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滩桥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0439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荆州市滩桥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湖北省荆州市滩桥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湖北省荆州市滩桥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湖北省荆州市滩桥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湖北省荆州市滩桥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湖北省荆州市滩桥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湖北省荆州市滩桥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湖北省荆州市滩桥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湖北省荆州市滩桥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湖北省荆州市滩桥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湖北省荆州市滩桥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湖北省荆州市滩桥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湖北省荆州市滩桥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湖北省荆州市滩桥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湖北省荆州市滩桥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湖北省荆州市滩桥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荆州市滩桥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湖北省荆州市滩桥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荆州市滩桥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省荆州市滩桥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湖北省荆州市滩桥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滩桥高中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考时:

150分钟分值: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孝是人生自然生发的一种亲情。

任何个人都因其父母而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人的生命是如此脆弱,只有亲人时时刻刻地关照,才可度过其婴儿期。

正是因为父母无私的爱,子女才得以成人。

在子女年幼时,父母为子女尽心操心,是父母的责任与本分。

父母孩子之间的情感自然产生,非外部所加,属于无条件的道德情感。

在人的孩提时代,当我们觉察到自己的存在时,我们就知道自己已经有了双亲。

基于对父母的爱和尊重之上的孝起初是孩子天性和爱心的觉醒,经过强化和培养,会逐渐成就孝道,然后进一步,成为超越任何个人私利的人格。

在父母和子女形成了一种基本的情感相通关系后,父母特别理会到孩子的需要,孩子则尤其亲近父母。

两者相互都有亲近感,达到爱的统一。

子女尽孝也就是爱的体现,这样一种爱,也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的爱的起点。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蕴含着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的义务。

这种关系既不是契约协定,也不是任何意义上的交换,而是人性的自然产物。

因而,这里有着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

治国平天下是传统儒家的理想,从孝道上看,也就是把孝道弘扬光大,达到以孝治天下的目的。

孝道把对国家的爱以及对君王的忠诚看成是孝的扩展和提升:

“移孝作忠。

”儒家伦理的核心是仁,而仁的核心则是“孝悌”。

在孔子那里,他以“仁”为最高道德要求,而“孝悌”则是仁的基础。

他说: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并且明确地说: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儒家的基本教育,是道德教育,而在道德教育中,孝的教育尤为重要。

这里还需要指出一点,即儒家往往“孝悌”并用,孝是指对父母的德性要求,而悌则是指兄弟之间的相互尊重,但前者更为根本。

孟子也明确谈到“孝悌”作为基本的道德要求,并且把它看成是传统的社会伦理的核心地位,这也是儒家的基本观点,他不仅把“孝悌”看作是基本的德性,而且提出了“移孝作忠”的说法。

汉代的董仲舒也说:

“无孝悌则亡其所以生。

”无孝悌则不配做人,更无从谈起政治上的公忠。

当代社会由于传统的断裂,对于孝与公忠两者的关系已经看不到基本的联系。

多年来脱离个人的私德来讲政治,实践表明这样的政治是靠不住的。

传统孝道认为为父母尽孝是一切教化之本,由亲亲施始,亲亲启蒙,人情陶冶,进而达到道德的升华。

试想,谁会相信一个连侍奉双亲的德性都没有的人,会真诚热爱他人和国家呢?

把孝与公忠联系起来,其起点就在于孝。

教化强调施从亲始,而其根本精神在于更多地远离对自我利益的关切,把爱心更多放在社会和他人那里,从而养成一种关怀他人、关怀社会的胸怀和情怀。

(摘自龚群《孝道的情感与外推》,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自然生发的,子女对父母的孝道是自然产生,无需后天培养。

B.正因为父母尽心尽力,子女才得以成长,所以父母年老后子女也应尽自己的孝心。

C.儒家的基本教育是道德教育,而“孝悌”是“仁”的基础,因此包含了儒家道德教育的全部内容。

D.孔子和孟子都认为,孝悌是一个人基本的道德要求,这也是儒家思想的伦理核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从孝的自然生发的特点讲到孝道的形成,引出了笫二段关于孝和忠关系的阐述。

B.作者将个人为父母尽孝与儒家治同平天下的理想相结合,足将孝与公忠结合起来。

C.文章以孔子、孟子和董仲舒的言论有力地论证了孝悌是仁爱、公忠等道德的基础。

D.文章的论述由现象到理念,由古代到当代,由孝道到公忠,逐层深入,层次分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孩子的孝需要经过强化培养才能转化为孝道,可见孝道是需要后天学习修炼的人格。

