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9982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8.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想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理想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理想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理想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理想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理想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理想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理想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理想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理想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理想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理想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理想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理想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理想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理想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理想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理想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理想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理想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理想教学设计.docx

《理想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想教学设计.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理想教学设计.docx

理想教学设计

《理想》教学设计

一、课题:

理想

二、教学目的:

1.联系生活体验和语境,感悟和理解诗句的含义,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

2.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优美,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3.追求美好人生,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

三、教学重点

1.诵读;通过关键的诗句,探究全诗的脉络,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四、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构思精巧、语言精美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意象。

联系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五、课时:

2课时。

六、课型:

综合新授课

七、教学方法:

朗读法、联想想像法、讨论点拨法。

八、教具:

写好生字词的小黑板、录音机、朗诵带。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熟悉诗歌内容,具体分析、解读诗歌1~7节。

联系生活体验和语境,理解诗中众多的意象,揣摩诗中含蕴丰富的哲理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理想是什么?

一本词典上说,是对未来事物的想像或希望;一本词典上说,是对美好未来的设想。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理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理想。

如果了解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人民为理想而奋斗的历史,如果我们正在孕育人生的理想,那么,读这首诗就会感到分外亲切。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彻底结束民族屈辱的历史。

这个历史伟业,我们已经完成了。

”这就是说,那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理想是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奋斗的结果是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从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则是为了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个历史伟业,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已经奋斗了50年,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再经过50年的奋斗,也必将胜利完成。

”这就是说,今天中国人民的理想是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需要我们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我们的手中实现,党和人民殷切期望我们志存高远,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

青少年时期正是树立理想的时期,读《理想》这首诗,会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

(二)默读

(三)检测字词、扫通障碍

1.找一名学生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学生领读,老师出示投影,纠正重点字词。

寂寥(liáo):

寂静;空旷。

玷污(diàn):

弄脏,比喻辱没。

诅咒(zǔzhòu):

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

洗濯(zhuó):

洗。

可望不可即:

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

即,靠近、接触。

倔强(juéjiàng):

(性情)刚强不屈。

(四)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各自练读。

(2)齐读。

(五)简介作者:

流沙河,原名余勋坦。

1931年生于成都。

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

1957年因在《星星》诗刊上发表具有广泛影响的散文诗《草木篇》(五首)遭受不公正的待遇而长期搁笔。

1979年复出发表作品,诗情勃发,创作走向成熟,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作品出版20种。

其诗歌的突出特色在于:

1.感情真挚而深厚。

他的一些成功之作几乎都是以个人的亲身感受出发写成的,包孕着诗人的兴际遭遇,如《妻颂》《故园六咏》《就是那一只蟋蟀》等。

2.学识同诗情相结合,科学性同幻想相结合,构思奇巧,富于浪漫色彩。

在当代诗坛上颇显特色,如受到普遍赞扬的《太阳》。

3.注重吸收古典诗词、民歌和新诗的特点,追求诗的民族化的群众化。

从形式上看,流沙河的诗作无一定之规,有的异常规整,是标准的新格律诗;有的长短句相间,颇有词牌、小令之风;有的则行段很不整齐,是标准的自由诗体。

(六)逐节研讨(1~7节)

研讨目的:

理解每一节诗的意思。

研讨方式:

四人一组合作探究,提出疑问,共同解疑。

每节由两组代表报告探究结果,不能解决的疑问可请全班同学研究,或请老师解答。

再齐声朗读。

研讨内容:

1.第一节四个比喻,喻意是什么?

2.第二节诗是说,不同时代有不同理想,理想有时代性,对吗?

除此之外,还包含什么意思?

3.第三节的意思怎样理解?

跟第二节有什么联系?

4.第四节诗意的重点是什么?

5.第五节的大意怎样概括为好?

6.第六节中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的含义?

7.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

为什么“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

寂寥里怎么有欢笑?

