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库培训-安全生产基础知识.ppt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8913116 上传时间:2024-02-11 格式:PPTX 页数:44 大小:1,002.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油库培训-安全生产基础知识.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油库培训-安全生产基础知识.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油库培训-安全生产基础知识.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油库培训-安全生产基础知识.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油库培训-安全生产基础知识.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油库培训-安全生产基础知识.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油库培训-安全生产基础知识.ppt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油库培训-安全生产基础知识.ppt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油库培训-安全生产基础知识.ppt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油库培训-安全生产基础知识.ppt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油库培训-安全生产基础知识.ppt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油库培训-安全生产基础知识.ppt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油库培训-安全生产基础知识.ppt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油库培训-安全生产基础知识.ppt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油库培训-安全生产基础知识.ppt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油库培训-安全生产基础知识.ppt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油库培训-安全生产基础知识.ppt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油库培训-安全生产基础知识.ppt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油库培训-安全生产基础知识.ppt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油库培训-安全生产基础知识.ppt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油库培训-安全生产基础知识.pptx

《油库培训-安全生产基础知识.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油库培训-安全生产基础知识.ppt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油库培训-安全生产基础知识.pptx

1安全生产基础知识提纲提纲1.油品的安全相关特性2.燃烧、爆炸理论概述3.点火源简述4.现场危险点或区域简介2安全生产基础知识名词解释1.1.危险物品:

危险物品:

按照安全生产法第112条,是指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能够违禁人事安全和财产安全的物品。

危险货物分类与品名编号GB6944-86,具有爆炸、易燃、毒害、腐蚀、放射性等性质、在运输、装卸和贮存保管过程中,容易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毁而需要特别防护的货物,均属危险货物(也称危险物品或危险品)。

危险货物品名表2.危险物品分类(9个类别)1)爆炸品2)气体3)易燃液体4)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5)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6)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7)放射性物品8)腐蚀品9)杂项危险物质,包括危害环境的物质危险货物包装标志危险货物包装标志(GB190-1990)(GB190-1990)3安全生产基础知识名词解释2.2.危险化学品危险化学品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本条例所称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本条例所称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

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

危险化学品目录危险化学品目录,由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公安、环境,由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公安、环境保护、卫生、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交通运输、铁路、民用航空、农业主管部门,根据化学保护、卫生、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交通运输、铁路、民用航空、农业主管部门,根据化学品危险特性的鉴别和分类标准确定、公布,并适时调整。

品危险特性的鉴别和分类标准确定、公布,并适时调整。

剧毒化学品是指剧毒化学品是指,按照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公安、环保、卫生、质检、按照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公安、环保、卫生、质检、交通部门确定并公布的交通部门确定并公布的剧毒化学品目录剧毒化学品目录中的化学品。

一般是具有非常剧烈毒性危害的化学中的化学品。

一般是具有非常剧烈毒性危害的化学品,包括人工合成的化学品及其混合物(含农药)和天然毒素。

品,包括人工合成的化学品及其混合物(含农药)和天然毒素。

易制毒化学品目录易制毒化学品目录,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附件中列明的化学品。

,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附件中列明的化学品。

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

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

是指列入是指列入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名录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名录的危险化学品。

的危险化学品。

重大危险源重大危险源:

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法解释为:

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解释为:

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包括场所和设施)。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GB182182009)4安全生产基础知识名词解释5安全生产基础知识名词解释3.石油:

组分:

石油主要是碳氢化合物。

石油的分子结构它由不同的碳氢化合物混合组成,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83%87%)、氢(11%14%),其余为硫(0.06%0.8%)、氮(0.02%1.7%)、氧(0.08%1.82%)及微量金属元素(镍、钒、铁、锑等)。

由碳和氢化合形成的烃类构成石油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95%99%,各种烃类按其结构分为:

烷烃、环烷烃、芳香烃。

主要特性:

