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环境工程概论》复习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1725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学期《环境工程概论》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上学期《环境工程概论》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上学期《环境工程概论》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上学期《环境工程概论》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上学期《环境工程概论》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上学期《环境工程概论》复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上学期《环境工程概论》复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上学期《环境工程概论》复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上学期《环境工程概论》复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上学期《环境工程概论》复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上学期《环境工程概论》复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上学期《环境工程概论》复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上学期《环境工程概论》复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上学期《环境工程概论》复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学期《环境工程概论》复习题.docx

《上学期《环境工程概论》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学期《环境工程概论》复习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学期《环境工程概论》复习题.docx

上学期《环境工程概论》复习题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环境

环境定义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所必须和相关的外部条件的综合体。

其中心实物是人类。

包括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三个部分。

2.人类生存的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自然环境:

是指围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

水、大气、生物、土壤、岩石和太阳辐射等要素。

人工环境:

是指由人类的各种活动所形成的各种环境各种要素的综合体。

3.环境问题定义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要素引起环境质量变化,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对环境的价值认识不足,缺乏妥善的经济发展规划和环境规划。

环境问题的实质:

是由于盲目发展,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而造成的环境质量恶化和资源浪费,甚至枯竭和破坏。

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

(1)向自然环境任意排放废弃物;

(2)不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破坏环境。

环境问题的危害:

(1)危及生物的生存;

(2)制约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4.国际上著名的由环境污染引起的八大公害事件

(1)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2)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3)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4)英国伦敦烟雾事件;(5)日本水俣病事件;(6)日本骨痛病事件;(7)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8)日本米糠油事件。

6.1962年美国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一书标志着环境科学的诞生

7.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政策中的三同时:

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8.环境污染中“三废”是指废气,废水,废渣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

8.地球化学性疾病

概念:

由于地壳表面各种化学元素分布不均,造成某一地区的水和土壤中某种元素过多或不足,再通过食物和饮水作用于人体而引起的疾病。

我国最典型的地球化学性疾病有地方性甲状腺肿、克山病、地方性氟中毒等。

9.环境污染物

概念:

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排入大气、水和土壤中,引起环境污染或导致环境破坏的物质称环境污染物。

有些环境污染物会对人产生三致作用,即致癌、致畸、致突变。

按环境污染物的来源,环境污染物可分为:

生产性污染物,生活性污染物,放射性污染物,交通、通讯工具污染物,其它污染物。

10.环境污染影响人类健康的特点

影响范围广;作用时间长;作用途径多样;污染物浓度变化大,作用复杂。

11.公害病

概念:

因环境污染而引起的地区性疾病。

特征:

(1)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引起的疾患

(2)有害健康的环境污染因素复杂

(3)一般为长期陆续发病

(4)属于新病种

第四章环境污染防治技术

17.水资源

狭义定义:

指参与自然界循环,通过陆地间的水分交换,陆地上逐年可得到更新的淡水资源

地球上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0.3%。

18.中国水资源的特点

(1)数量上:

“总量不少,人均和耕地亩均少”

(2)空间分布上:

“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

(3)时间分配上:

“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各年之间变率大”

19.水资源危机

概念:

可利用水或供水出现不能满足维持正常生活、生产以及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需求状况。

分类:

缺水型水资源危机、污染型水资源危机。

20.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

(1)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2)用水浪费,加剧水资源短缺;

(3)水环境质量恶化趋势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4)盲目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下沉;

(5)河湖容量减少,环境功能下降;

(6)水资源管理效率低下。

21.水体污染

概念:

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含量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破坏了水体原有的用途,并达到影响人类正常生产、生活及影响生态平衡的现象。

水体污染的原因:

自然原因、人为原因。

22.水体富营养化

概念:

是指氮、磷等无机营养物大量进入湖泊、海湾等相对封闭、水流缓慢的水体,引起藻类和其它水生植物大量繁殖,水体溶解氧下降,水体恶化,其它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中的称“水华”,海水中的称“赤潮”。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1)影响供水;

(2)影响休闲渔业;(3)影响水产养殖

23.水体污染源

定义:

指造成水体污染的污染物的发生源,通常是指向水体排入污染物或对水体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根据污染物来源,水体污染源可分为:

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人为污染源按人类活动可分:

工业、农业、生活、交通等污染源。

24.水体主要污染物

固体污染物;需氧污染物;植物营养性污染物;酸碱污染物及一般无机盐类;有毒污染物;生物污染物;油类污染物。

25.水质

定义:

水质,即水的品质,是指水与其中所含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综合特性。

水质指标是表示水中杂质的种类、成分和数量,是判断水质的具体衡量标准。

水质指标分类:

第一类物理性水质指标

第二类化学性水质指标

第三类生物性水质指标

常用水质指标:

pH值;总固体(TS);悬浮固体(SS);溶解固体(DS);生化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总有机炭(TOC);总需氧量(TOD);溶解氧(DO)。

26.《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

将地表水的水质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泅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27.水体自净

概念:

水体能在其环境容量的范围以内,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作用,使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向下游流动的过程中自然降低,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这个过程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

