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投资学第45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8716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9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投资学第45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国际投资学第45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国际投资学第45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国际投资学第45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国际投资学第45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国际投资学第45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4页
国际投资学第45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4页
国际投资学第45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4页
国际投资学第45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4页
国际投资学第45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4页
国际投资学第45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4页
国际投资学第45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4页
国际投资学第45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4页
国际投资学第45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4页
国际投资学第45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4页
国际投资学第45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4页
国际投资学第45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4页
国际投资学第45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4页
国际投资学第45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4页
国际投资学第45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4页
亲,该文档总共7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投资学第45章.docx

《国际投资学第45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投资学第45章.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际投资学第45章.docx

国际投资学第45章

第四章国际投资理论

[本章目录]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国际投资理论

第二节国际间接投资理论

第三节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教学内容]

国际投资理论包括: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国际投资理论和西方经济学者的理论。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国际投资理论

(任映国P22——P45)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输出的看法

马克思认为,资本过剩是由于资本的两大特性——增殖性和剥削性——造成的。

(为了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必然要扩大生产规模,加快资本积累,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为了榨取逐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必然要加紧剥削工人阶级,使他们的支付能力相对下降。

“资本过剩”是资本输出的物质基础和必要前提,资本输出是过剩资本的重要出路。

(“如果资本输出国外,那么这种情况之所以发生,并不是因为它在国内已经绝对不能使用。

这种情况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它在国外能够按更高的利润率来使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85页)。

这说明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是资本输出的最根本的动因。

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资本输出已经出现但活动与数额都很少。

但是,后来频繁而又大规模的资本输出证明了马克思上述论断的科学性。

二、列宁关于资本输出的看法

列宁在马克思关于过剩资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关于资本输出的理论。

列宁阐述了垄断是形成过剩资本的根本原因,(在垄断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具有必然性和可能性。

其必然性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由于国内垄断地位的确立,使能够获得到额利润的经济部门已被垄断资本分割和控制,从而无法进入这些部门;二是由于垄断提高了资本有机构成,使利润率下降。

这样垄断资本家手中的资本就必然会输出国外成本低利润率高的地方。

“其所以有资本输出的可能性,是因为许多落后国家已经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流通范围,主要的铁路已经建成或已经开始兴建,发展工业的起码条件已有保证等等。

”(《列宁全集》,第2卷,第783页)过剩资本是资本输出的基础等。

列宁当初认为,资本输出只有利于输出国而不利于输入国。

现在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这种说法不符合实际。

(现在的情况不同了:

国际投资是国际资本流动;是双向的投资;是平等互利的。

第二节国际间接投资理论

(任映国主编教材P24——P45;杨大楷主编教材P52——P67)

一、传统的国际资本移动理论(古典理论模型)

它可称为关于国际资本移动原因和效应的古典理论模型。

它主要以证券投资为研究对象。

它产生于二次大战后国际直接投资大规模发展之前。

该理论认为,世界各国的商品和生产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性的市场,没有任何妨碍资本流动的障碍。

因此,各国利率的差异将引起资本在国际间的移动,移动的方向是从利率较低的资本充裕国流向利率较高的资本稀缺国,直到利率差异消失为止。

它是资本资源在世界范围内重新配置的过程,重新配置的结果是使世界总产量增加,对资本充裕国和资本稀缺国都带来好处。

该理论比较适用于资本的短期流动和一些证券的国际流动,许多西方学者认为目前该理论仍然有效。

二、现代证券投资理论

现代证券投资理论的核心是:

将投资的收益和风险问题同时给予考虑和衡量。

(一)证券组合理论

纽约市立大学巴鲁克学院经济学教授H·马尔可维茨于1959年出版的《证券组合选择》一书中提出该理论。

主要内容:

(杨大楷主编教材P53与P59)

(二)资本资产定价理论CAPM(CapitalAssetPricingModel)

1963年马尔可维茨的学生W·夏普提出。

代表作有《资本资产价格:

在多风险情况下的市场均衡理论》与《在股票组合和资本预算中风险资产的估计和风险投资的选择》。

主要内容:

(杨大楷主编教材P60与P65)

(三)资产套价理论(APT理论)(ArbitragePricingTheory)

1976年与1977年史提夫·罗斯分别发表了《资本资产的套价理论》、《风险、收益和套价》两篇论文,建立了该理论。

主要内容:

(杨大楷主编教材P65与P67))

第三节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现在简要介绍一下西方有关跨国公司和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的理论流派

一、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MonopolisticAdvantageTheory)又称“市场不完全理论”。

(海默——金德尔伯格学说,即:

