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w.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0783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w.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三章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w.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三章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w.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三章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w.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三章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w.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三章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w.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三章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w.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三章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w.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第三章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w.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第三章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w.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第三章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w.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第三章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w.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第三章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w.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第三章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w.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第三章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w.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第三章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w.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w.docx

《第三章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w.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w.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章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w.docx

第三章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w

第三章、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1)概念的产生

人类的观念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当人类首次面临自身生存受到威胁的困境时,紧迫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令人回味哈姆雷特的警言:

“生存,还是毁灭?

”人类正在反思:

我们在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同时,是否在毁灭地球,毁灭家园,毁灭自己?

正是在对传统发展观的审视和变革当中,一种旨在调节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新型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理论在社会中迅速形成和发展起来。

这是一种新的生存理性,是人类为长久和更好地生存所必需的理性,它代表着一种良知,一种觉悟,一种文明。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召开。

共有113个国家和一些国家机构的1 3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这是联合国历史上首次研讨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也是国际社会就环境问题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性会议,标志着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

这次会议的成果主要是通过了两个报告,其一是《只有一个地球》,其二是大会通过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

此外,会议确定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

该报告明确提出需要重新建立地球上的秩序,为此,需要我们:

①爱护共同享有的生物圈;②学会在技术圈中共存;③制订人类生存的战略。

这次大会通过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标志着与会各国已经在保持和改善人类环境方面取得了共同的看法,制定了共同的原则。

(2)概念的发展

但是作为科学术语,可持续发展是在1980年发表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WCS)中得到系统阐述的(IUCN,1980)。

这一大纲是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委托,在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的支持和协助下制定的,许多国家的政府、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参加了这一大纲的起草工作,并在数以千计的科学家和政府组织中广泛地征求意见。

这一文件虽然主要是针对自然资源保护提出的,但其涉及的范围远远超出了单纯的自然资源的保护,而且把保护与发展看作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并将自然保护置于整个社会发展的框架之下。

世界自然保护大纲改变了过去就保护论保护的做法。

明确提出其目的在于把资源保护和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

这里所谈的发展是指经济发展,来满足人类的需要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这里所指的保护是指人类要合理地利用生物圈(生物居住及赖以生存的地球),既要使目前这一代人得到最大的持续的利益,又要保持其潜力,以满足后代的需求和愿望。

这一定义虽需不断完善,但是却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奠定了基本轮廓。

大纲提出了生物资源保护的三个目标,即

(1)维持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

(2)保持生物遗传多样性;(3)保证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的持续利用。

斯德哥尔摩会议第一次把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摆在各国政府面前,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唤起世人对环境问题的觉醒。

但是,本次会议并未能把环境问题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暴露的环境问题却未能确定其根源和责任,也就不可能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

(3)目标与任务

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并具有国际影响的是1983年11月成立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的工作和贡献。

尽管这一委员会是根据联合国第38届大会的决议成立的并得到联合国的支持,但其在行为和发表意见方面具有充分的独立性。

该组织由前任挪威首相G.H.Brundtland夫人担任主席,由世界各国科学、教育、经济、社会以及政治方面具有重要影响的22位代表参加,我国已故生态学家马世骏先生就是当时的代表之一。

于1987年向联合国提交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OurCommonFuture)”又称“布仑特兰德”报告(WorldCommissionon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1987)。

该报告以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始终,在充分考虑目前世界环境状况的同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与行动方针。

其中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所提出的基本上是一致的,即“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

报告中提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到:

(1)提高经济增长速度,解决贫困问题;

(2)改善增长的质量,改变以破坏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状况;

(3)千方百计地满足人们对就业、粮食、能源、住房、水、卫生、保健等的需求;

(4)把人口限制在可持续发展的水平;

(5)保护和加强资源基础;

(6)技术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适应;

(7)把环境和发展问题落实到政策、法律和政府决策之中。

随着《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发表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开始出现在人类面前。

1992年6月3-14日,联合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盛会-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

