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 知识点复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8969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 知识点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必修三 知识点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必修三 知识点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必修三 知识点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必修三 知识点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必修三 知识点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必修三 知识点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必修三 知识点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必修三 知识点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必修三 知识点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必修三 知识点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必修三 知识点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必修三 知识点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必修三 知识点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必修三 知识点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必修三 知识点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必修三 知识点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必修三 知识点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必修三 知识点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必修三 知识点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三 知识点复习.docx

《必修三 知识点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 知识点复习.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必修三 知识点复习.docx

必修三知识点复习

历史必修三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课百家争鸣

1、儒家

A、孔子:

春秋人,创儒家学派。

主要贡献有:

思想上:

提出“仁”与“礼”的学说,推行“德治”,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反对苛政和任意屠杀。

教育上:

开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主张因材施教等。

是我国历史上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

《论语》

B、孟子:

战国人,提倡“仁政”,主张民贵君轻。

提出春秋无义战,提早提出按时令进山伐木等,才可以促使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C、荀子:

战国人,主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2、道家

A、老子:

春秋人,创道家学派。

主要观点:

a、提出“道”的思想b、主张无为而治c、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即事物有对立的双方,且可以相互转化。

d、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幻想回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

《老子》

B、庄子:

战国人,悲观、崇尚自然。

3、法家

A、李悝:

战国人,《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

B、韩非子:

战国人,主张依法治国、变法图强、中央集权。

4、墨家:

墨翟,战国人,主张兼爱、非攻、节俭。

第二课汉代儒学

1、秦始皇,接受李斯建议,焚书坑儒,但医药、卜筮、种树等有实用的书不烧。

影响:

摧残了文化,禁锢了思想,本质上是文化专制。

2、西汉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目的:

巩固西汉统治。

作用:

儒学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巩固了西汉的封建统治。

3、汉武帝时,设置了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专业学校。

4、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世官制—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5、科举制:

隋朝产生,唐代完善,清代结束,考试主要内容为儒学经典。

第三课宋明理学

1、因为儒学出现困难,引起儒学复兴运动,同时出现了理学(新儒学)。

2、理学开创者:

北宋五子。

3、二程:

程颐、程颢。

他们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为“天理”,天理的核心为“仁”。

4、南宋朱熹:

理学的集大成者。

主要观点:

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将《大学》、《中庸》、《孟子》、《论语》集为《四书》。

他的地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思想,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5、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6、南宋陆九渊,心学的开创者,提出“心即理也”、“本心即天理”。

7、明代王守仁,也称阳明先生,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主要观点“致良知”、“知行合一”、“天人合一”、“心外无物”。

第四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1、李贽:

明代中后期,最先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

反对盲从孔子,提出“童心说”。

2、黄宗羲:

天下为主君为客,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3、顾炎武的启蒙思想:

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经世致用”《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4、王夫之:

孤秦陋宋唐甄:

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专题二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一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主要是四大发明)

纸的发明

1、秦汉时期,以竹木简牍和丝织品作为主要书写材料。

2、西汉早期就发明了纸。

3、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4、阿拉伯人将造纸术传到西方,有利于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促进西欧文化的发展。

指南针

1、战国,司南--最早的指南仪器。

2、北宋发明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最主要)等事业。

3、阿拉伯人传到配西方,促进了中国郑和下西洋及西方的新航路开辟。

火药

1、唐至宋初的战争,火药开始应用。

2、北宋的战争开始大规模应用火药。

3、阿拉伯人将火药传到西方。

火药将人类带入了热兵器时代,为资产阶级打败封建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

印刷术

1、早期的印刷术主要是雕版印刷,唐代的《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2、宋代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术。

3、阿拉伯人将印刷术传到西方,为欧洲走出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第二课中国的古代艺术

1、汉字演变:

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2、楷书和隶书是正式字体,草书和行书是辅助字体。

3、文字演变规律:

由繁到简。

4、中国画又称国画,按题材不同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

山水画是中国画的精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5、文人画,又称作“士大夫画”,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唐代王维以诗入画,被奉为文人画的始祖。

6、元曲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7、清代,京剧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形成的。

正式形成于道光年间,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

第三课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征

1、古代文学的出现顺序: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2、《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诗歌的源头。

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

3、楚辞:

浪漫主义,屈原,代表著《离骚》、《九歌》、《九章》、《天问》。

4、汉赋:

汉武帝时期,赋达到全盛,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西汉后期的杨雄。

5、唐诗:

盛唐的李白,是屈原之后中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

杜甫,“三吏”“三别”,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称为“诗圣”。

6、宋词,发源于唐,盛于宋。

婉约派:

李清照、柳永。

豪放派:

辛弃疾、苏轼。

7、元曲:

金元时期,散曲和元杂剧并称元曲。

代表人物有关汉卿、马致远。

当时兴起了各种技艺固定的演出场所,称为“瓦肆”、“瓦子”、“勾栏”。

8、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的创作进入繁盛时期,原因是:

市民阶层的兴起。

代表有: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

1、地主阶级抵抗派(向西方学器物)

A、林则徐被誉为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B、目的:

维护清王朝统治。

C、魏源《海国图志》,近代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

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D、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人物:

林则徐,魏源。

2、地主阶级洋务派(向西方学器物)

A、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口号,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

B、目的:

为了维护清王朝统治。

C、意义: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D、代表人物:

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

E、领导了洋务运动。

3、资产阶级维新派(向西方学制度)

A、主张:

建立君主立宪制(日式),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

B、严复:

翻译《天演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C、作用:

维新思想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具有启蒙作用;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

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

D、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

E、败因(启示):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采取改良办法,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F、领导了维新变法。

4、资产阶级革命派(向西方学制度)

A、主张:

建立民主共和制(美式),发展资本主义,提出三民主义。

B、代表人物:

章炳麟、邹容、孙中山。

C、领导了辛亥革命。

5、资产阶级激进派(向西方学思想)

A、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开始。

后改名为《新青年》。

B、指导思想(旗帜):

科学与民主。

C、运动的中心:

北京大学。

D、基本内容: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与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

E、文学革命: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中要求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

中要求推翻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F、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积极:

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思潮也开始在中国传播;促进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政治事务的关心;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

消极:

对西方绝对肯定,对西方绝对否定;脱离人民群众。

第三课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1、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2、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3、1919年开始,马克思主义者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展开三次论战。

A、内容:

要不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问题;要不要建立“劳农专政”的国家;要不要建立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

B、双方代表:

胡适、李大钊。

C、观点不同:

胡适改良、李大钊革命。

D、根本分歧:

要不要传播马克思主义,要不要社会主义。

E、实质:

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斗争。

F、作用:

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G、启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不会一帆风顺。

4、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从此,中国有了新的理论指南。

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一课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1905年,孙中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纲领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民报》将纲领明确解释为“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2、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即“民族革命”。

3、民权主义,包括“创立民国”即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即政治革命。

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4、民生主义,包括“平均地权”。

5、评价三民主义:

进步性: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反应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

局限性:

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6、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也阐述了新三民主义。

在民族主义方面,突出反对帝国主义目标,主张国内各民族平等;在民生主义方面,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在民生主义方面,提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骨子里是反资产阶级的),承认“耕者有其田”,并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

7、新三民主义“新”在哪里?

