研究。

其开创了从受众角度考察大众传播的先河,但过于强调个人和心理因素,脱离媒介内容与生产提供过程,因而无法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关系。

5、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论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与恩格斯使用“交往”以描述人的总体活动之关系性,包括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

该思想得到我国学者陈力丹的阐发,形成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论,认为一定的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和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又有其独立和能动性的一面。

该理论要求将精神交往置于人类社会交往大系统中考察,有别于西方尤其是行为主义传播学,能够揭示信息产品的生产过程及结构,揭示人与人传播关系的本质。

三、简答题

1、大众传播理论中的社会责任论与自由主义媒介规范论各自的要点是什么?

有什么不同?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核心反映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观点,认为报刊是观点的“自由

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由企业,其要点包括1、任何人均有出版自由而不必得到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

2、除人身攻击以外报纸有权批评官吏,且此批评合法。

3、新闻出版不应该受第三者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

4、在涉及意见、观点、信仰问题上,真理与“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

社会责任理论以美国哈钦斯委员会报告《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为代表,是强调大众媒介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一定的义务的理论。

要点有:

大众传播具很强的公共性,因而传播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2、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必须符合真实、客观、公正等专业标准。

3、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制度范围内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或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

4、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自由媒介规范理论在与极权主义斗争中形成,而社会责任理论则是生产高度社会化背景下对前者的修正。

不同之出有: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鼓吹“观点的市场”,而随着媒介垄断程度增高,资源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因此新理论开始强调媒体的社会责任,而非一味主张其自由发布权。

2、前者强调传播者权利,后者则更多地考虑了作为公众的权利。

3、前者只是泛泛谈论意见,思想自由,而未考虑信息生产传播中作为企业的媒体机构为逐利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后者深刻认识到这种可能性并赞同从法律,制度与自律等方面加以约束。

2、什么是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它的的提出者是谁?

这个模式的局限性在哪里?

美国学者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首次提出构成传播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并按一定的顺序将之排列,形成了“五W模式”,包括主体、内容、渠道、受众、效果。

这是最早的传播模式之一,属于单向直线模式。

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信息传播学者香农和韦弗在《传播的数学理论》中提出一个描述传播过程的模式,被称为香农—韦弗模式,也是关于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该模式导入噪音概念,并提高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作用的认识,但此模式不能完全应用于人类社会传播,因为在社会传播中,传播的双方都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香农—韦弗没有考虑反馈细节,无法说明社会传播的互动特征。

3、“国际传播新秩序”论争的背景、焦点与实质是什么?

背景:

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不平衡状况。

二战后,亚非拉美许多国家取得民族解放,但是由于长期世界殖民体系的影响,发达国家对新闻和信息生产、流通的控制依然维持着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

发展中国家逐渐认识到,要改变受控制局面,必须改变现行不平等的信息传播体制。

焦点:

即如何看待信息的“自由流通”问题。

少数发达国家主张世界信息流通的绝对自由,不受各国政府的人为干预,发展中国家则认为在信息生产和流通结构不平等,少数发达国家对传播技术和媒介保持高度垄断的现状下,所谓“自由流通”不过是少数传播大国的特权,因此主张自由首先应表现为对各国各民族传播机会与权利的尊重和保障。

实质:

即在世界信息生产流通领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两大利益主体控制与反控制,渗透与反渗透的矛盾斗争。

四、论述题

1、试论“全球信息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的冲击。

2、试论“研究传播学”与“中国的社会发展”的关系。

2002年

一、 填空题

1.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于1957 年上天,活字印刷术于11 世纪40 年代由中 国人发

明。

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1946 在美国诞生。

2.1958年出版的《ThepassingofTraditionalSociety》是著名社会学者勒纳所著。

施拉姆在1964年出版的《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一书中,全面提出关于第三世界利用大众传播事业促进社会发展的系统理论、战略和建议。

3.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与周围社会环境中的其他组织机构团体以及公众的 关系。

4.“有限效果论”的观点,主要体现在经验 学派的研究成果中。

5.URL由使用协议、服务器域名 、文件所在服务器目录或路径 、文件名四个部分组成

6.施拉姆《传播学概论》(《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中,将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归为三个方面政治功能 、经济功能 、一般社会功能 。

二、 名词解释

1、李普曼

美国重要政治专栏作家,曾任多名美国总统顾问,撰写《自由与新闻》,《公众舆论》等书,提出:

“拟态环境”,这个概念阐述了现代社会“环境双重性”和大众传播对现代人行为的影响;“刻板印象”这个概念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

