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平衡人生作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0713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会平衡人生作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会平衡人生作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会平衡人生作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会平衡人生作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会平衡人生作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学会平衡人生作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学会平衡人生作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学会平衡人生作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学会平衡人生作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学会平衡人生作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学会平衡人生作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学会平衡人生作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学会平衡人生作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学会平衡人生作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学会平衡人生作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学会平衡人生作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学会平衡人生作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会平衡人生作文.docx

《学会平衡人生作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会平衡人生作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会平衡人生作文.docx

学会平衡人生作文

学会平衡人生作文

“生活中的加减法”审题立意及例文

一、以“生活中的加减法”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二、审题指导

从题目来看,“减法”是数术计算方法,“生活中的减法”是把数术中的计算方法用到生活中,认识生活、理解生活,表明生活态度。

在审题过程中,应首先考虑从主观角度减去什么,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减法。

例如减少对名利金钱的追求;减少对物质生活的享受;减轻过重的生活负担;减少繁琐的生活环节等等。

还可以从深层次分析减少和增加的辩证关系。

例如,减少对子女过分的代劳,可以增强孩子的自理能力;减少对名誉、地位的追求,可以增加淡泊、朴实的生活情趣。

如果从客观角度思考,生活中也还存在减法,是一种客观的无法抗拒的法则。

例如,每个人生命旅程的减少,每件事倒计时的临近,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等等,针对这些生活中的减少,我们如何对待,大有文章可做。

不要把“生活中的减法”理解为“生命的减法”或者是谈“生活中的减少”、“生活中的让步”、“生活中的忍让”等。

“生活中的减法”是学会舍弃,减轻生活中的过重的负担,减少压力,让自己活得轻松愉快些。

生活中有些事可为,有些事可不为。

“生活中的减法”是一种生活理念,一种生活方法,是一种生活的哲学。

减什么,怎么减,有哪些当减,哪些不当减;减的意义,减的好处等都可以在作文中阐述,可以展开多角度思维,辩证分析。

关键是要围绕提升生活品位,提高生活质量,丰富生活情趣,享有生活的纯粹高尚等等立意,文意就比较深刻。

三、思路点拨

1.以陶渊明的弃官回家的经历构造全篇来演绎生活中的减法——学会舍弃。

可以大量引用陶渊明的诗句来写他的遭遇,或直接引用诗句,或根据某些诗句构造场景,突出“做好人生中的减法题”这一主题。

2.写嵇康种种的怪异表现,写其原因——无法舍弃对人生真善美的追求。

他与山涛绝交,他的放浪形骸,皆因为“欲隐而不能隐”,也就是无法减去心灵上的沉重负担,无法直视现实的黑暗,既忠于自己,又不忘友情,这就是你——嵇康不能做好人生减法题的原因。

3.通过生活中某一细小的偶然的事件的叙写,将“我”要学会生活中的减法和周围同学只知道生活中的加法对照起来,从生活现象中获取感悟。

生活中处处有写作素材,只有留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表达。

4.运用蒙太奇片段组合法构思作文。

写几个生活中的减法片段:

如学生的减法,感动中国的某个人物的减法,民工的减法等,生活总是有得有失,总是要学会舍弃。

人生不会平淡而逝去,做好生活的减法,即使人生再苦,你也会赢得自己想要得,追求的。

四、素材积累

1.我们拥有很多,但并不需要很多,当我们发现即便没有它们我们也能对付时,我们才发觉自己竟为那些无足轻重的东西付出了太多。

2.庄子将生活中的减法运用得淋漓尽致。

减去了欲望,庄子能钻入水中,与鱼同乐,探知鱼们嬉戏的悦然;减去了欲望,庄子能化成蝴蝶,翩然起舞,在生活的花丛中任意穿梭。

当世人恣意嘲弄庄子的无知时,庄子已然得了大满足,大快乐。

正因为庄子减去了欲望,庄子才会自得其乐,而众人呢?

只能看着庄子快乐罢了。

生活减去名利,庄子得到了自由,和平,宁静!

