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材料第5章.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8917252 上传时间:2024-02-12 格式:PPT 页数:123 大小:10.2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工程材料第5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3页
机械工程材料第5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3页
机械工程材料第5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3页
机械工程材料第5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3页
机械工程材料第5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3页
机械工程材料第5章.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23页
机械工程材料第5章.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23页
机械工程材料第5章.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23页
机械工程材料第5章.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23页
机械工程材料第5章.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3页
机械工程材料第5章.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3页
机械工程材料第5章.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3页
机械工程材料第5章.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3页
机械工程材料第5章.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3页
机械工程材料第5章.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3页
机械工程材料第5章.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3页
机械工程材料第5章.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3页
机械工程材料第5章.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3页
机械工程材料第5章.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3页
机械工程材料第5章.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3页
亲,该文档总共1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机械工程材料第5章.ppt

《机械工程材料第5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工程材料第5章.ppt(1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机械工程材料第5章.ppt

第五章钢的热处理5.1概述1热处理:

是指将钢在固态下加热、保温和冷却,以改变钢的组织结构,获得所需要性能的一种工艺。

l为简明表示热处理的基本工艺过程,通常用温度时间坐标绘出热处理工艺曲线。

热处理是一种重要的加工工艺,在制造业被广泛应用。

在机床制造中约6070%的零件要经过热处理。

l在汽车、拖拉机制造业中需热处理的零件达7080%。

l模具、滚动轴承100%需经过热处理。

l总之,重要零件都需适当热处理后才能使用。

滚滚动动轴轴承承2热处理特点:

热处理区别于其他加工工艺如铸造、压力加工等的特点是只通过改变工件的组织来改变性能,而不改变其形状。

铸造铸造轧制轧制3热处理适用范围:

只适用于固态下发生相变的材料,不发生固态相变的材料不能用热处理强化。

依加热、冷却方式等不同,将热处理工艺分类如下:

表面淬火感应加热、火焰加热、其他热处理普通热处理表面热处理热处理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真空热处理形变热处理激光热处理控制气氛热处理电接触加热等化学热处理渗碳、氮化、碳氮共渗、渗其他元素等4热处理分类5预备热处理与最终热处理预备热处理为随后的加工(冷拔、冲压、切削)或进一步热处理作准备的热处理。

最终热处理赋予工件所要求的使用性能的热处理.预备热处理预备热处理最终热处理最终热处理W18Cr4V钢热处理工艺曲线钢热处理工艺曲线时间时间温度温度/l铁碳相图中PSK、GS、ES线分别用A1、A3、Acm表示。

l实际加热或冷却时存在着过冷或过热现象,因此将钢加热时的实际转变温度分别用Ac1、Ac3、Accm表示;冷却时的实际转变温度分别用Ar1、Ar3、Arcm表示。

6临界温度与实际转变温度5.2钢在加热时的转变u加热是热处理的第一道工序。

加热分两种:

一种是在A1以下加热,不发生相变;u另一种是在临界点以上加热,以获得均匀的奥氏体组织,称奥氏体化。

第一步奥氏体晶核形成:

首先在与Fe3C相界形核。

第二步奥氏体晶核长大:

晶核通过碳原子的扩散向和Fe3C方向长大。

第三步残余Fe3C溶解:

铁素体的成分、结构更接近于奥氏体,因而先消失。

残余的Fe3C随保温时间延长继续溶解直至消失。

第四步奥氏体成分均匀化:

Fe3C溶解后,其所在部位碳含量仍很高,通过长时间保温使奥氏体成分趋于均匀。

5.2.1奥氏体的形成过程奥氏体化也是形核和长大的过程,分为四步。

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奥氏体化过程与共析钢基本相同。

但由于先共析或二次Fe3C的存在,要获得全部奥氏体组织,必须相应加热到Ac3或Accm以上。

5.2.2奥氏体晶粒长大及其影响因素1、奥氏体的晶粒度奥氏体化刚结束时的晶粒度称起始晶粒度,此时晶粒细小均匀。

随加热温度升高或保温时间延长,奥氏体晶粒将进一步长大,这也是一个自发的过程。

奥氏体晶粒长大过程与再结晶晶粒长大过程相同。

温来判断。

晶粒度为1-4级的是本质粗晶粒钢,5-8级的是本质细晶粒钢。

前者晶粒长大倾向大,后者晶粒长大倾向小。

|在给定温度下奥氏体的晶粒度称实际晶粒度。

|加热时奥氏体晶粒的长大倾向称本质晶粒度。

|通常将钢加热到94010奥氏体化后,设法把奥氏体晶粒保留到室2、影响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因素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

