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0号成本管理及标准成本法目标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89469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0号成本管理及标准成本法目标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0号成本管理及标准成本法目标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0号成本管理及标准成本法目标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0号成本管理及标准成本法目标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0号成本管理及标准成本法目标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0号成本管理及标准成本法目标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0号成本管理及标准成本法目标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0号成本管理及标准成本法目标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0号成本管理及标准成本法目标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0号成本管理及标准成本法目标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0号成本管理及标准成本法目标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0号成本管理及标准成本法目标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0号成本管理及标准成本法目标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0号成本管理及标准成本法目标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0号成本管理及标准成本法目标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0号成本管理及标准成本法目标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0号成本管理及标准成本法目标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0号成本管理及标准成本法目标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0号成本管理及标准成本法目标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0号成本管理及标准成本法目标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0号成本管理及标准成本法目标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docx

《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0号成本管理及标准成本法目标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0号成本管理及标准成本法目标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0号成本管理及标准成本法目标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docx

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0号——成本管理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促进企业加强成本管理,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水平,提升竞争能力,根据《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成本管理,是指企业在营运过程中实施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

第三条企业进行成本管理,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融合性原则。

成本管理应以企业业务模式为基础,将成本管理嵌入业务的各领域、各层次、各环节,实现成本管理责任到人、控制到位、考核严格、目标落实。

(二)适应性原则。

成本管理应与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目标相适应,尤其要与企业发展战略或竞争战略相适应。

(三)成本效益原则。

成本管理应用相关工具方法时,应权衡其为企业带来的收益和付出的成本,避免获得的收益小于其投入的成本。

(四)重要性原则。

成本管理应重点关注对成本具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对于不具有重要性的项目可以适当简化处理。

第四条成本管理领域应用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一般包括目标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等。

第五条企业应结合自身的成本管理目标和实际情况,在保证产品的功能和质量的前提下,选择应用适合企业的成本管理工具方法或综合应用不同成本管理工具方法,以更好地实现成本管理的目标。

综合应用不同成本管理工具方法时,应以各成本管理工具方法具体目标的兼容性、资源的共享性、适用对象的差异性、方法的协调性和互补性为前提,通过综合运用成本管理的工具方法实现最大效益。

第二章应用环境第六条企业应根据其外部环境选择适合的成本管理工具方法。

第七条企业应建立健全成本管理的制度体系,一般包括费用审报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责任成本制度等。

第八条企业应建立健全成本相关原始记录,加强和完善成本数据的收集、记录、传递、汇总和整理工作,确保成本基础信息记录真实、完整。

第九条企业应加强存货的计量验收管理,建立存货的计量、验收、领退及清查制度。

第十条企业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规成本管理流程,提高成本管理的效率。

第三章应用程序

第十一条企业应用成本管理工具方法,一般按照事前管理、事中管理、事后管理等程序进行:

(一)事前成本管理阶段,主要是对未来的成本水平及其发展趋势所进行的预测与规划,一般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和成本计划等步骤;

(二)事中成本管理阶段,主要是对营运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进行监督和控制,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成本预算进行必要的修正,即成本控制步骤;

(三)事后成本管理阶段,主要是在成本发生之后进行的核算、分析和考核,一般包括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等步骤。

第十二条成本预测是以现有条件为前提,在历史成本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利用科学的方法,对未来的成本水平及其发展趋势进行描述和判断的成本管理活动。

第十三条成本决策是在成本预测及有关成本资料的基础上,综合经济效益、质量、效率和规模等指标,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各个成本方案进行分析并选择最优方案的成本管理活动。

第十四条成本计划是以营运计划和有关成本数据、资料为基础,根据成本决策所确定的目标,通过一定的程序,运用一定的方法,针对计划期企业的生产耗费和成本水平进行的具有约束力的成本筹划管理活动。

