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四史”教育学习心得体会汇编(14篇).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90030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0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党员干部“四史”教育学习心得体会汇编(14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党员干部“四史”教育学习心得体会汇编(14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党员干部“四史”教育学习心得体会汇编(14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党员干部“四史”教育学习心得体会汇编(14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党员干部“四史”教育学习心得体会汇编(14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党员干部“四史”教育学习心得体会汇编(14篇).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党员干部“四史”教育学习心得体会汇编(14篇).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党员干部“四史”教育学习心得体会汇编(14篇).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党员干部“四史”教育学习心得体会汇编(14篇).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党员干部“四史”教育学习心得体会汇编(14篇).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党员干部“四史”教育学习心得体会汇编(14篇).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党员干部“四史”教育学习心得体会汇编(14篇).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党员干部“四史”教育学习心得体会汇编(14篇).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党员干部“四史”教育学习心得体会汇编(14篇).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党员干部“四史”教育学习心得体会汇编(14篇).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党员干部“四史”教育学习心得体会汇编(14篇).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党员干部“四史”教育学习心得体会汇编(14篇).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党员干部“四史”教育学习心得体会汇编(14篇).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党员干部“四史”教育学习心得体会汇编(14篇).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党员干部“四史”教育学习心得体会汇编(14篇).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党员干部“四史”教育学习心得体会汇编(14篇).doc

《党员干部“四史”教育学习心得体会汇编(14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党员干部“四史”教育学习心得体会汇编(14篇).doc(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党员干部“四史”教育学习心得体会汇编(14篇).doc

党员干部“四史”教育学习心得体会汇编(14篇)

目录

1.“四史”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2

2.“四史”教育学习心得体会(高校) 6

3.党员干部“四史”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11

4.党员干部“四史”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15

5.党员干部“四史”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18

6.党员干部“四史”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21

7.党员干部“四史”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24

8.党员干部“四史”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26

9.党员干部“四史”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28

10.党员干部“四史”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29

11.党员干部“四史”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30

12.党员干部“四史”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31

13.党员干部“四史”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32

14.党员干部“四史”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34

“四史”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必修课。

但是,“四史”在时间上跨越500多年,在内容上任何“一史”都是大部头、大容量。

因此,有效推进“四史”学习教育,不能简单地断代,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花真功夫、下大力气,抓住重点、区分层次,要从依次递进的历史知识、历史经验、历史精神、历史方法四个方面,在认知、情感、意志、行动四个层面着力。

第一,学好历史知识,形成历史认知

历者过也,史者事也。

历史通常是以时间、事件、人物、关系、环境、思想、影响等知识要素对过去的叙说。

“四史”学习教育最直接的就是对相关信息的了解、掌握和认知,首要的是学习重大历史节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环境、历史思想、历史影响等。

比如,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就少不了莫尔的《乌托邦》、巴黎公社、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建立、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等。

党史和新中国史的学习,就少不了新文化运动、1921年党的创建、1935年遵义会议、抗日战争胜利、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一五”计划,等等。

改革开放史的学习,就少不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特区、xx开发开放、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加入WTO,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四史”虽然各有特色、各有“知识点”,但不能简单认为它们是孤立的、割裂的。

通过学习教育,既要清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之间的区别,更要明白它们在历史、理论、实践逻辑上的密切关联。

这种关联可简单归纳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推动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包括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重要条件;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历史,是以社会主义为取向建立新社会、新国家的历史。

以1949年为起点的新中国史,是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也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社会主义从一种模式走向多种形态的历史;改革开放史既是党史、新中国史,也是社会主义在中国深入发展的历史,即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

这样联系起来学习,可以更深刻地体会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进一步明白我们是谁以及从哪里来、往哪里去。

第二,吸取历史经验,把握历史大势

如果说“四史”的知识是“一点一点”的,那么将点串起来,由点到线,就构成了“一部一部”的历史。

这样的历史从来都不是直线演进的,而是螺旋上升的。

在人类从民族史进入世界史的条件下,更是如此。

这样的历史是人们在不断认识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吸取历史教训基础上曲折前进的历史。