加热温度高、保温时间长,晶粒粗大。

加热速度:

速度越快,过热度越大,形核率越高,晶粒越细。

合金元素:

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元素:

Ti、V、Nb、Ta、Zr、W、Mo、Cr、Al等碳化物和氮化物形成元素。

促进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元素:

Mn、P、C、N。

原始组织:

平衡状态的组织有利于获得细晶粒。

奥氏体晶粒粗大,冷却后的组织也粗大,降低钢的常温力学性能,尤其是塑性。

因此加热得到细而均匀的奥氏体晶粒是热处理的关键问题之一。

处于临界点A1以下的奥氏体称过冷奥氏体。

过冷奥氏体是非稳定组织,迟早要发生转变。

随过冷度不同,过冷奥氏体将发生珠光体转变、贝氏体转变和马氏体转变三种类型转变。

5.3钢在冷却时的转变5.3.1过冷奥氏体的转变产物及转变过程珠光体珠光体索氏体索氏体托氏体托氏体珠光体转变珠光体转变1、珠光体的组织形态及性能过冷奥氏体在A1到550间将转变为珠光体类型组织,它是铁素体与渗碳体片层相间的机械混合物,根据片层厚薄不同,又细分为珠光体、索氏体和托氏体。

珠光体:

珠光体:

形成温度为A1-650,片层较厚,500倍光镜下可辨,用符号P表示。

光镜下形貌光镜下形貌电镜下形貌电镜下形貌索氏体索氏体形成温度为650600,片层较薄。

800-1000倍光镜下可辨,用符号S表示。

电镜形貌电镜形貌光镜形貌光镜形貌托氏体托氏体形成温度为600-550,片层极薄,电镜下可辨,用符号T表示。

电镜形貌电镜形貌光镜形貌光镜形貌u珠光体、索氏体、屈氏体三种组织无本质区别,只是形态上的粗细之分,因此其界限也是相对的。

片片间距间距bHRCu片间距越小,钢的强度、硬度越高,而塑性和韧性略有改善。

2、珠光体转变过程珠光体转变也是形核和长大的过程。

渗碳体晶核首先在奥氏体晶界上形成,在长大过程中,其两侧奥长大,形成一个珠光体团。

氏体的含碳量下降,促进了铁素体形核,两者相间形核并珠光体转变是扩散型转变。

贝氏体转变贝氏体转变1、贝氏体的组织形态及性能过冷奥氏体在550-230(Ms)间将转变为贝氏体类型组织,贝氏体用符号B表示。

根据其组织形态不同,贝氏体又分为上贝氏体(B上)和下贝氏体(B下)。

上贝氏体上贝氏体下贝氏体下贝氏体上贝氏体上贝氏体形成温度为550-350。

在光镜下呈羽毛状。

在电镜下为不连续棒状的渗碳体分布于自奥氏体晶界向晶内平行生长的铁素体条之间。

光镜下光镜下电镜下电镜下下贝氏体下贝氏体形成温度为350-230(Ms)在光镜下呈竹叶状。

光镜下光镜下电镜下电镜下l在电镜下为细片状碳化物分布于铁素体针内,并与铁素体针长轴方向呈55-60角。

上贝氏体强度与塑性都较低,无实用价值。

下贝氏体除了强度、硬度较高外,塑性、韧性也较好,即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是生产上常用的强化组织之一。

上上贝氏体贝氏体贝氏体组织的透射电镜形貌贝氏体组织的透射电镜形貌下贝氏体下贝氏体2、贝氏体转变过程贝氏体转变也是形核和长大的过程。

发生贝氏体转变时,首先在奥氏体中的贫碳区形成铁素体晶核,其含碳量介于奥氏体与平衡铁素体之间,为过饱和铁素体。

当转变温度较高(550-350)时,条片状铁素体从奥氏体晶界向晶内平行生长,随铁素体条伸长和变宽,其碳原子向条间奥氏体富集,最后在铁素体条间析出Fe3C短棒,奥氏体消失,形成B上。