1)易燃2)易爆(混合蒸汽)3)易挥发、易扩散、易流淌4)易积聚静电5)热膨胀6)毒性7)一定的腐蚀性(主要是硫化物)8)环境危害848487%87%111114%14%安全生产基础知识名词解释6油品的易燃性闪燃:

可燃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浓度遇明火发生一闪即逝的燃烧,或者将可燃固体加热到一定温度后,遇明火会发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叫闪燃。

闪燃是火灾危险一个重要的警告信号。

闪点,是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表面上能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

闪燃是液体表面产生足够的蒸气与空气混合形成可燃性气体时,遇火源产生一闪即燃的现象。

闪点是可燃性液体贮存、运输和使用的一个安全指标,油品的危险等级是根据闪点来划分的。

当液体温度高于其闪点,液体随时有可能病引火源引燃或发生自燃,若液体温度低于其闪点,则液体不会发生闪燃,更不会着火。

危险性划分:

易燃与可燃划分,依据石油库设计规范GB50074(石化规GB50160规定相同)易燃油品,闪点低于或等于45的油品。

可燃油品,闪点高于45的油品。

安全生产基础知识名词解释7类别特征或液体闪点Ft()甲类A15的蒸汽压力0.1MP的烃类液体及其他类似液体(乙烯、丙烷、丁烯)B甲A以外的,Ft28乙类A28Ft45B45Ft60丙类A60Ft120BFt120石油库储存易燃和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石油库储存易燃和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安全生产基础知识名词解释8燃点(又叫着火点),在规定的条件下,当火陷接近油品表面的蒸汽和空气混合物时,发生着火并持续燃烧5s以上的温度即为燃油燃点。

油品的闪点和燃点非常接近,低闪点油品燃点比闪点仅高15。

自燃,是指可燃物在空气中没有外来火源的作用,靠自热或外热而发生燃烧的现象。

自燃点,在规定条件下,不用任何辅助引燃能源而达到引燃的最低温度。

自燃点与闪点及燃点的不同之处,主要是不需引火源,而后者则需要外部火源引燃。

所有石油产品的自燃点均较常温要高很多,但处于高温状态的油品一旦从管线的接头、法兰等处漏出热油,并与空气相遇往往也会自然引起火灾。

安全生产基础知识名词解释9油品的易燃性爆炸极限,可燃物质(可燃气体、蒸气和粉尘)与空气(或氧气)必须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均匀混合,形成预混气,遇着火源才会发生爆炸,这个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极限,或爆炸浓度极限。

分别为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这两者有时亦称为着火下限和着火上限。

在低于爆炸下限时不爆炸也不着火;在高于爆炸上限时不会爆炸,但能燃烧。

可燃物的浓度大致相当于反应当量浓度(能完全燃烧比例)时,具有最大的爆炸威力。

影响爆炸极限的因素:

主要有初始温度、初始压力、惰性介质及杂质、混合物中氧含量、引火源等。

初始温度越高,爆炸范围越大;初始压力升高爆炸极限范围越大;混合物中加入惰性气体可使爆炸极限范围缩小,特别是对爆炸上限的影响大;爆炸混合物中氧含量增加,爆炸下限降低,爆炸上限上升;引火源温度越高,热表面面积越大,与可燃混合物接触时间越长,爆炸极限范围越大。

安全生产基础知识名词解释10油品的易燃性油品的易燃性最小点火能,是指能够引起粉尘云(或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物)燃烧(或爆炸)的最小火花能量。

亦称为最小火花引燃能或者临界点火能。

(MJ是很小的能量单位,即很小点火能就能造成火灾)最小点燃能量,最小点燃能量,mJmJ产生放电的带电电位,产生放电的带电电位,kVkV01(1(一般为粉尘一般为粉尘)118810102020303040406060安全生产基础知识名词解释11油品挥发性石油饱和蒸汽压,石油产品饱和蒸汽压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油品在适当的试验仪器中气液两相达到平衡时,液面蒸汽所显示的最大压力。

