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1467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9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文.docx

《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文.docx

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

绝密★启用前

2020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高三语文试卷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考试范围:

高考范围。

2、试题卷启封下发后,如果试题卷有缺页、漏印、重印、损坏或者个别字句印刷模糊不清等情况,应当立马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3、答题卡启封下发后,如果发现答题卡上出现字迹模糊、行列歪斜或缺印等现象,应当马上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4、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5、选择题的作答:

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主观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7、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8、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众所周知,“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对知行关系的总体概括。

“知行合一”的具体内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在动态之维,它意味着先天的“良知”通过“行”的过程,逐渐形成比较自觉的意识。

“知行合一”同时涉及“知”和“行”之间的互动,在这一意义上,一方面,行要由知加以引导以取得自觉形态:

没有知的引导,行往往无法摆脱盲目性;另一方面,知必须落实于行——知而不行就等于未知,真正的知需要通过落实于行而得到体现。

从知和行相互统一的角度去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便可以注意到,这一观念对把握、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有其理论上的意义。

就“知”而言,讨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涉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具体内涵的理解,包括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血缘意义上的自然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区分开来,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以可能的条件和前提,等等。

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是现成的存在形态,它需要通过实践过程加以构建,所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表明了这一点。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总是会涉及经济、生态、安全等不同方面。

从经济上说,促进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合理互动,形成有序的经济运行模式,包括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向,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等等,这一切表现为经济层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所以可能的前提。

从生态上说,以温室效应的控制、环境的保护等为指向的生态关切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在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面前,每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全球不同地区的共同努力才能加以建构。

在人类安全问题上,一方面,需要反对单边主义,避免仅仅从特定国家和地区的需要出发,罔顾全球性的安全关切;另一方面,又应当反对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极端主义。

真正的全球性安全格局的形成,离不开以上的双重努力。

同时,在历史的衍化过程中,基于多样的历史背景,人类形成了不同的文明形态,从文明形态之间的关系看,其中任何一种文明形态,都不应被赋予主导性或绝对的优越性,相反,需要从宽容、尊重多样性的角度来对待文明的不同形态。

对文明差异和多样性的这种尊重和包容,也是构建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人类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来看,这里又涉及多样的前提,包括合理面对文明发展与科学的关系。

科学是一把双刃之剑,一方面,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进步;另一方面,科学本身如果缺乏引导和控制,也可能导致负面的结果。

科学应当造福人类,而不是对人类发展构成威胁。

今天,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科学的发展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其结果也难以完全预知,如何通过调节、引导、控制,避免科学技术可能产生的负面结果,使之能够真正造福于人类,并进一步引向和谐的人类共同体,无疑也是今天在实践层面上需要关注的问题。

这里既涉及“知”,也关乎“行”,心学中的“知行合一”观念,则为理解和处理以上问题提供了思考的背景。

(摘编自杨国荣《心学视域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动态之维,“知行合一”的内涵指先天的“良知”通过“行”的过程,逐渐形成比较自觉的意识。

B.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通过实践过程加以构建,这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是人类现成的存在形态。

C.在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面前,每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因此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向,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D.反对单边主义,同时,反对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极端主义,两者并重,真正的全球性安全格局才能形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从“知”和“行”之间的互动角度阐述两者的动态关系,具有辩证分析意味。

B.文章第三段从经济、生态、安全、文明四个角度论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和成果。

C.文章第四段在论证科技的两面性时,指出科技有可能导致负面,结果有较强的现实性。

D.文章先阐述有关知行合一的内涵,然后从知行合一的角度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明与科学的关系复杂,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进步,但是,当今科学对文明的破坏力量超过了其对文明进步的推动力量。

B.如果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血缘意义上的自然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区分开来,就可以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有可能的条件和前提。

C没有一种文明形态可以被赋予主导性或绝对的优越性,构建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就是对文明差异和多样性的尊重和包容。

D.如何使科学技术造福人类,并进一步引向和谐的人类共同体,要理解和处理这些问题,心学中的“知行合一”观念可以提供思考背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山西汾阳贾家庄首届吕梁文学季,聚焦“从乡村出发的写作”主题,力求通过“返乡”和“书写”的互动,为现实实践提供思想资源与启示。

随着乡村变革日益走向城乡交融发展阶段,乡村世界在新时代重焕生机和活力。

与当前的火热现实生活相比,一些“返乡体”作品显得单薄和狭窄,仅仅沦为无力的“一声叹息”,或流于“空山”“留守”模式的套路化、标签式描摹,缺乏处理新经验、呼应新时代的能力。

