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投标投标法实施条例释义.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88827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3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招投标投标法实施条例释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招投标投标法实施条例释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招投标投标法实施条例释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招投标投标法实施条例释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招投标投标法实施条例释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招投标投标法实施条例释义.doc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招投标投标法实施条例释义.doc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招投标投标法实施条例释义.doc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招投标投标法实施条例释义.doc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招投标投标法实施条例释义.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招投标投标法实施条例释义.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招投标投标法实施条例释义.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招投标投标法实施条例释义.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招投标投标法实施条例释义.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招投标投标法实施条例释义.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招投标投标法实施条例释义.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招投标投标法实施条例释义.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招投标投标法实施条例释义.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招投标投标法实施条例释义.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招投标投标法实施条例释义.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招投标投标法实施条例释义.doc

《招投标投标法实施条例释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招投标投标法实施条例释义.doc(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招投标投标法实施条例释义.doc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立法目的和依据]

  为了规范招标投标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以下简称招标投标法),制定本条例。

  【释义】 本条明确了立法目的和依据。

  一、招投标事业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2000年1月1日《招标投标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招投标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招投标制度不断完善。

各部门、各地方出台了大量招投标配套规则,增强了招投标制度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行政监管体制逐步健全。

国务院确立了发展改革部门指导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的招投标行政监管体制。

为了解决分散监管可能带来的多头管理、同体监督、推诿扯皮等问题,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很多地方建立了部门之间的联席机制,增强了在政策制度、监督执法等方面的协调性,一些地方还探索建立统一的招投标行政监督管理机构。

三是市场规模日益扩大。

招投标作为富有竞争性的一种交易方式,除广泛应用于工程以及与工程有关的设备、材料、勘察、设计、监理外,还扩大到项目选址、融资、咨询、代建,以及教材、药品采购等领域。

通过招投标达成的交易金额巨大。

以机电产品国际招标为例,2011年全国共开展招标项目18264个,委托招标金额424.7亿美元,累计中标金额346.6亿美元。

四是行业成长迅速。

全国招标代理机构达数千家,招标采购专业人员上百万,招投标成为发展最为迅速的行业之一。

五是采购效率提高。

以机电产品国际招标为例,“十一五”期间,机电产品委托招标金额1474.58亿美元,中标金额1256.24亿美元,节约资金218.34亿美元,节资率14.8%。

此外,招投标制度在促进竞争,预防腐败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尽管如此,招投标领域还存在着围标串标、弄虚作假、排斥限制潜在投标人、评标行为不公正、非法干预招投标活动等突出问题,社会各界对此反应强烈。

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将从根本上破坏招投标制度的竞争择优功能。

  二、《条例》为推动招投标市场健康发展作了有针对性的制度安排

  当前招投标领域存在的问题,固然与市场经济不够成熟、体制改革不到位有关,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出招投标制度还不能完全适应实践发展的需要。

主要表现在:

一是低层次分散的招投标立法与推动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要求不适应。

《招标投标法》颁布后,各部门、各地区制定了大量的配套规定。

由于缺乏必要的衔接机制,这些规定在增强制度可操作性的同时,客观上也导致了规则不统一的问题,为行业保护、地区封锁提供了方便,阻碍了招投标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影响了资源配置效率。

二是规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与快速发展的招投标实践不适应。

随着招投标实践的快速发展,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特别是受立法效力层次的限制,配套规则在打击围串标、虚假招标等行为方面力度不够,包括缺乏明确具体的认定标准,以及必要的法律责任制约。

三是行政监督管理体制与及时有效查处招投标违法行为的客观要求不适应。

一方面,招投标违法手段不断翻新,违法行为越来越隐蔽,给调查和处理招投标违法行为造成了极大困难。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手段,行政监督部门在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为了解决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招投标市场健康规范发展,《条例》主要从五个方面做了相应规定。

一是细化标准。

《条例》细化了违法行为的认定标准,列举了近80种违法行为的表现形式,为有效查处相关违法行为提供了明确依据。

二是严格程序。

规定了资格预审程序、两阶段招标程序、评标程序,以及投诉处理程序,有利于从源头上防止排斥限制潜在投标人,提高评标行为的客观公正性,及时有效地解决纠纷。

三是加强监督。

加强当事人相互之间的监督,规定投标人对资格预审文件、招标文件以及评标结果有不同意见的,应当先向招标人提出异议。

加强社会监督,规定了中标候选人公示制度、招投标违法行为公告制度,以及行业自律制度。

加强行政监督,规定行政监督部门在处理投诉时,有权查阅复制有关文件资料,调查有关情况,必要时可以责令暂停招投标活动。

四是强化责任。

《条例》新增设的法律责任16条,对上位法只有规范性要求而无法律责任的违法行为,以及实践中新出现的违法行为,补充规定了法律责任,有利于解决责任约束不到位问题。

五是制度创新。

适应招投标市场长远健康发展的需要,《条例》进行了制度创新,包括明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对招投标行政监督职责分工作出不同规定,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建立统一规范的招投标交易场所,国家鼓励推行电子招投标,实行招标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标准招标文件制度,以及综合评标专家库制度和信用制度。

