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0852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2018-2019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本试卷分为Ⅰ卷、Ⅱ卷和Ⅲ卷三部分。

全卷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积累(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菜畦(wā)屋檐(yán)繁衍(yǎn)饥肠辘辘(lù)

B.倜傥(tiáo)宿儒(rú)搓捻(niǎn)冥思遐想(mínɡ)

C.小憩(qì)遨游(áo)收敛(liǎn)众目睽睽(kuí)

D.贪婪(lán)锅勺(sháo)蝉蜕(tuì)威风凛凛(lǐn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班蝥  恭敬  尴尬  依依不舍

B.和蔼  觅食  狼狈  煞有介事

C.倘若  隐藏  组咒  倾盆大雨

D.渊博  栖息  难堪  恍然大唔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多同学读完《学生危机自救手册》后恍然大悟:

学会自救可以躲过许多灾难!

B.理想和抱负是截然不同的两样东西,可人们总把它们混为一谈。

C.赏读这篇文章,犹如聆听舒缓、悠扬的小夜曲,令人美不胜收。

D.上课铃声响了,原本还在七嘴八舌、交头接耳的学生都静了下来,教室里鸦雀无声。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的程度。

B.记者又采访了张老师的许多事迹。

C.通过中国男足的表现,使我们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D.几个学校的校长,参加了这次会议。

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它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为“四书”。

C.农历八月十五称为中秋节。

因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

D.“当我最后能正确地拼写这个词时,我自豪极了。

”一句中加点词都是动词。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甲】①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②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⑤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齐景公谓子贡曰:

“子①师谁?

”曰:

“臣师仲尼②。

”公曰:

“仲尼贤乎?

”对曰:

“贤。

”公曰:

“其贤何若③?

”对曰:

“不知也。

”公曰:

“子知其贤而不知其奚若④,可乎?

”对曰:

“今谓天高,无⑤少长愚智皆知高。

高几何⑥?

皆曰不知也。

是以⑦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

(选自《说苑》)

【注释】①子:

你。

②仲尼:

孔子字仲尼。

③何若:

像什么样。

④奚若:

什么样。

⑤无:

无论。

⑥几何:

多少。

⑦是以:

因此。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良好)B.学而不思则罔(迷惑)

C.齐景公谓子贡曰(对……说)D.臣师仲尼(以……为师)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B.择其善者而从之

C.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D.下车引之

8.下面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第①章孔子自述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是一个思想境界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提高的过程。

B.【甲】文第②章强调“温故而知新”这一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温故”“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

C.【甲】文第④章讲学习方法,提出学习的三个层次,以“知之者”突出“好之者”,再紧承“好之者”突出“乐之者”。

D.【乙】文运用“人们知道天高而不知其多高”来类比“知道孔子贤明而不知其多贤明”的观点正确。

第Ⅱ卷 (阅读·感悟共56分)

三、翻译、感悟,鉴赏、默写(17分)

9.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2分)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分)

10.你对孔子又有怎样的认识?

请结合【甲】文中的相关内容做简要分析。

(3分)

11.诗歌鉴赏。

(4分)

【甲】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乙】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①“安史之乱”中长安被攻陷,岑参写作此诗时长安尚未收复。

(1)【甲】【乙】两首诗都有“菊”这个意象,它们有什么不同?

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分)

(2)【甲】诗中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做简要赏析。

(2分)

12.根据提示,用作品原句填空。

(6分)

(1)峨眉山月半轮秋,(李白《峨眉山月歌》)

(2),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4)《〈论语〉十二章》中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所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

,。

(5)《〈论语〉十二章》中提醒人们应该对朋友守信用的句子是:

四、现代文阅读(29分)

(一)(黄冈中考改编)(13分)

34个鸡蛋

李暖暖从家里跑了。

李暖暖是跟她爸赌气走的。

原因很简单,她已经快混完大学,马上就可以拿到毕业证了,理所当然地要求她身份显赫的爸爸给她找一份好工作。

李暖暖的爸爸说:

“你做梦吧。

李暖暖去的地方,是甘肃和青海交界的一个小地方。

那也不是李暖暖盲目跑去的,学校早就动员他们去西部做志愿者,李暖暖只是一赌气报了名而已。

半年后,在李暖暖她妈也就是我二婶的要求下,我决定趁着出差的机会去看看她。

可以想像我的行李有多重,大包小包的包裹里,竟然还有果冻和巧克力。

李暖暖的妈妈说,那是李暖暖最爱吃的。

没办法,我就拖着几大袋子的零食上火车,下火车,转大巴,下大巴,再转小公共汽车,结果还要步行三公里。

那里全是土路,又刚刚下过雨,泥泞得根本抬不动脚。

而就在我决定扔掉那个装果冻的袋子时,碰到一个赶着毛驴车的男人。

得知我找李暖暖,他二话没说就把我连人带东西全放在毛驴车上。

半个小时后,他将我带到了那个镇。

很小很小的一个镇,只有一条街道,两旁的房子低低的旧旧的,走到那条街的尽头,转个弯,男人指着一个低矮围墙围起的院子说:

“那就是学校。

下课了,许多孩子跑出来。

男人跟一个孩子说了什么,那个穿着补丁衣服的小男孩飞快地跑进一间教室,拉了一个女孩出来。

女孩穿简单的黑色纯棉T恤和黑色牛仔裤,乌黑的头发短而整齐。

她抬起头来看我。

那个瞬间,我看清了女孩的面容。

我心疼了。

我的堂妹李暖暖,她黑了,瘦了,她还剪掉了她一直最最喜欢的长头发。

“李大强!

”李暖暖在呆了片刻后大喊一声,一把就抱住了我。

身边那些孩子不明所以然,在我们拥抱的时候,哄笑着围在了一起。

等李暖暖终于从我怀里抬起头时,我看到她哭了。

那天下午,李暖暖在镇上最好的一家饭店招待了我,还有她的三个学生。

李暖暖说,他们是班上最穷的孩子,可能只有春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肉。

那顿饭,我几乎吃不下去,只陪她一起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地吃着。

我说再要两个菜,却被她制止了,她小声说:

“我不想让他们知道别人可以生活得很优越,也不想让他们为此过早地自卑。

吃过饭,李暖暖叮嘱几个孩子回家,然后我们回到了她的宿舍。

李暖暖说,这是全校最好的房子,窗子是玻璃的。

墙壁显然是刚刷过不久,不均匀的白色石灰覆盖不住曾经的许多污渍。

“暖暖,”我说,“反正也快半年了,你跟我回去吧。

”她摇头,很坚决地说:

“不行,我答应了这些孩子,一定把他们送到初中!

原本,李暖暖和她爸赌气,非要去个最穷的地方,以折磨自己来惩罚她爸。

结果,她就来了,但她来后还没放下行李就后悔了。

她没见过这么穷的地方,还有那么破的学校,那些教室的窗子竟然冬天全部都堵上,夏天全部敞开,根本没有玻璃。

还有那些孩子,都是脏兮兮的……

李暖暖当时就想走了,但是她没有走掉,因为所有孩子的家长,竟然都在学校里等她。

那些面容卑微的家长等在那里,是为了给她——一个愿意来教孩子们英语的老师鞠躬的。

当那些乱蓬蓬的脑袋一齐低下去,李暖暖的脚就被钉在了那里,花白头发的校长拿过了她的行李……

李暖暖的班里有32个学生,从她上课的第一天起,第一排的第一个孩子,拿了一个鸡蛋给她,说是她妈让拿的。

第二天,第一排第二个孩子也拿了一个鸡蛋给她,那是个羞涩的男孩,给她鸡蛋时脸红红的,不说话……结果32个孩子每天都轮流着拿鸡蛋给她。

她以为鸡蛋都是大人让拿过来的,直到有一天,她收到第34个鸡蛋的那天,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第二次给她鸡蛋,而男孩的奶奶找到了学校告状,说孙子偷家里的鸡蛋。

这时她才知道了真相:

为了留住她,那些孩子商定,每天送她一个鸡蛋。

那个男孩叫路生,早早就没了父母,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

那天,她抱着那个脏兮兮的男孩放声大哭。

在牛奶巧克力中长大的李暖暖,隐藏在心底23年的爱心,被34个鸡蛋瞬间唤醒了。

晚上,我和李暖暖在屋里分那些果冻和巧克力。

她分得非常仔细,专注的样子很像一个给孩子分食物的母亲。

第二天,李暖暖把我送到车站。

在车站,李暖暖一直叮嘱我回去要给她集资,说:

“越多越好,没钱给东西也行,给什么要什么。

”然后,依旧怨怨地说:

“跟我爸要,就说我需要20万赎身。

我答应着,心里始终酸酸的。

李暖暖,她认真了,她在认真地过着她现在的生活。

我知道有一天,李暖暖会离开那里,回到她曾经生活的地方,可是回来的,已经不会再是曾经的李暖暖。

她爸说,等到暖暖回来,我要让她去她想去的地方……

我把这话传给李暖暖,她呵呵地笑,说:

“这老头,我原谅他了。

(摘自《中外文摘》,有删改)

13.本文题目为“34个鸡蛋”,请分析“34个鸡蛋”这一情节的设置在全文中的作用。

(3分)

14.阅读文中画横线的两处,分析其表达作用。

(4分)

(1)下火车,转大巴,下大巴,再转小公共汽车,结果还要步行三公里。

那里全是土路,又刚刚下过雨,泥泞得根本抬不动脚。

(2)她分得非常仔细,专注的样子很像一个给孩子分食物的母亲。

15.小说描述了主人公李暖暖的支教经历,她的性格也因支教而发生了很大变化,请简要概括她的性格特点。

(3分)

16.细读全文,联系拓展材料,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题。

(3分)

【材料】 支教者——我们用最平常的心、最谦卑的态度对待那些孩子,用爱和真诚让他们成长,给予我们的所有,让他们的心中充满温暖,把爱延续下去。

(二)(16分)

想起那年读书时

谷煜

真的,读书,是件特别好玩的事情。

十来岁,三年级,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觉,不管生疏,常常和同学去串门。

到了别人家里,是安静的,不声不响,微笑,直盯着土屋墙壁上的黑白报纸。

那些报纸,是一些富裕人家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贴在墙上,给土屋一点美观,不至于到处露着暗灰的墙皮。

有字,可读,真好。

看着看着,身子会趴下,因为,靠底下的一些字,实在是看不清了。

而下面的报纸,往往是更旧一些,泛着黄色,伴随着一丝丝潮潮的味道。

而于我,是温润,是隆重,闪着华丽的光,仿佛是琥珀。

慢慢读完一面墙,真畅快呀。

当时,除了课本之外,再也找不到书可读,偶然在同学家发现这样的“报纸墙”,自是欣喜若狂,也就有了这“串门”的雅好。

慢慢地,很多人知道我喜欢“读字”,便有人告诉我,谁谁那里有小人书,可以借着看看的。

听了那些陌生的名字,怵头,哪里认识人家呀?

怎么办?

便央求妈妈去借,大人总会和人家说上话的吧。

那时候的小人书,人人当宝贝的,自是不会轻易借出。

便苦口婆心地求人家,一遍遍保证,不会弄丢的,不会弄脏的,不会弄扯的,一定按时还……终于,在人家一遍遍的叮嘱里,在犹豫的眼光里,拿到了小人书。

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夜,深了,抚摸着小人书,恋恋不舍地睡去,天亮,它就该物归原主了。

还有让人欢喜的,是过年放鞭炮,很多的鞭炮是用废弃的书本卷成的,鞭炮在炸开的刹那,很多带着字的碎片,仿佛一个个精灵,舞蹈着,纷纷而来。

我笑着跑着去迎接着那些碎片,在碎片里,看到一个个的“断句”,或者几个词语,那种此起彼伏的文字阅读,仿佛海边的波浪,一波波地涌动而来,真好。

当然,也会有大的收获,就是包鞭炮的纸张是大一些的(有时放学路上也会捡到一张大大的报纸,然后一路开心),捡来,展开,抚平,偶尔会读到一段故事,也许没有开头,也许没有结尾,但有一些词:

万水千山,碧波荡漾,寂静芬芳,花来衫里,影落池中……它们,总像是春天拂过的风,暖暖的,通身清透。

拥有淋漓畅快的读书机会,是因为村里一户人家,做起了废品收购的买卖。

他家的院子里,堆满了瓶瓶罐罐,纸箱书本。

没有任何人邀请,我就成了人家的“座上客”,只要一有空闲,就跑到人家的院子里,那个小小的院落,被我一寸寸地丈量过了。

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看到了一本本完整的杂志,一本本很旧很破,几乎还是繁体字的《西游记》《后唐演义》……一路读起来,磕磕绊绊的,但总算能读过去。

坐在小小的院子里,有书天地,满心欢喜。

看不完的时候,要拿回家看,人家说不行。

谁会无缘无故相信一个不认识的小姑娘呢?