上贝氏体转变过程上贝氏体转变过程贝氏体转变属半扩散型转变,即只有碳原子扩散而铁原子不扩散,晶格类型改变是通过切变实现的。

l当转变温度较低(350-230)时,铁素体在晶界或晶内某些晶面上长成针状,由于碳原子扩散能力低,其迁移不能逾越铁素体片的范围,碳在铁素体的一定晶面上以断续碳化物小片的形式析出。

下贝氏体转变下贝氏体转变马氏体转变马氏体转变当奥氏体过冷到230(Ms)以下将转变为马氏体类型组织。

马氏体转变是强化钢的重要途径之一。

1、马氏体的晶体结构碳在-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称马氏体,用M表示。

马氏体组织马氏体组织l马氏体转变时,奥氏体中的碳全部保留到马氏体中。

马氏体具有体心正方晶格(a=bc)轴比c/a称马氏体的正方度。

C%越高,正方度越大,正方畸变越严重。

当0.25%C时,c/a=1,此时马氏体为体心立方晶格。

2、马氏体的形态马氏体的形态分板条和针状两类。

板条马氏体立体形态为细长的扁棒状。

在光镜下板条马氏体为一束束的细条组织。

光镜下光镜下电镜下电镜下每束内条与条之间尺寸大致相同并呈平行排列,一个奥氏体晶粒内可形成几个取向不同的马氏体束。

在电镜下,板条内的亚结构主要是高密度的位错,=1012/cm2,又称位错马氏体。

SEMTEM针状马氏体立体形态为双凸透镜形的片状。

显微组织为针状。

在电镜下,亚结构主要是孪晶,又称孪晶马氏体。

电镜下电镜下电镜下电镜下光镜下光镜下马氏体的形态主要取决于其含碳量C%小于0.2%时,组织几乎全部是板条马氏体。

C%大于1.0%C时几乎全部是针状马氏体。

C%在0.21.0%之间为板条与针状的混合组织。

马氏体形态与含碳量的关系马氏体形态与含碳量的关系0.45%C0.2%C1.2%C45钢正常淬火组织钢正常淬火组织先形成的马氏体片横贯整个奥氏体晶粒,但不能穿过晶界和孪晶界。

后形成的马氏体片不能穿过先形成的马氏体片,所以越是后形成的马氏体片越细小。

l原始奥氏体晶粒细,转变后的马氏体片也细。

l当最大马氏体片细到光镜下无法分辨时,该马氏体称隐晶马氏体。

3、马氏体的性能高硬度是马氏体性能的主要特点。

马氏体的硬度主要取决于其含碳量。

含碳量增加,其硬度增加。

当含碳量大于0.6%时,其硬度趋于平缓。

合金元素对马氏体硬度的影响不大。

马氏体硬度与含碳量的关系马氏体强化的主要原因是过饱和碳引起的固溶强化。

此外,马氏体转变产生的组织细化也有强化作用。

马氏体的塑性和韧性主要取决于其亚结构形式。

针状马氏体脆性大,板条马氏体的塑性和韧性较好。

针状马氏体针状马氏体板条马氏体板条马氏体马氏体的透射电镜形貌马氏体的透射电镜形貌4、马氏体转变的特点马氏体转变也是形核和长大过程。

其主要特点是:

无扩散性铁和碳原子都不扩散,因而马氏体的含碳量与奥氏体的含碳量相同。

共格切变性由于无扩散,晶格转变是以切变机制进行的。

使切变部分的形状和体积发生变化,引起相邻奥氏体随之变形,在预先抛光的表面上产生浮凸现象。

马氏体转变马氏体转变切变示意图切变示意图马氏体转变产生的表面浮凸马氏体转变产生的表面浮凸降温形成马氏体转变开始的温度称上马氏体点,用Ms表示。

MfMsM(50%)M(90%)马氏体转变终了温度称下马氏体点,用Mf表示。

只要温度达到Ms以下即发生马氏体转变。

在Ms以下,随温度下降,转变量增加,冷却中断,转变停止。

高速长大马氏体形成速度极快,瞬间形核,瞬间长大。

当一片马氏体形成时,可能因撞击作用使已形成的马氏体产生裂纹。

转变不完全l即使冷却到Mf点,也不可能获得100%的马氏体,总有部分奥氏体未能转变而残留下来,称残余奥氏体,用A或表示。

Ms、Mf与冷速无关,主要取决于奥氏体中的合金元素含量(包括碳含量)。

马氏体转变后,A量随含碳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含碳量达0.5%后,A量才显著。