TheHymer——Kindleberger)

(一)传统的国际资本运动理论

1、传统的国际资本运动理论

从历史的角度看,20世纪50年代以前,西方对国际投资的理论解释仅限于对在投资实践中占较大比重的对外证券投资行为进行评论。

其中占统治地位的理论是赫克歇尔——俄林(Heckcher——Ohlin)的资源禀赋理论。

这是传统的国际资本运动理论。

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

(1)各国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运动是有效的或是完全竞争的;

(2)国际资本流向是从资本充裕的或过剩的国家流向资本短缺的国家;

(3)国际资本流动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国之间金融利率的差异。

如果甲国的长期利率比乙国高,则说明甲国的资本比乙国更为稀缺,乙国的资本必然回流向甲国,直到两国利率相等为止。

这一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国际投资实践张的对外证券投资行为的解释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些学者试图运用国际证券投资理论解释国际直接投资实践,但是,两者相差甚远。

自二战结束以来,对外直接投资实践出现了新的特点:

2、20世纪60年代国际直接投资实践的特点

(1)各国产品和生产要素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垄断;

(2)60年代的投资资本流向呈现多向性

第一,发达国家之间相互渗透(在发展对外投资的同时,也积极引进外资);

第二,资本短缺国家也向发达国家输出资本(并一定是资本过剩,如印度)。

(3)国际直接投资的根本动因不是各国利率的差异。

例如:

政局不稳、利率高的国家的资本流向政局稳定、利率低的国家;

政局稳定、利率高的国家的资本流向政局不稳、利率低的国家(国内的某种限制造成)

传统的理论已不能解释国际直接投资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

此时,新理论产生。

最早的是:

(二)垄断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

垄断优势被称为“独占性的生产要素”优势,或厂商特有优势。

垄断优势理论是海默(S.Hymer)于1960年在他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

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首次提出来的。

海默因而被称为国际直接投资的先驱。

这一理论后经金德尔伯格(C.P.Kindleberger)、凯夫斯(R.E.Caves)等学者的发展而形成其理论体系,并成为后续的各种直接投资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

1969年,金德尔伯格出版了《美国公司在国外》一书,与海默的观点基本一致。

[1960年,海默发表的博士论文中,第一次论证了外国直接投资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外国金融资产投资,从而在理论上开创了以外国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的新的研究领域。

在海默之前的贸易或金融学家认为,外国直接投资在本质上等同于外国金融资产投资,只是承担的风险不同而已。

海默认为外国直接投资不是一个简单的资产交易过程,它包括非金融和无形资产的转移,是跨国公司使用和发挥其内在组织优势的过程。

当时,海默的论文并没有被多数学者重视。

直到1976年,海默的博士论文才得到正式出版。

前面已述,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假定:

各国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即市场具有效率、信息不产生费用、没有贸易障碍、公平竞争等),各国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值或价格由各国生产要素秉赋的相对差异决定。

资本从资本供给丰裕且利率低的国家流向资本供给稀缺且利率高的国家。

国际资本流动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国利率的差异。

海默认为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说明的是证券资本的国际流动,它不能解释二战后发达国家企业技术和管理才能的转移。

他深入研究了美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指出一个厂商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其真正原因并不在于各国利率的差异,[该理论的精髓、基本观点是:

国内、国际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企业的垄断优势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或根本原因。

]而是以不完全竞争为前提的的市场不完全性为对外直接投资打开了大门。

如果产品和各种生产要素的市场运行是完全有效的,则对外直接投资就不可能发生,对外直接投资是市场不完全的副产品。

1、市场的不完全性

市场不完全理论的核心基于一种假设:

企业具有全球区位经营观念。

企业的对外投资是对当地竞争者所占优势的有效利用。

在市场完全的条件下(即市场具有效率,信息不产生费用,没有贸易障碍,市场主体完全公平竞争),国际贸易是企业采育国际市场或对外扩张的唯一方式,企业根据比较利益原则从事进出口活动。

但是,现实生活中的市场是不完全的,,这种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性为对外直接投资打开大门。

市场的不完全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政策干预经济造成的不完全性

①关税、进口限额和其他非关税贸易限制。

例如,对进口商品的管制等。

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这些限制因素对企业在被保护国从事对外直接投资(而不是出口)起重要的促进作用。