蒸气压是表示油品挥发性和贮运时损失轻馏分多少的重要指标之一,饱和蒸汽压高容易形成爆炸性气体,也是油品对身体健康影响的重要途径。

安全生产基础知识名词解释12静电定义:

所谓静电,就是一种处于静止状态的电荷或者说不流动的电荷(流动的电荷就形成了电流)。

当电荷聚集在某个物体上或表面时就形成了静电,而电荷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

摩擦生电,喷射起电,感应静电起电等。

任何两个不同材质的物体接触后再分离,即可产生静电。

材料的绝缘性越好,越容易产生静电。

大部分的油品由于流动、搅拌、沉降、过滤、冲刷、喷射、灌注、飞溅、剧烈晃动都容易产生静电(电阻、杂质等影响),静电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消除静电危险。

人体也产生静电,可以带上几千伏甚至上人体也产生静电,可以带上几千伏甚至上万伏的静电。

万伏的静电。

2kv2kv手指有感觉但不痛,点火手指有感觉但不痛,点火能能0.2mj0.2mj,可以点燃烃类石油产品蒸气。

,可以点燃烃类石油产品蒸气。

安全生产基础知识名词解释13热膨胀通常是指外压强不变的情况下,大多数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其体积增大,温度降低时体积缩小。

以100m3汽油为列,在昼夜温差10时,体积变化约0.95m3,液体几乎是不可压缩的,如果在充满的密闭容器(我们主要是管道)中,将产生很高的压力,而破坏密封或容器本身,造成泄漏。

油品计量中的VCF(体积修正系数)就是转换不同温度下的体积。

安全生产基础知识名词解释14油品毒性有毒物质,是指经吞食、吸入或皮肤接触后可能造成死亡或严重伤害或损害人类健康的物质(GB6944-86)。

石油及产品对健康的危害取决于石油的组成成分,如烯烃、石油醚、芳香烃、汽油、溶剂(石脑油、)等。

职业接触限值occupationalexposurelimits,OELs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限制量值。

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对绝大多数接触者的健康不引起有害作用的容许接触水平。

化学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包括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和最高容许浓度3类(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

化学有害因素)。

最高容许浓度maximumallowableconcentration,MAC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有毒化学物质均不应超过的浓度。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ermissibleconcentration-timeweightedaverage,PC-TWA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h工作日、40h工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浓度。

安全生产基础知识名词解释15油品毒性苯,吸入高浓度苯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引起急性中毒;长期接触苯对造血系统有损害,引起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重者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

可引起白血病。

具有生殖毒性。

皮肤损害有脱脂、干燥、皲裂、皮炎。

职业接触限值:

PC-TW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mg/m3):

6(皮);PC-STEL(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mg/m3):

10(皮)。

IARC(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确认为人类致癌物。

汽油,为麻醉性毒物,高浓度吸入出现中毒性脑病,极高浓度吸入引起意识突然丧失、反射性呼吸停止。

误将汽油吸入呼吸道可引起吸入性肺炎。

职业接触限值:

PC-TW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mg/m3):

300(汽油)安全生产基础知识名词解释16油品毒性甲苯,短时间内吸入较高浓度本品表现为麻醉作用,重症者可有躁动、抽搐、昏迷。

对眼和呼吸道有刺激作用。

直接吸入肺内可引起吸入性肺炎。

可出现明显的心脏损害。

职业接触限值:

PC-TW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mg/m3),50(皮);PC-STEL(mg/m3),100(皮)。

甲基叔丁基醚(MTBE),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和麻醉作用,对眼和呼吸道有轻度刺激性。

国外曾有报道用其作为溶石剂治疗胆石症,患者出现意识浑浊、嗜睡、昏迷和无尿等。

甲醇,易经胃肠道、呼吸道和皮肤吸收。

急性中毒:

表现为头痛、眩晕、乏力、嗜睡和轻度意识障碍等,重者出现昏迷和癫痫样抽搐,直至死亡。

引起代谢性酸中毒。

甲醇可致视神经损害,重者引起失明。

慢性影响:

主要为神经系统症状,有头晕、无力、眩晕、震颤性麻痹及视觉损害。

皮肤反复接触甲醇溶液,可引起局部脱脂和皮炎。

职业接触限值:

PC-TW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mg/m3),25(皮);PC-STEL(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mg/m3):

50(皮)安全生产基础知识名词解释17油品毒性二甲苯蒸汽对眼部及上呼吸道有刺激,高浓度时会麻醉中枢神经。

短期吸入高浓度对二甲苯会出现明显的刺激症状、眼结膜及咽充血、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胸闷四肢无力、意识模糊、步态蹒跚。

重者甚至会躁动、抽搐或昏迷。

长时间或重复性接触或吸入以及短期吸入高浓度对二甲苯使皮肤脱脂,可造成皮肤干裂或刺激及产生神经衰弱综合征(如呼吸困难、混乱、眩晕、恐惧、失忆、头痛、颤抖、虚弱、厌食、恶心、耳鸣、暴躁、口渴、肝功能减弱、肾损伤、贫血症、骨髓的增生等)损害。

此物质曾造成动物的繁殖损害和致命性结果。

PC-TW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mg/m3),100。

安全生产基础知识名词解释18空气空气是指地球大气层中的气体混合。

它主要由78%的氮气、20.9%氧气、0.93%的稀有气体,0.04%的二氧化碳,0.03%的其他物质(如水蒸气、杂质等)组成的混合物。

在0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1.013105Pa);1标准大气压=10.34米高水柱;空气密度为1.293g/L氧气浓度与健康20.9%11)氧气含量)氧气含量低于低于19%19%时时,人会产生头晕,目眩,胸闷等状况;,人会产生头晕,目眩,胸闷等状况;22)氧气含量低于)氧气含量低于16%16%时,人会感到恶心、耳鸣、记忆力、衰退等状况;时,人会感到恶心、耳鸣、记忆力、衰退等状况;33)氧气浓度达到)氧气浓度达到15-16%15-16%有缺氧现象呼吸数量增加有缺氧现象呼吸数量增加;44)氧气含量低于)氧气含量低于14%14%时,人的生理活动能力会衰退、神经组织造成不可逆的影响、新陈代时,人的生理活动能力会衰退、神经组织造成不可逆的影响、新陈代谢紊乱等状况;谢紊乱等状况;55)氧气浓度达到)氧气浓度达到13-15%13-15%油灯熄灭油灯熄灭;66)氧气浓度达到)氧气浓度达到12.0%12.0%短时间危险短时间危险;77)氧气浓度达到)氧气浓度达到7.0%7.0%死亡。

死亡。

安全生产基础知识燃烧19燃烧燃烧定义:

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或)发烟发烟的现象的现象消防基本术语第一部分(GB5907)。

燃烧的本质是一种氧化还原反。

燃烧的本质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

应。

三要素,燃烧的三个必须条件可用“燃烧三角形”来表示。

安全生产基础知识燃烧20燃烧本质理论燃烧本质理论连锁反应理论,将燃烧解释为自由基的链式反应,在反应过程中发光、放热。

这个理论将燃烧的链式反应分为三个阶段:

“链引发”、“链传递”、“链终止”。

1)链引发阶段,即产生游离基并形成反应链的阶段。

产生游离基的方法有很多,包括但不限于点燃、光照、辐射、催化、加热等2)链传递阶段,游离基反应的同时释放能量又产生更多的游离基,使燃烧持续甚至扩大。

3)链终止阶段,游离基失去能量或者所有物质反应尽,没有新游离基产生而使反应链断裂,反应结束。

安全生产基础知识燃烧21石油燃烧类型石油燃烧类型若按其物理状态分,有若按其物理状态分,有固体、液体、气体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可燃物。

