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4.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9561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27.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马克思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马克思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马克思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马克思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马克思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马克思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马克思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马克思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马克思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马克思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马克思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马克思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马克思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马克思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马克思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马克思4.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马克思4.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马克思4.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马克思4.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4.docx

《马克思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4.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4.docx

马克思4

第二章世界是自然、人、社会的统一

一、单选题

1.马克思找到的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A.阶级斗争史

B.社会意识史

C.物质文明史

D.劳动发展史

二、多选题

三、辨析题

四、分析题

 

第五章社会是不断发展着的活的机体

一、单选题

1.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与影响

A.通过生产发展水平表现出来

B.通过社会心理表现出来

C.通过社会制度表现出来

D.通过社会革命表现出来

2.人口因素是指

A.一定质量的人口

B.一定数量的人口

C.一定构成和分布的人口

D.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和自然生产的人们的总和

3.社会意识形态是指

A.一切思想观点的总和

B.一切精神现象的总和

C.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思想、观点的总和

D.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情感、风俗习惯、情绪的总和

4.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自然前提是

A.全部自然界

B.生产方式

C.生产力

D.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5.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科学文化的反映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D.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

A.

B.

C.

D.

 

二、多选题

1.下列事情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

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B.人们实践活动中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D.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

E.规范人们实践活动的法律制度

2.以下那些观点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A.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产生而产生

B.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C.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社会意识或迟或早必然要相应变化

D.有怎样的社会存在,就有怎样的社会意识

E.在阶级社会中,同社会经济基础相联系的那部分社会意识具有阶级性

3.国家的实质是

A.调和阶级矛盾的机构

B.阶级统治的工具

C.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器

D.管理社会公共事物的机构

E.独立于社会之上的力量

4.下列属于上层建筑的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监狱

C.法院

D.哲学

E.语言学

5.历史唯物主义把社会意识理解为

A.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

B.社会存在的反映

C.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的统一

D.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的统一

E.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统一

6.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为

A.反映社会存在的功能

B.维护或批判现实的功能

C.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的功能

D.操心功能

E.创造物质财富的功能

7.下列制度、设施及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有

A.清真寺

B.《红楼梦》

C.森林法

D.马克思主义哲学

E.农贸市场

8.人类文明主要包括

A.政治文明

B.物质文明

C.精度文明

D.社会风俗习惯

E.情感、意志、幻想

 

三、辨析题

1.一切社会意识形式都是社会意识形态。

2.“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3.是否承认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

4.“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小提琴”。

四、分析题

第六章社会是有规律的发展过程

一、单选题

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主要的物质标志是

A.劳动者的技术水平

B.劳动对象

C.劳动工具

D.科学技术

2.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产生过程中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

D.人与人的物质关系

3.生产方式是

A.人和物的统一

B.社会和自然的统一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

4.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指

A.社会过程就是自然过程

B.社会过程是一个有规律的客观过程

C.社会过程和自然过程都是盲目的

D.意识对社会过程无能为力

5.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

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

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

6.经济结构或经济基础是指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B.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C.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D.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

7.在物质和思想的关系中,上层建筑属于

A.思想关系

B.物质关系

C.经济关系

D.财产关系

8.先进生产力的集中表现和主要标志是

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科学技术

D.管理方式

9.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关系是

A.以生产力为物质基础的精神因素

B.多变的、活跃的因素

C.相对稳定的因素

D.决定生产力性质的因素

10.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是否起促进作用,取决于

A.它是否适合于各种经济制度的需要

B.它是否能有效地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C.它是否能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D.它所维护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

1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因为

A.生产力是社会生产的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

B.生产力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决定因素

C.生产力是自然关系,所以决定社会关系

D.生产力是第一性的,生产关系是第二性的

12.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是

A.对立统一规律

B.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D.阶级斗争规律

1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发展

C.经济基础的发展

D.上层建筑的发展

14.在社会发展中阶级斗争是

A.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社会发展的特殊动力

D.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5.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指

A.改革就是否定社会的一切

B.改革就是社会形态的质变

C.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改革就是解决社会阶级矛盾的唯一途径

16.科学技术革命作为社会动力体系中一种动力,它是

A.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B.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社会发展的一般动力

D.历史的有力的杠杆

17.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因此历史发展的方向是由人自觉选定的,这是

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

C.宿命论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18.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在谁是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A.人的意识在历史活动中有能动作用

B.个别人物在历史上的突出作用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知识分子在历史上起决定作用

19.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这个观点的理论出发点是

A.社会革命的历史火车头的原理

B.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D.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

20.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发展水平

21.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劳动工具的状况

B.劳动者的素质

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22.社会形态的确切含义是指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C.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社会中各因素的总和