含碳量对马氏体含碳量对马氏体转变温度的影响转变温度的影响含碳量对残余奥含碳量对残余奥氏体量的影响氏体量的影响过冷奥氏体转变产物(共析钢过冷奥氏体转变产物(共析钢)转变转变类型类型转变转变产物产物形成温形成温度,度,转变转变机制机制显微组织特征显微组织特征HRC获得获得工艺工艺珠珠光光体体PA1650扩扩散散型型粗片状,粗片状,F、Fe3C相间分布相间分布5-20退火退火S650600细片状,细片状,F、Fe3C相间分布相间分布20-30正火正火T600550极细片状,极细片状,F、Fe3C相间分布相间分布30-40等温等温处理处理贝贝氏氏体体B上上550350半扩半扩散型散型羽毛状,短棒状羽毛状,短棒状Fe3C分布分布于过饱和于过饱和F条之间条之间40-50等温等温处理处理B下下350MS竹叶状,细片状竹叶状,细片状Fe3C分布分布于过饱和于过饱和F针上针上50-60等温等温淬火淬火马马氏氏体体M针针MSMf无扩无扩散型散型针状针状60-65淬火淬火M*板条板条MSMf板条状板条状50淬火淬火过冷奥氏体的转变方式有等温转变和连续冷却转变两种。

两种冷却方式示意图1等温冷却2连续冷却A15.3.2过冷奥氏体转变图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图是表示奥氏体急速冷却到临界点A1以下在各不同温度下的保温过程中转变量与转变时间的关系曲线。

又称C曲线、S曲线或TTT曲线。

1.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图(Time-Temperature-Transformationdiagram)A11)C曲线的建立曲线的建立以共析钢为例:

取一批小试样并进行奥氏体化。

将试样分组淬入低于A1点的不同温度的盐浴中,隔一定时间取一试样淬入水中。

测定每个试样的转变量,确定各温度下转变量与转变时间的关系。

将各温度下转变开始时间及终了时间标在温度时间坐标中,并分别连线。

转变开始点的连线称转变开始线。

转变终了点的连线称转变终了线。

A1-Ms间及转变开始线以左的区域为过冷奥氏体区。

转变终了线以右及Mf以下为转变产物区。

两线之间及Ms与Mf之间为转变区。

时间温度A1MSMfA过过冷冷PBMAMABAP转变开始线转变终了线奥奥氏氏体体5506502s10s5s2s5s10s30s40s2)C曲线的分析曲线的分析转变开始线与纵坐标之间的距离为孕育期。

孕育期越小,过冷奥氏体稳定性越小。

孕育期最小处称C曲线的“鼻尖”。

碳钢鼻尖处的温度为550。

在鼻尖以上,温度较高,相变驱动力小.在鼻尖以下,温度较低,扩散困难。

从而使奥氏体稳定性增加。

C曲线明确表示了过冷奥氏体在不同温度下的等温转变产物。

3)影响)影响C曲线的因素曲线的因素成分的影响含碳量的影响:

共析钢的过冷奥氏体最稳定,C曲线最靠右。

Ms与Mf点随含碳量增加而下降。

与共析钢相比,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C曲线的上部各多一条先共析相的析出线。

CrCr对对CC曲线的影响曲线的影响合金元素的影响除Co外,凡溶入奥氏体的合金元素都使C曲线右移。

l除Co和Al外,所有合金元素都使Ms与Mf点下降。

奥氏体化条件的影响奥氏体化温度提高和保温时间延长,使奥氏体成分均匀、晶粒粗大、未溶碳化物减少,增加了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使C曲线右移。

