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0376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武汉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武汉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武汉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武汉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武汉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武汉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武汉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武汉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武汉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武汉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武汉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武汉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武汉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武汉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武汉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汉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docx

《武汉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武汉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docx

武汉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

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

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对我市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自主创新、建设两型社会、实现率先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武汉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从产业发展规律和我市具体情况出发,制定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明确发展重点和重大项目,是保障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推进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产业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始终坚持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全市重要支柱产业。

“十一五”以来,我市电子信息产业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为全市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别是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总体情况

产业整体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经过五年的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市工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对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产业规模(按工信部统计体系)从2005年的302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1200亿元(预计,下同),在工业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所占比重分别达到18.5%和40%,年均增长率超过30%,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2010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业增加值345亿元,年均增长26.8%;规模以上企业数690家,在全市占比达到24%;出口产值23.5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比重达32%;产业产值占全省比重达72%,从业人员16.5万人,利税总额达到80亿元。

产业项目数量增多,投资额加大。

“十一五”时期,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开工重点项目102项,建成投产项目85项,累计完成项目投资320亿元。

总投资100亿元的中芯国际12英寸芯片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并投入试生产,首期投资10亿美元的富士康科技工业园项目一期电脑和数码相机项目已投产,总投资40亿元的武汉天马4.5代TFT—LCD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之中。

如凡谷电子的“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基站射频设备产业化”、艾维通信的“面向重点行业的宽带无线多媒体接入系统示范工程”等一批项目先后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863计划”课题。

产业布局呈现多元化趋势。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加快集聚发展,吴家山台商投资区、江汉民营科技园、洪山经济开发区、蔡甸经济开发区、黄埔科技园的电子信息产业逐步形成特色。

我市先后获批的“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光电子产业园”、“汽车电子产业基地”、“国家信息产业基地”均布局其中。

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布局以“两区多园”为基础,正在形成武汉电子信息产业带。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武汉电子信息产业掌握了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全球第一大光纤光缆制造基地,中国最大的光电器件生产基地,“武汉·中国光谷”已经成为中国光电子产业的重要品牌。

通过原始创新,烽火通信、华工科技等一批企业相关技术与开发能力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通过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长飞光纤、凡谷电子、高德红外等一批企业掌握大批相关领域核心技术。

武汉是我国电子信息技术领域重要的自主研究开发基地,有相关领域的国家级科研机构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3个,为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产业推进工作取得战略突破。

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我市制定和实施了《武汉市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

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和实施了新型显示、新一代移动通信、半导体与大规模集成电路、软件与服务外包等产业的实施方案和指导意见,成立了新兴产业振兴工作组。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成为全国第二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被国家发改委批复认定综合性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武汉已入选“三网融合”试点城市,武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十一五”以来,市财政进一步加大了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持,通过贷款贴息、担保等多种手段吸引社会资金、金融资源投入电子信息产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市场竞争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参与国际竞争还缺乏优势,竞争的层次和程度还不高。

电子信息国内市场被外国产品挤占,我市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国产化程度较低。

企业开拓本地市场缺少实质性政策支持,开拓外地市场常常遇到地方保护,开拓国际市场缺乏经验和能力。

优势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

同一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之间,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之间,大学和科研院所之间,相互联系不够紧密,难以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导致武汉地区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力量比较分散,影响了产业的凝聚力和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影响了争取国家重大项目扶持资金,影响了优势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难以在国内外形成有影响力的产业优势。

产业配套能力有待进一步改善。

我市电子信息产业链还不完整,产业配套能力不强,本地配套率较低,许多关键零部件长期依靠外购或者引进,大量零配件、包装材料需从广东、江浙地区采购。

富士康落户武汉,本地企业很少能与之配套,富士康带来100多家配套企业才基本满足其生产需求。

产业创新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

大部分企业研发投入不足,产业整体上缺乏核心技术。

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的生产技术主要来源于总部集团的研发,本土研发投入比例过低,自主研发能力不强。

同时,作为创新体系重要支撑的风险投资机制还不健全,投融资渠道相对不足,造成科技成果转化难、产业化速度慢。

二、“十二五”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快速扩张、结构快速升级、功能快速提升的关键时期,同时也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发展前景更加广阔,发展机遇更加突出,区域竞争和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一)发展机遇