23.社会形态发展道路的统一性,根源在于

A.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D.主体和客体的矛盾运动

 

二、多选题

1.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

A.人类社会是自然历史过程

B.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E.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是指

A.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B.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C.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D.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E.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

3.下列社会现象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政治法律制度

C.国家政权

D.社会意识形态

E.社会风俗习惯

4.下列现象属于生产力要素的有

A.青年学生

B.工厂的技术员

C.正在使用的车床

D.未开垦的处女地

E.胜利油田的地下石油

5.生产关系的客观性的含义包括

A.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

B.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不能随意选择

C.人们不能干预生产关系的变化

D.生产关系体现的是人与人的物质关系

E.生产关系的三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6.下列那些属于生产关系范畴

A.劳动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B.产品数量和质量的关系

C.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与低的关系

D.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E.人们在生产中的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

7.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揭示了

A.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本质关系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本质

D.生产力运动的本质

E.历史发展的形式

8.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因为

A.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决定了一切社会关系的变化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通过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C.生产力直接句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

D.生产力直接决定了阶级斗争的性质

E.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制度变革的最终原因

9.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是

A.经济基础是第一性的,上层建筑是第二性的

B.经济基础是内容,上层建筑是形式

C.经济基础是相对稳定的,上层建筑是易变的

D.经济基础是物质关系,上层建筑是思想关系

E.经济基础是一般,上层建筑是特殊

10.“全球问题”深刻反映了

A.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B.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

C.科学与价值之间的矛盾

D.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E.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

11.“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这一命题表明

A.人是社会的主体

B.历史是由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构成的

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自觉选定的

D.历史规律实现于人的自觉活动之中

E.社会中每个人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

12.否认社会规律同人的活动的统一会导致

A.宿命论

B.唯意志论

C.庸俗进化论

D.英雄史观

E.人口决定论

13.在关于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A.二者在历史的作用上是等同的

B.前者可以改变历史发展规律,后者不能改变历史发展规律

C.前者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决定力量,后者对历史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D.二者共同创造历史

E.前者需要后者,后者来自前者

1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主要是指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社会制度变革的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

E.人民群众随心所欲地创造社会的一切

15.下列属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有

A.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B.在社会发展中人人存在历史

C.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行动的规律

D.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

E.个人的意志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作用

16.社会改革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

A.质变

B.量变

C.部分质变

D.爆发性飞跃

E.非爆发性飞跃

17.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C.社会物质关系和社会思想关系的统一

D.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政治结构的统一

E.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18.社会发展往往面临多种可选择的道路,其中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是

A.多数人选择的道路

B.势力强大的人选择的道路

C.先进阶级选择的道路

D.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

E.能够实现社会公平的道路

 

三、辨析题

1.“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时间可以重复出现”。

2.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3.社会规律是客观的,所以社会规律不是人们自己活动的规律。

4.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

5.劳动者的素质是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

6.社会改革是社会根本制度的变革。

7.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

8.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危机。

四、分析题

第七章实践和认识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形式

一、单选题

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感觉和思想到物”是

A.辨证唯物论与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辨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2.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B.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是否承认认识是客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D.是否承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物质第一性的观点

B.对立面统一的观点

C.普遍联系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4.驳倒不可知论的关键在于

A.把感觉作为认识的起点

B.把科学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C.指出本质与现象的统一

D.指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

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客体是

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

B.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

C.在人的活动之外存在的一切事物

D.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指向的对象

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其中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

A.本质

B.基础

C.动力

D.升华

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A.客观世界

B.感觉

C.思维

D.实践

8.感觉、知觉、表象是

A.反映论的三种形式

B.意识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9.一切唯物论在认识论上都坚持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D.认识是一个辨证过程

10.马克思主义之前的一切认识论是非科学的根本原因是

A.不懂得认识是一个辨证过程

B.否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C.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11.马克思说:

“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这表明人的才能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

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

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12.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包括对客体信息的选择,这种选择是

A.自由选择

B.受到被反映客体的制约

C.主观任意的选择

D.无意识无目的的选择

13.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A.对感性认识的综合

B.与客观事物无关的人的自由创造物

C.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把握

D.借助于抽象思维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1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指出:

主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系对同一物理时间或物理过程进行时、空度量,所得的结果可能不一样。

在认识论上来说是

A.真象和假象的区别所造成的

B.现象和本质的矛盾所造成的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的变化所造成的

D.由于主观认识的错觉所造成的

15.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上,唯理论的错误在于

A.夸大的理性认识重要性,否认或轻视感性认识的作用

B.夸大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理性认识的作用

C.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同起来

D.认为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16.承认“人类的一切认识都具有相对性”是

A.相对主义的观点

B.诡辩论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怀疑论的观点

17.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事物的光和颜色的功能。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纳米)到780nm,称为可见光谱。

