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1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8711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4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1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1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1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1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1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1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1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1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1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1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1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1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1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1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1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1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1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1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1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1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12.docx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12.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12.docx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12

2020七年级上册语文

期末检测

学校名称姓名准考证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10页,共五道大题,22道小题。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准考证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将试卷、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17分)

班级以“少年正是读书时”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各组同学除进行专题研究外,还根据搜集整理的材料设计了一些学习任务。

请你根据要求,完成1–5题。

1.第一组同学向大家推介“最美书店”。

下面是展示文案的节选。

请你根据要求,完成

(1)-(6)题。

(8分)

【材料一】

最美书店,到底美在哪里?

那些真正做到“内外兼修”的“最美书店”值得同行效仿。

以跻身“世界最美书店”之列的南京先锋书店为例,它不仅为读者提供了惬意的阅读环境、舒适的咖啡区,还通过举办高质量的文化沙龙,为读者搭建起一座可供交流分享的公共平台,让喜欢读书的人①感温暖。

先锋书店的标语“大地上的异乡者”已经成为粉丝们②络的暗号。

书店之美决非只在颜值。

当书店经营者致力于为读者寻找真正意义上的好书,当读者沉浸于与书中伟大灵魂的美妙相遇,就已经定格了一间书店最美的姿态。

全民畅读书店(特钢店)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首钢特钢厂房为建筑基础【甲】将破旧不堪的半废弃工厂打造成石景山区乃至北京市的一个文艺青年聚集地。

几十吨钢材,几百吨水泥,不到半年时间,它成为了当地居民熟悉的陌生人。

工业感十足的硬朗建筑,混搭后现代室内装修风格,重新定义了阅读与时尚,给每位读者全新的阅读体验。

位于八宝山地铁站附近的全民畅读书店(朗园店),对平房院落加以改造【乙】利用平房接地气的优势,将阅读、美食、运动巧妙地融合在同一个屋檐下。

1000多平方米的平房院落,被布置成一个个既间隔又连通的空间,移步换景,别有洞天,有书可读,有景可赏。

2019中国书店大会,朗园店入选16家“年度最美书店”之一,成为本年度北京唯一上榜的书店。

【材料二】

从装订成册的纸质书到不限容量的电子书,从街角路边的实体书店到轻点鼠标就能浏览的网上书城,科技的发展带来的不仅是消费行为的改变,也在悄然影响着大众的阅读习惯。

实体书店的转型势在必然,24小时“书店+”模式应运而生。

刚刚被评为北京市2019年特色书店、位于石景山古城的“悦闻书屋”就是这样一家书店,它集书店、阅读空间、文化讲堂、私人影院、咖啡吧、水吧等多种业态为一体……这里不但有书,更有美和生活。

李克强总理指出,24小时不打烊书店的创建很有创意,是对“全民阅读”的生动③,希望把24小时不打烊书店打造成城市的精神地标,让不眠灯光陪护读者潜心前行,让手不释卷④,让更多的人从知识中汲取力量。

如今,24小时不打烊书店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1)依次给材料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1分)

A.供(ɡōnɡ)订(dìnɡ)B.供(ɡōnɡ)订(dīnɡ)

C.供(ɡònɡ)订(dìnɡ)D.供(ɡònɡ)订(dīnɡ)

(2)在【材料一】的①②两处依次填入汉字,正确的一项是(1分)

A.①倍②连B.①倍②联

C.①备②连D.①备②联

(3)在【材料一】的【甲】【乙】两处依次填入标点符号,恰当的一项是(1分)

A.【甲】破折号【乙】破折号B.【甲】逗号【乙】冒号

C.【甲】破折号【乙】冒号D.【甲】逗号【乙】破折号

(4)在【材料二】的③④两处分别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A.③推行④蔚然成风B.③推行④风靡一时

C.③践行④蔚然成风D.③践行④风靡一时

(5)结合语境,在【材料二】结尾的横线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这些文化空间,丰富了市民的精神生活,彰显了首都的文化特质,从而成为北京文化夜生活的新地标

B.市民的精神生活被这些文化空间点亮,它们也成为北京文化夜生活的新地标,首都的文化特质因此彰显

C.首都的文化特质因这些文化空间突显,市民的精神生活因此丰富,它们成为北京文化夜生活的新地标

(6)结合语境,你认为【材料一】中“熟悉的陌生人”在这里的意思是。

2.第二组同学结合在特色书店读书的经历,写下了一些切身感受,其中修辞方法或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执一盏茶,读一卷书,漫步其中,每一个角落都自成风景,在风景里静静翻上几页书,便没了时间和空间。