三类可燃物。

气体燃烧1)扩散燃烧:

可燃气体从喷口(管道口或容器泄漏口)喷出,在喷口处与空气中的氧边扩散混合、边燃烧的现象。

家用燃气灶属于扩散燃烧。

2)预混燃烧:

可燃气体与助燃气体在燃烧之前混合,并形成一家浓度的可燃混合气体,被引火源点燃所引起的燃烧现象,称为预混燃烧。

石油蒸气和空气混合爆炸是预混燃烧。

石油液体燃烧特点蒸发燃烧:

易燃可燃液体在燃烧过程中,并不是液体本身在燃烧,而是液体受热时蒸发出来的液体蒸气被分解、氧化达到燃点而燃烧,即蒸发燃烧(形式上分为闪燃、着火、爆炸)。

沸溢、喷溅:

石油液体,由于热传递(热波、辐射、水汽化)作用,使罐底水层或包含的水急速汽化,而形成油品沸腾和喷射现象,会发生沸溢现象的粘性烃类混合物(含水重油、渣油、原油),能的极大扩大火焰面积和火焰高度。

安全生产基础知识燃烧22石油燃烧类型石油燃烧类型沸溢沸溢安全生产基础知识燃烧23燃烧燃烧火灾的定义消防基本术语GB5907:

是在时间和空间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伤是在时间和空间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伤害。

害。

火灾分类(依据GB/T4968分7类)A类:

固体可燃物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等的燃烧的火灾。

可用水型灭火器、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卤代烷灭火器扑救。

B类:

甲、乙、丙类液体如汽油、煤油、柴油、甲醇、乙醚、丙酮等燃烧的火灾。

可用干粉灭火器、泡沫灭火器、卤代烷灭火器扑救。

C类:

可燃气体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丙烷、乙炔等燃烧的火灾。

可用干粉灭火器、卤代烷灭火器扑救。

D类:

可燃金属如钾、钠、镁等燃烧的火灾。

这类火灾多因遇湿、遇高温自燃引起,灭火时忌用水、泡沫及含水性物质,也不能用卤代烷、二氧化碳及常用的干粉灭火器,一般用干沙掩埋的方式灭火。

E类:

电气燃烧的火灾。

常用二氧化碳灭火器、干粉灭火器、卤代烷灭火器扑救。

F类火灾:

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如动植物油脂)火灾。

K类火灾:

食用油类火灾。

通常食用油的平均燃烧速率大于烃类油,与其他类型的液体火相比,食用油火很难被扑灭,由于有很多不同于烃类油火灾的行为,它被单独划分为一类火灾。

安全生产基础知识燃烧24火灾发展的阶段火灾发展的阶段:

安全生产基础知识燃烧25火灾发展的阶段火灾发展的阶段:

1、初起阶段,火灾初期阶段是物质在起火后的几分钟里,燃烧面积不大,烟气流动速度较缓慢,火焰辐射出的能量还不多,周围物品和结构开始受热,温度上升不快,但呈上升趋势。

在这个阶段用较少的人力和应急的灭火器材,就能将或控制住火扑灭。

2、发展阶段,火灾发展阶段是由于燃烧强度增大,载热500以上的烟气流加上火焰的辐射热的作用,使用周围可燃物品和结构受热并开始分解,气体对流加强,燃烧面积扩大,燃烧速度加快。

在这个阶段需要投入较多的力量和灭火器材,才能将火扑灭。

3、猛烈阶段,火灾猛烈阶段是由于燃烧面积扩大,大量的热释放出来,空间温度急剧上升,使周围可燃物品几乎全部卷入燃烧,火势达到猛烈的程度。

这个阶段燃烧强度最大,热辐射最强,温度和烟气对流达到最大限度,不燃材料和结构的机械强度受到破坏,以致发生变形或倒塌,大火突破建筑物外壳,并向周围扩大蔓延,是火灾最难扑救的阶段。

