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 媒介素养概论--刘勇.ppt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895604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PPTX 页数:218 大小:1.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课件 媒介素养概论--刘勇.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18页
教学课件 媒介素养概论--刘勇.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18页
教学课件 媒介素养概论--刘勇.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18页
教学课件 媒介素养概论--刘勇.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18页
教学课件 媒介素养概论--刘勇.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18页
教学课件 媒介素养概论--刘勇.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218页
教学课件 媒介素养概论--刘勇.pptx_第7页
第7页 / 共218页
教学课件 媒介素养概论--刘勇.pptx_第8页
第8页 / 共218页
教学课件 媒介素养概论--刘勇.pptx_第9页
第9页 / 共218页
教学课件 媒介素养概论--刘勇.ppt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8页
教学课件 媒介素养概论--刘勇.ppt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8页
教学课件 媒介素养概论--刘勇.ppt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8页
教学课件 媒介素养概论--刘勇.ppt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8页
教学课件 媒介素养概论--刘勇.ppt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8页
教学课件 媒介素养概论--刘勇.ppt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8页
教学课件 媒介素养概论--刘勇.ppt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8页
教学课件 媒介素养概论--刘勇.ppt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8页
教学课件 媒介素养概论--刘勇.ppt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8页
教学课件 媒介素养概论--刘勇.ppt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8页
教学课件 媒介素养概论--刘勇.ppt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8页
亲,该文档总共2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课件 媒介素养概论--刘勇.pptx

《教学课件 媒介素养概论--刘勇.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课件 媒介素养概论--刘勇.pptx(2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学课件 媒介素养概论--刘勇.pptx

“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媒介的影响。

今天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摆脱不了媒介,就像摆脱不了天气一样。

”詹姆斯波特(W.JamesPotter)媒介不仅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也从根本上建构了我们对于所处世界、时代的认知。

“媒介化社会”的提法是对当今世界大众传媒飞速发展、新媒介不断涌现、媒介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发挥着不可取替的作用这一现状的概括。

“媒介化社会”的实质表明,媒介已不仅仅是我们认知世界的“中介”,媒介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

第一,种类繁多的媒介在时间和空间中总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日益占据我们生活的中心。

第二,媒介勾连了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建构了我们与他人的关系第三,媒介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对于历史、现状与未来的判断。

“现实世界”:

我们直接与他人、事件发生关联的世界,即我们直接生活其中的世界。

“媒介世界”:

媒介向我们展示的世界。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实践出真知”“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一言以蔽之:

我们相当部分的经验与知识是从现实世界获得的!

人的精力、能力是有限的媒介是人体的延伸(麦克卢汉)人的感官和身体总是受到时空条件的限制人类的不断生存发展的诉求表明:

我们不可能从现实世界直接得到所有的经验和信息,还需要借助甚至依靠媒介来了解世界、获取经验和知识。

是人类经验、知识的两个重要来源两个世界的界限理论上看,这种界限是获得经验与知识的途径,是直接来源于现实还是媒体;事实上,这种界限日渐模糊。

我们经常是带着媒介世界得到的信息投身现实世界。

媒介素养概论安徽大学刘勇2015年6月20世纪30年代,以电影和广播等大众媒介为代表的流行文化的泛滥几乎中断了文明文化传统所珍视的思想和感觉方式,传统精英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1933年,英国文学批评家F.R.利维斯(FrankRaymondLeais)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汤普森(DenysThompson)共同出版了文化与环境:

批判意识的培养(CultureandEnvironment:

TheTrainingofCriticalAwareness)核心观点:

“电影、报纸,任何这种形式的宣传品,以及商业化的小说都只是提供一种低水平的满足”。

爱德华萨义德(EdwardWaefieSaid)“理论旅行”:

“各种观念和理论也在人与人、境域与境域,以及时代与时代之间旅行。

”陆晔在媒介素养:

理念、认知、参与中提出媒介素养的四次“范式转移”时间:

20世纪30年代核心:

保护主义立场内容:

精英的观点视大众媒介为“下九流”的“带菌者”传播对社会、高尚文化尤其是对青少年有害的信息,媒介素养教育的职责是给公众打预防针,防止侵害。

时间:

20世纪60年代核心:

强调提升对媒介内容的选择和辨别力内容:

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媒介内容都是有害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受众进行明智的选择,在接触媒介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时间:

20世纪80年代核心:

对媒介文本的批判性解读内容:

转而强调大众媒介制造假性意识(falseconsciousness)的巨大潜力受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一种由外部文化强加的价值观念,而媒介正好代表了这种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媒介素养的首要任务是培养批判解读能力时间:

20世纪90年代以来核心:

参与式社区行动内容:

由对媒介的批判性思考转为通过“赋权”“促成健康的媒介社区,而非仅仅指责媒介的不是”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不同媒介的特质与功能的认知能力,对媒介传播信息的解读与批判能力,以及参与媒介、运用媒介及其信息为个人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能力。

媒介素养首先是一种能力一种当代公民必须掌握的能力这种能力涉及三个有机组成部分:

全面认识媒介批判性理解媒介积极参与和使用媒介

(一)媒介素养决定了人们能否保持敏锐的洞察力来分辨“媒介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界限。

(二)媒介素养是决定人们能否对传媒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甄别乃至合理地使用,最终形成独立判断与健全人格的关键。

(三)媒介素养是建构现代公民综合素质的基本指标。

(一)新传播革命的特质1.信息超载2.传播“渠道霸权”时代终结,公民“自我赋权”时代来临3.“两个舆论场”“去中心化”,指互联网技术本质上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技术,具有天然的反中心取向。

这一次传播革命,本质上是传播资源的泛社会化和传播权力的全民化,通过解构国家对传播权力的垄断,使传播力量由国家转移到社会,从而削弱国家在信息、技术和意识形态上的主导地位,因而,它所带来的不是国家组织和治理能力的强化,相反,是对国家组织和治理能力的严重挑战。

“再中心化”,指随着信息发布门槛的持续降低,网络空间的信息供给量迅速超过了单一个体独立自主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如此浩瀚的信息浪潮中,公民开始委托新人,通过“意见领袖”筛选信息、研判事实、进行新一轮的“中心建构”。

在这一过程中,能够获得足够信任的新行为体,将成为新的“权力中心”,个体会“授权”这些中心,以信任和采用这些中心提供的解释框架代替个体独立思考为表征,代理个体处理庞大的信息。

同时,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社会中自上而下的科层制组织结构,媒介素养是基于不同媒介环境所带来的新问题、新诉求的产物新媒介技术建构了一幅新的传播图景深刻改变了信息生产者与信息消费者的主客体关系,藉此公民的传播自主权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媒介素养的内涵则势必要做出新的调整与改变1.媒介素养是21世纪教育的重要途径。

2.媒介素养为近用、分析、评估、创作和参与各种媒介信息提供了一个架构。

3.这些媒介从印刷媒介到影像再到互联网。

4.媒介素养不但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媒介在社会中的作用,同时也为民主公民提供了质询和自我表达的必要技能。

1.重新认识新技术条件下的信息生产新媒介素养的内涵,首先涉及到使用者对新媒介的认知问题,其次才是对新媒介的使用。

2.努力掌握新媒介的使用技能3.积极倡导“交往理性”1.媒介使用素养:

不仅体现为相关技术的掌握,还应该表现为对新媒体技术和应用的合理、合法以及节制的使用等。

2.信息消费素养:

在海量信息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对信息的辨识、分析与批判能力。

3.信息生产素养:

负责地发布信息和言论的素养、负责地进行信息再传播的素养。

4.社会交往素养:

不仅表现为对相关技术的掌握,还表现为对交往对象的选择、交际网络的维护等方面、包括尊重他人的表达权利、隐私权、知识产权等方面。

5.社会协作素养:

与协同工作的其他人达成一致目标的能力;为自己在协同系统中定位的能力;执行协同任务的能力;与协同工作的他者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6.社会参与素养:

关注公共事务,积极参与公共话题交流,尊重公共规则和他人的表达权,学会理性表达与讨论。

为了因应新传播革命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革,公民在建构自身媒介素养时最关键的是要认识并理解以下三对关系命题:

(一)事实与观点

(二)事实与真相(三)“固定成见”(stereotype)与“群体极化”(GroupPolarization)事实是客观的,是不应该带有任何情绪的观点则是主观的外化,是对某一事实的带有针对性与倾向性的表达。

普通公民面对海量的信息,首先必须区分:

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哪些是被“观点”包装的“事实”哪些是隐藏在“事实”背后的“观点”“我认为最有生命力的假设是新闻和真相并非同一回事。

而且必须加以清楚的区分。

新闻的作用在于突出一个事件,而真相的作用则是揭示隐藏的事实,确立其相互关系,描绘出人们可以在其中采取行动的现实画面。

而只有当社会状况达到了可以辨认、可以检测的程度时,真相和新闻才会重叠。

”李普曼:

公众舆论事实很近,真相很远“固定成见”(又叫“刻板印象”):

“常以高度简单化和概括化的符号对特殊群体与人群所做的社会分类,或隐或显地体现着一系列关乎其行为、个性及历史的价值、判断与假定。

”“群体极化”:

“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

”第二章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概论安徽大学刘勇2015年6月

(一)发展简史媒介素养教育发轫于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它是最先由英国学者和丹麦的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一种教育主张。

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媒介素养教育逐渐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拉丁美洲以及亚洲部分地区成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科目。

目前,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挪威、芬兰和瑞典等国已将媒介素养教育设置为全国或国内部分地区中、小一、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理念英国称之为“mediaeducation”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则将其称作“medialiteracyeducation”我国香港地区将之翻译为“传媒教育”,台湾地区则译为“媒体识读教育”我国大陆地区最初也将媒介素养教育称为“媒介教育”

(二)表述作为一种培养和提高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形式,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

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三)定义

(一)教会学生认识各种媒介形态的特质与功能、运作规律与操作方法以及媒介内容生产的各个环节等;

(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现代传媒的权利与责任,把握传媒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三)引导学生学会合理、科学、高效地使用媒介,独立、理性、专业地甄别、解读甚至批判媒介信息,最终运用媒介及其信息完善自我、服务社会。

二、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内容英国:

强调公民对于媒介整体的理解,其主要内容包括:

媒介经济、媒介科技、媒介法律、媒介运行机制、媒介政治、媒介文化和美学。

加拿大:

第一次浪潮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屏幕教育”,这一活动主要由当时比较著名的媒介组织加拿大屏幕教育协会CASE(CanadianAssociationforScreenEducation)来推广,后来由于经费不足以及观念滞后等问题,这一组织宣告解散。

三、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概况美国:

起步较晚,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媒介素养教育逐渐得到各方人士和社会团体的支持与响应。

1994年4月,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签署了目标2000:

教育美国法案(theGoals2000:

EducateAmericaAct),成立了全国教育标准和改进委员会(NationalEducationStandardsImprovementCouncil)。

该法案鼓励学校在英语、数学、历史、科学、外语、公民教育、经济学、艺术和地理学九个核心学科中制订自己的内容标准,其中艺术学续1亚洲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较早的国家是日本。

20世纪60年代以后,日本国内开始有学校试行“屏幕教育”内容包括电影评析和电视评析,目的是帮助儿童了解大众传播的特性和现状,培养他们对大众传播的正确态度,实施这类教育的学校有时还邀请家长到学校和教学人员一起讨论电视节目。

续2由于各国具体的国情和文化传统的差异,媒介素养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并不平衡。

较为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大都集中在大众传播业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非洲(南非除外)和亚洲部分地区的媒介素养教育则仍处于萌芽状态,有的国家甚至尚未开始。

简短结论我国对于媒介素养教育问题的关注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

“在东方,新闻记者的教育已为一般人所承认,在中等教育中也已有加进新闻学一门为必修的课程的动议。

最低应给予中学生以新闻纸是什么的观念”。

新闻学者、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黄天鹏:

怎样做一个新闻记者,1931年四、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概况“第一,师范学校中添列新闻课程。

第二,普通中学及职业学校中添授新闻学科。

第三,商人团体应于补习学校中添授经济新闻读法科目。

第四,利用无线电播音灌输新闻学知识。

第五,民众教育馆设法指导民众读报。

”中学教师潘觉,1935年怎样普及新闻教育我国对真正意义上的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始于1997年。