获得平静的庄子,让人仰高山而伏地膜拜。

减去了心灵的束缚,庄子才能在天地间逍遥游,在宇宙间自在飞。

3.陶渊明告别了官场,回家过起了躬耕陇亩的生活。

他终日与渔樵为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没有了朝廷的俸禄,但他可以凭自己的劳作获得一日三餐。

他舍弃了美酒佳肴,舍弃了舒适的住宅,舍弃了被人服侍的惬意,只能以粗茶淡饭来度日,但是当他面对着简陋的草屋破旧的

墙院时,却丝毫没有惋惜与悔恨之情,依旧吟出了“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的诗句。

4.正是因为舍弃了功名利禄,陶潜才拥有了“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田园生活,才拥有了“策扶老以流碧,时矫首而遐观”的坦然。

正是因为摒弃了被贬谪而带来的痛苦,东坡才有了“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轻松,才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情,才有那“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心态。

5.“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的屈平,“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他正道直行,竭忠尽智,然而方正之不容也。

为表壮志,为留清白,他披发行吟泽畔,怀石投身汨罗,一跃冲向万里涛。

他真正的解脱了,从此他将得到永恒的安宁,去除了心灵的重担,他的灵魂在汨罗中得到永生。

6.人生就像学算术,加法过后是减法。

人生也需要做一些减法,减去心灵上的沉重负担,减去一些奢侈的欲望,减去没有价值的身外之物——热闹的生命里有许多不堪承受的东西,需要减法。

所以人生做好减法,是很复杂高深的生存技巧和学问

五、参考思路

给人生减点压,轻装上阵

让人生减少些压力,增加些乐趣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得到与失去往往是平衡的:

在一方面失去,却在另一方面得到了

所谓的“人生减法”就是“减去”一些不必要的负担。

生活中这样的“负担”很多。

比如:

舒适的生活环境、一生追求的理想、心爱的饰物、喜爱的玩物、财富、旧习惯等等,这些对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来说,“减去”的内容也是不同的,“减去”有时是主动的,有时是被动的。

笛卡尔说:

给生活做道减法。

我想,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一道人生算术题。

人生一盘棋,落子之时即为选择和放弃之时,落子无悔,每一次抉择更要无悔,放弃小的利益,是为了得到大的利益。

没有“鱼和熊掌”兼得的可能,不敢选择不敢放弃的结果只能是一无所有。

我不禁想到了每年除夕之前,我总是要将那些小玩意整理一番,扔掉的扔掉,送人的送人,大年初一整洁的房间加上适当的点缀,总会赢得大人的啧啧赞叹。

在过去,它可能只是我的一种下意识的行为,但现在,我渐渐懂得,我在无意识中为自己的生活做了减法,才会使得自己有了更为宽松的空间。

也许我们的情感,心灵更需要做一做减法,减去那过早到来的心动,减去那超出的要求,无谓的嫉妒,我们的世界会更清澈而舒畅。

以前曾在寺院听主持讲经,他说:

如何向上,只有放下。

于是我在心中轻轻地写下:

生活中需要减法?

?

朱自清宁愿忍饥挨饿,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他的舍弃维护了中国人的尊严(刘凌芳)苏武面对匈奴的利诱时,他舍弃了这一切。

5.12汶川地震中人民子弟兵文斌舍弃与家人一起享受天伦之乐,毅然拖入救灾工作

鲁迅的弃医从文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

当鸟儿系上黄金,便再也飞不起来了(潘丽婷)

列车上的老人在丢了一只鞋子后,把另外一双鞋子也扔出去

股市中那些股民的贪心。

巴菲特有句名言:

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

孟子说: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匈牙利是人裴多菲: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六、容易陷入的写作误区

1、开头、结尾不点题(这是高考作文的大忌);或点题没有分量,没有思想,为点题而点题。

2、主体部分材料的运用与题目没有关系,或关系若即若离、蜻蜓点水,或把题目“生活加减法”当作一个简单的名词,一个抽象的概念贴在作文中,即所谓的硬点题。

3、作文缺少内涵。

不少学生都写成议论文,但少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如生活中的一加

一减有怎样的价值与意义等。

七、学生佳作

学会取舍

山泉放弃山间的安适,一路奔腾,东流入海,终于成就生命的壮阔;雄鹰摆脱父母巢穴的温暖,奋力腾起,搏击蓝天,终于成就生命的豪放;蝴蝶冲破身体的束缚,破茧成蝶翩翩起舞,终于成就生命的华美?

?

自然万物因为正确取舍而成就生命极致。

人生又何尝不是?