如果不能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考量乡土经验,作家很容易就在转型期失去最佳的观察和创作视角。

(摘编自文汇网)

材料二:

(数据光明网)

被称为“返乡体”的知识分子返乡主题文章在各大媒体获得居高不下的关注度。

这一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与其用“真实”形容这些文章内容,不仿说“返乡体”涉及的话题让公众的参与感更强——农村人和农村出身的学生都是农村问题的利益相关人,农村也是很多定居城市的人的乡愁。

农村社会通常被当作中国的缩影,所以时农村、农民的讨论常作为对中国问题讨论的替代。

学者孔德继认为部分文章存在闭门创作、立场先行、将乡村问题化和缺乏历史感等问题。

他将“返乡体”置于社会变迁的背景下进行分析,从知识分子处境转变的角度探讨“返乡体”文章的生成逻样。

作者认为,近年来的社会阶层固化加速,通过知识和学历改变命运越来越难,恰是返乡知识分子的共同遭遇和重要的社会背景,既塑造着乡村,也催生了被边缘化的返乡知识精英们的写作实践。

(摘编自孔德继《“知识精英”的处境与“返乡体”的生成》)

材料三:

“返乡体”的创作主体是青年学者、媒体从业者、大学生,他们回到阔别许久的家乡,生发近乡情怯的乡愁,再自然不过。

调查和访谈当然有技巧,但首先还是一个融入的姿态问题。

如果没有一定时间的共同生活经历,即便是土生土长的“土著”,也未必能够得到乡里乡亲“掏心窝子”的对待。

调查重要,但是调查的时候也要动脑子,不能听风就是雨。

找到一个对村里各方面人和事都了如指掌的“明白人”,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

即便如此,也不能完全依赖于“明白人”。

陈云同志的“十五字诀”很值得参考: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

必须反复求证、多方印证,完成一张拼图、一盘大棋。

如果我们只是把“返乡体”当作一种文以载道、抒发乡愁的文体,那么任由情绪的宣泄和流淌,大可见怪不怪。

如果我们要把它认真地当作反映乡村社会现实的文体,那么它除了情怀之外,还需要有更多的数据支撑、更科学的调查设计和更广泛的代表性。

唯有如此,我们方能在野村落中,脚踩乡间泥土,读懂真实中国。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四:

光明智库:

“返乡体”文章里,对农村婚丧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社会风气多有反映。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指出:

“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式微、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

”相关文件精神应该怎么落实?

贺雪峰:

农村出现婚丧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风气,与乡土道德规范弱化有关。

这些不良风俗让农民深受其苦。

要落实文件精神,除了政府倡导之外,关键还要加强村民自治建设,引导农民成立村庄理事会一类的社会组织,由农民自己制定村规民约,通过社会舆论制约不良风气,避免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

陈文胜:

伦理道德是引导社会风气、凝聚社会人心的重要力量,也是乡村治理的灵魂。

对许许多农民来说,婚丧节庆是头等大事,关乎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的荣誉和面子。

因此,乡风文明建设重在引导,不能简单粗暴地用行政手段过度干预。

移风易俗要发挥乡村社会组织如红白喜事理事会等机构的自治劝导作用,乡风文明建设需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

(摘编自《光明日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西汾阳贾家庄首届吕梁文学系,聚焦“从乡村出发的写作”主题,通过互动,或许可以为一些存在缺点的“返乡体”作品提供思想资源与启示。

B.大学生、青年学者、媒体从业者从外地回到家乡,因久别家乡而引发乡愁,他们是“返乡体”的创作主体,但他们普遍缺乏乡土经验。

C.当前农村中存在的与乡土道德规范弱化有关的诸如婚丧陋习、天价彩礼等让农民倍感痛苦的不良社会风气,在“返乡体”文章中都有反应。

D.网上对“返乡体”的看法并不一致,四分之一左右的人肯定其对乡村的关注,但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则认为其对乡村面貌的反应并不完全真实。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返乡体”让公众有较强的参与感,所以农村人和农村出身的学生都是农村问题的利益相关人,农村也是很多定居城市的人的乡愁

B.孔德继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分析“返乡体”,认为这类文章中的一部分存在着闭门创作、立场先行、将乡村问题化和缺乏历史感的等问题。

C.“返乡体”的创作者即使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如果没有一定时间的共同生活经历,很难得到乡亲的真心话,也不能完全依靠乡村的“明白人”。

D.乡风文明建设不能用行政手段过度干预,而要发挥乡村社会组织的自治劝导作用,从而引导人们制约社会不良风气,凝聚社会人心,自觉有序推进。

6.“返乡体”文章要有价值,应有哪些特点?