不仅需要很多的力量和器材扑救火灾,而且要用相当多的力量和器材保护周围建筑物和物质,以防止火势蔓延。

4、下降和熄灭阶段,下降和熄灭阶段是火场火势被控制住以后,由于灭火剂的作用或因燃烧材料已烧至殆尽,火势逐渐减弱直至熄灭。

安全生产基础知识燃烧26防火防火防火的基本原理防火的基本原理:

控制可燃物控制可燃物,有效控制可燃物质,防止泄漏或采取局部通风或全部通风的方法,降低可燃气体、蒸气和粉尘的浓度。

隔绝助燃物隔绝助燃物,就是使可燃性气体、液体、固体不与空气、氧气或其他氧化剂等助燃物接触,即使有着火源作用,也因为没有助燃物参与而不致发生燃烧。

消灭着火源消灭着火源,就是严格控制明火、电火及防静电、雷击。

安全生产基础知识燃烧27灭火基本方法灭火基本方法冷却法灭火,冷却法灭火,冷却法灭火,冷却法灭火,控制可燃物控制可燃物控制可燃物控制可燃物降低燃烧物的温度,降低燃烧物的温度,用水或CO2直接喷射到燃烧物体上,使温度降至燃点以下。

还可用水冷却建筑构件、生产装置或容器设备等,以防止它们受热结构变形,扩大灾害损失,注意油品着火不能直接用水扑救,主要是冷却容器。

注意油品着火不能直接用水扑救,主要是冷却容器。

窒息法灭火,窒息法灭火,窒息法灭火,窒息法灭火,隔绝助燃物隔绝助燃物隔绝助燃物隔绝助燃物阻止空气流人燃烧区,或用不燃物质冲淡空气,使燃烧物质断绝氧气的助燃而熄灭。

这种灭火方法适用扑救一些封闭式的空间和生产设备装置的火灾。

消除助燃物,使用惰性气体、消除助燃物,使用惰性气体、灭火毯、沙土等不燃物覆盖在燃烧物的表面,隔绝空气,使燃烧停止。

隔离法灭火隔离法灭火隔离法灭火隔离法灭火使着火物与火源隔离,使着火物与火源隔离,就是将燃烧物体与附近的可燃物质隔离或疏散开,使燃烧停止,如关闭泄漏管道。

化学抑制法灭火化学抑制法灭火化学抑制法灭火化学抑制法灭火使用干粉使用干粉是将化学灭火剂喷人燃烧区使之参与燃烧的化学反应,从而使燃烧反应停止中断燃烧链式反应,、泡沫中断燃烧链式反应,、泡沫灭火剂参与到燃烧中,发生化学作用,覆盖火焰使燃烧的化学连锁反应中断,使火熄灭。

安全生产基础知识爆炸28爆炸定义:

爆炸定义:

爆炸是物质系统的一种极为迅速的物理或化学的能量释放或转化过程,是系统蕴藏的或瞬间形成的大量在有限的体积和极短的时间内骤然释放或转化的现象。

安全生产基础知识爆炸29爆炸分类爆炸分类:

物理爆炸、化学爆炸、核爆炸3种物理爆炸物理爆炸:

是由于系统释放物理能引起的爆炸。

通常是指由于液体变成蒸汽或者气体迅速膨胀,压力急速增加,并大大超过容器的极限压力而发生的爆炸,爆炸前后物质成分未发生改变,只是状态的变化,如压缩气体或液化钢瓶受热爆炸。

化学爆炸化学爆炸:

是指物质本身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和高温而发生的爆炸。

爆炸前后物质性质发生根本性转变。

如炸药、可燃气体、可燃液体、粉尘等的爆炸。

核爆炸:

是指由于某些物质的原子核发生裂变或聚变的连锁反应,在瞬间能释放处巨大能量而产生的爆炸,如原子弹、中子弹。

安全生产基础知识爆炸30油品爆炸油品爆炸是化学爆炸,是一种特殊的燃烧,主要特征或条件:

1.预先混合,油品挥发形成石油蒸气并与空气混合后形成爆炸性预混气体(预混气体(装卸槽车、船、检尺口等)。

2.在爆炸极限内有合适的点火能就会发生爆炸。

3.爆炸是一种极短时间内高速化学反应和大量气体能量释放过程。

4.相对封闭的空间容易形成爆炸性预混油品蒸气,储罐、管道、下水系统等容易积聚油品混合蒸气。

(Fireinthehole)Fireinthehole)5.大面积泄漏即使没有密闭空间也会以蒸气云的形式爆炸。

6.足够的点火能量,包括明火、电气火花、机械火花、静电火花、高温、化学反应、光能等。

7.爆炸破坏作用主要是爆炸波,对人员能瞬间造成严重伤害,生命危险性对设备有极大的破坏性。

8.次生灾害,油品爆炸后一般会形成严重的火灾。

油品爆炸的预防与火灾预防相似,预防形成爆炸性预混蒸气是防爆的重要措施。

安全生产基础知识爆炸31举例1.油品泄漏,黄岛11.22事故,事故泄漏在市政密闭排水系统生成预混爆炸蒸气。

2.油品蒸气挥发,2013年6月2日,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4人死亡,作业人员在苯罐区罐顶违规违章进行气割动火作业,切割火焰引燃泄漏的甲苯等易燃易爆气体,回火至罐内引起储罐爆炸。

3.密闭空间,2015.03.04青岛炼化含油污水井边动火作业,爆炸造成1人死亡。

安全生产基础知识点火源32点点火源火源:

使物质开始燃烧的外部热源称为点火源。

供给可燃物与助燃物发生燃烧反应的初始能量来源。

点火源是引起火灾和爆炸事故的重要条件。

为了预防火灾和爆炸,要对点火源进行严格管理。

在生产中,引起火灾和爆炸的常见点火源有以下8种:

1)明火。

吸烟、汽车排气火星、气焊、电焊和砂轮切割、打磨等。

2)高热物及高温表面。

如油罐车排气管表面,空气压缩机。

3)电火花。

例如高电压的火花放电、开闭电闸时的弧光放电、手机等。

4)静电火花。

例如液体流动(流速、灌装)引起的静电带电、人体的带电等静电火花。

5)摩擦与撞击。

例如机器上轴承转动的摩擦,铁器工具相撞等。

6)物质自行发热。

例如废油纸、布的堆积腐烂发热等。

7)绝热压缩。

液滴中含有气泡时,被落锤冲击受到绝热压缩,瞬时升温,可使硝化甘如硝化甘油油液滴被加热至着火点而爆炸。

8)化学反应热及光线和射线等。

安全生产基础知识危险场所33危险场所(或设备)危险场所(或设备)爆炸危险场所爆炸危险场所,是指生产、使用、储存易燃易爆物质,并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且有爆炸危险的场所。

火灾危险场所火灾危险场所,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使用、加工、储存或转运闪点高于场所环境温度的可燃液体,或者有可燃粉尘、可燃纤维,或者有固体状可燃物质,并在可燃物质的数量上和配置上,能引起火灾危险的场所。

重大危险源重大危险源,简单的讲就是以上提及的易燃可燃危险物质数量大于或等于规定的量。

危险危险/重点场所(或设备)重点场所(或设备)1.储存油品的容器,储罐、管道及其附件和其邻近区域2.装卸场所,码头泊位和仓储公路T/T区域3.动设备,主要是泵和机械搅拌器(密封、电气)4.电气设备及防雷、防静电设备5.压力容器(包括压力管道、发球器)6.蒸汽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