学会正确取舍,我们才能成就人生精彩。

古人云: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与义的取舍,是人生取舍的最高境界,古人早就为我们制定了准则,即“舍生取义”。

古今中外循此准则而成就千古芳名者数不胜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是屈原舍生命而取高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舍生命而取一片丹心,董存瑞高举炸药包屹立碉堡下,这是他舍生命而取人民之解放?

?

危难面前这些仁人志士正确而伟大的取舍成就了他们青史留名的荣耀,人生路上学会取舍,我们才能成就人生辉煌。

人生是一次远足,一次取舍即是一次选择,如果我们选择了不该选择的,而放弃了不该放弃的,我们将无法重来,悔恨终生。

因此,在人生的每一次取舍面前我们都应谨慎选择。

当浩浩荡荡的义军走过汉家小儿的门前,他在犹豫,他在徘徊,是走进这人群冒着生命危险起义还是躬耕垄亩过自己的安适生活?

终于刘邦扔掉了锄头冲进了义军,于是乎,伐暴秦,败项羽,一次取舍让刘邦成就了自己的帝王霸业,更成就了一个永远令人难以忘却的巍巍大汉。

每当人们听到昭君出塞的悠悠驼铃,每当人们看到茫茫大漠卫青挥舞的战旗,人们总能想起汉家小儿那次伟大的取舍。

当李白醉卧于华清池的台阶,当世俗的荣耀,帝王的恩宠将他包围,他陶醉过。

然而他明白,这不是他的选择。

于是乎,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毅然迈出了官场,走向了自由,从此放白鹿于青崖之间,煮酒作诗,中国文化里一颗明珠冉冉升起。

正确取舍,让李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自由,更让中国文化的天空多了一颗耀眼的明星。

王侯将相,迁客骚人因正确取舍而成就帝王霸业抑或千古文章,而每一个普通的人生也因正确取舍绽放出辉煌。

学会取舍,让生命更精彩!

简评:

本文立意准确,正确加减亦正确取舍,论据充分,详略得当,语言多用修辞,大气、流畅、铿锵有力。

文章若能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分析论证或许更好。

于右减于左加

(试卷编号:

b3——4得分:

58)

生活是个充满离乱的长途,这路的左边荆棘丛生,而路的右边却花香弥漫,行人们便也在这曲折小路中平衡内心的平衡,行走这生活的长径。

也便是在这不平横中,海子去“面向大海,春暖花开”,在那样一个“没有纷繁复杂的精神困扰,也没有角逐名利的欲望,只有一份平和坦然的自然心境,默默品味这简单而实在的世俗生活”中,他对姐姐说: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但生活让你在左手中握着金币,右手便会让你捧满欲望。

海子最后卧轨自杀了,因为在那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谁能包容那样一颗纯洁的心灵,让其在一方纯净的泥土中生根发芽。

然而也便是在这一径长途中,那位世纪老人——冰心,“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地芳香弥漫”,她用爱的语言让行走在那个时代的人们“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落不是悲凉”。

她用自己的爱去加世界的爱,于是这爱便成了大爱,成了那条汩汩流淌在几代人心上的爱河。

海子也想做加法,用自己的爱去加一加生活,但到底由于对生活想要的太多,他只能用正数加负数,最终那变成了负数的生活索链成了牵绊他前行的栅栏,海子倒下了,可是冰心,那位世纪老人成就的爱河却仍在汩汩流淌,毕竟水以其柔软的包容性,曾成就了海的阔广。

我们一直小心翼翼的生活着,渴求付出与回报之间的平衡,当某一天这平衡攸忽消失时,我们会变的歇斯底里,与其这样我们不如学学古人:

如果我们“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我们就“且放白鹿清崖间”。

如果我们“不为五斗米折腰”,那我们就坦然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如果我们“拔剑四顾心茫然”,那我们就自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于右减,我们能享受一种豁达的内心,于左加,我们能感受一种甜蜜的欣喜。

即使不能于右减,于左加,那么我们不妨试着于右加,于左减。

总之,在生活中寻找一种平衡,让和煦的春风鼓动生命的航帆,驶向生活的彼岸。

点评:

文章紧扣生活中适时“加减”的人生主题,对海子和冰心不同的人生经历进行分析,娓娓道出了“于右减,于左加”的道理,突出了中心。

同时,文章语言流畅,富有文采,对古诗词的运用信手拈来,有很好的语言功底。

生活中的加减法

(57分试卷编号:

c1—1)