1.全球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和市场需求持续扩大。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电子信息产业因持续的创新活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逐渐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占据了主角位置,成为最有活力的经济增长点。

顺应信息化融合、生态文明发展、应对金融危机的新形势,电子信息产业出现资源重组和企业并购的新要求,信息技术升级使产业资源要素发生新变化,网络和业务融合对产业格局带来新影响,代工业和服务外包的发展出现新趋势,有利于电子信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突破性发展。

2.东湖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作为我市电子信息产业最重要的集聚区,东湖高新区继北京中关村之后获批成为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股权激励、政府首购、科技金融创新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将在东湖高新区先行先试,高新区规划开发面积已扩大到518平方公里。

在国家和省市的大力支持下,东湖高新区将充分发挥综合科教优势,加快发展以光电子为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同时带动全市传统支柱产业信息化改造,推进全市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扩张和结构优化升级。

3.武汉获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

经国务院三网融合工作协调小组审议批准,确定了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名单,在25个申请试点的城市和地区中,武汉凭借其区位和产业优势成为首批12个试点城市之一。

未来三年,三网融合可拉动国家投资和消费6880亿元,将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新型支柱产业。

武汉作为第一批试点城市,将获得财政拨款等政策支持,开启巨大的消费市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引擎。

武汉的城市发展和广电、电信的融合将迈入新时代。

4.全市深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

与重化工等传统产业相比,电子信息产业能耗较低,排放较少。

因此,全市两型社会建设方案和低碳城市建设方案都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需要加快发展的重要两型产业,已经出台和将要出台更多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电子信息产业提供了新的动力机制和新的发展空间。

(二)面临的挑战

1.产业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

受多种因素影响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十二五”时期国际经济环境及经济增长都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国际竞争、贸易保护、资源争夺等将更趋复杂,电子信息产业的未来充满了挑战性。

跨国公司通过制定技术标准、控制核心技术、加强产业链整合,不断巩固在全球竞争中的主导地位。

越来越多的国家积极改善环境,加大吸引外资力度,提升承接全球产业转移的能力。

国际贸易磨擦和知识产权纠纷日益增加,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形势日趋复杂,竞争压力不断加大。

2.区域竞争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国内电子信息产业布局已基本形成,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消费电子产业圈与近年来形成的以重庆、成都、西安为主轴的电子信息产业带竞争激烈,这四个产业集群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规模占到全国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的90%以上,对我市争取相关资源配置形成挑战和压力。

在电子信息产品市场方面,企业为保住原有市场份额和开拓新市场,仍将以降价作为产品促销的首选,外资企业将进一步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拓展力度,进一步挤压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国内相关企业经营将更加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

3. 招商引资难度继续加大。

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和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导致许多国家金融市场出现了清偿危机,大公司缩减开支计划,减少并购活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动性放缓。

同时,由于国内宏观环境趋紧,外资企业投资转移明显,各地招商引资的难度将有所加大,全行业外商投资增速将继续平缓。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两型社会”建设、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要求,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把大力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作为全市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工作重点,以培育优势领域和主导产品为核心,完善配套体系,延伸产业链,培植具有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大型企业和集团,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式发展,增强产业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实现武汉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遵循“自主创新、结构调整、开放引进、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正确处理好产业重点发展与技术创新引进的关系,发展具有“武汉·中国光谷”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

——坚持扩张产业规模和升级产业结构相结合。

引进、培育优质企业,充分发挥龙头项目的示范拉动效应,迅速扩大电子信息产业规模。

同时,依循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技术规律,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在产业规模持续扩张的同时,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努力实现电子信息产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坚持承接产业转移和探求差异发展相结合。

把握国际、国内第四次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营造良好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等软环境,以技术领先、资源友好、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积极承接国际、国内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实现承接项目的产业、技术、人才多重转移。

同时,在承接转移的过程中,坚持自主培育,集中优势资源,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着力打造特色产业、企业,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坚持打造产业链条和锻造核心竞争力相结合。

围绕优势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引进、整合配套企业、研发机构,着力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对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整合能力,明晰产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改善产业发展环境,培育骨干企业,扶持中小创新型企业。