  三、《条例》严格依据《招标投标法》制定

  《立法法》第79条规定,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

因此,《条例》在制定过程中,始终严格遵守上位法特别是《招标投标法》的规定。

例如,在资格审查方面,有些地方采取摇珠、抽签等方式进行资格预审。

这种做法虽然有助于防止串通投标,但会影响甚至损害招投标竞争机制,与《招标投标法》的立法宗旨不符,《条例》没有将这一资格审查方式固定下来。

针对国有投资项目招标人不规范行为较多的现象,有的建议对国有投资项目实行强制代理,一概交由招标代理机构进行招标。

考虑到这一建议不符合《招标投标法》第12条关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制招标人委托招标代理机构办理招标事宜的规定,《条例》没有采纳。

  在严格遵守《招标投标法》的同时,《条例》也注意与《政府采购法》、《合同法》、《担保法》等法律做好衔接。

例如,《条例》第61条有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作出投诉处理决定的时限规定,与《政府采购法》第56条相关规定保持了一致。

《条例》第35条关于投标人撤回、撤销投标文件的规定,与《合同法》对撤回、撤销要约的规定也是一致的。

第二条 [工程建设项目定义]

  招标投标法第三条所称工程建设项目,是指工程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货物和服务。

  前款所称工程,是指建设工程,包括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新建、改建、扩建及其相关的装修、拆除、修缮等;所称与工程建设有关的货物,是指构成工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且为实现工程基本功能所必需的设备、材料等;所称与工程建设有关的服务,是指为完成工程所需的勘察、设计、监理等服务。

  【释义】 本条是关于工程建设项目定义的规定。

  本条规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处理《招标投标法》与《政府采购法》的关系。

应该说,这两部法律在制定过程中已经从调整范围、规范内容的侧重点等方面做了较好衔接。

例如,考虑到工程建设项目招标管理实际,《政府采购法》第4条规定,政府采购工程的招投标活动适用招标投标法;鉴于《招标投标法》已对招投标流程作了全面规定,《政府采购法》没有再详细规定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的招投标程序。

尽管如此,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关方面仍反映这两部法律存在着冲突。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在制度层面,与政府采购工程有关的货物和服务的招投标活动应当适用哪一部法律,缺乏明确规定。

在执行层面,不适当地扩大两部法律的适用范围,要么将一些本不属于工程的货物、服务政府采购纳入《招标投标法》调整范围,要么将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活动纳入《政府采购法》的调整范围。

本条通过统一概念术语,以及明确与政府采购工程建设有关的货物和服务的范围,进一步处理好这两部法律的调整范围。

  一、通过统一概念术语避免扩大或者缩小两部法律的适用范围

  由于《政府采购法》第2条定义的工程,与《招标投标法》第3条规定的工程建设项目在用语上有所不同,加之《招标投标法》未对工程建设项目作出定义,实践中出现了利用这两部法律概念术语的不统一来规避法律的现象。

本条从两个方面作了规范。

  

(一)与《政府采购法》工程定义做了衔接。

参照《政府采购法》工程定义,本条第2款规定,前款所称工程,是指建设工程,包括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新建、改建、扩建及其相关的装修、拆除、修缮等。

需要说明的是,建设工程并不仅限于构筑物和建筑物。

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设工程是指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工程及装修工程。

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工程是指所有通过设计、施工、制造等建设活动形成的有形固定资产,要避免对工程作扩大化理解,如将“希望工程”、“五个一工程”、“系统工程”等概念化的协作活动理解为建设工程,从而防止不适当地将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纳入《招标投标法》调整范围。

  

(二)明确了工程建设项目的内涵和外延。

本条第1款规定,《招标投标法》第3条所称工程建设项目,是指工程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货物、服务。

第2款规定,前款所称与工程建设有关的货物,是指构成工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且为实现工程基本功能所必需的设备、材料等;所称与工程建设有关的服务,是指为完成工程所需的勘察、设计、监理等服务。

