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端午粽》教案.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90997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端午粽》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端午粽》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端午粽》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端午粽》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端午粽》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端午粽》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端午粽》教案.docx

《小学语文《端午粽》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端午粽》教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语文《端午粽》教案.docx

小学语文《端午粽》文本解读

《端午粽》是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文部分的一课。

本单元围绕“家人”这一主题编排了《静夜思》《夜色》《端午粽》《彩虹》4篇课文。

《端午粽》是其中的第三课,是本单元的一篇散文体裁的课文。

 

这篇课文选自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作者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

通过讲述传统节日风俗,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汉语拼音的拼读,可以借助拼音自主识字。

同时,学生能够利用多种识字方法独立识字。

大部分学生会观察汉字的结构,能够找到关键笔,在教师的指导下规范地书写汉字。

另外,一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粽子比较熟悉,所以学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学习。

 

读好长句子对于学生来说不容易,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师要对长句子的朗读做重点指导,学生在掌握方法后,能够运用词语连读、正确停顿等方法把长句子读好。

 

传统食品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上课伊始,教师通过传统小吃导入新课:

“看,教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同时出示月饼、元宵、粽子图片,学习“粽子”这个词语,再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吃粽子的感受。

这样以“端午粽”进入学习,既能够结合学生吃粽子的生活实际,又能够激发学习兴趣。

这一环节的设计,对中华文化传统知识进行了渗透,使学生对传统节日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运用识字方法,促进自主识字。

导入部分,教师以“粽子”入题,从传统小吃粽子的图片引入,同时引导学生说一说吃粽子的感受;学生学习认读二类字时,以“粽子”游戏巩固词语;在随文识字的过程中,处处都和“粽子”有关,识记“叶”时,引导学生发现粽子是如何包的;范写“真”时,学生朗读感受了粽子的味道真是又黏又甜,学习象形字“豆”时,学生提取信息,发现粽子的花样真多;指导长句子朗读时,感受了“粽子”的材料、颜色、味道;学生书写汉字时,梳理了《端午粽》这篇课文的内容。

教师巧妙地用“粽子”贯穿课堂,这样既契合了主题,又能够体现课堂的完整性,并且吸引学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读好长句子是本单元学习的难点,教师以“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这句话为例,在学生体验朗读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方法,这样设计,较好的突出了教学重点,也为第二课时的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有语气做好了准备。

在第三自然段,学生能够利用学过的方法把本段的长句子读好。

 

教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非常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巧妙地把学生的生活融入到了课文的学习中,比如:

吃粽子的时候,你们有什么感受啊?

这样由学生的经验之谈直接进入课文中粽子的色、香、味;学习汉字“豆”时,引导学生说说你都知道哪些豆子的种类,由文本又回归到了生活。

这样,就真的使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连接了起来。

 

《端午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 会写“午、节”等7个字。

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 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 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

俗、来历。

教学重难点:

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

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

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

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

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

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

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

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

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

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词。

(1)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

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红豆、鲜肉、带回、知道、据说、纪念。

(生字带拼音)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小老师教读

(3)齐读、

(4)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

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不带拼音)

(5)同桌相互检查,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6)开火车读

3.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字。

(1)出示“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带拼音),学生自读

(2)游戏环节:

我是识字王。

认识新偏旁“立”“米”。

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字,读正确的小组得到字卡,并且领读,得到字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设计意图: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3.教师指导学生多种方法朗读。

(1)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①说一说课文共由几个自然段组成。

②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

(2)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4.填空:

本文先写了()煮好()等我们回去,接着具体介绍了(),最后点出了端午节吃粽子的()。

四、指导观察,正确书写

1.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叶。

(1)课件出示:

箬竹叶的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从颜色、形状上来描述箬竹叶的样子。

(3)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叶,看图学习生字。

(4)师生共同书写生字,比一比谁写得工整、漂亮。

2.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真。

(1)观察生字结构,总结书写规律,学习书写。

(2)巧记生字:

笔画中横最多,中间三横才封口。

3.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午。

(1)观察生字外形,注意书写时悬针竖不出头。

(2)学生描红书写,在本子上写两个。

(3)同桌之间展示,同桌互评。

4.教师指导学习生字——节。

(1)观察生字结构,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学生练写。

(2)引导学生说一说了解了哪些中国传统节日。

预设:

中秋节、重阳节、春节……

(3)通过对节日的阐述,给“节”字进行扩词训练。

5.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米。

(1)导学:

我们“品尝”了香甜的糯米粽,一起来认识糯米的“米”字。

(2)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

(3)学生根据汉字“米”的字形演变过程,理解字义。

6.教师指导学习生字——分。

(1)反义词对对碰理解字义:

“合”的反义词是“分”。

(2)书写要领:

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

(3)师生讲评,展示学生作品,互相评价,激励进步。

6.研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教师提出问题:

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预设:

外婆包的粽子有:

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7.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豆。

(1)图文演示法,理解字义。

(2)书写方法:

上横短,下横长,中间一口要扁些。

设计意图:

本环节运用了多种方法阅读课文:

自由朗读、创设问题情境朗读、合作读等。

识字教学与阅读相结合,体会汉字在文中所表述的含义。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导回顾: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

认识了哪些生字宝宝?

2.合作交流,向同桌展示自己写得最好的生字。

3.作业布置: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总结能力;作业布置,通过朗读感受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再现情境

1.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端午粽》的字词,这节课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

找动物。

以小组为单位读词语,看看哪个小组读得准确。

(1)多媒体出示小动物的图片:

熊猫、山羊、兔子……

(2)小组派代表选择喜欢的小动物,每个动物后面隐藏一个本课的词语,小组同学认读词语,获胜小组得到相应的小动物图片。

2.师生共同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

汉字的学习是反复而又长期的过程,用游戏的方式增加汉字与学生见面的机会,在复习中巩固、加深学生对新学字的印象。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识字的效率,又延续了上节课的教学情境,便于本节课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诵读课文,品味内容

(一)品读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端午节谁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

(2)用横线勾出“一”,观察读音。

(3)巩固“一”的变调读法,齐读。

(二)品读第二段

1、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一句。

(粽子的色)

(1)齐读第一句

(2)教师提出问题:

结合第二自然段内容说一说。

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

用横线勾出课文原句。

(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分析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顺序:

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

预设: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5)词语填空读课文。

①课件出示: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粽子是用________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________糯米,中间有一颗________枣。

预设:

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

②教师追问:

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

③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④指导朗读: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

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2、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二句。

(粽子的香)

师问:

掀开锅盖,我们闻到了什么?

3.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三句。

(粽子的味)

(1)吃粽子,首先要怎么做?

(2)当你咬一口粽子,你觉得味道怎么样?

文中又是怎样说的?

(又黏又甜)

(3)指导朗读“又黏又甜”

(三)品读第三自然段

(1)齐读第三段

(2)小作者喜欢吃外婆包的粽子吗?

你怎么看出来的?

(十分好吃、花样多、美滋滋)

(3)都有些什么花样呢?

(红枣、红豆、鲜肉)。

多媒体出示各种各样的粽子。

(4)理解“美滋滋”的含义,指导朗读“美滋滋”。

(5)在大吃一餐后,我们就走了吗?

(6)可以看出外婆对我们怎样?

(关爱、疼爱、喜欢)

(三)品读第四自然段

课件出示:

依据课文内容,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俗?

预设:

①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②认识诗人屈原,介绍事迹。

③教师总结屈原的人物事迹,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三、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2.教师总结:

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

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设计意图:

本环节教学是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回顾,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总结,使学生对端午粽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端午节这个民族节日有更深的了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