B.为父母尽孝,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和社会的爱的起点,可见孝是一切爱的核心。

C.儒家教化强调从侍奉双亲开始,就是以孝道推动公忠,以亲情陶冶来升华道德。

D.一个人的私德不好,必然会影响到对他的政治评价;不爱父母的人不会真正爱人爱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木鱼

周海亮

①冬子小时候,家里穷。

不仅他家穷,全村都穷。

不是吃不到米闻不到肉的那种穷,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那种穷。

贫穷与饥饿贯穿了冬子的童年,即使现在想起,冬子的记忆深处,仍然是望不到尽头的饥饿。

②冬子九岁那年,村里有亲戚嫁女,娘带冬子去吃喜宴。

临行前娘嘱咐冬子说,饭桌上一定要放开了吃,吃慢了,东西就没了。

又说,千万别动桌上那条鱼,否则会被别人笑话。

冬子问为什么,娘说那是条假鱼。

鱼是木头雕刻而成,上面浇了汤汁,撒了葱花,盛在盘子里,端上桌,与真鱼别无二致。

娘还说木鱼是栓叔的手艺,栓叔一晚上就能将一截木疙瘩变成一条活灵活现的鲤鱼。

娘带冬子来到亲戚家门口,再次嘱咐冬子不仅要吃得快,还要尽量多吃。

吃饱了,咱家晚上那顿就省了。

她说。

③六个菜,一个汤,满桌人吃得像猪。

普通的蔬菜,加几片肉,味道就完全变了。

冬子听了娘的,快吃,使劲吃,却总是吃不饱。

那条鱼摆在桌子中间,假如娘事先不说,冬子绝不会当它是一条木鱼。

鱼浇了汤汁,撒了葱花和香菜,那是一条红烧口味的木头鲤鱼。

亲戚家虽穷,但厨艺高超,据说能把一条鱼烹成七八种不同的味道。

木鱼也能。

不过仅仅是味道的样子。

④满桌人心照不宣。

他们的筷子和汤匙伸向不同的盘子和汤碗,却绝没人去碰那条鱼。

桌上很快只剩残羹冷炙,唯有那条鱼,仍然闪烁出诱人的光泽,散发出美妙的酱香。

满桌人仍不散去,他们蘸着盘子里剩下的汤汤水水,啃着手里的黑面馒头,那也是平常时日难得的吃食。

⑤冬子有将筷子伸向木鱼的冲动。

冲动那样强烈,有那么几个瞬间,他几乎无法自控。

他强迫自己不去看那条鱼,可是鱼却顽强地游进他的眼睛,挠着他的喉咙。

终于冬子做出令他和他的家人从此蒙羞的举动——他动了那条鱼。

他甚至夹起撒在木鱼上的葱花,他甚至将那些葱花,直接填进嘴巴。

⑥他挨了娘的一顿巴掌。

他受到村人的讥笑。

以后很多年,他在村里都抬不起头。

他不仅仅是动了一条木鱼,更是动了乡村的规矩,动了主人的尊严。

一条木鱼,没有人动,它便是一条色香味俱全的真正的鱼,便是富足和希望;动了,它便成为一个木头疙瘩,成为欺骗,成为乡间岁月的颓败与贫穷。

⑦那条木鱼挂在冬子的胸前,顶在冬子的头上,刻在冬子的脑门上,挤在冬子的心里,很多年挥之不去。

⑧后来冬子进城,吃了很多苦,终于成为一家水产公司的老总。

这些年他几乎吃遍世界上所有的鱼,但童年里的那条木鱼,仍然时常游进他的心里,即使在梦里,也香气四溢,令人垂涎。

然后让他在醒来以后,充满羞愧。

⑨常跟娘说起这件事,娘说,是那时太穷了。

冬子说,或许是。

娘说,是你太无礼了。

冬子说,或许是。

不过一个孩子动了一条木鱼,有什么大不了呢?