在这个意义上,“四史”学习教育中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基于知识学习,更清楚地洞察历史发展中的合价值性与合规律性,更好地把握历史进步规律与发展趋势。

这当然是一个“高标准”。

其“低要求”就是吸取历史教训,在前进的道路上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至少是历史上发生过的悲剧不要再折腾、再上演。

“四史”中蕴含了很多规律。

比如,马克思主义基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超越空想社会主义,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四史”中也有经验和教训。

苏联在建立、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取得了重大进步,并在与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的对比中彰显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优越性。

但是,这一体制没有随着时代和环境变化而进行适应性改革,无法进行自我革新,尤其是无产阶级政党逐渐背离了人民立场,结局是政权丧失、国家解体。

中国共产党善于在历史学习中总结经验、认识规律,不断前进。

这表现在很多方面,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结合起来,适应时代变迁与社会变革,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不断深化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现代国家治理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党的领导和执政规律。

这是党领导人民创造“两大奇迹”,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关键。

“四史”学习教育就是以史明志、以史为师、以史为鉴,就是学习历史大道、把握历史大势,就是基于历史经验、理性和规律把握现实,必将有助于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坚定“四个自信”。

第三,传承历史精神,坚守历史使命

伟大的历史无不沉淀为精神,精神又无不是历史的。

党的精神建设融汇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并成为我们的一种独特政治优势。

特别是,革命战争年代锻造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的抗美援朝精神、大庆(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改革开放时期孕育的小岗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击非典精神、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构成了我们党和国家的精神谱系,必须传承好、发扬好。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

精神力量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能够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

如果说历史事件是过去的、会定格的,历史经验也可能是有局限的,那历史精神就是“永恒的”,可以传承并发扬光大的。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历史精神的学习传承。

他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可以说,真正学好历史精神,用历史精神感召人、陶冶人、教育人,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历史担当、情怀、责任、信念,让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正是“四史”学习教育的精华所在。

第四,梳理历史观念,用好历史方法

树立正确历史观、学好历史方法论,是知识学习、经验和规律学习、精神学习的实际运用与行动,也是“四史”学习教育的高要求。

要逐步形成、深化巩固这样的历史观:

历史是连续的,不能简单地断代。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教育要打通起来,并与xx地方史、xx开发开放30周年等身边的历史贯通起来。

通过学习教育,树立大历史观,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等。

历史是整体的、多彩的,不会完美无缺、没有瑕疵,不能用现实切割历史,也不能用历史否认现实。

要通过“四史”学习教育,反对任何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反对丑化党和国家形象,或诋毁、诬蔑党和国家领导人、英雄模范,或歪曲党的历史、新中国史、人民军队史的言行。

历史是合力形成的、“多线的”。

要全面、辩证地看待历史现象、历史问题。

即便是历史失误、挫折,也要在历史的环境下、方位上正确看待、认真分析。

尤其是,对所谓“历史终结论”等要有清醒认识,做到政治清醒、道路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邪路。

历史是相通的,世界是“平的”。

虽然当前出现了一些“逆全球化”思潮和行动,但在世界历史条件下,全球化不可逆转,自我封闭必然落后。

同时,在“一球两制”长期共存的环境下,还要树立“长线历史观”,既反对“崇资病”,也反对“恐资病”,正确认识并处理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共产党与其他国家的政党、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要交流沟通、取长补短,推动文明对话、互鉴,充分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一切成果。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四史”学习教育不能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而要在坚持正确历史观的基础上,学会历史思维、培养历史视野、增强历史担当。

要“历史结合现实学、理论联系实际学”,把自己摆进去、工作摆进去、责任摆进去,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新环境。

“四史”教育学习心得体会(高校)

以史鉴今、资政育人,重视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这既是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和做好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有效途径。