第十五条成本控制是成本管理者根据预定的目标,对成本发生和形成过程以及影响成本的各种因素条件施加主动的影响或干预,把实际成本控制在预期目标的成本管理活动。

第十六条成本核算是根据成本核算对象,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和企业管理要求,对营运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各种耗费按照规定的成本项目进行归集、分配和结转,取得不同成本核算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向有关使用者提供成本信息的成本管理活动。

第十七条成本分析是利用成本核算提供的成本信息及其他有关资料,分析成本水平与构成的变动情况,查明影响成本变动的各种因素和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成本的成本管理活动。

第十八条成本考核是对成本计划及其有关指标实际完成情况进行定期总结和评价,并根据考核结果和责任制的落实情况,进行相应奖励和惩罚,以监督和促进企业加强成本管理责任制,提高成本管理水平的成本管理活动。

第四章附则第十九条本指引由财政部负责解释。

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1号——目标成本法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标成本法,是指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目标售价和目标利润为基础确定产品的目标成本,从产品设计阶段开始,通过各部门、各环节乃至与供应商的通力合作,共同实现目标成本的成本管理方法。

第二条目标成本法一般适用于制造业企业成本管理,也可在物流、建筑、服务等行业应用。

第二章应用环境第三条企业应用目标成本法,应遵循《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0号——成本管理》中对应用环境的一般要求。

第四条企业应用目标成本法,要求处于比较成熟的买方市场环境,且产品的设计、性能、质量、价值等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多样化特征。

第五条企业应以创造和提升客户价值为前提,以成本降低或成本优化为主要手段,谋求竞争中的成本优势,保证目标利润的实现。

第六条企业应成立由研究与开发、工程、供应、生产、营销、财务、信息等有关部门组成的跨部门团队,负责目标成本的制定、计划、分解、下达与考核,并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有效协调有关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合作。

第七条企业能及时、准确取得目标成本计算所需的产品售价、成本、利润以及性能、质量、工艺、流程、技术等方面各类财务和非财务信息。

第三章应用程序第八条应用目标成本法一般需经过目标成本的设定、分解、达成到再设定、再分解、再达成多重循环,以持续改进产品方案。

企业应用目标成本法,一般按照确定应用对象、成立跨部门团队、收集相关信息、计算市场容许成本、设定目标成本、分解可实现目标成本、落实目标成本责任、考核成本管理业绩以及持续改善等程序进行。

第九条企业应根据目标成本法的应用目标及其应用环境和条件,综合考虑产品的产销量和盈利能力等因素,确定应用对象。

企业一般应将拟开发的新产品作为目标成本法的应用对象,或选择那些功能与设计存在较大的弹性空间、产销量较大且处于亏损状态或盈利水平较低、对企业经营业绩具有重大影响的老产品作为目标成本法的应用对象。

第十条企业负责目标成本管理的跨部门团队之下,可以建立成本规划、成本设计、成本确认、成本实施等小组,各小组根据管理层授权协同合作完成相关工作。

成本规划小组由业务及财务人员组成,负责设定目标利润,制定新产品开发或老产品改进方针,考虑目标成本等。

该小组的职责主要是收集相关信息、计算市场驱动产品成本等。

成本设计小组由技术及财务人员组成,负责确定产品的技术性能、规格,负责对比各种成本因素,考虑价值工程,进行设计图上成本降低或成本优化的预演等。

该小组的职责主要是可实现目标成本的设定和分解等。

成本确认小组由有关部门负责人、技术及财务人员组成,负责分析设计方案或试制品评价的结果,确认目标成本,进行生产准备、设备投资等。

该小组的职责主要是可实现目标成本设定与分解的评价和确认等。

成本实施小组由有关部门负责人及财务人员组成,负责确认实现成本策划的各种措施,分析成本控制中出现的差异,并提出对策,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分析、评价等。

该小组的职责主要是落实目标成本责任、考核成本管理业绩等。

第十一条目标成本法的应用需要企业研究与开发、工程、供应、生产、营销、财务和信息等部门收集与应用对象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一般包括:

(一)产品成本构成及料、工、费等财务和非财务信息;

(二)产品功能及其设计、生产流程与工艺等技术信息;

(三)材料的主要供应商、供求状况、市场价格及其变动趋势等信息;

(四)产品的主要消费者群体、分销方式和渠道、市场价格及其变动趋势等信息;

(五)本企业及同行业标杆企业产品盈利水平等信息;

(六)其他相关信息。

第十二条市场容许成本,是指目标售价减去目标利润之后的余额。

目标售价的设定应综合考虑客户感知的产品价值、竞争产品的预期相对功能和售价,以及企业针对该产品的战略目标等因素。

目标利润的设定应综合考虑利润预期、历史数据、竞争地位分析等因素。

第十三条企业应将容许成本与新产品设计成本或老产品当前成本进行比较,确定差异及成因,设定可实现的目标成本。

企业一般采取价值工程、拆装分析、流程再造、全面质量管理、供应链全程成本管理等措施和手段,寻求消除当前成本或设计成本偏离容许成本差异的措施,使容许成本转化为可实现的目标成本。

第十四条企业应按主要功能对可实现的目标成本进行分解,确定产品所包含的每一零部件的目标成本。

在分解时,首先应确定主要功能的目标成本,然后寻求实现这种功能的方法,并把主要功能和主要功能级的目标成本分配给零部件,形成零部件级目标成本。

同时,企业应将零部件级目标成本转化为供应商的目标售价。

第十五条企业应将设定的可实现目标成本、功能级目标成本、零部件级目标成本和供应商目标售价进一步量化为可控制的财务和非财务指标,落实到各责任中心,形成各责任中心的责任成本和成本控制标准,并辅之以相应的权限,将达成的可实现目标成本落到实处。

第十六条企业应依据各责任中心的责任成本和成本控制标准,按照业绩考核制度和办法,定期进行成本管理业绩的考核与评价,为各责任中心和人员的激励奠定基础。

第十七条企业应定期将产品实际成本与设定的可实现目标成本进行对比,确定其差异及其性质,分析差异的成因,提出消除各种重要不利差异的可行途径和措施,进行可实现目标成本的重新设定、再达成,推动成本管理的持续优化。

第四章工具方法评价第十八条目标成本法的主要优点是:

一是突出从原材料到产品出货全过程成本管理,有助于提高成本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二是强调产品寿命周期成本的全过程和全员管理,有助于提高客户价值和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谋求成本规划与利润规划活动的有机统一,有助于提升产品的综合竞争力。

第十九条目标成本法的主要缺点是:

其应用不仅要求企业具有各类所需要的人才,更需要各有关部门和人员的通力合作,管理水平要求较高。

第五章附则第二十条本指引由财政部负责解释。

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2号——标准成本法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标准成本法,是指企业以预先制定的标准成本为基础,通过比较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计算和分析成本差异、揭示成本差异动因,进而实施成本控制、评价经营业绩的一种成本管理方法。

标准成本,是指在正常的生产技术水平和有效的经营管理条件下,企业经过努力应达到的产品成本水平。

成本差异,是指实际成本与相应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

当实际成本高于标准成本时,形成超支差异;当实际成本低于标准成本时,形成节约差异。

第二条企业应用标准成本法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的比较,揭示与分析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并按照例外管理的原则,对不利差异予以纠正,以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改善产品成本。

第三条标准成本法一般适用于产品及其生产条件相对稳定,或生产流程与工艺标准化程度较高的企业。

第二章应用环境第四条企业应用标准成本法,应遵循《管理会计应用指引号——成本管理》中对应用环境的一般要求。

第五条企业应用标准成本法,要求处于较稳定的外部市场经营环境,且市场对产品的需求相对平稳。

第六条企业应成立由采购、生产、技术、营销、财务、人力资源、信息等有关部门组成的跨部门团队,负责标准成本的制定、分解、下达、分析等。

第七条企业能够及时、准确地取得标准成本制定所需要的各种财务和非财务信息。

第三章应用程序第八条企业应用标准成本法,一般按照确定应用对象、制定标准成本、实施过程控制、成本差异计算与动因分析,以及修订与改进标准成本等程序进行。

第九条为了实现成本的精细化管理,企业应根据标准成本法的应用环境,结合部管理要求,确定应用对象。

标准成本法的成本对象可以是不同种类、不同批次或不同步骤的产品。

第十条企业制定标准成本,可由跨部门团队采用“上下结合”