同时,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以工程示范应用与政府首购为牵引,加速技术的自主开发和本地化转化步伐。

四、发展目标和空间布局

(一)发展目标

构筑实现中部率先崛起和两型社会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重要产业支撑,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张,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产业附加值进一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努力建设在内陆地区名列前茅,在中部地区位居龙头,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优势领域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强市。

——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到2015年达到30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

——到2015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达到800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

——到2015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数达1000家,在全市占比达到20%,形成10—15家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电子信息产业龙头企业。

——到2015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力争达到3.5%;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达到5个。

——到2015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出口产值50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比重达40%,利税总额达到160亿元。

(二)空间布局和重点区域发展定位

沿三环线流芳—常青40公里地段,建设“武汉电子信息产业带”,连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洪山经济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峡两岸科技园以及江北民营科技园,引导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向电子信息产业带聚集,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布局集群化和发展规模化。

到2015年,实现电子信息产业带聚集2000家电子信息企业,产值占全市电子信息产业95%的空间聚集目标。

以“武汉·中国光谷”为品牌,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载体,重点发展光纤光缆、光电器件、激光及光存储、软件及系统集成等领域,形成比较完备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链。

以武汉富士康为龙头,吸引各类企业跟进配套,形成3000万台数码相机、1500万台电脑、1500万部液晶显示屏等产品的生产能力,建成全国最大的光电子产品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研发生产基地以及全国重要的消费电子制造基地。

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及蔡甸开发区为载体,重点发展显示产品、汽车电子、电源及其他电子产品。

以冠捷为龙头,形成3000万台显示器、1500万片液晶模组、500万台液晶电视等产品的生产能力,建设中部地区重要的显示产品和家用电器生产基地。

以吴家山台商投资区、江汉民营科技园、洪山经济开发区、黄埔科技园等省级开发区为载体,积极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配套产业和服务型信息产业,培育武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新生力量,形成新的增长点。

五、重点发展领域和主要任务

(一)光电子

充分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积极促进产业链向上游关键技术、材料和核心器件延伸,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继续巩固现有光纤光缆、光通信系统、光电子器件和激光器方面的优势;推动龙头企业的改制和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资产重组、项目整合或以产业联盟的方式,重点培植一批光电子优势龙头企业,形成规模优势,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建设光通信器件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级光电测量仪器检测中心,将武汉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光电子研发和产业化基地。

重点支持系列光纤接入产品(FTTx)、高速光收/发模块、光电耦合器件、光有源器件、光电交换器件以及光无源器件和光开关(MEMS)等光通信器件的开发和生产;光纤预制棒技术、单膜光纤外加套管技术以及大规模带状光缆、浅海光缆、塑料光缆、室内光缆的研发与生产;高速长距离大容量传输技术、城域网和接入网网络设备的研发与应用;大力发展激光加工工业系统、激光生物医学仪器及成套医疗设备、激光通信应用系统、激光测量仪器等;积极发展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图像传感器件、光电测距仪、非制冷焦平面热成像系统、远距离红外线监控系统、车船载取证系统、激光陀螺、光电瞄准器、激光雷达、工艺设备和测试仪器等产品。

重点抓好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的光纤第九期扩产及高精度光纤陀螺用保偏光纤项目,武汉邮科院的IPv6网络设备、电信级以太网产品、宽带IP综合业务接入系统、光纤到户(FTTH)传输设备及系统等项目,华工正源公司的LTE(长期演进)核心光器件和模块项目,华工科技的厚钢板大幅面激光精密切割成套设备、脉冲光纤激光器,楚天激光的激光医疗设备,蒂森中人的激光拼焊,光谷激光的激光加工成套设备和激光连锁加工站,法利莱的汽车安全气囊激光焊接工艺及装备等项目。

到2015年,全市光电子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

(二)移动通信

加强3G、LTE、4G等核心技术开发,把握新一轮产业转移的特点,紧抓移动通信产业裂变式增长的机遇,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国际国内知名大企业,加强企业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在本地的转化,依托产业联盟促进产业链整合,积极推进新一代移动通信示范网的应用,争取在系统设备、终端、增值服务等领域形成核心优势和产业规模,努力把武汉建成面向全球的移动通信产业研发与生产基地。