从这个角度讲,加强高校的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既非常重要,又非常迫切。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加强新时代高校“四史”教育,必须以党的教育方针为基础,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任务,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把握“四史”教育的政治性,着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党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善于从历史经验中汲取理论创新的养料,并把总结党的历史、用党史教育全党作为统一思想、端正党风、继承传统、开拓前进的重要一环。

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

“现在大家在研究党的历史,这个研究是必须的。

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

作为我们党创办正规高等教育的重要源头,陕北公学自创办初就开设了“中国革命运动史”“中国问题”“世界革命史”“科学社会主义”等课程。

毛泽东曾10多次到陕北公学亲自授课,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中国革命问题。

由此开始,党史教育贯穿整个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党领导下的中国大学教育也形成了重视党的历史学习的优良传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注重从党和国家的历史宝库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智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科学理念,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将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与研究提高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为“四史”教学研究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提供了遵循。

“四史”教学,不是一般的历史教学,而是以历史为基础的政治教育。

高校在开展“四史”教学过程中,首要的就是把握其政治性,必须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主要讲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概言之,即党的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自身建设史,反映我们党的政治奋斗历程和中华民族的政治选择历程,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

“四史”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历史的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现代中国的发展脉络,深刻认识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导学生建立对我们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历史认同和政治认同。

历史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基础。

“四史”教育的方向如果发生偏差,就会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

在这方面,苏联解体给我们留下了深刻教训。

把好“四史”教学的政治方向,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同心力。

反之,一个国家如果出现对自身历史的认同危机,就会动摇整个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国家自身安全就无法保障,党的执政地位就无法巩固。

从目前全国的教学情况看,在把握“四史”教学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方面,一些高校还存在着模糊认识,容易受到社会上错误思潮的影响。

譬如,国内外有人肆意断章取义、捕风捉影,其拼凑起来的“研究”严重偏离历史原貌,已非史之实,乃至无史可谈;还有人故意歪曲史实,甚至杜撰“历史”,在个别媒体特别是互联网上大肆散布和传播旨在抹黑、歪曲和诋毁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言论,对部分青年学生产生误导和消极影响。

有鉴于此,正本清源、加强“四史”教育,高校必须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

否则,非但许多历史的原貌搞不清楚,还将影响大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形成和高校思想稳定。

二、把握“四史”教育的针对性,着力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

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塑造正确的历史观可以带来价值认同的最大化。

这种认同是指青年学生对自己民族和国家的一种带有肯定性的心理判断和情感归属,会带来思想上的统一、行动上的一致。

因此,共同的历史观可以被视为一种软权力资源或具有整合作用的“社会水泥”,旨在用来塑造社会的“普遍共识”,赢得大众的积极赞同。

对于高校教育而言,通过有效传授、传播正确的历史观点,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弘扬传承我们的文化传统,培养学生对国家治理的认同,这正是高校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

当前,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世情国情社情都发生巨大变化,绝大多数的高校学生都是“90后”“00后”,他们深受全球化、信息化和社会转型的影响,思维更活跃,权利意识、平等意识、自我意识显著增强,生活上去中心化、碎片化明显。

他们虽然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但仍然处于价值观成型的阶段,缺乏对各种思潮的辨别能力,容易在生活学习的压力下、互相激荡的多元化社会中迷失自我。

与此同时,一些“四史”的不良解读和错误认知不时沉渣泛起。

特别是那些自称“价值中立”的民间研究者的解读更具误导性,有人甚至试图用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来夺取历史解释权;一些青年学生受错误思想影响,不愿认同主流的历史观点,深怕被贴上标签;还有一些大学生在认识上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和“四史”完全割裂开来。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四史”教育的弱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留下了巨大的意识形态“真空”。

因此,大力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四史”教育,已成为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和思想政治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四史”教育作为带有鲜明价值取向的“历史课”,不仅需要讲好传授好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历史知识,更要围绕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解疑释惑,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培养更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之才。

授课形式也要从教师一言堂向问题启发式转变。

在教学中既要坚持系统传授,也要善于设疑引思,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而这个问的要点,不是去问“是什么”,而是要问“为什么”,让学生在“四史”的学习实践中去思考和辨析,提高学习兴趣,勇于思考知识,勤于钻研理论。