怎么办?

偷呗。

悄悄偷回家,连夜看,赶紧看。

第二天去的时候,再悄悄把书放下,生怕人家发现找到家里来,那样,肯定会是一顿暴揍的。

也会有晚放的时候,是因为看到了喜欢的地方,要抄下来,就会晚一些送过去。

还好,一直没有发生血腥事件。

慢慢地,条件好了,来到乡里读书,可读的书多了起来。

但是,却因为爱熬夜,受到了妈妈的限制。

为了防止妈妈批评我,我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电池没得太快,也不是长久之策,就和妈妈打游击战。

那时候,没有雾霾,夜晚总是清亮亮的,我就盼着每个月的十五六,在月光下看,但眼睛看得疼啊,试了几次之后,也就放弃了。

月光下,窗台边,一股清凉,几声蟋蟀鸣的浪漫场景,却是在少年的记忆里,飘飘欲仙。

后来啊,读书的种类,读书的桌子,读书的茶台,读书的座椅,读书的场地……慢慢丰富起来,读书的每一个刹那,都仿佛是时光滋养的花枝,慢慢开出耀眼的花来。

多年以后,到底还是因为这书,生出了一些灵性,鲜亮了人生。

蓦然回首,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在阳光丽日里,散发着温暖、生动、可爱、亲切。

一纸一片,在呼啦啦的青春里,依然于素色中呈现着夺目的光芒,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

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原文有删改)

17.作者回忆了“那年读书时”的哪些事?

请简要概括。

(4分)

18.下面句子的语言富有表现力,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3分)

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19.作者回味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写到“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句中的“花”指的是什么?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分)

20.结合全文,写出你对文末画线句子的理解。

(3分)

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21.细读全文,联系拓展材料,回答问题。

(3分)

【材料】 不让小孩输在起跑线上,就要创造优越的成长条件。

外来者选择落户深圳,如果不是为了在深圳买房,就是为了小孩读书能够享受到公办教育资源。

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小孩操碎了心!

选文中的作者小时候没有书可读,是怎样创造条件读书的?

你打算怎样利用好父母创造的条件努力学习?

五、语言综合运用(10分)

22.根据下面的文段内容,回答后面的问题。

(3分)

照例还有一个同乡会,吊烈士,骂满洲;此后便有人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

会众即刻分成两派:

一派要发电,一派不要发。

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

“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藐视。

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

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

(1)文段选自《》(书名),作者是。

(2)文中的“他”指的是,他是一个。

23.用简明的语言介绍右面这幅漫画。

(2分)

24.老师,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教师节前夕,班级举行“园丁颂”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5分)

(1)【对联赞颂】第一小组同学开展了“对对联,颂老师”活动,某同学拟出了歌颂老师培才育人功德的上联,请你帮他对出下联。

(1分)

上联:

育人才献身忘我如蜡烛

下联:

(2)【文艺演出】第二小组同学组织“教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文艺演出,大家推选你当主持人。

请你把下面两个节目之间的串词写出来。

(80字左右)(2分)

节目一:

小品《讲台的美丽》

节目二:

独唱《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3)【短信祝福】第三小组同学打算用发短信的形式表达对老师的感恩之情,请你代为拟写一段话。

(60字左右,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2分)

第Ⅲ卷 (交流·表达共40分)

六、作文(40分)

25.下面两题,任选一题作文。

(1)我们成长过程中,有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有父母殷切的希望,有朋友真诚的相伴……那么多的关爱和帮助在我们生命的历程里滋养。

请以《伴我成长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2)题目:

翻过这一页

写作要求:

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②不套作,不抄袭,不能用本试卷阅读材料作为写作内容;③文中如需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请用化名代替。

