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衔接内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9482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76.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衔接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语文衔接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语文衔接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语文衔接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语文衔接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语文衔接内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7页
语文衔接内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7页
语文衔接内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7页
语文衔接内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7页
语文衔接内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7页
语文衔接内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7页
语文衔接内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7页
语文衔接内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7页
语文衔接内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7页
语文衔接内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7页
语文衔接内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7页
语文衔接内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7页
语文衔接内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7页
语文衔接内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7页
语文衔接内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7页
亲,该文档总共6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衔接内容.docx

《语文衔接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衔接内容.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衔接内容.docx

语文衔接内容

第1节高中语文学法指导

 

【知识要点】

一、语文学习的本质特征

人一生下来,就进入一个语言世界,也就拉开了语文学习的序幕,从口头语到书面语,从听到说,从读到写。

人成长的过程,也是语言积累的过程。

语文学科以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为主,学习语文就是将流动于言语中的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移植到学习者的生命活动中来,而这种情感及其外化的言语的积淀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一个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过程。

二、高中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方法

1.学习动机

语文学科是最基础的必修课之一,高考必考科目,试卷满分150分,占高考“3+X”总分的20%。

语文学科也是让个体心灵成长、个性展示的一门学科。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

2.学习目的

提高学生正确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3.课程结构

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

必修和选修课程均按模块组织学习内容,每个模块2学分。

每个学期完成2个模块的学习。

必修课程“必修一”至“必修五”五个模块,将在高一至高二上两个学期半的时间里循序渐进地完成。

修足学时并通过模块考试者,方能获得相应学分。

学生修满必修课的10个学分便可视为完成了本课程的基本学业,达到高中阶段的最低要求。

高二,开设选修IA《〈论语〉选读》《外国小说欣赏》两个模块,获得4学分,加上必修课程的10学分,共计可获得14学分。

高三,学校将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开设选修IB,学生应取得相应学分。

4.高中学法

与初中语文相比,高中语文学时少、课文多、难度大,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至关重要。

简而言之,即多读多思多写。

具体地说,主要有:

①课前预习的习惯。

预习,即课前的自学。

预习时要看、思、做结合进行。

一般是把新课通读一遍,注音,并划出书中的重点和自己费解的地方,待教师授课时注意听讲或向老师提出。

②记课堂笔记的习惯。

原则是以听为主,以记为辅。

记课堂要点,重点不放过,疑点有标记。

就近记在书头。

笔记的主要内容有:

课文重点及难点,解题思路,知识归纳,试卷分析要点。

记笔记与听课发生矛盾时,首先应以听懂为主。

笔记可以缓记或补记。

③及时复习的习惯。

当天学的知识有难度,要当天复习决不拖拉。

学完一课、一专题复习一次,学习一模块系统总结一遍,期末再重点复习一次。

通过这种步步为营的复习,形成的知识联系就不会消退。

复习思路可写成小结、列出图表,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

④课外学习的习惯。

课外围绕老师布置的作业,开展读写等活动;也可自由开展语文活动,如文学社活动、课外阅读活动(阅读报刊杂志、名著)等。

⑤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商务印书馆)等都是学习语文的好帮手。

⑥朗读背诵的习惯。

“知识是智能的基础,记忆是思维的基础”。

凡字音、诗文名篇、文学常识,都是诵读的内容。

⑦写读书笔记(或做读书卡片)的习惯。

⑧良好的作业习惯。

先订正后作业。

独立作业,应有简单过程(尤其是选择题)。

配合预习,重点介绍一种高中语文教材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文本评点。

评点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方法。

具体指在读书的过程中,随时记下思考心得,如对作品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等。

评点有多种样式,以《红楼梦》评点为例,我们将脂砚斋写在文章两行之间的评点称为夹批,正文两侧为旁批,正文之上(书眉)为眉批。

为示区别,评点还使用朱、墨两色。

评点的前提是对课文要做到充分感受、理解、思考,因此要立足文本,精读文本,然后进行评点。

具体要求是:

