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检查试题模块检测二 中国近代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1016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9.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检查试题模块检测二 中国近代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检查试题模块检测二 中国近代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检查试题模块检测二 中国近代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检查试题模块检测二 中国近代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检查试题模块检测二 中国近代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检查试题模块检测二 中国近代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检查试题模块检测二 中国近代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检查试题模块检测二 中国近代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检查试题模块检测二 中国近代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检查试题模块检测二 中国近代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检查试题模块检测二 中国近代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检查试题模块检测二 中国近代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检查试题模块检测二 中国近代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检查试题模块检测二 中国近代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检查试题模块检测二 中国近代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检查试题模块检测二 中国近代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检查试题模块检测二 中国近代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检查试题模块检测二 中国近代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检查试题模块检测二 中国近代史.docx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检查试题模块检测二 中国近代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检查试题模块检测二 中国近代史.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检查试题模块检测二 中国近代史.docx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检查试题模块检测二中国近代史

模块检测二 中国近代史

(时间:

60分钟,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15·江苏扬州中学模拟)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预备从各省调兵共二十五万增援东南沿海,其执行情况举例如下表

命调时间

调出省

兵数

调往方向

1841年1月6日

贵州

1000

广东

1842年3月24日

甘肃

1000

浙江

1842年6月1日

山西

1000

江苏

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

A.清朝军事动员体制落后

B.清朝全民动员抗击英军

C.清朝政治腐朽军备废弛

D.清军装备落后训练不足

解析:

选A。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直到1841年、1842年,清政府才从贵州、甘肃、山西等地调出少量军队,这反映了清朝军事动员体制落后。

B项说法明显错误;C项的“政治腐朽”、D项的“装备落后”材料都没有体现;故选A。

2.(2015·江西师大附中模拟)某一时期后,江西产茶区域进一步扩大,主要集中在环鄱阳湖地区。

安义县“茶叶昔无近有,皎源西山最盛”,有位外国人在看到玉山、河口一带满山遍野的茶树时称:

“这里上万英亩的土地都种着茶叶,而且大部分土地是最近几年内开垦和栽种的”。

修水县全县种茶殆及乡村,农民80%-90%以此为业。

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

A.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中日甲午战争以后

D.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解析:

选B。

由题干中的“主要集中在环鄱阳湖地区”“安义县”可知是在江西,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西出现上述变化;同时,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由题干中“上万亩茶叶”可知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使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加深。

故选B。

3.(2015·沈阳高三质量检测)“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然会在旧有的轨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局。

”上述材料对“这场革命”的认识突出反映了(  )

A.近代化史观      B.全球史观

C.革命史观D.社会史观

解析:

选A。

近代化(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从“假如没有这场革命……中国必然会在旧有的轨道上徐徐而行”可知A项与题干相符,故A项正确;全球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与题干无关,故B项错误;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与题干无关,故C项错误;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与题干无关,故D项错误。

4.(2015·河北唐山高三摸底考试)1881年投产的开平煤矿是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其章程规定:

“进出煤铁银钱数目,每日有流水簿,每月有小结,每年有总结,(股东)可以随时查核。

”这说明开平煤矿(  )

A.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

B.产品主要远销国外,达到分洋利的目的

C.具有近代企业制度的某些雏形

D.引进西方管理模式,采用中外合资经营

解析:

选C。

近代工业化从本质上说,主要采用机器生产,开平煤矿是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但并不能代表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故A项错误;产品远销国外,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开平煤矿采用机械开采,并且股东可随时查核,可以看出此企业具有近代企业的某些特点,故C项正确;“中外合资”在材料中未体现出来,故D项错误。

5.(2015·福建三明高三质检)小明同学发现一张晚清时期呈文的“原呈照片”,照片中有“……纵使倭人胁以兵力,而全台赤子誓不与倭人俱生……”“夫以全台之地使之战而陷,全台之民使之战而亡……”等字句。

用这张照片可以研究(  )

A.鸦片战争B.中日甲午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抗日战争

解析:

选B。

从材料“倭人”“全台赤子誓不与倭人俱生”等信息可以判断是台湾民众反割台斗争,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没有涉及台湾问题,故A、C项错误;中日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台湾民众掀起反割台斗争,故B项正确;抗日战争不属于材料中的“晚清时期”,故D项错误。

★6.(2015·四川重点高中模拟)甲午战争之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用语,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新式学堂及学会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