2018-2019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本试卷分为Ⅰ卷、Ⅱ卷和Ⅲ卷三部分。

全卷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积累(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C)

A.菜畦(wā)屋檐(yán)繁衍(yǎn)饥肠辘辘(lù)

B.倜傥(tiáo)宿儒(rú)搓捻(niǎn)冥思遐想(mínɡ)

C.小憩(qì)遨游(áo)收敛(liǎn)众目睽睽(kuí)

D.贪婪(lán)锅勺(sháo)蝉蜕(tuì)威风凛凛(lǐnɡ)

【点拨】A.菜畦(qí);B.倜(tì)傥;D.凛凛(lǐ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B)

A.班蝥  恭敬  尴尬  依依不舍

B.和蔼  觅食  狼狈  煞有介事

C.倘若  隐藏  组咒  倾盆大雨

D.渊博  栖息  难堪  恍然大唔

【点拨】A.班—斑;C.组—诅;D.唔—悟。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许多同学读完《学生危机自救手册》后恍然大悟:

学会自救可以躲过许多灾难!

B.理想和抱负是截然不同的两样东西,可人们总把它们混为一谈。

C.赏读这篇文章,犹如聆听舒缓、悠扬的小夜曲,令人美不胜收。

D.上课铃声响了,原本还在七嘴八舌、交头接耳的学生都静了下来,教室里鸦雀无声。

【点拨】“美不胜收”指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用在此处与句意不符。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A.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的程度。

B.记者又采访了张老师的许多事迹。

C.通过中国男足的表现,使我们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D.几个学校的校长,参加了这次会议。

【点拨】B.“采访”改为“报道”;C.删去“通过”或“使”;D.语意歧义,应为“学校的几个校长”。

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B)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它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为“四书”。

C.农历八月十五称为中秋节。

因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

D.“当我最后能正确地拼写这个词时,我自豪极了。

”一句中加点词都是动词。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甲】①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②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⑤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齐景公谓子贡曰:

“子①师谁?

”曰:

“臣师仲尼②。

”公曰:

“仲尼贤乎?

”对曰:

“贤。

”公曰:

“其贤何若③?

”对曰:

“不知也。

”公曰:

“子知其贤而不知其奚若④,可乎?

”对曰:

“今谓天高,无⑤少长愚智皆知高。

高几何⑥?

皆曰不知也。

是以⑦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

(选自《说苑》)

【注释】①子:

你。

②仲尼:

孔子字仲尼。

③何若:

像什么样。

④奚若:

什么样。

⑤无:

无论。

⑥几何:

多少。

⑦是以:

因此。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良好)B.学而不思则罔(迷惑)

C.齐景公谓子贡曰(对……说)D.臣师仲尼(以……为师)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C)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B.择其善者而从之

C.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D.下车引之

8.下面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

A.【甲】文第①章孔子自述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是一个思想境界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提高的过程。

B.【甲】文第②章强调“温故而知新”这一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温故”“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

C.【甲】文第④章讲学习方法,提出学习的三个层次,以“知之者”突出“好之者”,再紧承“好之者”突出“乐之者”。

D.【乙】文运用“人们知道天高而不知其多高”来类比“知道孔子贤明而不知其多贤明”的观点正确。

第Ⅱ卷 (阅读·感悟共56分)

三、翻译、感悟,鉴赏、默写(17分)

9.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2分)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于学习。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分)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10.你对孔子又有怎样的认识?

请结合【甲】文中的相关内容做简要分析。

(3分)

示例:

孔子在教育上有很多建树。

如《论语》中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提倡的一种读书学习的方法,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得到切实有用的真知。

11.诗歌鉴赏。

(4分)

【甲】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乙】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①“安史之乱”中长安被攻陷,岑参写作此诗时长安尚未收复。

(1)【甲】【乙】两首诗都有“菊”这个意象,它们有什么不同?

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分)

【甲】诗中的菊花开在环境优美生活富足的农家小院中,表达了诗人对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乙】诗中的菊花盛开在战火纷飞的都城,表达了诗人思乡的惆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寄托着对和平的渴望之情。

(2)【甲】诗中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做简要赏析。

(2分)

示例一:

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

如“合”字表现了绿树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地的繁茂。

示例二:

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12.根据提示,用作品原句填空。

(6分)

(1)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