这次会议在更高层次上、更大范围内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并要求每个国家都要在政策制定、战略选择上加以实施。

至此,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许多国家政策制定的指导思想和战略选择。

中国也相应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并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之一加以实施。

总之,可持续发展不否定经济增长,该概念从一开始就强调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甚至把解决贫困问题放在第一位,在改变以破坏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增长方式的同时,满足就业、提供粮食和限制人口数量。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心愿,传统的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人类正在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的途径。

牺牲环境求得发展的做法是不可持续的发展,相反,过分强调保护环境,忽视人民财富增加的发展也不是可持续发展。

因为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如何寻求发展途径的问题,如何提高经济增长的问题以及如何发展经济不破坏环境的问题。

(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概念

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实践的研究在80年代初正式开始,但真正将这个理论推向学术殿堂的是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公布著名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后,才在世界各国掀起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及其实践的浪潮。

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迄今仍众说纷纭,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从自然属性定义的可持续发展。

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寻求一种最佳的生存状态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即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

②从社会属性定义的可持续发展,认为可持续发展为“在生存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

并强调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要与地球承载能力保持平衡,可持续发展要解决的是人类社会问题,即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创造美好的生存环境。

③从经济属性定义的可持续发展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经济发展,是在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前提下的经济发展。

④从科学属性定义的可持续发展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用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量做到接近零排放或用循环式工艺方法,以保持环境质量,尽量减少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

着眼点是:

实施可持续发展,科技进步起关键作用。

一个比较普遍引用的可持续发展定义是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的,即: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发展与环境结合起来,使人们取得的经济发展既满足我们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未来子孙满足他们需求的能力。

用公式表示为:

保持生态稳定+有控制的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社会平等的增加。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三项因子是生态稳定、经济增长和社会平等。

这说明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问题,而且与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2)层次

可持续发展理论具体包含了三层含义:

①生态可持续性:

指保持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功能的健康发展,维护自然资源基础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②经济可持续性:

在保护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追求经济的持续增长,利用经济手段协调处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总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是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方面的必然要求。

③社会可持续性:

能够保证资源与收入在当代人之间、各代人之间公平分配。

(3)椅子模型

DiCastri(1995)在《自然与资源》杂志上撰文,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椅子”模型,进一步规范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内涵。

他指出可持续发展可以被看成是一把椅子,其四条腿长度相等,强度相同,四条腿中的每一条都相对独立但又互相依赖,都是可持续发展的成分,如果有哪一条腿比其它短些或长些,就坐不安定,不能可持续发展。

这四条腿分别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在经济、环境、社会和文化四方面都达到相对平衡的发展。

然而,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已经达到或将会达到这四方面的完美与平衡。

比如,美国经济发达、自然环境良好,但社会环境不好,尤其是大城市社会问题更多。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但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破坏很快制约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从全球看,经济发展迅速和导致环境恶化现象十分普遍,而且没有哪个国家或地区达到这四个方面的平衡,或者四个方面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

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意义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的出现而出现的,并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目前,可持续旅游尚未形成一个统一概念,但1990年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的全球持续发展大会旅游组行动计划委员会会议上,提出了可持续旅游应符合以下5个目标(Var,1991):

①增进人们对旅游业发展所产生的环境效应与经济效应的理解,强化其生态意识;②促进旅游业的公平与效率,协调与均衡发展;③改善旅游接待地区的生活质量;④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⑤保护未来旅游开发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

由于可持续发展本身尚处于探究阶段,其概念和理论尚无统一结论,下面从国外和国内两方面对学术界关于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概念研究状况作一简述。

(1)国外

在国外,应用广泛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定义有3个:

一是持续发展大会通过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行动战略》草案提出的,该草案认为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在保持和增强未来发展机会的同时满足目前游客和旅游地居民的需要。

二是世界旅游组织(WTO)顾问E.英斯基普的定义。

他认为,可持续旅游就是要“保护旅游业赖以发展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其它资源,使其为当今社会谋利的同时也能为将来所用”,其内涵主要包括:

①旅游业发展需要进行规划和管理,这样才不至于在旅游区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或者是社会问题;②在必要时应保持和提高旅游区总体上的环境质量;③应将旅游者的满意程度保持在较高水平,这样旅游景点才能保持其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和经济效益;④旅游业带来的效益要广泛渗透到社会当中,尤其应对旅游区的当地居民大有裨益;⑤旅游业应与当地总体发展计划和地区规划相吻合。

三是世界旅游组织WTO的定义。

1993年世界旅游组织出版了《旅游与环境》丛书,其中《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地方旅游规划指南》一书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给出的定义是指“在维持文化完整、保持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它能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们提供生计,又能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

这一概念不仅指出了旅游业本身的特性,而且提出了“主人”和“客人”区际公平发展的思想,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认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国内

在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观念认为可持续旅游的内涵是:

①保证从事旅游开发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为满足其旅游需求而进行旅游开发的可能性(谢彦君,1994);②满足当代人的旅游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旅游需求的能力(田道勇,1996);③全世界范围实现旅游环境资源保护目标、社会发展目标和经济目标相结合,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促进旅游的持续发展,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在充分考虑旅游与自然资源、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前提下,把旅游开发建立在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之上,努力谋求旅游业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协调发展,并能造福于后代子孙的一种旅游经济发展模式。

其目的在于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感受和体验,提高旅游目的地人民生活质量,并切实维护旅游者和旅游地人民共同依赖的环境质量。

总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思想概括起来应有三个方面的实质含义(赵媛,1999):

首先是公平性(Fairness),强调本着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的原则分配有限的旅游资源,特别是公平分配不可更新的旅游资源,在未找到替代性资源以前,应尽可能地延长旅游资源的生命周期,避免不可更新资源过早枯竭。

其次是可持续性(Sustainable),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旅游业的发展应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之内,保持生命支持系统的多样性,保证可更新资源的持续利用,同时使不可更新资源的消耗最小化,反对为谋取短期利益而掠夺式开发旅游资源。

最后是共同性(Common),基于不同的文化、历史和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政策和实施步骤可能不同,但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它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精神是共同的,为实现这一目标,全球应共同行动。

三、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的关系

(1)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的一种形式

1988年WTO制定了可持续旅游的原则,即“可持续旅游是使资源的管理符合经济、社会及美学的需求,同时,维持文化、生态、生物多样性及生命支持系统的完整性。

”许多人把生态旅游和可持续旅游混为一谈,生态旅游和可持续旅游最明显的区别就是:

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本身是指它是旅游的一部分,而可持续的原则适应所有的旅游活动和旅游开发计划。

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可持续旅游的主要形式。

(2)可持续的原则适应于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以期在众多的旅游形式中取得可持续发展的结果,这就意味着对旅游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发展及随后的操作实施,其市场应集中在环境、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可持续上。

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原则有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能维持当地居民的健康和幸福、解释说明和学习的经验、旅游者和旅游企业应该对其活动负责、由小规模的团体组成、对不可更新的资源尽可能做到最低消耗、强调当地社区参与和共管,为其提供商业机会,特别是乡村的居民(Megan.EplerWood,2002)。

(3)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生态旅游虽然是一种自然旅游形式,但是它与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生态旅游可以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最好旅游方式,因此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旅游领域中的最佳选择;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生态旅游在保护旅游资源及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对民众进行生态环境教育、规范道德和行为等方面具有比其他旅游形式更突出的作用。

所以生态旅游本身就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持续旅游发展的核心,同时也是可持续旅游的一种方法。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就是:

在生态旅游区内,以生态旅游的开发、管理模式,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也就是说,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在保护的前提下,对环境负有责任的,对旅游资源予以合理、有序、科学开发的,使历代人都能公平地获得收益的一种旅游活动。

