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学案0.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0400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诗三首学案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杜甫诗三首学案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杜甫诗三首学案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杜甫诗三首学案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杜甫诗三首学案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杜甫诗三首学案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杜甫诗三首学案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杜甫诗三首学案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杜甫诗三首学案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杜甫诗三首学案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杜甫诗三首学案0.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杜甫诗三首学案0.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杜甫诗三首学案0.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杜甫诗三首学案0.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杜甫诗三首学案0.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杜甫诗三首学案0.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杜甫诗三首学案0.docx

《杜甫诗三首学案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诗三首学案0.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杜甫诗三首学案0.docx

杜甫诗三首学案0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会如何赏析一首诗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领悟、讨论、鉴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杜甫的爱国情怀,珍爱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

学习重点:

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学习难点:

把握意象与情感的关系,提炼诗歌的主题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

说白了,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

为了便于大家掌握,我们以唐代为界来说。

唐代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这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的诗歌等。

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

一般来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

也就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

近体诗在唐代初年正式形成。

它包括绝句、律诗、排律。

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

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

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排律十句以上,像律诗一样,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对仗,押韵也和律诗一样。

近体诗用字还要讲究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

举例来说,我们所熟悉的杜甫的《客至》《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等都是十分典型的律诗。

(二)课堂学习

一、《秋兴八首》(其一)

1、作者与时代背景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这首诗歌写于公元766年,这一年杜甫54岁,在重庆,正在回老家的途中。

他已经在蜀中生活了将近五年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那个时间段的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安史之乱”,时间是(755--762),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

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

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

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

 

 2、鉴赏诗歌的方法

  第一步,读懂题目,第二步,读懂诗句的意思。

第三步,找出诗中的意象,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然后说说这首诗歌有什么样的内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活动:

自读,讨论

3、课堂学习、合作研究:

(1)题目是什么意思?

(2)诗句的字面意思?

 

(3)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

 

(4)这些意象有什么内涵?

 

(5)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诗歌应用到了哪些艺术技巧?

 

二、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1、背景:

《咏怀古迹》是作者于唐代大历元年(776)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共五首,夔州和三峡一带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自己的身系国家之感。

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2、赏析方法:

 整体感知 :

结合注释、感知诗歌。

思考:

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

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3、课堂学习、合作研究:

(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

(明显不是) 写什么?

(写景) 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3)【讨论】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4)“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 赏析“赴”字之妙。

 

 

(5)【讨论】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6)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

 

(7)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月夜魂。

 

 “省识”:

注释纷纭,有读作shěng,作“减”“少”解;也有读作xǐng,作“辨识”解。

作无论哪种读法和解法,这句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

 

“春风面”通感手法,写昭君颜容之美丽。

 

“环珮”女子佩戴的饰物,用来借代昭君。

 

这两句联写,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看法?

 

“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8)诗人本人的命运与王昭君有何相同之处?

学习小结:

 

作业:

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

课外链接:

西施滩(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西施(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1、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但立意有深浅之别。

请作简要分析。

2、两首诗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时,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两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

三、《登高》

学习过程:

1.创作背景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杜甫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

重阳登高,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无心游赏,触景伤怀,写下了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无限悲苦。

2.作品特点: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

在章法上,它突破了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对偶的写法,而是四联皆对偶,被誉为“古今律诗第一”。

3、诵读课文

 4.注音

     渚( )清   作()客   霜鬓( )  浊()酒

5.词语注解

   ①渚:

   ②落木:

   ③萧萧:

   ④作客:

   ⑤百年:

   ⑥潦倒:

   ⑦苦恨:

   ⑧繁霜鬓:

   ⑨新停:

   ⑩浊酒:

6、课堂学习、合作研究        

(1)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2)把“落木”改成“落叶”,哪一个更好一些?

为什么?

 

(3)“滚滚”换成“滔滔”可以吗?

表达效果怎样?

 

(4)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

落木萧萧――

不尽长江――

(5)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

   

(6)什么是“作客”?

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7)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8)“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四个字,但意思却十分丰富,宋代的罗大经曾说这两句话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说出有哪八层意思么?

 

(9)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10)这是一种什么心情?

忧愁还是忧愤?

    

(11)“苦恨”和“新停”应怎样理解?

