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与脱贫措施研究.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91683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与脱贫措施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与脱贫措施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与脱贫措施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与脱贫措施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与脱贫措施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与脱贫措施研究.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与脱贫措施研究.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与脱贫措施研究.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与脱贫措施研究.doc

《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与脱贫措施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与脱贫措施研究.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与脱贫措施研究.doc

目录

一、城市贫困人口现状……………………………………………1

二、城市人口贫困的原因…………………………………………2

(一)失业问题……………………………………………………2

(二)收入水平的高低不一…………………………………………3

三、解决贫困问题的方案……………………………………………4

(一)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社会福利制度……………4

(二)积极的就业脱贫的根本措施是“就业保障”…………………5

1、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实现就业…………………………………5

2、做好做好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5

3、组织和帮助贫困人口从事社区居民服务…………………6

4、帮助贫困人口自谋职业和创业………………………………6

5、政府直接创造就业岗位………………………………………6

参考文献………………………………………………………………8

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与脱贫措施研究

【内容摘要】贫困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消除贫困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贫困问题显得越来越严重,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使社会群体、利益格局和分配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人民群众生活在总体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收入差距也在拉大,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同时也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城市贫困人口。

本文讲述关于这一群体对其所处的困境进行分析,找出解决这一困境的方法。

【关键词】贫困贫困人口措施研究

贫困是指缺乏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绝对贫困。

贫困的定义是:

贫困是指人们在寿命、健康、居住、知识、参与、个人安全和环境等方面的基本条件得不到满足,而限制了人的选择,即人文贫困。

贫困可以是国民普遍幸福条件下部分人生活改善相对滞后——相对贫困。

人们常常以货币单位对贫困进行区分,城市贫困人口一般指人均收入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人口。

据民政部的统计,截至2003年3月31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2140.3万人。

一、城市贫困人口现状

中国的城市贫困人口究竟有多大?

迄今为止,由于没有国家权威部门制定城市贫困标准,也没有开展专项的贫困状况调查,因此只能依据专家学者的估算。

国际上每人每日支出不足一美元为贫困人口的标准,据民政部公布的统计数字,截至2007年3月31日,全国城市贫困人口有2242.7万人(1038万户),平均保障标准为173.9元/人月,人均补差92元/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偏低。

在《中国全面小康发展报告(2006)》,目前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约2600万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下约有2200多万人,两者合计有4800多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大约为3.7%。

如果根据国际上每人每日支出不足一美元即为贫困人口的标准,按照世界银行最近的估计,目前中国超过1亿人还处在国际贫困线以下,相当于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他们收入低,入不敷出;营养水平较低;穿戴和日用品简陋;住房条件差,有的甚至无力支付电费,晚上不敢开灯。

困难职工反映最怕的是过“三关”,即生病关,子女辍学关和年节关。

这些贫困人口是中国今后要建设小康社会,达到总体小康水平的最关键的人群。

二、造成城市人口贫困的原因

造成贫困人口的原因是他们获取收入能力受到剥夺以及机会的丧失;低收入是导致贫困人口获取收入能力丧失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全部因素,疾病、人力资本不足、社会保障系统的软弱无力、社会歧视等都是造成人们收入能力丧失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由此可见,导致城市贫困的因素并不是单一的,它是由一系列的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

因此贫困的原因不能局限于单一因素的作用,而应力求使分析全面、综合。

(一)失业问题

城市贫困的产生是多样化的,失业是其中之一。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早已结束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全民就业时代,竞争上岗成了就业的新时代,然而有上岗必定有下岗。

在最近十几年来,失业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就业形势也变得越来越严峻,成为各级政府不得挖空心思来着重解决的一个难题。

因为这个问题处理得不好,必然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反过来制约我国社会的向前发展。

据人保部统计,2008年中国城镇失业登记率为4.2%,2009年为4.3%,由于就业问题的矛盾日益突出,许多失业或下岗人员都不是及时就业。

一方面,失业或下岗导致他们的家庭收入都不是明显下降,另一方面,失业或下岗人员的大量存在很容易滋生城市贫困的人群。

(二)收入水平的高低不一

随着高速的经济发展,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由于国家人口众多,以及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种种问题,大多数城镇居民的生活仍然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从收入分布的情况来看,收入很高和收入很低的人群在城市人口中都是少数,大多数人的收入介入二者之间,属于中等水平。

社会上中等收入的群体所占比重越大,社会的稳定程度越高。

这是我国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基础。

随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化,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局面初步形成。

特别是近些年来,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报酬,使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开,加之一些垄断行业不合理分配造成的高收入和一些人或多或少的“灰色收入”,出现了一定数量的高收入人群。

与此同时,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城市中一些弱势群体的生活却没有改善或改善很少,从而处于相对贫困状态。

一些城市由于主导产业为煤炭、森工、有色金属等弱势产业,加之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国有经济成分比重过大,又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形成了低收入人口相对集中的贫困区。

这部分人不仅是收入很低,而且生活的安全感比过去大为降低,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衡,其中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技能单一的人对前途缺乏信心。

进入九十年代后,贫富差距逐渐拉大,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1997年20%的最高收入户的人均收入是20%最低收入户的3.1倍,1998年扩大到3.3倍;1997年城镇居民10%的最高收入户的人均收入是10%最低收入户的4.2倍,1998年扩大到4.4倍。