李普曼认为大众传播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也有强大影响力。

其著作对舆论、宣传等方面的传播研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2、现代化理论

现代化理论是关于现代化研究成果的集成,大致包括经典现代化理论、后现代化理论和第二次现代化理论。

经典现代化理论被认为是阐述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官僚制的现代社会革命性变化的有力理论,代表作为丹尼尔`勒纳的《传统社会的消逝》;后现代理论认为70年代以来先进工业国家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其核心社会目标非经济增长而是增加人类幸福和提高生活质量,其由艺术、美学发端,成为广泛的思潮。

代表作是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中国学者何传启等人提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认为继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后,第二次现代化将使工业社会进入知识社会,发展中国家则同时面对两大现代化任务。

持批判态度的现代化学者则发展了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等。

现代化理论在社会学、政治学等方面影响深远。

3、卢因

曾在柏林大学任教,二站中前往美国,执教于奥瓦尔大学。

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派代表,社会心理学中群体动力学研究和“场论”的开创者,在二战中对宣传研究基础上,于《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提出“把关人”概念,而被施拉姆认为是传播学的四大先驱之一。

4、传播学研究中的批判学派

传播学的批判学派是以社会学的法兰克福学派为源泉,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以传播学为研究对象的学派。

1941年拉扎斯菲尔德在《论传播中的管理研究和批判研究》中首次提出传播学经验与批判学派的对立。

批判学者认为资本主义制度连同其传播体制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大众媒介本质上是少数垄断资本对大多数人实行统治的意识形态工具,在方法论上批判学派重定性分析与思辩,在对象上着重考察与社会结构和意识

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

其分支主要有:

政治经济学派,以英国累斯特大学为中心,代表有默多克、格尔丁等;文化研究学派,以英国伯明翰大学为中心,代表有霍尔,莫利等;文化帝国主义,以马特拉、席勒等为代表。

5、WWW网站

WWW即wordwideweb又称万维网,是一个基于超文本方式(Hypertext)的信息服务检索工具,由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CERN研制成,将位于全世界Internet网上的不同地点的相关数据信息有机地编制在一起,其成功之处在于编制了一套标准的易掌握的超文本开发语言HTML信息资源统一定位格式URL和超文本传送通信协议FTTP。

WWW网站是通向某类万维网信息资源并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的系统。

最典型的就是门户网站,其提供网络接入服务,服务类型有电子公告牌、邮箱、社区、游戏、免费网络空间、电子商务平台等。

三、 简答题

1、举例说明“选择性接触”。

“选择性接触”假说指大众传播的受众并非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传播内容,而是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相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

卡兹等人出版的《个人影响》一书中提出制约大众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四种,其中即包括“选择性接触机制”,其由“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三个部分组成。

举例如下:

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进行的“伊里调查”表明,人们既有的政治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媒介接触行为,即具有支持共和党倾向的人(由社会经济地位,地理位置等决定)大部分只接触共和党的宣传,支持民主党者亦同。

现代社会,人们同样在个性和自己在社会网络中所处的位置基础上选择感兴趣的媒介或

内容,这是频道专业化等现象的成因,也是大众传媒营销中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的依据。

2、传播学的学术渊源有那些?

举出两个学科为例,它们是如何影响了传播学的发展的?

传播学的发展得益于二战后社会科学的蓬勃发展,其中包括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新闻学等。

心理学对传播学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中的卢因、霍夫兰均为心理学家。

卢因是完形心理学大师,其将“场论”应用于社会心理学创立的群体动力学探求个人与团体的关系,认为要改变态度不仅要考虑个人因素,而且要考虑其所属的团体规范等因素。

二战期间卢因领导的关于战时食品宣传的研究即在此思想指导下进行,研究提出了

“把关人”概念并发现讨论组的存在对传播效果的增强;霍夫兰进行的对传播学影响巨大的战时美国军队中说服研究和回到耶鲁态度改变的后续研究均在社会心理学指导思想下进行,其使用的实验方法,为后来的传播学者多次应用。

社会学对传播学影响更是深远。

四大奠基人之一的拉扎斯菲尔德于1940年在哥伦比亚任教并创立“社会应用局”,作为一个实证主义社会学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包括伊里调查及其报告《人民的选择》。

同时,杜威、帕克、库利、米德等人的实用主义立场对传播学经验学派;阿多诺、洛文塔尔、哈贝马斯等以社会学家和传播学者双重身份对传播学批判学派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简述知识沟假说。

知识沟假说于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帝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基础上形成。

其内容为:

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比社会经济地位底者更快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帝奇诺认为,除了接触媒介与与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因素外,造成知沟扩大的原因还有传播技能差异,已有知识储量差异,社交范围,信息选择记忆因素,传媒的性质等。

