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二中届高三月考 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0848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掖二中届高三月考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张掖二中届高三月考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张掖二中届高三月考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张掖二中届高三月考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张掖二中届高三月考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张掖二中届高三月考 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张掖二中届高三月考 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张掖二中届高三月考 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张掖二中届高三月考 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张掖二中届高三月考 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张掖二中届高三月考 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张掖二中届高三月考 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张掖二中届高三月考 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张掖二中届高三月考 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张掖二中届高三月考 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张掖二中届高三月考 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张掖二中届高三月考 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张掖二中届高三月考 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张掖二中届高三月考 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张掖二中届高三月考 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张掖二中届高三月考 1.docx

《张掖二中届高三月考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掖二中届高三月考 1.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张掖二中届高三月考 1.docx

张掖二中届高三月考1

张掖二中2014届高三5月月考

语文试题

命题人:

王志强审题人:

张述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要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与所选题目对

应的题号涂黑。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文学艺术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类对于客观世界、心灵世界、理想世界的一种表达维度。

就文艺作品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记录”而言,电影《小时代》无比真切地表达了思想解放、物质财富迅速积累之后,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虎视眈眈和一往无前的力量。

今天,我们都不必讳言物质创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一旦对于财富的炫耀和追求,成为一个社会较大人群尤其是已经摆脱贫困的知识分子的终极目标,一个社会先知先觉阶层的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向世俗和世故下倾,整个社会的思想面目势必“喜言通俗,恶称大雅”。

 ②在中国社会物质文明日益发达的今天,文艺作品对于物质和人的关系的探索是必要的和有价值的,但探索如果仅仅停留在物质创造和物质拥有的层面,把物质本身作为人生追逐的目标,奉消费主义为圭臬,是“小”了时代,窄了格局,矮了思想。

今天,中国许多知识分子“言必称西”,认为中国文化传统以大化小,是对个性和个体人发展的剥夺和压迫。

但他们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常识:

强调发展个性、发挥个体人的天赋特长的西方社会,对于个体的尊重和对于社会大群体的尊重和奉献,通过宗教的层面上升到价值领域并获得共识、付诸实践。

个体的“小”存在于社会历史的“大”之中,工具性的物质服务于本原性的思想和精神。

立功,立言,立人,哪一桩是把个体的价值捆绑在物质的战车上?

  ③青春可掠单纯之美,但幼稚是她隐形的伤疤。

幼稚之人或有美感,文艺的幼稚和浅薄阶段则是必须超越的。

今天,充斥耳目的如果都是《小时代》们,或者因为票房有利可图,就无条件地纵容《小时代2》《小时代3》的出现,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引导社会思潮,小时代、小世界、小格局遮蔽甚至替代大时代、大世界、大格局,个人或者小团体的资本运作或许成功了,但是一个时代的人文建设和传播却失控了。

作家和艺术家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要类别,是中国社会人文精神的建设者,也是人文精神的传播者。

文艺创作实践是个体性行为,文艺创作的功能却具有公共性,文艺创作无视大的人群,无视创作底色的世界性、历史性和社会性,是对作家、艺术家自身职责的放弃,也是对时代、历史的伤害和不公道。

  ④矫枉过正是我们常常会犯的毛病,走过贫穷和物质短缺年代,进入物质相对丰富的时代,对于贫穷的恐慌更加强烈,物质占有的欲望更加迫切。

“凌空高蹈”之不言已久矣。

普通人或可目光和目标向下倾,作家和艺术家不能不为时代唱大风。

作为先知先觉的人群,作家和艺术家要有勇气、有才华,更要有情怀、有格调。

沽名钓誉、追名逐利者请出列,浑浑噩噩、碌碌无为者也请走开。

(选自2013年7月15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1.下列对第②段中“‘小’了时代”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思想解放、物质财富迅速积累的今天,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虎视眈眈并表现出一往无前的力量,我们已不必讳言物质创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B.对于财富的炫耀和追求成为知识分子的终极目标,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向世俗和世故下倾,整个社会的思想面目变得“喜言通俗,恶称大雅”。

C.发展个性、发挥个体人的天赋特长,把对于个体的尊重和对于社会大群体的尊重和奉献,通过宗教的层面上升到价值领域并获得共识,付诸实践。

D.把个体的“小”存在于社会历史的“大”之中,工具性的物质服务于本原性的思想和精神。

即无沽名钓誉、追名逐利者,也无昏昏噩噩、碌碌无为者。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提出观点,因为文艺作品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记录,所以电影《小时代》影响了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从而影响了整个社会思想面目。