B.一个书店,就是一座城市。

阅读能带给人心灵的慰藉,犹如春风轻抚万物,润物无声地滋养着城市的荒原。

C.或许你曾有过这样的梦想:

走进书店,就走进布满点点星光的空间,仿佛置身在无垠的星空下。

俯仰之间都是书,随手挑出一本,找个位子,就是一段惬意时光。

现在,他已经做到了,你只需走进他营造的梦。

D.屋外是幽幽的山谷,偶尔听到风吹动芦苇的声音。

屋内是暖暖的阳光,偶尔能听到手翻动书页的声音。

早该留给自己这样一个下午,抱着最喜欢的书,眼睛看着窗外洒满阳光的芦苇,心里飘过曾经最美的时光。

3.第三组同学研究“国民阅读现状”。

他们根据调查数据制作了柱状图,请为这张图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2分)

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日前对外公布了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手机和互联网成为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媒介的主体,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为84.87分钟,人均每天互联网接触时长为65.12分钟;纸质书报刊的阅读时长均有所减少,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读书时间最长,为19.81分钟,12.3%的国民平均每天阅读1小时以上图书。

(《光明日报》2019年4月19日第9版)

 

4.2019年12月20日起,国家博物馆举办

《〈红楼梦〉文化展》,近600件文物、

文献和艺术品亮相。

第三组同学观看展

览时发现展览的主题是“隻立千古”。

位同学查字典得知“隻”的意思是“单、

单数”。

结合展览的内容,你认为

“隻立千古”在这里的意思是。

(1分)

5.第四组同学负责编辑班级的研究成果集。

请你根据要求,完成

(1)-

(2)题。

(4分)

(1)下面的四副对联,不适合加入成果集的一项是(2分)

A.笔近率更俗客少书随松雪雅情多①

B.欲知今古千年事且读中西万卷书

C.锦绣成文,原非我有琳琅满架,惟待人求②

D.小小店堂,诸子百家皆过客皇皇寰宇,三才万物入奇书③

注:

①欧阳询官拜太子率更令,别名欧阳率更。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

②琳琅,美玉,比喻美好的事物。

③皇皇,形容盛大。

三才,指天、地、人。

(2)这是成果集封面的设计草图。

请你从

楷书四大家中,为“少年正是读书时”

选择一种字体,并说明理由。

(2分)

答案:

1.

(1)答案:

A(1分)B、C(0.5分)

(2)答案:

D(1分)B、C(0.5分)

(3)答案:

D(1分)A、B(0.5分)

(4)答案:

C(2分)A、D(1分)

(5)答案:

A(2分)

(6)答案示例:

外观变化不大,但里面已经完全改变。

(1分)

2.答案:

B(2分)

3.答案示例:

2017年和2018年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媒介时长对比(2分)

4.答案示例:

《红楼梦》这座文学高峰,千古无二(1分)

5.

(1)答案:

A(2分)

(2)答案示例:

我选择赵孟頫的字体,赵孟頫的书法圆转洒脱,柔和清秀,与少年享受读书的状态和充满童趣的画面相符合。

(共2分。

“书体”“理由”各1分)

(1分)

【分析】

(1)

①本题考查多音字的辨析,结合语境来确定字的读音。

“提供”的“供”读作“gōng”,“装订”的“订”读作“dìng”。

②本题考查汉字的识记,结合语境对同音字进行辨析即可。

与“温暖”搭配的应该是“倍感”,与“暗号”搭配的应该是“联络”。

③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辨析。

甲处上文“全民畅读书店(特钢店)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首钢特钢厂房为建筑基础”然后引出下文具体内容,所以应该用破折号;乙处先总写“对平房院落加以改造”然后提示下文改造的内容,所以用冒号。

④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推行”是推广实行,“践行”要用行动去做某件事。

本句中24小时不打烊书店,是用行动去做全民阅读这一活动,所以应用“践行”,“蔚然成风”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风靡一时”形容某种事物字一段时期内非常流行。

本句是希望手不释卷成为一种风气,所以应该用“蔚然成风”。

⑤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

前文是在陈述一些24小时不打烊的书店,所以下文应该接着这些24小时不打烊的文化空间去阐述,所以应该用代词代替前面内容,这样衔接内容完整语气一致。

⑥本题考查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熟悉的陌生人”本来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用在这里是指“全民畅读书店”经过半年时间的修建,外观虽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但是里面已经完成又原来的废旧的特钢店变成了一个工业感十足的书店。