①用心体味、感悟文本,记录下生成的疑问与判断。

②在疑问与判断出现之时,应暂停阅读,用文字将心中所想表达清楚。

③强调评点宜大处着眼,小处着笔。

④评点可以是百字短文,更贵简洁,贵有例证,言之有据。

三、《2010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语文学科》(节选)

Ⅱ.考试能力要求

高考语文要求全面测试考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能力可分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并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 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 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 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 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 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 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高考语文坚持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注重对考生语文素养全面测试的同时,着重考查考生掌握和应用语文基础知识的能力和阅读、写作方面的能力。

Ⅲ.考试内容

一、语言文字运用

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技能。

1.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识记

2.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识记和正确书写

3.词语(包括熟语)的识记、理解和正确使用

4.病句的辨析和修改

病句类型: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5.语句的扩展,语段的压缩

6.句式的选用、仿用和变换

7.常见修辞方法的正确运用

常见修辞方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8.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二、现代文阅读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1.作品结构的分析,作品主题的概括

2.作品体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

3.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体会,精彩语句表现力的品味

4.作品形象的欣赏,作品内涵的赏析,作品艺术魅力的领悟

5.对作品所表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评价

6.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发掘

7.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探讨

8.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1.文中重要概念含义、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

2.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

3.语言特色的分析,文章结构的把握,中心意思的概括

4.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

5.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评价

6.对文本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评价

7.对文本的某种特色的深度思考和判断

8.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发掘

9.对文本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探讨

10.对文本中某些问题的探究

三、古代诗文阅读

能阅读浅显的古代诗文,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1.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

2.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

常见文言虚词(18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理解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5.文中信息的筛选

6.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用

7.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

8.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9.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10.常见古诗文名句名篇的默写(参考篇目见附录)

四、写作

能写实用类、论述类和文学类文章。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

(一)基础等级 

1.符合题意2.符合文体要求

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

(二)发展等级 

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

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Ⅳ.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限时150分钟。

二、试题类型: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古文断句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论述题、写作题等。

三、试卷结构:

1.语言文字运用24分

2.现代文阅读32分

3.古代诗文阅读34分

4.写作60分

附录:

古诗文背诵参考篇目

(一)古文(12篇)

《论语》(《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规定的篇章)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劝学》(节选:

从“君子曰”到“用心躁也”)(《荀子》)

《逍遥游》(节选:

从“北冥有鱼”到“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从“廉颇曰”到“为刎颈之交”)(《史记》司马迁)

《报任安书》(节选:

从“古者富贵而名摩灭”到“难为俗人言也”)(司马迁)

《滕王阁序并诗》(节选:

从“时维九月”到“岂效穷途之哭”)(王勃)《师说》(韩愈)

《阿房宫赋》(杜牧)《秋声赋》(节选:

从“余曰”到“物过盛而当杀”)(欧阳修)

《六国论》(节选:

从“齐人未尝赂秦”到“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赤壁赋》(苏轼)

 

(二)古诗词曲(12篇)

《渔父》(《楚辞》)《蜀道难》(李白)《登高》(杜甫)《琵琶行》(白居易)

《锦瑟》(李商隐)《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晏殊)

《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长亭送别》(【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西厢记》王实甫)

【课外作业】

上述语文学法的介绍具有普遍性,而具体采取的方法因人而异。

你自己有哪些学习语文的好方法,或者欣赏的语文学法?

请撰文介绍,字数100字左右。

第2节成语使用

 

【知识要点】

一、关于成语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固定短语。

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高考要求“正确识记、理解和正确使用成语”,成语辨析已成为高考中一个相对稳定的题型。

成语是定型的语素组合,其构成语素的读音也是确定的。

譬如“心广体胖”的“胖”,只能读pán,而不能读pàng,因为它是安泰舒适的意思;“自怨自艾”的“艾”只能读

yì,而不能读ài,因为它是治理、惩治的意思。

成语的结构也是稳定的。

从结构形式看,同其他短语一样,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并列、承接、目的、因果、主谓、偏正、连动、兼语等。