B.第②段在第①段基础上论述文艺作品的探索停留在物质层面的弊端,然后从中国许多知识分子认识误区的角度探究其原因,最后表明自己的看法。

C.第③段开头照应第①段,指出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引导社会思潮带来的严重后果,进而强调了知识分子应具有的重大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D.第④段紧承第③段,从历史和心理的角度分析了当代社会物质化的原因,强烈呼吁作家和艺术家们要有情怀,要有格调,为时代唱大风,力矫颓俗。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用文艺作品对物质和人的关系进行探索,这成为已经摆脱了贫困的知识分手对于财富的炫耀和追求。

B.中国文化传统以大化小,对个性和个体人发展进行剥夺和压迫,所以中国许多知识分子“言必称西”。

C.文艺的幼稚和浅薄就在于让个人主义、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引导社会思潮,这个阶段是必须超越的。

D.作为先知先觉的人群,作家和艺术家要致力于人文精神的建设和传播,普通人目光向下倾并不为过。

语文试卷答案

一、(9分)

1.(3分)B(A项中“我们已不必讳言物质创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是“‘小’了时代”的特征;C项是西方社会的共识和做法,不在题干的讨论范围内;D项表现的是“大时代”的境界。

2.(3分)A(强加因果)

3.(3分)D(A.“文艺作品对于物质和人的关系的探索”没有成为“已经摆脱了贫困的知识分子对于财富的炫耀和追求”;B.把主观看法当成客观事实;C.“就在于”说法绝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①斛律光,字明月,少工骑射,以武艺知名。

魏末,从其父斛律金西征,周文帝长史莫孝晖时在行间,光驰马射中之,因擒于阵,光时年十七,高祖嘉之,即擢为都督。

尝从世宗于洹桥校猎,见一大鸟,云表飞飏,光引弓射之,正中其颈。

此鸟形如车轮,旋转而下,至地,乃大雕也。

世宗取而观之,深壮异焉,当时传号落雕都督。

   ②晋州东有周天柱、新安、牛头三戍,招引亡叛,屡为寇窃。

天保七年,光率步骑五千袭破之。

又大破周仪同王敬俊等,获口五百余人,杂畜千余头而还。

武平二年,周遣纥干广略围宜阳。

光率步骑五万赴之,大战于城下,乃取周建安等四戍,捕虏千余人而还。

军未至邺,敕令便放兵散。

光以为军人多有勋功,未得慰劳,若即便散,恩泽不施,乃密通表请使宣旨,军仍且进。

朝廷发使迟留,军还,将至紫陌,光仍驻营待使。

帝闻光军营已逼,心甚恶之,急令舍人追光入见,然后宣劳散兵。

拜光左丞相,又别封清河郡公。

   ③光入,常在朝堂垂帘而坐。

祖珽(字孝征)不知,乘马过其前。

光怒,谓人曰:

“此人乃敢尔!

”后珽在内省,言声高慢,光适过,闻之,又怒。

珽知光忿,而赂光从奴而问之曰:

“相王瞋孝征耶?

”曰:

“自公用事,相王每夜抱膝叹曰:

‘盲人入,国必破矣!

’”穆提婆求娶光庶女,不许。

帝赐提婆晋阳之田,光言于朝曰:

“此田神武帝以来常种禾,饲马数千匹,以拟寇难,今赐提婆,无乃阙军务也?

”由是祖、穆积怨。

   ④周将军韦孝宽忌光英勇,乃作光反谣言。

会帝前有所疑,谓何洪珍云:

“我前疑其欲反,果然。

”后,光至,引入凉风堂,刘桃枝自后拉而杀之,时年五十八。

于是下诏称光谋反,尽灭其族。

光性少言刚急,严于御下,治兵唯仗威刑。

罪既不彰,一旦屠灭,朝野痛惜之。

周武帝闻光死,大喜,赦其境内。

后灭齐入邺,追赠光上柱国、崇国公。

指诏书曰:

“此人若在,朕岂能至邺!