(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正确运用。

本句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春风”和“润物细无声”“滋润”指代不当,所以应该把“润物细无声”“滋润”删去换成“唤醒”。

ACD.正确。

B.有误,本句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春风”和“润物细无声”“滋润”指代不当,所以应该把“润物细无声”“滋润”删去换成“唤醒”。

故选:

B。

(3)本题考查根据材料对标题的拟写。

阅读文字材料可知,写2018年我国成年国民接触媒介的时长,柱状图中将2018年与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接触媒介的时长进行比较,结合两则材料可以拟定标题为“2017年和2018年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媒介时长对比“。

(4)本题考查词语的意思。

“隻立千古”读作的“隻”读作“zhī”,意思是《红楼梦》一书已经达到了难以逾越的中国文学高峰,千古无二。

(5)

①本题考查对对联的理解。

A.不适合,“笔近率更俗客少,书随松雪雅情多”这副对联是谈书法的,大概意思是说:

笔法接近欧阳询就不入俗,结字跟随赵孟頫就多含雅意。

BCD.正确。

故选:

A。

②本题考查汉字的书体。

楷书的四大家是:

颜真卿的书法精妙,端庄雄伟。

柳公权的书法骨力劲健。

欧阳询的书法平正中见险绝。

赵孟頫的书法圆转洒脱,柔和清秀,与少年享受读书的状态和充满童趣的画面相符合。

二、古诗文阅读(共20分)

(一)诗词积累(共5分)

6.请在下面的表格中填入恰当的七言诗句。

(5分)

①②③④⑤

 

【解答】答案:

①秋风吹散马蹄声

②我言秋日胜春朝

 ③自古逢秋悲寂寥(注意“寥”的书写)

④巴山夜雨涨秋池

 ⑤峨眉山月半轮秋(注意“眉”的书写)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二)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完成第7–9题。

(共6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7.读诗可能会遇到不同的版本,本诗最后一句还有一个版本是“随风直到夜郎西”,你认为哪一个更好?

请说明理由。

(2分)

答:

8.与本诗一样,古诗中多有借明月来抒发思乡怀人之情。

下列诗句抒发的情感与此不同的一项是(2分)

A.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9.诗的首句包含“树”和“鸟”两种意象。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一句中同时包含“树”和“鸟”两种意象的诗句,请你再写出两个这样的诗句:

“①”和“②”。

(每句诗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2分)

7.答案示例:

我认为“随君直到夜郎西”更好,诗人将自己的愁心托付给明月,明月相伴,随你一起去龙标。

明月本身就是含有思念的意象,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此处也是借明月来寄托思念与祝愿,何必再加入“风”呢?

(2分)

8.答案:

B(2分)

9.答案示例:

①枯藤老树昏鸦②两个黄鹂鸣翠柳(几处早莺争暖树、月出惊山鸟)

【分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解答】(7)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的意境着手分析,能有理有据的进行分析即可。

“明月”寄相思是文学传统,诗人将自己的愁心托付给明月,让明月伴随友人到龙标去,含蓄地表达了思念之意,不必借助“风”这一意向,从意蕴上来讲,“风”没有“月”表达的情感丰富。

(8)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理解。

根据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选出不同的一项。

ACD.相同。

B.不同,《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

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与其余几首诗的思乡思亲主题不同;

故选:

B。

(9)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积累。

根据题干要求和积累作答即可。

(三)阅读《咏雪》,完成第10–13题。

(共9分)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0.下列选项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俄而雪骤/暴风骤雨B.公欣然曰/不以为然

C.差可拟/阴差阳错D.因风起/因材施教

11.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翻译:

谢安在一个冬雪纷飞的日子里,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理解:

短短八个字,交代了时间、地点、故事的社会背景和主人公、事件的起因等,体现了文言文语言的精练。

B.与儿女讲论文义

翻译:

跟他的子女一起谈论诗文。

理解:

谢氏家族是世代诗礼之家,谢安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有时间和子女“讲论文义”,体现了对他教育的重视。

C.公大笑乐

翻译:

谢安听了开心的大笑起来。

理解:

从“公欣然”和“大笑乐”可以看出谢安一家人亲密无间的感情,能够感受到古代人美好的家庭生活情趣。

12.把下雪的情景分别比作“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你认为哪个比喻更生动形象?

