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指导.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1542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0.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指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指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指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指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指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指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指导.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指导.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指导.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指导.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指导.docx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指导.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指导.docx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指导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指导

5、我们的营养

【实验名称】:

检验脂肪、淀粉、蛋白质实验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掌握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的鉴定方法。

【实验器材】

烧杯、水、淀粉、玻璃棒、碘酒、滴管;馒头、米饭;白纸、瓜子;镊子、酒精灯、瘦肉。

【实验步骤】

(一)检验淀粉实验

1、把少许淀粉放在烧杯内,加一点水,用玻璃棒搅拌成淀粉状糊。

2、用滴管吸入碘酒,在淀粉糊中滴入2—3滴碘酒,淀粉糊变成了蓝色。

3、把少量米饭放在硬纸板上,用滴管向米饭上滴2—3滴碘酒,观察到米饭变成蓝色。

4、用滴管再向馒头上2—3滴碘酒,观察到馒头变成蓝色。

【实验结论】

米饭、馒头中含有淀粉。

【实验原理】

淀粉遇到碘酒变蓝色。

根据这一特性,可用来检测食物里是否含有淀粉。

(二)检验脂肪实验

把花生、瓜子放在白纸上用力挤压,在白纸上留下了淡黄色、半透明状的油渍。

【实验结论】

花生、瓜子中含有脂肪。

(三)检验蛋白质实验

把瘦肉切成条状,用镊子夹一细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烧,过一会儿闻一闻,会闻到一股像烧鸡毛一样的气味。

【实验结论】

像烧鸡毛一样的气味,是蛋白质被烧的气味。

说明瘦肉含有蛋白质。

【实验说明】区分油渍和水渍

油渍:

发黄、半透明;

水渍:

原纸色、不透明。

【注意事项】

在做脂肪实验前先让学生观察水滴到纸上的特点,以便区分油渍和水渍。

6、食物到哪里去了

【实验名称】:

唾液的消化作用的实验

【实验目的】:

观察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实验材料】:

两支试管、淀粉液、37℃的温水、水槽、滴管、碘酒。

【实验步骤】:

1.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液;其中一支加入少量唾液,并摇匀。

2.将两支试管放入37℃-40℃的温水中。

3.过一会儿,分别往两支试管中滴入2-3滴碘酒。

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加入唾液的试管中没有什么变化,没加入唾液的试管中的淀粉呈现蓝色。

【实验结论】唾液有消化淀粉的作用。

【注意事项】:

1.保持试管的水温在37℃左右,唾液发挥正常的消化作用。

2.加入碘酒后摇匀。

【链接】:

1.由于淀粉具有遇到碘酒变蓝的性质,所以没加唾液的试管中淀粉变蓝。

而加入唾液的淀粉液中的淀粉,被唾液中的酶分解成了麦芽糖,所以没有变蓝。

2.如果时间不够,淀粉没有完全反应,则会显蓝色,但比未加唾液的试管中的淡。

☆7、我们的呼吸

【实验名称】:

人呼出气体成分的实验

【实验目的】:

检验人呼出气体与吸入气体成分是否相同

【实验材料】

水槽、玻璃管、集气瓶、澄清的石灰水、气球、烧杯、火柴等

方法一:

【实验步骤】

1.准备一瓶用排水法收集的人呼出的气体,再将另一集气瓶充满新鲜的空气,分别用玻璃片盖严。

2.分别把两个集气瓶瓶口上的玻璃片移开一条小缝,将燃着的火柴深入瓶内,观察看到的现象。

【实验现象】用排水法收集的人呼出的气体所在集气瓶中的火柴燃烧变弱,并很快熄灭。

方法二:

【实验步骤】

1.用打气筒通过玻璃管向石灰水内充气,观察现象。

2.直接用嘴通过玻璃管向石灰水吹气,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用打气筒通过玻璃管向石灰水内充气,石灰水没有大的变化,直接用嘴通过玻璃管向石灰水内吹气,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

我们吸进的气体是空气,呼出的主要是二氧化碳等气体。

【链接】:

1.由于呼出气体中含氧量比空气中少,所以火柴燃烧变弱。

待瓶内氧气消耗尽,火柴就熄灭了。

2.由于呼出气体中含二氧化碳多,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直接用嘴通过玻璃管向石灰水内吹气,石灰水变浑浊。

【注意事项】:

1.用排水法收集人呼出的气体前,先深吸一口气,呼出一部分后,在往集气瓶里吹气。

2.由于学生实验操作不熟练,排水集气法收集呼出气体用时较多,会影响其他操作的深入进行,可直接用嘴向保鲜袋中吹气来收集呼出的气体,把燃着的火柴分别放入盛有空气和呼出气体的保鲜袋中,观察现象。

8、心脏和血管

【实验名称】:

测心跳

【实验目的】:

自制简易听诊器感知心跳

【实验材料】:

长胶管玻璃漏斗秒表

【实验步骤】:

用漏斗和胶管套在一起就制成了一个简易听诊器。

将漏斗扣在胸前心脏部位,将胶管另一端插在耳内,是否能捉到心脏在跳动?