卜卫发表了中国大陆第一篇系统论述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该文追溯了“媒介素养”这个概念在西方演进的历史。

文中提及的“媒介教育”即今天的“媒介素养教育”。

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2003年9月起,上海的新闻记者杂志开设专栏,连续刊登关于媒介素养研究的系列文章。

2004年3月,中国传媒大学媒介研究杂志推出了我国第一本传媒素养论文集;7月,教育部把传媒素养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列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四十个重大攻关项目之一;10月1日,中国大陆第一个媒介素养专业网站()由复旦大学媒体素养小组创建并正式开通;10月28日,为期四天的首届“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国际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

发展国内第一本媒介素养教材:

新闻传媒传媒素养(谢金文,2004)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成果:

媒介素养:

理念、认知、参与(陆晔教授,2010)博士论文:

理解媒介素养:

起源、范式与路径(张艳秋女士,2012)重要成果上海交通大学陈先元的大众传媒素养论(2005)、中国传媒大学张开的媒介素养概论(2006)、南京大学段京肃等合著的媒介素养导论(2007)、安徽大学刘勇等编著的当代媒介素养教程(2007)、云南大学单晓红的媒介素养引论(2008)、中山大学张志安等主编的躲不起惹得起:

提高你的媒体素质(2010)、北京师范大学于翠玲等合著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概论(2010)、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黄楚新主编的新媒介素养(201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吴玉兰的代表性教材2005年9月,中国传媒大学正式开设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媒介素养课程2006年9月,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开始为06级本科新生开设当代媒介素养课程,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开设面向全校本科生的通识课程媒介素养。

2012年,由安徽大学姜红和刘勇两位老师主讲的当代媒介素养课程被教育部遴选为“精品视频公开课”,成为第一门媒介素养类精品课程。

目前,该课程的教学录像已在爱课程网站(http:

/wwwicoursescn/)上线。

授课情况

(一)大众传媒在媒介素养教育中的双重角色作为推介者,大众传媒通过生产新闻产品来建构社会文化,启迪民智,担负着向全社会宣传和推广媒介素养教育的职责,传媒藉此成为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作为参与者,大众传媒及其从业者自身也需要身体力行,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来强化专业意识和职业操守,更好地充当社会“守望者”的角色五、大众传媒与媒介素养教育大众传媒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不仅我们日常所接触的大部分信息来自于大众传播媒介,而且,我们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也主要依赖于大众传媒。

事实上,传媒在为我们提供信息的同时也影响着我们方方面面的认知。

1.大众传媒作为推介者的原因分析

(1)传媒职业定位不清,责任不明。

一些传媒在追逐巨大的商业利益面前迷失本性丧失人文精神和职业操守的现象也就时有发生

(2)“四大公害”的泛滥。

“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低俗之风”2.大众传媒作为参与者的原因分析1.切实理解媒介素养的特质,把握媒介素养教育的精髓和意义。

2.结合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采取不同的推介策略。

3.为受众提供参与媒介素养教育的渠道和机会。

(二)大众传媒作为媒介素养教育推介者的基本任务1.认识传媒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切实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和专业素养。

2.建立健全媒介批评机制。

(三)大众传媒作为媒介素养教育参与者的基本任务

(一)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1.媒介接触2.媒介认知3.媒介参与结论:

尽管大学生接触媒介的数量和频率都显著提高,但他们关于媒介的认知尚处于自发状态,尤其在运用媒介参与公共事务方面的主动性与能动性不足,因此,当代大学生整体的媒介素养状况并不乐观。

六、加强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与方法1.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切实增强对于媒介负面效果的“免疫力”。

2.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媒介化社会”中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3.媒介素养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

(二)加强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意义1.引导学生明确个人的媒介需求,养成媒介接触的良好习惯。

2.传授大学生关于媒介的基本知识。

3.培育并提高大学生对媒介及其信息的甄别、剖析和驾驭的能力。

4.帮助大学生构建并提升运用媒介“为我所用”的本领。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路径与方法第三章新闻媒介素养概论安徽大学刘勇2015年6月