请根据以上材料简要分析。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魂系高原杨晓敏

两次都陪同我到哨所采访的团政治处刘干事是湖北人,1970年入伍,正连职,是全团的“二号老兵”。

他曾长期在哨所执勤,对各种环境非常熟悉。

我们每每闲聊,无话不谈,但主要话题还是西藏兵在边防服役的众多感受。

恋爱婚姻问题自然是一个重要方面。

刘干事诙谐地说,他当年谈恋爱八次,没能挽住一个姑娘的胳膊走进洞房,原因之一就是他在选择爱人时条件太“苛刻”。

后来我才了解清楚,原来刘干事谈对象时,总是以西藏兵的憨直坦露心迹,问姑娘的第一句话老是“你爱不爱西藏?

”好像他心目中的西藏远比他本人重要得多。

因为他知道,谁嫁给西藏兵就首先要和那个地方联系在一起,意味着在丈夫服役期间乃至转业回来,都要比别的女人付出更多更大的代价,否则便不会有太美满的结局。

“爱不爱西藏”几乎是“爱不爱丈夫”的同义词。

家乡的县服装厂一个叫小何的姑娘犹豫一阵后,终于向他敞开了心扉,点了点头。

然而他们结婚一年后,当小何孤零零地躺在产房时,却禁不住泪湿枕巾,不得不用最刻薄的语言,诅咒起远在西边的西藏兵丈夫。

说自己瞎了眼,找了一个没心肝、冷血动物和天下第一没用的人。

医生说她胎位不正,会难产,让她提前入院。

小何忧心如焚,发报去告急。

刘干事当时正在3号哨点。

大雪早已降临,除了电台联络外,哨所已完全与世隔绝。

连续三封电报把团首长也吓慌了,只得用军用电台通知刘干事。

他面对无垠的雪线一筹莫展,阴沉着脸,急得像一头囚笼困兽团团转,连嘴唇都咬出血来。

小何要剖宫产了,手术前非要有亲人签字才行。

岳父见女婿迟迟不归,望着痛苦不堪的女儿,只好颤抖着手接过医生早已递过来数次的笔。

小何专门给女儿起名叫“刘晓疆”,说是以后让孩子知道,生她时爸爸在边疆。

刘干事从西藏回来正赶上女儿周岁生日。

此后每次他休假,幼小的女儿根本不“欢迎”他,仿佛他是天外来客。

三个月的假期好不容易“培养”点儿感情,又要匆匆离去,惴惴不安的心绪又会延续到十八个月以后。

小何对丈夫下结论说,“谁嫁给你们西藏兵,谁就是世界上最无助的女人。

刘干事的家庭,是众多西藏兵生活中的一个缩影。

我问他为什么苦恋这个令他做出牺牲的地方?

他对我讲起这样一件事——他刚入伍不久,便参加了一次追悼会,棺材里,安放的不是人的血肉尸体,而是两具白骨。

迟来的葬礼,差点儿使两名战士永远蒙受冤屈,牵出两个家庭悲剧。

团部的两名战士到三十公里外的哨点送信。

那天艳阳高照,晴空万里,雪线泛着白炽的光芒。

在翻越海拔4000米的大雪山时,一声闷响,天崩地裂,约七十五公分厚的雪块呈板状訇然滑塌。

他俩被推出五十米开外,双双坠落雪崖,摔昏冻死在三十多米的河滩上。

纷扬的雪花骤起,覆盖了他们弥留的痕迹。

当时边境线上情况复杂,团里查无下落,草率定为越境潜逃。

半年后通知两名战士家乡的当地政府对其家属按叛属处理。

翌年秋季,团里明副政委到哨所检查工作,在通过狭窄的雪道时,牵着的军马也坠落崖下。

警卫员绕道下山抢救,在奄奄一息的军马旁,发现有两具形体依稀可辨的白骨和遗物。

追悼会上,两战士的骨骸被葬于烈士陵园。

组织上对两战士各追记三等功一次,装入档案。

尔后又派人专程到两战士的家乡,宣布为其平反,家庭按烈属对待。

刘干事和我先后上了哨塔。

他仰起黝黑的脸庞,眼睛盯着连绵的雪山说:

“军人是最神圣最值得骄傲的职业,应该具有崇高的献身精神,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培养、冶炼自己的品质和美德。

我的日记本上,记载着数名死去的战士的名字。

有一个班长,叫孙居顺,在即将退役的前夕,去执行最后一次巡逻任务,在离界碑的不远处,被雪崩夺去生命。

有一个连长,准备修建篮球场改善哨所的文体生活条件。

他在带领战士们炸石头时,由于心脏病发作,没听到警戒信号,被一块飞石当场砸死。

还有一个战士叫李明高,后来当上排长,一次为抢救被冰川掩埋的烈士遗体,拼命刨冰,几天的辛勤劳作,活活累死在抢险现场。

他们没有创造出惊天动地的事业,大都死得并不壮烈,平平常常,甚至死于事故。

然而他们是以西藏兵的一员,默默地倒在风雪边关,就死得有无限价值了。

我们在雪山哨所生活、思考、站岗、巡逻,眼看着西藏在进步,祖国在腾飞,难道这些还不够一个边防军人骄傲吗?

他摁下录音机,倾听一支歌,一支属于西藏兵喜爱的曲调:

“温暖的太阳照在雪山,

雅鲁藏布江水金光闪闪,

万恶的叛匪被消灭,

解放军来到咱们家乡……”

刘干事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我分明窥见,他眼眶里饱含深情的泪水。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通过写小何临产时因孤单无助而对丈夫发出的刻薄的诅咒与怨怼,从侧面烘托了刘干事作为一名戍边军人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

B.小说中讲述团部两名战士遇雪崩而献身却被误判为越境潜逃的故事,一方面讴歌了戍边战士的牺牲精神,一方面也抨击了敷衍塞责的官僚主义作风。

C.“阴沉着脸”“急得像一头囚笼困兽团团转”“嘴唇都咬出血来”这些细节描写生动而逼真地刻画了刘干事知悉妻子难产时心急如焚却束手无策的心理。

D.小说结尾部分引用了一段西藏兵所喜爱的曲调的歌词,借以抒发刘干事热爱祖国、坚守边疆、恪尽职责的崇高精神,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8.小说中通过刘干事之口,讲述了几位戍边战士的事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请简要分析。

(6分)

9.小说采用访谈实录的形式来讲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通读全文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构字肯堂,东平人。

少颖悟,风度凝厚。

学问该博,文章典稚,弱冠以词赋中选,为东平行台掌书纪。

参政贾居贞一见器重,俾其子受学焉。

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

时遣丞相伯颜伐宋,先下诏让之,命构属草以进,世祖大悦。

宋亡构与李槃同被旨至杭取三馆图籍太常天章礼器仪仗归于京师凡所荐拔皆时之名士还,入觐,迁应奉翰林文字,升修撰。

时丞相阿合马为盗击死,世祖亦悟其奸,复相和礼霍孙,更张庶务,构之谋画居多。

历吏部、礼部郎中,审囚河南,多所平反。

改太常少卿,定亲享太庙仪注。

属桑哥为相,俾与平章卜忽木检核燕南钱谷,而督其逋负。

以十一月晦行,期岁终复命。

明年春还,宿卢沟驿,度逾期,祸且不测,谓卜忽木曰:

“设有罪,构当以身任之,不以累公也。

”会桑哥死,乃免。

有旨出铨选江西。

入翰林,为侍讲学士。

世祖崩,构撰谥册。

成宗立,由侍讲为学士,纂修实录,书成,参议中书省事。

时南士有陈利便请搜括田赋者,执政欲从之。

构与平章何荣祖共言其不可,辨之甚力,得不行。

以疾归东平。

久之,起为济南路总管。

诸王从者怙势行州县,民莫敢忤视,构闻诸朝,徙之北境。

学田为牧地所侵者,理而归之。

官贷民粟,岁饥而责偿不已,构请输以明年。

武宗即位,以纂修国史,趣召赴阙,拜翰林学士承旨,未几,以疾卒,年六十三。

构历事三朝,练习台阁典故,凡祖宗谥册册文皆所撰定,朝廷每有大议,必咨访焉。

喜荐引寒士,前后省台、翰苑所辟,无虑数十人,后居清要,皆有名于时。

(选自《元史·王构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亡/构与李槃同被旨至杭取/三馆图籍/太常天章礼器/仪仗归于京师/凡所荐拔/皆时之名士

