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气污染控制专题辅导-技术导则与标准.ppt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8903688 上传时间:2024-02-10 格式:PPTX 页数:76 大小:690.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大气污染控制专题辅导-技术导则与标准.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2大气污染控制专题辅导-技术导则与标准.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2大气污染控制专题辅导-技术导则与标准.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2大气污染控制专题辅导-技术导则与标准.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2大气污染控制专题辅导-技术导则与标准.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2大气污染控制专题辅导-技术导则与标准.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76页
2大气污染控制专题辅导-技术导则与标准.pptx_第7页
第7页 / 共76页
2大气污染控制专题辅导-技术导则与标准.pptx_第8页
第8页 / 共76页
2大气污染控制专题辅导-技术导则与标准.pptx_第9页
第9页 / 共76页
2大气污染控制专题辅导-技术导则与标准.ppt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6页
2大气污染控制专题辅导-技术导则与标准.ppt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6页
2大气污染控制专题辅导-技术导则与标准.ppt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6页
2大气污染控制专题辅导-技术导则与标准.ppt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6页
2大气污染控制专题辅导-技术导则与标准.ppt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6页
2大气污染控制专题辅导-技术导则与标准.ppt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6页
2大气污染控制专题辅导-技术导则与标准.ppt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6页
2大气污染控制专题辅导-技术导则与标准.ppt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6页
2大气污染控制专题辅导-技术导则与标准.ppt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6页
2大气污染控制专题辅导-技术导则与标准.ppt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6页
2大气污染控制专题辅导-技术导则与标准.ppt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6页
亲,该文档总共7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大气污染控制专题辅导-技术导则与标准.pptx

《2大气污染控制专题辅导-技术导则与标准.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大气污染控制专题辅导-技术导则与标准.pptx(7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大气污染控制专题辅导-技术导则与标准.pptx

全国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大气污染控制专题辅导

(2)(2010年3月)报报告告提提纲纲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大气部分)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大气部分)一、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大气部分)一、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大气部分)五、加强知识间的融会贯通,提高综合应对能力五、加强知识间的融会贯通,提高综合应对能力五、加强知识间的融会贯通,提高综合应对能力五、加强知识间的融会贯通,提高综合应对能力四四四四、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大气部分)、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大气部分)二、二、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大气部分)技术导则与标准(大气部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支撑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1评价工作等级与评价范围

(1)掌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方法;

(2)掌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

2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

(1)熟悉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

(2)熟悉各等级评价项目大气污染源调查的内容及要求。

3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

(1)掌握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因子与监测制度;

(2)熟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布点原则;(3)熟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结果统计分析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4气象观测资料调查

(1)熟悉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基本原则;

(2)了解一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3)掌握二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4)熟悉地面气象资料和常现高空气象资料的主要内容;(5)了解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5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掌握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一般步骤;

(2)熟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因子和预测范围确定的原则;(3)掌握各类污染源计算清单的内容;(4)熟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计算点的分类;(5)熟悉各等级评价项目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内容及要求;(6)掌握常规预测情景组合;(7)熟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8)掌握推荐模式的适用条件。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6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熟悉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确定原则与要求。

7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掌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的主要内容。

8附录了解附录中对环境影响报告书附图、附表、附件的要求。

(一)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1)掌握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的分类;

(2)掌握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级;(3)了解常规污染物(二氧化硫、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的浓度限值;(4)了解常规污染物的监测分析方法;(5)掌握常规污染物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标准

(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1、掌握本标准的适用范围2、熟悉本标准的指标体系3、掌握排放速率标准分级4、熟悉排气筒高度及排放速率的有关规定5、熟悉监测采样时间与频次6、了解现有污染源大气污染物中常规项目(SO2,NOX,TSP)的排放限值7、了解新污染源大气污染物中常规项目(SO2,NOX,TSP)的排放限值环境影响评价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标准(七)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1)熟悉本标准的适用范围;

(2)熟悉本标准的适用区域及各区域对工业炉窑建设的要求。

(八)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1)熟悉本标准的适用范围;