懂得一点成语结构的知识,有助于正确书写、理解,从而正确使用。

如“纷至沓来”是“纷至”与“沓来”并列,“至”与“来”的意思相近,“沓”与“纷”也就意思相近,因此就不能将“沓”写成“踏”;“待人接物”是“待人”与“接物”的并列,“物”指自己以外的人,因而这个成语是指与人相处。

成语一般都有特定的含义,不能随意解释。

譬如“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绝不是写文章不加标点符号;“七步之才”指很有才华,绝不是才华很低;“豆蔻年华”只能用于形容十几岁的少女,而不能形容其他人……这些成语都是我们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的。

此外,成语同其他词语一样,也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

譬如,“无微不至”是褒义的,“无所不至”、“无所不为”是贬义的;“东山再起”是中性的,“死灰复燃”是贬义的。

因此,在具体的使用辨析中,要求我们能正确把握成语的音、形、义,以及情感色彩,抓住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成语的语境意义,活学活用。

二、误用类型

(一)曲解词义,望文生义

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

如果不仔细辨析,就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如:

“事故的隐患越来越明显,厂领导还是认为不足为训,以致酿成了‘8·19’大火。

”此句中,将“不足为训”理解成了“不值得作为教训”,与成语的正确内涵相去甚远。

结构的稳固性和意义的整体性,是成语的突出特点。

我们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追本溯源,把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切忌望文生义。

此类常易被误用的成语还有“七月流火”“不刊之论”“白头如新”等。

(二)用错对象,张冠李戴

有的成语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会出现张冠李戴的毛病。

如:

“登上黄山光明顶,放眼眺望,起伏的群山座座相连,鳞次栉比,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天际。

”此句属对象误用,“鳞次栉比”形容房屋密集。

类似易误用的成语还有很多,如:

穿云裂石(指乐器声或歌声);两小无猜(指男女儿童);不同凡响(多指文艺作品);崭露头角(多指青少年)等。

(三)误用褒贬,情感错位

有些成语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已经附带着一定的感情色彩,使用时当认真辨析,否则就会误用。

如:

“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此句犯了贬词褒用的错误,“洗心革面”指清除旧思想,改变旧面貌,比喻彻底悔改。

因情感色彩辨析不清而易误用的成语还有“振振有词”“始作俑者”“危言危行”“亦步亦趋”“半斤八两”等。

(四)颠倒尊卑,不知谦恭

由于成语的约定俗成,某些成语的使用有一定的场合,有的还需区别尊卑、长幼、主客、男女。

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场合,做到自谦敬人、得体合度。

如果辨别不准,就会导致谦敬错位。

如:

“张局长的开场白可谓抛砖引玉,引导我们提出了许多建议。

”此句中的“抛砖引玉”是说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一般用于自谦。

这里犯了谦词敬用的错误。

这点涉及语言得体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尤显重要。

常见的谦词有:

狗尾续貂、班门弄斧、姑妄言之、一孔之见、不情之请等。

敬辞有:

高抬贵手、卓尔不群、高朋满座、大材小用等。

(五)语意重复,自相矛盾

在辨析句中成语使用正误时,还要认真梳理语句,琢磨所用成语的“字”义,并分析整个句子的意思,查看是否存在用词重复的现象。

如:

“老王用审视的目光看了他一眼,然后淡淡一笑,话里带着一种扪心自问的自责。

”“扪心自问”本身带有“反省自责”之意,前后重复。

这种类型的误用还有很多,如“人民生灵涂炭”“好像如芒在背”“脸上笑逐颜开”“至今还记忆犹新”等。

另一种情况是,所用成语与句意矛盾,导致整句话不知所云。

如:

“围棋大师聂卫平经常走出一些出其不意地妙招,使对方防患未然。

”“防患未然”是防止祸患于未发生之前,与句意相矛盾。

(六)词义相近,辨识不清

两个成语,意义上有相近或相通之处,有时甚至可以交换使用,但从使用范围、表达重点、语义轻重等方面分析,还是有所区别。

因此,在特定的语境下,也只能选择其中一个。

若果分辨不清,就会出现判断失误。

如:

“他爸爸是乐队指挥,妈妈是歌唱家,平时耳闻目睹,多方接触,所以他也爱好音乐。

”“耳闻目睹”指“亲耳听到,亲眼看见”,一般指事。

而“他”爱好音乐是无形中受到影响,因而应使用“耳濡目染”一词。

像这样的近义成语还有很多。

如:

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同日而语/相提并论,舍本逐末/本末倒置,不以为然/不以为意,首当其冲/当务之急,刻不容缓/迫不及待,不谋而合/不约而同。

【典型例题】

【例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一些人对中国的民族音乐有偏见,以为民乐只是下里巴人茶余饭后弹弹唱唱的东西,远不如西洋古典音乐有品位。

B.国庆节的夜晚,空中各色礼花绽放,争奇斗艳;广场上欢歌笑语,歌舞升平,真是一片欢乐的海洋。

C.天气忽冷忽热,因感冒到医院就诊的人已经人满为患了。

D.在常人看来,一些细节问题不足挂齿,但细节决定成败,一个细节的疏忽往往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解析】答案选D。

ABC三项都曲解词义,望文生义。

“下里巴人”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散曲,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

“歌舞升平”并非跳舞唱歌之意,而是指太平盛世,或作贬义词,有粉饰太平之意。

“人满为患”意为“人太多了带来麻烦”,不能修饰“人”。

【例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这部影片中主人公善良的性格和悲惨的命运让我深深感动,看到动情处,泪水如洪水猛兽般席卷了我。

B.本是一桩普通的经济纠纷,可当事双方一个得寸进尺,一个当仁不让,最后落了个两败俱伤。

C.侦查员经过化验证实,犯罪嫌疑人衣服上的血迹与犯罪现场残留的血迹如出一辙,都是受害者留下的。

D.荣誉的桂冠不会平白无故地降临到人头上,成功者的每一步足迹,都深深嵌着难以言喻的沉重和辛劳。

【解析】答案选D。

“洪水猛兽”指极大的祸害,不能用来指泪水。

“当仁不让”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

“如出一辙”表明两件事情非常相像,但C项中却肯定说“都是受害者留下的”,说明两者完全一致,因而不能用这个词。

【例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央视索福瑞公司提供的数据足以反映出韩剧的气势汹汹:

央视八套有57%的引进剧来自韩国;收视率排名前10位的引进剧中,韩剧占了7部。

B.《新闻周刊》的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温州模式”能取得成功,原因是将人们深藏在心底的创业致富欲望充分释放出来,并运用于市场经济之中。

C.发生在约旦首都安曼三家豪华酒店内的自杀袭击事件造成了重大伤亡,现场尸体横陈,惨不忍睹,令人叹为观止。

D.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解析】答案选D。

“想入非非”是个多义成语,除了“胡思乱想”之意,还可以指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

ABC三项都未能正确把握成语的情感色彩。

“气势汹汹”指态度、声势凶猛而嚣张,含贬义,无论感情色彩还是表意程度都不恰当;“一针见血”指写文章、说话直截了当、切中要害,多用于批评,和语境的感情色彩不吻合;“叹为观止”往往用来指所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明显情感错位。

【例4】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有的人向党向人民要官要权,这种不情之请决不能答应。

B.山的东麓有“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的墓。

恕我孤陋寡闻,我原先并不知道他的墓在这里。

C.尽管追查尤科斯是有公司前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的案件受到批评,但它对处罚偷税漏税现象的积极影响也是立竿见影的。

D.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规模的扩大,要求城市管理者对城市建设规划必须瞻前顾后,统筹安排。

【解析】答案选A。

“不情之请”用错的原因便是谦敬不分,这个词只能用于自谦,表示自己的请求不合情理,不能用于他人。

【例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看到黄宏表演的小品,一向严肃的父亲也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B.我们不能妄自菲薄,也不应当轻易满足于自己的成绩。

C.迅速反映现实生活,高奏时代主旋律,为人民群众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粮,这是文艺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职责。