谈谈你的看法。

   

 

(12)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学习小结

 

课外链接(名句补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张二十二韵》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前出塞九首》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春日忆李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兵车行》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客至》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赠花卿》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秋兴八首》(其一)

1、题目意思:

借秋天之景抒发内心的情感。

2、诗句意思:

清冷的白霜打落了枫树叶,巫山巫峡上景象萧瑟阴森。

江上波浪滔天,山上浓云垂地。

又见菊花开了,泪水忍不住又落下。

系船上岸,心中又涌起了思想之情。

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暮色中,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

3、4、诗中的意象以及其含义:

(1)、玉露凋伤枫树林:

秋天的“枫树林”:

火红艳丽,暗指曾经辉煌的盛唐。

“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

(2)、巫山巫峡气萧森:

“气萧森”:

萧瑟阴森。

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

(3)、江间波浪间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江,山。

暗指国家)

  江上波涛滚滚,不平静。

塞上风云变幻,也是不平静。

整个天地都处于不平静当中。

意指唐朝整个江山都陷入了战乱,战争风起云涌,国家不平静。

(4)、丛菊两开他日泪:

两开:

开了两次,回家的事情等了两年,两年了想回家都未果。

(5)、孤舟一系故园心:

“孤”形单影只,思念故园,更令人觉得哀伤。

“一”一直思念家园,然而国家战乱,故园还会安好吗?

悲凉由此产生

(6)、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

又是一年将尽时,同时又是一天的结束时,在这样特殊时刻,在外漂泊已久的游子更加思念故园。

然而国乱如此,家还会存在吗?

诗歌到这里。

虽然诗中没有一个“愁”字,那种浓浓的愁,那种国破家亡的悲凉感油然而生。

5、杜甫在这首诗里抒发了何种情怀?

抒发了思乡之情,抒发了羁旅情思,凄苦的思乡之情,还融进了杜甫老人的身世之感。

总之,这首诗歌通过描写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景,抒发了自己的家国之悲,羁旅之愁。

6、艺术技巧:

1)对偶颔联 颈联。

具体:

[江间]对[塞上],[波浪]对[风云]

                          [丛菊]对[孤舟];[两开]对[一系] 

2)、借景抒情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1)结合注释、感知诗歌。

思考:

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

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怨恨)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

(明显不是) 写什么?

(写景) 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

“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2)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明确:

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讨论】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明确】不同意。

常言道:

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

清人吴瞻泰认为:

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

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

这是其一。

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

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

(大巧若拙) 

诗人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讨论】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明确】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

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

据《后汉书》记载:

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

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

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点拨之四】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

【明确】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

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

(因课文有注释,可让学生讲,以训练其表达能力。

) 

昭君的悲剧完全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显然不是。

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

毛延寿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

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

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这两句联写,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看法?

 

正是因为元帝的昏庸,才造成了昭君魂魄空回的悲剧,表达了诗人对昭君悲剧命运的深深同情,也表达了对昏庸元帝的讽刺。

 

“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

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

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

怎不伤心?

一个 “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诗人本人的命运与之有何相同之处?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

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

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

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

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1、崔道融的诗同情西施,为西施个人鸣不平,立意较浅。

罗隐的诗写出了“家国兴亡自有时”的自然规律,立意较深。

2、崔诗“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借景抒情、比喻)

刘诗“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对比、反问)

《登高》

4.注音

     渚(zhǔ  )清   作(zuò  )客   霜鬓(bìn )  浊(zhuó)酒

5.词语注解

   ①渚:

水中的小洲。

   ②落木:

落叶。

   ③萧萧:

落叶纷纷的肃杀凄凉景象。

   ④作客:

客居他乡。

   ⑤百年:

犹言一生。

   ⑥潦倒:

犹言困顿,衰颓。

   ⑦苦恨:

甚恨,心中的恨事很多。

   ⑧繁霜鬓:

形容两鬓头发斑白。

   ⑨新停:

刚停。

这时杜甫正因病刚刚戒了酒。

   ⑩浊酒:

未过滤的水酒。

6、品味鉴赏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⑴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明确: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

风、天、猿、渚、沙、鸟。

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

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把“落木”改成“落叶”,哪一个更好一些?

为什么?

“落木”更好,落叶有很多种,给人的感觉也不同,“落木”给人感觉比较沉重,“落叶”比较轻飘。

“落木”给人感觉光秃秃的样子,而“落叶”让人感觉到树上还有许多叶子。

从颜色上看“落木”往往让人联想到树干的颜色,枯黄。

那这里为什么要用“萧萧”不能用“飘飘”?

实际上与杜甫的感情有关。

“萧萧”让我们想到萧瑟,作者的感情到底是沉重还是轻飘?