所以,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式就是对环境负有责任的生态旅游。

总结大众旅游带来的环境破坏的教训,人们开始意识到,必须采取一种与生态环境保护直接发生联系,并直接产生协调效果的旅游形式,这就是把环境保护作为主要义务与责任的生态旅游。

有人认为,生态旅游也会破坏生态环境,之所以产生这种误解,主要是因为人们对生态旅游的概念界定不清,把生态旅游与大众旅游混淆在一起,以为生态旅游就是自然旅游。

事实上,生态旅游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首要任务的,即在享受生态乐趣的同时,要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免受破坏。

(二)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可以满足DiCastri(1995)的椅子模型所提出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四方面的协调发展,这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社会方面

生态旅游业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旅游是一种人民群众十分熟悉而又具有悠久历史的社会活动,它能够使人们相互了解,增长知识,发展友谊,促进经济和文化交流。

就目前各种产业状况看,生态旅游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产业。

当地居民通过开发旅游,就能够从他们所经营的生态系统之外寻找生存空间,扩大经营领域,融入全社会。

能够开展生态旅游的地区一般都分布在林区、草原或其他偏远地区,相对来说是比较封闭的系统,因而保留很多原始的、独特的、珍贵的自然景观,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发挥这笔财富的效益,为当地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维持社会稳定和提高边远地区的扩大开放具有重要作用。

生态旅游是非消费性旅游,在旅游者得到满足,旅游区当地居民提供旅游产品之后,自然景观和环境条件并未受到破坏,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经济方面

生态旅游能够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许多国家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旅游业在国内和国际都占有巨大优势,繁荣的生态旅游业,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经济实力。

二次大战后,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不满足于繁华喧闹的都市生活,人们向往大自然,向往那些空气新鲜、环境幽静的自然景观,一些西方国家甚至提出“生态觉醒”和“回归大自然”的口号。

最近,WTO秘书长在巴西召开的世界生态旅游大会上强调说,生态旅游和任何其它旅游一样已有很大发展,全世界生态旅游几乎占所有国际旅游的20%。

在美国,每年有3亿多人次去国家公园野营、度假。

而日本把国土面积的15%划为森林公园,每年有8.3亿人次在节假日涌向全国各大森林公园进行“森林浴”。

德国政府提出“森林向全民开放”的口号,全国60多处森林公园的旅游收入达80亿美元。

生态旅游作为一项绿色产业,已渗入到世界各国各地,生态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我国生态旅游更是方兴未艾,迅速崛起,成为热门产业,同时也带动了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3)文化方面

生态旅游有利于社会文化和文明水平的提高,以此明显区别于其他行业。

旅游虽然也经营产品,但这是一种更富有文化内涵的产品,旅游者通过观光不但获得了产品而且得到了大自然的熏陶,获得了有关人与自然的知识。

尤其是生态旅游在销售给游客风光美景的同时,游客也获得了一种文化和文明教育,这已远远超过了简单的买卖关系。

普通的企业只能提高顾客的物质文明,优秀的企业在销售产品的同时也宣传其企业文化,提高顾客的精神文明,而生态旅游让游客接受大自然的洗礼,在使游客获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的同时,又推出一个更高层次的文明,即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理应属于广义的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表现为人们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的理性认识、理智行为和道德情操。

在世界面临多种环境问题和倍受生态破坏困扰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生态文明,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生态旅游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最有效的手段;生态旅游区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最大课堂;森林、草原、海洋,动物、植物和珊瑚等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最好教材。

(4)环境方面

生态旅游可促进环境保护,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我们必须保护好环境,保护好资源,保护好生物多样性。

然而保护是一种人为活动,是人们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实践,那么如何才能唤起人们的保护动机,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最重要的是应该培养人们的爱心:

包括对大自然的爱、对环境的爱和对生命有机体的爱。

通过生态旅游能激发人们热爱自然和环境的意识,唤起人们的保护动机。

由于生态旅游使人们真正体验到自然之美,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由此激发人们的爱心,使环境保护工作成为一种有效的自觉自愿的行动,从而达到主动保护和积极保护的目的。