1974年, 卡茨曼着眼于新传播技术的发展,提出信息沟理论,是对知识沟理论的发展。

四、 论述题

1、评价麦克卢汉的“地球村”概念。

2、论我国传播媒介产业化趋势。

2003年

一、名词解释1、法兰克福学派

1923年在法兰克福成立了名义上隶属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学研究所,至1930年霍克海默任所长时名声渐起,围绕这一机构形成的学派即法兰克福学派。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代表,其主要以文化为核心思索对象,以批判为基本态度。

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阿多诺,二人曾合写《否定的辩证法》,著《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的本雅明、提出“社会过滤器”概念的弗洛姆、文艺批评家洛文塔尔、经济学家格罗斯曼,著《单向度的人》的马尔库塞等。

著《公共性的结构转换》和《传播行为理论》的哈贝马斯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旗手。

在传播学领域,传播学的批判学派正源于法兰克福学派。

2、媒介教育

随着大众媒介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日益深远,提高全社会成员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媒介使用能力”(medialiteracy)成为社会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以此为目标进行的一系列教育行为即媒介教育。

它不仅使受教者习得如何有效使用媒介以获取所需信息,还将使之具备抵抗媒介负作用,如拉扎斯菲尔德所言“麻醉作用”的能力。

此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与习得,对缩小社会“知沟”亦是必要前提。

3、哈钦斯委员会

又称“新闻自由委员会”。

20世纪30-40年代的美国,媒介业尤其是报业认为言论自由即出版自由,其权利受宪法修正案保护,其合法性并不比行政或司法机关弱。

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记者滥用权利,出现大量失实报道。

当时的法院判例、政府行为等多种迹象表明,行政、司法机关将采取措施约束新闻自由。

为使新闻自由不遭受外来管制,时任芝加哥大学校长的哈钦斯组织了当时美国社会学各界最有影响力的学者来讨论新闻界的行业自律问题,随后出版的报告《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是媒介社会责任理论的代表作。

4、休眠效果

霍夫兰等人在做态度改变研究时,在“可信度效果”的实验中发现“休眠效果”现象。

即低可性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

其内容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因而出现随着时间推移,高可性度信源的说服效果会减弱,而低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则有上升趋势。

5、德弗勒模式

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是在香农—韦弗模式上发展而来的,它克服后者单线缺点,明确补充反馈要素、环节、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

与此同时该模式还拓展噪音概念,认为噪音不仅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的任何一个环节、要素都会发生影响。

包括大众传播在内的各种社会传播过程,都可以由此模式得到一定程度的说明,但其局限在于将“噪音”作为唯一的一个外部因素。

6、认知结构

格式塔的顿悟论、60年代发展起来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论、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论等均认为学习不只是刺激与反映的简单联结,其中还有一个认知因素作为中介因素起作用。

学习的实质即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布鲁纳将认知结构定义为反映事物间稳定联系的内部认知系统,是由于感知和概括事物的一般方式,基于过去经验形成,并在学习中不断变动。

其是进一步学习和理解新知识的重要内部因素与基础。

布鲁纳又将之称为表征,并认为表征有三种:

动作性表征、印象性表征和符号性表征。

人主要通过这三种表征将知识融于认知结构中,这三种不同的认知方式体现了不同的学习方式。

二、简答题

1、组织(如企业)对外宣传时,可利用的传播手段、技巧有哪些?

2、什么是大众传播的“窄众化”?

这一趋势是对“大众”这一概念的有效批评和实践上的更正吗?

正如丹尼尔、托夫勒等人所预言,以信息革命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已经波及世界各地。

就大众传播领域而言,层出不穷的传播新技术,使传播出现了多样化、小型化、分散化的新局面。

大众传播原来是专业组织以技术手段同时向不同背景、不同兴趣爱好的公众传递信息,而现在此种“点对面”的传播正成为“点对点”的双向传播。

网络平台、数字电视等技术手段使得向特定受众传播专门化内容的服务得以实现,商业媒介组织为提高竞争力进行的市场细分和产品定位使专业频道、专业报刊等服务出现,大众传播出现了“窄众化”的趋势。

对于这种“窄播”(Narrow-casting)代替原有“广播”(Broad-casting)的变化,不少学者一方面提醒人们不要低估技术革命对大众传播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认为大众传播作为社会“黏合剂”将会长期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

虽然人类传播将越来越多样化和富有个性,但“窄众化”并非对“大众”传播理念的颠覆。

因为我们看到,传播主体仍然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管制、技术和成本造成的行业进入门槛和垄断依然存在;虽然出现了专业频道、点播等专门服务,但就整体而言,传播内容仍然是公开的,受众也仍然是社会上大量、匿名、分散的大众。

因此这一趋势提醒我们注意大众传播的新形式,却并非是对“大众”这一概念的有效批评和实践上的更正。

3、简述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研究与施拉姆“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各自的特点和异同。

4、简述传播的政治经济学关注的问题。

传播政治经济学即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传播现象,按照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生产方式及围绕之形成的生产关系,以及生产资料所有权,财富分配等。