   (节选自《北齐书·列传第九》)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少工骑射,以武艺知名   工:

擅长

 B.招引亡叛,屡为寇窃   亡叛:

叛逃

 C.自公用事,相王每夜抱膝叹曰   用事:

掌权

 D.罪既不彰,一旦屠灭,朝野痛惜之   彰:

明显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明斛律光英武勇敢的一组是(3分)(   )

 ①少工骑射,以武艺知名   ②光驰马射中之,因擒于阵

 ③当时传号落雕都督   ④大战于城下,乃取周建安等四戍

 ⑤相王每夜抱膝叹曰:

“盲人入,国必破矣!

”   ⑥此人若在,朕岂能至邺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斛律光箭艺高超。

他曾经陪同世宗在洹桥打猎,引弓射雕,正中脖颈,被称为“落雕都督”。

 B.斛律光英勇善战。

周的天柱、新安、牛头三处营垒多次侵扰齐境,斛律光率五千步骑偷袭击败了他们,虏获五百多人、杂畜千余头。

 C.斛律光抗令不从。

在攻克北周建安等四处营垒后,他没有遵命将士兵解散,而是希望朝廷慰劳有功之人,后来皇帝不得已慰劳兵众。

 D.斛律光遭人忌恨,因谗言被朝廷处死,更被灭族,朝野痛惜,而周武帝则万分欢喜,以大赦囚犯庆祝。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此田神武帝以来常种禾,饲马数千匹,以拟寇难,今赐提婆,无乃阙军务也?

(5分)

 

(2)光性少言刚急,严于御下,治兵唯仗威刑。

(5分)

4.B(亡叛:

叛逃者,名词)

5.A(⑤是对国事的忧虑,非英武勇敢;③⑥是侧面描写) 

6.B(“虏获五百多人、杂畜千余头”不是击败三戍的战果,是击败北周仪同王敬俊等人时获得的)

7.

(1)这块田地神武帝以来一直种庄稼,饲养了几千匹马,来打算防备敌人入侵,如今赏赐给穆提婆,这恐怕会侵损军务吧?

(“饲马数千匹”定语后置、无乃、阙各1分,句意2分)

(2)斛律光少言寡语,又刚正急躁,在管理下属时很严格,管理军队只是依靠威严刑罚。

(“严于御下”状语后置、治、仗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斛律光,字明月,少年时就擅长骑射,凭武艺闻名。

东魏末年,跟从他的父亲斛律金西征,周文帝的长史莫孝晖当时在行阵中,斛律光策马射中了他,并趁机在阵前将其生擒,斛律光当时才17岁,高祖赏识他,立刻提拔他为都督。

他曾经跟从世宗到洹桥打猎,看见一只大鸟,在云端翱翔,斛律光拉弓射鸟,正射中鸟颈。

这鸟形如车轮旋转坠下,落到地上,竟然是一只大雕。

世宗取来看,很惊异于他的技艺,当时被传称为落雕都督。

晋州东部有北周的天柱、新安、牛头三处营垒,招引叛逃者,多次做入侵掠夺的事。

天保七年,斛律光率五千步骑兵袭击打败了他们,又大败北周仪同王敬俊等,掳获五百多人、各种牲畜千余头后返归。

武平二年,北周派纥干广略围攻宜阳。

斛律光率五万步骑兵赶往援救,在城下大战,于是夺取了北周建安等四处营垒,俘获一千多周军回师。

军队还没有抵达邺城,皇上便命令放兵众散归家乡。

斛律光认为兵士大多立有大功,没有得到慰劳奖赏,如果立即便散归,不施恩泽(不利军心),于是秘密上表请求派人宣旨,军卒仍然前进。

朝廷迟迟不发使,军队回京将到紫陌(还没等到宣抚使),斛律光只好扎营等待。

皇帝听说斛律光军营已逼近都城,心里很憎恶他,急忙令舍人催促斛律光入朝拜见,然后宣抚犒劳使兵散归乡里。

授予斛律光左丞相官职,又另外封他作清河郡公。

斛律光入朝,常在朝堂垂帘而坐。

祖珽不知道,骑马从他面前经过。

斛律光大怒,对人说:

“这人竟然敢这样!

”后来祖珽在内省言语自高傲慢,斛律光正好路过,听到后,又十分恼怒。

祖珽知斛律光忿恨,贿赂斛律光的随从奴仆且问他说:

“相王很恼怒我吧?

”答:

“自从您掌权后,相王每夜抱膝长叹说,‘盲人入朝,国家一定破灭’!