(2)熟悉本标准的适用区域划分及年限划分;(3)熟悉一类区域禁止新建的锅炉类型;(4)熟悉新建锅炉房烟囱高度的有关规定;(5)了解锅炉安装连续监测装置的有关规定。

环境影响评价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规定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

适用于建设项目的新建或改、扩建工程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区域和规划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亦可参照使用。

该导则是对环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2.293)的第一次修订。

主要修订内容有;评价工作分级和评价范围确定方法,评价工作分级和评价范围确定方法,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内容与要求,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内容与要求,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内容与要求,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内容与要求,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方法及要求,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方法及要求,环境影响预测推荐模式等。

环境影响预测推荐模式等。

该导则于2008年12月31日发布,2009年4月1日实施。

二、术语和定义二、术语和定义

(一)环境空气敏感区

(一)环境空气敏感区指评价范围内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规定划分为一类功能区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功能区中的居民区、文化区等人群较集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以及对项目排放大气污染物敏感的区域。

(二)常规污染物

(二)常规污染物常规污染物指GB30951996中所规定的二氧化硫(SO2)、颗粒物(TSP、PM10)、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等污染物。

(三)特征污染物(三)特征污染物特征污染物指项目排放的污染物中除常规污染物以外的特有污染物。

主要指项目实施后可能导致潜在污染或对周边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产生影响的特有污染物。

(四)大气污染源分类(四)大气污染源分类大气污染源按预测模式的模拟形式分为点源、面源、钱源、体源四种类别。

点源:

通过某种装置集中排放的固定点状源,如烟囱、集气筒等。

面源: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低矮密集的方式自地面或近地面的高度排放污染物的源,如工艺过程中的无组织排放、储存堆、渣场等排放源。

线源:

污染物呈线状排放或者由移动源构成线状排放的源,如城市道路的机动车排放源等。

体源:

由源本身或附近建筑物的空气动力学作用使污染物呈一定体积向大气排放的源,如焦炉炉体、屋顶天窗等。

(五)大气污染物分类(五)大气污染物分类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按存在形态分为颗粒物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其中粒径小于15m的污染物亦可划为气态污染物。

(六)排气筒(六)排气筒排气筒指通过有组织形式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各种类型的装置,包括烟囱、染气筒等。

(七)简单地形(七)简单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低于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简单地形(图31)。

在此范围内地形高度不超过排气筒基底高度时,可认为地形高度为0m。

(九)推荐模式(九)推荐模式导则附录A所列的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式。

推荐模式原则上采取互联网等形式发布,发布内容包括模式的使用说明、执行文件、用户手册、技术文档、应用案例等。

推荐模式请单包括估算模式、进一步预测模式和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

估算模式是一种单源预测模式,适用于建设项目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的确定工作。

估算模式利用预设的气象条件进行计算,通常其计算结果大于采用进一步预测模式的计算浓度值。

进一步预测模式是一些多源预测模式,适用于一、二级评价工作的进一步预测工作。

可基于评价范围的气象特征及地形特征,模拟单个或多个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在不同平均时限内的浓度分布。

不同的预测模式有其不同的数据要求及适用范围。

(十)非正常排放(十)非正常排放指非正常工况下的污染物排放。

如点火开炉、设备检修、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达不到应有效率、工艺设备运转异常等情况下的排放。

(十一十一)长期气象条件长期气象条件指达到一定时限及观测频次要求的气象条件。

一级评价项目的长期气象条件为:

近五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的逐日、还欢气象条件。

二级评价项目的长期气象条件为:

近三年内的至少连续一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

(十二)复杂风场(十二)复杂风场指评价范围内存在局地风速、风向等因子不一致的风场。

一般是由于他表的地理特征或土地利用不一致,形成局地风扬或局地环流,如海边、山谷、城市等地带会形成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环流等。

(十三)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十三)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为保护人群健康,减少正常排放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对居住区的环境影响,在项目厂界以外设置的环境防护距离。

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

(一)评价工作分级方法

(一)评价工作分级方法选择推荐模式中的估算模式对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进行分级。

结合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正常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及排放参数,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各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和最远影响范围,然后按评价工作分级判据进行分级。

