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1765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3.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揭阳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广东省揭阳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广东省揭阳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广东省揭阳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广东省揭阳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广东省揭阳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广东省揭阳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广东省揭阳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广东省揭阳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广东省揭阳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广东省揭阳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广东省揭阳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广东省揭阳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广东省揭阳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广东省揭阳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广东省揭阳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广东省揭阳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广东省揭阳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广东省揭阳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揭阳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

《广东省揭阳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揭阳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揭阳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

广东省揭阳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揭阳市2019年高中毕业班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

本试卷共10页,满分为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或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张岱年先生主编了《中华的智慧》一书,“智慧”一词,是张岱年先生对应于西方哲学的原义“爱智”而提出的,体现出自觉的对话意识和民族意识。

他说:

“西方哲学所取得的成果可谓之‘西方的智慧’。

中国古代哲人志在‘问道’,‘道’即真理,亦是最高的智慧。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历代哲学家所提出的创造性见解,亦可谓之‘中华的智慧’。

”张岱年先生将“道”具体概括为“人生之道”“自然之道”“致知之道”,涉及宇宙观、伦理观、方法论等内容。

若想真正触及中华智慧,个案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毫无疑问,精当的个案研究是这本书的特点,区别于大而化之地讨论中国文化的数以千计的著作。

比如在讨论老子时就阐释了“道为万物之索”“道法自然”“柔弱胜刚强”等问题,立论相当准确地概括了老子思想中尚柔、尚自然、反造物主的精神特质。

“如果说孔子仅对鬼神、上帝有所怀疑的话,那么老子的‘道’则彻底推倒了上帝的宝座,开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神论传统。

”这个论断是有理据的。

在老子的“道”出现之前,上帝有着无上的荣光,它派生出的文化也充斥着权力与等级关系,老子独特的“道”论正是时代的产物,他将人类从上帝的威权统治下解放出来。

老子的有些著作中摆脱了神灵崇拜,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与意志,而他所肯定的价值和意志毫无上帝的影子,他彻底地与威权决裂。

关于儒、道之区别,作者说:

“道家思想是在儒家道德伦理体系之上增加一个自然而然的价值取向,并非简单否定儒家伦理。

儒家希望通过每个人,特别是君王的个人道德修养达到天下太平、万民幸福;老子希望社会的治理者约束强制的手段,追求实现自然而然的理想秩序。

”这样通透中肯的见解在书中比比皆是。

张岱年先生坚持以唯物史观指导文化研究。

他主张综合中西文化之长,创造新型的中国文化。

他一生致力于正确理解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以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张先生没有将中国文化当作西方文化的注脚,也没有将中国文化当作人类文化中的异类,而是努力将中国文化融入人类文明的历史洪流之中。

他在这本书的《序言》中说:

“中国哲人,在一定意义上,富于探索精神……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彼此立说不同,但都肯定‘穷理’的必要,都肯定世界是有理的,学问在于认识此理,生活在于体现此理。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哲学可以说富于理性精神。

但是,这种‘穷理’的传统却没有和重视实证的态度结合起来,以致没有孕育出近代实证科学。

”此种高屋建瓴的中国文化观,成为这本书重要的纲领与血脉。

这本书一方面寻绎着“理性精神”,另一方面又试图以历史唯物论的理论视野观照先秦诸子、魏晋玄学与宋明理学家们,超越他们的旧哲学。

他在书中还提出任何文化形式都不是教条地、理念性地存在着的,它往往存在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刻阐释中。

中华文化的复兴与时代性存在,依赖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现代的解读和实践。

(摘编自李瑞卿《建构中华智慧谱系——评张岱年主编<中华的智慧>》)

1.下列对于《中华的智慧》一书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书中“中华的智慧”是指中国历代哲学家所提出的创造性见解,是有别于西方智慧的最高智慧。

B.书中关于老子的研究认为,摆脱了神灵崇拜、充分肯定人的价值与意志是老子著作的显著特征。

C.张先生在书中提到:

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神论传统最早可以从老子的“道”的理论中找到依据。

D.张岱年先生提到的“道”不同于西方的“爱智”,与老庄思想中的“道法自然”的“道”相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分析,最后提出要古为今用,树立民族文化复兴观念的观点。

B.在分析的过程中,文章大量引用了张岱年先生作品的原文,具体地展示了《中华的智慧》的哲学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C.张岱年先生认为建构中华智慧谱系的方法就是加强个案研究和建立唯物史观,这也是本文展开充分论述的两个重要角度。

D.文章第三段引用《<中华的智慧>序言》的原文,证明了中国哲人是富于探索精神的,中国哲学是富于理性精神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岱年先生的这本书之所以能真正触及中华的智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进行了精当的个案研究。

B.因为作者认为道家思想是在儒家道徳伦理体系上增加了一个价值取向,所以说道家思想其实是儒家思想的有益补充。

C.中国近代之所以没有孕育出实证科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穷理”的传统没有和重视实证的态度结合起来。

D.张岱年先生既认为中国文化是独立于西方智慧的另一种人类文明,又主张必须综合中西文化之长才能创造新型中国文化。

【答案】1.C2.C3.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不久前,国家卫健委发布《“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方案》,确定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6省市开始试点。

 

“网约护士”从设想走向现实,有助于为患者尤其是老年人提供更多便利。

目前,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4亿人,需要长期护理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达到4000万人。

以往,腿脚不便的患者、老人去医院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全家上阵,抬轮椅上下楼,帮着排队挂号、缴费,劳心劳力。

而很多时候去医院,可能只是做简单护理,处理创面、换针头等。

如果有护士上门护理,对于患者以及家属来说,将大大减轻负担。

对于一些不愿意住院的癌症晚期患者、高龄失能老人,专业的安宁疗护服务还可以减少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在这一过程中,有3个问题比较受关注。

首先是医疗安全。

按照现有规定,医疗护理应该在医疗机构内开展,医、护、药服务协同配合,确保服务效果以及医疗风险可控。

如果上门开展护理服务,如何得到其他医疗服务的协同配合保障,以减少风险?

其次,上门护士的人身安全如何保障?

最后,有经验的护士都在医疗机构内执业,护士总体人数短缺,工作也比较繁重,如何让有经验的护士从原有繁重工作中抽身,并愿意上门提供服务?

这些问题,有赖于在未来的试点工作中进行探索,将成功的试点经验及时推广。

材料二:

2015-2018年移动医疗APP数量

大型科技公司在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布局

历年中国新增智慧医疗企业数量

材料三:

实体医院与互联网医院联姻后,患者可随时向医生咨询病情,不用挂号排队,在网上即可上传相关诊断材料,拿到医生的处方和治疗方案,整个咨询过程简单,诊疗费用透明。

值得注意的是,患者不再受地域限制,无论来自哪里,都能向跨区域的专业医生咨询问诊。

实体医院与互联网的联姻,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为患者带来便捷的就诊体验,还能合理利用医疗大数据资源,提升医疗的质量和安全。

从底层上打通各种专科医疗数据,反哺临床研究,帮助提升疗效。

对于实体医院互联网化的前景,人们期待互联网医院能让实体医院优质的医疗资源更高效地利用起来,缓解当前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状,让更多人享受到智慧医疗带来的便利。

业内人士指出,线下诊疗有一套完善的质控标准,例如医生的操作规范等均有指南。

在与互联网结合过程中,实体医疗行为如何进行医疗质控?

患者线上就诊,医患交流有什么标准控制?

发生纠纷如何处理?

对此,配套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需要作出明确界定和规范。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科技企业已经在互联网医疗领域进行投资布局,但种类单一。

B.中国互联网医疗前景广阔,企业数量在近几年持续快速大幅度增长。

C.互联网医疗方便快捷,它将取代实体医院成为未来的主要医疗模式。

D.中国已经有一定数量的移动医疗APP,它们将推动互联网医疗的发展。

5.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约护士是互联网医疗发展的产物,目前中国百姓对网约护士需求巨大。

B.总体人数短缺、工作比较繁重等问题使有经验

护士不愿意上门服务。

C.实体医院与互联网的联姻,是充分利用了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的结果。

D.互联网医疗在医疗质控、医疗纠纷等方面,都可按实体医院的模式进行。

6.结合材料,与传统医疗相比,互联网医疗有哪些好处和哪些问题?