②税收(赋税)。

对外直接投资可产生于两国税法的不同。

如果母国税法允许国外投资利润递延交纳,将有利于企业在国外的对外直接投资。

例如,子公司的利润实际汇回到母公司时才向所属母国交纳所得税。

③政府其他管制。

例如,价格管制、利润管制、反托拉斯法等。

(东道国不管制)这些管制促进国内企业纷纷到世界各地开办企业。

(2)自然产生于(产品和要素)市场的不完全性。

这种“非自然”和自然的市场不完全性严重地阻碍了国际贸易,减少了贸易带来的益处,从而导致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参与国际市场。

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公司代替了自由贸易,对外直接投资代替了商品和劳物的进出口。

2、垄断优势

(关于美国企业……处于有利地位。

这些优势被称为厂商特有因素,这些因素必须能够在企业内部进行转让。

(1)技术优势。

即技术专利:

产品开发和更新能力、先进的生产工艺流程等。

狭义的技术优势为产品优势。

广义的技术优势应该包括特殊的销售技巧、优越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技术,以及优质的产品和先进的生产工艺流程等。

这是跨国公司最重要的垄断优势。

跨国公司有极强的科研能力,并投入巨资,开发新技术,与单纯的技术转让相比,它更倾向于拥有先进的技术并且内部化使用,以保持垄断地位,并获得最大利润。

(2)对某些原材料的垄断。

“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

(3)先进的管理经验。

与拥有的先进技术相适应,跨国公司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总结出一套优越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技术经验,对生产经营活动实行高效率的管理和控制。

(4)雄厚的资金实力。

金融和货币方面。

与资本信贷市场的特殊关系。

大公司一般都能以较低的利润获得贷款,并且具有广泛的渠道获得资金来源,此外还有跨国银行等与之相配套,从而似的跨国公司在金融和货币上形成优势。

跨国公司自己还可以在各子公司之间灵活调度数额庞大的资金,这是一般国内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

(5)信息优势。

大型跨国公司拥有先进的通讯设备,分支机构遍布世界各地,信息灵通。

总部可以根据新的经济信息,随时作出决策。

(6)国际声望。

大型跨国公司历史悠久,声名显赫,其产品更容易打入国际市场。

例如,“飞利浦”致歉。

1997年4月30日《服务导报》的文章《“飞利浦”进一步表态洋厂商频频致歉说明了什么》报道:

在南京市场出现的“飞利浦风波”是飞利浦小家电内部机构的差错。

事情发生后,设在上海的飞利浦(中国)投资服务有限公司十分重视,在协调、处理好内部关系的同时,郑重重申飞利浦产品“全球免费保修”的宗旨不变,保证飞利浦的承诺决不落空。

在调整了小家电南京办事处负责人之后,公司协调好与代理商的关系。

飞利浦不希望办事处与经销商之间的纠纷危及消费者的利益,危及飞利浦市场的形象。

97年,海南乐普生商厦对售后服务不到位的索尼产品亮“红灯”,将索尼产品全部撤出柜台,引起极大震动,索尼方面很快在媒介上公开向乐普生商厦和中国消费者道歉。

“3.15”晚会上,“三星”等洋彩电被“暴光“后,三星集团中国总部通过媒介向中国消费者说”对不起“,表示了真诚的歉意。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保护消费者权益远东的不断深入,对于任何一个归外品牌来说,一方面面临中国民族工业的顽强抵抗,另一方面,则面临其他洋品牌的激烈竞争。

质量和信誉成为极为重要的砝码。

在双重压力下,洋货来不得趾高气扬。

洋厂商变得越来越谨慎。

(7)有独立的销售网络。

有自己独立的销售系统,而且与国际包销商有长期固定的业务,对销售渠道有较强的控制能力。

在销售成本和速度方面占有优势。

例如,传销。

美国对沙特出口原油销售的控制。

以上的技术、管理与组织技能、销售技能等一切无形技能在内,成为产品和工艺过程中知识资产优势。

企业拥有了它,为什么会有垄断优势?

第一,该企业以前开发获得这些知识资产时,已支付大量费用。

该企业控制这些知识资产,利用它制造高质量产品,,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开发似的这些知识资产所发生的(边际)成本趋于零,或者与投资报酬相比,知识资产成本趋于无限小。

第二,知识资产的使用富有弹性,在一个国家应用后,并不排除在其他国家应用。

进行直接投资的企业在国外应用这些知识资产所发生的边际成本很低,一旦某项专有技术被开发出来,海外子公司便可以从母公司那里获得这种技术而不支付额外费用。

东道国企业要想得到同样的知识资产技能,就需要付出全部费用,东道国企业无法和外国直接投资企业(子公司)相竞争。

第三,直接投资企业拥有上述较高水平的知识资产,就能产生差别产品。

所谓差别产品,就是和其他同类产品相比较,在质量、包装和牌号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别的产品。