的模式进行,经企业管理层批准后实施。

第十一条在制定标准成本时,企业一般应结合经验数据、行业标杆或实地测算的结果,运用统计分析、工程试验等方法,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就不同的成本或费用项目,分别确定消耗量标准和价格标准;

(二)确定每一成本或费用项目的标准成本;

(三)汇总不同成本项目的标准成本,确定产品的标准成本。

第十二条产品标准成本通常由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和制造费用标准成本构成。

每一成本项目的标准成本应分为用量标准(包括单位产品消耗量、单位产品人工小时等)和价格标准(包括原材料单价、小时工资率、小时制造费用分配率等)。

第十三条直接材料成本标准,是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材料成本标准,包括标准用量和标准单价两方面。

制定直接材料的标准用量,一般由生产部门负责,会同技术、财务、信息等部门,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根据产品的图纸等技术文件进行产品研究,列出所需的各种材料以及可能的替代材料,并说明这些材料的种类、质量以及库存情况;

(二)在对过去用料经验记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过去用料的平均值、最高与最低值的平均数、最节省数量、实际测定数据或技术分析数据等,科学地制定标准用量。

制定直接材料的标准单价,一般由采购部门负责,会同财务、生产、信息等部门,在考虑市场环境及其变化趋势、订货价格以及最佳采购批量等因素的基础上综合确定。

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的计算公式如下:

直接材料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的标准用量×材料的标准单价

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的企业,材料的标准单价可以采用材料计划单价。

第十四条直接人工成本标准,是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人工成本标准,包括标准工时和标准工资率。

制定直接人工的标准工时,一般由生产部门负责,汇同技术、财务、信息等部门,在对产品生产所需作业、工序、流程工时进行技术测定的基础上,考虑正常的工作间隙,并适当考虑生产条件的变化,生产工序、操作技术的改善,以及相关工作人员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等因素,合理确定单位产品的工时标准。

制定直接人工的标准工资率,一般由人力资源部门负责,根据企业薪酬制度等制定。

直接人工标准成本的计算公式如下:

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的标准工时×小时标准工资率第十五条制造费用成本标准应区分变动制造费用项目和固定制造费用项目分别确定。

第十六条变动制造费用,是指通常随产量变化而成正比例变化的制造费用。

变动制造费用项目的标准成本根据标准用量和标准价格确定。

变动制造费用的标准用量可以是单位产量的燃料、动力、辅助材料等标准用量,也可以是产品的直接人工标准工时,或者是单位产品的标准机器工时。

标准用量的选择需考虑用量与成本的相关性,制定方法与直接材料的标准用量以及直接人工的标准工时类似。

变动制造费用的标准价格可以是燃料、动力、辅助材料等标准价格,也可以是小时标准工资率等。

制定方法与直接材料的价格标准以及直接人工的标准工资率类似。

变动制造费用的计算公式如下:

变动制造费用项目标准成本=变动制造费用项目的标准用量×变动制造费用项目的标准价格第十七条固定制造费用,是指在一定产量围,其费用总额不会随产量变化而变化,始终保持固定不变的制造费用。

固定制造费用一般按照费用的构成项目实行总量控制;也可以根据需要,通过计算标准分配率,将固定制造费用分配至单位产品,形成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

制定固定费用标准,一般由财务部门负责,会同采购、生产、技术、营销、财务、人事、信息等有关部门,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依据固定制造费用的不同构成项目的特性,充分考虑产品的现有生产能力、管理部门的决策以及费用预算等,测算确定各固定制造费用构成项目的标准成本;