沉重!

所以用:

“落木”“萧萧”比较好。

(2)“滚滚”换成“滔滔”可以吗?

表达效果不好。

古人用江水往往比喻什么?

时间!

举例: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江水的流逝往往让我们想到年华的流逝,青春的流逝,岁月的流逝。

‘滔滔’只强调水势很大,而滚滚强调翻滚向前,一年春夏秋冬四季一滚,“滚滚”似乎是年复一年,有一种圆润绵长不绝的味道在里面,更能够表现出时间的流逝。

本诗是他暮年的作品,他看到江水的时候就想到,唉,老了,岁月不待人呀!

因此这个地方要用‘滚滚’,不能用‘滔滔’。

这里我们就可以想到杜甫的心情,什么样的心情?

悲凉。

总结:

我们重新读这两联,就感觉满世界的黄叶往下掉,而江水永不停息地滚滚向前,那种一浪接一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滚滚而来的长江的雄浑壮阔,永无尽头,似乎整个空间都溶进了这萧萧落叶滚滚长江之中,深深地感染了我们。

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

应该读得昂扬一些。

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

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虑的气势。

待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

(3)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

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

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4)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

   

明确:

对比、衬托:

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在这四个诗句中,在短短28个字里,诗人就描写了八种事物,而每种事物都各有各的特征,而这些各有特征的事物很好地传达出了诗人当时的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什么是“作客”?

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

“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

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

是长久的,不断的。

“常”作客。

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

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2)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明确: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四个字,但意思却十分丰富,宋代的罗大经曾说这两句话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说出有哪八层意思么?

明确:

宋代的罗大经曾说这两句话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

  “万里”,这两个字写出了距离自己故乡之远,身在万里之外,远隔千山万水,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这是第一层意思。

  “悲秋”,这两个字写出了诗人在秋天的悲凉感受。

秋天,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所以屈原的弟子宋玉在《九辨》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宋代的柳永在《雨霖铃》中也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而清代的曹雪芹在《秋窗风雨夕》中则说: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假如我们再联系诗人杜甫所处的时代和四处飘泊的经历,就能够体会出“悲秋”中这个“悲”字的沉甸甸的份量。

这是第二层意思。

  “作客”,诗中的作客,不是到别人家里当客人,到别人家里当客人,应写成“做客”,诗中的“作客”是寄居他乡,而寄居他乡的人,当然难免会有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在秋天就会更加浓烈。

这是第三层意思。

  “常”,在“作客”前,加上这一个“常”字,说明什么?

它说明在诗人的一生中,经常要到处飘泊,四处流浪。

如果说“作客”他乡,已经让人心怀愁绪的话,那么“常作客”就更令人倍感凄凉。

这是第四层意思。

  “百年”,不是说一百年,也不是像书上注释那样是一生,而是指“暮年”也就是老年。

当时作者已经五十五岁了,这么大年纪还在外飘泊,这就不能不让人非常感伤。

这是第五层意思。

  “多病”,在多年的飘泊生活中,诗人身患多种疾病,一个身体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呢。

这是第六层意思。

  “登台”,诗人登上高台所见到的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凄苦悲凉的景象,让诗人心中产生了无限感慨,再联想到时局的动荡不安,联想到自己的一生遭遇,心情就会更加沉重。

这是第七层意思。

  “独”,在“登台”前面加一个“独”字,就使“登台”更加悲凉。

在传统的重阳节到来之际,诗人既不能会亲访友,又不是举家齐登,而是独自登高,那种孤苦无助之感,可谓是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是第八层意思。

  大家看只有十四个字,却能够写出八层意思,除了杜甫还能有谁写得出?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这两个诗句中,这八层意思不是并行排列在一起的,而是融合在一起,叠加在一起的。

它描绘出这样一幅景象:

一位年过半百,远离家乡,多年飘泊在外,疾病缠身的老人,在一个冷风萧瑟,落叶飘零的秋天,孤单单一个人,登上江边的高台,面对着滚滚江水,慨然长叹。

此情此景,多么悲凉。

只有一层意思已经十分沉重了,两层意思加起来就更加沉重,更何况是八层意思呢?

所以这两个诗句,就使诗人那种十分复杂而沉重的心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明确:

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艰

难苦恨繁霜鬓”

(2)这是一种什么心情?

忧愁还是忧愤?

    

明确:

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

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3)“苦恨”和“新停”应怎样理解?

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

国难当头,杜甫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