B.宋亡/构与李槃同被旨/至杭取三馆图籍/太常天章礼器/仪仗归于京师/凡所荐拔/皆时之名士

C.宋亡/构与李槃同被旨/至杭取三馆图籍/太常天章礼器仪仗/归于京师/凡所荐拔皆时之名士

D.宋亡/构与李槃同被旨至杭取/三馆图籍/太常天章礼器仪仗/归于京师/凡所荐拨/皆时之名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人,后来“弱冠”泛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B.太庙,古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庙。

是根据中国古代“敬天法祖”的传统礼制建造的。

C.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农历每月第一天称为“朔”;农历每月十五日可以称为“望”。

D.铨选,选官制度。

吏部主选文武官员。

官员有的由皇帝任命,有的由有关部门补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构富有文才,获得赏识。

他从小聪明,学问渊博,文章雅典,凭文章入仕;他被贾居贞器重,贾居贞让儿子跟他学习;他写的诏书得到皇帝的欢心。

B王构恪尽职守,主动担当。

他为朝廷积极谋划;平反了一些冤案;他和卜忽木去办事,因故可能获罪,他主动要求承担责任,最终被朝廷免职。

C.王构积极议政,不惧权贵。

有人上书主张搜刮民众,他和何荣祖极力反对,予以阻止;有人倚仗权贵作恶,百姓侧目而视,他把此事上报朝廷。

D.王构富有威望,引荐后生。

他是三朝元老,熟悉一些事务,朝廷碰到大事都会向他咨询;他喜欢推荐贫寒之士,所推荐的几十人后来都身居高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明年春还,宿卢沟驿,度逾期,祸且不测,谓卜忽木曰。

(5分)

(2)官贷民粟,岁饥而责偿不已,构请输以明年。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题衡阳泅州寺张抃①

一水悠悠百粤通,片帆无奈信秋风。

几层峡浪寒舂月,尽日江天雨打篷。

漂泊渐摇青草外,乡关谁念雪园②东。

未知今夜依何处,一点渔灯出苇丛。

[注]①张抃,唐朝将领,滑州(今河南滑县东)人。

②雪园,汉朝梁孝王刘武所建。

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市东。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中的“悠悠”一词写出“一水”的多种情态:

悠长、从容不迫地流淌的样子等。

B.“几层峡浪寒舂月”写汹涌的峡浪冲荡着倒映在水中的明月,“舂”字颇具表现力。

C.尾联与“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样,运用点染,用景物来渲染情感。

D.全诗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前四句主要是虚写,后四句主要是实写,拓展了表现空间。

15.全诗用哪几组意象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儒家经典让我们获益匪浅。

《论语·学而》中的“▲,▲”常用来表达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君子应当采取的态度。

(2)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位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两句是“▲,▲”。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句承上概括风景,一句启下引出周瑜,很有力地收束了上阕。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2019年4月,巴黎圣母院起火的消息掀起了一阵波澜。

一场大火来势汹汹,有800多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遭严重损毁。

2018年9月,一场持续整晚的大火使巴西国家博物馆几乎毁于一旦。

这些▲的教训提醒我们,人类历史中的文化古迹有可能会消逝。

文化保护是一场同时间的赛跑,因为随着时间推移,那些▲的文物都不可避免地日渐老化。

保护,意味着老与新的巧妙结合。

(▲),使文化记忆得以传承,这是历史的使命,每一代人▲。

文化保护工作要凝聚社会共识,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形成合力。

有些损毁或许无法避免,但有没有对保护工作▲,结果会大不一样。

如果巴黎圣母院在翻新工程伊始,就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火情有所警惕、建立预案,或许我们今天目睹的结果又会是另一番场面。

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限制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活力注入源源不竭。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沉痛留传责无旁贷全力以赴

B.沉痛流传义不容辞全神贯注

C.沉重流传责无旁贷全神贯注

D.沉重留传义不容辞全力以赴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我们应最大可能地重新激活文物,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

B.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我们应最大可能地重新激活文物

C.在未来与过去的往复行进中,文物应最大可能地被我们重新激活

D.文物应最大可能地被我们重新激活,在未来与过去的往复行进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延缓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

B.文化保护虽然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使文化延续的活力源源不竭。

C.文化保护虽然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文物损毁和延缓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

D.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文物损毁和延缓文物衰老,为文化化延续的活力注入源源不竭。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