据此,与政府采购工程建设有关的货物和服务的招投标活动,也应当适用《招标投标法》。

  二、通过界定“与工程建设有关的货物”的判断标准进一步厘清两部法律的调整范围

  根据本条第2款规定,与工程建设有关的货物是指构成工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且为实现工程基本功能所必需的设备、材料等。

具体说来,构成与工程建设有关的货物需要同时满足两个要件。

一是与工程不可分割。

二是为实现工程基本功能所必需。

同时满足以上两个条件的货物,属于与政府采购工程有关的货物,应当适用《招标投标法》。

尽管如此,由于什么是“不可分割”、什么是“基本功能”,实践中有时也难以判断。

在此情况下,也可以从设计施工上进行判断。

需要与工程同步整体设计施工的货物属于与工程建设有关的货物,可以与工程分别设计、施工或者不需要设计、施工的货物属于与工程建设无关的货物。

  与工程建设有关的服务,是指为完成工程所需的勘察、设计、监理等服务。

由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情况各异,《条例》没有列举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其他服务,如工程项目评估、融资、项目管理、工程造价、招标代理等。

  需要说明两点:

一是要正确理解政府采购的内涵与外延。

根据《政府采购法》第2条规定,政府采购需要同时满足三个要件。

从采购主体上看,为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不包括企业和个人;从资金来源上看,使用的是财政性资金,不包括国有企事业单位自有资金和私有资金;从采购对象看,是指纳入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工程、货物和服务。

二是本条规定主要为了处理好《招标投标法》与《政府采购法》的调整范围。

对于非政府采购的工程建设项目,根据《招标投标法》第3条第1款判断其是否属于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即可。

第三条 [强制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

  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的具体范围和规模标准,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订,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施行。

  【释义】 本条是关于强制招标制度的规定。

  《招标投标法》第3条规定,工程建设项目包括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必须进行招标;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的具体范围和规模标准,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订,报国务院批准。

  一、建立强制招标制度是实现公共采购立法目的的需要

  强制招标制度,是指一定范围内的工程、货物和服务,达到规定的规模标准的,必须以招标方式进行采购。

由于在程序性、规范性、公正性和透明度方面,有关法律法规对招标活动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在缺乏必要的激励与约束的情况下,采购人通常不会主动选择以招标方式进行采购。

为规范公共采购行为,促进公平竞争,提高采购质量效益,预防惩治腐败,有必要建立强制招标制度,确保采购公平、透明、高效、廉洁。

  强制招标的范围不限于工程建设项目。

《招标投标法》第3条第1款从项目性质、资金来源两个方面,对必须进行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做了界定。

本条第3款同时规定,“法律或者国务院对必须进行招标的其他项目的范围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近年来,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已将强制招标的范围扩大到科研课题、特许经营权、药品采购等领域。

例如,《收费公路管理条例》规定,转让收费公路权益的,应当向社会公布,采用招标投标的方式,公平、公正、公开地选择经营管理者,并依法订立转让协议。

  不应将强制招标范围混同于《招标投标法》以及《条例》的适用范围。

《招标投标法》第2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招标投标活动,适用本法。

据此,即便是非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只要采购人选择了招标方式,就应当遵守《招标投标法》和《条例》相关规定。

当然,为了体现区别管理,《招标投标法》和《条例》的一些条款,比如应当在国家指定媒介发布招标公告,自招标文件发出之日起至投标人提交投标文件截止之日止不得少于二十日,评标委员会专家成员不得少于三分之二,所有投标被否决后应当重新招标,编制资格预审文件和招标文件应当使用标准文本,非因法定事由不得更换评标委员会成员等规定,是专门针对依法必须招标项目的,不适用于自愿招标的项目。

  二、合理确定强制招标项目的范围需要考虑多种因素

  以招标的方式进行采购,虽然有利于提高透明度和竞争性,但由于需要履行一系列严格的程序,客观上存在一定的效率损失。

因此,强制招标的范围要合理适度,并非越大越好。

确定强制招标的项目范围:

一是要考虑项目是否具有公共性。

从采购资金来源看,是否属于财政性资金或者国有资金。

从项目功能定位看,是否关系到公共利益、公众安全。

具有公共性的项目,采购人在节约成本、提高质量等方面通常缺乏足够的动力,有必要将其纳入强制招标范围。

二是要考虑成本因素。

即便是具有公共性的项目,也并不意味着一律要进行招标。

由于招标耗时较长,增加一定的成本支出,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时,通过招标节约的资金才能弥补因为招标增加的成本。