请概括。

【答案】4.D5.D

6.好处:

医护模式多样,方式灵活,上门服务减轻患者负担。

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让医疗更加便捷;打破了地域限制,缓解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问题:

无法实时进行医疗质量的监控,无法有效保证医护质量;上门服务的医护人员数量短缺,人身安全无法保障;缺少配套制度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界定。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五叔春荆

郑振铎

祖母生了好几个男孩子,父亲最大,五叔春荆最小。

当五叔夭死时,我还不到七岁。

到了现在,自然已记不得他是如何的一个样子了。

可不知怎的,这位不大认识的叔父,却时时系住了我的心,成为我心中最忆念的人。

这个忆念,祖母至今还时常叹息着把我挑动。

她每每微叹着说,五叔是你几个叔父中最听话的,三叔常常挨打,二叔更不用说,只有他,从小起,便不曾给她打过骂过。

五叔读书又用功,常常几个哥哥都出去玩了,他还独坐在书房里看书,一定要等到天黑了,方才肯放下书本。

也写得一手好楷书,那些字,个个工整异常,他记账也是这个样子的,慢慢的一笔笔的写下来,从没有写过一个潦草的字,也没有做过一件潦草的事。

那个时候,家里的杂事,没人管,要不是五叔在家,她真是对付不了。

二叔有时还打丫头,三叔也偶有生气的时候,只有五叔从没有对丫头、对老妈子、对当差的说过一句粗重的话,他对他们都是一副笑笑的脸儿。

在他死时,家里哪一个人不伤心,连小丫头也落泪了。

唉,你这样好的五叔,可惜死得太早!

每当回忆起伤心的情景,祖母总是默默的不言一会儿,沉着脸,似乎心里很凄楚。

每到夜晚,祖母便在烟铺上坐着,慢慢的烧着烟,嗤、嗤、嗤的吸着。

她是最喜欢我在这时陪伴着她的。

在烟兴半酣时,她有了一点感触,又对我说起五叔的事来。

祖母道:

“唉,你不晓得你五叔当初怎样的疼爱你!

他常常把你抱着,在天井里打圈子,他抱得又稳又有姿势。

你那时也很喜欢他呢,见了你五叔走来,便从奶娘的身上伸出一双小小的又肥又白的手来。

叫道‘五叔,抱,抱’,你五叔便接了你过来抱着。

你在他怀抱里从不曾哭过。

我们都说他比奶娘还会哄孩子呢。

像你二叔,他未抱你上手,你便先哭起来了。

全家都说,你和你五叔缘分特别的好。

有一年,你出天花,你五叔真是着急,书也无心念了,天天拜菩萨,请医生,取药,就是煎药,也亲自动手。

你现在都不记得了罢?