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的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色,510nm为绿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

这种现象表明

A.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觉

B.人的感官所具有的生理阀限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界限

C.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

D.人所形成的关于外界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

 

二、多选题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辨证统一的,因为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

B.理性认识就是感性认识的不断积累

C.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规律性

D.理性认识是抽象的,不可靠的,感觉经验才是唯一可靠的认识

E.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

2.唯物论的反映论认为

A.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B.反映能够与被反映者相一致

C.没有反映者就没有被反映者的客观存在

D.被反映者不以反映者的意志为转移

E.反映与被反映者是绝对同一的

3.把感觉经验当成第一性的东西,实质上是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经验论的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E.反映论的观点

4.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也就是在哲学上坚持

A.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E.自然与社会的统一

5.一位科学家说:

“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

在我们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

”这段话应理解为

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

B.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

C.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

D.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E.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

6.主体认识活动包含有选择、建构等成分,这里的选择和重构是指

A.与客体相符合的选择建构

B.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创造性的选择、建构

C.在主观范围内的选择、建构

D.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中主体对客体的选择、建构

E.在被反映客体制约下的选择、建构

7.下列主张属于先验论的有

A.孔子主张有“生而知之”的圣人

B.孟子主张有“不学而能”的良能、“不虑而知”的良知

C.柏拉图认为知识来自不死的灵魂对理念世界回忆

D.康德认为思维范畴是先验的认识形式

E.费尔巴哈认为感觉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A.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B.肯定认识的本质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C.认为认识能够提供客观世界的正确映象

D.提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E.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9.作为认识主体的人

A.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

B.是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

C.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具有意识属性

D.是一切活动的承担者,具有实践属性

E.是世界一切事物的主宰者,具有本原属性

10.作为认识客体的事物

A.是客观存在,具有客观性

B.处于与主体的认识关系中,具有对象性

C.进入主体的活动范围,具有社会历史性

D.是主体活动指向的对象,具有与主体的相关性

E.与认识主体相关联,具有主观性

11.对同一格言,年轻人所理解的意义总不如饱经风霜的老年人所理解的广泛和深刻。

这说明了

A.认识来源于经验

B.在经验的积累中加深认识

C.认识的深刻性与经验的多少在一定意义上成正比

D.老年人的认识在一切方面都超过年轻人的认识

E.认识的深刻性与知识的积累有密切联系

12.《传习录》记载:

“先生(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

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这一观点的错误是

A.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

B.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

C.认为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具有同一性

D.主张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E.肯定人对花的感觉的能动的

13.在认识活动中,情感、意志、欲望等非理性因素是

A.起激发和调控的作用

B.认识运动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

C.同理性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D.受到理性因素的决定与制约

E.决定理性因素

1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内涵包括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

E.主从关系

1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起源于经验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E.认识发展的辨证关系

 

 

 

三、辨析题

1.实践是人们的一切活动。

2.能动的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特征。

3.人的认识和时间是有限的。

4.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

5.理论具有普遍性品格,因此,理论高于实践。

 

四、分析题

第八章获得真理和创造真理是人类活动的基本任务

一、单选题

1.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是指

A.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益关系

B.主体属性

C.客体属性

D.意义

2.真理是

A.标志主观的范畴

B.标志客观的范畴

C.标志客观规律的范畴

D.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

3.相对真理是指

A.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B.任何真理都没有确定的内容

C.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错误

D.任何真理都需要反复的检验

4.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

A.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否符合

B.主观认识是否清晰明白

C.主观认识是否和党的方针、政策相一致

D.认识和理论是否一致

5.实践标准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A.实践具有客观性

B.实践具有历史局限性

C.实践本身是一种精神活动

D.实践是人类的自觉活动

6.在真理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的相符合

B.真理的客观性

C.真理的辩证法

D.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7.列宁在谈到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时:

”指出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

“这句话说明

A.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实践标准并不可靠

C.实践标准是不确定的

D.实践标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8.真理的首要的基本的属性是

A.真理的相对性

B.真理的客观性

C.真理的可变性

D.真理的具体性

9.在真理观上绝对主义的错误是

A.只讲真理的客观性,不讲真理的主观性

B.只讲真理的相对性,不讲真理的绝对性

C.只讲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不讲真理与谬误的对立

D.只讲真理的绝对性,不讲真理的相对性

10.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

这一命题的根据在于

A.真理是感性的存在,不是理性的存在

B.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实在的

C.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D.真理是事物多方面规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