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

老师点拨:

1.第一节中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顶针”:

即用前一句的结尾部分(词语或句子)作后一句的开头部分,使语句递接连贯下去,紧凑生动而畅达。

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

“黎明”指理想境界。

这一节主要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2.理想有时代性、层次性。

这一节中第一行、第三行,句末用分号,句号只有两个,两个句子是从两个角度来说的。

饥寒、温饱、文明,是从生活状况来说,离乱、安定是从社会秩序来说的。

3.第三节的意思概括地说是:

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第二节讲,人类的理想步步提高,从温暖到文明,从安定到繁荣,具有历史性;第3节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理想,把理想比作珍珠,人类理想有如珍珠链。

第三节是在第二节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深化,点出了理想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4.诗意的重点在后两句。

“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引导方向”是说理想使人明确方向。

第一节第四句说“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黎明是必然到来的,这种理想是必然能实现的。

第四节说了另一种情况,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或者不像预期那样切近,起初对长期性估计不足,越到后来越是认训其艰巨性、长期性。

5.“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这就是说,理想使人乐观。

“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这就是说,理想使人充满斗志,顽强不屈地奋斗。

“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就是说理想使老年人充满活力。

这节诗的大意,可以概括为“理想给人力量”。

6.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

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7.理想所追求析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而不是个人荣誉。

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

怀有崇高理想的人被人误解,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

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

这在尚未觉悟的人看来是大逆不道,躲避、反对,奋斗者的处境就陷入寂寥。

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处境尽管寂寥,但是他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

但是,他毕竟遭人误解,被当成异类,所以欢笑里又有酸辛。

小结;诗歌的二、三两节大意相近,可以用“理想的历史意义”来概括。

四、五、六、七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格意义”来概括。

(七)学生熟读,挑选自认为精彩的,给了自己重要启示的节背诵。

(八)作业:

研讨与练习二。

第二课时

分析、解读诗歌的第8~12节

1.学生集体朗读全诗。

2.指名学生朗读8~12节。

思考:

(1)第8节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2)第9节是什么意思?

跟上一节有什么关系?

(3)第10节所说的“理想被玷污”“理想被扒窃”究竟是指什么?

(4)第11节与上面有什么联系?

“夸耀着当年的功勋”,为什么说“可厌”?

“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为什么说“可笑”?

(5)第12节“理想开花”两句比喻什么?

结尾为什么不照应“照亮夜行的路”,而说“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逐节研讨、交流,教师点拨:

(1)第8节分两个大句,每个大句上下两个小句之间都用分号。

这一节说的是理想对人生的意义,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

所谓“大写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伟大的人。

(2)第9节是说,任何人都可以树立理想,即使是罪人,一旦树立了理想,他也可以获得新生;即使是浪子,一旦树立了理想,“浪子回头金不换”。

点出了理想对人的灵魂起着巨大的作用。

“理想是还魂的仙草”,是说罪人树立了理想,就恢复了良知,恢复了正常人的灵魂,就能重新做人。

“理想是慈爱的母亲”,是说理想能引导着浪子走上正轨。

(3)对理想“被玷污”“被扒窃”的理解应联系十年浩劫的历史背景。

“四人帮”歪曲马列主义,推行他们那套假马列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被他们糟蹋了,玷污了。

因为他们的糟蹋、玷污,有些人的信念动摇了

(4)上一节说“被扒窃”,这一节说“失去”,前者是被动的,后者则是主观抛弃的,有层进关系。

与第8节又构成正反对照,“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而“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二者是逆向的,对比非常鲜明。

正反对比,更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

夸耀当年的功勋,不再立新功,是吃老本,躺在功劳簿上争名夺利,当然可厌。

“诅咒着眼前的环境”,却不愿为改变眼前的环境的环境而奋斗,当然可笑。

(5)“理想开花”两句是说,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阴,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象征大好形势。

新的历史时期,丽日当空,春色一片,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3.理清本诗结构:

2、3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历史意义”来概括。

4、5、6、7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格意义”来概括。

8、9、10、11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生意义”来概括。

全诗主要赞扬理想的意义,从历史意义,到人格意义和人生意义。

开头一节总说理想的意义,最后一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4.学生朗读全诗,加深理解。

5.语言运用。

教师投影或板书。

学生两人合作,一人说一人记,互相评论,向全班推荐佳句。

(1)小康的年代里,理想是。

(2)一缀连着一。

(3)历史的脊梁骨。

(4)海天相吻的弧线。

(5)可望而不可即。

(6)折磨着的心。

(7)倔强的反抗着命运。

(8)鬓发早白。

(9)洗濯。

(10)绝处逢生。

(11)被玷污了。

(12)夸耀着当年的功勋。

(13)碌碌终生。

6.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

十、板书设计:

理想

流沙河

历史意义

理想是方向(总说意义)分说人格意义树立理想,为之奋斗。

人生意义

十一、课后小结: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一、课题:

短文两篇

二、教学目的:

1.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

1.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四、教学难点:

1.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五、课时:

2课时。

六、课型:

综合新授课

七、教学方法:

讲读-讨论

八、教具: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行道树》

(一)看导语,默读《行道树》。

(二)借助注释、词典,读一读,写一写。

贪婪堕落点缀自豪冉冉苦熬

繁弦急管红灯绿酒多姿多彩

(三)朗读。

(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方法。

《行道树》这样的文章中有精辟的议论,是点睛之笔。

初读要抓住这种文眼,再读,要从文眼入手,回味思考,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且引出应有的结论,从而获得教益。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

(2)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

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

(3)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为什么说是“深沉”?