正常排放下主要污染物的选择标准,应结合污染物毒性、污染物排放量及环境质量标准限值综合判定。

对于常规污染物,可参考等标排放量的计算方法,即选择污染物排放量与环境空气质量浓度标准比值较大的污染物作为项目主要污染物。

根据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l3种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一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第i个污染物),及第i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其中Pi定义为:

PiCi/C0i*100Pi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C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mgm;C0i;第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

C0i一般选用GB3095中1小时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的浓度限值;对于没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可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3倍值;对该标准中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TJ36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的一次浓度限值。

如已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

对某些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国外有关标准选用,但应作出说明,报环保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

评价工作等级按表3-1的分级判据进行划分。

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按式(3-1)计算,如污染物数i大于1,取P值中最大(PMAX),和其对应的D10。

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还应符合以下规定:

(1)同一项目有多个(两个以上,含两个)污染源排放同一种污染物时,则按各污染源分别确定其评价等级,并取评价级别最高者作为项目的评价等级。

(2)对于高耗能行业的多源(两个以上,含两个)项目,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

(3)对于建成后全厂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都有明显减少的改、扩建项目,评价等级可低于一级。

(4)如果评价范围内包含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或者评价范围内主要评价因于的环境质量已接近或超过环境质量标准,或者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有严重危害的特殊项目,评价等级一般不低于二级。

(5)对于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城市道路为主的新建、扩建项目,应考虑交通线源对道路两侧的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

(6)对于公路、铁路等项目,应分别按项目沿线主要集中式排放源(如服务区、车站等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计算其评价等级。

(7)确定评价工作等级的同时应说明估算模式计算参数和选项。

(二)不同评价等级的预测要求

(二)不同评价等级的预测要求一、二级评价应选择导则推荐模式清单中的进一步预测模式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

三级评价可不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直接以估算模式的计算结果作为预测与分析依据。

(三)评价范围的确定(三)评价范围的确定根据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确定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即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或2*D10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当最远距离超过25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25km的圆形区域或边长50km矩形区域。

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km。

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可设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200m的范围。

(四)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确定(四)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确定调查评价范围内所有环境空气敏感区,在图中标注,并列表给出环境空气敏感区内主要保护对象的名称、大气环境功能区划级别、与项目的相对距离、方位,以及受保护对象的范围和数量。

四、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四、污染源调查与分析

(一)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

(一)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应调查分析项目的所有污染源(对于改、扩建项目应包括新、老污染源)、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末建项目等污染源。

如有区域替代方案,还应调查评价范围内所有的拟替代的污染源。

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分析项目污染源。

(二)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

(二)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对于新建项目可通过类比调查、物料衡算或设计资料确定:

对于评价范围内的在建和本建项目的污染源调查,可使用已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资料;对于现有项目和改、扩建项目的现状污染源调查,可利用已有的有效数据或进行实测;对于分期实施的工程项目,可利用前期工程最近5年内的验收监测资料、年度例行监测资料或进行实测。

评价范围内拟替代的污染源调查方法参考项目的污染源调查方法。

(2)点源调查内容。

)点源调查内容。

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以及排气筒底部的海拔高度(m);排气筒几何高度(m)及排气筒出口内径(m):

烟气出口速度(m/s);排气筒出口处烟气温度(K);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毒性较大物质的非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等。

点源(包括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参数调查清单见表32。

(3)面源调查内容。

)面源调查内容。

面源位置坐标,以及面源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m);各源初始排放高度(m);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sm),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等。

各类面源参数调查清单见表3-3表35。

(4)体源调查内容。

)体源调查内容。

体源中心点坐标,以及体源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m);体源高度(m);体源排放速率(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体派的边长(m);初始横向扩散参数(m),初始垂直扩散参数(m),体源初始扩散参数的估算见表36和表3-7,体源参数调查清单见表3-8.五、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五、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一)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原则

(一)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原则现状调查资料来源分三种途径,可视不同评价等级对数据的要求结合进行:

收集评价范围内及邻近评价范围的各例行空气质量监测点的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监测资料。