人生如一条河流,河流的左岸是得到,河流的右岸是失去。

——题记

人生是一条有着风景的旅途。

当你注目左方时,你落下了右方的芳香;当你远眺右方时,你忽略了左方的清新。

人生就像一套加减法一样,在一处加上一个数,就会在另一处减去一个数。

人生得也罢,失也罢;喜也罢,苦也罢,不管怎么样在心中一定要有一泓清泉。

不管世界是否调个,三千飞鸟在脚底掠过,细土在头顶微微溃动,都要保证心中的一泓清泉不灭。

只有这样你才能笑对生活,看窗外云卷云舒。

心中的一泓清泉是自己生命的戈多。

生命的旅途是等待戈多的过程。

这期间不管有多么漫长,不管有多困难,不管有多少失去,生命的戈多依然在前方,看似千疮百孔的心依然在前进。

生活就像一套加减法,但不同的是,加减之后的结果是自己等待的戈多。

在加减的过程中,自己等待的戈多不但没有少,且越来越多,越来越近。

因为在生命的行程中我们失去的是失败的泪水,收获的是整装待发的坚毅;我们失去的是前时的幼稚,得到的是之后的稳重。

只要戈多还在,只要明天还在,我们就会带着今日得到的更大决心向前方迈进,向戈多更近处迈进。

生活中虽然有得必有失,但我们一定要懂得我们并没有失去什么,我们失去的同时也在另一角度让我们得到了一些。

身为高三的我们,失去和得到的往往比平常更多。

我们或许经常失去进步的机会,还有很多很可惜的分数,但是一次次的失去,却让我们得到了更多。

让我们得到了努力学习的决心,让我们得到了下次要更仔细的决心。

我们此时的戈多就是高考胜利,只要戈多还在,一切的失去都又在另一处得到。

生活中的加减法是人生必备的法则,每一个人都要明白它的含义:

它并非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加减,它是我们在等待戈多时收获的全部。

虽然你落下了生命右方的芳香,生命左方的清新,但你知道了生命中一定有美好的,一定有戈多。

评析:

这是一篇满分作文。

就文章本身评分是57分,因为文章字体工整,卷面整洁,又加3分卷面分。

这篇文章切合题意,紧扣中心,结构严谨,语言流畅,且有文采,可以称是一篇佳作。

因而”“进而”“从而”区别谈

因而进而从而是而加因进从而成的三个连词,而的意义较虚,这三个连词的语意重点就分别体现在因进从上。

为此,尽管它们都用在两小句间,作用却有所不同。

分析以下几个例句,我们便会有所启示。

(1)由于大家的看法不同,因而很难形成一致的意见。

(2)暗藏的敌人比公开的敌人更难识破,因而也更危险。

(3)我们在农村进行了土改,并进而开展了农业合作化运动。

(4)先学好第一外语,再进而学习第二外语。

(5)农业迅速发展,从而为轻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6)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先,句间关系不同。

因而所在的语句是因果语意,前面是原因,后面是结果,如句

(1)中的看法不同是很难形成一致的意见的原因,句

(2)中更危险是更难识破的结果;进而所在的语句有层进语意,前句说明完成了某事,后句是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如句(3)中合作化是土改的进一步,句(4)中学第二外语是学第一外语的进一步;从而所在的语句有条件或因果语意(这里的因果的“果”略有进一步行动之意,和一般的因果又不相同),如句(5)中的农业迅速发展是为轻工业提供原料的原因,句(6)中发现问题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一个重要条件。

其次,关联内容不同。

因而关联的往往是一件事,一件事的原因和结果,如句

(1)中的看法不同和很难形成一致意见;进而关联的往往是两件事,如土改和合作化运动、学一外和学二外;从而关联的也多是一件事,一件事中的条件、原因与结果,如句(6)中的发现问题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关于这问题的状况,是一事物的两个阶段。