贫富差距的另一个侧面是地区差别,东部和西部的经济地区差距越来越大,容易导致地区歧视的产生,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导致人们“相对贫困”感的增强,对社会心理造成很大冲击,也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一个极重要的不安定因素。

同时,由于中国城镇人口与单位制的结合相当紧密,个人完全依附在单位之中,因而使单位(企业)经营状况对退休人员的收入产生最直接的影响。

九十年代以来,为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开始推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新的养老保险方案,近年来,政府更是将“社会化管理”作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点来抓,但是由于一些企业确实处于很糟糕的经营状况,无力支付,同时近年来下岗人数激增,所以养老保险的问题迄今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应当指出,在城市贫困人口中,大多属于相对贫困状态,真正处于赤贫状态的人为数较少。

三、解决贫困问题的方案

(一)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社会福利制度

第一,应加大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构成的三条保障线的扶持力度,继续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2002国家财政将社会保障性支出提高到860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28%;为解决城市低收入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国务院对这部分人口的补助,在2001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46亿元。

此外,企业养老金补贴支出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补贴支出达512亿元。

第二,应逐步调整现有社会福利政策,在住房补贴、退休金、医疗保险、义务教育等方面向低收入者倾斜,通过社会保障的再分配,起到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

第三,要建立和健全覆盖全社会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各种经济类型的劳动者覆盖在安全网内,这不仅能增强劳动者的安全感,也有利于劳动者的合理流动。

2009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1141.8万户,2347.7万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2290.6,万户,4759.3万人,2009年,社会直接捐助方面,社会捐赠款数40.7亿元,捐赠衣被总数15535.8万件。

社会间接捐助方面,其他部门转入的社会捐赠款数为2.8亿元,其他部门转入的捐赠衣被总数为2140万件,其他部门转入的其他捐赠物资价值1982.5万元。

第四,要加快社会保障的立法进程,尽快出台有关社会保险的法律法规,明确国家、企业和职工的权利和义务,使社会保障制度有法可依。

尽快制定《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和《社会福利法》等法律,使解决城市贫民问题最终走上法治的轨道。

(二)解决贫困的根本措施是“就业保障”

1、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实现就业

政府应把职业培训作为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措施,加大对职业培训的资金投入,免费对贫困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

通过充分利用现有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对市场需求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和传递,指导培训机构有的放矢开展对贫困劳动者的职业培训,从根本上提高职业培训的实际效果。

尤其要加强对贫困劳动者中有创业意识者的“创业培训”,他们的创业可为其他贫困人口创造再就业机会。

要帮助贫困劳动者进一步树立创业意识和竞争意识,掌握创业所必备的工商、税务、金融、劳动和企业经营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了解国家对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开办企业的优惠政策,增强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决策能力。

2、做好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

将职业介绍信息网络连接到街道和居委会,为贫困人口提供更为便捷、免费的职业介绍服务。

建立一支责任心和业务能力强的职业指导员队伍,加强对贫困劳动力的职业指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提高适应市场就业的能力,尽快实现就业。

大力推行“就业服务承诺制”,对经过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合格、身体适合、不挑不拣的贫困人员,保证其迅速上岗。

3、组织和帮助贫困人口从事社区居民服务。

 社区服务业比较适合贫困人口这一特殊群体的再就业。

它具有就业空间大、投资少、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较低、女性占有优势和居民愿意本地人提供服务的特点。

目前,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就业准入问题。

要继续推广劳动保障部门已经进行的“非正规劳动组织”的方式,让更多的贫困人口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就业,减少就业准人的成本”;二是解决居民的信任问题。

要以劳动就业服务企业,或者通过社区组织贫困劳动力从事社区服务业的方式,提高居民对从业人员的信任程度。

4、帮助贫困人口自谋职业和创业

政府要简化工商注册手续,并帮助贫困人口中的创业者进行工商注册。

要通过建立社区再就业中心、自立市场、再就业基地、社区生产自救劳动组织、街道家政服务部等形式,帮助贫困劳动力解决创业场地和组织问题。

建立小企业融资支持体系,提供小额贷款。

实践证明,在城镇实施小额信贷,有利于贫困户脱贫。

要利用政府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中支持小企业发展的政策进行政策性融资。

要建立信用担保体系,建立健全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公司和协会,形成相对完善的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挥其信用担保功能。

5、政府直接创造就业岗位

在整体缺少就业岗位,以及其它政策措施对解决贫困人口的就业作用有限的情况下,由政府出面直接创造就业机会不失为一项有效的措施。

由政府直接创造就业机会安置贫困人口的办法,其成本大大小于给予贫困人口一年的最低生活保障,而且操作性很强。

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下岗职工的人数不断增加,贫困问题成为中国以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有力的解决,相当一部分的城市居民由于长期处于相对贫困的境地,不平衡心理产生,再加上整个社会对于贫困的歧视性看法,久而久之就会对社会产生仇视心理,从根本上不利于社会的稳定,而稳定是一切得以发展所必需的前提条件。

只要每个人都将贫困作为整个社会应付的责任,而不是由于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群自身的原因,那么贫困问题的解决就会进入到一个良好的阶段,事实上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贫困问题才能真正解决。

参考文献

1、王朝明.中国转型期城镇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研究.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李彦昌.城镇贫困与社会救助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郑功成.社会保障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谢文惠.城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吴碧英.城镇贫困:

成因、现状与救助.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