(二)通过汇总各固定制造费用项目的标准成本,得到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总成本;

(三)确定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分配率,标准分配率可根据产品的单位工时与预算总工时的比率确定。

其中,预算总工时,是指由预算产量和单位工时标准确定的总工时。

单位工时标准可以依据相关性原则在直接人工工时或者机器工时之间做出选择。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的计算顺序及公式如下: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由固定制造费用项目预算确定;

固定制造费用总成本=∑固定制造费用项目标准成本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单位产品的标准工时÷预算总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固定制造费用总成本×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第十八条企业应在制定标准成本的基础上,将产品成本及其各成本或费用项目的标准用量和标准价格层层分解,落实到部门及相关责任人,形成成本控制标准。

各归口管理部门(或成本中心)应根据相关成本控制标准,控制费用开支与资源消耗,监督、控制成本的形成过程,及时分析偏离标准的差异并分析其成因,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第十九条在标准成本法的实施过程中,各相关部门(或成本中心)应对其所管理的项目进行跟踪分析。

生产部门一般应根据标准用量、标准工时等,实时跟踪和分析各项耗用差异,从操作人员、机器设备、原料质量、标准制定等方面寻找差异原因,采取应对措施,控制现场成本,并及时反馈给人力资源、技术、采购、财务等相关部门,共同实施事中控制。

采购部门一般应根据标准价格,按照各项目采购批次,揭示和反馈价格差异形成的原因,控制和降低总采购成本。

第二十条企业应定期将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比较和分析,确定差异数额及性质,揭示差异形成的动因,落实责任中心,寻求可行的改进途径和措施。

第二十一条成本差异的计算与分析一般按成本或费用项目进行。

第二十二条直接材料成本差异,是指直接材料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该项差异可分解为直接材料价格差异和直接材料数量差异。

直接材料价格差异,是指在采购过程中,直接材料实际价格偏离标准价格所形成的差异;直接材料数量差异,是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直接材料实际消耗量偏离标准消耗量所形成的差异。

有关计算公式如下: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实际成本-标准成本

=实际耗用量×实际单价-标准耗用量×标准单价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直接材料价格差异+直接材料数量差异直接材料价格差异=实际耗用量×(实际单价-标准单价)直接材料数量差异=(实际耗用量-标准耗用量)×标准单价第二十三条直接人工成本差异,是指直接人工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该差异可分解为工资率差异和人工效率差异。

工资率差异,是指实际工资率偏离标准工资率形成的差异,按实际工时计算确定;人工效率差异,是指实际工时偏离标准工时形成的差异,按标准工资率计算确定。

有关计算公式如下: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实际成本-标准成本=实际工时×实际工资率-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直接人工成本差异=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直接人工效率差异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实际工时×(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直接人工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第二十四条变动制造费用项目的差异,是指变动制造费用项目的实际发生额与变动制造费用项目的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该差异可分解为变动制造费用项目的价格差异和数量差异。

变动制造费用项目的价格差异,是指燃料、动力、辅助材料等变动制造费用项目的实际价格偏离标准价格的差异;变动制造费用项目的数量差异,是指燃料、动力、辅助材料等变动制造费用项目的实际消耗量偏离标准用量的差异。

变动制造费用项目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原理与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相同。

第二十五条固定制造费用项目成本差异,是指固定制造费用项目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

其计算公式如下:

固定制造费用项目成本差异=固定制造费用项目实际成本-固定制造费用项目标准成本企业应根据固定制造费用项目的性质,分析差异的形成原因,并将之追溯至相关责任中心。

第二十六条在成本差异的分析过程中,企业应关注各项成本差异的规模、趋势及其可控性。

对于反复发生的大额差异,企业应进行重点分析与处理。

企业可将生成的成本差异信息汇总,定期形成标准成本差异分析报告,并针对性地提出成本改进措施。

第二十七条为保证标准成本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可行性,企业应定期或不定期对标准成本进行修订与改进。