收集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历史监测资料。

进行现场监测。

凡涉及GB3095中污染物的各类监测资料的统计内容与要求,均应满足该标准中各项污染物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

涉及GB3095中各项污染物的分析方法应符合GB3095对分析方法的规定。

监测方法应首先选用国家环境主管部门发布的标准监测方法。

对尚未制定环境标准的非常规大气污染物,应尽可能参考ISO等国际组织和国内外相应的监测法,在环评文件中详细列出监测方法、适用性及其引用依据,并报请环保主管部门批准。

监测方法的选择,应满足项目的监测目的,并注意其适用范围、检出限、有效检测范围等监测要求。

(二)现有监测资料的分析

(二)现有监测资料的分析对照各污染物有关的环境质量标准,分析其长期浓度(年均浓度、季均浓度、月均浓度)、短期浓度(日平均浓度、小时平均浓度)的达标情况。

若监测结果出现超标,应分析其超标率、最大超标倍数以及超标原因。

此外,还应分析评价范围内的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

(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

(1)监测因子。

凡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属于常规污染物的应筛选为监测因于。

项目排放的特征污染物中有国家或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或者有TJ36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的,也应筛选为监测因子;对于没有相应环境质量标准的污染物,且属于毒性较大的,则应按照实际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因子,同时应给出参考标准值和出处。

(2)监测制度。

一级评价项目应进行二期(冬季、夏季)监测;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一期不利季节进行监测,必要时应作二期监测:

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

每期监测时间,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性的7天有效数据,采样时间应符合监测资料的统计要求。

对于评价范围内没有排放同种特征污染物的项目,可减少监测无数。

对于部分无法进行连续监测的特殊污染物,可监测其一次浓度值,监测时间须满足所用评价标准值的取值时间要求。

(3)监测布点要求。

监测点设置应根据项目的规模和性质,结合地形复杂性、污染源及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布局,综合考虑监测点设置数量。

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点位不少于10个;二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点位不少于6个。

对于地形复杂、污染程度空间分布差异较大,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较多的区域,可酌情增加监测点数目。

三级评价项目,若评价范围内已有例行监测点位,或评价范围内有近3年的监测资料,且其监测数据有效性符合导则有关规定,并能满足项目评价要求的,可不再进行现状监测,否则,应设置24个监测点。

若评价范围内没有其他污染源排放同种特征污染物的,可适当减少监测点位。

对于公路、铁路等项目,应分别在各主要集中式排放源(如服务区、车站等大气污染源)评价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设置监测点位。

城市道路项目,可不受上述监测点设置数目限制,根据道路布局和车流量状况,并结合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分布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设置监测点位。

(4)监测布点原则监测点的布设应尽量全面、客观、真实反映评价范围内的环境空气质量。

依项目评价等级和污染源布局的不同,按照以下原则进行监测布点。

一级评价项目:

以监测期间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00,至少在约OO、45O、90O、I35O、180o、225O、270O、315o方向上各设置1个监测点,在主导风向下风向距离中心点(或主要排放源)不同距离,加密布设l3个监测点。

具体监测点位可根据局地地形条件、风频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所在方位做适当调整。

各个监测点要有代表性,环境监测值应能反映各环境空气敏感区、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以及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环境质量。

各监测期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监测点位置应重合。

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监测点位,应根据各监测期所处季节主导风向进行调整。

二级评价项目:

以监测期间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OO,至少在约OO、90O、180o、270O方向上各设置1个监测点,主导风向下风向应加密布点。

具体监测点位根据局地地形条件、风频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所在方位做适当调整。

各个监测点要有代表性,环境监测值应能反映各环境空气敏感区、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以及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环境质量。

如需要进行二期监测,应与一级评价项目相同,根据各监测期所处季节主导风向调整监测点位。

三级评价项目以监测期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00,至少在约00、1800方向上各设置1个监测点,主导风向下风向应加密布点,也可根据局地地形条件、风频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所在方位做适当调整。

各个监测点要有代表性,环境监测值应能反映各环境空气敏感区、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以及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环境质量。

如果评价范围内已有例行监测点可不再安排监测。

城市道路评价项目:

对于城市道路等线源项目,应在项目评价范围内,选取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设置监测点。

监测点的布设还应结合敏感点的垂直空间分布进行设置。

各级评价项目现状监测布点原则汇总见表311。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置的周边环境应符合相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规定。

监测点周围空间应开阔,采样日水平线与周围建筑物的高度夹角小于300;监测点周围应有2700采样捕集空间,空气流动不受任何影响:

避开局地污染源的影响,原则上20m应没有局地排放源;避开树木和吸附力较强的建筑物,一般在1520m范围内没有绿色乔木、灌木等。

同时注意监测点的可到达性和电力保证。

(5)监测采样环境空气监测中的采样点、采样环境、采样高度及采样频率的要求,按相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执行。

(6)同步气象资料要求应同步收集项目位置附近有代表性,且与各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时间相对应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7)监测结果统计分析以列表的方式给出各监测点大气污染物的不同取值时间的浓度变化范围,计算并列表给出各取值时间最大浓度值占相应标准浓度限值的百分比和超标率,并评价达标情况:

分析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日变化规律以及大气污染物浓度与地面风向、风速等气象因素及污染源排放的关系;分析重污染时间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六、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六、气象观测资料调查()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基本原则气象观测资料的调查要求与项目的评价等级有关,还与评价范围内地形复杂程度、水平流场是否均匀一致、污染物排放是否连续稳定有关。

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包括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现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对于各级评价项目,均应调查评价范围20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

包括年平均风速和风向玫瑰图,最大风速与月平均风速,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与月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均降水量,降水量极值,日照等。

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还应调查逐日、逐次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其他气象观测资料。

(二)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

(1)对于一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基本要求分两种情况:

评价范围小于50km条件下,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并按选取的模式要求,调查必需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评价范围大于50km条件下,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现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

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如果地面气象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km,并且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特征不一致,还需进行补充地面气象观测。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调查要求:

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高空气象探测站,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如果高空气象探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km,高空气象资料可采用中尺度气象模式模拟的50km内的格点气象资料。

(2)对于二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基本要求同一级评价项目。

对应的气象观测资料年限要求为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一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三)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内容(三)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内容1)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根据所调查地面气象观测站的类别,并遵循先基准站,次基本站,后一般站的原则,收集每日实际逐次观测资料。

观测资料的常规调查项目包括:

时间(年、月、日、时)、风向(以角度或按16个方位表示)、风速、干球温度、低云量、总云量。

根据不同评价等级预测精度要求及预测因子特征,可选择调查的观测资料的内容:

湿球温度、露点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量、降水类型、海平面气压、观测站地面气压、云底高度、水平能见度等(表3-12)。

2)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观测资料的时次根据所调查常规高空气象探测站的实际探测时次确定,一般应至少调查每日1次(北京时间08点)的距地面1500m高度以下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观测资料的常规调查项目包括:

时间(年、月、日、)、探空数据层数、每层的气压、高度、气温、风速、风向(以角度或按16个方位表示)(表313)。

对于修订版大气导则所推荐的进一步预测模式,输入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需要逐日每天24次的连续观测资料,对于每日实际观测次数不足24次的,应在应用气象资料前对原始资料进行插值处理。

插值方法可采用连续均匀插值法(实际观测次数为一日4次或一日8次)或者均值插值法(实际观测次数为一日8次以上)。

(四)补充地面气象观测(四)补充地面气象观测如果地面气象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IQn,并且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特征不一致,还需要进行补充地面气象观测。

在评价范围内设立补充地面气象观测站,站点设置应符合相关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

一级评价的补充观测应进行为期一年的连续观测;二级评价的补充观测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季节进行连续观测,观测期限应在2个月以上。

观测内容应符合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的要求。

观测方法应符合相关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

补充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可作为当地长期气象条件参与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五五)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内容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内容

(1)温度。

统计长期地面气象资料中每月平均温度的变化情况,并绘制年平均温度月变化曲线图。

对于一级评价项目,需酌情对污染较严重时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作温廓线的分析,分析逆温层出现的频率、平均高度范围和强度。

(2)风速。

统计月平均风速随月份的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