2.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图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图又称CCT(Continuous-Cooling-Transformationdiagram)曲线,是通过测定不同冷速下过冷奥氏体的转变量获得的。

共析钢共析钢CCTCCT曲线曲线过共析钢过共析钢CCTCCT曲线曲线亚共析钢亚共析钢CCTCCT曲线曲线1、共析钢的CCT曲线共析钢的CCT曲线没有贝氏体转变区,在珠光体转变区之下多了一条转变中止线。

当连续冷却曲线碰到转变中止线时,珠光体转变中止,余下的奥氏体一直保持到Ms以下转变为马氏体。

VkVk共析钢的共析钢的CCT曲线曲线图中的Vk为CCT曲线的临界冷却速度,即获得全部马氏体组织时的最小冷却速度.Vk为TTT曲线的临界冷却速度。

Vk1.5Vk.VkVk时间/s温度/共析钢的共析钢的CCT图图共析温度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完全退火正火等温转变曲线油淬水淬M+AM+T+ASP200100CCT曲线位于TTT曲线右下方。

CCT曲线获得困难,TTT曲线容易测得。

可用TTT曲线定性说明连续冷却时的组织转变情况。

方法是将连续冷却曲线绘在C曲线上,依其与C曲线交点的位置来说明最终转变产物。

用用TTT曲线定性说明共析钢连续冷却时曲线定性说明共析钢连续冷却时的组织转变的组织转变炉冷炉冷空冷空冷油油冷冷水水冷冷PST+M+AM+AP均匀均匀A细细AP退火退火(炉冷炉冷)正火正火(空冷空冷)S淬火淬火(油冷油冷)T+M+AM+A(水冷水冷)淬火淬火A1MSMf时间时间6506005502、过共析钢CCT曲线也无贝氏体转变区,但比共析钢CCT曲线多一条AFe3C转变开始线。

由于Fe3C的析出,奥氏体中含碳量下降,因而Ms线右端升高。

3、亚共析钢CCT曲线有贝氏体转变区,还多AF开始线,F析出使A含碳量升高,因而Ms线右端下降。

过共析钢过共析钢CCT曲线曲线亚共析钢亚共析钢CCT曲线曲线机械零件的一般加工工艺为:

毛坯(铸、锻)预备热处理机加工最终热处理。

退火与正火主要用于预备热处理,只有当工件性能要求不高时才作为最终热处理。

5.4钢的退火与正火5.4.1退火将钢加热至适当温度保温,然后缓慢冷却(炉冷)的热处理工艺叫做退火。

退火后的组织接近于钢在平衡状态下的组织。

1、退火目的调整硬度,便于切削加工。

适合加工的硬度为170-250HBW。

消除内应力,防止加工中变形。

细化晶粒,为最终热处理作组织准备。

退火的种类很多,常用的有完全退火、等温退火、球化退火、均匀化退火、去应力退火、再结晶退火。

2、退火工艺l将工件加热到Ac3+3050保温后缓冷的退火工艺,主要用于亚共析钢,使中碳以上的钢软化以便于切削加工,并消除内应力。

完全退火等温退火亚共析钢加热到Ac3+3050,共析、过共析钢加热到Ac1+3050,保温后快冷到Ar1以下的某一温度下停留,待相变完成后出炉空冷。

等温退火可缩短工件在炉内停留时间,更适合于孕育期长的合金钢。

高速钢等温退火与普通退火的比较高速钢等温退火与普通退火的比较球化退火球化退火是将钢中渗碳体球状化的退火工艺。

它是将工件加热到Ac1+3050保温后缓冷,或者加热后冷却到略低于Ar1的温度下保温,使珠光体中的渗碳体球化后出炉空冷。

主要用于共析、过共析钢。

球化退火的组织为铁素体基体上分布着颗粒状渗碳体,称球状珠光体,用P球表示。

n对于有网状二次渗碳体的过共析钢,球化退火前应先进行正火,以消除网状。

FFe3C球状珠光体正火是将亚共析钢加热到Ac3+3050,共析钢加热到Ac1+3050,过共析钢加热到Accm+3050保温后空冷的工艺。

正火比退火冷却速度大。

1、正火后的组织:

0.6%C时,组织为F+S;0.6%C时,组织为S。

正火温度正火温度5.4.2正火2、正火的目的对于低、中碳钢(0.6C%),目的与退火的相同。

对于过共析钢,用于消除网状二次渗碳体,为球化退火作组织准备。

普通件最终热处理l要改善切削性能,低碳热处理与硬度关系热处理与硬度关系合适切削加工硬度合适切削加工硬度钢用正火,中碳钢用退火或正火,高碳钢用球化退火。

淬火是将钢加热到临界点以上,保温后以大于Vk速度冷却,使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的热处理工艺。

l淬火是应用最广的热处理工艺之一。

l淬火目的是为获得马氏体组织,提高钢的性能。

5.5钢的淬火与回火5.5.1淬火1.淬火温度1)碳钢亚共析钢l淬火温度为Ac3+3050。

l预备热处理组织为退火或正火组织。

亚共析钢淬火组织:

0.5%C时为M0.5%C时为M+A。

45钢(含0.45%C)正常淬火组织65钢(0.60%C)淬火组织在Ac1Ac3之间的加热淬火称亚温淬火。

l亚温淬火组织为F+M,强度、硬度低,但塑韧性好。

35钢(含0.35%C)亚温淬火组织共析钢淬火温度为Ac1+3050;淬火组织为M+A。

过共析钢淬火温度:

Ac1+3050.温度高于Accm,则奥氏体晶粒粗大、含碳量高,淬火后马氏体晶粒粗大、A量增多。

使钢硬度、耐磨性下降,脆性、变形开裂倾向增加。

淬火组织:

M+Fe3C颗粒+A。

(预备组织为P球)T12钢(含钢(含1.2%C)正常淬火组织正常淬火组织2)合金钢由于多数合金元素(Mn、P除外)对奥氏体晶粒长大有阻碍作用,因而合金钢淬火温度比碳钢高。

亚共析钢淬火温度为Ac3+50100。

共析钢、过共析钢淬火温度为Ac1+50100。

钢坯加热钢坯加热2.淬火介质理想的冷却曲线应只在C曲线鼻尖处快冷,而在Ms附近尽量缓冷,以达到既获得马氏体组织,又减小理想淬火曲线示意图理想淬火曲线示意图MsMf内应力的目的。

但目前还没有找到理想的淬火介质。

l常用淬火介质是水和油。

l水的冷却能力强,但低温却能力太大,只使用于形状简单的碳钢件。

油在低温区冷却能力较理想,但高温区冷却能力太小,使用于合金钢和小尺寸的碳钢件。

熔盐作为淬火介质称盐浴,冷却能力在水和油之间,用于形状复杂件的分级淬火和等温淬火。

聚乙烯醇、硝盐水溶液等也是工业常用的淬火介质。

3.淬火方法采用不同的淬火方法可弥补介质的不足。

1)单液淬火法加热工件在一种介质中连续冷却到室温的淬火方法。

操作简单,易实现自动化。

各种淬火方法示意图1单液淬火法2双液淬火法3分级淬火法4等温淬火法2)双液淬火法工件先在一种冷却能力强的介质中冷,躲过鼻尖后,再在另一种冷却能力较弱的介质中发生马氏体转变的方法。

