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及大题答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91307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及大题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及大题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及大题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及大题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及大题答案.doc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及大题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及大题答案.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及大题答案.doc

医学微生物

一、名词解释

1.消毒:

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或非病原微生物。

用以消毒的药品称为消毒剂。

2.支原体:

是一类缺乏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态性、可通过滤菌器、并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3.温和噬菌体:

是一种不能在宿主菌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菌体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其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称温和噬菌体。

4.半数致死量(LD50)与半数感染量(ID50):

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一定接种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或半数感染所需要的最少细菌数或毒素量。

5.芽孢:

某些细菌在特定环境中,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折光性强、不易着色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称为芽胞。

6.肥达反应:

系由已知的伤寒沙门菌O、H抗原和甲、乙、丙副伤寒菌的H抗原与不同稀释度的病人血清做定量凝集试验。

根据抗体滴度高低和早期与恢复期抗体增长情况以辅助诊断伤寒和副伤寒。

7.培养基:

是由人工方法配制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制品。

8.asepsis:

即无菌,不含任何活的微生物的状态,是灭菌的结果。

9.转化(transformation):

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直接进入并整合入受体菌的基因组中,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

10.normalflora:

正常菌群,存在于人体表及粘膜表面,通常对人体无致病性的细菌群落。

11.毒血症:

病原菌在入侵局部生长繁殖,未进入血流,但产生的毒素入血,引起全身症状。

12.原体:

在衣原体繁殖过程中所见较小的、具有感染性的颗粒为原体。

13.水平传播:

病毒在人群中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称为水平传播。

14.干扰现象:

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仰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为干扰现象。

15.螺旋体:

是一类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16.微生物:

是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用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后才能看见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17.旧结核菌素:

是结核分枝杆菌在甘油、肉汤中的培养物经加热浓缩的滤液,其主要成分是结核菌蛋白。

作为结核菌素试验的试剂。

18.pyemia:

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在引起败血症的同时,通过血流到达其他组织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称脓毒血症。

19.灭菌:

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和芽胞的方法。

20.隐性感染:

机体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侵入的病原菌数量少,毒力弱,感染后对机体造成的损伤较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的感染,称隐性感染。

21.热原质:

也称致热源,是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即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22.鞭毛:

包括所有的螺形菌,半数杆菌和少数球菌,菌体附着数根至数百根细长、波状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

它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23.antigenicshift:

即抗原转变,指甲型流感病毒每隔十数年发生抗原性大的变异(或质变),而产生新的亚型。

抗原转变可分为大组变异(HA和NA均变异)和亚型变异(仅HA变异,而NA未变或小变异)。

24.菌群失调:

多应用于广谱抗生素引起正常菌群间比例失调和改变,引起菌群失调症或菌群交替症。

25.内基氏小体:

是狂犬病病毒核衣壳积储在细胞浆内,凝集而成的一种卵形或卵圆形的嗜酸性颗粒,广泛分布在脑和神经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

26.孢子:

是由真菌生殖菌丝形成的一种繁殖体。

27.质粒:

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的环状双股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28.细菌L型:

细菌细胞壁肽聚糖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作用被破坏或合成障碍时,在高渗环境中仍可存活者,称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

29.接合:

是供体菌与受体菌直接接触,供体菌通过性菌毛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转移至受体菌,使后者获得前者的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

30.医院感染:

是指患者在入院时既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包括在医院获得而于出院后发病的感染。

31.卡介苗(BCG):

是将有毒力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在含胆汁、甘油和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过230次移种,历时13年培养而获得的减毒活疫苗。

预防接种后,可使人获得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力。

32.顿挫感染:

是指有些宿主细胞不能全部提供病毒复制所需的必要因子,致使所复制的病毒为不完整的、无感染性的病毒颗粒或亚颗粒。

这种感染过程称顿挫感染,又称流产性感染。

33.interferon:

即干扰素,是由细胞产生的、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的蛋白质。

34.抗原漂移:

指甲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变异幅度小、系量变,即HA和NA仅发生小变异,称抗原漂移。

问答题

一.简述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有哪些类型?

答: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有:

肠产毒素型大肠埃希菌(ETEC)、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EIEC)、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EPEC)、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EHEC)、肠集聚型大肠埃希菌(EAEC)

二.简述根据对氧气的需求,可将细菌分为哪些类型,以何类型多见。

答:

根据细菌代谢时对氧气的需要与否,可以分为四类。

㈠专性需氧菌:

具有完善的呼吸酶系统,需要分子氧作为受氢体以完成需氧呼吸,仅能在有氧环境下生长。

㈡微需氧菌:

在低压氧(5%~6%)生长最好,氧浓度>10%对其有抑制作用。

㈢兼性厌氧菌:

兼有需氧呼吸和无氧发酵两种功能,不论在有氧与无氧环境中均能生存,但以有氧时生长较好。

大多数病原菌属于此类。

㈣专性厌氧菌:

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利用氧以外的物质作为氢受体,只能在低氧分压或无氧环境中发酵。

厌氧菌缺乏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或氧化还原电势高的呼吸酶类,故在有氧时受到有毒氧基团的影响而不能繁殖

三.细菌的内毒素和外毒素有何不同点?