这样,直接投资企业对其产品的价格和销售量就有一定程度的垄断权力,获得一定数量的垄断利润。

跨国公司拥有技术优势,可以说明水平型直接投资现象,即跨国公司在许多国家设厂生产同样产品,以取得产品的多样化垄断。

(8)规模经济优势。

这是指跨国公司在某个工厂的规模经济效益挖掘已尽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增加企业经营数量来减少单位经营成本,获取多厂经营规模节约收益。

而当国内市场的容量不足于容纳最大限度获取多厂经营收益的工厂数量时,企业通过向外扩展来开拓新的市场范围,其产品单位成本比本地企业的要低。

例如,一个跨国公司指定它的在邻国的子公司生产某一种产品。

如果在这个邻国中,销售这种产品的市场容量不够大,不足以使企业达到最适度的规模,也就是大不到最低平均成本的那种产品时,本地企业只能以小于适度的规模进行生产,产品成本必然较高。

但是只要那个跨国公司允许子公司的产品除了供应这个邻国的市场外,还可以通过其他子公司在其他国家的市场上销售,那么,这个子公司就有条件以适度规模进行生产,其产品成本比本地的肯定要低,因此,具有竞争性优势。

例如汽车的生产。

跨国公司可以利用国际专业化生产避免本国和东道国市场对规模经济的限制,利用各国生产要素的差别,通过横向一体化取得内部规模的优势,利用纵向一体化取得外部规模经济的优势,并使之转化为公司内部的利润。

(评价。

略。

任映国P46)

(三)给我们的启示:

利用厂商垄断优势理论提高我国境外企业特有优势

从厂商垄断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中我们不难得出结论:

国内外市场的不完全性和厂商垄断优势即厂商特有优势是跨国公司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

我国二十多年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我国企业要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特有优势。

经过二十多年个改革开放,我国企业的整体素质以有了很大提高,不少具备了冲击国际市场能力的企业利用自己的某些特有优势进行跨国投资,在最初十年中,我国海外企业数量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增长率都达到50%,超过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最初十年的发展速度。

目前我国已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大约5700家境外企业,投资领域包括农业资源开发、生产加工、交运、医疗卫生、旅游餐饮、资讯服务等。

截至1998年底我国对外投资总额约为61.8亿美元(金融企业除外),仅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0.15%,1999年这一数字接近70亿美元。

即使按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提供的数字,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为220亿美元,在世界对外投资母国中居第21位,仅占世界接投资存量的0.55%。

这说明我国对外投资发展速度虽快,但对外直接投资的总规模不大,占世界投资存量的比重太小。

目前我国对外投资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够理想,盈利的只有三之一。

我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境外企业缺乏自己的特有优势。

如果境外企业仅靠某一项或某几项特有优势,那么它最多只能获得某一时的优势,企业的发展就不能持久,最终结果可能是失败。

所以,我们从厂商垄断优势理论的启示中研究如何创造我国企业的特有优势应当成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我认为,目前我国境外企业要增强或创造更多的特有优势需要解决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保我国境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

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它必须符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现代企业制度主要包括: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等内容。

由于受到传统经营和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境外企业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方面严重滞后,其经营机制还未能完全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

主要表现在:

首先是产权关系不明确,企业所有者缺位。

企业缺乏人员安排、资金支配和收入分配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它必须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包括: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等内容。

由于受到传统经营和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境外企业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方面严重滞后经营自主权,主动性和能动性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我国境外企业的产权管理与业务监督的矛盾突出,在境外投资不能很好地按照国际游戏规则行事,不能与外国产权明晰的企业制度对接。

其次是我国境外企业的经营责权不分明。

我国境外中主要是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的产权是国家的,但是,“国家”将这个权交给谁,谁就是所有者。

“所有者”很多,但是承担企业资本经营责任的人很少。

经营责权不分明的企业参与不了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否则就是拿国有资产去下赌注。

最后是政企不分现象依然存在。

这会使我国境外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上不能及时调整战略,坐失良机,这也是产生腐败的原因之一。

因此,我们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一是明确国家和企业的权利和责任,政府通过制定和执行经济政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宏观干预,而不直接干预境外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二是根据政府的经济政策和竞争规则,企业真正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优胜劣汰,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三是国家通过制定和执行法律规定,约束政府官员、企业管理者和公民的行为,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减少腐败机会。

总之,我国境外企业有了健全的机制,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后就有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活力,这也是对外投资发展壮大的重要条件。