形成此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因为新式学堂及学会的创办人(  )

A.多以“中学为体”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

B.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会阻碍西学的发展

C.多为外国人士或在华传教士,自然会偏重于西学或新学的引介

D.多半是接受西方新式教育的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陌生

解析:

选A。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维新运动兴起,为了减少阻力,维新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口号创办新式学堂或学会,故出现材料中学堂或学会在表面上的口号和真正教学的内容上出现不一致的现象。

A项符合题意。

7.(2015·四川武胜中学高三月考)据统计:

中国1810-1867年间,由基督教传教士翻译的795部译著中,宗教类占86%、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类仅占6%。

1850-1899年间的567种译著中,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历史、地理占10%、社会科学占8%,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占3.5%。

英美国家著作是主要来源,占全部译著的85%,1902年至1904年,译著中来自日本的占全部573篇著作的62.2%。

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

①鸦片战争前西学东渐风气已经出现 ②洋务运动期间开始接触西方科学 ③甲午战争后国人更为关注日本社会 ④西方的政治理论在知识阶层传播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

选D。

由题干中的“中国1810-1867年间,由基督教传教士翻译的795部译著中,宗教类占86%、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类仅占6%”可知①正确;由“1902年至1904年,译著中来自日本的占全部573篇著作的62.2%”可知③正确;②中的“开始”不符合史实,故排除;④明显正确;选D。

★8.(2015·江苏南通模拟)皮锡瑞在《师伏堂未刊日记(1897—1898)》中写道:

“中国重君权,尊国制。

猝言变革,人(必)骇怪,故必先言孔子改制,以为大圣人(有)此微言大义,然后能持其说。

”该想法(  )

A.导致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B.着眼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C.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

D.动摇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

解析:

选C。

材料反映了维新变法推动过程中的阻力源于历史传统,托古(圣人之言)改制意在减少改革阻力,故C项正确。

A项中的“尊孔复古的逆流”是袁世凯时期的行为,B项的说法与题意相反,D项的说法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9.《辛亥百年》组歌第一乐章写道:

“百年痛史,承载太多苦难彷徨;百年呼喊,彰显民族贲然血性;百年奋斗,铸就民族不屈性格;百年山河,矗立不朽民族丰碑。

”就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言,辛亥革命所铸就的“民族丰碑”是(  )

A.揭开了走向共和的历史篇章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

C.推翻了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

D.实现了民主共和的革命目标

解析:

选A。

本题可用排除法。

B项错在“持续”二字,实际上辛亥革命后,资本主义受其他外因影响发展时快时慢;C项错在“封建制度”,应该是“封建君主专制”,“封建制度”依然存在;D项错在“实现了”,实际上由于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民主共和的革命目标没有实现。

A项表述准确,故选A。

★10.(2015·宜宾高三调研)《重庆日报》曾登载“革命,从剪辫子开始”,并引用了三峡博物馆保存的国家一级文物《大汉四川军政府示》,从图示中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有(  )

①满汉矛盾体现为是否剪辫子 ②体现了四川革命者理性、宽容的态度 ③旧习变化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④大汉四川军政府对革命持中间立场

A.①④B.③④

C.①③D.②③

解析:

选D。

满汉矛盾体现为是否剪辫子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表述错误,故①错误;从材料中“惟直光复伊始,剪否听民便宜。

衣服暂可仍旧,并非必仿泰西”的信息可以看出大汉四川军政府对是否剪辫易服持宽容的态度,故②正确;从图片标题“革命,从剪辫子开始”可知剪辫易服在民国初期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故③正确;大汉四川军政府是辛亥革命后四川地区成立的革命政府,从材料中“自从满清入主,强迫人民为之。

现已实行改革,积习自当力除”的信息,可知大汉四川军政府是支持革命的,故④错误,选择D项符合题意。

11.(2015·湖南雅礼中学模拟)出现下表中短暂办刊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部分报刊发展情况简表

报刊

创办时间

创办者

地点

停刊时间

《京报》

1918年

10月5日

邵飘萍

北京

1937年7月28日

《政治周报》

1925年

12月5日

国民党中央宣传部

广州

1926年6月5日

《中国农民》

1926年1月1日

国民党中央农民部

广州

1926年12月停刊

1927年6月汉口复刊

《楚光日报》

1926年3月24日

实际上共产党人主办

汉口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停刊

A.民众文化观念的落后B.政府财政收入的锐减

C.反动势力的压制破坏D.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

解析:

选C。

表格中报刊创办者为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个人及国民党中央的宣传部、农民部、共产党人,报刊创刊和停刊时间大多间隔一年,停刊原因与A项无关,创刊者非北洋政府,排除B,D项与材料无关,停刊原因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有关,故选C。

12.(2015·辽宁大连模拟)回眸百年中国历史,研究新文化运动有着“返本以开新”的特殊意义,这场运动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思想观念体系及中国历史的走向。

主要原因在于(  )

A.“新文学”推动了文学革命与文化平民化

B.改造中国已经从器物层面推进到制度层面

C.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封建旧礼教进行了全面清算

D.“民主”“科学”引领了价值理想和文化精神

解析:

选D。

新文化运动宣扬的“民主”“科学”精神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思想观念体系及中国历史的走向,D项正确。

A并非主要原因;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B项不对;C项“全面清算”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

13.(2015·江苏徐州考前模拟)如图是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为“爱国”牌香烟设计的烟画。

仔细观察画面,能得到的正确历史信息有(  )

①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②反映了中国人民收回利权的要求 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环境恶劣 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讲求营销策略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

选D。

该香烟的广告词为:

“同胞注意:

君用一份国货,即为国家挽回一份外溢之权利。

明乎此者,请吸南洋公司各种国货香烟”。

由此可知反映了中国人民收回利权的要求以及实业救国的思想,也说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讲求营销策略,利用广告等方式促销,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民族资本主义面临外商企业和外国商品的冲击。

故选D。

14.(2015·南充高三适应性考试)下列两组图片反映了中国社会不同时期、不同民族服饰的变化,第二组的变化与第一组的变化主要不同在于(  )

A.近代化的反映B.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

C.民族融合的结果D.先进文化的辐射功能

解析:

选A。

第一组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鲜卑族和汉族的服饰,第二组图片反映了晚清的服饰和近代的中山装,第二组的变化与第一组的变化主要不同是由于近代化的推动,故A项正确;中山装主要受近代化影响,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范围过大,故B项错误;第二组图片与民族融合无关,故C项错误;中山装主要是中国传统服饰和西方服饰的结合和借鉴,不是先进文化的辐射,故D项错误。

15.(2015·宜宾高三调研)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当协约国战胜德国的消息传到北京,中国知识分子曾上街游行,欢呼“公理战胜强权”。

同时在北京创刊的《每周评论》将“主张公理,反对强权”作为其办刊宗旨。

对“公理”的呼喊反映出中国知识分子(  )

A.对民主科学的质疑

B.对平等与自由的向往

C.对独立参政的渴盼

D.对协约国希望的幻灭

解析:

选B。

1918年属于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倡导民主、科学,故A项错误;“公理战胜强权”说明反对强权政治,再结合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可知公理应该是指民主,即平等、自由,故B项正确;C项与题干中“公理”的含义不符,故C项错误;从“当协约国战胜德国的消息传到北京,中国知识分子欢呼公理战胜强权”的信息可知,中国知识分子对协约国寄予了很大的希望,故D项错误。

16.(2015·新津中学高三期中)

依据逻辑进行推理,划线部分应该是(  )

A.辛亥革命B.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国民大革命D.抗日战争

解析:

选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奠定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思想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是三者共同的经济基础。

故选B项。

17.(2015·四川重点高中模拟)某回忆录记载:

“西南大城市聚集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化人。

重庆、成都、昆明、桂林,乃至一些县城和乡村,集中各种科学家和各类学者密度之高,是前所未有,今日也难再现。

”上述现象发生于(  )

A.国民革命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D.“文革”时期

解析:

选B。

“西南大城市聚集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化人”,说明西南成了全国的文化中心,因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迁到重庆,西南成了政治中心,同时很多企业及大学也迁到西南大后方,故B项正确;国民革命主要是在广东、湖南、上海等地发动农民运动、工人运动与北伐,对西南地区的影响较少,故A项错误;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中心在南京,中共在北方,故C项错误;“文化大革命”时期很多知识分子被下放农村劳动,而材料强调的是“西南大城市”,故D项错误。

18.一日本学者在2004年对中日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对中日战争的认识,90.6%的中国青年学生认为是侵略战争,在日本青年学生中持同样看法的为66.5%;在回答靖国神社是什么样的神社这一问题时,64.8%的中国青年学生认为是军国主义的象征,而71.3%的日本青年学生则认为是祭奠战死者的神社。