最后,关联词照应不同。

由于句间关系不同,关联词照应也不同。

因而不能去掉。

如句(1)去掉了因而,由于就无着落,句(2)去掉因而就成了递进关系;而去掉进而从而对句子本身影响不大。

另外,进而关联的是两件事,句间关系相对松散,所以进而前可加并、才、又、再等副词,而从而关联一件事的始末,句头往往有表事件缘起的通过经过等介词。

“云自无心水自闲”。

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泻,从容自得。

诗人无意描绘天平山的巍峨高耸和吴中第一水的清澄透澈,却着意描写“云无心以出岫”的境界,表现白云坦荡淡泊的胸怀和泉水闲静雅致的神态。

句中连用两个“自”字,特别强调云水的自由自在,自得自乐,逍遥而惬意。

这里移情注景,景中寓情,“云自无心水自闲”,恰好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自我写照。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至二年,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期间,政务十分繁忙冗杂,,觉得很不自由。

面对闲适的白云与泉水,对照自己“心为形役”的情状,不禁产生羡慕的心情,一种清静无为、与世无争的思想便油然而起: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问清清的白云泉水,何必向山下奔腾飞泻而去,给纷扰多事的人世推波助澜!

自元和十年(815)白居易贬官江州司马后,济世的抱负和斗争的锐气渐渐减少,而“知足保和”、独善其身的思想则逐步增加。

在苏州刺史任上,他深深感到“公私颇多事,衰惫殊少欢。

迎送宾客懒,鞭笞黎庶难”(《自咏》),渴望能早日摆脱恼人的俗务。

结尾两句流露出“既无可恋者,何以不休官”的情绪,集中反映了诗人随遇而安、出世归隐的思想,表现了诗人后期人生观的一个侧面。

【篇二:

2013年高考作文四川卷“过一种平衡的生活”素材运用解析】

2013年高考作文四川卷“过一种平衡的生活”素材运用解析

【考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学些东西,想些问题,做些事情,打打球,唱唱歌,画画儿?

?

针对这种说法,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用规范汉字书写。

【命题解读】

四川卷所给材料短小且没有太多的叙事成分,没有明确的态度和褒贬,旨在引导考生思考个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看待自己与周围的关系及结合社会现象来如何对待个人价值实现方式及自我追求过程中心态的保持问题。

此题贴近现实、贴近考生的生活,有较大的解读空间,考生只需采用抓关键词和化大为小的方法即可审题立意,试题难度不大。

材料中的关键句是“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其中的关键词是“平衡”。

何谓“平衡”,即不偏不倚,不走极端,不剑走偏锋。

平衡既为一种人生追求又为一种人生境界和态度。

所以考生可化大为小,从实和虚等方面来立意。

一、实写:

1.人类与自然的平衡。

选材小贴士:

从此角度,考生的选材重点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

如雅安地震,北京暴雨,雾霾天气,黄浦江死猪事件,西南大旱?

?

2.人与人的平衡。

选材小贴士:

从此角度,此处的“平衡”则可理解为人与人在社会面前的“公平”。

如“中国好声音”让平民一鸣惊人,靠的是公平选拔;河南“90后”青年程帅帅送给北大新校牌“北京人大学”,意指北大招录本地学生过多,成为“北京人的大学”;2013年两会代表,农民工代表由5年前的3个到13年的31个,农民工在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中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

3.人与社会的平衡。

选材小贴士:

从此角度,此处的“平衡”可理解为个人应该遵循社会规则或社会应该为个人提供人性的生活环境等人与社会的一种和谐关系。

如“中国式过马路”折射出个人对社

会规则意识的淡薄;2012年高考上海一高考考生因自行车坏了导致迟到,而被工作人员按照相关规定拒之门外引起全社会对规则与人情的思考?

?

4.社会与社会的平衡。

选材小贴士:

从此角度,考生应用国际的视角来看待平衡。

如中东民族冲突战争不断,朝韩半岛危机,中日东海“钓鱼岛之争”风云再起,中国网络遭美国情报局监控,欧盟对中国的无缝钢管反倾销制裁?

?

二、虚写:

1.心灵的平衡。

选材小贴士:

从此角度,考生重点论述的应是个人的内心与外界之间的关系,即不患得患失,不斤斤计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大气大度保持平静和不为个人得失所动的人生境界。

如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却保持一颗积极乐观的心,莫言获奖后仅仅把自己定位为“一个讲故事”的人,仇富与仇官心理?

?

2.物质追求与精神充实的平衡。

选材小贴士:

从此角度,考生论述的重点应是在人生追求的方向上应当平衡。

如中国目前的“过劳死”现象折射出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卢梭在散步途中写下了《沉思录》,很好地平衡了工作与生活;子女在外打拼造成的“空巢老人”现象?