28.水污染防治的基本途径:

实行“防、治、管”相结合。

“防”是指对污染源的控制;

“治”是废水的各种治理措施;

“管”是指对污染源,水体及处理设施的管理。

29.废水处理方法的分类

按照废水处理的作用原理可分为:

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生物法。

物理法:

沉淀法、过滤法、离心分离法、气浮法、蒸发结晶法、反渗透法等。

化学法:

混凝法、中和法、氧化还原法、电化学法等。

物理化学法:

吸附法、离子交换法、膜分离法、汽提法、萃取法、吹脱法等。

生物法:

厌氧生物法、好氧生物法。

30.废水处理

废水处理的基本任务是采用各种方法将废水中的污染物分离出来,或将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从而使废水得到净化。

按照废水处理程度,废水处理划分:

一级处理(预处理)

二级处理(生物处理)

三级处理(深度处理)

一级处理主要任务:

从废水中去除漂浮物和部分悬浮物,调节废水pH值,减轻废水的腐化程度和后续处理的工艺负荷。

二级处理主要任务:

一级处理后,再大幅度地去除污水中呈胶体和溶解状态的有机污染物。

三级处理主要任务:

进一步除去二级处理未能除去的污染物,处理后的废水可达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标准。

31.中水

“中水”-城市的第二水源:

指污水经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如厕所冲洗、园林农田灌溉、道路保洁、洗车等。

32.废水处理生物法

生物法定义:

利用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这一功能,并强化这一过程,去除废水中胶体和溶解性有机物的方法。

可分为:

好氧生物处理法;厌氧生物处理法

好氧生物处理法指有分子氧存在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降解有机物为无机物,使其稳定、无害化的处理方法。

厌氧生物处理法在断绝与空气接触的条件下,依赖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氧菌的生物化学作用,对有机物进行生物降解的过程,称为厌氧生物处理法或厌氧消化法。

34.生物法除磷脱氮

除磷原理:

聚磷细菌在厌氧时能释放磷酸盐(PO43-)于体外,在好氧时能大量吸收磷酸盐合成自身核酸和ATP。

所以可创造厌氧、缺氧和好氧环境,让聚磷菌先在含磷污、废水中厌氧放磷,然后在好氧条件下充分地过量吸磷,尔后通过排泥从污水中除去部分磷,可以达到减少污水中磷含量地目的。

脱氮原理:

首先利用设施内的好氧段,由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硝化作用,将NH3转化为NO3--N。

再利用缺氧段经反硝化将NO3--N反硝化还原为氮气N2,溢出水面释放到大气,N2参与自然界物质循环。

35.大气结构

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变化,大气层可分为: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电离层,暖层),散逸层。

36.大气污染概念

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的对流层,显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37.大气污染的类型

按照污染范围:

局部地区;区域性;广域性;全球性。

按照污染物的化学性质及存在的大气环境状况:

还原型(煤炭型)污染;氧化型(汽车尾气型)污染

38.大气污染源

按污染物发生类型分:

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交通污染源。

按污染物的排放形式分:

点源、线源、面源。

39.主要大气污染物

(1)依照污染物存在的形态分为:

颗粒污染物(气溶胶污染物)、气态污染物。

(2)依照与污染源的关系分为:

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

40.颗粒污染物

颗粒污染物(包括进入大气的固体或液体粒子),按其物理性质,可以分为:

粉尘粒径1-200µm

烟粒径<1µm

雾粒径1-100µm

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根据粉尘颗粒的大小,将颗粒污染物分为:

总悬浮颗粒物(TSP):

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μm的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PM10):

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μm的颗粒物。

41.气态污染物

主要气态污染物:

(1)含硫化合物SO2、SO3和H2S等

(2)含氮化合物NO、NO2、NH3等

(3)碳氧化合物CO和CO2

(4)碳氢化合物有机废气

(5)卤素化合物含氯和含氟化合物,如HCl、HF、SiF4、氟里昂等

42.一次污染物与二次污染物

污染源直接排入大气未发生性质改变的污染物称为一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之间或一次污染物和大气原有组分发生化学反应及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光学反应生成的新的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

常见的有碳氢化合物(HC)、一氧化碳(CO)、氮氧化合物(NOx)、硫氧化合物(SOx)和微粒物质。

二次污染物:

常见的有臭氧、过氧化乙酰硝酸酯(PAN)、硫酸和硫酸盐气溶胶、硝酸和硝酸盐气溶胶,及一些活性中间产物,如过氧化氢基(.HO2)、氢氧基(.OH)、过氧化氮基(.NO3)和氧原子等。

43.酸雨

概念:

指pH值小于5.6的天然降水(湿沉降)和干沉降(雪、冻雨等)。

形成原因:

排放大量的SOX和NOX形成的H2SO4和HNO3,包括自然排放和人为排放。

人为排放为主。

酸雨的危害:

(1)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2)导致土壤酸化

(3)腐蚀建筑物及名胜古迹

44.温室效应

太阳发出的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使地表温度上升,发出长波辐射,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对短波吸收很弱,而对长波辐射吸收很强。