(一)新闻的定义与特点1.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前者强调新闻是报道,表达的是新闻的形式;后者突出新闻是信息,凸显的是新闻的实质。

新闻的内涵应是两个定义的结合体。

一、什么是新闻?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真实与新鲜是其与生俱来的两个特点。

真实是新闻的前提,不能为了追求新鲜,而舍弃真实这一根本性要求。

2.特点真实性要求记者必须客观地反映新闻事件本来的面目,但绝对的客观难以达到。

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人的认识水平决定了真实的程度。

因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更多地体现为一个无限逼近真实的过程。

新闻的真实与全面有关,但是绝对的全面是无法做到的。

(1)真实新鲜意味着时间发生近,内容鲜活。

从理论上说,越是新近发生的事实,越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人们接收新闻的最根本原因是为了获得新闻中的信息,并且用这些信息来增益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当然,“新鲜”与否,主要取决于人的经验,换言之,人的经验中没有或者很少触及的事,往往就是新鲜的。

因此,“新鲜”也是因人而异的。

(2)新鲜1.定义新闻价值:

事实本身所包含的能够引起社会公众共同兴趣的素质是新闻工作者长期实践经验的结晶是新闻工作者进行新闻选择的一条重要且根本的标准

(二)新闻价值

(1)时新性

(2)重要性(3)显著性(4)接近性(5)趣味性“时新性”是前提,在此基础上,附着在事实上的要素越多,其新闻价值也就越高。

2.新闻价值五要素1.按新闻的性质划分硬新闻:

关系国计民生、与人们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新闻,包括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与修改、宏观经济政策的发布、股市或汇市的变化、自然灾害与重大事故的发生等。

软新闻:

具有一定的知识性、趣味性或者人情味的新闻。

这类新闻往往并不直接关涉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却能通过提供知识、娱乐、谈资等满足人们在某一方面的(三)新闻的类型突发性新闻:

主要指出乎意料、突然爆发的事件,比如事故、灾难、战争等。

这类新闻往往对时间要求严格,因此要求媒体报道迅速、准确。

延缓性新闻:

主要是指具有新闻价值、但时效性不强的新闻,多是针对某一现象或问题进行的报道。

2.按新闻的时间性划分国际新闻国内新闻本地新闻3.按新闻发生的地域划分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军事新闻体育新闻文化新闻教育新闻娱乐新闻医疗卫生新闻4.按新闻的题材划分消息:

一种快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事实的新闻体裁通讯:

详尽报道新闻事实的体裁特写:

用描写的手法对新闻事实的精彩片段进行突出描绘以再现新闻事件某种情景的新闻体裁。

5.按照新闻的体裁划分报纸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网络新闻手机新闻不同媒介的特性会对新闻报道提出不同的要求6.按刊载的媒体划分

(一)宏观层面1.政治因素政治体制影响新闻体制,进而对新闻生产形成一定的规约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需要新闻媒体的维护与认同,国家与政府的政治宣传则需要新闻工作者的支持与参与。

二、什么在决定新闻?

在影响新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是最为活跃,也是最直接的决定因素。

新闻媒介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一定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为传媒的运作培育了受众市场和广告市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大众传媒本身就是按照经济规则运行的市场主体。

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新闻传媒的新闻生产也时时刻刻感受着来自市场的压力。

媒体之所以会在新闻主题、报道方式上做这样或那样的取舍,归根到底是受到了经2.经济因素“文化是一个具有多种意义的语词,这里用作更为广泛的社会学含义,即是说,用来指作为一个民族社会遗产的手工制品、货物、技术过程、观念、习惯和价值。

要之,文化包括一切习得的行为,智能和知识,社会组织和语言,以及经济的、道德的和精神的价值系统。

一个特定文化的基本要素是它的法律、经济结构、巫术、宗教、艺术、知识和教育。

”美国社会学家保罗布莱斯蒂德文化对于新闻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对操作新闻的人和组织的影响。

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社会的法3.文化因素媒体的新闻生产一定会受到来自其内部的组织架构、新闻操作“惯例”、组织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媒体都有比较清晰的组织架构,或者说是内部的一种权力安排。