?

3.经济发展与道德文明的平衡。

选材小贴士:

从此角度,考生应从社会发展平衡的层面上阐释物质文明发展与精神文明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

如国内校车事故、煤矿事故、毒胶囊、瘦肉精、速成鸡等安全事件层出不穷;“最美乡村医生”王布和20多年坚持“有钱没钱都能看病”行医理念;105岁的南京寿星钱道康,被某保健品厂商邀请去做广告并承诺给予高额酬金时回答:

“我不去,我从来没吃过保健品,不能说假话骗人。

”?

?

4.发展与继承的平衡.

选材小贴士:

从此角度,考生应从历史与现实的层面上阐释如何处理社会的发展与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

如北大教授张颐武新锐观点“孔子不如章子怡”,公然批判中国传统文化;湖南卫视新版《笑傲江湖》因胡乱改编原著遭8成网友吐槽;2012年2月,梁林故居等文化故居在城市化进程中被拆迁;我国传统戏曲艺术正以每年至少消失一个的速度锐减;民国

老教材70年后悄然走红?

?

以上角度,考生在行文时既可抓住一点写出深度;也可采取并列结构写几个点;也可采取由实到虚的方式来行文,进而写出层次感;亦可采取逻辑分析式即平衡是什么,为什么要平衡、怎样平衡写出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当然也可采取辩证式即在不囿于“生活”范畴的同时,适当的要“打破”平衡,进而反弹琵琶,写出新意。

(以上所推介的素材,在本刊均可找到。

编者注)

【高考佳作一】

在流行与传统中寻找平衡

四川一考生

如果我问你情人节怎么过,你会侃侃而谈;如果我问你nba球星你最喜欢哪个,你也会脱口而出是詹姆斯;如果我再问你最近最流行的电影是什么,你也会毫不犹豫地告诉我是《致青春》。

这时,我们换个话题:

你知道多少有关巴金、老舍、鲁迅的故事,你知道多少有关《巴黎圣母院》、《哈姆雷特》、《浮士德》的情节,这个问题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哑口无言。

这就是荧屏和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这些自诩为新新人类寻求个性、独树一帜的年轻人面对传统的尴尬与无奈,他们的知识结构和层次发展是极为不平衡的。

所以,现在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而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知道“关之琳”的人越来越多,而知道“卞之琳”的人越来越少?

?

人们似乎面对流行的、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文化趋之若鹜,而对传统文化却越来越淡忘,这更是一种严重的文化失衡现象。

列宁说过:

“忘记历史等于背叛。

”那么,忘记传统,这难道不算是背叛吗?

这种不平衡看似不伤大雅,然而,照这样发展下去,我们的文化就会一点点遗失或是磨灭,即使流行文化再怎么蓬勃发展。

重新找到我们知识结构的平衡吧!

不期望每个人都如郭沫若一般把《红楼梦》倒背如流,但作为一个现代人,应该对历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很多人抱怨名著的过时,试问,相对流行歌曲,《论语》、《孟子》经大浪淘沙,还被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传诵着,这算过时吗?

相反,有哪一首流行歌曲能够穿越时空这样经久不息呢?

2011年,鲁迅作品从中学教材中“大撤退”,就在我们忘却鲁迅时,德国人却在反思:

什么我们没有“鲁迅”?

就在我们只隐约记得春秋时有位叫孙武的名人时,美国西点军校却早已把《孙子兵法》定为必读教材,西方的商家也纷纷用《孙子兵法》来指点迷津;也就是我们在对外来文化津津乐道之时,西方学者却出人意料地提出了一个令我们震惊的命题——二十一世纪必将是儒学的世纪。

当然,社会在发展,人们也应该接受流行文化,但社会再怎么发展,也绝不能丢失祖先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

从现在起,重拾那些遗落的传统文化,做一个知识结构平衡的现代人,那么这才是真正的新新人类!

【教师评点】

这是一篇视角独特、构思新颖的文章。

作者另辟蹊径,抛开人类自然平衡、心理平衡而不写,却从知识结构是否平衡写起,以表达对现代人丢弃传统文化、过分追求流行文化这一现象的忧虑,呼唤人们重拾经典,做一个知识结构平衡的现代人。

同时本文在倡导追求经典的同时又没有否定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