答:

细菌的外毒素与内毒素在来源、化学性质、毒性作用及抗原性等方面均有区别。

主要区别见书P56表

四.简述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答:

1.适宜的营养物质:

主要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某些维生素类等必要的生长因子。

2.适宜的气体:

不同的细菌生长繁殖需要不同的气体。

根据细菌对氧的需求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需氧菌、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微需氧菌。

此外,有些细菌需要一定的二氧化碳气体。

3.—定的酸碱度:

大多数病原菌最适酸碱度为pH7.2~7.6。

4.一定的温度:

不同的细菌需要不同的温度,大多数病原菌所需的温度为37℃左右。

五.何为L型细菌?

有何临床意义?

答:

细菌L型又称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细胞壁肽聚糖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作用被破坏或合成障碍时,在高渗环境中仍可存活者,称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

临床意义:

临床上遇有症状明显而标本常规细菌培养阴性者,应考虑细菌L型感染的可能性,宜做L型的专门分离培养,并更换抗菌药物。

六病毒以何种方式增殖?

病毒的增殖方式与细菌有何不同?

答:

病毒的增殖方式是自我复制,病毒增殖是以病毒核酸为模板,在DNA多聚酶或RNA多聚酶及其他因素的作用下,经过复杂的生化合成过程,复制子代病毒的核酸并通过转录翻译产生病毒蛋白质,装配成熟后释放到细胞外,此增殖方式称病毒复制。

复制过程可周期进行,称复制周期。

一般可分为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以及装配与释放6个阶段;而细菌是以简单的二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在适宜的条件下,大多数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繁殖一代只需20~30分钟;个别细菌繁殖较慢,如结核分枝杆菌的代时为18~20小时。

七.请列表比较内毒素和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答:

课本P56表

八.简述真菌致病的几种形式。

答:

不同的真菌可以通过不同形式致病,真菌的致病形式主要有:

(1)致病性真菌感染:

主要是外源性真菌感染,可引起皮肤、皮下和全身性真菌感染。

(2)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

主要是内源性真菌感染,寄居在体内的正常菌群中的真菌在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菌群失调时引起感染。

通常发生于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过程中。

(3)真菌变态反应性疾病:

有2种类型,一种是感染性变态反应,为迟发型变态反应,它是在病原性真菌感染的基础上发生的;另一种是变态反应,发生原因复杂且常见,大多数是由吸入或食入真菌孢子或菌丝而引起。

Ⅰ~Ⅳ型变态反应均可发生。

九.简述甲型肝炎的传播源和传播途径。

答:

甲型肝炎的传染源包括甲型肝炎患者和HAV隐性感染者(亚临床患者)。

甲型肝炎的潜伏期为15—45d,平均为30天。

从粪便中排出病毒始于发病前2周,止于发病后2—3周。

传染性最强时间为潜伏期末至发病初期。

HAV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患者粪便污染了水源、食物、水产品(如蚶、蛎等贝壳类)、食具、玩具和卫生用具引起水型、食物型爆发或流行及通过生活密切接触经消化道传播引起散在发病。

其次HAV也可涌过输血、注射(暴露于病毒血症时的血源或污染器械)传播,但几率很低。

十.病毒的复制周期可分为哪些阶段?

答:

一、吸附,病毒与细胞表面的相互作用,是病毒复制的第一步。

 

二、侵入,整个病毒颗粒或其基因组及相关蛋白通过质膜屏障向胞质转运。

 三、脱壳,病毒侵入细胞后,病毒的囊膜和衣壳去除而病毒核酸释放出来。

 四、病毒生物大分子的合成,病毒感染细胞后,利用宿主细胞合成核酸和蛋白质的原料、场所、机制和能量,完成自身大分子的生物合成。

病毒的大分子生物合成包括mRNA的转录、基因组的复制和病毒蛋白质合成等。

  

五、装配和释放,病毒大分子合成产生的结构组分以一定方式结合,组装成完整的子代病毒颗粒。

十一.试述破伤风杆菌的感染条件、致病机制和防治原则。

答:

(1)感染条件:

破伤风梭菌是一种非侵袭性细菌,芽孢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一般不引起疾病。

当机体存在窄而深的伤口,或伴有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的同时感染,或坏死组织多、泥土或异物污染伤口而形成局部缺血,缺氧。

造成局部厌氧环境,有利于破伤风梭菌的繁殖。

(2)致病机制:

破伤风梭菌感染易感伤口后,芽孢发芽成繁殖体,在局部繁殖并释放破伤风痉挛毒素及破伤风溶血素。

前者作用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封闭了抑制性神经介质,导致全身肌肉强直性收缩出现角弓反张(破伤风特有的症状)。

(3)防治原则:

由于破伤风痉挛毒素能迅速与神经组织发生不可逆性结合,故一旦发病治疗困难,所以预防尤为重要。

如遇到可疑伤口应做到清创、扩创,同时使用大剂量青霉素抑制细菌繁殖。

用破伤风抗毒素对患者进行紧急预防,对已发病的人要进行特异性治疗。

易感人群如儿童、军人和易受外伤人群应接种破伤风类毒素,儿童应采用白百破三联疫苗进行接种预防。

十二.试比较G+菌与G-菌细胞壁结构的特征和区别。

答:

书P9表

细胞壁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

强度较坚韧较疏松

厚度厚,20—80nm薄,10—15nm

肽聚糖层数多,可达50层少,1—2层

肽聚糖含量多,占细胞壁干重50%—80%少,占细胞壁干重5%—20%

糖类含量多,约45%少,15%—20%

脂类含量少,1%—4%多,11%—22%

磷壁酸有无

外膜无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