真的,我如今是再也回想不起五叔的面貌和态度了,然而祖母屡次的叙述,却使我依稀认识了一位温厚仁爱的叔父。

祖母曾把五叔病死的原因,很详细的告诉过我们,而且不止告诉过一次。

她凄楚地述说着,我们也黯然的静听着。

夜间悄悄无声,如豆的烟灯,在床上放着微光。

那一年,祖母回故乡,五叔跟随着。

她在家里住了几个月。

恰好祖姨新死了丈夫,心里郁郁不快。

祖母怕她生出病来,便劝她搬到我们家里来同住。

她踌躇了几时,便同意了。

她把房子和重笨的器具卖掉,然而随身带着的还有好几十只皮箱。

这样多的行李,当然不能由旱路走。

五叔便专雇了一只闽船,护送着祖姨从水路走。

祖母则由五老爹伴随着从旱路走。

哪想到,那条船途中触了礁。

祖姨只得带了些重要的细软,和五叔上了舢板。

不想岸边沙滩上水很浅,舢板靠不上岸。

五叔便把长衫卷了起来,脱了鞋袜,负着祖姨,在水中走上了岸。

五叔身体本来很细弱,自涉水上岸之后,便觉得不大舒服,时时在夜间发热,但他怕祖母担心,一句话也不敢说。

病一天天的加重,以至于卧床不能起。

祖母忙请医生给他诊看,这病已是一个不治的症候了。

临死时,他除了说自己辜负了养育的深恩而不能报,劝祖母不要为他悲愁,一句别的吩咐也没有。

他平安而镇定的死去。

在五叔安静的躺在床上、微微的断了最后的一口呼吸时,祖母的心碎了!

她整整地哭了好几天。

到了一年两年后,想起来还是哭。

到了如今,已经二十多年了,还是常说:

“唉,你五叔,可惜死得太早!

前几年,我和三叔归到故乡扫墓,我们立在阴沉沉的松柏林下,面前是一个圆形墓,墓石上的字,已为风雨所磨损,但还依稀的认得出是“亡儿春荆之墓”几个大字。

我黯然的站在那里,山中无比的寂静,乌鸦呀呀的由这株树飞到那株树上去。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三段先写二叔、三叔的不好,再写五叔的好,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突出了五叔的良好形象。

B.文中先后两次写到祖母说五叔“可惜死得太早”,表现了祖母对五叔的怀念,也流露出祖母对五叔早逝的伤感。

C.五叔夭死,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怕祖母担心而延误了治疗,当然也有体质较弱、涉水受寒以及操劳过度等因素。

D.小说选取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叙述舒缓,语言平实,有助于刻画五叔经历平常、性格平和、行事从容的形象。

8.从文中看,五叔有哪些性格特征?

请简要概括。

9.请探究小说结尾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案】7.A8.①尊重下人,对下人平等相待;②关心,疼爱晚辈;③孝顺长辈,对长辈细心照顾;④性格平和、行事从容。

9.①墓石上磨损的大字,与开头“五叔夭死”相呼应,使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②对墓地环境的描写,渲染了悲凉、凄清的氛围;③寓情于景,表达了对五叔的思念和对他早逝的痛惜,含蓄蕴藉。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熹字季和,上党铜靼人也。

熹少有高行,博学研精,与北海管宁以贤良征,不行。

累辟三府,不就。

宣帝复辟熹为太傅属,固辞疾,郡县扶舆上道。

时熹母疾笃,乃窃逾泫氏城而徒还,遂遭母丧,论者嘉其志节。

景帝辅政,命熹为大将军从事中郎,熹到,引见,谓熹曰:

“昔先公辟君而君不应,夸孤命君而君至,何也?

”对曰:

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

转司马,寻拜右长史,迁御史中丞。

当官正色,不惮强御,百僚震肃焉。

荐乐安孙璞,亦以道德显,时人称为知人。

寻迁大司马,以公事免。

司马侑为宁北将军,镇邺,以熹为军司。

顷之,除凉州刺史,加扬威将军、假节,领护羌校尉,绥御华夷,甚有声绩。

羌虏犯塞,熹因其隙会,不及启闻,辄以便宜出军深入,遂大克获,以功重免谴,时人比之汉朝冯、甘焉。

拜冀州刺史,累迁司隶校尉。

及魏帝告禅于晋,熹以本官行司徒事。

泰始初,封祁侯。

皇太子立,以熹为太子太傅。

自魏明帝以后,久旷东宫,制度废阙,官司不具,詹事、左右率、庶子、中舍人诸官并未置,二傅并摄众事。

熹在位累年,训道尽规。

以年老逊位。

初,熹为仆射时,凉州虏寇边,熹唱义遣军讨之。

朝士谓出兵不易,虏未足为患,竟不从之。

后虏果大纵选,凉州覆没.朝廷深悔焉。

熹自历仕,家无储积,亲旧故人乃至分衣共食,未尝私以王官。

及卒,追赠太保,谥日成。

(节选自《晋书•李熹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

B.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

C.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

D.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科目,由地方长官自下而上地推荐人才给上级或中央,由其试用考核后再任命官职。