因此地表从太阳辐射获得的热量相对多,而散失到大气层以外的热量相对少,地球表面的温度得以维持,这就是大气的温室效应。

具有温室效应气体:

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

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

温室气体对全球温室效应的作用:

CO2——55%;CFCs——24%;CH4——15%;N2O——6%

45.一个地区的大气污染程度与下列因素有关:

(1)源参数;

(2)气象条件;(3)下垫面状况

影响大气污染扩散的气象因素:

1)风与湍流;2)温度层结。

影响大气污染扩散的地理因素:

1)地形和地物;2)局地气流。

常见的局地气流有:

山谷风、海陆风和城市热岛效应等。

46.城市热岛效应

由于城市近地温度较乡村的气温高,所以引起了城市—乡村局地的气流循环的现象称为城市热岛效应。

成因:

1)城市人口密集、工业集中,使得能耗水平高;

2)城市的覆盖物(如建筑、水泥路面等)热容量大,夜间放热缓慢,使低层空气冷却变缓;

3)城市上空笼罩着一层烟雾和二氧化碳,使地面有效辐射减弱。

47.气态污染物治理技术

依据气态污染物的化学和物理性质,采用不同的治理:

1)燃烧法;2)吸收法;3)吸附法;4)冷凝法;5)催化转化法。

已应用的脱除SO2的方法有:

燃烧前脱硫、燃烧过程中固硫、燃烧后烟气脱硫。

NOx废气治理的方法有:

吸收法;吸附法;催化还原法等

汽车尾气的控制方法:

改良燃料;机内净化;机外净化。

48.固体废物

概念:

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它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它主要包括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固体废物、城市生活垃圾和废水处理污泥等。

固体废物的特点:

①时间:

暂时无法加以利用,今天的废物势必成为明日的资源

②空间:

放错地点的原料

49.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危害

1)污染土壤:

侵占土地;毒化土壤

2)污染水体:

淤塞水域;破坏水体

3)污染大气

4)影响环境卫生,传播疾病

5)浪费资源

50.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三化”原则:

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51.固体废物处理、处置

处理概念:

是指将固体废物转变成适于运输、利用、贮存或最终处置的过程。

处理方法:

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生物处理、热处理、固化处理。

处置概念:

是指最终处置,是固体废物污染控制的末端环节。

处置方法:

海上:

深海投弃和海上焚烧

陆地上:

土地填埋、土地耕作、工程库、深井灌注、贮留池贮存等。

52.噪声

概念:

即人类不需要或对人类有害的声音。

噪声按环境可分为:

工厂生产噪声、交通噪声、施工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等。

53.环境噪声

概念:

指在工厂生产、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和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环境噪声污染的概念:

指所有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

环境噪声污染的特点:

1)是一种感觉公害;

2)噪声具有影响的局限性;

3)噪声源的分散性;

4)噪声具有暂时性。

环境噪声污染的危害:

1)听力损伤;

2)干扰睡眠,影响睡眠质量和数量;

3)对交谈、工作、思考的干扰;

4)对心理影响,如烦恼、激动、易怒、甚至失去理智。

54.噪声的物理量

噪声强弱的客观量度可用声压,声强,声功率等物理量来表示。

人耳的声压范围:

听阈:

2*10-5Pa;痛阈:

20Pa。

对应的声压级为:

听阈声压级:

0dB;痛阈声压级:

120dB。

55.噪声的控制技术

噪声传播的三要素:

声源、传播途径、接收者。

噪声控制技术:

声源控制技术,控制噪声的传播途径,个人的噪声防护。

56.除“三废”和噪声以外的其它环境污染有:

电磁辐射污染,放射性污染,热污染,光污染,振动污染等

第五章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

57、清洁生产是一种创新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运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提高生态效率,并减少对人类及环境的风险。

58、清洁生产涵盖很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清洁的能源

采用各种方法对常规的能源如煤采取清洁利用的方法,如城市煤气化供气等;对沼气等再生能源的利用;新能源的开发以及各种节能技术的开发利用。

(2)清洁的生产过程

尽量少用和不用有毒有害的原料;采用无毒、无害的中间产品;选用少废、无废工艺和高效设备;尽量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险性因素,如高温、高压、低温、低压、易燃、易爆、强噪声、强振动等;采用可靠和简单的生产操作和控制方法;对物料进行内部循环利用;完善生产管理,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3)清洁的产品

产品设计应考虑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少用昂贵和稀缺的原料;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以及使用后不含危害人体健康和破坏生态环境的因素;产品的包装合理;产品使用后易于回收、重复使用和再生;使用寿命和使用功能合理。

59.循环经济的建立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原则,在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描述为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1)减量化原则

要求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和能量流量,即用较少的原料和能量投入满足既定的生产或消费需求,从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因而也称之为减物质化。

(2)再利用原则

要求产品和包装能够以初始的形式尽可能多次及尽可能以多种方式被使用,目的是延长产品和包装的使用寿命,避免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

(3)再循环原则

要求对完成使用功能后的物品,尽可能多地再利用或资源化,制成使用资源、能源较少的新产品而再次进入市场或生产过程,从而减少垃圾的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