(4)语句上几处疑难:

“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

(5)找出课文中的一个哲理性语句,三个关键词。

老师点拨:

(1)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

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2)为神圣的事业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

(3)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4)堕落是沦落、流落的意思。

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

在行道树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5)“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关键词是“神圣”“痛苦”“深沉”。

(五)合作研讨。

研讨方式:

同桌二人切磋。

(六)总结:

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第二课时

学习《第一次真好》

(一)默读《第一次真好》

(二)借助注释、词典,读一读,写一写

雏形丰硕稀疏珍重累累低回沉甸甸

眼巴巴玲珑剔透具体而微回味无穷不可磨灭

(三)朗读练习。

(四)内容研讨

1.学习方法引导。

探究的收获,首先取决于探究什么问题,问题有价值,探究才有价值。

你认为阅读这篇短文,提出什么问题最有价值?

如果问题是“为什么说第一次真好”,这样的问题可以使我们对课文内容把握得具体一些,但是思考价值不太大,因为只把课文中的一些词语集中起来就有了答案。

“喜悦”“新奇”“奇妙”“值得你低回品味”“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惊喜”“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等等,说的都是“好”,“好”就是指这些。

“愿你珍重一次”,是作者对读者的希望,“珍重”的含义是什么,探究这个问题就更有价值。

2.合作研讨。

(1)文章的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2)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3)“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4)为什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

(5)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使人回味无穷”?

为什么“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3.全班交流小结。

(三)语言应用

1.只是一种点缀。

2.当夜幕降临的时候,。

3.冉冉升起。

4.一硕大的沉甸甸垂吊在枝头。

5.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

6.值得低回品味。

7.给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8.玲珑剔透。

9.第一次看到,但觉。

10.使人回味无穷。

11.愿你珍重。

(四)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十、板书设计:

行道树

张晓风

关键词:

神圣痛苦深沉

行道树原始森林同伴

奉献者形象沉浸在夜生活欢乐中的市民

第一次真好

周素姗

柚子树结出累累果实→喜悦与新奇

第一次的感觉(新鲜刺激,回味无穷)

十姊妹孵出小鸟→惊喜

十一、课后小结: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

一、课题:

人生寓言

二、教学目的:

1.体会寓言的寓意,学会把握寓言寓意的方法;

2.了解寓言的特点;

3.感悟文中的人生道理。

三、教学重点

1.体会寓言的寓意,学会把握寓言寓意的方法;

2.了解寓言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1.感悟文中的人生道理。

五、课时:

2课时。

六、课型:

综合新授课

七、教学方法:

讲读-讨论

八、教具: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白兔和月亮》

(一)看导语默读课文

(二)借助注释、词典,识字识词。

审美风韵闲适窖得失之患泯厄运慧心

皎洁心旷神怡归属禀告身世正色

(三)朗读课文。

1.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2.学生个别读。

(四)老师讲解寓言的基本常识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的启示。

寓言故事一般是简短的,比喻性的,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寓言在创作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

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

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等。

(五)内容研讨

1.第三段中的“白兔仍然夜夜到林中草地赏月”与第一段的哪些语句相照应?

2.第三段中“从前的闲适心情”与第一段的哪些词语相照应?

3.第一、三段对白兔的心情用了对比的方法进行描写,请从这两段中,找出四个构成鲜明对比的四字词语。

4.从文中找出运用了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句子各一个。

比喻:

拟人: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寓意。

6.引导学生准确理解《白兔和月亮》,设问为什么不编成“白兔和青草”的故事,或“天空和月亮”的故事。

7.《白兔和月亮》的语言很精美,引导学生学习。

8.这一则寓言提到人类,含有什么意味?