A、民族主义方面,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目标。

B、民权主义方面,增加了普遍平等的民权。

C、民生主义方面提出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承认耕者有其田,并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生活。

8、因为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是基本一致的,因而它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

第二课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萌芽阶段:

中共成立和国民大革命时期(1921--1927年)

A、主要文章:

《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主要思想:

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斗争。

2、形成阶段:

井冈山时期(或叫做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

A、主要文章: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主要思想: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3、成熟阶段:

延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A、主要文章: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

B、主要思想: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完整阐述。

提到了中国社会的性质、中国革命的步骤、革命的性质、主要矛盾、革命形势、革命动力等。

C、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4、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

A、主要文章:

《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B、主要思想: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

5、毛泽东思想评价: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6、毛泽东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指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思想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巨大和长远的指导作用。

第三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1、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回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

3、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这篇讲话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

4、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召开,标志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从此正式开辟。

5、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主要内容有:

A、判断实践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

B、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C、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

D、发展才是硬道理。

6、1992年,中共十四大。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邓小平理论形成一个完整体系,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

7、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邓小平理论成为当的指导思想。

8、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9、2000年,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具体指: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0、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

A、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当时的主要任务是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B、第二次是新中国成立,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C、第三次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第一课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文学艺术要为人民服务。

2、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逐步开展,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在艺术上百花齐放,在学术上百家争鸣。

3、双百方针的实质:

是政治民主化在科技、文艺上的反映,即科技民主化、文艺民主化。

4、从双百方针在文革时期遭到的挫折中可以得到什么教训?

A、党和政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处理问题。

B、在文学艺术领域要始终坚持双百方针,这对发展我国科学文化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C、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同政治的关系,和人民生活的关系,以及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

5、1979年,邓小平提出“二为”,即“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方向。

6、建国后,中国文艺事业的兴衰史说明了说明?

文艺的兴衰受制于一定时期的政治环境,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政策才能促进文艺的发展。

第二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1、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是新中国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

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定下来。

3、1965年,中国教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4、文化大革命时期,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

5、1977年,恢复高考。

6、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三个面向”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7、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

8、1980年以来,中国教育立法取得较大进展。

第三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1、1985年,中国第一座原子能反应堆建成。

2、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3、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4、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5、1965年,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世界最早的人工合成蛋白质。

6、1973年,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

7、1988年,邓小平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8、1984年,第一颗使用通信广播卫星升空。

9、从1990年开始,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10、1980年,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11、2003年,甘肃酒泉,神舟五号,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标志着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12、1983年,“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标志着中国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13、2002年,超级计算机,在高性能开放应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14、生物工程方面,2001年----2002年,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

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课蒙昧中的觉醒

1、智者运动,开始于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希腊。

2、智者学派的代表普罗塔戈拉,提出“人使万物的尺度”,被视为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

3、智者运动的评价:

积极:

第一次让人们意识到人的尊贵与价值,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张扬。

消极:

过分强调人的感觉,容易导致主管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

4、古希腊最伟大的思想家,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第一次在哲学上发现了“自我”。

主张“认识你自己”。

5、斯多亚学派:

创始人--芝诺,著名代表--西塞罗、塞内卡。

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这一西方人文主义的核心理论。

第二课神权下的自我(文艺复兴)

一:

文艺复兴

1、将矛头指向:

基督教的神权地位以及其虚伪的禁欲主义。

2、旗帜(核心思想、思想武器):

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人的欲望和歌颂自然的人性)。

3、中心:

意大利。

时间:

14----17世纪。

4、但丁:

文艺复兴的先驱,代表作《神曲》。

薄伽丘《十日谈》;英国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5、性质:

是欧洲第二次的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性质),引发了宗教改革运动。

2、宗教改革

1、背景:

A、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人文主义精神冲击了天主教在思想领域的神学统治,天主教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质疑。

B、天主教对德意志地区的压榨和剥削,激起德国各阶层的不满。

C、1517年,罗马教皇在德意志地区出售“赎罪券”,成为这次宗教改革的导火线。

2、1517年,马丁·路德掀起宗教改革运动。

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评价:

是在宗教外衣的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促进了西欧各国的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第三课专制下的启蒙运动

1、兴起时间:

17--18世纪中心:

法国主要内容(核心思想):

理性主义

2、将矛头指向封建主义,教权主义,号召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等级制度。

3、性质:

欧洲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性质)。

4、意义:

开辟了一个非宗教的理性时代,为推翻欧洲封建专制制度的资产阶级革命做好了思想和舆论上的准备。

5、代表:

A、英国霍布斯反对君权神授,提出社会契约论,提出天赋人权。

B、英国洛克反对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公权”,最早提出保护私有财产。

C、法国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神权,提出自然权利说。

缺陷是:

不反对财产上的

不平等,赞成“开明专制”。

D、法国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三权分立。

E、法国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社会契约论》,反对封建王权,倡导“社会契约

论”和“人民主权说”,论述了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私有财产。

F、法国狄德罗为首的百科全书派《百科全书》,宣扬理性和科学,反对迷信和专制。

第四课理性之光与浪漫之声

1、德国康德人类拥有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道出了启蒙的真谛;国家代表公民的“公

意”,公民应服从现存的国家权力,履行公民义务。

2、卢梭对“理性:

的质疑(卢梭成为浪漫主义之父)

3、评价浪漫主义:

积极:

A、指出了人类理性的局限性,凸显了人的情感和人性;B、把人从冰冷的理性原则的统治下解放出来,让人重新体会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C、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帮助人类重新确立了对自然的尊重态度;D、让人们对不同文明保持一种宽容态度。

消极:

A、使个人主义膨胀,为张扬个性而造成混乱和无序;B、排斥和拒绝现代科技。

C、文学作品中充满了无病呻吟,生活中感情泛滥。

4、启蒙运动的意义:

A、开辟了一个非宗教的理性时代,有力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上的支持。

B、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C、启蒙运动最大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它对人本身的彻底解放,使人类获得了人身解放和人的思想的解放,使人文精神得到圆满体现。

D、启蒙运动陆续传到其他国家,激励那里的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奋斗。

E、促进了文学、艺术、哲学、政治等各方面的发展。

专题七近代以来的科学技术成就

第一课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

1、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开创了从实现中认识自然的方法,突出成就是创立了自由落体定律,为经典力学奠定基础。

2、1687年,牛顿《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的发表,标志着经典力学体系的初步建立。

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牛顿被称为近代物理学之父。

3、19世纪以来,物理学界最大的研究课题是黑辐射问题。

4、德国普朗克的理论,标志着量子理论的诞生,开创了物理学新纪元。

5、德国爱因斯坦得出了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数年后建立了量子力学,量子理论让人们从根本上改变了近代物理学中的传统观念。

6、1905年,爱因斯坦创立了狭义相对论,是20世纪初物理学重大革命。

1916年,建立了广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

7、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一起,构成了现代去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第二课追寻生命的起源

1、由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分歧,导致了科学与宗教的尖锐对立。

2、林耐,着重研究群体,运用观察和分类的方法,创立了植物、动物分类法。

3、哈维,着重研究个体,运用解剖和实现的方法,创立了血液循环理论。

4、施莱登和施旺,共同创立了细胞学说。

5、法国,巴斯德,发明了巴氏消毒法。

6、1895年,英国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标志着进化论诞生。

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7、赫胥黎发表《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通过解剖学的研究,论证了“人的构造和其他动物一样,尤其和猿更接近。

第三课人类文明的引擎

第一次工业革命

1、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的棉纺织业开始。

2、开始的标志:

176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3、主要标志:

英国瓦特改良蒸汽机。

历史进入蒸汽时代。

4、此时工厂的主要特征:

蒸汽机做主要动力,采用机械操作,出现大工厂制。

5、主要发明创造:

A、1803年,美国富尔顿,发明汽船;B、1825年、英国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火车),昭示着“铁路时代”的到来;C、英国人莫兹利,发明了移动刀架,标志着机械加工制造业诞生,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完成。

近代工业生产体系最终确立。

第二次工业革命

1、19世纪70年代开始(19世纪末20世纪初)

2、主要标志:

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应用。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3、成果:

A、英国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

B、德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