如水淬油冷,油淬空冷。

优点是冷却理想,缺点是不易掌握。

用于形状复杂的碳钢件及大型合金钢件。

3)分级淬火法在Ms附近的盐浴或碱浴中淬火,待内外温度均匀后再取出缓冷。

l可减少内应力,用于小尺寸工件。

盐浴炉盐浴炉4)等温淬火法将工件在稍高于Ms的盐浴或碱浴中保温足够长时间,从而获得下贝氏体组织的淬火方法。

经等温淬火零件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淬火应力小。

适用于形状复杂及要求较高的小型件。

1)淬透性的概念M量和硬度随深度的变化淬透性是指钢在淬火时获得淬硬层深度的能力。

其大小是用规定条件下淬硬层深度来表示。

l淬硬层深度是指由工件表面到半马氏体区(50%M+50%P)的深度。

l淬硬性是指钢淬火后所能达到的最高硬度,即硬化能力。

3.钢的淬透性淬透性是钢的主要热处理性能。

是选材和制订热处理工艺的重要依据之一。

2)淬透性与淬硬层深度的关系同一材料的淬硬层深度与工件尺寸、冷却介质有关.工件尺寸小、介质冷却能力强,淬硬层深。

淬透性与工件尺寸、冷却介质无关。

它只用于不同材料之间的比较,是通过尺寸、冷却介质相同时的淬硬层深度来确定的。

3)影响淬透性的因素钢的淬透性取决于临界冷却速度Vk,Vk越小,淬透性越高。

Vk取决于C曲线的位置,C曲线越靠右,Vk越小。

l因而凡是影响C曲线的因素都是影响淬透性的因素。

即除Co外,凡溶入奥氏体的合金元素都使钢的淬透性提高;奥氏体化温度高、保温时间长也使钢的淬透性提高。

4)淬透性的测定及其表示方法

(1)淬透性的测定末端淬火法示意图示,J表示末端淬透性,d表示半马氏体区到水冷端的距离,HRC为半马氏体区的硬度。

(2)淬透性的表示方法淬透性的表示方法A用淬透性曲线表示即用表B用临界淬透直径表示临界淬透直径是指圆形钢棒在介质中冷却,中心被淬成半马氏体的最大直径,用D0表示。

D0与介质有关,如45钢D0水=16mm,D0油=8mm。

只有冷却条件相同时,才能进行不同材料淬透性比较,如45钢D0油=8mm,40CrD0油=20mm。

5)淬透性的应用

(1)利用淬透性曲线及圆棒冷速与端淬距离的关系曲线可以预测零件淬火后的硬度分布。

下图为预测50mm直径40MnB钢轴淬火后断面的硬度分布。

(2)利用淬透性曲线进行选材。

如要求厚60mm汽车转向节淬火后表面硬度超过HRC50,3/4半径处为HRC45。

可按下图箭头所示程序进行选材分析。

(3)利用淬透性可控制淬硬层深度。

对于截面承载均匀的重要件,要全部淬透。

如螺栓、连杆、模具等。

对于承受弯曲、扭转的零件可不必淬透(淬硬层深度一般为半径的1/21/3),如轴类、齿轮等。

淬硬层深度与工件尺寸有关,设计时应注意尺寸效应。

高强螺栓高强螺栓柴油机连杆柴油机连杆齿轮齿轮不同冷却条件下的转变产物不同冷却条件下的转变产物等温退火等温退火P退火退火(炉冷炉冷)正火正火(空冷空冷)S(油冷油冷)T+M+A等温淬火等温淬火B下下M+A分级淬火分级淬火M+A淬火淬火(水冷水冷)A1MSMf时间时间温温度度淬火淬火PP均匀均匀A细细A回火是指将淬火钢加热到A1以下的某温度保温后冷却的工艺。

1.回火的目的1)减少或消除淬火内应力,防止变形或开裂。

2)获得所需要的力学性能。

淬火钢一般硬度高,脆性大,回火可调整硬度、韧性。

3)稳定尺寸。

淬火M和A都是非平衡组织,有自发向平衡组织转变的倾向。

回火可使M与A转变为平衡或接近平衡的组织,防止使用时变形。

4)对于某些高淬透性的钢,空冷即可淬火,如采用回火软化既能降低硬度,又能缩短软化周期。

5.5.2回火l未经淬火的钢回火无意义,而淬火钢不回火在放置使用过程中易变形或开裂,钢经淬火后应立即进行回火。

2.钢在回火时的转变淬火钢回火时的组织转变主要发生在加热阶段。

随加热温度升高,淬火钢的组织发生四个阶段变化。

1)马氏体的分解100回火时,钢的组织无变化。

100-200加热时,马氏体透射电镜下的回火马氏体形貌将发生分解,从马氏体中析出-碳化物(-FeXC),使马氏体过饱和度降低。

析出的碳化物以细片状分布在马氏体基体上,这种组织称回火马氏体,用M回表示。

回火马氏体在光镜下M回为黑色,A为白色。

0.2%C时,不析出碳化物。

只发生碳在位错附近的偏聚。

2)残余奥氏体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