第二十八条一般情况下,标准成本的修订工作由标准成本的制定机构负责。

企业应至少每年对标准成本进行测试,通过编制成本差异分析表,确认是否存在因标准成本不准确而形成的成本差异。

当该类差异较大时,企业应按照标准成本的制定程序,对标准成本进行调整。

除定期测试外,当外部市场、组织机构、技术水平、生产工艺、产品品种等外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企业也应及时对标准成本进行调整。

第四章工具方法评价第二十九条标准成本法的主要优点是:

一是能及时反馈各成本项目不同性质的差异,有利于考核相关部门及人员的业绩;二是标准成本的制定及其差异和动因的信息可以使企业预算的编制更为科学和可行,有助于企业的经营决策。

第三十条标准成本法的主要缺点是:

一是要求企业产品的成本标准比较准确、稳定,在使用条件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二是对标准管理水平较高,系统维护成本较高;三是标准成本需要根据市场价格波动频繁更新,导致成本差异可能缺乏可靠性,降低成本控制效果。

第五章附则第三十一条本指引由财政部负责解释。

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3号——变动成本法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变动成本法,是指企业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前提条件,仅将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变动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容,而将固定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直接由当期收益予以补偿的一种成本管理方法。

成本性态,是指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按照成本性态,成本可划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

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围,其总额不随业务量变动而增减变动,但单位成本随业务量增加而相对减少的成本。

变动成本,是指在一定围,其总额随业务量变动发生相应的正比例变动,而单位成本保持不变的成本。

混合成本,是指总额随业务量变动但不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

第二条变动成本法通常用于分析各种产品的盈利能力,为正确制定经营决策、科学进行成本计划、成本控制和成本评价与考核等工作提供有用信息。

第三条变动成本法一般适用于同时具备以下特征的企业:

(一)企业固定成本比重较大,当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较快时,分摊计入产品成本中的固定成本比重大,采用变动成本法可以正确反映产品盈利状况;

(二)企业规模大,产品或服务的种类多,固定成本分摊存在较大困难;

(三)企业作业保持相对稳定。

第二章应用环境第四条企业应用变动成本法,应遵循《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0号——成本管理》中对应用环境的一般要求。

第五条企业应用变动成本法所处的外部环境,一般应具备以下特点:

(一)市场竞争环境激烈,需要频繁进行短期经营决策。

(二)市场相对稳定,产品差异化程度不大,以利于企业进行价格等短期决策。

第六条企业应保证成本基础信息记录完整,财务会计核算基础工作完善。

第七条企业应建立较好的成本性态分析基础,具有划分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科学标准,以及划分标准的使用流程与规。

第八条企业能够及时、全面、准确地收集与提供有关产量、成本、利润以及成本性态等方面的信息。

第三章应用程序

第九条企业应用变动成本法,一般按照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计算、损益计算等程序进行。

第十条成本性态分析,是指企业基于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关系,运用技术方法,将业务围发生的成本分解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过程。

第十一条混合成本的分解方法主要包括:

高低点法、回归分析法、账户分析法(也称会计分析法)、技术测定法(也称工业工程法)、合同确认法,前两种方法需要借助数学方法进行分解,后三种方法可通过直接分析认定。

(一)高低点法:

企业以过去某一会计期间的总成本和业务量资料为依据,从中选取业务量最高点和业务量最低点,将总成本进行分解,得出成本模型。

计算公式如下:

单位变动成本=最高点业务量的成本-最低点业务量的成本

最高点业务量-最低点业务量

固定成本总额=最高点业务量的成本-单位变动成本×最高点业务量或:

=最低点业务量的成本-单位变动成本×最低点业务量高低点法计算较为简单,但结果代表性较差。

(二)回归分析法:

企业根据过去一定期间的业务量和混合成本的历史资料,应用最小二乘法原理,计算最能代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