”穆提婆求娶斛律光庶女,斛律光不同意。

皇帝将晋阳田地赏赐给穆提婆,斛律光在朝堂上进言说:

“这块田地神武帝以来一直种庄稼,饲养了几千匹马,来打算防备敌人入侵,如今赏赐给穆提婆,这恐怕会侵损军务吧?

”由于这些事斛律光与祖珽、穆提婆二人结了怨仇。

北周将军韦孝宽忌妒斛律光的英武勇敢,便制造斛律光造反的谣言。

适逢皇帝之前对斛律光有所怀疑,便对何洪珍说:

“我以前怀疑他想要造反,果然是这样。

”后来,斛律光来了,被引入凉风堂,刘桃枝从后面拉住他并将其杀害,时年五十八岁。

于是皇帝下诏说他谋反,将斛律光家族满门抄斩。

斛律光少言寡语,又刚正急躁,在管理下属时很严格,管理军队只是依靠威严刑罚。

他的罪行不明显,突然被屠戮,朝野都痛惜他。

北周武帝听闻斛律光死了,非常高兴,在全境大赦。

后来周武帝灭齐入邺,追赠斛律光为上柱国、崇国公。

指着诏书说:

“这个人如果在,我又怎么能到邺地来呢?

(2)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11分)

   千秋岁引  王安石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

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

楚台风①,庾楼月②,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

可惜风流总闲却!

当初漫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

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注】①宋玉《风赋》中说:

楚王游于兰台,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

“快哉此风!

” ②《世说新语·容止》中说:

庾亮武昌与诸佐吏殷浩之徒上南楼赏月,据胡床咏谑。

8、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其中两种。

(5分)

9、这首词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词的内容,指出其中两种并作具体分析(6分)

  8、(5分)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

①宦游思乡的悲凉;②对自由自在生活的怀念;③缰利锁,缚人手脚;世情俗态,耽搁了自由生活的感慨。

(每点2分,答出两点5分)

9、(6分)(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①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上片以写景为主,像是一篇凄清哀婉的秋声赋,又像是一幅岑寂冷隽的秋光图。

旅舍客馆本已令羁身异乡的客子心中抑郁,而砧上的捣衣之声表明天时渐寒,已是“寒衣处处催刀尺”的时分了。

“孤城画角”则是以城头角声来状秋声萧条。

②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孤城画角”唤起了人们对空旷寥阔的异乡秋色的联想。

下面接着说:

“一派秋声入寥廓”,“一派”本应修饰秋色、秋景,而借以形容秋声,正道出了秋声的悠远哀长,也能给人以空间的广度感,燕子东归,大雁南飞,都是秋日寻常景物,而燕子飞往那苍茫的海上,大雁落向平坦的沙洲,都寓有久别返家的寓意,自然激起了词人久客异乡、身不由己的思绪。

③用典。

“楚台风”用典。

宋玉《风赋》中说:

楚王游于兰台,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

“快哉此风!

”“庾楼月”亦用典。

《世说新语·容止》中说:

庾亮武昌与诸佐吏殷浩之徒上南楼赏月,据胡床咏谑。

这里以清风明月指昔日游赏之快,而于“宛如昨”三字中表明对于往日的欢情与佳景未尝一刻忘怀。

④直抒胸臆。

下片以议论的方式表达了为功名利禄所缚、失去自由随心生活的无奈,有对生活的顿悟,对宦游生活的追悔之意。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

(2)水何澹澹,               。

          (曹操《观沧海》)

(3)夜深忽梦少年事,            。

             (《琵琶行》白居易)

(4)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

(5)                ,烟光凝而暮山紫。

    (王勃《滕王阁序》)

(6)我欲因之梦吴越,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0.

(1)八百里分麾下炙

(2)山岛竦峙(3)梦啼妆泪红阑干(4)吾尝跂而望矣(5)潦水尽而寒潭清(6)一夜飞度镜湖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定风珠