重点发展以3G移动通信直放站和室内覆盖系统系列产品、TD-LTE无线接入网设备、家庭基站、移动目标定位监控系统和宽带无线接入系统为依托的网络系统设备产业群;以3G移动通信基站天线、天馈系统、3G智能化光收发模块和光器件、LTE核心光器件和模块、测量仪器设备为依托的网络优化设备产业群和以3G移动电话、移动通信应用软件、增值业务应用系统为依托的终端及应用服务产业群。

重点抓好武汉普天的3G设备项目,邮科院与NEC、大唐电信的3G系统合资合作项目,多普达公司3G智能手机,中原电子数字集群,虹信公司网络优化系统,众友科技3G测试仪表,凡谷电子的移动通信基站射频产品研发及产业化等项目。

到2015年,全市移动通信产业完成产值达到500亿元。

(三)显示产品

加强国际合作,吸引国内外显示产品产业向我市加速转移。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快显示产品产业的自主研发和产业链构建,力争在显示产品产业核心技术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建成技术领先、配套齐全、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显示产品研发和生产制造基地。

完善显示产品产业体系,以面板生产为重点引进国内外液晶模组(LCM)和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TFT-LCD)6代以上生产线;加快推进多点大型光电触摸屏的研发和生产,积极推广人机互动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强硅基液晶(LCOS)芯片研发,重点突破LCOS光源新技术,加快研制激光光源、高亮度LED光源等产品;支持LCOS光学引擎规模化生产,推进大屏幕电视机、投影仪、电子白板等产品产业化;重点研究开发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OLED)、场致发光显示(FED)、电子纸等新型显示技术,加强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TFT-LCD)用彩色滤光片、玻璃基板、驱动IC、偏光片、LED背光源等关键配套件及材料的研发和引进,加快显示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化进程。

支持武汉富士康、冠捷等企业进一步扩大产能,打造国家级显示产业园。

重点策划引进6代以上TFT-LCD生产线项目,抓好武汉天马TFT-LCD4.5代线、武汉全真光电科技的LCOS全高清显示器、武汉传威光控科技的多点大型光电触摸屏等项目建设。

到2015年,全市显示产品产业完成年产值500亿元。

(四)计算机与视听产品

以全球产业格局调整为契机,着眼本地丰富的科技研发资源,抓好重点项目建设,突出消费电子产品和汽车电子产品特色,将武汉培育成为全国领先、华中地区最大的计算机和视听产品制造、研发基地。

推动重点项目加快投资和量产进程,逐年扩大我市电脑、数码相机、打印机等产品产量,推动武汉成为国内大型消费电子产品生产基地;重点发展整车控制系统、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系统、电机及驱动控制系统、电池及电池管理系统等电动汽车电子产品,以及灯光智能控制系统、电子仪表显示系统、车辆行驶状况显示系统、车载通讯系统、电子导航系统、车载娱乐系统等车辆驾驶电子产品;大力扶持发展数字电视机顶盒、红光高清播放器(NVD)、高清数字投影机及关键件、网络电视(IPTV)等终端产品的研发及应用;支持新型数字化消费电子产品(电子书、手机电视、导航终端等)、数字家庭等产品的自主研发、产业化及应用。

重点抓好富士康武汉基地、蓝星科技车载信息系统产业化平台、武汉高科新一代红光高清视盘机等项目建设。

到2015年,全市计算机与视听产品产业完成年产值700亿元。

(五)半导体及大规模集成电路

支持本地设计企业快速发展,大力引进国际知名集成电路设计公司,迅速做大设计环节;加强集成电路制造、封装关键设备和新工艺、新器件以及专用材料等核心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围绕集成电路产业的系统应用环节,加强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大力推进与富士康、多普达等电子信息企业之间的产品研发联动和合作,积极开发高端专业芯片市场,拓展高端应用领域。

打造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和半导体化学材料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搭建世界级集成电路国际测试中心,力争成为我国重要集成电路研发和生产基地。