材料表明中日两国学生对上述内容存在历史观念上的差异,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政府长期坚持灌输反日教育

B.日本政府长期忽视历史教育的结果

C.部分中国青年忘却历史、日本青年扭曲历史

D.日本右翼势力美化侵略战争,复活军国主义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侵华日军的罪行。

结合史实可知,A项表述错误;通过对材料的解读可以看出,中国并不是所有的青年都能认识到日本对中国战争的侵略性,对靖国神社的认识,差异则更大,日本青年得出正确结论的则更少,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了部分中国青年对历史的忘记以及大部分日本青年对历史的扭曲,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与题意相符;D项的结论从材料中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

19.(2015·江苏徐州考前模拟)“邓小平指出,从党的历史来看,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就标志着党的成熟。

但从中央领导来看,则可以说在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时,由于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党也就成熟了。

”材料中第二个“成熟”的涵义主要是(  )

A.革命纲领成熟B.革命路线成熟

C.组织建设成熟D.斗争策略成熟

解析:

选C。

材料中“第一个成熟”是指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二个成熟”是指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开始确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故选C项。

20.(2015·自贡高三诊断)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道“今天我们却把历史切断,一概想模仿外国制度,明明知道这一制度与现实不符合,却想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其实应该是推翻制度来迁就现实的,绝非是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的。

”下列史实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A.维新变法B.辛亥革命

C.洋务运动D.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析:

选D。

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是在中国实践西方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是推翻现实迁就制度,与材料观点相反,故A、B项错误;洋务运动没有改变制度,是学习西方的技术,故C项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最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符合材料“推翻制度来迁就现实”的观点,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3分,第23题13分,共40分)

21.(2015·福建普通高中毕业班质检)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在时人的日记中多有记录反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粤西)遍地皆盗……盖承平久,孳息繁衍……地不能增而人加众,至二、三十倍,故相率为盗以谋食……取才之涂(途)太隘。

逆匪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之才皆非今翰詹(注:

翰林和詹事两种官职的合称)及方面大臣所及也,特无其虚仪及媚骨尔。

——汪士铎《乙丙日记》(1853—1856年)

(注:

汪士铎曾经担任过曾国藩的幕僚)

材料二 (庚子年六月初五日)惟目前巨衅起于民教互仇,拳洋交哄,此次决战,宜提开俄日本两国,而专与行教之各国为仇敌,乃于事理为协也……二百六十年,全盛之世,(中俄两国)且未尝失和……此应分别办理,一也。

日本与俄从无一教士教民在我内地煸惑生事,不宜无故开衅,师出无名,二也。

然此特以情理论之也。

若以地势论之,尤不宜轻开边衅。

俄重兵屯扎在阿穆尔东海滨两省、旅大两口不少,日本……地近而逼,调陆军视各国为易……未可不分皂白,而概屏之为鲸鲤魑魅,而我自措足于孤立无援之地。

此兵家形势所忌,宗社存亡之机,尤当审慎,不宜付诸孤注一掷,自有土崩瓦解之局,三也。

——《袁京卿日记传抄本》

(注:

袁京卿即袁昶,时任总理衙门大臣)

材料三 (1931年9月20日)闻沈阳、长春、营口被倭寇强占后,心神哀痛,如丧考妣。

苟为我祖我宗之子孙,则不收回东省,永无人格矣!

小子勉之!

内乱平定不遑,故对外交太不注意。

卧薪尝胆,教养生聚,忍辱负重,是我今日之事也。

(1937年9月2日)战略应尽其全力贯注一点,使乱进退维谷,以达我持久抗战之目的。

——《蒋介石日记》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态度,说明你的判断依据。

作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因素有哪些?

(4分)

(2)材料二中的“目前巨衅”指哪一历史事件?

作者认为“宜提开俄日本两国”的理由有哪些?

其设想是否可行?