魏继新

小镇多吊脚楼,旧称干阑。

此屋沿溪而建,时传为避毒豸虫蛇而筑,人居其上,可眺山水岚雾,倒也有十分情趣。

且房屋鳞次栉比,多为木柱板壁,街道为麻石路面,凹凸不平,就有了几分古香古色。

镇口岩头上的老藤粗枝,盘虬错节。

小镇位于深山之中,极少人来往的。

村野田埂之中,常见老牛慢慢地吃草咀嚼岁月,仿佛日子也凝固了;只有小路上日子覆盖着日子,脚印覆盖着脚印。

连风,也很难穿透时间凝固的墙壁,为这方圆百里唯一不通公路的小镇,送来些山外新鲜的气息。

小镇有一屠夫,生得膀粗腰圆,每日里杀头肥猪,烫了刮毛开膛,然后用担挑了,步行几十里山路,到城去卖。

却也不知何故,他的猪肉极好卖。

他从不要高价,也不扣斤两,所以,常常不到一个时辰,肉便卖完了。

于是,便沽些酒,买些油盐柴米,顺了山路回去。

当然,担子里便捎了些镇人托买的东西,或油或盐,屠夫总是把它们用信纸包好,作上记号。

他虽看上去五大三粗,心却极细,从不会错,加上有的是力气,也乐此不疲,如此一来,人缘极好,镇上人把自己喂的猪,也往他那儿赶,所以,日复一日,小日子倒过得十分滋润。

屠夫有一杀猪用的案桌,矮脚宽身,是祖上传下来的,虽然开裂了,且血痕累累,年复一年,连木质也看不出了,屠夫对它,却十分钟爱,用起来也十分顺手。

一日,镇上来了一老客,此人打扮倒也入乡随俗,穿了蓝布罩服,布底沿口鞋,只是银须飘飘,颇有些风骨:

据云,此人乃名中医,回祖籍省亲的,偶尔也给镇上人看病。

不知何故,却对屠夫的杀猪感了兴趣,一连数日,流连不去。

屠夫为赶生活,杀猪时间是极早的,其时山洼里云摇着破碎的夜晚,山顶上刚流出血红的黎明,老者便来了,目不转睛地看。

屠夫是个直爽人,见状,便嘿嘿地笑了,说:

让老人家见笑了,我手艺不精呢。

老者微微一笑,说:

你手艺倒是极好,人也不错,不过,我不是来看你杀猪的。

屠夫大奇:

那你看什么呢?

老者说:

我是看你案桌呢。

屠夫不解。

老者问可否转让,愿出钱购买。

屠夫说:

区区一破桌,你愿要,便拿去吧。

老者便说:

那我代病家谢你了。

不过,我将赔钱给你置买一新案桌。

我隔七日后来取,这七日,你仍在此桌上杀猪吧。

七日后,老者至,见屠夫亦置新案桌,并言:

你既为病家故,我何可让你破费,并置这新案桌送与你吧。

老者大惊,急问旧案。

屠夫曰:

我已劈矣。

且见一巨大蜈蚣,伏于案内。

老者遂长叹一声,仰天曰:

民风淳朴如此,我何言!

于是,老者告知屠夫:

此蜈蚣伏案内,日日以猪血为食,到今日,已逾百年,取出剖开,腹内有一珠,名曰定风珠,可治百种之疾。

我存有私心,怕说出来被你敲竹杠,故此未言明,谁知竟毁于一旦矣!

我要这新案桌,又有何用呢?

以我这等褊狭之心,如何治世救人,真让人汗颜!

老夫碌碌一生,看来仍是心不达、艺不精矣!

言罢,大笑而归。

倒是屠夫,常听人言及,他到手的富贵,竟被丢了。

屠夫听罢,也无懊悔,只笑曰:

该来则来,该去则去,天意也。

屠夫依然每日杀猪卖肉,乐此不疲。

倒是老者,闻听此言后,仰天叹曰:

求不可求之求,吾何止心不达、艺不精,而且是枉读药理诗书,不如一屠夫矣!

遂摘牌罢医,不再悬壶矣。

选自《小小说精读》)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镇屠夫也是小说的主人公,受小镇淳朴民风的熏染,他为人实诚热情,谦逊爽直,古道热肠,淡薄名利,是小镇人物的优秀代表。

B.老者看屠夫杀猪时,“山洼里云摇着破碎的夜晚,山顶上刚流出血红的黎明”,这两句景物描写极富特色,既渲染了悲凉气氛,又暗示宝珠被毁的悲惨结局。

C.这篇小说语言古雅,状景描物,言简意赅,富有地域文化特色;注重虚实结合,即在民间传说、掌故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赋予新的阐释和含义,结尾令人回味。