2、加速企业科技创新拥有先进技术优势

厂商垄断优势理论告诉人们,现代对外直接投资中企业对无形资产的控制比对物质资源的控制更为重要,而在无形资产中又以先进技术的控制与应用最为重要,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企业有没有层出不穷的高新技术,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大问题。

九十时代以来,美国新经济的出现,发达国家跨国企业迅速发展的实践更证实了这一理论的科学性。

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从事对外投资,依靠科技创新,产生最新和最过硬的技术,并控制其在公司内部使用,避免了外国竞争者的仿制。

这些企业有了先进的技术,就有了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就有了理想的市场占有率和丰厚的利润。

就我国境外企业整体而言,拥有较少的世界领先的技术,许多技术是从发达国家引进,再通过消化、吸收、改造形成的,拥有的适用技术多数也只适合在发展中国家使用。

[与其他国家、地区相比较,我国境外企业在技术开发人力、经费、技术转移与技术合作、技术产出、法制环境和知识产权等方面均存在程度不同的问题。

比如:

由于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才充分发挥潜能的巨大障碍;人才纷纷外流,我国企业缺乏技术人才;企业投入研究和开发费用严重不足。

所以,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下,国际市场竞争也日趋明显与激烈,加速科技创新成为企业当务之急。

为此,企业领导要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管理理念与经营意识,真正视技术为企业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企业要注重人才的开发和培养,不断引进和培育各类高素质、高技能、敬业型人才,重点引进一些复合性人才。

同时,企业要改变用人观念,拆除内外人才观念,充分利用东道国本地的优秀人才,保护其智力资本,承认其合法获得收益的地位,以激发人才的创新行为。

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1990年到1998年,世界知名企业的研究和开发费用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一般都在1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20%,而我国大中型企业的研究和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一般都在2%以下。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企业要硬性保证有一定比重的研究和开发经费的投入,保证科研工作顺利进行。

企业家们对待技术创新要有足够的耐心,要立足于消费者的利益,不可急功近利,因为一种新技术或新产品的产生,从实验室到市场所耗费的时间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

我国境外企业应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密切合作,提高各种企业技术创新来源中“合作研制”与“委托研制”的比重。

对开发出来的技术要及时申请专利加以保护,内部化使用,保持其技术上的特有优势,获取高额利润后,再追加科技投入,产生更新的技术,这样就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超久能源。

3、提高管理水平形成高效率管理优势

与拥有的先进技术相适应,跨国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总结出一套优越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技术经验,对生产经营活动实行高效率的管理和控制,从而产生高效益。

与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在科学管理上还很落后,为了提高我国境外企业的管理水平形成高效率管理优势,目前急需解决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战略管理上明确长远目标。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领导人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企业的战略研究、制定和实施上。

在扩大对外投资中既要有积极的态度,又要有科学的精神,量力而行,稳步前进。

做好长期计划,并且对东道国的投资市场环境和发展潜力、资源条件、法律和政策规定、筹资成本与收益、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做好可行性分析,进行慎重决策,避免投资的盲目性和短期行为,注重长远战略的得失,服从长远战略的要求。

二是成本管理上讲究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核心,追求经济效益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没有效益的投资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在对外投资中必须坚持经济效益第一的原则,而降低成本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然而,我国不少企业缺乏内部降低成本的管理机制和管理办法,缺乏科学合理的消耗定额,没有严格落实成本责任制。

这些企业要从发达国家和知名跨国企业同行业的成本消耗指标中寻找参考系数,强化企业物资采购管理。

三是质量管理上狠抓薄弱环节。

世界上没有哪家跨国企业不是以质量为本,而我国企业目前在质量管理上存在漏洞,如产品质量低劣、以次充好、忽视售后服务等。

企业应该严格地从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抓起,建立产品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

四是资金管理上消除“贫血”或“失血”现象。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企业没有一定的财务基础,就会造成供血能力不足,失去许多经营良机。

目前我国的企业出现了资金管理分散、帐外循环和设置各种“小金库”的现象。

企业应将资金集中,服从全球经营战略目标,统一调配,用在刀刃上,发挥最佳效益,及时清偿债务,提高企业的国际声望。

五是管理手段上建立网络信息系统。

在新经济背景下,现代跨国企业的竞争是建立在信息快速、有效传递的基础之上的。

通过网络信息系统跨国企业内部各分(子)公司之间,特别与外界完全能够实现交互式信息管理的先进模式。

这种先进的系统管理可使跨国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把握先机的地位。

随着因特网的迅速成长,信息媒体以改变了传统的经营运作模式,我国跨国企业要积极探索一条电子商务和代理制相结合的电子交易途径,形成成本优势。

4、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拥有规模经济优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