B.“禅”,帝王的祭地礼,也指以帝位让人。

相传尧帝是首推禅事之人。

在文中指魏帝让位于晋。

C.“行”,唐宋官制中,大官兼管小官的事叫行某官。

文中指李熹暂时代理司徒的职务。

D.“太子太傅”,古代“二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

后来逐渐成为虚衔。

结合文意可知,李熹任此职时也属虚衔。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熹少有品行,以名节自持。

几次被三府征召任职,他都不就任。

后来又以母亲病重为由拒绝出仕,世人都称赞他的志气节操。

B.李熹居官正直,荐人唯贤。

他被景帝授官后,不畏权贵,朝臣都为他所震慑。

他举荐有德行的孙璞,也为世人所称赞。

C.李熹治车有方,颇有政绩。

他在凉州安定华夏,抵御蛮夷,力克羌虏,展现了他的车事才能。

D.李熹清廉节俭,不以权谋私。

他任职期间,家无积蓄,甚至亲友共分衣食,俭朴至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熹因其隙会,不及启闻,辄以便宜出军深入,遂大克获。

(2)凉州虏寇边,意唱义遣军讨之。

朝士谓出兵不易,虏未足为患,竟不从之。

【答案】10.C11.D12.A

13.

(1)李熹趁着这个机会,来不及奏报,就见机行事出兵深入,于是取得大胜。

(2)凉州的敌人侵犯边境,李熹倡导大义派兵讨伐他们。

朝廷官员认为出兵不易,敌人不足以造成祸患,最终不听李熹的提议。

参考译文

李熹字季和,上党铜靼人。

李熹年轻时有高尚的德行,他广博地学习,精深地研究,与北海管宁因贤良被征召,不去。

他几次被征入三府,不去就任。

宣帝又征召李熹为太傅属,他以有病为借口,坚决推辞,郡县扶他登车上路。

当时李熹母亲病重,李熹于是偷偷翻越泫氏城墙徒步回家,于是赶上母亲的丧事,议论此事的人赞美他的志气节操。

景帝辅政时,任命李熹为大将军从事中郎,李熹到任,被引见,景帝对李熹说:

“过去先公征用你而你不答应,如今我任命你你就来了,为什么呢?

”李熹回答说:

“先君以礼对待我,我得以依照礼决定进仕或退身。

明公用法律来约束我,我害怕法律就来了。

”景帝很器重他。

他转任司马,不久官拜右长吏,升任御史中丞。

他居官正直,不畏强权,百官因慑于其威猛之政而风气肃然。

他举荐的乐安人孙璞,也因为有道德而显扬,当时的人称赞他能识别人才。

不久他迁任大司马,因公事被免官。

司马侑为宁北将军,镇守邺地,以李熹为军司。

不久,李熹被任命为凉州刺史,加任扬威将军、假节,兼任护羌校尉,安定华夏,抵御蛮夷,很有声望业绩。

羌人进犯边塞,李熹趁着这个机会,来不及奏报,就见机行事出兵深入,于是取得大胜,因为功劳大免遭责罚,当时的人把他比作汉朝的冯奉世、甘延寿。

他被授予冀州刺史,逐渐升迁至司隶校尉。

等到魏帝向晋禅让时,李熹以司隶校尉的官职代理司徒的职务。

泰始初年,他被封为祁侯。

立皇太子后,任命李熹为太子太傅。

自魏明帝以后,太子之位长久空置,制度荒废缺损,官员不完备,詹事、左右率、庶子、中舍人等官职都没设置,太傅、少傅共同代理众事。

李熹在位多年,教训道义尽心谋划。

因年老退位。

当初,李熹任仆射时,凉州的敌人入侵边境,李熹倡导大义派兵讨伐他们。

朝廷官员认为出兵不易,敌人不足以造成祸患,最终不听李熹的提议。

后来敌人果然极端放肆,凉州覆没,朝廷很后悔。

李熹自从做官,家中没有积蓄,亲朋好友甚至共享衣食,未曾利用朝廷官员身份谋私。

等到他死后,被追赠为太保,谥号成。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寄题徐都官新居假山

梅尧臣

太湖万穴古山骨,共结峰岚势不孤。

苔径三层平木末,河流一道接墙隅。

已知谷口多花药,只欠林间落狖鼯。

谁侍巾鞲此游乐,里中遗老肯相呼。

注:

古山骨:

指石。

木末:

树梢。

狖(yàn):

长尾猿。

此泛指猿猴。

鼯(wú):

鼠名,俗称飞鼠,形似蝙蝠。

巾鞲(gōu):

代指徐都官。

巾:

冠的一种。

鞲:

革制袖套。

遗老:

年老历练的人,此泛指老者。

肯:

可肯。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指取太湖石为假山,不径言石而言“古山骨”,写出假山具有山的骨髓。

“峰岚”不仅写出山形,而且绘出山神,颇有云气蓊郁之感。

B.颔联写假山有崎岖小路达于峰顶,高于园中之树,山下河流一道,自墙外引入。

于是,假山、真树、活水,彼此浑溶无间,大得自然意趣。

C.颈联暗用西汉隐士郑子真身居谷口而名动京师的典故,并且说此地没有猿猴飞鼠之类的卑劣小人,赞美主人公徐都官的雅韵高德。

D.本诗由景及人,既写出园林建构之巧妙,又表现了园林主人的情趣。

全诗笔力雄劲,格调明快,不施藻饰,瘦劲挺拔,很能体现宋诗的艺术特色。

15.尾联化用杜甫《客至》“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句意,而含意颇深,请试着鉴赏尾联的思想内容。

【答案】14.C15.尾联句意为:

谁陪伴徐都官游览这座新建的假山,(当然答案是我)请问徐都官可肯邀请里中老者来一同游览。

表面上,是说与人分享,其乐更甚;深一层的意思是,为官者当与民同乐。

写出希望徐都官能与民同乐的心意,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仁人志士常常怀着坚定的使命感,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指出了这一点。

(2)诗人常常借酒助兴,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一句表达酒能助兴而令人不禁歌唱起来,用“_________”写曹操攻破荆州后在长江边上横着长矛饮酒作诗。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自己被贬而与琵琶女有着相同的命运。

【答案】

(1).

(1)士不可以不弘毅

(2).任重而道远(3).

(2)饮酒乐甚(4).酾酒临江(5).(3)同是天涯沦落人,(6).相逢何必曾相识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

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如“弘”“甚”“酾”“涯”“逢”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漂泊在外的游子,若与故乡,欢喜之外又会勾起几分落寞,这便是乡愁。

在漫长的历史中,战乱、动荡、天灾往往就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形态,乡愁也就成了那个时代的普遍情感。

难怪在中国的文化史中,乡愁始终是个庞大的文学命题,由此留下的乡愁文字。

故乡是人类建造并寻找的第一个家园,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几乎培育了人类的全部文化与历史。

人都是恋家的,故乡是生命的根。

然而有史以来,迁徙却是人类发展的常态,人们背井离乡,为开辟新的美丽家园而,成为了社会发展繁荣的强大动力。

今天很多人已经在城市住了几十年,成为道地的城里人,过着富裕的日子,可故乡的山川草木仍然。

更让人想不通的是,也就是这十来年,在生活的快速发展变化中,(),乡游成了有情的旅游,乡愁气氛越来越浓。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

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萍水相逢浩如烟海宵衣旰食记忆犹新

B.萍水相逢灿若繁星宵衣旰食记忆犹新

C.不期而遇灿若繁星废寝忘食历历在目

D.不期而遇浩如烟海废寝忘食历历在目

18.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故乡是人类寻找并建造的第一个家园,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它几乎孕育了人类的全部文化与历史。

B.故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