D.小镇屠夫每日里杀一头肥猪到城去卖,因为从不要高价,也不扣斤两,所以,常常不到一个时辰,肉便卖完了,这充分表现了城里人对小镇人人品的信任。

E.老者将给屠夫置买一新案桌,隔七日后来取杀猪旧案,且要求屠夫这七日“仍在此桌上杀猪”,这主要是怕屠夫看出破绽,取走定风珠,足见其老谋深算。

(2)综观全文,简要分析屠夫这一人物形象。

(6分)

 

(3)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请列举两例加以赏析。

(6分)

 

(4)本文主要写了定风珠的故事,请探究深蕴其中的作者的情感取向。

(8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答C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答B、E不给分。

(A、分析基本得当,个别用词略嫌不准。

B、这两句只是富有特色的景物描写,隐喻屠夫的职业特点,从上下文看不是“渲染了悲凉气氛”,全文也不是一个悲剧,故分析失当D、主要是对屠夫的信任,说“表现了城里人对小镇人人品的信任”,扩大了范围,而且依据不足E、让屠夫这七日“仍在此桌上杀猪”,主要是怕蜈蚣断了猪血喂养,定风珠被毁;“老谋深算”的分析也用词过重。

(2)

(1)勤劳能干(“每日里杀头肥猪”,“用担挑了,步行几十里山路,到城去卖”;

(2)乐于助人,人缘极好(“捎了些镇人托买的东西”,“乐此不疲”);

(3)人粗心细(“把它们用信纸包好,作上记号。

他虽看上去五大三粗,心却极细,从不会错”);(4)朴实公道(“他的猪肉极好卖。

他从不要高价,也不扣斤两”);(5)仗义无私(“区区一破桌,你愿要,便拿去吧。

”,“你既为病家故,我何可让你破费,并置这新案桌送与你吧。

”)

(3).

(1)将屠夫的真诚淳朴、坦荡无私与老者的谋取私利,猜疑屠夫敲竹杠的“偏狭之心”进行对比。

(2)将老者的穿着、外貌等,如“打扮倒也入乡随俗,穿了蓝布罩服,布底沿口鞋,只是银须飘飘,颇有些风骨”与老者想骗取名贵中药“定风珠”的肮脏内心形成鲜明的对比。

(3)老者前后的言行形成对比,如开始想蒙住屠夫购买案桌,还担心屠夫“敲竹杠”,后来“汗颜”自己“这等偏狭之心,如何治世救人”“看来仍是心不达、艺不精矣”到最后叹道“吾何止心不达、艺不精,而且是枉读药理诗书,不如一屠夫矣!

”并“摘牌罢医,不再悬壶”。

非常传神地表现了老者的精神蜕变。

这些对比描写,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也让故事情节更具有可读性,而且凸显了小说的主题。

(4).

(1)小镇、小镇上的人们:

对民风淳朴的赞美;

(2)面对陌生人的索求,屠夫愿意让出自己十分钟爱的每天用得顺手的案桌:

对坦荡无私品质的赞美;(3)老者购买“案桌”:

对谋取私利以及“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多疑之心的厌弃;(4)老者面对案桌,面对屠夫时的心态:

对现代都市人的心态因商品经济风潮的浸染而悄然改变的担忧,以及对我们作为人应该持有的宝贵品质应当坚守或者应当回归的期待。

试题分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

要求根据文本谈出小说价值取向。

小说中作者想传递给人们的感情取向较多。

但总体上是两个方向。

一是赞扬美,二是摒弃丑。

美如小镇上的人们和谐关系,屠夫等小镇人的勤劳淳朴美德,小镇人对外来人的索求的慷慨。

丑如老者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为的内心,老者从想得到案桌之行而折射出的都市人的趋利而无所不为的举动。

总之,作答此题要写出情感取向,二是要写出文本出处。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25分)

“一代学人”蒋廷黻

长期以来,蒋廷黻一直处于人们的视线之外,当胡适的传记已有十数本之多时,迄今大陆也没有出过一本蒋廷黻的传记。

但蒋廷黻实在是一个不该被忘却的人。

当年,他与胡适一样,曾经可是个风云人物。

在他的履历表上,有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国民政府行政院政务处长、中国驻苏联大使、台湾蒋介石政府驻联合国大使。

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拓荒者”、“民国以来学者从政中最有成就的一位”。

二十年代,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还是一片荒漠。

蒋廷黻任教于南开大学之后,便有志于做一名拓荒者。

他开垦的第一片荒地,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