我们认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使生态旅游地的生命力和多样性得到保护,给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体验,同时保证生态旅游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总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坚持以保护为主,保护、开发和利用三统一的原则;适度、合理、科学地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合理划分功能分区,有序地规划区域和生态旅游线路;遵守“区内旅游、区外服务”的原则;科学划定旅游容量,提倡和完善生态旅游模式;启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程;增强环保意识;建立科学完整的技术与管理保障体系,等等。

四、案例—北京喇叭沟门自然保护区可持续旅游

(一)保护区可持续旅游的意义

在北京地区,喇叭沟门自然保护区具有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

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大面积的天然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野生植物资源,吸引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

保护好旅游资源,保护好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后应该首先解决的问题,发展生态旅游业是可行的途径。

生态旅游是以休闲、保健、求知、探索和保育为目的,是以大自然为舞台,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能够促进自然保护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产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美景,陶冶情操也已成为人民大众休闲的时尚选择,到自然保护区旅游的人数呈上升趋势,为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保护区进行合理规划势在必行,也是开展生态旅游的成功保障。

保护与旅游之间的关系只能是以保护为主,旅游服从保护;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服从生态和社会效益;以长远利益为主,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

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是相辅相成的,良好的资源与环境条件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资源和环境就是维护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使生态旅游业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实现保护区可持续经营的途径。

生态旅游必须保持空间的纯朴和自然性,不能存在明显的人工雕琢痕迹。

作为经营旅游业的自然保护区,既不能是原始的禁区,也不应该成为热闹的娱乐场所。

生态旅游是一种以生态伦理学为指导的,欣赏、探索和认识自然的社会活动,它倡导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注在旅游活动中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鉴于此,我们北京喇叭沟门自然保护区做了如下绿化美化的规划。

(1)生态环境希望工程植树区

位于孙栅子村与田营村之间的公路两侧平坦地带,占地面积10 hm2。

主要用于名人植树、生态环境希望工程植树、留名植树、纪念植树等。

(2)野花观赏采摘区

位于孙栅子村附近,总面积5 hm2。

以引进天然干燥花二色补血草、中华补血草、黄花补血草、麦杆菊、兔尾花等植物为主,同时引栽本地区特色野区荻、香蒲、蓝刺头、柳兰、木香薷、飞燕草等。

游人可进入本区尽情赏花,可亲手采摘自己喜欢的干花、自己制作压花贺卡、仿油画压花、叶脉书签等。

(3)经济树种引种驯化区

本区位于龙庙沟,依山傍水,总面积10 hm2。

以引进红松、水曲柳、杜仲、美国木豆树等名贵树种为主。

游人既可入园观赏,又可点名认养某一树种。

(4)植物良种繁育基地

位于孙栅子村附近,占地1 hm2。

以良种繁育、和本保护区珍稀树种繁育各造林用苗繁育为主。

(二)旅游项目设计

在充分考虑本地资源现状、社区发展、产业性质的基础上,将本生态旅游区定位为休闲度假、生态旅游、科普教育三大功能区。

1.休闲渡假区

(1)八旗兵营度假村

所谓“八旗”是清朝的一种社会组织制度,为努尔哈赤在女真牛录制度基础上创建的。

建定之初,兼有军事、行政、生产三方面职能。

万历二十九年初建四旗,为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正蓝旗。

万历四十三年增设四旗,为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镶蓝旗。

定300人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甲,五甲为一固山,固山即旗。

凡满族成员分隶各旗,平时生产,战时从征。

皇太极时,又增设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与八旗满洲共同构成八旗制度的整体。

入关后,清统治者用八旗制度加强对满族人的束缚,其生产职能逐渐消失,军事职能增强。

喇叭沟门乡为满族自治乡,原属清朝八旗之镶黄旗,所以在建设渡假村时,特将满族八旗风情融合进来。

八旗度假村可以设三个营地,分别在壹善村、李营、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