冬子觉得一条木鱼,绝不该让他背负这么多年的沉重。

⑩一次冬子去民俗博物馆,突然觉得那里面似乎缺少一条可以摆上餐桌的木鱼。

他想为博物馆捐赠一条,馆长当然乐意。

为这事冬子专程回了一趟乡下,他找到亲戚,问那条木鱼还在不在,亲戚找了很久,终从一堆破铜烂铁里翻出来。

木鱼上布满虫眼,却依然活灵活现。

——一条木头雕刻而成的鱼远比一条河水里的真正的鱼,有着更为长久和顽强的生命。

(11)冬子带木鱼返回城里,突然改变了主意。

他找一位匠人雕刻了一条鱼。

他把新雕的木鱼送到博物馆,将真正的老木鱼拿回家,刷干净,加了底座,摆上桌子。

他想或许一件老物件能让他与乡村之间、与逝去的乡间岁月之间多出一点点联系,而之前,他一直试图远离乡村、试图彻底抹去那些贫穷并且羞愧的童年记忆。

他想这一切或许是因他这么多年终又回到乡下,终又再一次见到那条多年不见却一直留在脑海、压在心头的木鱼。

(12)生日那天,冬子调好汤汁,切好葱花,然后将那条木鱼,恭恭敬敬地端上餐桌。

(13)冬子对儿子说,吃鱼。

(选自《小说月刊》2017年第12期)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写村民嫁女,在喜宴上摆一道红烧木鱼,只看不吃,不仅表现了当地的风俗习惯,更表现了当时生活的贫困。

B.③段“六个菜,一个汤,满桌人吃得像猪”,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在喜宴上人们狼吞虎咽的情形。

C.⑤段“冬子有将筷子伸向木鱼的冲动”,主要是因为栓叔高超的手艺,使木鱼像一条色香味俱全的真正的鱼。

D.小说的结构简洁中见精细,叙述风格沉稳老练,语言质朴冷静,却张力十足,不造作矫情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5.小说以“木鱼”为标题有何作用?

请谈谈你的理解。

(5分)

6.当冬子抵不住诱惑,最终动了那条木鱼之后,他的心路历程有怎样的变化?

请结合相关文段,简要分析概括。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

”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

但舆论纷纷中,难免有人对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中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

读书无用。

读了几年大学,还不如中学毕业就去做生意的同学,人家都有车有房了,自己却什么都没有……

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

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梦想,的确没那么简单。

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

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还有其更高的价值:

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的能力。

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

读书的“有用”,就在于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

大学所带来的宏阔视野、见识丰盈以及塑造人的价值观,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

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

但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选自2017年1月1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在1月3日晚上的直播中,两个90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在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唯独对其中的书本不屑一顾,最后却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渐渐流传开的“读书无用论”,一是源于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进入社会后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源于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大部分知识内容都忘记了。

读书又有何用?

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

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还要学,并且不仅我们学,下一代还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

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选自2017年1月4日“红网”,有删改)

材料三:

河南省卫辉市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薛屯村,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每年都会有三五名学生考上全国各地的大学。

近些年,该村考上大学的学生数量成倍上升,截止到目前,该村已经出了200多名大学生。

甚至一条街上竟然有多名博士生。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

让人惊诧的是,却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就是这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

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

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

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

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出过几个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再者,就是尽管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

对教育的重视,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要想彻底剔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布,诸如在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介制、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

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选自2016年3月1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材料一中“某位名人”在演讲中这样说,是激励年轻人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要有胆量。

B.大学教育能带给学生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大学教育的回报,不能完全用量化的金钱体现。

C.材料二中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的回答巧妙地点出了读书的重要性,读过的书,也许会忘记,但它们会变成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D.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作者认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但是我们以及我们的下一代一定要读书。

8.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然后对读书的“无用”和“有用”进行论证,最后指出我们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B.材料二用两个90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有用的事件引出话题,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C.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的重视形成了良性循环,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读书无用论”问题,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

E.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针对“读书无用论”流行的现实进行报道,议论性较强。

9.如何扭转“读书无用论”的观念?

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4分)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0.在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3分)

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D.古之人不余欺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迁本指变动官职,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之。

B.古人对“死”的讳称很多,因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因此天子死叫“崩”,诸侯王死叫“薨”,士大夫死叫“卒”。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其中"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D.巫医百工之人:

巫医,古代巫、医不分,巫的职业为祝祷、占卜等,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百工,各种手工艺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第一段正面阐述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

B.第二段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运用对比的手法,把“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其子”习句读从师与“其身”惑而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分别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第三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D.最后一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起,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分)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分)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11分)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4.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题目“夜雪”一词点明时间,引人联想,全诗也围绕这个词展开。

B.“衾”字,与杜甫“布衾多年冷似铁”中的“衾”意思相同,为“衣服”之意。

C.“复见窗户明”是月光照射的效果。

“夜深知雪重”中的“夜”呼应题目。

D.三四两句用的是倒装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构思巧妙,曲折有致。

E.三四句以有声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真切地呈现出一个清宁世界。

15.此诗对“夜雪”的描写最大的特点是侧面描写。

请问是如何从侧面来写夜雪的?