在目前存储器研发和生产工艺的基础上,开展90nm及以下的CMOS逻辑集成电路生产工艺的研发,逐步拥有集成电路工艺方面的自主知识产权;积极研究新型集成电路封装形式,如多层叠式、塑料焊球阵列等先进封装形式,力争在封装技术上紧跟国际先进水平;配套发展高纯度特殊气体、电子级化学药品、高纯稀贵金属、光掩膜等材料;以12英寸Flash和DRAM产品为基础,加大推进其在SSD固态存储的开发和应用,加快引进DRAM内存条生产线,逐步形成芯片制造和应用的联动。

围绕国家重大专项、863计划,着力开展下一代存储器(PCRAM)、计算型存储器(CDRAM)、12英寸逻辑与混合信号芯片基础工艺、新型先进封装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

重点抓好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的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45nm大容量存储器芯片,昊昱微电子的音频功率放大器芯片,磐大微电子的移动多媒体音频的数模混合编解码芯片,华瑞高科的半导体封装等项目。

到2015年,全市集成电路产业实现年产值100亿元。

(六)软件产业

大力建设光谷软件园、光谷创意产业基地和光谷金融港,启动九峰光谷软件城建设,积极引进企业总部、研发中心、软件与服务外包企业,建设在嵌入式软件、空间信息技术、信息安全等应用软件领域具有技术和产业规模领先水平的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

到2015年,软件产品产业实现销售收入700亿元。

依托蓝星科技、武汉众友、华中数控、楚天激光、武汉天梭、多普达光电等企业,烽火通信自动交换光网络、邮科院软交换、湖北泰跃的3G车辆监控管理系统、东风的汽车电子信息基地、湖北三环MP4、东太信息的基于FLASH的数字电视数据增值业务平台等项目,重点发展通信领域的移动通信终端、光通信设备的嵌入式软件;机械与汽车电子领域的车身电子控制系统、车载通信智能信息系统、工业过程控制与自动化设备、激光加工设备、数控机床等产品的嵌入式软件;消费电子领域的终端产品嵌入式软件,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

依托武大科技园空间信息产业基地、中地数码MapGIS、立得空间基于移动测量技术的可视化地理信息服务平台、武大吉奥地理信息共享平台、适普软件导航数据产业化、武汉瑞得信息工程公司等企业和项目,重点发展汽车导航电子地图、导航仪和导航软件;车辆监控、物流管理和位置服务;航空航天对地数据的获取、数据处理和数据产品生产;各种测绘仪器及地理信息软件的生产等技术和产品,形成较为完善的基础平台开发、数据生产到增值服务的空间信息技术产业链。

依托武汉天喻安全芯片、华工达梦安全智能数据平台、华工安鼎数据库加密系统、瑞达信息可信计算机平台等项目,重点发展计算机安全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系统、数据库加密系统、数据安全保密支撑平台、计算安全平台软件、网络安全套件、智能卡及读卡器、密码芯片以及密钥管理、数字证书管理系统、安全支付系统、电子防伪系统等产品,壮大武汉信息安全产业。

(七)信息技术应用与信息服务

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高信息服务企业自主发展能力,强化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应用。

依托烽火通信、武汉正远铁路电气公司、天喻软件、万网捷讯、东浦信息、盛帆宏业等企业,天喻软件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仿真平台、武船舰船数字化建造工程、武钢产销咨询二期、武汉开目PDM等项目,立足于CAD、CAM、CAPP、PDM、ERP等优势产品,以及三维CAD、BPM、PLM、MES等新产品,发展针对大型企业的工业过程控制等业务流程外包,以软件及服务外包促进制造业发展。

依托武汉邮科院虹信公司、武汉热线、九九智能手机网、都都网、友人网、亿房网等企业,积极把握宽带互联、三网融合趋势带动的新兴产业机会,以行业用户为突破口,重点发展与武汉移动通信产业链配套的增值服务企业,大力发展移动视频、手机音乐、无线定位、娱乐视讯、数字内容等信息服务,打造我国新兴的信息增值服务产业基地。

依托江通动画、数字媒体、拇指通科技、华大网络等企业,江通动画的动画数字化快速生成系统、数字媒体民族文化数字系统、迅彩科技的支持Flash6.0手机动画播放及管理平台等项目,以动漫产业为龙头,重点发展电子竞技、原创型作品、产业外包等,大力培育原创角色,以原创角色带动相关衍生品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