三是要考虑市场发育程度。

对于具有公共性的项目,如果成本、质量、效益、工期等约束机制比较健全,也可以不纳入强制招标范围,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即可。

  三、强制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范围由法定主体按照规定程序确定

  本条规定,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的范围和规模标准,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订,报国务院批准执行。

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制订强制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时会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实际需要。

第四条 [行政监督职责分工]

  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指导和协调全国招标投标工作,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的工程招标投标活动实施监督检查。

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铁道、水利、商务等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分工对有关招标投标活动实施监督。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指导和协调本行政区域的招标投标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分工,对招标投标活动实施监督,依法查处招标投标活动中的违法行为。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其所属部门有关招标投标活动的监督职责分工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财政部门依法对实行招标投标的政府采购工程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政府采购政策执行情况实施监督。

  监察机关依法对与招标投标活动有关的监察对象实施监察。

  【释义】 本条是关于招投标行政监督职责分工的规定。

  一、本条基本维持了现行招投标行政监督职责分工

  《招标投标法》第7条第3款规定,对招标投标活动的行政监督及有关部门的具体职权划分,由国务院规定。

据此,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中编办)于2000年3月4日研究提出了国务院有关部门实施招标投标活动行政监督的职责分工的意见,经国务院同意后,以国办发〔2000〕34号文件印发执行。

各省级人民政府也基本上按照34号文件确定的原则,明确了本行政区域内招投标行政监督职责分工。

在《条例》起草过程中,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最终基本维持现行监督职责分工,主要考虑是:

34号文件执行以来的实践经验表明,由发展改革部门指导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的行政监督管理体制,基本适应了招投标工作涉及面广、专业性强、行业跨度大的特点,有利于充分发挥各行政监督部门作用,也有利于保持行政监管工作的连续性。

  

(一)本条第1款根据34号文件规定,明确了国务院有关部门招投标行政监督职责分工。

  国家发展改革委承担指导和协调全国招投标工作的职责,包括会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拟定《招标投标法》配套法规、综合性政策和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的具体范围、规模标准以及不适宜进行招标的项目并报国务院批准,指定发布招标公告的报刊、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介。

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还负责对重大建设项目的工程招投标活动实施监督检查。

  工业和信息化、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铁道、水利、商务等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分工对有关招投标活动实施监督。

根据34号文件,对招投标过程(包括招标、投标、开标、评标、中标)中泄露保密资料、泄露标底、串通招标、串通投标、歧视排斥投标等违法活动,分别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受理投标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的投诉。

按照这一原则,工业信息、交通运输、铁道、水利等行业和产业项目的招投标活动的监督执法,分别由工业和信息化、水利、交通运输、铁道等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造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项目和市政工程项目的招投标活动的监督执法,由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机电设备采购项目的招投标活动的监督执法,由商务部门负责。

  

(二)本条在34号文件规定的行政监督部门之外,增加了财政部门和监察机关。

  本条第3款规定,财政部门依法对实行招投标的政府采购工程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政府采购政策执行情况实施监督。

预算执行工作内容。

根据《预算法》第43条规定,各级预算由本级政府组织执行,具体工作由本级政府财政部门负责。

《预算法实施条例》第33条对预算执行工作的内容做了进一步细化:

一是研究落实财政税收政策的措施,支持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是制定组织预算收入和管理预算支出的制度和办法。

三是督促各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各预算缴款单位完成预算收入任务。

四是根据年度支出预算和季度用款计划,合理调度、拨付预算资金,监督检查各部门、各单位管好用好预算资金,节减开支,提高效率。

五是指导和监督各部门、各单位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体系,按照规定使用预算资金。

六是编报、汇总分期的预算收支执行数字,分析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定期向本级政府和上一级政府财政部门报告预算执行情况,并提出增收节支的建议。

七是协调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国库和其他有关部门的业务工作。

财政部门应当根据上述规定,履行预算执行监督职责。

政府采购政策的内容。

《政府采购法》第9条规定,政府采购应当有助于实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目标,包括保护环境,扶持不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

根据这一规定,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在其制定的文件中,广泛运用政府采购政策这一工具来支持中小企业、节能环保、民族地区发展等。

  本条第4款规定,监察机关依法对与招投标活动有关的监察对象实施监督。

根据《行政监察法》和《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规定,行政监察对象包括:

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以及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委托的组织及其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