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4分)

(3)材料三反映蒋介合对日策略有何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

(4分)

(4)日记具有史料价值,也有局限性。

就此阐述你的理解。

(2分)

解析:

(1)第一小问从材料中作者把太平天国将领“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等人称为逆匪,可以判断;第二小问根据材料概括。

从材料“地不能增而人加众,至二、三十倍,故相率为盗以谋食”可得出人口过度增长加剧人地矛盾,人民无以谋生;“取才之涂(途)太隘”说明国家选拔人才的途径(科举制)过窄;“逆匪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之才皆非今翰詹及方面大臣所及也”说明太平军将领具有才干。

(2)第一小问,“目前巨衅”的时间是在庚子年,即1900年,且“起于民教互仇,拳洋交哄”,说明源于义和团运动,故可以判断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第二小问理由根据材料中“一也”“二也”“三也”内容概括;第三小问其设想是否可行可以从列强结成同盟以及俄、日早有侵华野心等角度分析。

(3)第一小问,从材料三第一段“内乱平定不遑,故对外交太不注意”说明当时采取的是不抵抗政策,材料三第二段“以达我持久抗战之目的”说明持久抗战;第二小问原因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共产党政策调整以及蒋介石个人思想来分析。

(4)对日记既要认识其史料价值,也要认识到带有作者主观色彩。

答案:

(1)态度:

敌视(或否定)。

依据:

称太平军为“盗”和“逆匪”。

因素:

人口过度增长加剧人地矛盾,人民无以谋生;国家选拔人才的途径(科举制)过窄;太平军将领具有才干。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事件: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理由:

中俄两国长期和平相处;与俄、日没有“教案”冲突;俄、日距中国较近,若出兵威胁最大;树敌太多将孤立无援。

(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设想:

不可行。

说明:

发展迅速的义和团运动以“灭洋”为宗旨;列强利益受损,结成同盟;俄、日早有侵华野心并已获利;慈禧太后一意孤行,对列强宣战。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变化:

从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到持久抗战。

原因:

日本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共产党调整对国民党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形成;蒋介石的民族主义思想。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4)理解:

日记记录作者当时的亲身经历与见闻,表达个人感受,具有直接史料(一手史料)的价值;日记易受个人立场、情感、视角、环境的影响,难免带有主观性。

22.(2015·宜宾高三调研)中国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国家观念与现代民族意识形成,爱国主义随之产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成王时代,“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乂民”。

与《逸周书·度邑》对读可知,这里的“中国”指的是河洛交汇的今洛阳地区。

《史记·天官书》中说“其后秦灭六国,并中国”。

……不过,唐朝亦曾用“中华”表示国家意义上的中国。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至乾隆中期,“天朝”和“中国”才正式作为清朝对自己身份的确定称谓。

材料二

《中俄尼布楚条约》

“中国大皇帝钦差分界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

《南京条约》

“兹因大清国大皇帝,大英君主,欲以近来之不和之端解释……”

《虎门条约》

“中华地方官应与英国管事各方各就地方民情……”

《辛丑条约》

“大清国国家既如此……则中国愿将一千九百年夏间……”

——《中国:

天下观念中的国名

定位》、李扬帆《走出晚清》等

材料三 从1840年至1945年,这百年来,以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为分界线,爱国主义演进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开始萌芽,但并未完形,爱国主义重在行动……在第二阶段,新型知识分子群体与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爱国主义从自发到自觉,从情绪到理性,现代爱国主义观念形成。

材料四 有一种爱国心……混杂着很多成分,其中既有对古老习俗的爱好,又有对祖先的尊敬和对过去的留恋。

……这种爱国心本身就是一种宗教,它不做任何推理,只凭信仰和感情行事。

同所有的轻率的激情一样,这种爱国心虽能暂时地激起强大的干劲,但不能使干劲持久。

它把国家从危机中拯救出来以后,往往便任其于安宁中衰亡。

另有一种爱国心比这种爱国心富有理智。

它虽然可能不够豪爽和热情,但非常坚定和非常持久。

它来自真正的理解,并在法律的帮助下成长。

它随着权利的运用而发展,但在掺进私人利益之后便会消减。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节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传统中国称谓变化的突出特点。

(4分)

(2)结合材料三并依据所学知识,叙述中国近代爱国主义演进的两个阶段。

(6分)(要求:

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3)概括材料四中两种“爱国心”的主要区别,结合材料三、四谈谈你对爱国主义的认识。

(3分)

解析:

(1)题特点依据材料一、二的信息来归纳即可,从材料一中“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成王时代”归纳出中国称谓出现时间早;从材料一中“至乾隆中期,‘天朝’和‘中国’才正式作为清朝对自己身份的确定称谓”的信息可归纳出由王朝、地域称谓向国家称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