请说明理由。

(2分)

答:

13.中国古代有很多“少年早慧”的故事。

请你根据上文和下面两则链接材料,概括说明“少年早慧”在谢道韫、夏侯荣、戴震身上分别有怎样的体现。

(3分)

【链接材料一】

荣①,字幼权。

幼聪惠,文帝闻而请焉。

宾客百馀人,人一奏刺②,悉书其乡邑名氏。

客示之,一寓目③,使之遍谈,不谬一人。

帝深奇之。

【链接材料二】

授《大学章句》④,至“右经一章”以下,震⑤问塾师:

“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

”师应之曰:

“此朱文公⑥所说。

”即问:

“朱文公何时人?

”曰:

“宋朝人。

”“孔子、曾子何时人?

”曰:

“周朝人。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

”曰:

“几二千年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师无以应,曰:

“此非常儿也。

注:

①荣:

夏侯荣,三国魏将。

②刺:

名帖,相当于现在的名片。

③寓目:

观看,过目。

④《大学章句》:

出自《四书集注》,是朱熹对《大学》的注释和补充。

⑤震:

即戴震,清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哲学家、思想家。

⑥朱文公:

即朱熹,宋朝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答:

10.答案:

A(2分)

11.答案:

C(2分)

12.答案示例:

“柳絮因风起”更生动形象,它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盐与雪花,形状不同,轻重有别,“撒盐”也缺乏美感。

由北风飞雪的严寒冬景,联想到东风吹拂的和煦春色,更富诗情画意,也表现出开朗乐观的胸襟以及对美好春光的向往。

(2分)

13.答案示例:

少年早慧在谢道韫身上体现为她的诗作贴切传神,新颖巧妙,“咏絮之才”也作为成语流传下来;在夏侯荣身上体现为过目不忘,记忆力惊人;在戴震身上体现为善于独立思考,不盲从,能提出独到见解。

(共3分。

“谢道韫”“夏侯荣”“戴震”各1分)

【分析】参考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

“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

“跟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他哥哥的女儿说:

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

”太傅大笑起来。

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解答】(1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骤:

大/大;

B.然:

……的样子/这样;

C.差:

大体、差不多/差错;

D.因:

凭借/根据。

故选:

A。

(11)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AC.正确;

B.有误,“儿女”指子侄辈的人。

应翻译为:

跟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故选:

B。

(12)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赏析。

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再从修辞的角度进行分析。

可以认为“撒盐空中”好,也可以认为“柳絮因风起”好。

如果认为“撒盐空中”好,可以从形似上进行分析,因为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

如果认为“柳絮因风起”,可以从神似上进行分析,柳絮因风起除了说明颜色,比喻了雪纷飞的感觉,构成了一幅灵动的雪花翻飞图。

(13)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从文本内容来看,通过吟咏的诗句表现出谢道韫的聪明,谢道韫所对出的句子,即有意象又有蕴意,形象贴切;根据所给的链接材料一中的“宾客百馀人,人一奏刺,悉书其乡邑名氏。

客示之,一寓目,使之遍谈,不谬一人”,可以看出夏侯荣记忆力惊人,过目不忘;再根据链接材料二中的“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等句子,可以看出戴震善于独立思考,不盲从,能提出独到见解。

三、现代文阅读(共18分)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第14–16题。

(共8分)

【材料一】

读书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亢不俗不谄。

——贾平凹

读书不能保证命运会更好地对待你,但是可以保证你更好地对待命运。

你所遇到的所有困惑在书中都有答案。

读书是成本最低【甲】最大的一种投资。

读书是一个缓慢变现的过程,但是会持续变现。

——白岩松

【材料二】

人类文明的成果是通过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

每个国家都有几部经典,渗透到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

就文学经典而言,英国的莎士比亚,法国的雨果,俄罗斯的普希金、托尔斯泰,德国的歌德,丹麦的【乙】等,都是进入国民基础教育,扎根在青少年心上,成为一个民族年轻一代精神“底子”的。

具体到中国,要在中学开设四门经典选修课:

《论语》、《庄子》选读,唐诗选读,《红楼梦》选读,鲁迅作品选读。

当然,究竟哪些是我们民族精神源泉的经典,该在中学开设什么经典选读课,这是可以讨论的,但经典阅读,实在是民族精神建设的一件大事,是应该认真对待的。

——钱理群

【材料三】

真正的读书,是学习与创造的结合。

读书不仅是信息的输入,还要边读边消化、吸收、生发、开拓,并进行实际运用。

所以读书非经处理就不能为读者所用,而且最好是“趁热打铁”。

可以借用“热处理”这种金属加工工艺的名称,“热处理”的具体表现就是在读书过程中始终开动脑筋,全面调动智能因素,即不仅借助记忆力来尽可能记住它,还善于联想、想象与思考,这样所读的书才能至少有一部分在你脑中“发酵”,你的收获也就不仅仅限于书中提供的内容。

知识的实际运用最为多见的表现是写文章。

写是边学习边创造过程中最为艰苦的一环。

写文章也不是一切都想好了再写,而是必须在写的过程中加深学习、加深思考,并在语言上字斟句酌,力求准确而有“寸劲”。

有时为了琢磨一句话,可能用掉一两个小时,看起来效益太差,实际是对思维能力的最大训练。

也有人一辈子过不了写作关,就因为没在写作的【丙】、分寸感上用功夫。

——金开诚

14.三则材料围绕读书的话题,从①、②、③三个不同的方面进行了分析。

(3分)

15.根据上下文,将材料中【甲】【乙】【丙】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3分)

16.【材料二】中提到的《论语》和鲁迅作品,我们本学期都接触过,请选择其中一部,结合自身体验,谈谈这部作品如何给我们民族年轻一代打下精神的“底子”。

(2分)

答:

答案:

14.答案示例:

①为什么读书②读什么书③怎样读书

(共3分。

共3空,每空1分)

15.答案示例:

①收益②安徒生③准确性

(共3分。

共3空,每空1分)

16.答案示例:

我选择《论语》,通过学习课文,我懂得了要加强自我反省,要安贫乐道,要坚守气节,这都能帮助我们打好精神的底子。

(共2分。

每个“理由”1分)

【分析】本题是关于“读书”的主题阅读,第一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与概括,第二题考查材料信息的理解和补充语句能力,第三题考查阅读拓展和语言表达能力。

【解答】(14)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进行概括。

根据“读书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可知,材料一主要是围绕“为什么读书”进行分析的;根据“每个国家都有几部经典,渗透到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究竟哪些是我们民族精神源泉的经典,该在中学开设什么经典选读课,这是可以讨论的,但经典阅读,实在是民族精神建设的一件大事,是应该认真对待的”可知,材料二主要围绕“读什么书”来进行分析的;根据“读书不仅是信息的输入,还要边读边消化、吸收、生发、开拓,并进行实际运用”可知,材料三主要围绕“怎样读书”来进行说明的;

(15)根据前后文的内容和提示来补充语句。

根据前文“成本最低”和后文“读书是一个缓慢变现的过程,但是会持续变现”的暗示,甲处应该填“收益”比较恰当;根据“就文学经典而言,英国的莎士比亚,法国的雨果,俄罗斯的普希金、托尔斯泰,德国的歌德”的暗示,安徒生的童话是文学经典,所以,乙处应该填“安徒生”;根据“写文章也不是一切都想好了再写,而是必须在写的过程中加深学习、加深思考,并在语言上字斟句酌,力求准确而有‘寸劲’”“有时为了琢磨一句话,可能用掉一两个小时,看起来效益太差,实际是对思维能力的最大训练。

也有人一辈子过不了写作关”的暗示,丙处应该填“准确性”;

(16)结合《论语》和鲁迅作品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说说自己的收获即可。

例如:

结合《论语》的内容从如何做人、学习、思考、交友等方面来谈对自己的启迪;结合《朝花夕拾》的内容,从深刻认识了封建思想的害人本质,也了解了先生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自在生活的美好愿望。

(二)阅读《我的国文启蒙》,完成第17–20题。

(共10分)

我的国文启蒙

余光中

每个人的童年未必都像童话,但是至少该像童年。

若是在都市的红尘里长大,不得亲近草木虫鱼,且又饱受考试的威胁,就不得纵情于杂学闲书,更不得看云听雨,发一整个下午的呆。

我的中学时代在四川的乡下度过,正是抗战,尽管贫于物质,却富于自然,裕于时光,稚小的我乃得以亲近山水,且涵泳中国的文学。

我相信一个人的中文根底,必须深固于中学时代。

若是等到大学才来补救,就太晚了。

所以每次忆起童年,我都心存感慰。

  1940年秋天,我进入初中,不能算是什么名校,但是教学认真。

我的中文底子,都是在那几年打结实的。

国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