(六)老师点拨

1.每天夜里,她都来到林中草地……心旷神怡地赏月。

2.无忧无虑心旷神怡3.无忧无虑,心旷神怡;紧张不安,心痛如割4.略5.拥有财富并过分地看重财富,就可能失去人生的许多乐趣。

6.白兔虽有赏月之才,但是她是如此渺小,实在不配拥有月亮,所以如此紧张不安。

虽是诸神之王的赏赐,也是非分之财,拥有非分之财,必然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忽视这一点,就不能准确理解寓意,就可能误解、误导。

7.“慧心”“风韵”“闲适”“绷”等用词很精当。

对称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8.意思是说:

人类的慧心已泯。

第二课时

学习《落难的王子》

(一)朗读课文。

1.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2.学生个别读。

(二)内容探讨

1.请在文中空白写出汉字。

他自己也被敌人()去当了奴隶,受尽非人的折磨。

2.文中“天哪,太可怕了!

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

”两句和“天哪,太可怕了……”分别出自之口,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3.文中“至于此,就更是一件容易的事了”一句是什么意思?

你能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吗?

4.请在文中划出本文的主旨句。

5.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为什么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三)老师点拨:

1.掳2.王子、我、其他人;对比写出人世间没有不能承受的苦难。

3.(略)4.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

5.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遭遇厄运后历尽苦难的磨炼,性格坚强起来了,所以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四)总结:

两则寓言的寓意分别是:

“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一则寓言,写好事变成坏事;一则寓言,写坏事变成了好事。

人生道路上,大大小小的好事、坏事是经常遇到的,怎样对好事,怎样对待坏事,两则寓言很有启发性。

十、板书设计:

人生寓言

周国平

心旷神怡地赏月

白兔和月亮转诸神之王赏赐

主题词:

得失之患折转折

紧张不安心痛如割请求撤消

落难的王子:

寓意:

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坚强起来

十一、课后小结:

《我的信念》教学设计

一、课题:

我的信念

二、教学目的:

1.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其性格的联系;

2.学习本文质朴、真诚的语言。

三、教学重点

1.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其性格的联系;

2.学习本文质朴、真诚的语言。

四、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质朴、真诚的语言。

五、课时:

2课时。

六、课型:

综合新授课

七、教学方法:

讲读-讨论

八、教具: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3分钟)

1.按学号说近来的见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

(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也要给予指点。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3分钟)

居里夫人画像及简介(或播放介绍居里夫人生平事迹的录相片)。

居里夫人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然而她对金钱却看得很平淡,一直过着宁静的生活。

"免受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染污"。

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诱惑的品格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构成了她的人格美。

爱因斯坦曾在《悼念玛丽·居里》一文中说"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那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今天我们学习居里夫人晚年写的《我的信念》,从中可以体会到她人格的美,了解她取得成功的原因。

(三)明确学习目标。

1.板书课题、作者及学习目标。

①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其性格的联系。

②学习本文质朴、真诚的语言。

(四)整体感知课文。

1.朗读课文

①教师范读课文

②全班齐读课文。

③检查预习。

2.投影显示: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问心无愧()渲染()闲暇()奢望()

呵责()蹂躏()猝然()眺望()

3.解释下列词语。

问心无愧致力专心致志渲染盛名报酬

蹂躏呵责逆来顺受懊恼迷醉沉醉

(五)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的完成过程。

1.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思考题。

(体会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了解她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

)。

投影显示:

①作者认为,做事需要有怎样的精神?

②本来是“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作者却把它当是“美好快乐的记忆”,这说明了什么?

③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④怎样理解“我的唯一的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⑤“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

”就常人看来,科学研究应该是艰辛的、枯燥的,作者却不这样看。

想想这是为什么。

⑥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居里夫人的人格表现在哪些地方?

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她的性格特点有哪些联系?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三)指名回答问题。

①作者认为,做事情需要有怎样的精神?

明确:

坚忍不拔,有信心。

②本来是“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作者却把它当成是“美好快乐的记忆”,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

因为求学时虽然很孤独,她和她的丈夫却能有时间、有精力在一起从事科学研究,并最终发现了镭。

这说明了她对科学的渴求,对科学研究的热忱。

③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明确:

宁静的工作环境,简单的家庭生活。

④怎样理解:

我们唯一的希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明确:

因为她曾经生活在被占领的波兰,缺少自由,缺少宁静的科研环境的氛围;而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研究需要和平的环境,自由的精神。

⑤“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

”就常人看来,科学研究应该是艰深的、枯燥的,作者却不这样看。

想想这是为什么。

明确:

因为只有有了小孩子般的沉迷和好奇,才能对科学产生兴趣,才能沉醉于当中,有探求的欲望,才有可能产生新的科研成果。

⑤居里夫人的人格美表现在哪些地方?

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她的性格特点有哪些联系?

明确:

她那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坚强的信心,她那顽强的意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神,她那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