从这一角度研究传播,即考察人类传播活动中对传播所需资料的占有、控制、分配传播过程制造的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关系与社会关系。

例如从这一角度出发,加拿大学者达拉斯`司迈斯认为,“受众”是媒介制造出来卖给广告商的商品。

就现实问题而言,传播政治经济学关注的有以下几个视角:

产业层面,私人性质和营利性质的媒介企业纵向一体化和横向兼并导致的垄断对社会的影响。

例如媒介接近权(therightofaccesstomedia)的问题。

政府层面,其宏观视角使之由媒介内部结构及信息产品内容扩大到与信息生产有关的一切领域。

例如政府作为产业管制者、政策制定者的角色问题,以及作为公共产品提供者和信息消费者,利益协调者等角色的职能问题。

目前西方世界解除管制

(deregulation)的潮流就是传播政治经济学义不容辞的思考对象。

国际关系和全球层面,跨国大媒介集体的垄断带来的问题,例如马特拉、席勒等人关注的文化帝国主义问题,以及建立全球信息传播新秩序的问题。

传播政治经济学作为传播批判学派的重要力量,以其特有的宏观、批判和现实主义立场正从其中心累斯特大学等地扩散,成为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巨大的传播学重要分支学科。

5、简述霍尔关于阅读的理论。

霍尔关于阅读的理论可以追溯到社会学中的“帕金模式”。

在《编码与解码》中,霍尔认为受众的符号解读过程并非是完全被动的,由于符号的多义性和受众背景的多样性,受众可以对文本信息做出多种多样的理解。

霍尔认为受众对媒介讯息有三种解读形态:

一是同向解读或“优先式解读”,即按照媒介赋予的意义来理解讯息。

二是妥协式解读,即部分基于媒介提示的意义,部分基于自己的社会背景来理解讯息。

三是反向解读或“对抗式解读”,即对媒介提示的讯息意义做出完全相反的理解。

在霍尔看来,大众媒介的符号化和受众的符号解读过程,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和各种从属性文化之间支配、妥协和反抗的关系,体现了“意义空间的阶级斗争”。

三、论述题

1、雪村的《东北人》绕过被音乐工业垄断的发行推广渠道,通过互联网和私人传播获得巨大成功。

请从传播主体多样化的角度谈谈这一现象所揭示的互联网对传统媒体工业体制造成的冲击。

2、结合国内外实际,评传媒集团化趋势。

3、从北京蓝极速网吧纵火案及政府此后的相关政策,谈一谈大众传媒与青少年问题。

4、试论如何测定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力。

2004年

一、 名词解释

1、Men,Messages,andMedia:

aLookatHumanCommunication

即施拉姆所著传播学奠基作品《男人、女人、信息与媒介》,我国新华社1983年翻译出版更名为《传播学概论》。

当时参与该书编写的几乎全是传播学的重要人物。

正是在此书中施拉姆提出了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并将他们的研究成果从社会心理学、政治学等中独立出来,视为传播学研究的组成部分,而本身亦成为学科创立者。

2、“冷媒介”与“热媒介”

系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分类法。

热媒介指传递的信息明确清楚,或曰清晰度高,因而受传者的参与度相对降低的媒介,如照片等;冷媒介指传递的信息不完整或模糊,或曰清晰度低,因而受传者的参与度也必须相对提高的媒介。

3、杰森·布莱尔

《纽约时报》记者,1998年进入报社实习至2001正式成为该报记者期间,撰写数百篇报道,由于“反应迅速”“富现场感”而得到报社高层的青睐,而实际上这些文章中的许多都是杜撰或抄袭的。

后《纽约时报》于头版显著位置刊文自曝家丑揭露杰氏劣行,成为当年美国新闻界影响最大的丑闻之一。

报纸道歉,总编辞职;体现纽约时报的新闻理想和专业主义;影响了它对普利策的竞争。

4、培养理论

又称“涵化分析”或“教化分析”,起源于美国60年代组织的由格伯纳主持的一个项目,该项目分析电视的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关系及人们对于社会认识的影响。

格伯纳等人认为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与理解现实世界发挥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媒倾向性造成人们心目中“主观现实”与现实存在的客观现实偏离巨大,但此影响乃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

因此“培养理论”一方面肯定“共识”是社会统一体存在的前提以及大众传媒在“共识”形成中的作用,又指出传媒倾向所带来的后果:

“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的差距。

其尤其强调电视媒介在“共识”形成中的作用。

5、大众社会理论

该理论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进入大众社会。

作为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大众传播发展的结果,过去那种传统社会结构、秩序已经被打破,社会成员失去统一的行为参照体系,成为孤立分散,原子化的大众存在,即所谓“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