D.江姐不幸被捕,虽全身打得遍体鳞伤,但仍然坚守党的秘密。

【解析】答案选B。

妄自菲薄,指过分地看轻自己。

A项加点成语中的“忍俊”便是“含笑”之意,与“笑起来”语意重复;同样地,C项中,“责无旁贷”与“职责”重复;D项中的“遍体”与“全身”表意重复。

【例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妻子饲养这些家畜,原是想用来振兴每况愈下的家业的,但她劝阻不了他拿它们去换两块所谓有“魔法”的磁铁。

B.地质勘探队员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们对此不以为然,而是一心扑在工作上,为国家寻找丰富的矿藏。

C.为了提升地方文化形象,也为了开辟新的旅游景点,许多城市想方设法修缮并恢复当地的历史名人故居,这是无可厚非的。

D.我们要正告日本的某些当政者,如果对中国政府的严正立场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必将自食其果。

【解析】答案选A。

此题主要考查相近成语意义的区别。

每况愈下,指情况越来越坏。

B项中的“不以为然”意为“不认为是正确的”,用在此处不当,应当改为“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C项中的“无可厚非”是“虽有缺点,但尚可原谅”,而此句中并未表明主体“有缺点”,故应改为“无可非议”;D项中的“置之度外”是个褒义词,“不把生死、利益等放在心上”,也与句意格格不入,当改为“置若罔闻”(听到就像没听到一样),才比较合情合理。

【课外作业】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自负的他怎么也没想到,那年高考,期期艾艾盼来的竟然是专科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这对他的打击实在太大了。

B.中国互联网协会声称,大规模封杀垃圾邮件只不过是目前在没有法律监控的情况下的一种权宜之计。

C.旅居国外已三十年的黄老先生思念故土,思念亲人,最近,他写信给家乡的政府部门,表达他安土重迁的愿望。

D.领导十分关心新员工的生活,对家属的就业、小孩的入学等问题都无所不至地一一过问,这令他们很感动。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夜以继日,辛勤笔耕,手不释卷,终于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十余万字的小说创作。

B.2003年10月,中国诞生了两个新关键词,一个是“杨利伟”,一个是“神舟五号”,这是从三岁小孩到八十老翁都耳熟能详的两个名词。

C.时过境迁,一些曾经获得重大奖励的成果却成了明日黄花,对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几乎没有什么推动作用。

D.谭嗣同是为变法而流血的始作俑者,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对于中国人民来说,首要的当务之急是发展经济,尽快地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B.假如每个人都能见贤思齐,以人之长补己之短,那么我们每天都会有进步,生活也会因此变得愈加美好。

C.第一次见到王师傅便喜欢上了她,那轻柔的嗓音,那甜美的微笑,一看便知是个一团和气的人。

D.我天天批阅语文作业,纠正错别字,修改病句,长此以往,就养成了咬文嚼字的习惯。

4.下列各句中的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个主意真不错,自出机杼,有创见。

B.大型反贪片《抉择》演出后,一时间观众趋之若鹜,无不对其报以好评。

C、我们要发扬得陇望蜀的精神,乘胜追击。

D.美国国务卿鲍威尔4月7日晚上踌躇满志地奔赴摩洛哥,开始他的中东斡旋,以谋求结束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最近爆发的暴力冲突。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北京电视台的编导很有水平,几个经济类节目都办得绘声绘色。

B.桂林山水真是神奇秀丽,青青的山,绿绿的水,令人陶醉,令人流连忘返。

C.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只能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

D.神话是陈陈相因的口头文学,其中不少创作于有史记载以前。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听到战友不幸遇难的消息,他如丧考妣,悲痛万分。

B.这个人很要面子,凡事只要跟他商量商量,他闻过则喜,不然,他会跟你翻脸。

C.他是学雷锋的老模范了,十几年来,光在路边信手拈来的螺丝钉就有三大筐。

D.文学创作辅导材料汗牛充栋,而真正依靠这些辅导材料步入文学途径的却可谓是寥若晨星啊。

7.下列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对农村问题的深入研究,使得他能够见仁见智,写出极有价值的学术著作。

B.个人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