媒体将事件变成新闻报道的背后,就会涉及媒体操作新闻的“惯例”问题。

每家媒体都有其操作新闻的传统方式,这与媒体的性质、定位、风格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也是媒体在长期运作中逐渐形成的

(二)中观层面沃伦布里德:

新闻编辑部里的社会控制1.每天读自己的报纸,有些报纸甚至要求这样做。

因为报纸的新闻栏目和社论常常是关于一张报纸的标准向导。

2.编辑或资深人员的言传身教,也可以起到控制导引的作用。

比如用蓝铅笔在稿子上做记号,直至通过直接的训斥批评等。

3.记者们还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动性,通过了解自己上司的个性、兴趣及其社会联系而获得启示。

1.新闻来源作为最先提供新闻事实的人,新闻来源在采访中提供什么样的事实、事实的哪方面细节等都会影响记者关注新闻的切入点。

新闻来源还会在新闻中或直接发表评论,或在事实陈述中隐含特定的观点,为新闻报道“定调”。

(三)微观层面“把关人”:

“采集、制作信息的过程中对各个环节乃至决策发生影响的人。

”记者是新闻生产中最早的“把关人”。

除了公认的记者、编辑外,新闻生产中的“把关人”还包括采编部门的负责人、总编辑等。

一篇报道能否被最终呈现以及如何被呈现,编辑与相关负责人的“把关”常常是最终的决定因素。

2.把关人

(一)真实性的判断1.新闻要素的使用2.新闻来源的使用3.基于常识的考察三、如何解读新闻?

1.记者是否在报道中表达了观点?

2.报道中是否使用了感情色彩浓厚的形容词或副词?

3.报道是如何呈现涉事多方的观点的?

(二)倾向性的考量1.报道是否具有人文关怀?

2.报道是否低俗?

3.报道是否侵犯了他人的隐私?

(三)道德层面的省察第四章新闻评论媒介素养概论安徽大学刘勇2015年6月新闻评论是针对当前社会生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和典型新闻事件发表议论、阐释道理,并运用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述评等多种形式,通过大众传媒发布的一种论说文体。

一、新闻评论的定义1.新闻评论表达的是意见或态度,属于论说文范畴。

2.新闻评论关涉的对象是新闻事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3.新闻评论的发布载体是大众传播媒介。

4.新闻评论的受众是最广泛的社会大众。

5.新闻评论的种类有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述评等。

定义解析类别新闻报道新闻评论联系新闻传媒的两个基本内容;新闻评论的依据是新闻事实。

区别功能传播事实性信息表达意见性信息客观陈述事实;报道中事实与意见分开直接发表观点,表明立场;据事论理、就事说理要求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联系与区别类别新闻评论理论文章联系同属论说文范畴区别内容社会生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及新闻事件某一特定领域的专业问题强调重点对现实的影响能力注重学理的探讨对象普通受众专业受众新闻评论与理论文章的联系与区别

(一)新闻性第一,新闻评论必须要以新闻事实为依托。

第二,新闻评论必须要通过新闻媒介发布。

第三,新闻评论必须注重时效性。

二、新闻评论的本质特征首先,思想性表现在评论者能够在大千世界中找准评论的对象,能够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洞察出事物的本质,能够抓住问题的要害,提出人们“意中所有,笔下却无”的新颖而正确的观点,进行有的放矢的评论。

其次,思想性体现在对论据的分析与筛选方面。

最后,思想性贯穿整个说理、论证过程。

(二)思想性第一,新闻评论的议题具有公共性,涉及公众利益。

第二,新闻评论的目的是为了反映并引导舆论,从而“干预”社会生活。

第三,新闻评论需要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

第四,新闻传媒的大众化特点决定了新闻评论的公众性。

(三)公众性

(一)新闻评论之于大众传媒的意义1.新闻评论是现代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2.新闻评论是新闻传媒发挥舆论影响力的一个重要且直接的手段三、新闻评论的当代意义1.新闻评论是实现公民言论自由的基本手段2.新闻评论是促进公民理解所处时代、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有效途径3.新闻评论是培育理性公民的重要方式

(二)新闻评论之于当代公民的意义

(一)西方国家新闻评论的分类社论专论释论短评杂志评论美国报纸中一个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