其中,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由国家行政机关以委任、派遣等形式任命的人员。

《招标投标法》颁布实施以来,各级监察机关依据《行政监察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在推动招投标制度建设,加强招投标行政监督,规范招投标市场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由于《招标投标法》和34号文件对监察机关的职责、监察范围等都没有规定,实际工作中也引起了一些问题。

例如,一些地方的监察机关参与招投标活动监督执法,处理招投标投诉和举报,履行了一些应当由招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履行的职责。

为了明确监察机关的职责,更好地发挥行政监察的监督制约作用,本条规定“监察机关依法对与招标投标活动有关的行政监察对象实施监察”。

所谓依法监察,就是指监察机关履行招投标领域的行政监察职责,应当遵守《行政监察法》和《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关于监察对象、监察权限、监察程序等方面的规定。

这一规定,有利于厘清行政监督与行政监察的关系,做到分工负责、相互配合,避免交叉或责任不清。

  二、《条例》就招投标行政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作了针对性规定

  在维持现行监管体制的同时,《条例》也注意到分散监管所带来的政出多门、推诿扯皮、同体监督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条例》作了相应的制度安排。

一是授权地方政府探索新的管理模式。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招投标行政监督职责分工,原则上是参照国务院有关部门职责分工规定,以确保上下协调一致,形成系统合力。

但考虑到地方人民政府的机构设置与国务院机构设置并不完全对应,一些地方结合本地特点已经制定了与国务院部门职责分工不同的规定,还有一些地方探索成立了综合性招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实施统一监管。

为了给地方人民政府行政监督管理体制改革留出空间,本条第2款规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招标投标活动行政监督职责分工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二是通过明确分工减少职责交叉。

除本条对各部门职责分工做了概括规定外,《条例》第3条、第7条、第11条、第12条、第15条、第45条,分别明确了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的具体范围和规模标准的制定部门,核准招标范围、招标方式、招标组织形式等招标内容的部门,招标代理机构的管理部门,招标职业资格的认定部门,指定发布招标公告媒介的部门,编制标准文本的部门,统一评标专家专业分类标准和管理办法的制定部门,并在法律责任一章中明确吊销营业执照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

三是加强部门协作以防止推诿扯皮。

《条例》第7条规定,项目审批、核准部门应当及时将审核确定的招标范围、招标方式、招标组织形式通报有关行政监督部门;第61条规定,投诉人就同一事项向两个以上有权受理的行政监督部门投诉的,由最先收到投诉的行政监督部门负责处理;第67条第4款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对串通投标报价行为的处罚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84条规定,政府采购的法律、行政法规对政府采购货物、服务的招标投标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此外,为防止同体监督,《条例》第46条第4款规定,行政监督部门的工作人员不得担任本部门负责监督项目的评标委员会成员。

  三、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司法监督应当相互补充

  本条之所以重点规定了行政监督部门,这是由招投标活动和行政监督的特点决定的。

招投标活动程序性、时效性强,如果不能及时制止纠正违法违规行为,将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招投标活动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对其监督必须做到主动及时。

与司法监督相比,行政监督的发起更为主动,程序也更为便捷,能够较好地满足招投标监管需要。

此外,由于招投标活动特别是依法必须招标项目的招投标活动具有较强的公共性和外部性,这也是招投标行政监督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

  社会监督是及时发现和纠正招投标违法违规行为的重要途径。

为了更好地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条例》从三个方面做了进一步规定。

一是提高了招投标活动的透明度。

例如,《条例》第54条第1款规定,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招标人应当自收到评标报告之日起3日内公示中标候选人,公示期不得少于3日。

二是鼓励当事人协商解决纠纷。

《条例》第60条第2款规定,就招标文件、开标和评标结果投诉的,应当先向招标人提出异议。

三是加强行业自律。

《条例》第83条规定,招标投标协会按照依法制定的章程开展活动,加强行业自律和服务。

  司法监督对于规范招投标活动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于招投标纠纷,当事人既可以通过行政途径加以解决,也可以通过提请仲裁或者诉讼进行解决。

同时,通过行政诉讼将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监督行为诉诸法院,也是司法监督发挥作用,保护招投标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渠道。

《条例》之所以没有规定司法监督,是因为对于招投标活动中的民事纠纷、行政争议和刑事案件,可以直接依照《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和《仲裁法》处理。

例如,《条例》第69条规定出让或者出租资格、资质证书供他人投标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总之,应当充分发挥好这三种监督方式的优势,相互配合,建立起多方面、多层次的监督制约机制。

第五条 [招标投标交易场所及电子招标]

  设区的市级以上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