请从人体感觉的角度来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

(2)杜甫在《登高》中倾吐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诗句是“,”。

(3)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有两句诗“,”表现琵琶女弹奏琵琶时余音袅袅、意韵无穷,起到了“无声”比“有声”更能引起读者共鸣的效果。

(4)李白《蜀道难》中“,”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共17分)

17.下列各句中,划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这是一条经典的旅游路线,既能让你饱览大自然巧夺天工般的美景,又能让你领略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

②近年来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对商场里琳琅满目的高档电器也不再望尘莫及了。

③他在学习上坚持博学审问,对待工作更是兢兢业业,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终于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④由于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判断,不肯认真调查研究,他对于群众的意见总是充耳不闻,所以常常受到大家的批评。

⑤有的同学过去对语文学习不重视,到了高中才发现既要补欠账,又要学新知识,被弄得左支右绌,狼狈得很。

⑥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这个温文尔雅的节目走红,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节目中一举夺冠的小姑娘更是成为谈论的焦点。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③④D.④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截至12月底,我院已经推出了40多次以声光电技术打造的主题鲜明的展览,是建院90年来展览次数最多的一年。

B.书法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近年来,在教育部门大力扶持下,使得中小学书法教育蓬勃发展,学生水平大幅提高。

C.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使得这一古老的文明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D.这家公司虽然待遇一般,发展前景却非常好,很多同学都投了简历,但最后公司只录取了我们学校推荐的两个名额。

19.高三毕业班的学生给语文老师赠送对联,下面最恰当的一副是(3分)()

A.杏林分种逢春茂,桔井挹泉滋蕙香

B.有声画谱描人物,无字文章写古今

C.书味本长宜细索,砚田可种勿抛荒

D.杏坛有爱传承远,桃径无言浸润深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人在入睡后磨牙,医学上称为“磨牙症”。

①,但成年人也不少见。

该病表现为下颌不由自主地上下左右及前后运动,发出“吱吱”的磨牙声,这时虽然别人听得清清楚楚,②。

引起夜间磨牙的根本原因是大脑皮层支配颌骨运动区的一部分细胞不正常兴奋,进而导致三叉神经功能紊乱。

③,当咀嚼肌进入非正常活动状态时,就产生磨牙。

21、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出问题。

(3分)()

“爆竹声声除旧岁”,说的是欢度春节时的传统习俗,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虽然喜庆,但是会带来空气、噪音等环境污染问题,还可能引起火灾,一旦引起火灾,势必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火灾,而且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

①火灾不一定会造成人身伤亡。

②。

③。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鲛绡上的泪痕,纪念着往日的相恋;墙壁上的斑驳,记录着渐行渐远的时光;墓碑后歪扭的字迹,寻觅、呼唤着母爱……

痕迹是事物存在过的证明。

有的还很清晰,甚至永久地镌刻在历史的记忆里,有的却日渐模糊,直至消失不见。

关于“痕迹”你有怎样的经历与感悟?

请以“痕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记叙文,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滩桥高中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答案

1.DA项,错在“子女对父母的孝道是自然产生,无需后天培养”,原文第一段有“……孝起初是孩子天性和爱心的觉醒,经过强化和培养,会逐渐成就孝道”;B项,“父母尽心尽力,子女才得以成长”与“父母年老后子女也应尽自己的孝心”不构成因果关系,因为原文第一段有“父母孩子之间的情感自然产生,非外部所加,属于无条件的道德情感”;C项,“因此,包含了儒家道德教育的全部内容”错,以偏概全。

儒家的道德教育内容非常广泛,如“谨”“信”“仁”都是。

2.A【解题思路】A项“引出了第二段关于孝和忠之间关系的阐述”错误,根据第二段内容,应该是引出父母与子女之间在道德情感方面的关系。

3.B【解题思路】B项中“可见孝是一切爱的核心”属于概括推断有误。

“为父母尽孝,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和社会的爱的起点”,只能说明“起点”,不能证明是“核心”。

4.C。

5.①“木鱼”是全文的线索和故事载体,整个故事都是围绕着“木鱼”展开的。

(2分)②以小见大,展现出物质匮乏对主人公幼小心灵造成的创伤,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考。

(3分)

6.①因动木鱼挨打遭受讥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冬子内心都充满了无法摆脱的羞愧。

(2分)②长大后,“觉得一条木鱼,绝不该让他背负这么多年的沉重”,表现了冬子内心的质疑与反思。

(2分)③将做好的木鱼让儿子吃,表现出冬子放下了精神包袱,内心释然了。

(2分)

7.D(3分)“因为作者认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