【实验现象】:

确定听到心脏在跳动

【注意事项】:

漏斗要轻拿轻放,以防损坏。

☆10、声音的产生

【实验名称】声音的产生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实验材料】空纸盒、橡皮筋、小鼓、音叉、一盆水。

【实验步骤】

1.把空纸盒去掉盒盖,把橡皮筋紧绷在盒子上,用手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现象。

2.在鼓面上放少许豆粒,用鼓槌把鼓敲响,观察现象。

3.用槌敲音叉,听到声音后,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现象。

4、用手指肚触及自己声带的位置,比较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区别。

【实验现象】

1.皮筋在振动。

鼓面在振动,豆粒上下跳动。

发声时声带振动。

2.水面有波纹,并有水花溅起。

音叉振动。

【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11、谁能传播声音

【实验名称】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验证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

【实验材料】闹钟、塑料袋、水槽、水。

【实验步骤】

1.把闹钟放在空气中,能否听到声音?

这声音是通过什么物体传入耳朵里的?

2.用手指轻轻挠桌面或者桌腿,然后将耳朵贴在桌面上继续挠,这时能听到声音吗?

这声音是通过什么物体传入耳朵里的?

3.把闹钟用塑料袋扎好,放到水槽中。

将耳朵贴近水槽,你能听到闹钟的声音吗?

【实验现象】

1.能听到声音,声音是通过气体传入耳朵的。

2.能听到声音,声音是通过固体传入耳朵的。

3.能听到声音,声音是通过气体(空气)、液体(水)、固体(水槽)传入耳朵的。

【实验结论】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

【实验原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12、怎样听到声音

【实验名称】鼓膜作用的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实验材料】

纸筒(长约15厘米,直径约3厘米)、橡皮膜、火柴、细线、小镜子。

【实验步骤】

1.把纸筒去掉底当外耳道;在纸筒的一端蒙上一块橡皮膜,绷紧后用橡皮筋固定,当作鼓膜;把一根火柴棍系在细线上,并固定在橡皮膜的中央。

对着镜子在纸筒的另一端发出各种声音,观察火柴棍的现象。

2.将橡皮膜扎破,再对着镜子在纸筒的另一端发出各种声音,观察火柴棍的现象。

【实验现象】

声波通过纸筒传到橡皮膜上,引起振动,橡皮膜带动着火柴棍跳动起来。

【注意事项】橡皮膜破了不能形成振动,不能带着火柴棍跳动。

☆14、水变咸了

【实验名称】溶解的实验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探究,判断不同材料在水中是否溶解。

【实验材料】

3个烧杯、玻璃棒、药匙(或汤匙)、食盐、小苏打、面粉、食用油、粉笔末、洗衣粉、黏土、木屑。

【实验步骤】:

1.先在每个烧杯中分别倒入约2/3的清水。

2.用药匙取适量的小苏打、食盐、面粉、食用油、粉笔末、洗衣粉、黏土、木屑,分别放入烧杯中并用玻璃棒搅拌。

3.静置一会儿,观察溶解的情况。

【实验现象】

小苏打、食盐、洗衣粉能在水中溶解,面粉、食用油、粉笔末、黏土、木屑不能在水中溶解。

【实验结论】有的物体能在水中溶解,有的物体不能在水中溶解。

【注意事项】必须要等物体静置下来以后才能观察。

要注意观察材料在水中的变化。

材料取量要适宜。

在搅拌时,要注意安装顺时针方向,玻璃棒不要碰触到玻璃杯的杯壁。

实验做完后要及时整理仪器,把水倒掉,将烧杯清洗干净。

15、蜡烛的变化

【实验名称】蜡烛的变化实验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物质的变化,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物理变化),一类是会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

【实验器材】

蜡烛、小刀、火柴、干玻璃片、试管夹、蒸发皿、酒精灯、铁架台

【实验步骤】

实验一:

切割、加热蜡烛的实验

1.用小刀将蜡烛切成两半,观察现象。

2.用小刀削下少许蜡烛末。

3.将削下的蜡烛末放在蒸发皿,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

4.用试管夹夹住蒸发皿从铁架台取下,熄灭酒精灯,待蒸发皿冷却后,观察现象。

实验二:

燃烧蜡烛的实验

1.用火柴点燃蜡烛,观察现象。

2.用试管夹夹住干玻璃片,放在火焰上方约1~2cm处,观察现象。

【注意事项】

1.注意点燃酒精灯的方法注意安全,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

2.取蒸发皿、干玻璃片要用试管夹。

【实验结论】

1.切割、加热蜡烛,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加热蜡烛,在温度的影响下,蜡烛由固态变为液态,冷却后,又由液态变为固态,没有新物质产生,所以是物理变化。

2.将蜡烛点燃,在燃烧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点燃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温度在升高,蜡烛融化变成蜡油,属于物理变化;燃烧过程中,生成了水、二氧化碳、炭黑等,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实验原理】

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大类:

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如切割蜡烛、蜡烛受热熔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常常可以从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发光发热等现象表现出来,如蜡烛的燃烧。

16、食盐和水泥

【实验名称】食盐和水泥变化的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究食盐和水泥的变化,认识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实验器材】

烧杯、玻璃棒、食盐、火柴、坩埚、勺子、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水泥,干水泥块。

【实验步骤】

1.向一个烧杯中倒入水,用勺子取些许食盐放入水中,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2.把食盐水倒入坩埚,放在铁架台上,点燃酒精灯,给食盐水加热,观察现象。

3、水泥倒入盘中,往盘中的水泥加水,观察水泥的变化。

4、将水泥块放入坩埚中,点燃酒精灯,给水泥块加热,观察现象。

【注意事项】

1.烧杯中倒入水要适量,不可太多,注意放入食盐的量,既要多放,又要保证能够完全溶解。

2.加热坩埚注意安全,实验完毕待坩埚冷却后,再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结论】

1.将食盐放入水中,食盐看不到了,食盐在水中可以溶解。

2.通过给食盐水加热,可以使溶解的食盐恢复原状。

3.往盘中的水泥加水,住了一会儿,水泥凝固了。

4.点燃酒精灯,给水泥块加热,水泥块没有变化,同时如果将干水泥块粉碎后加水,也不能重新凝固。

【实验原理】

食盐在水中可以溶解;通过给食盐水加热,可以使溶解的食盐重新析出,恢复原状。

这个过程说明了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而水泥这种物质发生变化后不能恢复原状,属于不可逆变化。

17、铁生锈

【实验名称】铁生锈的条件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铁生锈的条件。

【实验器材】

铁钉、砂纸、试管、试管塞、试管架、纯净水、食盐、干燥剂、蜡烛、油、醋、肥皂屑、吹风机。

【实验步骤】

实验一:

铁生锈的条件

(一)

1.将4支试管分别编号A、B、C、D备用;用砂纸打磨好4枚铁钉备用。

2.①用吹风机将A试管内吹干后迅速放入一枚用砂纸打磨后的铁钉,并立即用试管塞将试管塞住。

用融化后的蜡封住试管口的缝隙,使其与外部空气隔绝。

②在B试管内装入煮沸后的水,使水将铁钉完全浸没。

再用试管塞将试管塞住。

用融化后的蜡封住试管口的缝隙,使其与外部空气隔绝。

③在C试管内装入少量纯净水,使铁钉一部分在水里,一部分裸露在空气中。

不封口,使铁钉与外部空气接触。

④在D瓶中加入少量的纯净水并加入少量食盐溶解,使铁钉一部分在盐水里,一部分裸露在空气中。

不封口,使铁钉与外部空气接触。

3.将4支试管放在试管架观察一周(每天观察一次),做好记录。

实验一现象及结论:

A、B试管中铁钉不生锈,说明只有水或者只有氧气,铁都不生锈;C试管中既有水也有氧气,但没有盐,而铁生锈,说明铁生锈的必要条件只是水和氧气;对比D试管,其铁生锈的速度比C试管要快,说明盐在铁生锈的过程中起到加速生锈的作用。

因此我们得到如下结论:

①铁生锈的必要条件是氧气、水同时存在;②在有盐的情况下,铁生锈的程度会加深、速度会加快。

实验二:

铁生锈的条件

(二)

1.将5支试管分别编号A、B、C、D、E备用;用砂纸打磨好5枚铁钉备用。

2.①将食盐倒入A试管中,加水搅拌,形成盐水,将铁钉一部分放在盐水里,一部分裸露在空气中。

不封口,使铁钉与外部空气接触。

②将肥皂屑放入B试管中,加水搅拌,形成肥皂水,将铁钉一部分放在肥皂水,一部分裸露在空气中。

不封口,使铁钉与外部空气接触。

③在C试管内装入少量醋,使铁钉一部分在醋里,一部分裸露在空气中。

不封口,使铁钉与外部空气接触。

④在D试管内装入少量纯净水,使铁钉一部分在水里,一部分裸露在空气中。

不封口,使铁钉与外部空气接触。

⑤在E试管内装入少量油,使铁钉一部分在油里,一部分裸露在空气中。

不封口,使铁钉与外部空气接触。

3.将5支试管放在试管架观察一周(每天观察一次),做好记录。

实验二现象及结论:

A、B、C、D试管中铁钉都生锈,但A、B、C试管中的铁钉要比D试管中的铁钉生锈严重,说明盐、碱、酸能促进铁生锈;E试管中铁钉不生锈,说明油可以防止铁生锈。

因此我们得到如下结论:

①盐、碱、酸能够促进铁生锈;②油可以防止铁生锈。

【实验结论】

1.铁生锈的必要条件是氧气、水同时存在。

2.盐、碱、酸能够促进铁生锈。

3.涂抹油等保护层,可以防止铁生锈。

【实验原理】

水、空气中的氧气可以让铁生锈,这是铁生锈的必要条件,破坏二者中的任一条件,都可以阻止铁生锈。

19、距离和时间

【实验名称】测量物体运动的实验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让学生能够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标或图形来表示距离和时间的关系。

【实验器材】玩具车、秒表、米尺。

【实验步骤】

1.定好起点,用米尺测量出5米、10米距离,做好标记。

2.测量并记录玩具车行驶5米、10米所用的时间。

3.测量出玩具车行驶5秒钟、10秒钟所行驶的距离。

【注意事项】

1.测量时要沿直线。

2.测量时,以车头到车头为测量距离,或者以车尾到车尾为测量距离。

【实验结论】

1.玩具车速度一定,行驶的距离越长,所用的时间就越长。

2.玩具车速度一定,行驶的时间越长,所行驶的距离就越长。

【实验原理】

速度一定,距离与时间成正比。

☆20、斜面

【实验名称】斜面的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认识到斜面的作用以及省力规律。

【实验材料】

测力计、长方形木板、小木块若干(或用铁架台)、小车。

【实验步骤】

1.用测力计竖直提小车,记录读数。

2.在长木板的一端垫一块木块搭斜面,在斜面上用测力计向上拉小车,使其均匀运动,记录读数。

3.在长木板的一端垫同样高的二、三、四块木板(或用铁架台调节),在斜面上用测力计拉小车,使其匀速运动,记录读数。

4.对比分析所得数据。

【实验结论】

竖直提小车用的力最大。

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斜面坡度越小,用的力越小;坡度越大,用的力越大。

☆21、杠杆

【实验名称】杠杆用力规律的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杠杆的用力规律

【实验材料】杠杆尺、钩码、铁架台。

【实验步骤】

1.把杠杆尺挂在铁架台上,调节两边的螺母,使杠杆尺平衡。

2.在杠杆尺的左右两边10厘米处各挂一个钩码。

3.在杠杆尺的左边10厘米处挂两个钩码,右边5厘米处挂四个钩码。

4.在杠杆尺的左边10厘米处挂两个钩码,右边20厘米处挂一个钩码。

5.自由组合钩码数量与到支点的距离,使杠杆尺平衡。

6.比较左右两边钩码的数量和钩码离杠杆尺中心的距离。

【实验现象】杠杆尺平衡

【实验结论】

到杠杆尺中心的距离越大,用的力就越小,到杠杆尺中心的距离越小,用的力越大。

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省力。

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费力。

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等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不省力也不费力。

【实验原理】L1(动力臂)×F1动力=L2阻力臂×F2阻力。

☆22、滑轮

【实验名称】滑轮作用的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实验材料】

铁架台、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细绳、钩码、测力计。

【实验步骤】

1.用测力计测出竖直提两个钩码用的力。

2.把定滑轮固定在铁架台上,挂上两个钩码,用测力计向下拉动,记录用力的大小。

3.把绳子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另一端绕过动滑轮,挂上两个钩码,用测力计向上拉动,记录力的大小。

4.在滑轮组上挂两个钩码,用测力计拉动,记录力的大小。

5.把2、3、4的数据与1的数据做比较。

【实验结论】

使用定滑轮时,不省力,只是改变了用力的方向;

使用动滑轮时,省力,但不改变用力方向;

使用滑轮组时,既省力又改变了用力方向。

【注意事项】

使用测力计向下拉动测力时,注意指针归零。

23、齿轮

【实验名称】齿轮传动的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齿轮的作用

【实验材料】齿轮(大中小各一个),支架。

【实验步骤】

1.把三个带轴的齿轮固定在支架上,并让齿轮相互啮合。

2.用手拨动一个齿轮,观察三个齿轮转动的方向、速度。

【实验现象】

当转动其中一个齿轮时,会发现:

1.相互啮合的两个齿轮之间的转动方向是相反的。

2.大小齿轮转动的速度也不一样。

3.一个齿轮动,可带动和它啮合的其他齿轮转动。

【实验结论】

齿轮的作用是:

传递动力,改变转动的速度,改变转动的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