三、把握“四史”教育的时代性,着力增强学生的使命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历史际遇。

我们的国家正在走向繁荣富强,我们的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我们的人民正在走向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当代中国青年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

”当代青年学生正处于我们国家最好的时代,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高校开展“四史”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自身的历史使命,更好地把握现在中国发展的大势,树立自己的使命意识,自觉地把自己的志向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贯通起来,实现个人成才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机结合。

因此,高校“四史”教育的一个基本教学逻辑就是从讲党的历史知识开始,从建立学生的正确历史观着眼,最后落脚到让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从这个角度看,高校“四史”教育虽是讲历史,却又不是简单的历史教育,而是和当代中国政治紧密联系。

它的根本任务在于服务现实,告诉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然和应然,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故而,以史鉴今、立德树人就成了“四史”教育的重要任务。

在这个方面,加强高校“四史”教育对立德树人、增强高校大学生的“四个自信”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第一,加强“四史”教育有助于解决历史教育为谁服务的价值观问题。

实现和维护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立足点,“四史”教育同样以这一点立足。

“四史”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导向正确”。

只有方向正确了,才能够正确认识和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科学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深刻揭示党的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让广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引下,理解历史和人民为何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第二,加强“四史”教育有助于解决观察历史和分析历史的世界观方法论问题。

“四史”涉及时间长、内容多、范围广,不仅需要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还需要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情况有全面把握。

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学生要深入历史发展过程内部去理解掌握其脉络和规律,就必须掌握正确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这个里面,只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学生才能正确地揭示本质、把握规律,从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中,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进而在现实的大风大浪面前站稳政治立场,占据理论制高点,保证人生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三,加强“四史”教育有助于解决国家育人育才和增强学生使命担当问题。

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其中育人是本,因此必须将立德放在育才的首位。

在大学这个青年人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四史”教育需要把育人育德思维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

这就要求我们认真思考为什么进行“四史”教育、做什么样的“四史”教育和如何做好“四史”教育这三个基本问题,坚持用伟大成就激励人,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人,用成功经验启迪人,用历史教训警示人。

在教学中坚持把“四史”教育同国家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增强青年学生的使命担当,力争培养出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创新能力、全球视野和引领时代的一流人才。

党员干部“四史”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不忘初心才能更加自觉,担当使命才能更加坚定,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并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下称“四史”)结合起来。

“四史”内容各有侧重,但整体讲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四史”的主线。

一、党史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走向成熟的实践史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政党,在百年实践中不断总结自身建设的历史经验,统筹推进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和制度建设,成长为世界上为数不多、具有强大政治领导能力的成熟政党。

中国共产党也遭遇过历史挫折,但都能正视和解决实际问题,使自己变得更加正确、更加强大,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之无愧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根本制度。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实施改革开放战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

十六大以后,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二、新中国史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建设新中国的实践史

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己任,带领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逐步建立并巩固了新中国的国体、政体、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

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推动制订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引领新中国走上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制定了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开创了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

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推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正确判断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使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三、改革开放史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实践史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启的一次伟大革命,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对历史发展趋势的科学洞察,党中央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扭住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关键,带领人民攻坚克难,以经济体系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快速提升了国家综合实力,有效抵御了“苏东剧变”对我国的负面冲击,不断推进我国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使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中国共产党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重点加强了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深化了经济体制改革,深化了司法体制综合改革,深化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化了国防和军队改革,建立了国家监察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趋成熟定型,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挥了重大作用。

四、中国共产党是引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政治力量

中国共产党一直是社会主义发展史最重要的参与者和最强大的引领力量。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与苏联社会主义等进步力量一道,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牺牲和伟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有生力量,是支持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反帝反殖民、争取民族独立运动的坚强后盾。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摆脱了模仿苏联模式的传统思路,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苏东社会主义国家解体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入低俗。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长期稳定,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竞争中所处的被动局面得到很大程度的扭转。

进入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体现出显著优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中国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